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肉文小说 >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最新章节 > 第6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 第6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君墓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青冢之顶,建有一个八角凉亭,沿墓身石阶攀援而上,可以远眺土默川的美丽风光。从远处向昭君墓望去,巍峨高耸,姿态雄浑,芳草葱茏,显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水墨画的迷人景色,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品读:美在和亲

  王昭君是历史上的一代美人,因“和亲”而名扬古今。汉朝在立国之初,便与匈奴兵戎相见,烽烟蔽日,鼙鼓震天。自昭君和亲后,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北方边陲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

  汉朝时,由于当时的匈奴单于对“和亲”大感兴趣,汉高祖刘邦死后,冒顿单于居然向吕氏求婚,想娶吕氏为妻,说什么“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城,数至边境,愿游中国。孤偾独居,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当时,对汉朝来说,这简直是对大汉朝的亵渎。可是,由于汉朝实力和兵力没有匈奴强大,而匈奴对中原觊觎已久,早有吞并之心。吕氏为了保持汉朝的安全和稳定,无奈只好以宗室女乔装成公主嫁给了冒顿,正式走上和亲之路。“和亲”也就从此开始了。

  以后,西汉对匈奴和西域各国多项和亲,都以宗室郡主冒充公主下嫁番王,而王昭君却是以民女的身份担任和亲的任务,事迹便显得非常突出,格外引起一般民众的关注,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件大事。文人墨客也多对她进行描述、吟咏、赞叹,使王昭君的事迹广为流传。除了《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对王昭君的事迹有详细的记载外,历代诗人词客为王昭君写的诗词,就有503首之多,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小说、戏剧,等等。当然都是歌颂王昭君大义和亲的美德。

  汉朝和亲女子成就的大小,既不在于她才识的高低,也与她容貌的妍媸无关,起决定作用的是汉朝的强弱。若汉朝势力强大,和亲的女子便会受到敬重;若汉朝势衰,和亲的女子便会受到冷落。昭君和亲时,恰值汉强胡弱之时,这便给她的成功带来了契机。

  谒王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词客各掳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这首《谒昭君墓》的诗,是董必武先生在游览王昭君墓时题写的。这首诗被刻成诗碑,矗立在墓园的大门口,似乎在时时刻刻地提示着人们:千万不要忘记当年王昭君深明大义,毅然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人民友好合作做出的不朽贡献。

  昭君的美貌盛传于世,昭君远嫁匈奴的苦楚往往只被“乡愁”一词概括。

  王昭君的遭遇,同时也引起很多汉族知识分子的不满。所以从汉魏到明清,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歌咏王昭君的诗词。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对王昭君的悲悯之情溢于言表。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又:“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感叹王昭君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了。

  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联姻“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能属于爱情呢?”昭君不过是汉元帝羁縻匈奴的一个筹码而已。汉朝一共有9位女子和亲,没有一个是天子之女,不是迫不得已,谁愿远嫁异域?昭君虽然是自愿请行,但那是因为“数岁不得见御”,忿而反抗的一种方式。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华人书香吧

  患难美妻:阴丽华(1)

  阴丽华

  娶妻当娶阴丽华,

  立志当拥仪仗车。

  河北郭家凌灭尽,

  故云刘秀解名花。

  她出身名门,外秀内慧,成为附近富家少年争相求之的佳偶,然而,她选择了已是孤儿的汉高祖九世贤孙刘秀,郎才女貌,一对佳人,相识于乱世,相守于盛世,她与丈夫刘秀的爱情成功演绎了一见钟情的幸福。

  大众偶像

  阴丽华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皇后。她出生于南阳新野,是当地有名的美人儿。在南阳,阴家先世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脉,传到第七代管修,以医术传名于世,后来从齐国迁居楚国,被封为阴大夫,以后便以“阴”为姓名。秦汉之际,阴氏子孙在南阳新野为生。

  南阳当时还有一位著名人物刘秀,他是汉高祖的九世贤孙,长沙定王的后裔,九岁失去父母而成为孤儿,寄养在叔父刘良家里。他有两个哥哥,长兄刘演,次兄刘仲,都气度恢宏,轻财仗义,在当地有一帮朋友,小有名气,刘秀更是生得一表人才,待人接物,慷慨磊落,行事睿智勇毅,被当地人们称赞。

  年轻的刘秀对阴丽华一见钟情,当时还是一介布衣的刘秀有两大人生目标:“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一理想在当时看来是不着边际的空想,简直是天方夜谭。

  有人就说:“刘秀穷得买不起镜子,也不撒泡尿看看,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当时汉代已经历了12帝,总计213年,帝裔子孙众多,更何况当时王莽已经篡位称尊,刘氏子孙更受到无情的摧残,刘秀一家早失去贵族的身份,在乡里的财势与声望上,刘家远比不上阴家。刘秀虽然熟知阴丽华貌美,想娶阴丽华为妻,但真正能把她娶过来作为自己的妻子,还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当时只是心里想想而已。

  想不到时势造英雄,刘秀后来竟成了中兴汉室的光武帝。

  可以想像,倘若美慧秀丽的阴丽华过早地嫁给了刘秀,而且刘秀又能在王莽政权中谋得一官半职,在如花美眷的拖累下,或踌躇满志的状况下,刘秀也许就此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不再有拼命谋求发展的斗志与浩气了。这期间,多少豪族少年向阴家求亲,无奈都尝到婉转拒绝的滋味。刘秀更是不敢贸然行动。再说想要在王莽新朝获得立足之地,更是谈何容易,为了完成他的两个心愿,时势迫使他不惜一切代价地另谋发展。

  王莽篡汉以后,推行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比如恢复井田制,设置六关、五均、赊贷等经济制度,改革币制,复古建制,变更官制等。因为准备不周,条件不成熟,反而造成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荒旱连年、盗贼蜂起的局面。

  当时,义军四起,山东有“赤眉军”起兵,湖北有“新市兵”、“下江兵”和“平林兵”。28岁的刘秀和哥哥刘演一起,借机利用宗族势力起兵,并与进入南阳的绿林军联合起来。为了顺应人心思汉的潮流,他们推立汉朝宗室刘玄为皇帝,以“反莽复汉”为口号,一路攻略,战无不胜,中原地区尽皆归复“绿林军”。

  威望日增的哥哥受到更始皇帝刘玄的猜忌和排斥,被更始帝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正领兵在外的刘秀自知势单力薄,强忍悲痛,主动回到宛城谢罪。就在此时,随刘秀作战的阴氏兄弟,深感刘秀前程远大,抓住机遇,说服家人,把阴丽华嫁给了刘秀。刘秀忍辱负重,不为哥哥举办葬礼,反而与倾慕多年的爱人阴丽华热热闹闹地举行婚礼,洞房花烛夜之后,天天花天酒地,一副及时行乐的模样,刘玄对他放了心,认为刘秀不过是纨绔子弟一个,因此他得以躲过杀身之祸。

  对哥哥的死,刘秀表面上只能强颜欢笑,到晚上就偷偷地哭。阴丽华就劝慰丈夫:“更始皇帝气量狭小,小具规模便沉迷酒色,为求自保,不如向河北发展,也好相机独树一帜。”她的话给刘秀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阴丽华虽是妇道人家,但刘秀听从了她的话,通过一番计划,19岁的新娘阴丽华回到娘家暂住,刘秀以有名无实的特使虚衔,带领数百人马渡过黄河,一路废除苛政,排除万难,争取民心,赢得了河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刘秀以此地做根据地,建立东汉。他的“云台二十八将”也多出自这一地区。

  患难美妻:阴丽华(2)

  当时,河北邯郸有一个以卜卦为生的术士王郎,乘群雄并起之际,诈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自立为王,声势浩大,有一定的实力,是刘秀在河北扩展势力的绊脚石。真定王刘扬聚兵10多万,听命邯郸王郎,不肯归附刘秀。刘植亲自前往劝说刘扬,刘扬勉强同意,却提出与刘秀结亲的条件。刘扬有一个外甥女叫郭圣通,欲为其择一良婿。作为权宜之计,刘秀只好答应娶郭氏为妻,终于借得精兵击败王郎,廓清河北。他拒绝了更始皇帝给予的封号,另树一帜,不久即帝位于部南的千秋亭,以建武为年号,定都河南洛阳。

  佛心皇后

  刘秀做皇帝后,郭圣通自然升为皇后,但是刘秀却忘记不了还在娘家的发妻阴丽华,于是刘秀亲自草拟诏书,说明废郭皇后、立阴丽华的道理:我在微贱的时候,就娶了阴丽华,由于兵荒马乱,被迫别离。幸亏老天有眼,我和她都从战乱中劫后余生,再次团聚。对她的美德我非常了解,因此想要立她为皇后,她却坚持推辞,甘愿为姬妾。我敬慕她的谦让高尚,曾经想要封她的弟弟们为侯爵。可是没想到,他们没有得到我的封爵,却陡遭祸患,母子俱丧。我十分愧疚伤怀。虽然他们不能活着享受高官厚禄,身后也应该得到尊荣。

  刘秀又补充说:“贵人阴丽华,是乡间良家女子,在我当平民的时候就嫁给了我。如今已经3年没有见过面。她的品性,足以母仪天下。”

  阴丽华虽然没有当皇后的念头,但由此也明白了刘秀对她的真情厚意,心中自然十分满足,当上皇后的她仍和先前一样,恭俭仁厚,谦让自抑,不喜笑谑,谨慎柔顺,矜惜慈爱,当时的人们都称她为贤后。

  为了安慰郭圣通和郭氏家族,也让太子刘疆宽心,皇后阴丽华又向丈夫提出了一些建议。于是,诏令一道接一道地飞出来,郭圣通的哥哥郭况、侄子郭璜、堂哥郭竟、堂弟郭匡、叔父郭梁的女婿陈茂都得到封赏。提前得到了“皇太后家族”的待遇和爵位。郭圣通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不入冷宫反得尊崇的废后,郭氏家族也成为史上惟一一个非但没有遭殃丢命,反倒全家升官发财的废后家族。

  不过,尽管刘秀百般抚慰,太子刘疆仍然忐忑不安。自从母亲被废离宫,刘疆就在忧虑中过日子,终于,他在郓郅的建议下向父亲上书表示要退出太子位,让给阴丽华的长子刘庄。刘秀与阴丽华原本觉得父母之间的纠葛不应该连累孩子,也就没有同意。刘疆屡屡向身边的官员和十个弟弟表示,自己甘愿去做外藩亲王的心事。这样再三多次提及,刘秀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终于在两年后(建武十九年)做出了决定:改封刘疆为东海王,原来的东海王刘庄为新任太子。

  阴丽华对自己生的刘庄取代太子刘疆的地位心中不安,于是,在阴丽华一再要求下,刘秀将刘疆的封地再次扩大,使他实际上成为拥有两个封国的亲王,领地合计29县。以此弥补刘疆未能登基为帝的遗憾。

  阴丽华一生谦德做人,相夫教子,不曾干预朝政,也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她不仅以身作则,更能约束家人,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才出现了与“文景之治”并称的“光武中兴”时代。

  刘秀死后,阴丽华的儿子即位,即为汉明帝,尊阴丽华为皇太后。阴丽华依然保持一颗菩萨般善良的心,叮嘱她的儿孙们善待郭圣通的家族,不像有的皇后掌握权力后肆意打击情敌及其家族。这一点,从明帝刘庄,到阴丽华的孙子汉章帝刘炟都做到了,中元三年,阴丽华的孙子章帝北巡路过真定时,特地按照阴丽华的叮嘱和郭氏家族聚会,赏赐万斛粟米和五十万钱。

  永平七年(公元64年)正月,62岁的阴丽华去世,后来的东汉皇族虽然不是每个皇后都能像阴丽华那样善待情敌及其家族,但是确实再没有发生过杀害非己所出皇子的事情。这不能不说是与阴丽华的身体力行、传为家训分不开的。

  品读:不做皇后

  柏杨说,每一个女孩都希望她是公主,每一个女人都希望她是皇后。北周王朝皇帝宇文■的皇后杨丽华,是隋文帝杨坚的女儿,杨坚封她为乐平公主,她把公主的金印扔掉只要人们承认她还是皇后。南朝吴帝国皇太子杨琏的妻子,是稍后南唐帝国第一任皇帝徐知诰的女儿,徐知诰封她为永兴公主,她坚持自己仍是太子妃,每逢有人称她公主,她就痛哭流涕。北魏王朝的一位公主,鼓励她丈夫割据独立,事情失败后,法官问她为啥谋反,她回答:“当公主有啥意思,当皇后才过瘾。”

  更有甚者,在皇后强大的诱惑和富贵面前,许多女人达到丧心病狂的程度,如武则天为夺皇后之位,亲手杀死女儿;吕雉在后廷争斗中更无人性,残忍地将自己的情敌戚夫人砍肢,挖眼,熏耳变作“人彘”;还有另一种温柔的毒药,汉景帝时的王皇后,假装贤德来借刀杀人残害异己……

  然而,面对皇后这样一个极具诱惑力,让千千万万的女人不惜一切,锲而不舍地争斗、厮杀的位子,同样也会有拒“后”之人,阴丽华就是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刘秀当上东汉的皇帝时,阴丽华已不是他惟一的女人,刘秀身边多了一个身世显赫的郭氏,郭氏为后是朝中大臣所向,但面对自己的糟糠之妻阴丽华,刘秀没了帝王的权势之气,显露出了男人的真诚,把娶妻当娶阴丽华的愿望贯穿到底,无论是大臣的阻止还是郭氏的怨言,亦或阴丽华的一再谦让,刘秀仍坚决要立结发妻子阴丽华为皇后。

  阴丽华应该算是宫中女性最幸运的一个女人,想当年汉武帝要金屋藏娇的陈阿娇,最后也被遗弃致死,阴丽华却被光武帝刘秀接到宫中当上了正宫娘娘,这位明智、贤淑、善良女性却不党伐异已,谄害皇帝身边重要的女人郭氏,反而把郭氏及郭氏的儿子和娘家人安排妥当,也让郭氏成了被皇帝遗弃后最幸运的女性。

  皇帝的婚姻鲜有幸福圆满的,而刘秀、阴丽华却和谐得令人羡慕,这固然是由于刘秀的宽厚仁德,惜念旧情,而阴丽华的德高与安分守己,更是极重要的原因。权力,使有的女性变得穷凶极恶,也使有的女性善良可人,阴丽华就是后者。

  郭氏的幸运正是阴丽华这位女性的仁心体现。阴丽华在险象环生的后宫能这样做,这也是封建后宫历史生活的一个奇迹。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的这个处世哲学也是阴丽会的人生哲学,在诸葛亮的这个处世哲学中,“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目标。阴丽华在宁静无为的生活中求生,这也是处于权势中的女性安身立命的方法,今天在权力边缘游走的女性不可不借鉴。

  仁治太后:邓绥(1)

  邓绥称制终身,号令自出,术谢前政之良,身阙明辟之义,至使嗣主侧目,敛衽于虚器,直生怀懑,悬书于象魏。

  她六岁时便能写篆书,12岁时可以背诵和讲解《诗经》及《论语》。她提的问题,兄长们都答不出来,母亲称她为“女博士”,如此的博学最终让她走上了皇后高位。

  知书达理

  邓绥是东汉护羌校尉邓训的女儿,前太傅高密侯邓禹的孙女,她的母亲阴氏是光烈皇后阴丽华的侄女。

  邓绥幼时曾几次梦见自己用手扪天,还仰起头,舐饮着青天上的石钟乳。醒后给家人说,家人便问占梦者主何预兆,占梦者说上古时尧帝也曾梦见过登天,夏帝成汤也曾梦中仰头吮天,这是帝王的吉梦。

  邓绥五岁时已知书达理。年迈的祖母对邓绥很是钟爱,一次亲自为她剪发,因年高眼花,剪刀误伤到她的前额,血顿时就淌下来,邓绥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忍痛不言,直到剪发完毕。

  旁人见她额上流血,惊问她为何忍耐不说。邓绥答说:“不是不知痛,实在因为祖母喜欢我才给我剪发,如果喊痛,反而伤了老人初衷,所以只好忍受!”五岁的幼女,就能体贴人至此,可见她的聪慧极致。

  邓绥13岁时,其父因病去世,她日夜啼哭,思念父亲,3年不吃有盐的菜,以至姿容憔悴得别人都认不出。

  当时汉和帝刘肇渐渐长大,到了大婚的年龄。后宫里面已选入数人,其中前执金吾阴识的曾孙女入宫最早,邓绥与阴氏同时入选,门阀不亚于阴家,姿色却比阴后更美,但邓绥因守丧而暂时没有入宫。

  外戚阴家是东汉的名门望族。阴女年少聪慧,知书识字,善解人意,面貌也极为秀美动人,因此一选入掖庭,即被和帝宠幸,受封为贵人,永元八年再立为皇后。

  三年后守孝期满,邓绥除去了丧服,日常生活渐渐走上正轨。这时她16岁,出落得越发艳丽明媚,楚楚动人。她性格娴静,身材修长,肌肤若雪,秀骨姗姗,绝嫣于众,见过她的人皆疑为仙女,进入宫中后既得和帝的宠爱,六千后宫粉黛,一时间被邓绥比得失去了颜色。

  废后升妾

  得宠后的邓绥并不恃宠而骄,她深明事理,善解人意,又自制极严,事事谨慎,一切行动均遵循礼法,对阴皇后尤其恭敬。待宫女、内侍等十分体贴。因此宫里的人对邓绥都有好感、好评。

  邓绥偶然患小疾,和帝很是关怀,常令邓绥家属前来探望、照顾,并且破例允许他们自由往来,不限时日。邓绥却屡次劝谏和帝说:“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和帝赞叹说:“别人以得见亲属为荣,今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真是难得啊!再说,你的亲戚我何必要提防呢!”由此和帝对她越加宠幸,甚至超过了正宫的阴后。

  和帝对邓绥特别的宠爱,引起阴皇后的妒忌与不满,于是,邓绥只能更加小心谨慎。邓绥见和帝对自己日见宠爱,对阴皇后却日益冷淡,心中很不安宁。每当和帝想在自己住的嘉德宫留宿,她总推说身体不适,劝和帝去阴后的长秋宫。和帝很为她的委曲求全而感慨,说:“修身养性竟然到了这种地步!”邓绥平时穿的衣服,若偶尔与阴后同一种颜色,看见阴后穿了,她便立刻换掉;有时与阴后同时进见和帝,她不与阴后并行,只是在侧面坐下,显出低人一等的样子;每次和帝有所问,她必定等阴后先说完才开口,不与阴后同时说话;有时阴后发号施令,不管对否,她绝不推脱或怠慢,都服服贴贴地听从。和帝看在眼里,认为邓绥劳心曲体,便叹息说:“如此谨慎用心,修德之劳,实在是太难为她了。”

  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夏,和帝身患痢疾,久卧不起,到五月中,病势更加沉重。大家都以为皇帝没有希望了,住在嘉德宫里的邓绥日日祈祷上苍保佑和帝早日康复。但阴皇后见和帝垂危,却首先想到如何报复,她密语左右:“我若得志,一定将邓氏满门抄斩!”邓绥听到这一消息,好似晴天霹雳,恐惧至极,准备以自杀来摆脱这场灾难。不久和帝渐渐好转,阴后的密言也传入和帝耳中,于是和帝开始憎恶阴后。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仁治太后:邓绥(2)

  阴后对邓绥妒恨日深,每次看到她就像看到了眼中钉。招自己的外祖母邓朱常出入宫掖,阴后悄悄与邓朱计议,让巫师咒死邓绥以泄恨。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有人告发阴后与外祖母邓朱暗行巫蛊,私下咒诅宫廷。和帝下令逮捕邓朱以及她的两个儿子邓奉、邓毅,阴后的弟弟阴轶、阴辅、阴敞,严刑拷问之下,他们承认了巫蛊咒诅事实。和帝早已与阴后不和,见此再不愿顾及旧情,立刻便废去皇后阴氏,册立邓绥为皇后。册封之时,邓绥一再谦让。

  和帝因病三年后去世,少子刘隆为殇帝。邓绥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当时她年仅25岁。邓绥毕竟年轻新寡,多有不便,遂命其兄邓骘为车骑将军,可随时招入宫议事。延平元年(公元106年),殇帝夭折,邓绥定立清河王刘安为汉安帝,是年不足13岁,邓绥继续临朝。

  临朝当政

  邓绥施政从节俭做起。当时地方的贡物,非常珍丽奢侈,邓绥禁绝地方的贡物,每年只供纸墨而已。邓绥接连下诏大赦天下,又削减宫内日常的费用,她自己早晚只一肉一饭。郡国进贡的东西全部减半,卖掉上林苑所养的鹰犬。后宫多余的侍女,以及宗戚因获罪而沦落为官婢的一律出宫婚嫁。对内精简冗员,减去宫内老弱无用之吏500余众。这一年连月下雨,许多郡国患了水灾,邓绥就减免租税,各处祭祀全部罢免。

  邓绥执政期间,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仅延平二年(邓绥执政的第二年),全国就有18郡遭地震、41郡遭大水、28郡遭风雹侵袭。她日夜操劳,躬自处置,增收节支,减轻赋税,救济灾民,终使岁还穰丰,因此汉政权得以渡过难关。

  元兴二年夏,京师大旱,不见一点雨。邓绥亲自去洛阳了解旱情,审察冤狱。有个死囚因被诬杀人屈打成招,见到邓绥,他畏惧官吏不敢喊冤,邓绥即将离去,那个囚犯抬头想说又不敢说。这个细节被邓绥发现,邓绥便详细问他所犯之罪,最后为他昭了雪,并立刻将洛阳令下狱抵罪,严惩执法不实之徒。结果,她的车驾还未回到皇宫,天上就下起了大雨,百姓们说这是邓绥的仁德感动了上苍。

  品读:养民养政

  当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与莱温斯基丑闻一事,并没有让克林顿下台,究其原因,美国民众认为克林顿总统在位期间发展了本国的经济,只要有这一项政绩就抹掉了他这一丑闻,在美国民众心中,克林顿仍是一个正面人物。同时,我们也应该以这样的观点来看东汉邓绥。

  邓绥在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时,使用了一些残酷手段,以清除自己的政敌,逼死周章,杖杀杜根等。有史书记载:安帝早该继位了,邓绥仍然大权在握,一点没有放权还政的意思。司空周章多次上书,要求邓绥将政权交还安帝,邓绥却置之不理。于是周章便联络亲信,想通过谋变的方式让邓绥把权力交出来,事情败露后,周章畏罪自杀。自此,邓绥提高了警惕,臣下的奏疏中,凡有提到要她归政者,便严加惩处。郎中杜根,看不出火候,依然上书请邓绥归政,邓绥大怒,令人将杜根装在大布袋子里,用杖活活打死,然后弃尸城外,还不许他的家人收尸;平原郡吏成翊世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奏请太后归政,被坐罪系狱;越骑校尉邓康,屡劝太后隐退深宫,邓绥不从,将邓康罢免官职。

  人对权力之追求其本质就是在于确保自己利益之最大。谁有某种权力,就意味着他有这种支配和决定权。历代处于权力最高位的君主都为了自己及集团的利益铲除异己,在中国封建社会所有听政太后当中,吕雉诛杀势力强大的功臣,诛杀刘性王,建立起自己的统治集团,比起吕雉,邓绥残杀还没到疯狂的地步。

  在政治上,邓绥还显得非常开明,她能兼用外戚、宦官,用人得当,处事适当。在经济上,她临朝之初,连续十年发生水旱灾害,她忧国忧民,实行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便利交通。同时自己在生活上以身作则,提倡俭省,官吏也像她一样不敢奢侈,把省下来的经费用于救灾。同时减轻人民的兵役、徭役负担。在文化上,她兴办教育,重视教化,表扬儒学。

  刘毅曾对邓绥评价说:“太后奉行节约,杜绝奢侈,立陛下为天下之主,安定汉室。在国库空虚情况下,又遭水旱灾害。然而太后政治清明,执法宽大,使华夏再次兴旺,四夷重又内属。纵观历史,像这样在内遭家难、外遭天灾的情况下振兴国家,功德巍巍的太后还未见过。希望把太后的功德下来。”刘毅对邓绥的评价是较客观的,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家”女性:班昭(1)

  东征赋

  班昭

  明发曙而不寐兮,心迟迟而有违。

  酌■酒以弛念兮,喟抑情而自非。

  谅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陈力而相追。

  且从众而就列兮,听天命之所归。

  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

  乃遂往而徂逝兮,聊游目而遨魂!

  她的哥哥忤君意怨死狱中,她却能在后宫中给皇后当老师,成了古代第一个有史记载的女老师,她以自己学富五斗的才华挑战了古代儒家男权观念,证明了女性和男性平等共事的可行性,然而,她却又著书说“男女有别”,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

  代兄上书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是东汉扶风安陵也就是现在的咸阳市人。班昭身世显赫,祖父是广平太守班稚,他的父亲班彪是当时有名的史学和儒学大师;大哥班固,是《汉书》的主要作者,是我国继司马迁之后又一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二哥班超,是一个投笔从戎的志士,两次出使西域,是打通“丝绸之路”的赫赫功臣。在父兄的影响和鼓励下,班昭从童年开始就熟读儒家经典和史书,长大后,又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历史、地理等知识,是班氏家族中博学的才女。

  班昭14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后来生了一个儿子。但好景不长,不久丈夫就病故了,班昭便早早开始守寡,以后也不曾再嫁,然而不幸运的事接踵而至。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得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这本书的写作开始于班昭的父亲班彪。遗憾的是班彪没有完成这本史书就死了。班昭的大哥班固为了完成父亲的未完之志,继续编著,他奋斗了30年,就在他快要完成前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

  班昭的二哥班超,替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班超每日伏案挥毫,常辍业投笔而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后汉书·班超列传》)于是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远征匈奴。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84年),步入老年的班超非常思念家乡,于是派他的儿子回到洛阳,替他表达了叶落归根的想法,然而奏章送上去3年,朝廷仍不加理会。

  班昭想到大哥班固已死,二哥班超70岁还客居异乡,自己也孤身一人,于是对这个二哥产生一股强烈的依恋之情,随后不顾一切地给皇帝上书。上书的奏章中,句句丝丝入扣,真挚感人,合情合理,连汉和帝看完之后也心生同情,于是立即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班超终于可以告老返乡,班昭以其真诚及文采感动皇帝,助兄达成落叶归根心愿,在当时传为佳话。

  朝中大家

  班固死后,编著《汉书》这部巨著的担子就落到了班昭身上。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编著。好在班昭在这之前就参与了全书的纂写工作,汉和帝知道后特别恩准班昭进宫修定《汉书》。

  班昭修书的地方是皇家藏书丰富的东观藏书阁,班昭在东观藏书阁里穷年累月,孜孜不倦地著述,除将父兄所著部分分类整理、修订外,又补写“八表”和“天文志”,这样,中国又一部伟大的史书——《汉书》,在班家三四十年的努力下,终于由班昭整理完成。

  汉和帝看了该书后极为欣赏,并让皇后和妃子们奉班昭为师,请她传授儒家经典。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得到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于是在朝中,因为班昭的丈夫姓曹,所以班昭被奉为“曹大家”。

  在70多岁高寿之年,班昭写出了《女诫》,计1600字。《女诫》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篇。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科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

  “大家”女性:班昭(2)

  在“卑弱”篇中,班昭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说法:“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认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辞剧易”,才能恪尽本份。

  在“夫妇”篇中,认为丈夫比天还大,须敬谨服侍,“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妇不事夫则义理坠废,若要维持义理之不坠,必须使女性明析义理。”

  在“敬慎”篇中,主张“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无论是非曲直,女子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丈夫”,一刚一柔,才能并济,也才能永保夫妇之义。

  在“妇行”篇中,订定了妇女四种行为标准:“贞静清闲,行己有耻,是为妇德;不胡说八道,择辞而言,适时而止,是为妇言;穿戴齐整,身不垢辱,是为妇容;专心纺织,不苟言笑,烹调美食,款待嘉宾,是为妇工。”妇女备此德、言、容、工四行,方不致失礼。

  在“专心”篇中,强调“贞女不嫁二夫”,丈夫可以再娶,妻子却绝对不可以再嫁,事夫要“专心正色,耳无淫声,目不斜视”。

  在“曲从”篇中,教导妇女要善事男方的父母,逆来顺受,一切以谦顺为主,凡事应多加忍耐,以至于曲意顺从的地步。

  在“叔妹”篇中,说明与丈夫的兄弟姐妹相处之道,要事事识大体、明大义,即使受气蒙冤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万万不可一意孤行,而失去彼此之间的和睦气氛。

  此后出现了《女史箴》、《女则》、《女孝经》、《女论语》、《内训》、《闺范》、《女学》等一系列的跟风之作,但都再也达不到《女诫》这样的高度了。

  此外,班昭还写过赋、文等十六篇文章,她一生的作品,后来由儿媳丁氏整理为《曹大家集》。不过,今已佚失,只能看到《东征赋》等八篇流传下来。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著述的女子,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她的学识渊博,在中国古代女性中,实不多见。由于班昭在文学、史学上的特殊贡献,当她高龄去世时,皇太后亲自素服举哀,为她举行国葬之礼,殊荣备至。

  品读:男权帮凶

  班昭是一个突破当时男女界限的一位女中豪杰,她从事了一项历来专属于男人的职业——撰史。但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她的鼎力之作《女诫》,她的形象就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对她写的《女诫》,这本维护男性统治的帮凶书不断地被后人所批驳。

  据《后汉书》记载,班昭还活着的时候,外界对《女诫》一书的评价即已毁誉参半,班昭的夫妹曹丰生,有辩才,曾写信就《女诫》的内容与班昭展开辩论;班昭的学生,马融则认为该书内容很好,命妻女抄习,然而妻女并未按照班昭的教训去处世行事。

  事实上,在班昭死后,《女诫》一书就不再受人关注,中国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逐渐宽松。只是到了明朝时,“理学”盛行,1580年明神宗命大臣王相为《女诫》作注,并与徐皇后所作的《女训》一起刻印,从那时开始,班昭的《女诫》再度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1898年5月,维新思潮在全国蓬勃发展,解放女性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裘廷梁创办了《无锡白话报》,裘毓芳在上面发表的《〈女诫〉注释》中大骂:不知哪个胡涂不通人,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害得天下女子不轻。弄到如今的女子,非但不知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有才料,竟一字不识的也有几万几千人。若曹大家也依着这“无才便是德”的话,《汉书》也续不成了,七篇《女诫》也做不成了,到如今也没人知道什么曹大家了哪能人人佩服她,个个敬重她?可见得做了女子,学问不可没有的。裘毓芳的这个反问非常有力度,直接批驳了班昭这种复杂的人性。诚然,一个才高八斗的女性却教育后世女性事事尊从男性,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简直匪夷所思。

  对《女诫》批评最严厉的还是女性。1907年,在日本创办“女子复权会”、刊行《天义》杂志以宣扬无政府主义的何震,发表了长篇论文《女子复仇论》。文中使用了极为激烈的言辞抨击班昭与《女诫》,直呼其为“班贼”、“昭贼”,

  1907年2月,留学日本的女学生燕斌在自任主编的《中国新女界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女权平议》一文,开篇即针对《女诫》第一篇《卑弱》而作驳论:自人道主义之说兴,女权之论,日以昌炽。浅见者必惊其奇辟,目为邪说,从而力驳之,以为干刚坤柔,男尊女卑,乃不易之定理。女子以卑弱为主,何权之有?噫!为此说者,所谓“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之见,不足以知天之大。

  班昭自己清心寡欲,没问题;但是她在《女诫》倡导的女性要“三从四德”,“生男如狼,犹恐其尪;生女如鼠,犹恐其虎”,“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义”,“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等,这些理论被统治阶级人物利用后,就把后世两千年的女性像置于修道院一样,极大地禁锢了女性的思想和自由。

  有人说,中国封建社会一整套的封建道德将中国无数妇女打入无底深渊,妇女无独立人格,成为男人的依附品,她们从精神到肉体都被弄得畸形了,不仅对着这些封建礼教躬身实践,而且积极参加对女性自己的奴化教育,而奴役最深的礼制,莫过于班昭所写的《女诫》。如此看来班昭不仅是当时儒家思想的受害者,也是儒家束缚女性思想的历史帮凶。

  传说美女:貂禅(1)

  貂禅

  花前长叹牡丹亭,弱女忠心照月明;

  义报王允堪跪拜,勇立毒誓答父恩。

  初识吕布情何多?再迷董卓妙若神;

  太师床前眉深蹙,窗外温侯欲断魂。

  凤仪亭中激吕布,董卓掷戟父子分;

  郿坞车过虚掩面,冈上温侯起杀心。

  贼首北掖门外落,天下谁不敬美人。

  早知红裙能锄奸,诸侯何劳动戈兵?

  古今中外,权势中的男人大凡与绝色的美貌佳人搅和在一起,往往被美人弄得身败名裂。但尽管如此,男人仍对美人趋之若鹜,就如饮鸩止渴一般,貂蝉的传奇故事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寄人篱下

  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东汉末年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一个没落家庭。兵荒马乱时,貂蝉母女流落到了洛阳,被王允收容。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