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荷包网
不可不知的49个史记人物 第 9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害张汤。汉武帝终于认清了张汤的真面目,派了八批使者,像张汤小时候审讯老鼠样审讯张汤。张汤不服,汉武帝于是派张汤的好朋友铁面无私的赵禹审讯。赵禹责备张汤以前办案子的时候杀了多少人,现在你的案子有根有据,皇上很难处理,就想让你自己自杀算了,你还想多方对质干吗呀 张汤听原来是汉武帝的意思,没办法,只好自杀了。 张汤死后,抄家时发现,他的家产只有五百金,而且全是皇上赏赐给他的,没有别的任何产业。亲戚们想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张汤是被诬告而死,干吗要厚葬”于是葬得非常寒酸。汉武帝听说后,感慨说:“没有这样的母亲,哪能生出这样的儿子呢。”于是下令穷究此案,杀了那三位长史,丞相庄青翟也像张汤样自杀了。张汤即使死了也报了仇。 个性点评 张汤是个典型的清官,可是又是个不折不扣的天厌之人厌之的酷吏。看来,个人缘很好,能为手下人谋福利的贪官更受官场的欢迎。这也是官场的潜规则之吧。 赵襄子:玩的就是冷幽默 “英雄真本色,名士自风流”,但很多时候,“英雄”和“名士”却分列两个阵营。青史之上,英雄和名士“伙矣”,但既是“英雄”又是“名士”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兼而得之者,赵襄子是其。 春秋晚期,晋国政事为智赵韩魏等六家大臣把持,此即“六卿专晋政”。赵襄子出身于其中的赵氏家族,其曾祖父乃是声名显赫的赵氏孤儿。然而,赵襄子的生母地位却异常卑贱,是个来自少数民族的婢女。因此,即使在被父亲赵简子确立为“太子”之后,赵襄子依然不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在伐郑途中,赵襄子就领教了有生以来最大的蔑视:贵为赵氏家族的太子,却有人强迫他喝酒,他稍有不从,就被那个人狠狠地打了顿。真是见过欺负人的,没见过这样欺负人的,无论对谁,这都算是奇耻大辱。 这侮辱来自智伯,智伯当时为晋国政坛六卿中实力最强者,亦是此次伐郑的统帅。在突如其来的侮辱面前,赵襄子表现出了大将风度,他面无愠色,以自己的低调,将可能的两败俱伤瞬间化解。赵襄子的退让却使他成了智伯的心腹大患,归国之后的智伯成了名副其实的“倒襄”派,他不厌其烦地动员赵简子废除赵襄子的名分,以消除自己家族的隐患。这个智伯是不是做得有些过分好在赵简子耳根并不太软,任凭智伯说得 天花乱坠,他依然打定主意,要让赵襄子接班。 赵襄子的英雄气概在若干年之后才得以大露峥嵘家独大的智伯后来终于纠集韩魏两家向赵家发起进攻,襄子退守晋阳。智氏引汾水灌晋阳,时间城内“悬釜而炊,易子而食”。赵襄子边婴城自守,边大施反间计,有效地瓦解了“倒赵联盟”,并且成功说服韩魏两家阵前倒戈。智伯由“倒赵联盟”的总盟主瞬间成了过街老鼠,智氏在晋国的势力很快灰飞烟灭。赵襄子以其大智大勇,灭智氏,报大仇。 灭了智伯之后,赵襄子作出了最有创意的举动:智伯的头颅被他改造成了夜壶。他将这只人头夜壶置于自己卧室隅,先在昔日仇人头颅骨前表演春宫,完事后再在它上面浇上泡热尿。赵襄子对仇敌的报复行为如此另类,如此个性,他的冷 幽默在他的名士风度中表露无疑。 然而,赵襄子的冷幽默却彻底激怒了豫让,此人是智伯的门人。 豫让是个偏执狂,他每天嘟囔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痴如醉,若癫若狂,拙劣的剑术也阻挡不了他刺杀赵襄子的步伐。然而,作为个刺客,豫让却是不成功的,无数次机会总是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他曾有独自人面对赵襄子白花花的屁股却行刺不成的脸红纪录。千载难逢的机会都会这样与豫让失之交臂,成功的大门似乎已对豫让关闭。 但是,豫让依然贼心不死,并和下乡视察的赵襄子在座石桥上狭路相逢。二度相见,彼此之间已没有了拘谨。应豫让的请求,赵襄子慷慨脱下自己的名牌外套,顺手抛去,他看见自己的衣服如同片树叶静静地躺在地上。他同时也看到,消去了紧张感的豫让是如此潇洒他拔剑四顾,神情肃穆,然后高高跃起,轻轻落下。他动作飘逸,剑法娴熟,招招皆中要害,只用了会工夫,就将外套刺成蜂窝。豫让以自己臻于完美的举动彰显了个事实:自己的幽默指数并不逊于对方。最后,他在清浅的微笑中饮剑自刎,个刺客的生命在模糊的血色中定格。 只是围观者和后人只顾得了唏嘘,却忘记了这是赵襄子和豫让联合献演的街头剧,更没人愿意认真体会其中的冷幽默。 个性点评 赵襄子智勇双全,有个性,有魄力,能屈能伸,可柔可刚,是春秋赵国时期少见的人物。赵襄子的过人之处还表现在其具有强烈冷幽默效果的处事风格上,把敌人的脑壳改造成尿壶就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得出的点子;应要求脱下外衣,听任刺客带着意滛的快感狂刺猛刺也不是每个都能接受的行为。因此,我们在赵襄子的背影里感受到了种强烈的幽默,种强烈的冷幽默。这种冷幽默来自于强烈的自信,来自于对敌人强烈的蔑视,这是种出于天性的幽默。 赵襄子之后,世界上多了浅薄的搞笑,多了自虐般的伪幽默,却少了那种大气磅礴的幽默,更少了不动声色的冷幽默。 郅都:司马迁,你弄得我比窦娥还冤1 郅都之扬名事出偶然。 郅都本来是汉文帝的普通侍从武官,汉景帝时,他的官职仍其旧。虽官不高位不显,但郅都有郅都的原则,那就是,他认为真理的力量无敌。因此,他敢不时犯颜直谏,至于当面指斥朝臣更是家常便饭。就这样,郅都的机会来了。 某日,汉景帝和众嫔妃畅游上林苑,上林乃皇家游猎场,天下来,自是人困马乏。泡屎作祟,汉景帝爱妃贾姬终于顾不得体面,急匆匆奔往厕所,事有凑巧,只野猪也急匆匆奔往贾姬所在的厕所。可以想像贾姬该是如何花容失色。贾姬可不是无名之辈,她是后世大名鼎鼎的中山靖王刘胜之母。惊慌失措的汉景帝急令郅都救急,谁知作为侍从武官随驾的郅都却置若罔闻,拒施援手。孤立无援的汉景帝只好披挂上阵,准备挺身救美。而郅都此时却变本加厉,扑通声跪在汉景帝脚下,力阻汉景帝搭救,并且随时准备拦住皇帝的去路。面对盛怒的皇帝,郅都不卑不亢地公布了自己的原则:天下美女无数,而皇帝只有人,皇帝无权把自己看轻。皇帝的莽撞行事,是对社稷宗庙和太后的最大犯罪。因此,作为侍从武官,我必须确保皇帝的安全。看着正义凛然的随从武官,汉景帝只好让步。尽管那只野猪最后放过了贾姬,但汉景帝的郁闷和懊恼可想而知。 作为皇帝游猎途中最刺激的新闻,此事迅速传遍皇宫。有人笑郅都呆,有人说郅都莽,只有窦太后独具慧眼,明白无误地体察到了郅都的忠。她独挡滔滔众议,决定以黄金百斤奖励郅都。从此,郅都走进了太后的政治视野,走上了政治康庄大道。先任济南太守,后任专司首都治安的中尉。升迁之后的郅都,原则更加分明,莫说接受贿赂,就是连私人请托的来信他也从不拆看。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句话就是:出来做官,照顾父母已无可能,只有为国鞠躬尽瘁。弄得同级别的官员对待郅都如同对待上级领导。 郅都威名大震,在济南的时候,当地的坏人听到他的名字就会噩梦连连。他治理济南才过了年,当地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所有的坏人都跑到外地去了。周围十多个郡的郡守畏惧郅都就像畏惧上级官府样。 郅都的名声远播,甚至达到了匈奴的地盘。当他任雁门太守时,匈奴干脆领兵离开了汉朝边境,直到郅都死去时,直没敢靠近雁门。据说,匈奴内部甚至做了像郅都模样的木偶人,让骑兵们奔跑射击,以培养士兵的心理素质。可是,连续几年,居然没有个人能够射中木偶。匈奴士兵看到那个木偶就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哪还有心再练射术。也许这里面有夸张的成分,但匈奴害怕郅都却是真的。 很显然,郅都的发迹全赖窦太后赏识,但他并不因此就对窦太后方面的人网开面。汉景帝的儿子窦太后的孙子临江王刘荣因被人指责建造房屋时占用了宗庙土地而被召回京师接受讯问。依据汉律,京城和各诸侯国各郡都建有开国皇帝刘邦和太祖文帝的庙,宗庙享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其尊严不容侵犯,谁动了宗庙的草木都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因此,刘荣被控占用宗庙土地就是件极其严重的事情,不论控告是否属实,刘荣都必须接受讯问。临来的时候,刘荣的车轴突然折断更让他心里充满了不祥的预感,虽然他似乎并没有侵吞宗庙土地。 刘荣是栗姬的儿子,曾被汉景帝立为太子。当他身为太子之时,他的母亲栗姬曾经大义凛然地拒绝过长公主刘嫖的求婚,长公主的女儿阿娇终没做成他的未婚妻。因此,长公主对于栗姬和刘荣心存不满,经常在汉景帝面前诋毁栗姬和刘荣。最后,栗姬自杀,刘荣被废,让皇帝给赶到了临江。刘荣和窦太后方面的人有私交,窦太后侄子窦婴当时就是太子傅,虽然后来刘荣因事牵连失去了太子地位,但他和窦太后非同寻常的关系却是公开的秘密。也许是考虑到和郅都的特殊关系,皇后点名让郅都负责处理此事。 刘荣显然也没有把郅都当作外人,他见到郅都之后的第件事就是向郅都索要刀笔,准备向父皇上书解释。但是郅都的原则让刘荣感到了绝望,郅都认为刘荣私下上书皇帝不合律条,因此严禁任何人为刘荣提供方便。最后还是身为故交的窦婴费尽番周折才把刀笔送到刘荣手中。 受尽屈辱的刘荣用窦婴提供的刀笔竹简刻完给父皇的书信之后,随即自杀。 长期为窦太后所推崇的郅都的原则此时却害惨了窦太后,此事真让她大跌眼镜,气不打处来。盛怒之下的窦太后随即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将郅都免官。若干年之后,窦太后依然余怒未消,找了个机会将郅都杀掉了。 真乃成也“原则”,败也“原则”。 然而,事犹未了,若干年之后,司马迁作史记之时,郅都再次被拉了出来,以“酷吏”的形象被写进青史,从此定型。 个性点评 郅都是个难得的人才,廉洁奉公,执法如山,心无邪念,不懂权变。治理郡县,能让所辖地区夜不闭户;治理边事,能让匈奴望风而逃。这样的干部无疑极其难得,尤其是在家天下的体制内。然而,郅都却被司马迁列进酷吏之中,且名列酷吏之首,也许司马迁自有其深意,但对于当事者郅都来说,却有失公允。 郅都之错在于矫枉过正,矫枉过正总比法外施恩要好得多。黄震在黄氏日钞里曾说过这样的话:“郅都非酷吏也,而酷吏实自郅都始也。”非酷吏而荣膺酷吏之首,郅都实在比窦娥还冤。 中行说:逼我出使匈奴,我就给你好看 汉文帝时期,匈奴的首领是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刚即位的时候,汉文帝继续实行和亲匈奴的政策。 这次派去护送公主的使节是宦官中行说。因为中行说是燕人,生长朔方,熟知匈奴情状,派他去也有窥探匈奴虚实兼收集情报的任务。中行说不想远行,就借故推辞。汉文帝不肯换人,定要中行说走这趟。中行说再也无法推辞,只好悻悻起程,临行前私下对人说:“我本来不想去,非要逼我去,可别怪我将来为害汉朝。”听到这句话的人笑置之,心想你不过只是个阉人,能成什么大气候大言不惭罢了。 到匈奴,中行说就归降了老上单于,成为单于的亲信,开始兑现他的誓言了。 匈奴与汉和亲,汉朝赠给匈奴许多缯絮丝织品和食物,匈奴苦寒之地,又是游牧民族,哪里见过这些精致的衣服和可口的食物,所以上上下下都非常喜欢。中行说进谏说:“匈奴的人口比不上汉朝的个郡,但是匈奴之所以强大,独霸方,是因为衣食都和汉不样,不需要依赖汉朝供给。现在单于您变更旧俗,爱穿汉朝的衣服,爱吃汉朝的食物,长此以往,恐怕汉朝的物品输入匈奴不过十成中的二成,就足以使匈奴动心降汉了。” 单于和众人都将信将疑,中行说又举例说明:“穿上汉朝的丝织衣服,骑马在杂草和荆棘丛中奔驰,衣裤全都挂破了,哪里比得上我们的毡裘耐用汉朝的食物虽然精致可口,哪里比得上我们的乳酪方便美味”这番话说服了众人,从此就放弃了汉朝的衣食。 中行说又教单于左右学习数算,用以计算匈奴的人口和牲畜数量。 汉朝皇帝和单于所通的书简,历来长尺寸,上面写着“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的字样,然后才记载着赠送的物品和言语。中行说教单于回复的书简,定为尺二寸,所加的封印都比汉简宽大,称呼也傲慢得很“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然后才记载着赠送的物品和言语。样样都要压倒汉朝。 汉朝的使节看不惯匈奴和汉朝不样的风俗制度,中行说就亲自出面和汉使辩论。 汉使讥讽匈奴不尊重老年人,中行说辩论道:“按照汉朝风俗,征兵出发时,父老岂有不置办衣食,欢送子弟的匈奴素来崇尚攻战之事,老弱不能上阵打仗,因此才把优渥的衣食供给给少壮子弟,这样才能打胜仗,这是保家卫国,怎么说得上轻视老年人呢” 汉使又说:“匈奴父子都睡在个帐篷里。父亲死了,儿子娶后母为妻;兄弟死了,娶兄弟的妻子为妻,逆天乱囵。也没有冠带之类的服饰礼制,又缺少朝廷上的礼节。” 中行说辩论道:“匈奴的风俗是吃牲畜的肉,喝牲畜的乳汁,穿牲畜的皮毛衣服。放牧的时候要随时转场,才能保证牲畜按时吃草喝水。所以战事紧急的时候人人都练习骑射,战事缓的时候人人享受和平生活。人们的约束既轻,生活也就简便易行;君臣关系简单,国家事务再繁杂,也像个人的身体样好使。哪像你们中国,虽然自称礼义之邦,君臣之间却相互猜忌;而且大量使用劳力去修筑宫廷楼阁,以至耗尽民力。老百姓耕种本来是为了衣食丰足,建造城郭本来是为了保护自己,可是这样来,战事紧急的时候没有时间练习攻战之事,和平的时候又不能休养生息,还要出劳力。至于匈奴的风俗,父子兄弟死,娶他们的妻子为妻,是为了保全种姓。因此匈奴虽然伦常紊乱,但是定要立本宗族的子孙。哪像你们中国,虽然遵守伦常,可是亲属关系疏远的时候就互相残杀,竟而至于改朝易姓。你们这些只会在土屋里生活的汉人,还有什么可说的” 不得不承认中行说对中国这个假“礼义之邦”的指控是尖锐的,是有道理的。类似的指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 从此之后,汉使再想和中行说辩论,中行说高挂免战牌,而且斥责汉使:“别说了但教你们汉朝送来的衣食等物品数量充足,尽善尽美,就是你们尽职尽责;否则等到秋高马肥,就要大举南侵,铁骑践踏了” 老上单于对中行说言听计从,在中行说的谋划下,匈奴屡屡侵入汉境,杀伤百姓,掳掠牲畜,成为汉朝最大的边患。汉朝也没办法,只好照例和亲。 老上单于死后,他的儿子军臣单于即位,中行说仍然辅佐他,匈奴也仍然不断给汉朝制造边患。直到汉元帝时期,经过百多年的汉匈战争,匈奴才开始衰落下来,不仅属国都已背叛,而且内部也分崩离析,不再成为汉朝的心腹之患了。 个性点评 中行说虽然是地地道道的“汉”,可他也是汉文化最早的反思者,最早的反传统斗士。他对汉朝礼义制度的抨击,句句在理,针见血,难怪汉使都不是他辩论的敌手。 阉人的卑贱身份也刺激着中行说要去建功立业。“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这句著名的誓言,定也是中行说的心声。 中行说后来就在史书中消失了,不知所终,也不知最终的命运如何。他的个性,昙花现。 周昌:被皇帝骑在头上还要骂皇帝1 周昌是汉高祖刘邦的御史大夫,性格刚强,敢于直言,朝中人人都很敬畏他。刘邦本来就是小流氓出身,又当了皇帝,自然谁都不怕。可是他却也怕周昌。起因是有次刘邦正和他的宠妃戚夫人抱在起亲热,恰巧周昌进来奏事,看见了这幕。臣子遇到皇上的这种事,惟的办法便是掉头就跑。周昌虽然耿介,可是皇上的隐私权也必须尊重啊,于是周昌的反应也是掉头就跑。没想到刘邦这个无赖皇帝居然追了上来,把抓住周昌,把周昌按倒在地,顺势就骑到了周昌的脖子上,边骑还边问周昌:“你看我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周昌被压在下面,却很不服气,使劲儿往上梗着脖子回答说:“我看您就是夏桀和殷纣王那样的皇帝。”刘邦没想到周昌说话这么刻薄不留情面,只好哈哈笑,站了起来,从此之后也对这个不服软的御史大夫心存敬畏。 周昌口吃。刘邦想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询问周昌的意见,周昌本来就口吃,这时又正盛怒,结结巴巴地抗辩说:“我虽然口吃,但我期期期期认为这件事不行,陛下您想废掉太子,我期期期期决不能奉诏。”刘邦听了哈哈大笑,从此后就叫他“期期先生”。这时,刚好吕后正在听墙脚,听了周昌这番结结巴巴的话,心里很感激周昌,见到周昌出来,居然向周昌下跪表达谢意。 周昌的下属有个叫赵尧的官员,有个朋友告诉周昌赵尧虽然年纪轻轻,却是个奇才,将来定会接替周昌御史大夫的职位。周昌哈哈大笑,不相信,认为赵尧只是个刀笔吏而已。这次周昌可看走了眼。 话说刘邦封如意为赵王,如意刚刚十岁,刘邦怕自己死后吕后陷害如意,日夜担忧,时常悲歌不已。刘邦是个喜欢自己作词作曲,自己亲自演唱的歌手,刚当上皇帝的时候,衣锦还乡,就向家乡的乡亲们现场唱过首大风歌。那首歌气魄宏大,现在唱的悲歌却催人泪下,大臣们听得满心不是滋味,又都猜不透刘邦为什么心情这么坏。刚好这时赵尧在刘邦身边,对刘邦说:“我知道陛下为什么闷闷不乐,是不是担心吕后和戚夫人有嫌隙,您万岁之后赵王不能保全性命”这话正搔到刘邦的痒处,刘邦赶紧询问赵尧有什么好办法。赵尧胸有成竹地说:“陛下应该给赵王立个身份尊贵又强有力的丞相,而且这个丞相还必须是太后和太子以及群臣都敬畏的人。”刘邦忙问:“对对对,我也这样想,可是满朝大臣之中,谁才符合这个条件呢”赵尧回答说:“只有御史大夫周昌是最合适的人选。” 刘邦称善,于是召周昌前来,对他说:“我有件事想麻烦你,你去给赵王做相好吗”周昌听就哭了:“我直跟随在陛下身边,没有做错什么事啊,干吗要贬我的官,把我赶到诸侯国去”刘邦安慰他说:“我也知道这是贬了你的官,可是我日日夜夜担心的就是赵王,想着没有你的辅佐赵王将来连性命可能都保不住,请你帮帮我这个忙吧” 周昌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好哭哭啼啼地上任去了。这边厢顺理成章地,赵尧就坐上了御史大夫的位置,周昌那个视赵尧为奇才的朋友的预言应验了。 刘邦驾崩后,吕后果然要对赵王下手,数次派使者召赵王入朝,想加害赵王。周昌让赵王以生病为借口,坚决不去长安。吕后大怒,心说当年我下跪感谢你替我的儿子说话,保住了太子的地位,现在你却反过来帮助赵王。于是心生计,先召周昌入朝。周昌没有借口不来啊,到了长安,吕后把周昌好顿数落,说你难道不知道戚夫人是我的死对头吗你不帮着我却帮着她 支开了周昌,吕后又派使者去召赵王。赵王没办法,只好来到长安,个多月后就被吕后毒死了。周昌没有完成刘邦郑重交托给他的使命,怒之下,赌气不再上朝,也从此不再见吕后的面,三年后就死了。顶替他的职位的赵尧,五年后吕后查清原来让周昌辅佐赵王的计策原来是他想出来的,也罢了赵尧的御史大夫。 可惜,那位朋友虽然预见到了赵尧将顶替周昌的职位,却没有预见到赵尧被免职的结局。听到这个消息,九泉之下的周昌应该有丝欣慰吧。 个性点评周昌和刘邦真是互为知己。在刘邦这样的流氓皇帝手下当差,再耿介的大臣也会遭到羞辱,但是也只有周昌这样的硬骨头才敢骂刘邦是像夏桀和殷纣王那样的暴君。虽然是句玩笑话,也足够刻毒的了。而刘邦居然饶恕了周昌。非但饶恕了周昌,还把自己最喜爱的儿子的性命交托给周昌,即使最终仍然没有保住赵王的性命,二人之间莫逆于心的信任还是令人艳羡。周昌性格鲜明,因为怕辜负了刘邦的信任,就辈子不再见吕后的面,连朝都不上,谁都拿他没有办法。 如果生在今天,周昌最好的职位应该是监察部部长,他的存在肯定会让贪官污吏们人人自危。 周亚夫:乱讲原则,饿死活该1 还在河内今河南武陟做郡守的时候,有人曾给周亚夫算过命,算命的人信誓旦旦地说:“您三年以后将被封侯,封侯八年以后将任将军和丞相,掌握国家大权,位极人臣。然而,此后再过九年,您将会饿死。”周亚夫哈哈大笑,直斥言者可笑之极:“其,我老爹的侯位早就被我大哥给袭了去,将来接替他的是他的儿子,因此,这侯爵和我无缘。其二,假如我真的富贵如你所言,我又怎么会饿死呢”对方笑而不语,周亚夫也没当真。 三年之后,周亚夫果然被封为条侯。 周亚夫是谁他为何能够丰厚 周亚夫是帝国根红苗正的人物,他的父亲就是绛侯周勃。绛侯周勃是汉朝开国重臣,汉朝建立后,他以将军的身份随从高祖刘邦起平定了反叛的燕王臧荼韩王信陈豨,还以相国的身份领兵平定了反叛的燕王卢绾,后以太尉的身份,与丞相陈平起,终于诛灭了吕氏家族,拥立汉文帝即位。周勃每每在关键时候出手,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用史书上的话就是“有大功于汉室”。周勃去世后,其子周胜之袭了侯爵之位。后来周胜之犯罪被免去爵位,汉文帝就从周勃的儿子中选中了贤能的的周亚夫接续绛侯的爵位。 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周亚夫临危受命,担任将军,驻扎细柳营。周亚夫军纪严明,被称为威武之师。不久,皇帝亲自来到细柳营劳军,他第次领教了周亚夫的个性。 皇帝兴致勃勃地莅临细柳营,看着官兵都披持铠甲,手执兵刃,弓弩张开,弓弦拉满,内心十分高兴,情不自禁地向官兵们问好:“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可是却无人理睬。大门戒备森严,皇帝行就这样被晾在了门外。军门都尉口里念念有词:“将军有令,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皇帝无奈,只好公事公办,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我要进去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皇帝小心翼翼地来到周亚夫的办公地点,周亚夫只是行拱手礼。“穿戴盔甲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 所有的切显然出于皇帝的意外,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直到他去世之时,他还喃喃地告诫太子:“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担当领兵重任的。” 汉景帝即位后,作为资深革命家,周亚夫更是独执己见,意孤行。这既给他带来了成功,也为他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叛乱。周亚夫由中尉升任太尉,领兵进攻打吴楚叛军。在他看来,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应该放长线钓大鱼,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即使面对梁王的求救,周亚夫照样不为所动。事情果然按照周亚夫的思路发展,最终周亚夫大败吴楚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因为没有及时发兵救助梁王,周亚夫有了第个仇人。这梁王可不是般的诸侯王,他可是窦太后的爱子。以后,梁孝王每次进京朝见太后时,常常要提起侯周亚夫的短处。 得胜回朝,周亚夫也被任命为丞相,自然被汉景帝视为左膀右臂。但有件事却让汉景帝很不舒服。汉景帝执意要废太子,周亚夫却不识时务,极力争辩。最后争辩无效,太子被废,周亚夫也渐渐被皇帝疏远。 周亚夫是个迟钝的人,即使被皇帝疏远,他也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工作作风。有次,当权派窦太后提议:“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了。”为自己的小舅子封侯,皇帝当然求之不得,于是皇帝就故意半推半就地和丞相周亚夫商议。谁知周亚夫却无比坚持原则:“当初高皇帝规定不是刘氏家族的人不能封王,不是能功的人不能封侯,谁不遵守这个规定,天下人共同攻击他。如今王信虽然是皇后的哥哥,但没有立功,封他为侯是违背规约的。”汉景帝碰了个软钉子,默默无言,悻悻离去。这次周亚夫可是下子得罪了四个人,皇太后皇后皇帝和国舅。不久,周亚夫就只有条路可走了病退,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周亚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职务。 虽然淡出了朝廷,但大家并没有因此原谅周亚夫。 不久,汉景帝在皇宫中召见条侯,并盛情地赏赐酒食。饭菜端上来了,是大块熟肉,完完整整的块肉,只是不知为什么这块肉没有切碎,也没有人为他提供刀叉和筷子。靠,这不是明摆着玩弄人吗 周亚夫大为不满,扭头就命令管宴席的官员去为自己取筷子。丝意味深长的微笑从汉景帝嘴角浮起,个结论在他心里顿时明晰了起来:“这个人心怀不满,不可重用啊” 不久之后发生的事情如同有人导演:儿子从皇家用品专供店里为周亚夫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随后,马上就有人上告周亚夫的儿子要反叛,事情自然牵连到了周亚夫。公堂之上,周亚夫质问:“我所买的器物全是殉葬用品,怎么说是要造反呢”狱吏来了个 脑筋急转弯:“你这是要去地下造反啊”面对不按牌理出牌的审判官,周亚夫愤而绝食,五天后吐血而亡当然,这也算得上是饿死。 个性点评 不错,游戏有游戏的规则,没有了规则,游戏就无法继续。但游戏规则只对游戏者有效,规则是游戏者之间相互约束的法则,这个规则不能用来约束规则的制定者。什么时候出现了游戏者用规则来约束规则制定者的现象,那就意味着:要么规则错了,要么游戏者错了。规则制定者不会错,永远不会错。如果游戏者硬要坚持规则,最终只能被赶出游戏,被动 r 子路:惟敢打孔子爆栗的弟子1 孔子有七十七个弟子,可是惟和老师有过节的弟子却只有子路人。 子路其实不叫子路,叫仲由,子路是他的字。子路是卞这个地方的人,有人说他是个“野人”。这个野人当然不像神农架传说中的野人,是说他没有正经职业,待业青年,喜欢无拘无束地到处游荡。那个时代可不是想到处游荡就能到处游荡的,那是个乱世,做驴友需要定的资本。刚好子路具备这样的资本:他个头高大,性格粗豪,好勇斗狠,是把打架的好手。你看他平时喜欢穿什么衣服就知道这个人的性格了:戴着顶鸡冠似的帽子,上面还插着支雄鸡的黄黑翎毛;衣襟上佩戴着公猪样的饰物。这两样东西是古人用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勇士的标志性佩饰。子路就是带着这两样东西到处游荡的。无论谁在大街上迎头碰上这样的人,都要退避三舍,更别说咱们的至圣先师孔子了。 孔子虽然生具异相,头顶中间凹两边高,身长九尺六寸,可他毕竟只是个读书人,打架的功夫显然不如子路。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是怎么发生矛盾,怎么打起来的,不过结果是雄鸡公猪装饰的子路打败了孔子,还着实羞辱了孔子番。孔子看此人不能力战,只能智取,于是就用他的礼乐那套慢慢地诱导子路。子路是个粗人,凡是粗人都很向往 文化人,就像今天乡镇企业家的办公室里摆满了豪华的精装书样,子路慢慢地居然被孔子驯服了,脱掉了那身雄鸡公猪皮,换上了儒者温文尔雅的衣服,并且托人拜在了孔子的门下。 孔子显然对这个比自己小九岁的弟子非常记恨,毕竟被子路在自己两座山丘样的头上打过爆栗,因此子路向他请教学问的时候从来不肯爽爽快快地倾囊相授,而是有搭没搭地敷衍子路。子路问他怎样处理政事,孔子就四个字:“先之,劳之。”意思就是自己先以德服人,老百姓才能信服,然后才可以让老百姓辛勤劳动。子路听这也未免太简单了吧,这招谁不会啊,牛脾气上来,要求孔子再教招。这回孔子的话更少了,干脆变成了两个字:“无倦。”意思就是持之以恒,不要厌倦。子路想不能泛泛地问大道理,就拿自己作比喻,问:“君子崇尚勇力吗”孔子听你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这回话多了,趁机讽刺子路番:“君子最崇尚的是义。君子好勇斗狠而无义,就会陷入昏乱;小人好勇斗狠而无义,就会变成盗贼。”这几句话含义很丰富,够子路琢磨几天的了。 孔子还在背后对别的弟子说子路的坏话。反他对子路惜言如金的风格,这些坏话都比较长,计有:“凭借片言只语就轻率地做出决断的,那就是子路啊”“适用才能称为人才,子路好勇得过分了,不可取。”“穿着破旧的袍子和穿着狐皮大衣的人站在起而不感到羞愧的,只有子路。”“子路的学问就好像是登上了厅堂,却还没有进入内室。”最恶毒的是这句类似诅咒的话:“子路不会得到善终。”你说人家学问不好,那是你藏私,不愿教人家,这也罢了,可是你却诅咒人家不得好死,这就有点过分了。孔子不愧是至圣先师,说话神机妙算,子路后来果然不得好死,不知道跟老师的诅咒有没有什么关系。 孔子不仅在人品上说子路的坏话,还堵塞子路的仕途。季康子向孔子打听子路有没有仁德,孔子顾左右而言他:“千乘之国可以让他管理军事,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言下之意是子路当然没有仁德了。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子路能做大臣吗”孔子回答说:“也就是大臣的候选人而已。” 孔子56岁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子见南子”事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公案之。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是当时最有名的美人。可是她和太子蒯聩交恶,矛盾很深。蒯聩想杀南子,被卫灵公发现,蒯聩逃亡到了别的诸侯国。 刚好这年孔子到了卫国。南子听大名鼎鼎的孔子来了,就托人求见孔子,说:“四方的君子凡是愿意和我们卫灵公交好的,定也会见见我。如今您来到了卫国,我也非常愿意见见您老人家。”孔子先是辞谢,后来就去拜见南子。南子这个大美人满心欢喜地坐在细葛布织成的帷帐里等候孔子。孔子进门,向北叩头行礼,南子在帷帐中跪拜还礼,环珮之声叮当。 子见南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两千多年来聚讼纷纭,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真相只有孔子和南子两个人知道。 孔子回来后,子路看见孔子的神色,大为不满。孔子立马辩解说:“我如果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让上天杀了我吧” 过了个多月,卫灵公和南子同车外出,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子里跟随,行人招摇过市。孔子自言自语地感叹出了句名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还没有看见过爱好道德像爱好美色样的人呢。后人都注解说这句话是讽刺的卫灵公,可谁知道孔子是不是在自我感慨,自我伤怀呢。 卫灵公死后,南子欲立小儿子郢继承王位,没想到郢也是个杠头,推辞说:“太子蒯聩虽然逃亡了,可他的儿子还在,我怎能继承王位呢”南子只好让蒯聩的儿子辙继承王位,是为卫出公。 这时,子路正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蒯聩和孔悝密谋回国夺取王位,把自己的儿子卫出公赶出了卫国,蒯聩因此夺得了王位,是为卫庄公。蒯聩和孔悝发动兵变的时候,子路正在外地出差,听到这个消息,星夜赶回,正好在城门口碰见子羔,子羔告诉子路:“卫出公已经逃跑了,你还是回头吧,别去惹祸。”子路回答说:“替别人效力就不能怕死。”回到孔悝府上,蒯聩和孔悝正在登台举行结盟仪式,子路上前说:“孔悝你是个出尔反尔的小人我要把你捉住杀了”说着就要动手纵火烧台。蒯聩和孔悝的手下上前夹攻子路,把子路帽子上的缨穗给砍断了。如果子路还是戴着以前雄鸡状的帽子,估计运气会好点。子路寡不敌众,留下了最后句临终遗言:“君子可以死,帽子可不能掉下来。”于是把断了的缨穗系好,从容赴死。 孔子听说了卫国的乱局,预言道:“唉子路要死了”话音刚落,子路的死讯就传来了。圣人的预言总是非常及时准确。最后,孔子终于说了子路句好话:“自从子路做了我的侍卫长之后,再也没有人敢欺负我了。” 个性点评 我从来都不喜欢孔子。我觉得孔子从来就不是个性情中人。当然,不是性情中人也不是什么罪过,但是我想到痛饮狂歌的时候,有个穿着儒服的老夫子在我身边喋喋不休地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要发狂。靠,美眉就在眼前坐着呢,不看她看你这个头顶两座山丘的老头很有乐趣吗估计子路跟我的观感相似。子路是个多么可爱的年轻人啊孔子讽刺他好勇斗狠,不懂“义”,我看子路比孔子更懂“义”。什么叫“义”不就是从容赴义嘛。你丫见南子见猎心喜,有什么资格批评为“义”赴死的子路子路率性而为,敢打敢干,你看他最后死得多么潇洒。孔子呢连见个美人事后都要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