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不可不知的49个史记人物 第 8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田横栩栩如生的头颅,流着泪说:“唉田横真了不起兄弟三人自布衣起家,先后都做了齐王,真是贤人啊”刘邦封两个门客为都尉,用诸侯王的礼制埋葬了田横。
葬礼完毕,两个门客在田横墓旁挖了两个洞,然后躺到洞里自杀而死。刘邦又派人去海岛上召余下的五百余人入朝,他们听说田横已死,皆自杀,追随田横的亡灵而去。
个性点评
齐国的这段历史好乱
田横的临终遗言太有个性了,不仅人情味儿十足,而且处处为他人着想,连自己的头也怕人看着不新鲜,于是虽然早就打定了死志,也要路奔波,直到进入能够保鲜的三十里路程之内才自己割下自己的头,送去给人观看。
这样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五百随从集体为他殉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王生:这托当得有水平1
从字面上来说,“王生”就是姓王的那个人。只是汉代“生”这个词的意思和后世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汉代,能称得上“生”的,不是学者就是隐者,而后世的“生”往往和年轻人联系在起,譬如“奶油小生”。明乎此,我们就会知道,汉代的“王生”指的是个“姓王的学者或隐者”。所以,“王生”这个名字在汉代不是个具体的人名。然而,就是靠这个非常不具体的名字,这个姓王的人走进了历史,被司马迁称为“王生”。
“王生”的成功和张释之有关。
张释之是堵阳人,堵阳的县治在今天的河南方城县东。在当时,张释之属于先富起来的那批人,家里富得流油。富裕是件好事,在汉代更是如此。在汉代,富裕就意味着具备了做官的资本。因为当时人们有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家境富有的人无需过多地为经济发愁,因此他们的廉洁就有了极大的保障。张释之因为家里财力雄厚并愿意发挥财力雄厚的作用,得以被朝廷委任为骑郎。骑郎是皇帝的侍卫人员。张释之侍奉的是汉文帝。
然而,接下来就不太顺利了。连续十年,张释之沉沦下僚,没有任何升迁的希望。张释之的痛苦无以复加,以至萌发了辞职回家的念头。看到张释之要撂挑子,上司才突然发现这么长时间张释之的职务直原地踏步是有些惋惜,在上司做了大量的工作之后,张释之升任谒者。相比骑郎,谒者算是升了级。骑郎掌皇帝的车辆马匹,大不了就是个弼马温的角色,而谒者执掌赞礼和公文的发放,已经有些白领的味道了。
地位的提高,使得张释之有了在皇帝面前发表政治见解的机会。因为缺乏经验,张释之的第炮就没有打响,当场被汉文帝弄得下不来台。譬如,他没有任何过渡,走到汉文帝面前就开始慷慨激昂地演说,讲的尽是些上纲上线冠冕堂皇的假大空,让汉文帝十分不耐烦,汉文帝掩饰不住自己的厌恶,愤然说道:“卑之,无甚高论”换成今天的话就是,“年轻人,把弦定低点吧,谁愿意听你在这里唱高调”好在张释之属于心理素质较好的那种人,他随即改变话题,谈起了秦亡汉兴的原因。这下算是驴头对上了马嘴,张释之以自己的言论赢得了汉文帝的赞赏,不久就升任谒者仆射,成了所有谒者的长官。
张释之是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在各种情况下,他都能以自己独到的历史见解和独特的处世风格让汉文帝刮目相看,后来张释之升任公车令,负责处理天下上书及四方贡献来的物品。
刚才我们说过,张释之是个有独特处世风格的人,这样的风格有效地保证了他能够大出风头。
有次,太子与梁王同乘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规定的下车门居然没有下车,要是外人见了估计会睁只眼闭只眼,但张释之就完全不同。他如同列宁的门卫样,迎上去坚决阻止太子和梁王进宫,并向皇帝检举揭发他们在皇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罪,弄得汉文帝当场自我检讨管束太松。最后,还是太后专门下了道免罪诏书,太子和梁王才得以进入宫中。
汉文帝由此更加看出了张释之的与众不同,任命他做了中大夫,在皇帝面前掌议论。张释之如同打开了天眼,看到了职务升迁的秘密通道,不久之后,他又升任了中郎将廷尉。
突然之间,张释之的好日子似乎就要到头了,因为汉文帝驾崩了。张释之早已摸透了汉文帝的脾气,掌握了汉文帝用人的原则,汉文帝的驾崩让张释之找不到了感觉。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汉文帝死去后,接班人是汉景帝,汉景帝就是那个被张释之拦在宫门外的太子。
张释之大为恐惧,没想到切来得这么迅速,张释之惶惶不可终日,感觉出了什么叫度日如年。
怎么办我们上面的说的那个王生于是出场了。
王生是个喜好黄老学说的处士。面对焦虑的张释之,他冷静地建议:第,必须要挺住,像男人样挺住,退缩意味着崩溃;第二,不能假称生病,更不能辞职离去,否则必然招致被诛杀;第三,要当面向汉景帝谢罪,讲明自己当时那样做的原因,强调自己切从工作出发,对事不对人,以求新皇帝的谅解。
张释之采纳了王生的建议,汉景帝也乐得显示自己的大度。
虽然得到了汉景帝的谅解,但在张释之的心里,总觉得和新主子之间有种看不见的隔阂。怎么办习惯于出人头地的张释之不甘于这样混同于般老百姓,于是伟大的王生和张释之策划了次天才的行为艺术表演。
有次,王生被召进朝廷中,三公九卿全部道貌岸然地站在那里,煞有介事。
然而就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办公重地,王生却突然倚老卖老:“哇噻,我的袜带怎么松脱了”回过头来对张廷尉说:“给我结好袜带”张释之就跪下结好袜带。事后,有人问王生说:“为什么在朝廷上羞辱张廷尉,让他跪着结袜带”王生说:“我年老,又地位卑下,自己料想最终不能给张廷尉什么好处。张廷尉是天下名臣,我故意羞辱张廷尉,让他跪下结袜带,想用这种办法加强他的名望。”
这场伟大的作秀视觉效果良好,各位大臣们听说后,都称赞王生的贤德而且敬重张廷尉。但是汉景帝却似乎没有为这样的小把戏动心,年多之后,他还是将张释之贬谪为淮南王相。
在郁郁寡欢之中,张释之凄凉死去。
个性点评
王生是个老狐狸,他的捧人技术显然是流的,张释之也是个称职的演员,因此,二者在朝堂之上的配合才显得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捧人就应该这样捧,当托就应该这样托。因为张释之,我们却记住了王生,历史的细节有时就这样有着动人的力量。
只是汉景帝不是个合格的观众,不然,王生后来还定会有更加精彩的现场即兴表演。
第五部分
吴起:问世间情为何物答曰:废物1
问世间情为何物答曰:废物。
这不是我的答案,是吴起的。这个吴起就是被后人称作伟大军事家的吴起。
吴起是卫国人,和后来大名鼎鼎的荆轲算是同乡。吴起生于富豪之家,拥有万贯家产,如果满足于过种平平淡淡的生活,吴起家的现金可供他潇潇洒洒地活上两辈子。但吴起却有颗不安分的心,四处活动,想弄个耀武扬威的官职过过瘾,结果最后弄得家徒四壁,生活难以为继,由小康之家堕入了困顿。可以想见,这辉煌的堕落轨迹很快就招来了街坊四邻的嘲笑。吴起千金散尽,最后却成了他人的笑料,这口气真让人难以下咽。但嘲笑声却越来越大,终让吴起忍无可忍,吴起连杀了三十余人才封住了张张只会傻笑的臭嘴。就这样,曾经豪情万丈的吴起,最终等待他的却是空空的行囊和杀人犯的身份。这个身份将严重地影响他将来的政治生命。唉,生活的道路真是条绳索这条绳索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紧贴地面,与其说是供人行走的,不如说是用来绊人的。
杀人必偿命,吴起只好背井离乡,远走鲁国。面对垂垂老矣的母亲,吴起说,男儿立志出乡关,不为卿相誓不还吴起说到做到,后来其母去世之时,还没有做到卿相的吴起果然不肯回乡奔丧,此乃后话。
到了鲁国,命运很快就来敲门。齐国大兵压境,前来攻鲁,吴起有望被鲁君委以重任,担任鲁国高级军官,这是吴起梦寐以求的机会。但是,触手可及的机会却有可能泡汤,因为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有了这样的社会关系,吴起无论如何也难以让人真正放心,说不定就是齐国的卧底呢。这样的家庭背景,这样的社会关系,这样的历史不清白,无疑成为了吴起走上高级领导岗位的障碍。
怎么办怎么办这个问题苦苦地折磨着雄心勃勃的吴起。
篡改档案,已来不及;在这节骨眼上解除夫妻关系,又有假
离婚的嫌疑真是急煞人也么哥
吴起最后作出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杀妻,杀妻以证明自己在感情上和齐国没有任何牵绊。历史已经证明,伟大的人从来都是敢于果断出手的人,个爱生活爱老婆的男人最终将和历史失之交臂。吴起之妻就这样成了吴起刀下的厉鬼。个伟大的男人后面,个可怜的女人诞生了
踏着妻子的鲜血,吴起接过了鲁国的帅印。
敢于杀妻的人必定所向披靡。杀了妻子的吴起指挥若定,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齐**队屁滚尿流,溃不成军。吴起以自己的胜利证明了妻子死得其所,死得光荣。
吴起的出手不凡迅速为他赢来了政敌,政敌藏在暗处,四下散布留言,左右舆论,他们以贯正确的姿态,从国际政治的高度论证吴起之不可用:鲁人是周公姬旦之后,卫人是康叔姬封之后,姬旦和姬封是亲兄弟,因此,鲁卫两国就是兄弟之国,而吴起是卫国的杀人犯,因此在鲁国也是杀人犯,因此,即使吴起有军功,鲁国也不应重用。这样冠冕堂皇的政治结论没有理由不击垮吴起。吴起终被鲁君辞退,妻子白杀了,胜仗也白打了空头理论家害死人啊
辞别往日伤心地,吴起只身入魏国。
吴起的才干很快显示出来,他身先士卒,与下级同吃同住同作战,不久就被任命为河西守。士卒愿意为他出生入死,敌国不敢有所图谋,人独挡四面的狼虎之国,成为魏国重臣。
吴起的盖世之功再次引起了嫉妒和恐慌。功高可盖主,遑论同僚。吴起的业绩让国相公叔感到了极度的不安,在场精心布置的阴谋之下,吴起狼狈逃窜,向着不可知的楚国迈开了疲惫的双腿。
苍天有眼,楚悼王恰好是吴起的粉丝,因此,吴起入楚国就被任命为相,终于实现了自己卿相的人生目标。吴起大刀阔斧,力主改革,裁撤冗员,紧缩财政,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实现了富国强兵。
然而,吴起的靠山楚悼王不久就驾崩了,在吴起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宗室大臣乘机作乱,吴起眼见在劫难逃,遂伏在楚悼王遗体上放声痛哭,箭矢如雨,纷纷射来,硬是将吴起弄成了个刺猬,吴起身下的楚王也变成了另外只刺猬。满足的笑意浮现在射箭者的脸上,只是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新任楚王就下令,将因射吴起而将箭矢射中悼王遗体的人全家诛灭,七十余家为此走上了不归路。只是他们直到上了断头台还没能明白过来,那是吴起最后次设局,为自己的敌人设局,与敌人同归于尽。吴起伏在楚悼王的遗体上,从而将自己和楚悼王巧妙地合为体,楚悼王的遗体成了吴起报复敌人的伟大道具。伟大的吴起怎么会那么轻易地死去呢个连妻子都可以杀掉的丈夫,个不为亡母奔丧的儿子,怎么会如同他的敌人设想的那么轻易地倒下
个性点评
尽管是以杀人始,以被杀终,军事家吴起的命运似乎并不能让人过目不忘。但有件事彻底体现了吴起的个性,那就是他的“杀妻求将”。在黯淡的历史深处,吴起显得光彩照人。他的光彩之处不在于杀妻,而在于他对卿相之位的极端渴求,而这种渴求又是那么纯粹。在吴起的后半生,我们没有发现他的**,他的变质。与他相比,此前此后的男人都显得龌龊不堪,因为那些男人个人奋斗的目的,无非是求个封妻荫子,荣华富贵。只有吴起是为当官而当官,为奋斗而奋斗,因此,这是个纯粹的人,是个有个性的人,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伍子胥:用空洞的双眼,目击你的死亡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是楚平王太子的太傅。少傅费无忌在楚平王面前进太子的谗言,伍奢挺身而出,为并无罪过的太子辩护。楚平王大怒,囚禁伍奢做人质,让他把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招来,想并杀害。伍尚应召而来,和父亲伍奢起被楚平王杀害,伍员不甘引颈受戮,开始了逃亡的漫漫长途。
伍子胥先投奔已经逃到宋国的太子,又和太子起逃亡到郑国,太子被郑国诛杀,伍子胥继续向吴国逃亡。在吴楚边境,伍子胥被楚兵追赶到江边,江上有渔父渡伍子胥过江。伍子胥解下价值百金的佩剑,感谢渔父的救命之恩,哪知渔父不屑顾,说:“楚国悬赏,抓到伍子胥的人,赐粟五万石,封爵。我连这都看不上,哪里会要你仅仅价值百金的佩剑”伍子胥最终逃亡到吴国,归附了吴王僚。
吴楚交兵,伍子胥极力劝说吴王僚攻打楚国,公子光却说:“伍子胥的父兄都被楚国杀了,伍子胥只不过是想报私仇,而不是真的为吴国着想,不能听信他的话。”伍子胥因此知道公子光有异志,就进献了个著名的刺客专诸给公子光。公子光趁吴王僚出兵伐楚,国内空虚的时候,宴请吴王僚。席间公子光借故离席,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腹中,端到吴王僚面前,刺死了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左右杀死。公子光趁机派伏兵杀尽吴王僚的随从,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
此时,楚平王已死,楚昭王即位。伍子胥率吴兵攻入楚国都城。伍子胥挖开楚平王的墓,把他的尸体翻出来,连续鞭打了三百下,这就是著名的“鞭尸”的来历。
伍子胥报了杀父兄之仇,了却了生中最大的心愿,之后就心意地辅佐吴王阖闾,吴国的国力逐渐壮大起来,雄霸方。
其后吴越争霸,伍子胥辅佐吴王阖庐伐越,阖庐被越军射中手指而死,死前含恨叮嘱儿子夫差不要忘了父仇。三年后夫差大败越王勾践,勾践携妻赴吴国为人质。大臣文种和范蠡设计贿赂吴国的太宰伯嚭,愿意举整个越国做吴国的附属国。伍子胥进谏说:“勾践这个人能够忍辱负重,如果现在不杀了他,大王您日后肯定会后悔的。”吴王夫差不听,而是同意了伯嚭的建议,和越国议和。
五年后,吴王夫差听说齐景公死后,群臣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又很羸弱,于是起兵伐齐,想举把吴国的势力扩张到中原。伍子胥可没忘了勾践这个心腹大患,进谏说:“听说勾践卧薪尝胆,食不重味,到处笼络人心,肯定是想大有作为。此人不死,将来肯定是大王您的劲敌。大王您不先灭越国,反而跑那么远去攻打齐国,这不是舍本逐末吗”吴王不听,伐齐,结果打了个大胜仗。回来后夫差更加骄傲,也更加疏远了伍子胥。
伯嚭这个贼因为和伍子胥有嫌隙,就在夫差面前构陷伍子胥,说伍子胥把他的儿子送到齐国去,是为谋反做准备。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派人赐给伍子胥属镂剑,让他自杀。临死前,伍子胥子胥仰天长叹,对门人说:“你们定要在我的墓上种棵梓树,将来做我的棺材;定要挖出我的双眼,放在吴国的东门上面,让我能够看到越兵攻入吴国的都城”伍子胥愤激到要把眼睛挖出来,置吴东门上,幸灾乐祸地观看越兵的入城式。伍子胥自刎而死。至今苏州尚存胥门。
伍子胥的临终遗愿大大激怒了夫差,夫差把伍子胥装进“鸱夷”马革或牛革做的袋子里,压上石头,投到江里,让他永远浮不上来,作为对伍子胥临终遗愿的报复。
夫差赦免了勾践。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于公元前473年伐吴,彻底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而死,自杀的时候蒙着面孔,说:“我没有脸去见伍子胥啊。”伍子胥言成谶。
伍子胥死时,是公元前484年左右,吴国人觉得他死得冤,都很同情他,为他在江上立祠,命名叫胥山。民间传说伍子胥被投江的这天即为农历五月五日。所以东吴的风俗,端午最早是纪念伍子胥,而不是屈原。
个性点评
端午节这天,江浙带最早祭祀的其实是伍子胥而不是屈原。只是因为伍子胥没有屈原名气大;而且在正统意识形态看来,伍子胥先叛楚国,后叛吴国剜眼以观吴国之亡,是个地地道道的叛逆。况且伍子胥不仅仅两次叛国,而且还把楚平王的尸首拉出来鞭尸。这样个性格激烈的人,这样个极端分子,是不符合圣人的“中庸之道”的,因此虽然伍子胥比屈原早死二百多年,虽然江浙带的百姓早就把伍子胥当作潮神崇拜,但是在官方的节日谱系中,自比香草美人,只会自怨自艾的屈原仍然被扶正为端午节的主角,享受着不属于他的祭牲之礼。
伍子胥和屈原,个是睚眦必报的武士,个是怨而不怒的文人。本来是纪念两个人的端午节,在今天却蜕变成了单纯的粽子节和龙舟节。人们在吃粽子的时候,仅仅想起了个图腾化的会写诗的马蚤客,同时还在担心自己吃到的是不是假冒伪劣的黑粽子。
韩国不是要拿“江陵端午祭”申遗吗我倒觉得端午精神反而更符合韩国精神韩国精神中的刚强,韩国精神中自尊知耻忘我利他的春秋人格,韩国精神中不向国家强权低头,对强权的清算,不正是端午精神的最好继承吗
袁盎:真理就是狗皮袜子1
历史就是这样让人不可捉摸,论才气口才权术,晁错都在同时代的袁盎之后,更关键的是,二人关系直非常僵化,更更关键的是,晁错被腰斩于市,就是袁盎的主意。然而,这么重要的个人物,在后世的人气指数居然直屈居晁错之下,匪夷所思啊。
袁盎和晁错年龄相差无几,只是两个人素不相能,以至到了互不理睬的地步。袁盎不喜欢晁错,只要有晁错在的地方,袁盎就离去;只要有袁盎在的地方,晁错也就离开。两个人从来没有在起谈过话。
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汉文帝时期,在哥哥的保荐之下,袁盎做了中郎。袁盎为汉文帝所看重始于这样件事:
当朝丞相周勃很受皇帝敬重和礼遇,对此大家早已习惯和接受。有次早朝之后,也许是尿急,周勃顾不上散朝不能疾走的礼节,急匆匆走出朝堂,显得十分踌躇满志。汉文帝是个厚道人,对此并没有放在心上,但袁盎却受不了,他话中有话地问汉文帝:“陛下对丞相有何评价”皇上说:“他当然是国家的重臣。”袁盎想也没想就答道:“在我看来,丞相最多算是常说的功臣,根本称不上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至使刘家的命运气若游丝。那个时候的周勃正做太尉,手握重兵,他却没有任何作为。等到吕后逝世,在大臣们共同发难,反对诸吕之时,周勃顺应形势,利用所掌握的兵权,最后才有功于朝廷,所以他只是功臣而已,离国家之重臣还有相当的距离。他连国家的重臣都算不上,可我在他的脸上经常可以察觉对皇上所流露出的骄傲和不屑,而陛下您却谦虚退让,我认为这样很不正常。”席话说得恰如其分,刚上台的汉文帝正愁没机会给丞相以脸色,恰逢袁盎适时进谏,文帝也乐得从谏如流。从此,汉文帝渐渐端起了架子,丞相周勃也渐渐对皇上敬畏起来,袁盎也渐渐被汉文帝重视起来。
周勃终于失势,不久之后就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灰溜溜地回自己的封地去了,不久就因人告发,被皇帝下入大牢,在“世人皆曰杀”的氛围之下,只有袁盎力排众议,证明周勃无罪。周因此重获自由。
这招更高明,袁盎的名声更加如日中天。
不久,袁盎又做了件令皇帝刮目相看的事情。
淮南王刘长为人骄横,袁盎建议汉文帝应及时削减诸侯王封地,只是皇上没有听取。后来淮南王更加肆无忌惮,终因牵连到谋反的事情要被贬谪到蜀地。袁盎对此不以为然,劝谏说:“陛下向来娇纵淮南王,不稍稍加以限制,以至让他落到了现在这种地步,如今又突然贬谪他,万淮南王承受不了打击,有个三长两短,大家就会认为这是您容不得自己的弟弟淮南王。”皇上不听,终于那样办了。
果不其然,淮南王到了雍地就病死了,消息传来,皇上表现得有些惭愧,甚至连饭也不愿意再吃,无人可以劝解。汉文帝如同祥林嫂样,每天念叨着,“如果听从袁盎的意见,怎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解铃还需系铃人,在最需要的时候,袁盎再次出现。听,袁盎就是这样让汉文帝高兴起来的:“人死不能复生,我认为皇上无须再为此痛苦。在您的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面前,此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在皇上期待的目光之下,袁盎娓娓道来:“是谁,在太后患病的三年间,夜不能寐,和衣而眠是谁,面对众臣的拥立,两次面向西辞让天子大位,面向南又三次辞让天子大位那就是您啊”皇上终于找到了台阶,屁颠屁颠地下来了。
袁盎又趁机建议皇上分封淮南王的三个儿子,于是,袁盎的名声如日中天。
花无百日红,汉文帝崩,汉景帝立,袁盎的死对头晁错当上了御史大夫,就找了机会查找袁盎的**问题,很快就抓到了袁的把柄,汉景帝诏令将袁盎贬为平民。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真乃此时彼时也。
袁盎与晁错虽然感情不合,但二人却又相同的政治见解,那就是他们都认为应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以免地方威胁中央,所不同的是,袁盎的建议没有被汉文帝接受,晁错的建议却被汉景帝接受了。
汉景帝接受晁错削藩的建议不久,吴楚就公开叛乱。袁盎为防晁错陷害,立即赶往京城,要求面见皇帝,呈献解决危机的方案,得到了汉景帝的破例接见。通过番深刻的分析,袁盎断定,吴王谋反的真实原因就在于晁错的削藩建议,因此,只有杀掉晁错,才能让吴军找不到继续反叛的理由。
于是,曾和袁盎样持削藩见解的晁错被汉景帝诱骗到东市,腰斩示众。袁盎因献策有功,被任命为太常,成为长安城中官吏追捧的对象。据说,当时,跟随在袁盎驾车后面的粉丝官吏的公车每天都达几百辆。塞车,那是定的
个性点评
我们需要注意袁盎的出身:袁盎是楚地人,其父亲曾与强盗为伍,后来因劣迹斑斑,被强制搬迁到安陵。在黑暗的吕后时期,袁盎曾趋炎附势,做过吕后之侄吕禄的家臣。这些经历,说明袁盎和其家庭都样没有操守。若与强盗为伍有利可图,袁盎的父亲不会拒绝;若为吕氏服务有利可图,袁盎同样也不会拒绝这些人生经验是致命的,它直接让袁盎成为个忠实的机会主义者利己主义者。机会主义者利己主义者会最大限度地利用真理,但却不会坚持真理。真理在袁盎手里如同狗皮袜子样没有所谓的反正,真理变成了他家的走狗,需要时放出咬人,不需要时关在家中。
因此,我们看到了袁盎对同个问题的不同解释,对于同个政治主张的不同使用。譬如,同样主张削藩,他却可以用这个理由将晁错杀掉,以保自己步步高升。
作为个机会主义者,袁盎最大的特点是不人云亦云,他习惯在所有问题上与所有人唱反调,以此显示自己的贯正确。因为没有是非标准,所以他总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作为个利己主义者,袁盎处理所有问题只从点出发,那就是利益的最大化,有了这样的追求和前提,袁盎每天都仿佛口含天宪,滔滔不绝,八面玲珑,令人叹为观止。
大哉,袁盎
优孟:倡优的歌声有些刺耳1
倡优在古代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人,司马迁曾愤愤地抱怨自己的先人被当作倡优类人“畜”养。个“畜”字,几乎等同于家禽。而战国时期楚国的乐人优孟却是个高智商的倡优。
优孟,优是身份,指倡优;孟是他的字。此人身高八尺,侍奉在楚庄王身边。楚庄王有匹爱马,爱到什么程度呢衣给它穿上纹饰繁复的绣花衣服;食吃的是蜜饯腌制的枣干;住养在富丽堂皇的大屋子里,还专门做了张没有帐幔的大床供它睡觉;行根本就不让它走路,生怕碰着伤着了。如此养下来,这匹马居然因为过于肥胖而病死了
楚庄王让大臣们成立了个爱马治丧委员会,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席,并拟订以大夫的高标准待遇,盛敛在棺材里厚葬。在讲究名分和等级制的古代,这可就了不得了,大臣们群起发对。楚庄王发话:“谁要敢再拿葬马这件事进谏,判处死刑”
优孟听说后,跑到殿门外仰天大哭,像死了亲人样。楚庄王惊问其故,优孟止住哭声,装模作样地说:“这可是大王您的爱马啊,楚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是大王您治下的盛世,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用大夫的礼节把它埋了,实在是对它太薄了,我建议用人君的礼节厚葬。”
楚庄王问:“那葬礼应该怎么举办呢”
优孟回答说:“那就用雕刻着花纹的美玉做棺材,用质地精细的梓木做外面的大棺,用楩枫豫樟这些名贵木料做护棺的木块,征发披甲的士兵给它挖掘墓岤,让老人小孩背土筑坟,让齐国和赵国的使节在前面陪祭,韩国和魏国的使节在后面卫护,给它建祠立庙,用牛羊猪三牲祭祀,再赐以万户的封邑来供奉它。这样的厚葬仪式,诸侯听说了之后,人人都知道大王您贱人而贵马了。”
楚庄王听了这番话,仰天长叹:“难道我的过失竟然这么大吗那现在应该怎么办”
优孟出主意说:“像对待畜牲那样把它埋了就行了。在地上堆个土堆当外面的大棺,拿个铜锅当棺材,把调味的姜枣和木兰这样的香料洒到它身上,用稻米作祭品,用火焰给它当衣服,把它厚葬到人们的肚腹之中。”
楚庄王听完,再也不提这件事了,悄悄地让宫中的膳食官儿把马抬走了。
优孟就这样兵不血刃地搅黄了楚庄王的“马大夫”葬礼。
楚国的宰相孙叔敖平时很看重优孟,两人私交甚好。孙叔敖快死的时候,把儿子叫到病床前,嘱咐他说:“我死了之后,你肯定会很穷,你去找优孟,就说你是我孙叔敖的儿子就行了。”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贫困至极,只好去卖柴火维持生计。有次遇见了优孟,就对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我爸死的时候,特意嘱咐我穷的时候就去找您。”
优孟听了说:“你不要远走,等我的信儿。”
于是优孟利用自己的模仿特长,开始了桩耗时年多的
行为艺术:他到处搜集孙叔敖生前的音容笑貌,做了和孙叔敖生前的穿戴模样的衣帽,和人谈话的时候也刻意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
年以后,优孟变成了孙叔敖的特型演员,举动,颦笑,像极了孙叔敖。于是优孟开始行动了。
有天,楚庄王请客吃饭,优孟上前祝寿。楚庄王大吃惊,还以为孙叔敖死而复生了呢。那时的人都比较迷信,楚庄王就请这个复活的孙叔敖继续做宰相。优孟说:“等我回去跟老婆合计合计。”可能孙叔敖生前惧内,优孟把他这点也学来了。
三天后优孟回来告诉楚庄王:“我老婆说千万别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
楚庄王很奇怪,问这个冒牌的孙叔敖为什么楚相不值得做。
优孟说:“像复活前的那个孙叔敖,做楚相的时候,又忠诚又廉洁,把楚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楚王您才能够称霸天下。可是死了以后,他儿子却无立锥之地,穷得靠卖柴为生。要是还像孙叔敖那样做楚相,那还不如自杀好呢”
说完,优孟的唱歌瘾又犯了,当场给楚庄王来了个现场直播。只听优孟唱道:“在山里耕田啊真苦,肚子都填不满;好不容易当了个小官啊,又是个无耻的贪污犯;死了以后啊又被秋后算账,贪来的财富呢又还给了政府;你说贪官有什么好当想当个清官吧奉公守法,可是孙叔敖却是个坏榜样;你孙叔敖廉洁了啊,老婆和孩子却喝西北风”
优孟真是个寓教于乐的高手,这首原创歌曲唱完,楚庄王在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幡然悔悟,意识到自己不能人走茶凉,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应该善待元老们的后代,毕竟江山是靠他们打下来的。于是召回孙叔敖的儿子,赐给他封地四百户,子子孙孙继承这份遗产。
优孟的歌曲流行到现在,仍然是贪官污吏们受审时拿来使用的辩护词。
个性点评
史记中只记载了优孟的这两个故事。
优孟毫无疑问是中国最早的歌唱家和行为艺术家。看来用歌声影响朝政取悦当权者的传统,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了。不过和今天的歌唱家艺术家不同的是:优孟是利他主义者,他把自己的艺术行为无私地拿来为别人服务,不仅没有报酬,甚至冒着杀头的危险;而今天的艺术家是利己主义者,我唱歌你得付费,我做艺术你得付费,付得少了还骂你没有艺术鉴赏力。
还有点不同:优孟的歌声是讽刺,讽刺的是至高无上的君王;今天歌唱家和艺术家们的歌声是取悦,取悦的是竖起耳朵的大众和掌管钱柜钥匙的洋鬼子。
张汤:小时候给老鼠判刑,长大就成了
张汤很小的时候,有次父亲出门回来,发现老鼠偷吃了肉,就迁怒于张汤,把他打了顿。于是张汤挖开老鼠的巢岤,活捉了老鼠,把老鼠当作犯人样严加审讯拷打,并记录下审讯过程,最后把老鼠和老鼠吃剩的肉都当堂呈供,作为证据,宣判老鼠应当受磔刑,然后亲自把老鼠分尸。
张汤的父亲看到这份审讯记录,大吃惊,因为这份判决书简直就像个资深法官的作品,于是让张汤学习断案的文书。父亲死后,张汤当上了长安的官员。
张汤工于心计。他的好朋友赵禹担任少府,廉洁傲慢,公卿去拜访他,他却从来不回访,甚至和知心朋友都断绝了来往,心意秉公办理公事。张汤觉得他的做法不可取,于是广泛结交官员,哪怕自己讨厌的人也装作亲热的样子。
张汤后来做到了九卿的大官,他善于揣摩汉武帝的喜好,每次有疑难案件,都先向汉武帝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汉武帝认为对的,张汤就记下来,作为以后判决的法规。如果办案没有顺着汉武帝的意思,受到谴责之后,张汤就把别的同事抬出来,说:“哎呀他们早就向我提过跟皇上您模样的意见,我这人太笨了,竟然没有采纳。”既恭维了汉武帝又推卸了责任,汉武帝也就既往不咎了。他还善于笼络人心,汉武帝对他办的事很满意的时候,张汤就说是谁谁谁出的主意。凡是他办的案子,揣摩是汉武帝想要治罪的,就交给执法严酷的官吏去办;揣摩是汉武帝想宽大的,就交给执法公正的官吏去办。所以张汤办的每件案子都很符合汉武帝的口味。
当然,该邀功的时候,该表示铁面无私的时候,张汤也会表演得像个坚持原则的法官。他办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的案件时,汉武帝本想宽恕同案犯严助和伍被,张汤却说:“伍被是策划者,严助是出入禁宫受您宠信的人,他们俩竟然和诸侯私交同谋,如果不杀了他们,后果不堪设想。”这番替汉武帝设想的大道理,让汉武帝没了办法,只好杀了二人。
当时汉朝和匈奴连年征战,这年匈奴提议和亲,博士狄山上奏说和亲有利。汉武帝就问他为什么有利。狄山回答:“刀兵乃凶器,不能轻举妄动。汉高祖刘邦伐匈奴,结果被困在了平城,答应和亲后才被放回来。孝惠和高后时期,没有和匈奴打仗,结果天下太平。到了孝文帝时期,想征伐匈奴,结果天下不得安宁。孝景帝遇到了七国之乱,打来打去,民不聊生,平定七国之乱后,孝景帝终生不再提打仗之事,因此天下富足。现在皇上您如果攻打匈奴,定会导致国库空虚,百姓贫困,所以还是和亲的好。”张汤听,当场就反驳说:“这是腐儒之见。”狄山面子下不来了,干脆和张汤听上了:“你说我是愚忠,我看你是诈忠。你处理淮南王和江都王案子的时候,深文周纳,诬陷诸侯,离间皇上和诸侯骨肉之亲,诸侯的大臣们也寝食不安,这不是诈忠是什么”这句话下戳到了汉武帝的痛处,他马上变了脸色,问狄山:“你丫牛逼哄哄的,我让你去管个郡,你能挡住匈奴吗”狄山回答:“不能。”汉武帝又问:“那个县呢”狄山仍然回答说不能。汉武帝又问:“那座要塞呢”狄山心想,如果再说不能,皇上肯定会把我治罪,于是只好说能。这下不打紧,汉武帝真的派狄山去守要塞了,个多月以后,手无缚鸡之力的狄山就被匈奴砍去了脑袋。于是群臣大惊,再也不敢和张汤公开辩论了。
张汤做了七年御史大夫,后来失势了。这时,被他整治过的人开始对他实施报复。
河东人李文曾经同张汤有矛盾,做了御史中丞后,开始整张汤的黑材料。张汤有个手下叫鲁谒居,为了讨好张汤,就向汉武帝造谣告发李文。这件事正好落到张汤手中,张汤就把李文给杀了。汉武帝问他:“那个匿名告发李文的人是谁啊”张汤故作惊讶:“啊可能是李文的老朋友干的吧。”事后鲁谒居生病,张汤亲自去探望,居然替鲁谒居按摩双脚,以报答鲁谒居。这件隐私被赵王侦知,上书说:“张汤是朝中大臣,鲁谒居是他的手下,张汤竟然替他按摩双脚,他肯定指使鲁谒居干了什么大坏事。”
这件事交给了廷尉处理。鲁谒居病呜呼,他弟弟也被牵连了进来,下狱。恰好张汤去审理别的囚犯,看到鲁谒居的弟弟,就想私下里开脱他,当面却装作不认识。没想到鲁谒居的弟弟会错了意,还以为张汤故意不理他呢,怒之下就告发张汤和鲁谒居是共谋。正好丞相庄青翟和他手下的三个长史都忌恨张汤,于是联手陷害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