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 第9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武德九年八月,唐高祖李渊把皇位传给太子李世民,就是后来的唐太宗。原来的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唐太宗对长孙皇后十分信任和欣赏,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等事,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听取她的意见,对则坚持,不对则不采纳;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朝政,总是非常谨慎,小心翼翼。她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尽各的责任,尤其是女人不要干政。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可是,唐太宗有时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八个字:“居安思危,任贤纳谏。”
这八个字虽然是长孙皇后脱口而出,其实是已经过深思熟虑,是长孙皇后长期以来,跟随太宗、观察太宗、分析太宗的结果。至今一些政要人物常常把这八字方针作为座右铭,贴在办公室的墙壁上或自己的床头上,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名言出自一个女人之口,出于长孙皇后之口,这八个字既给唐太宗指明了方向,又没有细枝末节的建议和束缚。
魏徵就是长孙皇后从唐太宗手中救下的一个谏臣,魏徵爱挑唐太宗毛病,他对国家大事常常直言不讳,敢于坚持自己的真知灼见,不看皇帝的脸色行事,是什么事,就怎么说。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也是直截了当地正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又敬又怕,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徵也不放过,甚至小题大做,让唐太宗常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次,唐太宗心血来潮,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到郊外狩猎。正要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徵,魏徵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
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徵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出游。魏徵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央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气愤至极,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还念叨不休。他说:“一定要杀掉魏徵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
长孙皇后柔声细语问明了原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她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贺喜陛下!
她这一举动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成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徵直言,由此可见陛下英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
txt小说上传分享
女不涉政:长孙皇后(2)
长孙皇后不仅救了魏徵一命,还派人赐给魏徵钱财,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君昏臣糊,君明则臣明,魏徵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认为这是唐太宗的充分肯定,更加尽忠尽力。也正因为有这样一些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
长孙皇后辅佐唐太宗,公正明智地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常常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吃亏,深得宫中上上下下的敬佩,无形之中拥有了很大威信和权力,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甚至感觉听她的话、按照她的安排办事是一种荣耀。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唐太宗是至交,并跟随唐太宗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俸禄比别人多,但因为他的妹妹是皇后,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
唐太宗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同朝为官,以成一家之政,我们不能像汉代吕氏那样,把亲戚朋友都安排到朝廷来。请你不要以妾兄为宰相!”
唐太宗则不以为然,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不存在“朝里有人好做官”的原因,与长孙皇后无关,完全是“任人不避亲疏,惟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地位、情面和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
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职位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说:“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如果有才,虽仇不避。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
勤俭节约
长孙皇后辅佐唐太宗,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张弛有度,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为唐太宗治国政策的施行做出了榜样,同时在后宫长孙皇后极力主张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
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坚持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一件衣服总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甚至穿补丁衣服;饮食宴庆也以节俭为美,从不铺张,往往一些剩饭剩菜“打包”,下顿再吃,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她不争风,不吃醋,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唐太宗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嫔妃,别显得谁亲谁疏,谁远谁近。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生活和事务。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拮据,生活开支有限。
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嘀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碜。”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违背制度,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说得入情入理,令遂安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长乐公主从小养尊处优,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是娇贵的金枝玉哉,境深转苦坐自摧。金梯珠履声一断,
瑶阶日夜生青苔。青苔秘空关,曾比群玉山。
她的父亲是起草废除武则天皇后位的大臣之一,武则天上台,父亲被武则天诛杀,按照古代诛连家族的刑罚,她本也是武则天刀下的一个冤鬼,幸运的是她不仅没死,并且成了武则天手下一位得力的女性助手,她14岁就以奇人之上的才华占据了这个女皇的心,在她一次违背这位暴戾女皇,要处以死刑时,女皇竟然舍不得杀她,只是以黥刑代之。
宫中孤女
上官婉儿是陕州陕县人,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则天所杀,家族全没。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被赶进掖庭宫充为宫婢,上官婉儿在掖庭宫狭窄的蓝天下长大。
上官婉儿的母亲郑十三娘是太常少卿郑休远的姐姐,有文学素养,是上官婉儿第一个老师。上官婉儿虽身份为奴,但朝廷把聪明颖悟的上官婉儿送到后宫内文学馆学习,上官婉儿“天性聪明,善文章”,内廷文学馆宦官老师非常喜欢她,器重她。
宫廷老师讲课以武则天的发展为榜样,大讲特讲武则天的伟大、非凡,使幼年上官婉儿内心无限钦佩。
上官婉儿把武则天的故事讲给母亲听,郑夫人落下泪来。上官婉儿不了解身世,把梦想寄托在敌人的身上,“认贼作父”。她又不愿破碎女儿的梦想。她深知上官婉儿的成长需要有梦想支撑,她不能让女儿怀恨武则天,女儿一旦知情而且怀恨,性命便危在旦夕了。
上官婉儿渐渐长大,出落得妖冶艳丽,秀美轻盈,一颦一笑,自成风度,加上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因为老师的举荐,上官婉儿14岁时,终于得到武皇后的召见。
武则天当场命题,让其依题作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珠圆玉润,调叶声和,尤其她的书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诏,多出自上官婉儿的手笔。
上官婉儿由掖庭宫走入朝廷,从此跟随这个伟大、非凡的皇后。于是,上官婉儿作为一个女性开始和政治、权力紧紧牵系在了一起。
朝中秘书
有人说,上官婉儿能成为“巾帼首相”是天生的。传说上官婉儿的母亲郑十三娘怀上官婉儿时,梦见有人送自己一杆大秤,解梦者说:“当生贵子,手握天下大权。”新旧唐书的《后妃列传·上官昭容》上有类似的记载,《新唐书》还记载了一个细节:郑十三娘怀孕时梦见巨人拿着大秤说:“拿着这秤可以称量天下。”
上官婉儿从一个罪臣孤儿到称量天下,她的成长得自于天赋,得自于环境,更得自于武则天,武则天给了她千载难逢的机遇,她是金子,是武则天让她闪光。
对武则天,上官婉儿是矛盾的,这种矛盾伴随了她一生。武则天是她的“杀父仇人”,她注定要恨她;武则天又是她的“教母”,她身边惟一值得效仿的高贵女皇,又是真正懂她,赏识她,喜欢她的人。
女皇开始她辉煌的帝业,上官婉儿则开始了实际上的“巾帼首相”生涯,但她仍是武则天一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近侍奴婢。这年女皇62岁,上官婉儿26岁。和谐甚至美好的君臣关系却因一个失宠的男宠起了波折。
txt小说上传分享
巾帼首相:上官婉儿(2)
深入权力的中心,上官婉儿如履薄冰,一次男宠薛怀义被武则天厌弃。薛怀义深感失恋之苦,大失所望,他沿着宫中的一条密道想求见女皇,上官婉儿不与通报,将这失宠的“床榻上的君王”拒之门外。薛怀义一气之下,一把惊天大火亲手烧了他为女皇建造的明堂,武则天知道后大怒,认为是上官婉儿逼薛怀义放火,本要杀了上官婉儿,但实在爱惜上官婉儿的才华,只在上官婉儿面上处以黥行,“忤旨当诛,后惜其才,止黥而不杀也”,从里我们看到上官婉儿是完全以一个女性的才华折服了另一个才华威武的女性。免除死罪后,上官婉儿遂精心伺奉武则天,曲意迎合,更得武则天欢心,从圣历元年开始,武则天又让上官婉儿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上官婉儿14岁成为武则天的“秘书”,几乎是和皇子们一道长大。美丽可人的上官婉儿,先后被李贤、李显和李旦所爱,但是对上官婉儿来说,政治永远大于爱情,爱情为政治服务。以后的岁月,她同武三思、崔湜,同中宗的关系,都谈不上爱情,她也不眷恋那堪称真爱的关系,都是逢场作戏而已。
公元695年,武则天称女皇的第5年,她重任委派侄子武三思、上官婉儿修周史,为其歌功颂德。上官婉儿凭借聪明和多学,在修史的过程中为武三思提供了大量的帮助,让武三思感激涕零,并对这个女人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很深的感情;上官婉儿敏锐地看到了武氏一族的势力正因女皇而迅速发展,越来越大,势不可挡。她在武三思那里找到了安全感。后来武则天把上官婉儿配给武三思,上官婉儿这年已经35岁。
后来中宗复位以后,上官婉儿同时获得了中宗和韦皇后的宠信,专撑诏命,手握大权的上官婉儿为了维护自己现有的权力,逢迎所有喜欢她、需要她的男人,她利用中宗对自己的器重,很快与中宗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并运用自己的控制能力成为中宗的“患难之友”,她自己也在这种给予中获得了“未来”。她不但没有被“一朝天子一朝臣”废弃,反而成了“不倒翁”。中宗封上官婉儿为昭容,封上官婉儿母亲郑氏为沛国夫人,所以史料上又称她为上官昭容。
上官婉儿又经常劝说中宗,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上官婉儿每次都同时代替中宗、韦后和安乐公主,数首并作,诗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唱和。对大臣所作之诗,中宗又令上官婉儿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常赏赐金爵,贵重无比。因此,朝廷内外,吟诗作赋,蔚然成风。
玩火自焚
武则天死后,上官婉儿和韦后又走得非常近,二人各怀心思帮助武三思,使武三思摇身一变,成为了李唐王朝的司空,位居三公之一,名副其实的大唐首相;同时,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的丈夫武攸暨,也进拜司徒,亦为三公。除太尉之外,三公中便有两席被武家强占了去,而且都是实权岗位。这时中宗的李姓王室已被武家所架空。实际上的大权是被上官婉儿和韦后这两个女人掌握。
上官婉儿处处争取自己的势力。她不断向韦后进言提高妇女在社会和政治中的地位。将韦皇后称霸的野心点燃。上官婉儿还不断请求提高公主们的地位,这既取悦了韦后,又笼络住诸公主的心。上官婉儿让安乐公主坚信她是能够继承皇位的,尽管中宗还有李重俊、李重茂两位皇子,但他们并非韦后所生,这给韦后所生的安乐公主成为皇太女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在上官婉儿的帮助下,宫里的权势女人各自拉拢了一批朝官并形成了她们自己的势力。
上官婉儿还心怀叵测贬抑排斥太子李重俊,推举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一族,成功地在朝堂制造吁请废黜太子的舆论。年轻的太子再也不能忍受,公元707年7月,李重俊与左羽林军大将军李多祚等,“矫诏”发羽林军三百余人,当夜突袭了武三思的王府,杀掉了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训。
当时,上官婉儿正在中宗的大殿中与韦后、安乐公主一道陪着圣上博戏。见此情形,深知利害的上官婉儿马上说,看太子的意思,是先索取我上官婉儿,依次会索取皇后,最后是皇帝,中宗和韦氏大怒。中宗带上官婉儿和他的皇后匆匆登上了玄武门,观太子李重俊兵势。
巾帼首相:上官婉儿(3)
中宗首先派右羽林军大将军刘景仁,速调两千羽林兵士屯于太极殿前,闭门自守。当叛军来到宣武门下,他便依照上官婉儿的指令,向门下的叛军高声劝降。叛乱的羽林军当场倒戈,并将太子杀死。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野心勃勃的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了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帝。这触及了大唐后宫里另一个政治女性,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与韦氏一帮人虚以委蛇,一方面以一代公主的身份牵制、滞缓她们势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暗中帮助她的侄儿李隆基。
李隆基本来就一直在姚崇、宋■等名相的扶助下,羽翼渐丰,现再得太平公主的支持。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后为玄宗)发动政变,起兵诛讨韦皇后及其党羽,又处于权力之争中的上官婉儿本是个聪明人物,竟带着宫人,秉烛出迎,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且托他婉告隆基,期免一死。然而李隆基却说:“此婢妖淫,渎乱宫闱,怎可轻恕?今日不诛,后悔无及了。”遂杀了上官婉儿,此时上官婉儿年仅46岁。
开元初(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非常欣赏上官婉儿的才华,指令收集上官婉儿的著作,编录文集20卷,叫大手笔燕国公张说(悦)为其题篇作序。序中称上官婉儿:“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
品读:玩弄政治
上官婉儿在唐代历史中是个极有魅力的后宫女性,在《旧唐书》、《新唐书》的“后妃传”中都有专篇记载。她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传奇。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据说武则天甚至一度要把她立为女皇,她的确为武则天发展唐朝的经济作了一定的贡献。同时,她先后与唐中宗、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不同的利益集团相结合,其权势所至,甚至酿成多次宫廷政变,左右皇帝的废立。
上官婉儿也是一个才气斐然的女性,唐中宗时,她是朝廷里的权威的诗论家,唐玄宗为了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其诗文,辑成二十卷,贞元时,吕温曾做《上官昭容歌》,然而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兼备政治韬略的女性最后还是做了皇权争斗的牺牲品。
而后人甚至从道德的角度上,把上官婉儿称作淫女。正史和野史常把她说得诡诈奸猾、作恶多端、私生活糜烂的女性。
著名女作家赵玫认为上官婉儿是“一个高贵的女性”,她说上官婉儿天生的高贵和优雅,使她更衷情于那往来唱和的千古诗篇,和文人雅士的风月清谈。上官婉儿的才智让她永远不会让自己去超越她自己的那个生存的限度。那种难得的清醒和难得的自知之明,在她的头顶总是明镜高悬,在她的身后总是夹紧尾巴。她不停地用智能和身体同有权势的男人做着各种各样的交换。她做得那么娴熟地道、流畅自然,以至看上去总是那么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但上官婉儿同时又知道她的这一份份交易有多肮脏多卑鄙,又是多么地不得已而为之。她是在清醒地出卖着自己的身体和智能,她别无选择。
的确,自从进入政治中心后,上官婉儿有她女性特质,以中庸狡黠、八面玲珑、做事融通周旋于血淋淋的皇权斗争中,然而她骨子里强烈的男儿气概,使她具有了杀伐决断、权秉国政的能力,同时也让她过于贪恋权力,玩弄权力而不放手,如果她在武则天之后功成隐退,想必也会寿终正寝。
想看书来第二华人书香吧
红尘妃子:杨玉环(1)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杨玉环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貌开启了千百年来人们关于美丽女人的遐想,又以“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风流韵事把帝王宫廷的爱情故事演绎到了极至。
春宵情浓
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可谓一见钟情。一次,唐玄宗在华清池洗浴,在回宫的走廊上,发现了一个女子。这女子隔着廊儿,在花窗下斜倚着。看那女子背着身子,云髻半偏,衬着柔软的腰肢,已是动人心魄;待她一回过脸来,那半边腮儿,恰恰被一朵芙蓉花儿掩住,露出那半面粉颊来,使人分辨不出是花儿,还是人面。这女子不知不觉把玄宗的魂儿绊住,玄宗不由自主地向她走去。那女人似有意吊他的胃口,且不即不离地往前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总与玄宗保持着一段距离,害得宦官高力士也只好跟着走,这害得唐玄宗神魂颠倒的女人就是杨玉环。
杨玉环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的蜀州,在东都洛阳长大。她本是唐玄宗儿子寿王的妃子,这次是随寿王到华清池避暑。
唐玄宗一见杨玉环即刻倾心,当晚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好不容易挨过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他一脸倦意地对高力士感叹道:“这美人儿真可爱!叫朕心下好难抛!”
高力士赶紧奏道:“万岁如果喜欢那杨氏,奴才替万岁爷去召进宫来见一面儿。”玄宗叹气说:“我们翁媳见一面儿有什么意思,眼见这相思病害到底了!”见玄宗如此说,高力士眼珠一转便得了主意,抢上一步,附在玄宗耳边说出一番话来,玄宗听了连声称赞:“好主意!好主意!就按你的主意去办。”
于是高力士把万岁爷的意思告诉了杨玉环,并劝她丢下寿王,进宫去得万岁爷的宠爱。杨玉环多么聪明,本来就不知足,心比天还高,享荣华的心重,爱寿王的心薄。她在华清池宫中,见皇帝对着她露出痴痴颠颠的样子来,不觉也感动了她的柔肠,爱上了玄宗,决意与寿王分手。于是杨玉环离开了寿王,按照高力士的精心安排,先到内宫的太景观做了一个女道士,起名杨太真,过渡一下便被接进唐玄宗的宫中,这样,既消除了人们对玄宗乱伦的看法,又名正言顺地娶了美人。
对此,《唐大诏令集》中有记载“道度寿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