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肉文小说 >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最新章节 > 第5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 第5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长寿皇后:王政君(2)

  “其中一位”,就是指的王政君。当时,王政君的位置离太子最近,并且穿着大红色的鲜亮衣服,在五人之中非常显眼,美压群芳。于是,皇后命人将王政君送到太子东宫,后来太子“御幸”过一次,即有身孕。

  奇怪的是,在王政君进东宫之前,太子后宫的姬妾数十余人,包括死去的司马良娣,有的甚至被“御幸”长达七八年之久,但都未怀孕,而王政君则是一幸而有身孕,从此开花结果。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王政君生下一龙种,即后来的汉成帝。这个男婴是嫡长皇孙,汉宣帝异常怜爱,亲自为他取名“骜”,字太孙,并且常常把他带在身边,精心培养。然而,此时的王政君是否就母以子贵了呢?

  史丹力保

  事情的开始对王政君来说还是顺利的。不久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姡b次唬俏涸郏20杲?岁的刘骜为太子,王政君先是被封为婕妤,接着被立为皇后。

  王政君因为“母凭子贵”而坐上皇后宝座,然而又曾因其子使自己的势力受到牵连,皇后宝座差点被掀翻。

  原来,太子刘骜本质软弱无能,而且又沉迷于饮酒作乐,花天酒地,不求上进,不思治国之道,于是元帝渐渐地觉得刘骜不堪胜任一国之君。当时昭仪生有一子,就是定陶共王,德才兼备,多才多艺,气度恢宏,处事不凡,元帝对他非常钟爱,常常把他带在身边。当然,当时元帝非常宠幸傅昭仪,喜欢定陶共王也是自然的了。

  元帝想废掉刘骜,立定陶共王为太子。这事被王政君和太子知道了,俩人都忧惧不安。王政君母子就找到元帝的宠臣史丹,双双跪倒在史丹面前,请求史丹相助。史丹见皇后和太子给自己跪下,自然不敢接受,立即也跪倒在地,同时搀扶起他们,安慰母子俩人说,他是拥护刘骜为太子的,定会誓死相助

  史丹多方斡旋,鼎力相助。一次,汉元帝病重,于宫中休息,史丹在旁周到侍候,后来众人退去后,室内只剩元帝一人独寝,史丹关闭屋门,突然跪于汉元帝卧榻之旁,涕泣满面,非常虔诚而且委婉地说:“皇太子以嫡长子而立,已十几年了,天下臣民,无不归心。现在外面流言纷纷,说陛下要改立定陶共王为太子而废刘骜,果真如此,公卿定然不会奉诏,与其如此,臣愿先被赐死。”

  史丹是汉元帝的宠臣,对汉元帝一直忠心耿耿,而且智谋过人,很多大事的决策元帝都听他的建议。此时,汉元帝见他情真意切,也为之动容,知道行废立之事阻力很大,只好喟然长叹:“哎,我也是左右为难呀。太子与定陶共王都是我的爱子,我怎能不替他们考虑呢?但念皇后王政君为人谨慎谦恭,遵法循礼,不愧一代贤后;先帝又喜爱太子,我岂能有违先帝于九泉之下啊?你不用多言了。我的病恐怕难以痊愈,到时候,还望你们好好辅佐太子,别让我失望才好啊。”

  就这样,太子之位保住了,王政君也当然随之渡过险关,依然做当朝皇后,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5月,年仅43岁的汉元帝病死,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

  五将十侯

  历史上的“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说的就是王政君王氏家族的裙带政治。

  王政君认为,权力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至少要掌握在自己的家族手中。于是,她借自己位居太后的便利,封自己的兄弟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崇被封为安成侯,食邑万户;王谭等也加官晋爵,配享食邑。兄弟皆为列侯,作为政府百官之首的“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一职,几乎为王氏垄断,先是王凤,其后王音、王商、王根、王莽依次任该职,形成了王氏外戚把持朝政的局面。

  王氏家族权倾一时,纵是汉成帝也无可奈何。

  成都侯王商生病时,为了避暑消夏,竟然向成帝借用了明光宫,公然享受皇帝待遇,把自己放在与皇上平起平坐的位置。后来,王商又擅自凿穿长安城,把澧水引入自己庄宅中用来行船取乐,这不仅破坏了长安城的风水,也破坏了汉朝的规矩。成帝来到王商家,见王商竟为了引水凿穿长安城,心里非常气愤,但忍气吞声,并没发作。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华人书香吧

  长寿皇后:王政君(3)

  一次成帝微服出游,路过曲阳侯王根的宅第,见其园中的建筑是仿照未央宫中的白虎殿而兴建的,这可是欺君之罪。对这种越轨行为,汉成帝怒不可遏,就发起火来。他把车骑将军王音叫来,一顿大骂。王音见皇上发怒,不仅没有息事宁人,反而出了一个馊主意,让王商、王根兄弟自行黥劓来向皇太后请罪。成帝知道了更是气上加气,就要治他们两人之罪。他写了封诏书告知王音说:“你的两个弟弟这是要干什么?为何想自己黥劓,相戮辱于皇太后面前,不仅伤了慈母之心,而且危及到国家社稷,外戚宗族强,朕弱日久,今日将一并治他们的罪。你召见其他诸侯,让他们在自己的府舍待罪吧。”第二天,王音带着王商、王立,甚至还有王根,假惺惺却雄赳赳上朝向皇上请罪,汉成帝见这阵势,心里已经咚咚直跳,哪还敢治罪,于是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历代宫廷的权力之争是非常激烈的,也是非常残酷的。汉成帝时,其后宫出现过一系列的争风吃醋,群美斗法,各显神通的波澜画面。然而不管怎样,没有谁能跳出王家强大势力的围剿,没有谁能逃出皇太后王政君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作为汉成帝的母亲,当时的“皇太后”王政君牢牢把握着后宫的生杀大权,先后把许皇后、赵飞燕姐妹彻底打败。

  汉成帝的皇后许氏的父亲叫许嘉,因为许后得宠,许嘉官拜车骑将军,权倾一时,与当时王氏一族存在权力和利益之争;经常发生冲突。当时有人曾提醒说:“许嘉是皇后的父亲,要对他尊敬,不应让他有所不快。小不忍则乱大谋,细琐之事亦能酿成大祸,不可不谨慎。何况前车之鉴,有目共睹,惟愿将军明察。”许氏一族的发展势头,对皇太后王政君和王氏诸人构成较大的威胁,于是王政君对许皇后展开了打击。

  皇太后王政君和王氏诸人就以许皇后专宠会影响皇帝继嗣不广为借口,减少了后宫的用度开支,借以打压许皇后的势力。许皇后当然不愿屈居人下,在汉成帝面前又哭又闹,坚决申辩。

  当时,全国各地出现了连续大灾,灾害严重,灾民涌起,这正给王政君与王氏兄弟对付许氏家族提供了证据。他们群起而攻之,借机捏造陷害许皇后的事实,说这些大灾都应当归咎于后宫失德。三人成虎,人们都这样说,就连汉成帝也无话可说。此后许皇后渐渐失宠。

  这时,汉成帝写诏书,让许嘉辞职。许嘉只好找个借口退出辅政大臣之位。

  恰在这时,许后的姐姐以媚道之法诅咒后宫,被早已对皇后之位垂涎三尺的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发现,立即向王政君予以揭发。身为皇太后的王政君极为震怒,亲自担任这个案件的小组长,成立专门组织严厉审问,除恶务尽。

  许后被废后,成帝想立赵飞燕为后,王政君又百般阻碍赵飞燕的发展。

  赵飞燕很聪明,她认为许后被废以后,自己到了非常时刻。但是,要想当皇后,首先要过王政君这一关,否则一事无成。她采取迂回战术,千方百计拉拢王政君的姐姐,让太后的姐姐帮她说话,终于得到王政君的认可。

  永始元年四月,即公元前16年,成帝册立赵飞燕为皇后,赵合德则被封为昭仪,从此赵氏姐妹此唱彼和,一同受宠。但是,她们没能因此而一劳永逸。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暴死于未央宫。消息传出,朝廷民间俱为震惊,认为赵合德是杀死成帝的罪魁祸首,王政君下令审问赵合德,赵合德也就自杀谢罪。

  汉成帝死后,汉哀帝继位。因为赵飞燕有恩于汉哀帝,汉哀帝继续让她当了皇太后。但好景不长,哀帝一死,王氏家族的一员也逼迫赵飞燕自杀。

  王莽篡权

  王莽,是王政君三弟王曼的儿子,王氏势力的核心人物之一。王莽家境贫寒,但对长辈“曲有礼意”,当年王凤生病,王莽服侍左右,忙里忙外,以至于“乱首垢面”。王莽非常聪明,政治头脑成熟,手段高超。他牢牢抱住王政君这棵大树,当然也从王政君那里捞足了政治资本,为其最后当皇帝做了充足的准备。

  txt小说上传分享

  长寿皇后:王政君(4)

  汉成帝驾崩以后,汉哀帝继位。这时,王政君又下诏让王莽辅政,给了王莽绝好的施展才华、扩大政治势力的机会。

  哀帝对王氏家族不满,对王氏家族实施打击。王根及王况之父王商所荐举为官的人,皆予以罢免。这样,王氏外戚的势力受到削弱,王莽当然会退出辅政大臣之列。后来,哀帝迫于朝野上下的压力,不得不以王政君的名义,下诏将王莽召回,并予以执政。因此可以说,当时王政君还是实际掌权者。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死于未央宫,哀帝无子,于是中山孝王的儿子刘衍即位,是为汉平帝。平帝年仅九岁,体弱多病,王政君临朝,委政于王莽。从此,王莽掌握了实际权力,在朝野上大肆清除政敌。

  初始元年(8年),王莽头戴皇冠,自称皇帝,废幼主改国号,派人冲进宫来,问自己的姑姑王政君要玉玺时,王政君这才如梦初醒,气愤地将玉玺狠狠地砸向地上,玉玺摔在地下,摔破了一个角,王莽让人拿黄金补好,照样使用。

  从历史来看,如果没有王政君,没有王政君一手缔造的王氏集团,就不会有王莽做皇帝。建国五年(公元13年)二月,王政君以84岁的高寿离开人世。

  想看书来第二华人书香吧

  品读:裙带政治

  说起王政君及王氏家族的“五将十侯”,不得不说到外戚。这种以皇帝的母族或者妻族利用掖庭之亲而显赫的政治集团,构成封建政治史上的“裙带政治”。

  “裙带”在英文中有一个意思大致相当的词:crony。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crony是指一个集团中的成员,这个集团中的成员们之间交往密切、互相支持,并为彼此利益不惜采取阴谋行动。

  汉语中的“裙带现象”,最初指某人因自己妻子或其他女性亲属的关系而获得官职。后泛指因血亲、姻亲和密友关系而获得政治、经济上的利益,以及政治领导人对效忠者、追随者给予特别的庇护、提拔和奖赏。

  “裙带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也叫“外戚政治”,这也并非古代中国独有。在美国也有这样的政治现象,《为裙带政治叫好》一书的作者亚当·贝洛认为,美国人从心底里喜欢家族政治。贝洛分析说,美国人认为家族政治并不可怕,因为如果美国人厌恶这种现象,那么布什和希拉里就不会那么大受欢迎了。分析人士还认为现代美国政治,实际已造就了一种能够使家族产生一代、两代甚至三四代政治家的体制。

  这种具有东方色彩的家族政治为何会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生根?英国女议员贝蒂·布思罗伊德对此有个形象的比喻:“政治流淌在一个家庭的血液中,就像煤垢永存在矿工家族的指甲缝里一样。”政治家族的“经营模式”同豪门巨贾的家族生意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一代又一代地“复制”政治家,把政治变成“家族事业”,这几乎与中国封建帝王世袭制相吻合。

  中国历史上“外戚政治”的极端形式就是“外戚专权”。正如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教授乔纳森·特里认为,政治上的裙带关系影响极坏。他表示,家族政治使得财富和权力这两种最强大的因素结合在一起,而获益者只会是精英阶层的子女。

  汉代是外戚政治及其突出的时期。早在西汉建朝之初,就有吕氏的外戚之乱;西汉中晚期,外戚政治发展到极至,皇权每况愈下,最终旁落到后宫王政君王氏一家,出现历史上的“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最后汉朝由王政君的侄子,王莽篡位建立的“新”朝替代。

  维护汉王朝统治的人说王政君如同小说《红楼梦》中的邢夫人,王熙风说“邢夫人禀性愚弱,只知奉承贾赦以自保,次则婪取财货为自得”,认为王政君用奉承儿子胡作非为自保,让汉室无后,丈夫的早死,儿子的荒淫无度、不理朝政给她留下了权力空间,使得她不断对娘家一族人提拔,王家一门飞黄腾达,王政君继吕氏大力发扬外戚专权,这巩固了自己的皇后地位,也壮大了王氏家族的势力,以至使自己无孙,皇室无刘姓嫡传,使刘姓的汉王朝终于异姓为王,她成了西汉王朝的终结者之一。

  txt小说上传分享

  和亲姊妹:细君和解忧(1)

  悲愁歌

  细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千古青史,有时需要铁血男儿喋血疆场,出生入死,建立功勋;有时也需要红粉佳人在另一个战场上温柔奉献,委婉机智,扭转局势,既需要英雄的鲜血,也需要美人的热泪。汉代对抗匈奴的过程中,大将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程不识的事迹至今广为传诵;信使张骞、苏武、班超的事迹亦令人赞叹不已;而细君和解忧作为“和亲”的使者,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细君先忧

  自从汉高祖在对匈奴作战中遭逢“白登之围”,深知汉朝的步兵车战难以匹敌匈奴的骑兵部队,就接受了大臣娄敬的建议,实行“和亲政策”,用一个女子的温柔之躯,抵挡匈奴的千军万马,从而揭开了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新的一页。

  细君公主为汉朝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刘彻的侄孙女。以其生于江都,史称江都公主;又因远嫁乌孙,别称乌孙公主。她饱读诗书,爱好文学,妙解音律,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元狩二年(前121年),其父刘建因谋反事发,畏罪自杀,武帝不忍殃及无辜,便令细君留居江都。年幼的刘细君在家难与皇恩交相缠结的环境中刻苦自励,逐步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明达大体的品性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后来成就其人生大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击败匈奴,曾派遣使者联络西域,又以和亲形式和这些小国结成政治联盟,共同对付匈奴的压迫。当时,西域地区最大的王国是乌孙,与匈奴相处最近,成了主要争取的对象。

  原先乌孙国世世代代居住在祁连山附近,后被匈奴赶到今新疆温宿、伊宁一带。于是乌孙国与匈奴成为世仇大国。汉武帝派使者两次出使乌孙,表示愿派公主下嫁,结为兄弟之邦,团结起来,共制匈奴。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武帝派细君公主下嫁昆莫(乌孙王号)猎骄靡。汉武帝对这次联姻非常重视,除了赐乘舆及御用之物外,特置属官、宦官和侍御数百人随公主出嫁,赠送的嫁妆极为丰厚,“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汉书·西域传》)

  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细君以皇室公主的身份远嫁乌孙,这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车队从江都出发,行经安徽灵璧时,刘细君停车驻马,在一处山岩前悄然伫立,手抚巨石,东望乡关,久久不忍离去,以至于石上留下一枚清晰的手印。这手印后来经匠人摹刻,遂成一方景观,名为“灵璧手印”。元代钱塘诗人钱惟善有《灵璧手印篇》记其事,诗前《序》云:“汉以江都王女细君嫁乌孙王,女过灵璧,尝扶以石,后人镌石为模,腕节分明,故述其事而为之辞。”诗中“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璧,灵璧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烂胭脂节”等句,倾注了诗人对这位前贤的景仰之情和缅怀之思。

  细君公主出生在王侯世家,容貌美丽,气质高贵,乌孙国王昆莫见了自然喜出望外,立细君公主为右夫人。不久,匈奴闻讯,也将单于的女儿嫁给昆莫,被立为左夫人。

  于是,这右夫人和左夫人面临的不仅仅是情斗,更重要的是###。要获得###的胜利,必须获得足够的权力。

  匈奴公主马上来,马上去,挽弓射雕,驰骋草原,很快便习惯了乌孙国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自幼长在汉朝深闺、锦衣玉食的细君却是如坐针毡,度日如年,加以昆莫年老体衰,细君只好自建宫室独居,生活异常愁苦。

  有歌写道: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旗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想看书来第二华人书香吧

  和亲姊妹:细君和解忧(2)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鹤兮归故乡。

  当这歌辗转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时,汉武帝对细君深表同情,因此每隔一年,就派使者携带帷帐、锦绣等物,到乌孙国予以慰问。

  两年后,老乌孙王一病不起,他的儿子早已死去,于是孙子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习俗也继承了祖父的妻妾。这在大汉王朝被认为是禽兽般的行为,在匈奴及西域等野蛮之邦,却被奉为传统。细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于是派人上书汉武帝,不料得到的答复却是“在其国,从其俗,我欲与乌孙共灭匈奴,只有委屈你了。请你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继续做好和亲工作”。细君既然得不到汉廷的支持,只得“入乡随俗”,含悲忍辱再嫁。然而,无法化解内心悲痛,愁绪百结,勉强支撑了3年,为新夫生下一女。因产后失调,再加上恶劣的心情始终无法排遣,不久之后就忧伤而死,死时才25岁。

  据说细君公主还是乐器琵琶的首创者,晋人傅玄《琵琶赋·序》中云:“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盘圆柄直,阴阳序也;四弦,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曰琵琶,取易传于外国也。杜挚以为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二者各有所据,以意断之,乌孙近焉。”这里的“乌孙”,即指乌孙公主细君。

  解忧后乐

  为了继续保持这种政治联姻,细君公主死后,汉武帝选派楚王刘成的女儿解忧,仍以公主的身份下嫁军须靡。这个解忧公主可不是一般的女子,她与细君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她丰腴健美,生性爽朗,很有女英雄气概,忠君爱国的观念很深,对政治的兴趣也十分浓厚,对朝廷的“和亲政策”,她更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因此,她是抱着一种大将军出征,必定凯旋而还的心情,踏上征途,在另一个战场上为国效命。她远嫁塞外,不是悲悲戚戚,而是轰轰烈烈,壮志满怀。

  可是好景不长,解忧的丈夫暴毙。按照习俗,当了国王的翁归靡“肥王”也就接受了解忧和匈奴公主。

  这给解忧带来了新的希望。她认为既来之则安之,于是千方百计赢得肥王的欢心,以图国家的安宁,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同时,解忧与肥王性情相投,恩爱异常,接二连三地生下了贵靡、万年、大乐三位王子。这时肥王对解忧关怀备至,言听计从,从而也使汉朝与乌孙国的关系相当密切,双方信使往返,不绝于途。那边被冷落的匈奴公主不断向娘家告状,激怒了匈奴单于出面干涉,双方闹得很不愉快,以至于大有一触即发的战争态势。

  随同解忧远嫁乌孙的婢女冯嫽,也是一位知书达礼、细心有谋、机敏爽朗、能言善辩的女子,兼有特殊的语言才能,解忧待她如姐妹,到了乌孙国后为她物色到一个乘龙快婿,将她嫁给了位高权重的右将军为妻。解忧和冯嫽在乌孙国特殊的地位,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权力。这样解忧与冯嫽在乌孙王廷内外连成犄角之势,对乌孙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匈奴单于终于发兵威胁乌孙国,大言不惭地要乌孙国王献出解忧公主,并和汉廷断绝一切关系。面对匈奴人的欺凌与勒索,肥王与解忧大为震怒,火速上书汉廷,表示愿与汉朝军队共同夹击匈奴。这年,汉朝发15万大军,与5万乌孙军队联合,打败了匈奴,擒获匈奴单于的叔父、嫂嫂、名王(亲王)和都尉等4万余人,还虏获马、牛、羊、驴、骆驼70余万头。这次重创匈奴的战役,扭转了西域的政治形势。

  汉廷与乌孙国通过这次军事合作,双方进一步增进了了解和友谊,彼此更加水乳交融。解忧在乌孙国的地位如日中天,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就连她的婢女冯嫽也被称作冯夫人,活跃在王公大臣之间,受尽礼遇尊敬,而且还代表汉廷,锦车持节,宣抚西域各国。

  和亲姊妹:细君和解忧(3)

  可惜肥王不久之后一病不起,王位转给了匈奴公主新生的儿子泥靡,也就是匈奴公主的骨肉,原有的政治格局迅速发生激烈变化,于是解忧的势力、乌孙的强盛、汉廷与乌孙的大好关系,一夜之间付诸东流。泥靡自幼饱尝冷漠滋味,也深感解忧长期以来对他及其族人的压制,如今当了国王,终于有了出头之日,于是施展出倒行逆施、暴虐无道、为非作歹的手段,弄得鸡犬不宁,天下大乱,怨声载道,大家都称他为“狂王”。解忧公主依照乌孙的习俗,无可奈何地第三度再嫁,并为他还生了一个儿子鸱靡。两人感情不和,解忧提倡以德治国,发展生产,改善国民的生活;狂王则实施独裁政治,挥霍无度,沉溺酒色。国内反对狂王的声浪此起彼伏。不久之后,狂王把一个反对他的兄弟杀死,乌孙国就此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

  解忧迅速把这里的情况告诉汉朝廷。汉廷听到这个消息,派遣使者率兵前往乌孙国进行军事干预,并利用冯夫人能言善辩的口才,以及她对乌孙国内部情况的了解,多方疏通,上下协调,说服各方派系,揭穿匈奴人的诡计,使乌孙接受汉廷的安排:解忧与肥王所生的大儿子贵靡为大国王,统治六万户;同时,为了稳住匈奴,封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奢为小国王,统治四万户。这样,双方分而治之,安定了一段时间。

  不久,解忧所生的长子贵靡和幼子邸靡相继病死,乌孙国人都归附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奢,再加上汉朝已大不如从前强盛,不能事事为解忧撑腰,解忧的处境也大不如当年。

  自从汉武帝太初年间,解忧意气风发踏上征途,到如今汉宣帝甘露初年,她在西域已经生活了50多年,当年是粉白玉嫩的及笄少女,此时已是满脸皱纹的老太婆。

  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表示“年老思土,愿得为骸骨,葬汉地”,当时她已是古稀之年。宣帝深表同情,派人将她迎回长安,同来的还有孙子和孙女三人。汉宣帝赐给她田宅奴婢,待遇如同公主,以酬劳她为国牺牲、效命国家艰苦卓绝的精神。大约过了两年,解忧公主就与世长辞。

  品读:政治联姻

  政治联姻,目的多种多样,多为皇帝拉拢各友邦或是亲信大臣的一种手段,也可以是大臣之间的一种以政治为目的的婚姻。但是说到和亲,就比较单纯了,多是不同种族或者是原来的敌对国家之间一种共同谋求和平的方式,它是政治权力中的一种柔和政策,这种柔性政策历来被各个国家推崇。

  伏尔泰说过:“长期以来,基督教欧洲(俄罗斯除外)可以视为一个与分为若干邦的大共和国相类似的国家。”共同的宗教基础和一些国际公法和政治原则的相同使这些国家更容易走到一起,当时已经成形稳定的国家大致有:法国、英国、西班牙、德意志帝国、德国、荷兰、瑞典、巴伐利亚、意大利、葡萄牙等。这些国家之所以联系紧密,除了面积小、交通方便之外,就是因为有如东方人的传统特色——王室联姻。互相架起联姻的桥,我国公主嫁给你国的王子,我国的王子娶你国的公主。

  历史上最著名的被送上断头台的皇后,波旁王朝的末代皇帝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皇后就是作为奥地利与法国政治联姻的工具嫁入法国王宫的。路易十四生前就可以根据血统和继承法来预见他的一个孙子可以将来继承荷兰、美洲和半个意大利。欧洲国际间联姻的最后结果是,几乎每个国家的王室之间都是亲戚。比如,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三世把长女嫁给了法国的路易十三,把次女嫁给了德意志帝国的皇帝费迪南,而费迪南的儿子又娶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的次女为媳,路易十四则娶菲利普四世的长女为妻……整个欧洲王室全是亲戚。

  中国在古代也有王室的联姻,古代这种联姻叫“和亲”,但是历史上中国联姻通常只嫁不娶,以保持大汉血统的纯净,充分显示了中华帝国惟我独尊的中心地位。

  作为汉代细君与解忧两位公主远嫁到西域乌孙国,早早地承担起这种和亲政策。然而说起远嫁异域的和亲公主,人们就想起汉代的王昭君和唐代的文成公主,历史上的文人、艺术家对她们的历史功绩都极尽渲染,从而成为中国普通老百姓十分熟悉的和亲形象,公主刘细君和公主刘解忧出塞和亲的故事,就鲜为人知。

  事实上刘细君和刘解忧早在王昭君之前就开始了政治上的和亲,比昭君出塞早了72年,且是皇室真正的金枝玉久历史。青冢之顶,建有一?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