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其他小说 > 不可不知的49个史记人物最新章节 > 第 7 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不可不知的49个史记人物 第 7 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聂政心知有异,坚决拒绝接受。严仲子非要给。个给,个推,聂政于是说:“天幸我老母亲还在世,我家里很穷,客居齐国做屠夫,是为了赚些钱赡养母亲。这些钱足够母亲养老了,您的馈赠我不敢接受。”

  严仲子把聂政拉到无人之处,小声告诉聂政:“我有个仇人,所以才到处游荡。到齐国后听到了您的大名,心里非常仰慕您,因此才献上百镒黄金,只不过是想给您母亲养老,和您结交为朋友,可没有别的什么想法。”

  聂政回答说:“我也有雄心壮志,可是现在甘愿做个屠夫,只是为了给母亲养老。只要老母亲健在,我不敢轻易许诺别人,替别人去办事。”

  严仲子看聂政态度这么坚决,只好又把黄金揣回口袋里,尽了宾主之礼后告辞而去。

  过了几年,聂政的母亲天年以终。给母亲办完丧事,守完孝,聂政想起了严仲子,自言自语地说:“我聂政不过是介屠夫,严仲子却是诸侯的卿相,不远千里赶来和我交朋友。我对他无恩无亲,他却拿着百镒黄金给我老母亲祝寿,真是我的知己啊前几年我已老母亲健在的理由拒绝了他,现在老母亲已经去世,士为知己者死,我去找他吧”

  于是聂政到了濮阳,见到了严仲子,说:“我母亲已经去世了,你想要我替您报仇,请问您的仇人是谁”

  严仲子看聂政亲自找上门来,喜出望外,连忙详细相告:“我的仇人就是韩国的丞相侠累侠累不光是丞相,又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的势力非常庞大,他的相府更是戒备森严。我曾经派人去刺杀过他,都没能成功。如果您愿意帮助我,请让我给您准备车马和随从,跟随您起去韩国。”

  聂政回答说:“韩国和濮阳所属的卫国离得太近了,如今要刺杀人家的丞相,丞相又是国君的亲戚,这件事可不能知道的人太多,人多保不住谁多嘴就泄露了秘密。这个秘密泄露,就等于是整个韩国和您结仇了,那麻烦就大了还是我个人来干吧”

  于是聂政辞别严仲子,单身奔赴韩国。

  到了韩国,聂政问明相府所在地,揣着剑就去了。刚好侠累正在相府办公,大批兵卒守护着他。聂政二话不说,也不通报,直通通地就闯进去了。踏上台阶,趁着众人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机,眨眼就跑到了侠累的眼前,举剑刺杀了侠累。侠累的左右大乱,上前捕杀聂政。聂政大呼酣战,又杀了数十人。然而敌人越来越多,聂政寡不敌众,用尽最后的力气,举剑把自己的面皮割破,剜出双眼,又切腹把肠子拉了出来,这才死去。

  面对这飞来横祸,韩国国君大怒,悬赏千金,求问聂政的身份,以便寻找背后指使的人是谁。但是却没人知道。韩国国君于是把聂政的尸体暴晒在大街上,让来往的人众辨认。

  过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结果,但是侠累被人刺杀这件事已经风传诸侯国。

  这时聂政的姐姐聂荣早已经嫁到了齐国,听到了这个传闻,心里有了不祥的预感:“以前严仲子找过聂政,这个刺客莫非是我弟弟不成”于是启程前往韩国。

  到了韩国,在大街上看到尸体,果然是自己的弟弟聂政聂荣伏尸痛哭,边哭边说:“这是轵县深井里的聂政啊”

  来往的行人大惊失色,对聂荣说:“这个人杀了我国的丞相,我们国君悬赏千金求问他的名字,谁不知道这件事你怎么还敢来认尸”

  聂荣回答说:“我知道这件事。聂政之所以降志屈身,甘愿做个屠夫,是因为老母亲还健在,我还没有出嫁。老母亲去世,我也已经出嫁,聂政才答应替看重他的严仲子报仇。如今为了我的缘故,聂政自残身体,又不能安葬,尸体都抛在大街上示众,我怎能害怕杀身之祸,而埋没了我弟弟的大名呢”

  这番话听得韩国人大惊。聂荣大叫三声,悲伤地死在了弟弟身边。

  晋国楚国齐国卫国都听到了这个消息,人人都感慨万千,说:“不光聂政是个勇士,他姐姐也是个烈女啊”

  个性点评

  和荆轲高渐离样,聂政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勇士。那个时代真是人杰并出。那个时代对“名”,对荣誉的推崇,今天想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海子有句名诗:“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这句诗是聂政和姐姐的最好写照。聂政行刺成功,自惭的时候,心里想的只有姐姐。什么知遇之恩,什么杀身成名,对他而言,就像对待整个人类样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只要姐姐活着。聂政已经是名勇士,但是他姐姐聂荣的行为更是闪烁着为弟弟扬名的迷人光辉。这样的姐弟关系,真可称得上独步两千年中国史

  蒯通:智商情商我第1

  韩信曾经是个潜力股,并且是名副其实的潜力股。只是对于这支潜力股,市场上无人能够看得出来,包括这支潜力股本身对自己的潜力都没有看出来,因此,最后这支潜力股就变成了垃圾股,直到被摘牌,被永久逐出市场。

  因此,面对无可改变的命运,面对难以挽回的失败,韩信终于知道自己辈子都错了,而蒯通在很多年前就直正确。只是这个认识来得太迟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韩信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证明了个真理,那就是蒯通是个真正的谋士,是当时难得见的谋士。

  话要从头说起。

  自从跟定刘邦以来,韩信独当面,战功卓著,屡战屡胜,功绩无人可比。韩信缜密精明,罕逢对手。他把行军打仗当成了种生活方式来对待,因此,在秦末人心浮躁的时代很快就显示出自己的非同寻常。韩信用自己的贯胜利打造了他不可战胜的高大形象。

  韩信主要在黄河以北作战,先破赵国,俘获赵王歇。然后听取广武君的建议,坚持按兵不动,安定赵国的社会秩序,抚恤阵亡将士的遗孤。先是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而后派出说客,拿着书信,在燕国显示自己战略上的长处,燕国果然降服。这样在黄河以北的版图上,剩下的主要诸侯国只有齐了。韩信厉兵秣马,剑指齐都,期望毕其功于役。

  恰在此时,消息传来,作为刘邦的使者,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顺,煮熟的鸭子眼看要飞,弄得韩信有些失落。不知不觉中,个重要人物来到了韩信的面前,此人就是蒯通。

  面对打算停止进军的韩信,蒯通说出了个大胆的计划马不停蹄,攻打齐国请听蒯通的形势分析:“韩将军您是奉诏攻打齐国,而所谓的郦食其是汉王刘邦暗中派遣的个游说齐国投降的密使,只不过是个读书人,如果他坐着车子,鼓动三寸之舌,就收服齐国七十多座城邑,将军率领数万大军,年多的时间才攻克赵国五十多座城邑。这不恰恰说明韩将军您是笨蛋吗为了证明您的伟大,您的英武,您必须奋然前行,大胆进攻。不要担忧汉王的看法,既然汉王没有诏令让您停止攻齐,您就有充分的理由进军。”

  于是韩信率军渡河,很快拿下了齐都临淄,大获全胜。就是这仗打下来,让韩信站到了风口浪尖之上,因为当时刘邦和项羽鏖战正酣,刘项二人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韩信就显得举足轻重,以韩信的兵力和指挥能力,他向右边站,就是汉王胜,他向左边站,就是项王胜。高处不胜寒啊

  在蒯通看来,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韩信这个潜力股马上就要发飙了

  蒯通知道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想出奇计劝他自立为王。为了真正让他动心,蒯通就以看相的方式规劝韩信:“我曾经学过看相技艺,自信比般江湖算命先生技高筹,您有兴趣让我为您分析下您的面相吗”看韩信流露出了强烈的兴趣,蒯通就因势利导:“人的贵贱在于骨骼,忧喜在于面色,成败在于决断。我直用这三项为别人看相,这么多年来阅人无数,万无失。”蒯通边观察韩信表情的细微变化,边条分缕析地说:“看您的面相,只不过封侯,而且还有危险,不安全。如果看您的背相,那就显得贵而不可言。您愿意让我详细地给您说说吗”见韩信兴趣大增,蒯通继续说:“当初,天下举兵起事的时候,英雄豪杰纷纷建立名号,声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云雾那样聚集,像鱼鳞那样杂沓,如同火焰迸飞,狂风骤起。那个时候,群雄关心的只是能否举灭掉暴秦。而今,天下局势渐渐明朗,楚汉两巨头渐渐浮出水面,相强相争,互不服气,非要分个高低强弱,其结果就是天下无辜的百姓肝胆涂地,父子的尸骨暴露在荒郊野外。这不是后人经常说的异化吗对,就是异化,他们打着拯救百姓于水火的旗号,最后却将天下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汉楚完全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面对此情此景,有志之士难道会无动于衷吗因此,对于您来说,个拯救天下的机会来临了”

  韩信更加好奇,蒯通就鼓作气,将自己的谋划和盘托出:“楚国人从彭城起事,转战四方,追亡逐北,直到荥阳,乘着胜利,像卷席子样向前挺进,声势震动天下。然而时至今日,他们的军队被困在京索之间,被阻于成皋以西的山岳地带已经整整三年了,他们欲进无路,欲退不能。汉王呢,统领几十万人马在巩县洛阳带抗拒楚军,凭借着山河的险要,虽然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败,几乎不能自救。在荥阳战败,在成皋受伤,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疲力尽吧。将士锐气渐消,军粮消耗殆尽,百姓怨声载道,人心动荡无依。时代在呼唤,人民在期待,只等风流人物的出现。风流人物是谁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人人盼望的英雄人物就是您如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攥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天降将大任于您啊如果您真能听从我的计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你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凭借您个人的才能和素质,凭借您的军队和装备,您随时可以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前来屈从,然后您出其不意,发兵到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地群起而响应,有谁敢不听从而后,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用以分封诸侯,接下来,天下的君王定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有句话简直就是说给您的: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这直接关系您眼下的命运和将来的历史地位,希望您仔细考虑”

  番长考之后,韩信仍沉溺于他与刘邦之间所谓的感情不能自拔,终难作出最后的决定。蒯通只好作最后陈词:“您不觉得你的的功劳太大了吗所谓功高震主啊,你这么大功劳,汉王他怎么封赏您呢因为他无论如何封赏都无法匹配您的贡献,最后他就只有条路可走。走什么路呢历史上大量鲜活的事例已经作了作好的说明:野兽已尽而猎狗烹。您功高盖主,却又不听从我的建议,我不能不为您的前途担忧”

  多日痛苦思考之后,韩信依然无意背叛汉王,自信功勋卓著,汉王总不至于对自己下手,于是谢绝了蒯通。蒯通的规劝没有被采纳,就假装疯癫做了巫师。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刘邦平定天下,对韩信直有所怀疑,最终吕后对韩信断然出手,诛灭了韩信三族。

  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显然已与事无补。

  韩信以自己的死亡证明了蒯通对于时局把握的准确性,让刘邦对蒯通充满了好奇,蒯通很快就被捆绑到刘邦面前。二人的对话如下:“是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当然是。我的确给那小子上过思想政治课,可是那小子顽固不化,拒不采纳我前瞻性的建议,结果自取灭亡。假如那个笨蛋采纳我的计策,历史就该是另外番样子了”

  刘邦终于大怒:“煮了这个杂种”

  蒯通大喊:“靠,居然煮我,冤啊”

  “你小子唆使韩信造反,煮你十次也活该”

  “当时我的主子是韩信,所以我只对韩信负责。你也不想想,天下这么大,手执利刃试图夺取天下的何止万千,只是他们力不从心。您能把他们都煮死吗”

  刘邦点头称善:“说得好,说得好,你小子自由了”

  个性点评

  蒯通和韩信的对话是最原始版的“隆中对”,无疑,蒯通是诸葛亮,可惜韩信不是刘备。当个人端了个饭碗等待别人的嗟来之食时,挨饿还是山珍海味全靠自己的造化了韩信啊韩信,三分天下有其的好事自己不做,最后被诛灭三族也怪不得别人了。

  从这个意义上,蒯通是秦末汉初最具开拓性思维的奇才,眼光策略俱佳,只是韩信这样的

  股票只能是垃圾股,哪怕他屡战屡胜,哪怕他功勋卓著

  申屠嘉:不管是男宠还是改革家,杀

  申屠嘉的生,经历了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五朝,可谓长寿。跟随刘邦时,申屠嘉起先是个力大无穷的武士,能拉强弓硬弩。和项羽的军队作战的时候,因功升至队率,大概就是个小队长的官职。平定鲸布的时候,又因功升至都尉。汉惠帝时,任淮阳守。汉文帝继位的第年,把当年跟随刘邦征战的老臣,现在还健在的年俸二千石的24位大官律封为关内侯,申屠嘉也是其中之。此时申屠嘉已经身居御史大夫的职位。

  丞相张苍免职后,汉文帝想用皇后的弟弟担任丞相,又怕天下人议论他任人唯亲,而刘邦的老臣们大都已经逝世,其他人又没有称职的,就想起了申屠嘉。申屠嘉既是刘邦的老臣,资格足够老,又做过御史大夫,况且为人廉直,家里从不接受私人性的访问,要谈事情,对不起,去我办公室谈吧。申屠嘉各种条件都合适,于是汉文帝拜申屠嘉为丞相,封为故安侯。

  汉朝流行蓄养男宠,许多小白脸因为得到皇帝的恩宠,仗势胡作非为。男色之风又称“断袖之欢”。这个典故来自西汉末年的汉哀帝刘欣。汉哀帝的男宠叫董贤,长得秀美且好修饰,有次陪着汉哀帝午睡,睡着后压住了汉哀帝的上衣袖子,汉哀帝想起床,看董贤还没有睡醒,不忍心惊动他,于是把被压住的袖子割断了。

  不过汉文帝的时候还没有兴起“断袖之欢”这个叫法。汉文帝最宠爱的男宠叫邓通,不仅封他为太中大夫,而且经常赏赐他。靠着皇帝的赏赐,邓通很快就发家致富,变成了百万富翁。

  这个邓通没有技之长,就是运气好。他本来是个在宫中划船的黄头郎,汉文帝有天夜里做梦,梦见自己上天老是上不去,刚好有个黄头郎在背后推了他把,他才升上了天。他对这个黄头郎只有个印象:上衣的横腰中,衣带在后面打了个结。醒来后汉文帝去宫中的渐台游玩,想起了梦中的情景,于是暗中观察,看划船的黄头郎中间有没有像梦中那样打扮的。结果眼就看见了邓通,果然像梦中样的穿戴汉文帝觉得这是天意,从此后邓通步登天。

  有次丞相申屠嘉入朝奏事,邓通恰好陪侍在汉文帝身边,看见申屠嘉也不按照朝堂之上的规矩行礼,反而脸呈傲慢之色。申屠嘉奏事完毕,又对汉文帝说:“陛下宠爱您的宠臣,当然可以赏他富贵;但是朝廷的礼节却不可偏废”汉文帝听不高兴了,就像现代人听不得别人批评自家老婆样,很不耐烦地对申屠嘉说:“你别说了,我就是宠他。”

  罢朝后回到丞相府,申屠嘉以丞相的身份下了道手令,传邓通来丞相府谒见,并告诫邓通,如果胆敢不来就要斩了他。这下邓通害了怕,赶紧去告知汉文帝。汉文帝安慰他说:“别怕,你只管去,你前脚走,我立马就派人去召你回来,谅丞相不敢把你怎样。”邓通只好忐忑不安地前往丞相府。进门,邓通立刻摘下帽子,脱下鞋子,跪下叩头谢罪。申屠嘉不动声色地坐着,故意不还礼,责备邓通说:“朝廷是高祖皇帝的朝廷,你不过是个弄臣,居然胆敢在朝堂之上不守规矩,动作随便,这是大不敬之罪,当斩,而且要立即执行”邓通吓得不停地叩头,鲜血直流,申屠嘉仍然不送口。这时汉文帝派来的使者到了,传达汉文帝的口谕,向申屠嘉道歉说:“这是我的弄臣,请丞相放了他吧。”申屠嘉不能不卖皇帝的面子,况且也惩罚够了邓通,就顺水推舟放了邓通。邓通见到汉文帝,犹有余悸,哭哭啼啼地说:“我险险就被丞相杀了”

  汉景帝继位后,晁错担任内史,仗着汉景帝撑腰,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大肆更改已成定规的各种规章制度,又商议用贬谪处罚的方式削藩,进步削减诸侯国的权力。申屠嘉身为丞相,说话也不管用,所以非常恨晁错。晁错内史府的大门本来是开向东边的,晁错嫌不方便,就又开了个南门。而开南门的墙,刚好是太上皇汉文帝宗庙的外墙。这就违反了礼制,申屠嘉准备上奏请诛晁错。晁错听到风声,知道申屠嘉这个人不好惹,连夜进宫拜见汉景帝,躲藏到汉景帝身边不敢出宫。

  第二天早朝,申屠嘉果然上奏请诛晁错。汉景帝替晁错辩解说:“晁错凿开的南门的墙,并非真正的宗庙外墙,而是围护宗庙外墙的短墙,所以才有别的官员也住在里面。况且这件事是经过我的同意才做的,晁错无罪。”罢朝后,申屠嘉对长史说:“我真后悔没有把晁错先斩后奏,让这厮躲到皇上身边,恶人先告状。”就因为这件事,申屠嘉回到丞相府,又气又悔,居然呕血而死。

  个性点评

  申屠嘉是个典型的法律机械主义者,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和朝廷的各项规章制度,不管这个人是谁,他都敢治罪。这样的人很可怕,尤其是在人情味儿浓厚,施行人治的国度里,这样铁面无私的人连皇帝都得罪不起。因为他自己首先不怕死,而且他占据了法律的制高点,你要和他作对,必须先把他那个法律制高点攻下来。但是法律就是法律,这个制高点可不是谁想攻就能攻得下来的,所以没有任何人能奈何得了申屠嘉;能奈何得了他的,只有他自己。所以申屠嘉历经五朝,活了那么大年纪,只好自己呕血而死。

  申屠嘉这样的人虽然缺乏人情味儿,可是任何个朝代又少不了,因为摆在台面上的法律,名义上是人人都要遵守的。

  如果今天有申屠嘉这样的人就好了。

  石乞:杀人是使命,被杀是宿命1

  石乞对,就是石乞。石乞是人名。

  死士对,就是死士。死士是职业。

  简单说来,石乞是个以死为职业的人。

  但对许多人来说,石乞是个异常陌生的名字,这个名字陌生到让人觉得不是个名字。甚至石乞本人连个完整的故事都没有,他的故事必须借助别人才能完成。尽管这些故事都将和石乞的生死存亡密切相关,但在绝大多数时候,石乞却连故事的b角都算不上。石乞是个小人物,因此他只能在自己的故事之外打转。

  说来话长,故事应该从伍奢讲起。

  伍奢是楚平王太子建的太傅,他有两个孩子:伍尚和伍员,伍尚为兄,性情仁慈宽厚;伍员为弟,性情刚烈暴躁,伍员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伍子胥。因为谗言所害,太子建备受父亲猜忌,作为太子党的伍奢自然首当其冲,在劫难逃,并且还把自己的大儿子伍尚也搭了进去。而伍子胥却带着太子建开始了流亡生涯。在郑国,不知轻重的太子建曾答应作晋国的内应以覆灭郑国,事败为郑人所杀。伍子胥继续流亡,和他同上路的还有太子建的儿子胜。

  接下来就是伍子胥大报仇的故事,这是段传奇,在此略过不提。在这个轰轰烈烈的传奇背后,是被大家忽略了的那个叫胜的太子建之子。

  失去了父亲的胜跟随伍子胥来到了吴国,仇恨如同烈火样时时炙烤着伍子胥敏感的心灵,因此,他顾不上过多照顾胜。

  若干年之后,楚昭王之子楚惠王即位,楚惠王是个有历史责任感的领导人,回顾往事,他知道楚国欠着个人的债,债主就是胜。如果没有历史的错误,太子建做楚王是理所当然,太子建的儿子胜接任楚王也是理所当然。身受良心谴责的楚惠王决定迎久居他国的胜回归故里。对此,楚国名臣叶公强烈反对。他的理由就是,胜为人好勇斗狠,有病态心理,私下里豢养了众多死士,让他回国恐怕会带来不祥。然而惠王不为所动,郑重其事地召回了胜,并把鄢地特批给了刚回国的胜,胜从此就被称为“白公”。

  白公胜显然不是省油的灯,流亡的苦楚,寄人篱下的辛酸,还有那已不可能属于自己的王位都刺激得他寝食不安。可是,对于生活,对于历史,白公胜却没有更多的埋怨与愤怒,思前想后,他的愤怒只集中在个方向郑国。那个国家的人杀了他的父亲,而他的父亲是太子。他觉得自己所有的痛苦都和郑国人有关,都和自己的父亲被杀有关。父亲的死是他心中最大的阴影,更是长久以来驱之不去的恶梦,只有灭掉郑国才能了却他的心头大恨,深如海洋的杀父之仇啊

  回来之后,白公胜苦苦等待了五年,终于提出了伐郑的请求,令尹子西慷慨应允,白公胜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梦想着鼓而平郑国,报杀父之仇。

  但历史就是这么巧合,白公胜的军队尚未出境,晋国却抢先步伐郑。受到他**事威胁的郑国立即向楚国求援,为防唇亡齿寒,楚国必须出手相救。在生死攸关的大问题面前,白公胜的家恨显得微不足道。

  子西担负使命,驰援郑国。楚国的出手相助,令晋国的军队铩羽而归。场战役开创了楚郑两国邦交的新阶段,子西在楚郑世代友好永不再战的和约上签字之后,洋洋得意地返回。

  晋国的这场掺乎直接将白公胜的复仇计划打了水漂,白公胜气得七窍生烟。但更令白公胜生气的却是子西与郑国所签订的停战协议。有这纸协议在,白公胜的复仇就没有任何合法性,他那伟大的计划就只能是镜花水月。白公胜忽而仰天长啸,忽而大骂不止,他最后的结论是:我的仇恨已和郑国无关,子西老儿正式成为我的敌人。

  要说子西和白公胜的关系的确是非同寻常,子西是楚平王的亲弟弟,楚平王是太子建的父亲,白公胜的亲爷爷,因而子西也是白公胜的叔祖。白公胜能够返回祖国其实也是子西再坚持的结果。可是,此时子西却被白公胜置换成了敌人。

  白公胜不做二不休,每天磨刀霍霍,并且没有丝毫的隐讳,公开扬言要干掉狗日的子西。子西不以为意,时常对白公胜轻蔑笑:和老子玩横的,你还差得远

  请留意,石乞马上就要出场了

  四年之后的残酷现实证明了子西的错误,参与证明的就有石乞。石乞和白公胜手持利刃,所向披靡,手刃子西于朝廷之上。面对惊慌失措的楚惠王,石乞对着白公胜大喊:“杀王,不然不济”白公胜终不从。

  叶公率众救驾,白公与石乞自然节节败退。这退就退到了山中。自感完成了使命的白公胜含笑自杀,石乞最终被俘。

  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然而白公胜的尸体却始终没有被叶公等人找到。作为惟的知情者,石乞自然受尽了严刑。面对守口如瓶的石乞,讯问者架起了油锅,字句地盯着石乞说:“再有迟疑,马上就会被投入的油锅。”看着翻滚的沸油,石乞平静地说:“事成为卿,不成而烹,固其职也”于是,从容就死,把白公胜的藏尸地点这秘密带进了油锅之中。

  前面都是别人的故事,然而在故事的结尾处,石乞却念着响亮的台词,成为了惟的主人公。

  个性点评

  在大时代里,石乞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其自身存在的意义必须通过他人才能界定。然而,石乞却在瞬间遭逢了重大命题,义与道,生与死,荣誉与尊严他取道正义,仿佛风行水上;他开口说话,如同自然天成:“事成为卿,不成而烹,固其职也”靠了这12个字,他瞬间从配角转为了主角;靠了这12个字,他证明了自己是个本色演员。

  才12个字啊,却比得上后世诸人的千言万语。

  伏维尚飨

  缇萦:有个见死不救的爹怎么办1

  缇,红黄色,丹黄色,作名词用时指“橘红色的丝织物”;萦,缭绕,回旋缠绕。缇萦是个美丽的名字:在块丝织品上,艳丽的红色和黄色经纬交错。这是幅多么绚烂的图画啊

  缇萦是淳于意最小的女儿。

  汉文帝时,临淄人淳于意跟随当时的名医阳庆学习医术。阳庆没有儿子,就把淳于意当作传承医术的徒弟悉心调教。他的教学方式很独特,让淳于意把以前学过的药方统统忘记,然后把自己辛辛苦苦研制的所有秘方都传授给了他,又传授给他黄帝和扁鹊的脉书,以及五色诊病之法。三年后,淳于意出师,开始行医,能够预先判断人的生死,经下药,无不应验,甚至可以起死回生。因此名声大噪。

  齐国中御府长叫信,久病不愈,请淳于意诊断。淳于意诊断后说:“你这是热病,暑热多汗,脉搏衰弱,不过不会死。这种病起因是天气严寒却在河水中洗浴,然后身体发热形成的。”信回答说:“果然是这样去年冬天出使楚国,走到莒县阳周河边,看见桥坏了,我赶紧拉住车辕,没想到马受惊,连人带马块儿掉进了河里,几乎被淹死后来被人救出来,衣服全湿透了,而且阵阵发冷,冷过之后又像火样发热,直到现在都不能见寒气。”淳于意于是调制了液汤火剂驱除热邪,服剂汗尽,第二剂热邪尽去,第三剂病就痊愈了。服了二十多天,完全就像没生过病的人样强壮。

  齐国章武里的曹山跗生病,淳于意诊治后说:“这是得的肺消病,又加上寒热。”告诉他的家人:“这是不治之症,你们就顺着他的意思,要吃什么就给他买什么吧。”淳于意判断山跗是盛怒后行房事所得,三天后发狂,到处乱走乱跑,五天后就会死亡。果然,五天后山跗就死了。淳于意的医术就精湛到这种地步。

  不过淳于意有个怪脾气:不愿做官。淳于意曾经做过齐国都城的太仓长,即管理粮仓的长官。跟随阳庆学成之后,淳于意辞去官职,回到家乡专门行医。可是疏懒的怪脾气并没有改掉,厌烦于上门求医的病人之多,经常出门远游。有时虽然在家,可是脾气坏起来,竟然不愿给人治病,有点金庸笔下倚天屠龙记中“见死不救”胡青牛的派头。

  这样来难免得罪人。没有治好或者根本不治的病人的家属往往怨声载道。胡青牛虽然见死不救,但是世间只有胡青牛个起死回生的名医,大家必须要求着他;淳于意就不样了。于是时间长了,终于有权势很大的病人家属上书朝廷,举报淳于意把人治死。朝廷把淳于意抓起来,审讯过后,定罪为刑事罪,要坐到囚车里面押解到长安去。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听到这个噩耗就嚎啕痛哭。淳于意越听越心烦,骂她们说:“都是废物,就知道哭唉,可惜我没有生个儿子,到了紧要关头没有个人用得上”

  缇萦,这个有着美丽名字的女孩,是淳于意最小的女儿,听父亲这样说,方面为父亲的命运伤心,方面也激发了好胜之心,就自愿跟随父亲到长安去。到了长安,缇萦给汉文帝上书,说:“我父亲做太仓长的时候,清正廉洁,为人称道。现在坐法判刑,我非常痛恨被判处死刑的人不可复生,受肉刑致残的人不可复原,即使想改过自新,也已经毫无用处了。我愿意按照法律,自愿卖身做官婢,以求赎我父亲的刑罪。”

  这封上书言辞哀婉,又加上是个小女孩写的,因此辗转到达汉文帝手中。汉文帝觉得其情可哀,肉刑确实也不人道,于是下诏废除肉刑。诏令中采纳了缇萦的质疑,即肢体断残,变成残疾人之后,想改过自新又有什么意义呢所谓肉刑,共分三种:为黥,就是面上刺字;二为劓,就是割鼻;三为断左右趾,就是把足趾截去。

  废除肉刑之后,黥刑改充苦工,罚为早晚守城;劓刑改作笞三百;断趾刑改作笞五百。

  个性点评

  “缇萦救父”是个著名的故事。司马迁评价这件事,引用老子的话说“美好者不祥之器”凡是美好的东西,都是不吉祥的事物。因为美好的东西恰恰是统治者最害怕的东西。

  虽然缇萦的上书肯定是非常偶然地被汉文帝看到,才导致肉刑被废除,但是作为个弱女子,缇萦的行为仍然难能可贵,这也就是缇萦被历代统治者和老百姓交口称赞的原因。统治者称赞缇萦,是因为可以借助这个个案表明统治者的开明和善于倾听民意;老百姓称赞缇萦,是因为在严苛的**统治之下,毕竟缇萦给他们提供了个可供幻想的狭窄缝隙。

  缇萦可以称为汉代的孙志刚。孙志刚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延续二十多年的恶法收容遣送办法的终止;缇萦以自己的上书换来了传统的肉刑的终止。可是,两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在万恶的旧社会,缇萦居然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且保住了已经被判刑的父亲的性命;而在新社会,孙志刚却没有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

  田横:人自杀,五百人集体自杀1

  中国史上为了忠和义而自杀的事例不胜枚举,可是有个人,当他自杀之后,却有五百余人激于义气而集体自杀,中国史上惟此例。这个人就是田横。

  秦末乱世,有实力的豪强纷纷揭竿而起,逐鹿天下。狄县人田儋也不例外,自立为齐王。秦国大将章邯出兵征讨,杀死了田儋,田儋的堂弟田荣拥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自任丞相,又委任自己的弟弟田横为大将,平定了齐地。

  项羽灭秦,平定天下之后,大封诸侯,其中把田市迁徙到胶东去,让他做胶东王;立伴随项羽同入关的齐国大将田都为齐王;立投降项羽的田安为济北王。田荣呢,因为当时不听从项羽的将令,不肯出兵帮助楚国和赵国攻打秦国,因此不得封王,于是田荣非常怨恨项羽。刚好赵国的大将陈余因为失职也没有封王,田荣就趁机边怂恿陈余起兵造反,边阻止田市迁徙胶东,又出兵攻打项羽新封的齐王田都,想把水搅混,自己好来个浑水摸鱼。

  田都打不过田荣,逃亡到了楚国;田市害怕强大的项羽,不敢违背项羽的封赏,趁田荣不注意,带着人偷偷逃跑到胶东,去做他的胶东王。这来就打乱了田荣的如意算盘,田荣大怒,派兵追杀了田市,又攻打济北王田安,把田安也杀了。于是田荣自立为齐王,把项羽封的三齐之地全部兼并了。

  项羽看田荣这不是藐视自己,明着和自己对抗吗勃然大怒,起兵伐齐。田荣如何是项羽的对手,兵败被杀。项羽为了泄恨,像把火烧了阿旁宫样,把齐国的城郭全烧了,所过之处,大肆屠杀。这来齐国人不干了,纷纷起来造反。田横众望所归,齐国的散兵游卒都归结到他的麾下,聚集了数万人,反击项羽。

  汉王刘邦看项羽远在齐国作战,有机可乘,遂率领诸侯攻打项羽的老巢楚国。项羽无法兼顾,只好放田横马,赶紧回兵与刘邦作战。田横得以腾出手来收复了齐国的城郭,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自己担任丞相,国事事无巨细都出于田横之手。

  三年后,刘邦边派郦食其出使齐国,游说田广和田横,要他们归顺汉朝,边派大将韩信率兵向齐国进发,以备田广和田横不同意归顺时发动进攻。田横眼看刘邦势力越来越大,自觉齐国弱小,不归顺恐怕不行,于是解除了齐国在历下的边防守备,向汉朝示好。谁知韩信出尔反尔,向毫无防备的历下发动突然袭击,并乘胜追击,占领了齐国的都城临淄。

  田横大怒,以为郦食其欺骗自己,立刻把郦食其下锅煮了。然后兵分四路:齐王田广东走高密;田横自己逃往博地;守相田光逃往城阳;将军田既驻守胶东。楚国派龙且率兵救齐,龙且和田广在高密会师,和汉兵对垒。汉将韩信和曹参打败了龙且和田广的联军,杀了龙且和田广;灌婴俘虏了守相田光。田横在博地听说田广已死,遂自立为齐王,回兵还击灌婴,却被灌婴击败。田横只好继续逃亡,逃到了中立国梁国,归顺了彭越。这边厢汉将曹参继续进兵,杀了田既。于是齐国终于平定,汉立韩信为代齐王。

  年后,刘邦打败项羽,汉朝正式建立。汉高祖刘邦封彭越为梁王,彭越无法中立了。田横走投无路,带着五百多名部下东入海,驻扎在海中的座小岛上。刘邦心想,田横兄弟在齐国根基牢固,现在不斩草除根,等田横在岛上坐大,再回到齐国来,恐怕还要酿成大乱。于是派使者赦免田横之罪,召他入朝做官。

  田横辞谢道:“我要接受陛下您的诏令,就要和郦食其的弟弟郦商同朝为官,可是我却把他哥哥下锅煮了,我害怕郦商跟我为难,因此不敢奉诏,请陛下就允许我以庶人老百姓的身份驻守在这个海岛上辈子吧。”

  使者回报,刘邦给郦商下诏说:“田横马上就要入朝,谁要敢动他和他的随从根毫毛,立刻灭族”

  使者第二次登上海岛,把刘邦的诏书给田横看过,转达刘邦的话说:“田横入朝,最大可以封王,最小也可以封侯;如果不来,就要派大军诛灭。”

  田横被逼到了绝路,只好带了两个门客前往洛阳。

  这天众人来到了离洛阳三十里个叫尸乡的地方的驿站。尸乡这个地名很古怪,好像预兆着田横马上就要陈尸这里样。田横对使者说:“臣子见天子应当先沐浴更衣。”于是在这个驿站稍作停留。田横对两个门客说:“本来我和汉王都是国君,大家平起平坐,可是如今汉王做了皇帝,我却要称臣,真是天大的耻辱。况且我把郦商的哥哥下锅煮了,现在却要和人家的弟弟同朝共事,即使郦商畏惧天子的诏书不敢把我怎么样,我自己能不感到惭愧吗陛下召我入朝,不过是想见见我的容貌罢了,现在陛下就在洛阳,离这里三十里的距离,把我的头斩下来送到洛阳还不会腐烂,陛下还能够看清我的容貌。”

  于是田横拔剑自杀,两个门客和使者纵马奔驰,赶往洛阳。刘邦看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