换源: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 第8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品读:战乱遗恨
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即指《胡笳十八拍》),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所谓“激烈人怀抱”,是说在读者心中激起强烈共鸣,顿生悲凉之感。为什么《胡笳十八拍》会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力量呢?总结上文所论,一言以蔽之曰:是由于此诗通过富于特色的艺术表现,成功地创造出了主人公蔡文姬这一悲剧性的艺术形象。
蔡文姬一生命运多难,她悲剧的命运也正像汉末国运一样,她的身世正是汉末社会的缩影。当时的社会处于军阀混战的大背景下,蔡文姬作为一个上流贵族少妇都不能幸免,可想当时战争的残酷。据记载,汉初统计人口时大约二千万(不计女人),到三国归晋时,也只有四五百万,冷兵器时代不分兵民的杀戮是非常残酷,对生命的伤害一点也不比现代战争少。
蔡文姬的诗是惟一的,《悲愤诗》和《胡茄十八拍》都有极高的思想性。既有女性的细腻,又有男性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蔡文姬的诗质朴、沉雄,具有母性的包容,因此也更有震憾力,生命力更加顽强。
生活的经历已经把所有生命之外的东西净化了,留下的只有最真的东西。蔡文姬的词赋让人感觉不是一个女人写的,更像一个男人的手笔。没有一个人能像蔡文姬这样处于战争一线关注社会,思索人生。
“文明”女性:冯太后(1)
青台歌
冯太后
青台雀。青台雀。缘山采花额颈着。
冯太后又叫“文明太后”,这是冯太后的谥号,谥号是后人给她的称呼,也可看出是后人对冯太后的一种综合评价,然而后人为何会给冯太后“文明”的谥号呢?
手铸金人
冯太后是汉族人,姓冯,北魏第四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浚的妻子。文成帝拓跋浚13岁继位,冯太后14岁的时候被选为贵人,18岁的时候被立为皇后。
当时选皇后有一套程序,先要从皇帝的几位夫人当中选定一位,作为皇后候选人,这位候选人取得候选资格后,要参加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叫做“手铸金人”。如果成功,那么她就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如果“手铸金人”失败,那么她便被淘汰,然后要另外再选一位夫人来试,所以“不成则不得立”,这位最初作为贵人的冯太后,“手铸金人”一次成功,成为皇后。
公元465年,文成帝拓跋浚去世。根据北魏鲜卑人的习惯,帝王或一些地位很高的那些部族头领去世以后,要有“累犬护驾”,“犬”就是狗,意思是用许多狗来护驾。其实不是真正的狗,是把皇帝生前用过的、接触最多的东西,比如他穿过的衣服、他经常坐的椅子、他睡的榻等当众烧掉,说是烧掉以后这些东西就会变成一种神犬,护送皇帝的灵魂回到鲜卑族的发祥地——赤山,和他的祖宗团聚。在这个“累犬护驾”大典上,当时百官、太监和宫女一起痛哭,冯皇后忽然就扑火自焚,要追随先皇而去,结果被人救了过来。人们赞叹:这位皇后真是了不起!
两度控权
皇帝拓跋浚死后,朝廷的大权掌握在车骑大将军乙浑手中。乙浑是鲜卑族人,非常有头脑,他趁这个时候伪造皇帝的圣旨,杀害了许多反对自己的文武大臣,甚至把当年冒死拥戴文成帝拓跋浚的平原王陆丽都给杀了,并且在43天当中,他假传圣旨,给自己连升三级,升到大司马,统管36部。
这个时候,朝廷内外是一片惊恐,传说乙浑准备改朝换代。眼看着丈夫的基业将毁于一旦,情况万分危急,当时27岁的冯太后马上找来心腹大臣,在后宫秘密制定了夺回权力、杀掉乙浑党羽的计划。这件事情她计划得非常周密,采取的措施非常有力,干得非常漂亮,一夜之间,乙浑及其党羽全部被杀死,随后冯太后就宣布垂帘听政。
冯太后28岁那年,爱上了一个叫李弈的大臣。李弈长得非常漂亮,非常有才干,干事利索。他们俩志趣相投,沉浸在爱情的海洋,为了爱情冯太后放弃了权力,于是在公元469年,冯太后就把政权交还给了16岁的献文帝拓跋弘,她自己退居幕后抚养太子拓跋宏。
公元470年,献文帝拓跋弘突然把李弈、李弈的两个哥哥,还有李弈的那些连襟姻亲在朝为官的十几家所有男人全部杀光,原因是太后内宠李弈。于是,冯太后和献文帝之间出现了很大矛盾。
冯太后在经历了震惊、气愤和痛苦后,思绪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把献文帝废掉。同时,献文帝18岁的时候,忽然提出来,说不想当皇帝了,于是向朝廷写了“辞职报告”,说他笃信佛教,对尘世间的事情没有兴趣,就想一心一意地读经。群臣都反对,群臣发现献文帝的态度很坚决,确实是不想当皇帝,但是谁当皇帝呢?献文帝说他想禅位给皇叔。大臣们又都反对,按朝规他应禅位给儿子,哪有往上禅的?献文帝的理由是,当时太子拓跋宏才5岁,还不能够驾驭国家,因此要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
献文帝为何要把皇位禅位给自己叔叔呢?后人推测,最大的原因是他受制于冯太后,做不了主,还不如退位。因为太后虽然还政于献文帝了,实际上还是她专政,所以献文帝想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给一位皇叔,由他来制约太后。太后当然明白这里的缘由,她不会让他遂愿,最后,大臣们按照太后的意思,让献文帝禅位给了太子,这样冯太后又开始掌权。
“文明”女性:冯太后(2)
冯太后再次临朝称制,刚开始的时候,她很不喜欢刚刚10岁的孙子孝文帝,尽管孝文帝是她亲自教育带大的。她跟孝文帝的关系搞得不好,其原因是太后觉得这个小皇帝太聪明了,怕他将来长大了会不利于冯家,所以就想废掉他,立拓跋宏的弟弟、比他稍微小一点的咸阳王拓跋禧为皇帝。结果群臣反对,没有废掉。
这时的冯太后也知道自己老了,自己掌握大权的时间毕竟不多,还是培养一名聪明过人、才华盖世、治国有方的皇帝。于是,她和拓跋宏的感情又好起来。冯太后在教育孝文帝拓跋宏的过程当中,亲自编写教材三百多章,叫《劝诫歌》,还写了《皇诰》18篇,以皇帝诏书的名义教育孝文帝施政方面的纲领。
拓跋宏孝文帝18岁时,正式接过太后的权力,他对冯太后非常孝顺和谨慎,不管大小事,都请示太后,都听太后决断。
文明太后
中国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有不少,光是东汉末年就有4位之多。但是除了当上皇帝的武则天以外,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而言,没有人能超过北魏的冯太后。冯太后有千古第一后之称。人们为什么对冯太后的评价这么高呢?
北魏从建国到灭亡长达140多年,为后来隋朝统一中国,出现隋唐大繁荣,实现大统一的局面,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保障。而冯太后,她掌权的这20多年,正好处于北魏承上启下的这个过程中,正是由于冯太后指导献文帝拓跋弘和孝文帝拓跋宏,进行大量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改革,从而使北魏的国力达到鼎盛的阶段。
事实上在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以前,孝文帝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实际上,国家大事都是由冯太后做出决定。《北史·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说:“自太后临朝专政,孝文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
冯太后的这些成就有目共睹:
一是实行官员俸禄制。鲜卑人是骑马打天下,武力夺取天下的。一开始他们的官员都是没有俸禄的,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种,即,他们收的赋税,自己可以留一部分,作为薪水;另外就是打仗掠夺了很多东西,然后就赏赐给有功之人。所以鲜卑人愿意打仗,打胜了他们就能得到很多赏赐,尤其是当官的。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的俸禄,所以官员们很容易形成对老百姓的重重剥削,而且贪贿成风,弱肉强食。公元484年,就是孝文帝拓跋宏18岁那年,冯太后就决定实行俸禄制。从此,北魏的官员根据各个不同的级别领取俸禄。
二是均田制。这是对全国的土地重新丈量,重新调查,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其中一个制度对后代的影响非常大,叫“三长制”。三长制就是每五户为一邻,设一个邻长;每五邻为一里,也就是说25户设一个里长;每五里设一个党,那就是125户设一个党长;然后党长的上面就是县令。这样的话,朝廷的政令就可以通过州、郡、县,一直到达每个家庭。这个三长制的建立,对于中央加强对地方各级政权的管理,对于合理地承担赋税等,都有很大的进步作用。唐朝实行均田制、户调制、租庸调,就受北魏的影响。
三是实行汉化制。孝文帝是冯太后一手教育出来的,所以他有很好的汉文化根底。冯太后去世后,他迁都洛阳,颁布了很多政令。孝文帝后来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领袖带领本族人民融入汉族、实行民族大团结的伟大代表。
四是户调制。户调制就是赋税,比过去更加合理,人民负担减轻。
冯太后还亲自编写教材,来教育小皇帝。她编得还特别多,据史书上记载,她编了三百多章,叫《劝戒歌》,《劝戒歌》都是押韵的,让小孩背,又认字,又学到里边的道理,小孩也容易记住,编了三百多章。后来还写了《皇诰》18篇,以皇帝诏书的名义,历朝历代,国家领导人能亲自编教材,冯太后是第一个,
“文明”女性:冯太后(3)
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冯太后逝世,其年49岁,冯太后是后人对她的称呼,而她的一生政绩不虚此名。
品读:较量文明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对北魏冯太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对北魏政权的巩固和国力达到鼎盛起到了关键作用。她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贡献不亚于武则天”。特别提出了冯太后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用,这与后人给她的谥号“文明”同出一辙。冯太后的确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文明女性。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人类告别了野蛮时代;文明是人类有了固定居所;社会有了分工;文明是财产分配由有序的社会管理而不是武力抢夺;文明是人类用文字帮助交流超越时间和空间;文明是使得技术发展有保障。北魏是西汉之后崛起的一个游牧民族,这样一个民族要发展、壮大,必须跟进中原汉族早已经进入的文明制度——封建制度的转变。冯太后作为北魏朝中的汉族女性就此承担起北魏这个历史性的转变。
冯太后一步步独尊天下的同时,她也成为一个具有政治才华的女性,临朝称制的冯太后扶持着自己的孙子拓跋宏,倚仗男宏王睿、李冲的辅佐,以及其他文武大臣的襄助,展开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史称“太和改制”,今天所称的“孝文帝改革”,其中大部份都是由冯太后所执行或者是冯太后政策的延续。这些政治改革中第一个就是实行的官员俸禄制。
文明改革的另两项就是户调制和均田制,户调制就是赋税,比过去更加合理,更加减轻。
冯太后进行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对于促进北魏由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即封建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冯太后颁布的“均田令”,标志着北魏统治者开始接受汉族的封建统治方式,这一制度历经北齐、北周,到隋唐约三百年,不仅使北魏社会经济得到发展,而且奠定了后来隋唐社会的经济基础。
冯太后掌权达二十年,这一时期正好处于北魏承上启下的过程中,虽然古今历史学家一致都公认孝文帝拓跋宏推进了改革,但是,孝文帝真正的推动力量是来自于他的祖母冯太后。魏收在《魏书·高祖纪》的后论里说:“孝文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在男子居支配地位的封建社会,女性要掌握政权是谈何容易的事,所以一旦女性掌握了权力,她不仅能玩权力也要能玩政治,这两者冯太后都做到了,她两度扶植幼子登上帝位,在帝位悬空,皇权将要处于混乱之际,自己力顶大厦,让皇权平安过渡。同时,在学习汉族先进性方面她做出了卓越成绩。特别难能可贵之处是,亲自为幼子编写识今古的教材,这一切都是冯太后的创新之举。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义难成:千金公主(1)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
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安在?空自写丹青;
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飘泊入虏廷;
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中名;
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千金公主
历代和亲远嫁番邦的都是汉族公主,惟独千金公主是鲜卑族人后裔。她每一个出塞和亲的女子,都是十分忠诚地执行着朝廷赋予的安邦任务,独有千金公主特别,她怀着仇恨和壮志,一心要击败中原的王朝,实现自己酝酿已久的复国梦,而这个梦是否能实现呢?
父死朝亡
千金公主,字文芳,是北周宣帝的弟弟——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她不仅在当时美貌首屈一指,而且是宫廷内外一致公认的才女,才华出众,技压群芳。非常特别的是,因为她是汉人和胡人的混血儿,所以两类人种的优点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她的身上。那五官和身材有胡人的轮廓,大眼睛,高鼻梁,线条分明,棱角清晰,体态颀长,健壮丰满,浑身上下充满野趣;性情上既有鲜卑人的豪放健朗,不拘一格,又不失汉族大家闺秀的端庄贤淑,温文尔雅。千金公主自幼爱好读书写字,对于经史、诗文、书画、政治、工艺,甚至建筑都有相当程度的研究。
所以,千金公主这朵鲜花开得格外艳丽,与众不同。
千金公主的美貌和修养,也得益于名门的造就和熏陶。北周虽然是鲜卑人建立的国家,但生活习惯和文化思想都已相当汉化,北周鲜卑人过的是汉族一般的生活,鲜卑人和汉人甚至通婚。千金公主的母亲就是一位汉族女子,她父亲却是鲜卑人,自然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精通诗书,尤其能作一手好画。
可惜,她这一朵耀眼的鲜花却开放在###年代的狂风暴雨之中。当时,塞外的突厥国已经强盛起来,拥有骑兵百万,跃跃欲试要吞并北周,对北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北周皇帝为了保全边境安宁,保住国家稳定,就仿效汉代的和亲政策,把侄女千金公主许配给当时的突厥国王沙钵略可汗,想以女人的温柔安抚突厥国。
沙钵略可汗很宠爱这位娇弱美丽的小妻子,在丈夫的帮助下,千金公主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并慢慢适应了新环境。
然而命运是残酷的,就在千金公主下嫁的第二年,宣帝病死,辅政大臣、国丈杨坚以“禅让”的形式废掉并毒死了年仅七岁的北周静帝,于公元581年2月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北周的宗室诸王被斩杀殆尽,千金公主的父亲起兵反对杨坚,被诛灭九族。
噩耗传来,千金公主悲痛欲绝,自己的宇文氏叔伯与兄弟一个个惨死在杨坚刀下,从此,杨坚成了她不共戴天的仇人,深仇大恨已经刻骨铭心,她要报灭族之仇。
复仇公主
隋文帝其实是个心怀大业、志向远大的人,建立隋朝后就有心要统一全国。首先他的计划是吞并南朝,把全国的军事力量都用在对付南朝,因忙于内战,忽略了与突厥的往来,双方关系日益紧张。
千金公主也日夜筹谋,精心策划,在“枕边风”的强大威力下,沙钵略可汗开始向隋朝提要求建立双边市场,以便互通有无,杨坚一口应允了;沙钵略可汗又要求南迁到隋朝的边土白道川,以逐水草进行放牧,杨坚也毫不吝啬地答应了。这得寸进尺、一步步的侵略行径,还只是试探。千金公主使出美女蛇的本领,又泪水婆娑地向沙钵略可汗诉说自己家庭与杨坚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跪地恳请他与隋朝绝交,攻打隋朝。沙钵略可汗不答应,她就不站起来,疼爱妻子的沙钵可沙同意了她的请求,先书后兵,直攻隋朝边关。
沙钵略可汗对隋朝使节说:“我本是北周家的亲戚,如今杨坚灭了北周,自己当上皇帝,如果我袖手旁观,不是太无能了么?让我以后有何脸面再见我的王后?”公元582年,突厥正式向隋朝宣战。为了实现自己的复国梦想,千金公主亲自跨上战马随军出征,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英姿飒爽。凭她的才能,还亲自谱写战歌以鼓舞士气。40万大军势如破竹,先后攻下延安、天水等6城,长安震动。杨坚采取长孙晟的建议,以离间计挑拨突厥各部落的关系。离间计取得了极大成功,沙钵略可汗的叔侄纷纷反叛,沙钵略可汗腹背受敌,陷入困境。
大义难成:千金公主(2)
千金公主此时不到20岁,然而过往的经历早已经使她认识到命运的残酷与无奈,她早早地成熟了。她明白杨坚最希望看到突厥内部自相残杀。万般无奈下,千金公主决定暂时将自己的国恨家仇放在一边,先帮助丈夫走出绝境。
她向杨坚写去亲笔信,表示自己虽是北周公主,却十分钦佩杨坚的圣明,请求做大隋皇帝之女。杨坚此时也没有足够精力对付突厥,于是顺水推舟,赐公主杨姓,收为养女,改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希望她深明大义,为隋和突厥安定做出贡献,此后,两国来往不断,取得暂时的安宁。
当然,这样的安宁只是暂时的,杨坚表面上对公主恩宠有加,心中却无法信任;公主忍辱负重,为两国的友好交往也确实做了一些事,但对杨坚灭其宗族的仇恨始终无法释怀,双方都只是利用对方,各藏心机,只要有机会必将对方一口咬死。
明和暗斗
这时的隋文帝正处心积虑地经营着江南一带:趁陈后主新立,派贺若迅出镇广陵、韩擒虎出镇庐江,伺机逼进陈都建康。眼看胜利在望,就在这节骨眼上,北方突厥人又出兵扰境,杨坚当然不愿腹背受敌。隋文帝忍住怒气,以缓兵之计派遣使者前往突厥国,一方面向沙钵略可汗许下许多好处,让他停止进军,重归于好;一方面派人求见千金公主,劝说她以两国关系为重,保持和平相处的局面,以免生灵涂炭。
千金公主答应隋朝使者的请求,让突厥部队撤回本土。千金公主本来身负深仇大恨,其实不信隋朝使者的话,以两国关系为重,保持和平相处的局面,以免生灵涂炭,千金公主暗想,即使此举突厥国获得胜利,那取得统治地位的也只能是突厥人,绝不是她宇文家的人,自己的复国梦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如趁机退下一步,再做更深入周密的复国准备。
她想:要想恢复宇文家族的北周,必须先找到宇文家族的“皇种”才行。于是,千金公主暗地里派人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四处明查暗访,才在隋国的僻野之地,找到了北周皇族幸存的一位宇文氏王子。于是,千金公主在突厥招兵买马,加强训练,企图攻入中原,灭隋复周。当时,沙钵略可汗表示坚决支持千金公主的行动。
正当千金公主的复国计划在逐步进行之际,沙钵略可汗突然病死了。千金公主依照胡人风俗转嫁给继位的业护可汗。不久业护可汗也去世了,千金公主又转嫁给都蓝可汗,千金公主的复国梦就这样,从不不间断地处于争取各任可汗的支持当中。
隋文帝八年,隋朝统一了南方。隋朝的天下已经相当强盛而稳固。这时,隋文帝可以转移精力安定北疆了,隋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回师北上,派30万大军屯兵北方边境,以防突厥的骚动。
隋文帝不计前嫌,把大量从南方缴获的珠宝彩缎赐给突厥可汗和千金公主;同时,反复劝勉她以大局为重,以民众祸福为念,协调好中原与突厥的关系。非常可贵的是,隋文帝还把陈后主价值连城的翠玉屏风,赐给了千金公主。
千金公主看到失国的翠玉屏风想起自己的父兄,而自己的复国计划又难以实施,感慨万千,提笔在隋文帝赐来的翠玉屏风上题下一首长诗: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
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安在?空自写丹青;
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飘泊入虏廷;
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中名;
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这首诗后来传到了杨坚那里,成了千金公主与隋室关系彻底破裂的导火线。杨坚看到这首诗自然十分不快,更重要的是,这首诗表明千金公主仍对北周念念不忘。正是这首诗促使隋朝下决心除去千金公主这个大威胁。
隋文帝没有与突厥国正面交锋,而是设法挑拨都蓝可汗与千金公主的关系。
第二华人站
大义难成:千金公主(3)
大义公主在突厥虽然贵为王后又先后有几位丈夫,但都是利益关系,很难说有爱情与幸福,在极度的苦闷与寂寞中,她与一个叫安遂家的小官慢慢好上了。
这事被隋文帝的人知道后,四处散布,突厥国人得知大哗。因为突厥一向禁止通奸,公主所为,已成死罪。都蓝可汗得到安遂家的供词,再加上别人的挑唆和鼓噪,不由大怒,他冲入牙帐,一剑将公主刺死,此时是公元596年,千金公主年仅33岁。
品读:亲仇国义
作为封建国家统治者,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哪个更重要,这是个问题,我们把千金公主难以成为大义公主的命运作为一个案例来研究一下。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隋文帝建立隋朝,是统一了处于分裂中的国家,是进步事业,那么一切阻挡这一事业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是要扫除的。在千金公主之前,隋文帝灭了千金公主所依赖的北周王朝,以及家人,隋文帝灭得理直气壮,所以他又命远在突厥国的千金公主承担起合亲的义务:维护统一的大隋朝的安定,不受突厥国的骚扰。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隋文帝就是要千金公主顾全大局,不要计较自己个人利益,一切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先。
面对大一统的隋朝,大义公主想成为中原与边族的和亲使者,却无法真正做到,她接受了隋文帝赐给她的大义公主的名号,她想要做到能拥有前世王昭君之名的义和公主,却难以割舍自己丧家丧国的悲痛,作为个人的感情,千金公主无法接受亲情的殆殇,她想的不再是国家,所以她挑起了隋朝与突厥的交战,这在中原统一思想下是不允许的,她自然也就成了隋文帝狠下心的那一刀,最后成了封建王朝更替、两国交易的牺牲品。
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还是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这是个一直在争论的话题。一方认为: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应无条件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不能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更不能靠损害国家利益去捞取个人的“实惠”,在必要时牺牲个人的生命去保护国家整体利益,这就是历史上的大义灭亲。也人有认为“天赋人权”,在个人利益之上,不存在另一个更高的准则,政府无论出于多么伟大的动机,都不能侵害个人利益。
千金公主走到了反对国家利益为首的一方。从千金公主到大义公主,这一个身份的转变,千金公主表面上是做到了,而骨子里却没有做到,然而作为一个女性,灭国灭家之恨任谁也是无法释怀,千金公主最后也就无法逃脱厄运。
千金公主的复国壮举随着她的死亡付诸东流。在众多的和亲公主中,千金公主是命运最为悲惨的一个。别的和亲公主,虽然不幸,但背后至少还有国家在支撑着,保证了她们在外国的地位,而千金公主不仅国破而且家亡。她的国仇家恨及其担负起的沉重的人生担子,不能不让人感慨和同情。
开国女帅:平阳公主(1)
雨中登娘子关
钱世明
乱山微雨间,按剑仰雄关。
娘子今何在?绵河去不还。
泉声思铁骑,春色想红颜。
一自供游赏,险隘笑登攀。
唐朝的女强人很多,中国第一个女皇帝诞生于唐朝;中国第一个女性首相出现在唐朝;中国第一支“娘子军”出现在唐朝。有人说是唐朝的鲜卑血统决定了唐朝女性的惊人业绩,平阳公主开风气之先,之后,女强人式的公主中又出现了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然而只有平阳公主死时,军队擂鼓而葬,她的事迹即使今人读起来,仍让人热血沸腾。
乱世武女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的爱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但她的名字和年龄史载不详细。后世写武侠小说的给她起了个名字叫李秀宁,说她是唐太宗的妹妹,其父李渊起兵时她的年龄是16岁,人们觉得如此低龄难以做成那么大的事,于是推测她是李建成的妹妹、唐太宗的姐姐,这样,在李渊起兵时她是20到26岁之间。
南北朝统一之后不久,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大分裂的状态。这次分裂的时间很短,隋文帝的外甥,李渊只用了7年时间就击败群雄,再一次统一了天下。李渊能当上皇帝,固然与他个人的条件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他培养出了一群杰出的儿女,这群儿女中功绩最大的就是太子李建成、次子唐太宗和三女儿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的婚事是父亲李渊一手操办的,平阳公主的丈夫柴绍是一位武将,婚后,柴绍携妻平阳公主定居长安城。
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命阎立本在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凌烟阁里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褚遂良题之,皆真人大小,用以来缅怀功臣,柴绍就在这凌烟阁24功臣中排名第14位。
柴绍也以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闻名,在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劳,作为他的妻子平阳公主也毫不逊色,平阳公主在深爱武艺的母亲窦氏的影响下,从小就熟知兵术。
平阳公主的母亲是李渊的原配,窦氏本也是一位爱好武艺的女性,窦氏是京兆平陵人,父亲窦毅是北周的八大元帅之一,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从小就很聪明,并且喜欢武艺高强的人,于是在出嫁年龄时用了比武招亲的办法,父亲窦毅让人在大门上画了两只孔雀,有意招亲的必须在百步外射两箭,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根据正史记载,李渊是箭法相当高超的人,几十人来应试,只有李渊两箭都射中了,窦氏遂嫁给了李渊,窦氏生下女儿平阳公主后,常常说起此事,让平阳公主甚是羡慕。
娘子挂帅
隋末民不聊生,天下大乱。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渊决定起兵,当时李渊的胜出机会并没有多大。他的地盘在遥远的山西边境,远离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手下兵力也不足,不过万人,而且天天要面对突厥的进攻,最要命的是,他的家眷全都在长安,身边只有一个次子李世民跟着。
李渊领兵离开自己的防地时,对外宣称是为了到江都去接应被困在那里的隋炀帝,可是他的行军方向却直指首都长安,这种“掩耳盗铃”当然瞒不过长安的隋朝官员,长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渊的家人,逮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
形势危急,平阳公主和丈夫快速商议,决定分头行动,柴绍直奔太原,而平阳公主则在后方进行各种安排。《旧唐书·平阳公主传》记载:“义兵将起,公主与绍交在长安,遣使密召之。绍谓公主曰:‘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惧后患,为计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
开国女帅:平阳公主(2)
平阳公主很快动身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当地的产业变卖,赈济灾民,很快招收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很快李渊起兵的消息就传来了,平阳公主听到这个消息,决心为父亲招募更多的军力。
平阳公主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胡商何潘仁,当时他手下有几万人。平阳公主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归降。不知道马三宝使了什么手段,势力远远超过平阳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平阳公主收编了何潘仁后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义军,势力大增。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
平阳公主收编的这帮人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其兵源还来自原本不相统属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取得如此大的战绩,足见平阳公主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的确是出类拔萃的。
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里,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
娘子军威名远扬,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来。不久,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就超过七万人,平阳公主在军事上的直觉与见地,堪称天才,隋将屈突通就曾经在她手下连吃几场大败仗。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很高兴地看到他的三女儿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他派柴绍去迎接平阳公主。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属于李世民的部下,与平阳公主平级。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指挥部(幕府)。11月他们兵打一处,很快就攻克了长安。
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继续领兵作战为大唐打江山。因为李渊当时虽然拿下了长安,但是他只是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他的四周都是敌人。稳定长安后,李渊立刻掉头对付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和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李渊命李世民征讨。李世民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来扫荡这些势力。这期间柴绍和自己的妻子平阳公主都曾参与。
李世民转战西北扫荡隋朝残余势力时,主要就是依靠平阳公主及其“娘子军”的参战,才能连克强敌。那时平阳公主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叫娘子关。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这里进入山西。
平阳公主死的具体时间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大约在公元623年二月,但史书上记载了她不同寻常的葬礼,有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礼官提意见说女人下葬用鼓吹与古礼制不合,平阳公主的父亲李渊则说:“鼓吹就是军乐,从前公主亲临战阵,擂鼓鸣金,参谋军务,古时候有这样的女子吗?以军礼来葬公主,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特地破例以军礼下葬平阳公主,并且诏命按照谥法所谓“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昭”。
品读:女性战将
从大禹、项羽、韩信到岳飞、成吉思汗、玄烨、谭嗣同,无不英气浩荡、雄性勃勃。英雄历来几乎就是男性的专长,女性似乎更习惯于仰慕和依恋英雄,但并不意味着英雄就与女人无缘,中国文学艺术中就有人们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穆桂英。
中国女性作战的历史也非常悠久,近来发掘出土的商朝王后——妇好更是一个连男人都望尘莫及的女英雄,春秋时军事家孙武在吴王宫中训练宫女来增加国家的军事力量。中国女性作为真正的英雄,进入历史的女性也不凡其人,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平阳公主就是一位让女性骄傲的女英雄。
平阳公主在古代纤弱、秀美的女子中独树一帜,成为旌旗猎猎之下的威武将军,是一位罕见的女中豪杰。
当自己父亲和兄弟决策起兵,平阳公主见解非凡,让丈夫柴绍速往太原,自己则独立于关中组织武装策应。李渊起兵反隋后,平阳公主乃归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并招降了隋朝将领何潘仁上万名队伍,攻占户县、周至、武功、始平四县,队伍扩大到7万余人。李渊渡黄河推进长安时,平阳公主队伍与父汇合围攻京城。平阳公主与兄李世民一起荡平西北之隋王朝残余势力,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卓越的功勋。
平阳公主带领的女子队伍,被称为“娘子军”,平阳公主成为娘子军的挂帅将军。在平定关中高祖因公主独有军功,晋封“平阳公主”,每次赏赐,都与其他公主有所不同。唐高祖武德六年,平阳公主薨,李渊打破旧制,以正式军乐军礼为其送葬。按照谥法“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昭”,以彰其“伟烈”。 平阳公主就是古代女性的精英。平阳公主打破了“战争让女人走开”的惯例,让人们相信在战争中,女性可以和男性并肩作战。
女不涉政:长孙皇后(1)
春游曲
长孙皇后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她死后,她的丈夫,千古一帝的唐太宗痛哭,说他失去的不仅是一个妻子,更是一个良佐,并在皇宫花园中建观望台,以便能常常看到她的陵墓。她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姿态长久地活在了这位英勇盖世的帝王心中,让他如此地眷恋呢?
帝之良佐
历史上,很多人都知道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称为“贞观之治”。这个盛世的得来,除了唐太宗英明地依靠一大批谋臣武将外,还得力于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大力辅佐,所以有人说,“贞观之治”有唐太宗的功劳,也有长孙皇后的功劳。
公元636年,长孙皇后病逝,对于自己这位结发妻子的逝世,唐太宗悲恸万分,并向左右劝解他的人说:“我不是不通天命,割舍不下感情,只是从此以后回宫再也听不到规劝我的话,再也没有人为我弥补缺欠,失去了一个良佐,叫我不能不悲痛!”
武德九年八月,唐高祖李渊把皇位传给太子李世民,就是后来的唐太宗。原来的长孙王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