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其他小说 > 闯王李自成新传最新章节 > 第 98 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98 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东西都有我的参与。”

  孙元化带着宋应星整整花了半个月时间,才将商洛山地各种矿井和工厂参观完毕,宋应星看得目不暇接,唐军许多先进的方法让宋应星看得目瞪口呆,当然也有许多不如宋应星书中所提到之处。

  宋应星发现比他记载地要好就用笔记下来。发现不如的地方,就指出,有了这个全才的全面改进,唐军的生产能力至少提升了二成。

  还没等杨嗣昌出征,唐军大举调动军队的情报已经由朝庭地锦衣卫传回。崇祯对杨嗣昌的信任又加了几分,在杨嗣昌出发之前,崇祯专门为杨嗣昌摆宴,酒席之间,崇祯亲自把盏,倒满三杯御酒,赏赐给杨嗣昌,这是君王对臣子少见的礼遇,杨嗣昌感恩戴德。跪地谢恩。

  第二天杨嗣昌出征,崇祯再次赐宴,百官齐到南郊为杨嗣昌送行,崇祯亲自作诗首赠给杨嗣昌:

  盐梅今暂作于城,

  上将成严细柳营。

  扫寇氛从此靖,

  还期教养遂民生。

  念完诗,崇祯执杨嗣昌的手道:“待卿凯旋之日,朕再陪卿饮。”

  文武百官见皇帝对杨嗣昌如此厚待,暗生妒意。明朝制度规定,六部尚书侍郎类官员,都是内阁推举,皇帝再行任命,杨丽昌却是崇祯亲自简拨出来的,没有经过阁臣这关,这让杨嗣昌在百官面前的形象已是不好,每次稍有失误,就有多人攻击。

  崇祯为维护自己的权威,每当有人攻击杨嗣昌时。都认为是对自己不满,不论有理无理,先将攻击之人斥责顿,严重的甚至罢官去职,这让杨丽昌在百官的观感中更差,此时杨嗣昌还没有出京,已有人打定主意。若是杨嗣昌进展不顺,立马就要参倒他。

  杨嗣昌深知此行艰难。朝庭现在最精锐地大军除了数万关宁铁骑外,就是山西与唐军长期交锌的近十万人。可是山西的大军历任了曹文诏,陈奇榆,孙传庭这样的勇将智将,都奈唐军不何,他督师就有作用吗。

  杨丽昌只能寄希望于去年编练的七十万大军,他还没有出京,就命令各省将去年编练大军的数目派到山西,河南前线,京城三大营不能动,若是其余各省之人能到齐,还有五十万大军,加上山西前线的十万大军,河南左良玉的人马,明军可以集中七十万庞大的军队。

  从京城出发地信使拿着杨嗣昌的亲笔令箭批批的奔赴各地,他自己出了京城就将队伍放慢,朝庭各省的相距太远,最远的云南,贵州。厂西三地更是偏远,他们的兵马至少要二个月才能调到河南,而稍近的广东,福建等地调兵也至少要个月,他去前线快了也无兵无将,只能将行和路放慢。

  杨嗣昌是代天出巡,其架子之大令各地官员都战战兢兢,路上好吃好送,拿出全副精力,办理迎接,唯恐招待不周,令这位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赐尚方宝剑,代天巡狩的杨大人翻脸。也有许多钻营投机之辈,趁势投靠杨丽昌,杨丽昌借着这次机会,保举了不少官员,崇祯照准。

  半个月后,杨嗣昌到了洛阳,河南巡抚李仙凤率总兵王绍禹,副将刘见义,罗素,洛阳参政王胤昌等人亲自出城将这位天子身边的红接进了城。

  杨嗣昌宣布洛阳为此次督师的大本营,让左良玉和孙馈庭都到洛阳商议对唐军进攻地方案,左良玉见朝庭各处的兵马都向河南开来,不敢怠慢,亲带三百牙兵和侯询起赶赴洛阳。

  其山东,直隶的兵马已经到达,山东本应出兵五万,直隶本应出兵六万,实际两省所到不过七万余人,许多人明显是临时抓来的壮丁,左良玉本来对杨嗣昌还有敬畏,见到两省的人马如此脓包,心中已生轻视之心,若不是畏惧还有其他各省人马未到,他都有可能拨腿回去。

  杨嗣昌看到两省的兵马心中也凉了半,若不是碍于两省人马最先到达,他当场就要拿下两省带队的总兵黄得功和刘良佐两人。听到左良玉带兵来到,杨丽昌忙命人升帐,让左良玉拜见自己。

  左良玉骄横不法,杨嗣昌在京城早有听说,侯询在他军中名为监军,实为傀儡,侯询多次写信向朝中同僚诉苦,无奈左良玉为人狡诈,他从没有明显反对朝庭地举动,还不时剿灭下周围的乱匪,朝庭应付李自成和张献忠已是焦头烂额,又如何敢逼反左良玉,只有听之任之,这次左良玉能听令而来,杨嗣昌还是比较满意,想借机敲打敲打他,以后才能使用。

  左良玉进帅府时,帅府过道上站着两排刀斧手,怀抱着鬼头刀,杀气腾腾地盯着他,让左良玉有点头皮发麻,他的亲兵在进洛阳府时就被命令停在外面,此时不知道杨嗣昌地真正心意,不由有点后悔进入洛阳,只是这时要后退也不可能,他只有硬着头皮去见杨嗣昌。

  左良玉进到帅府,见到杨丽昌高据帅案,两旁站着数十名将领,和他同级别的就有几个,地上还跪着员将领,左良玉不敢怠慢,把跪了下来:“未将参见督帅。”

  杨嗣昌对左良玉点了下头,喝道:“来人,把他推出去斩了。”

  左良玉大骇,他身边无自己的个亲兵,长叹声,就要闭目待死,几名刀手涌而上,将前面跪在地上的名大将拖了下去,那人口中大叫:“督帅大人饶命督帅大人饶命”

  杨丽昌却不为所动,左良玉才知刚才那声并不是对自己喝的,抹了把头上的冷汗,他偷眼朝两旁的其他大将看去,见他们面上都露出不忍之色,心知刚才所杀之人身份可能不低,见杨丽昌没有命令自己起身,更是不敢乱动。

  不会儿,个血淋淋的人头献了起来,杨嗣昌强忍胸中呕吐之感,故作淡然的道:“刁民忠身为副将,不守军令,本督命他扼守卢氏县,竟敢带兵返回,论罪当斩,希望各位以此为鉴,严守军令,否则休怪本督刀下无情。”

  众人心中暗懔,涌起兔死狐悲之感,嘴里却不得不回应:“谨遵督帅之令。”

  卢氏县靠近唐军的商洛,唐军虽然没有占领卢氏县的意图,但只要朝庭派兵驻守,唐军的打击马上来临,守将或杀或擒,几次之后让朝庭再也不敢派兵驻守,左良玉自然清楚其中情形,难怪刁民忠不肯赴任,要偷偷潜回,撞到杨丽昌的刀下。

  第八卷 统中原 第九章 监军之

  杀了刁民忠,见到众将无不惶恐,杨嗣昌才对左良玉道:“左将军不必多礼,起身吧。”

  左良玉磕了几个头,回道:“多谢督帅。”才敢起身,全身却出了身冷汗。

  见杨嗣昌没有拿自己问罪的意思,左良玉长吁了口气,这次总算来对了,心中对杨嗣昌处死刁民忠却不以为然,若杨嗣昌知道卢氏县的情况,还要派刁民忠驻守,那就是故意陷害,若不知,胡乱派人身为主帅更是大忌。

  杨嗣昌却不知左良玉心中转些什么念头,见左良玉臣服,心中大感快意,杨嗣昌到了洛阳,才亲身体会到领兵之难,自己以前和皇帝的召对都是想当然的纸上谈兵,执掌兵部时总是认为前线那些总督,总理,巡抚,总兵官劳师糜饷,却不得寸功,恨不得将他们全撤了关进牢里,轮到自己在前线,才知那些骄兵悍将的难驯,听话的都是面泥,根本不能靠,只能先杀了他们悍将的骄气,再用利诱之,才能使之为自己所用。

  等左良玉规规矩矩的站到了旁边,杨嗣昌才再开口道:“各位,皇上这次命本督调聚全国兵力,发下二百万两饷银,就是要举歼灭李贼,若各将能奋勇当先,朝庭必不吝墙封赏,若有迟疑不前者,杀无赫”

  刁民忠的前例就在眼前,虽然众将对杨嗣昌的处理未必服气,可是也不想撞到他地刀口下。听到杨嗣昌下子带来了二百万两饷银,个个都眼睛放光,暗呼不亏是天子最宠的红人。都希望能从这二百万两饷银中分杯羹,齐声向杨嗣昌回道:“督帅之令,未将誓死不敢违背。”

  见众人个个老实应命。杨嗣昌才满意的点头:“各位都是权重方地巡抚。总兵。副将,朝庭没有薄待过大家,如今正需要各位尽心用命之时,本督出京前,取得皇上的同意,要在前方设平贼将军。地位在众将之上,就看各位谁能先拨得头功,取头功者,本督当许与平贼将军称号。次功者,封侯封伯朝庭也不会不舍”

  杨嗣昌虽然以前没有带过兵,但恩威并重还是知道的,先杀刁民忠示之以威,再提出饷银,封赏诱之以利,果然将这帮老粗镇住,在杨嗣昌面前温顺如绵羊,杨嗣昌此时方有了对付唐军地信心,将众将分派到河南前线,他准备等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兵马到,就对唐军发起进攻,至于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兵马,他们赶得上最好,赶不上就权当预备队。

  正当杨嗣昌将黄得功,刘良佐,左良玉,李仙凤等人地人马全部调派完毕时,个亲兵过来:“报,督帅大人,监军佥事敦大白命令部下在洛阳马道街上纵兵抢劫,整个马道街乱成团,前后已被堵住。”

  马道街位于洛阳北面,因是城内重要通道,朝庭规定街上必须可以容四辆马车并行,才被命名为马道街,街道两边商铺林立,正是洛阳繁华所在,此次对唐军地进剿,兵马多要从洛阳经过,杨嗣昌刚到洛阳就下令严肃军纪,各省来的兵丁除主帅亲兵外,不准进城,进城者若有违违法乱纪者,严惩不殆,没想到各省的兵丁没有闹事,闹事的却是他身边的监军大人。

  众人本来要出去,这时不由都看着杨嗣昌,看督师大人如何处理此事,杨嗣昌心中暗骂郭大白蠢材,愚不可及,此事个处理不好,他刚才竖立的威信马上会付之东流。

  他脸色铁青,拨出自己地金批令箭:“传我命令,速拿郭大白到帅府。”

  这事其他人可不敢接,杨嗣昌的幕僚万元吉亲领着皇帝拨给杨嗣昌的护卫亲兵向马道街赶去。

  众将本可以离去,此时却没有人肯走,个个都等着要看好戏,个是皇帝最信任的督帅,受命掌控天下兵马,代天行事,个是入军营,地位便高上级地监军大人,两人相冲,谁胜谁负

  皇帝派出去的监军,本来每到个地方都可以借着皇帝的命令狐假虎威,作威作福,可是在杨嗣昌的军中却不行,杨嗣昌比郭大白更受帝宠,此次出征又是代天行事,自然不是他可以左右,因此他监军的权力便大打了个折扣,沿途官员的接待,也都是为了巴结杨嗣昌,对他这个监军有如无视,这让郭大白颇为郁闷。

  等到了洛阳城,杨嗣昌要日夜处理各处兵马的调动,接见赶来的大将,这些都不是郭大白个太监能插上手,他干脆整天无所事事,带着几个小太监在洛阳城东窜西逛,杨嗣昌也乐得如此,并不管他,还派队亲兵护卫他的安全。

  郭大白在杨嗣昌面前不敢放肆,可是在洛阳城中就不样了,整天招摇过市,看到什么东西直接取走就是,稍有不从,非打即骂,众人看他是个太监,身边又有许多亲兵护卫,自然是敢怒不敢言,只能自己暗叹倒霉,有吃过亏的,远远看过郭大白带人来了,赶忙关上店门躲避。

  几日下来,郭大白每到处都是阵鸡飞狗跳,接着街上的店门都通通关闭,直到他走后才开门,郭大白倒不在意,反而以为自己威风才如此,因此也直没出什么事。

  今天马道街郭大白倒还是头次来,这条街上店铺经营的都是些珠宝,玉器,古玩等贵重物品,身后都有达官贵人撑腰,故不象其他街道样惧怕郭大白。

  郭大白带人来时,这条街上大部分的店铺并没有避让,这让郭大白心里很不痛快,他身体残缺,心事本就不是常人可以理会,开头逛街只是拿点东西。见到人人躲避,倒是喜欢上了这种威风地事情,拿不拿东西都无所谓。看到别人忙成团,拼命收拾东西时才会开心之事。

  马道街上的店铺不避让,郭大白存心找茬。路上看到没关的店铺命人上去故意砸坏几件物品。然后走人。众人知道他身份,都忍了这口气,只是郭大白开头还有节制,到了后来,砸得性起,铺子里地东西就损失惨重了。尤其是几家经营古董瓷器的店铺,这东西价值千金,可是碰就碎,店家自然不干。揪着他们就有赔偿,有家还是福王府总管开的,从来是他们欺负别人,哪有人敢欺负到他们头上,揪住郭大白就要让其赔十万两白银。

  郭大白如何会赔银子,结果自然是动起了手,福王府地人不是郭大白身边亲兵地对手,被打得哭爹叫娘,整个街上乱成团,万元吉带兵赶到时,郭大白正带着亲兵,索性沿着大街见到没关门地铺子就冲上去砸通,万元吉对郭大白也不敢无礼,只是叫住了护兵,然后道督帅请他回府。

  没有了护兵,靠郭大白身边的几名太监也成不了事,若是被人反击,几个太监非得被血本无归的众人打死不可,郭大白只得悻悻然回府,心中却没有丝害怕,太监在北京有时都敢如此,何况是在洛阳,又没有死人,只是砸了条街而矣。

  杨嗣昌头大如斗,万元吉刚走,洛阳城的壕门富户就纷纷来到帅府,其中有原南京的兵部尚书吕维棋,福王府的总管,时群情汹涌,要求杨嗣昌拿纵兵抢劫地郭大白问罪。

  郭大白刚进帅府,杨嗣昌就喝令左右亲兵将他绑了,郭大白没想到杨嗣昌会对他动真格的,急得大叫:“我是监军,你无权拿我。”

  杨嗣昌冷笑声:“本督代天行事,手持尚方宝剑,凡官员都有先斩后奏之权,你带兵扰乱集市,借着我给你的亲兵白日抢劫,简直是无法无天,证据确切,不容抵赖,罪该当诛,你是内官,本官就不当场斩你,待禀明圣上后,再当着三军将士行刑。”

  郭大白哑口无言,杨嗣昌看得阵厌恶,挥手道:“先押入死牢,等圣旨来到,再行处斩。”

  等郭大白被押了下去,杨嗣昌又看着几个小太监,那几个小太监见到监军大人都被押入死牢,大惊失色,拼命磕头,叫道:“督帅大人饶命。”

  杨嗣昌叹了口气:“也罢,你们不是主谋,罪不当死,那就每人罚打三十军棍。”

  几个小太监听到饶了他们的性命,只打三十军棍,反而是魂飞魄散,更加拼命求饶。

  杨嗣昌看得心烦,喝道:“拖下去,打。”

  他没有经验,自然不知道要人至死只需十棍,以小太监们地体质就得命呜呼,朝庭的文臣们触怒皇帝时,经常廷杖五十,百之所以不死,多是执掌刑棍之人知道皇帝心意,有意手下留情之故,这几小太监落到军士手里,哪有人会对他们留情。

  处理完小太监之事,杨嗣昌的目光又落到派给郭大白做护兵的数十名军士身上,冷冷的道:“你们好的很,我是叫你们去保护监军,又不是叫你们在晴天白日之下充当抢劫的帮凶,你们可知罪”

  那领头的军士颇为知趣:“督帅大人,小人知罪,甘愿领受三十军棍。”

  这些军士在杨嗣昌身边虽然也能捞些好处,却怎么能跟在郭大白身边相比,郭大白完全是明拿明抢,他们跟在身边当然好处也不少,反正天塌下来有监军大人顶着,个个胆大包天,此时知道郭大白靠不住,只得自行认罪。

  杨嗣昌点头道:“那好,你们就自去门外领军杖吧。”

  先出去的几个小太监已是打得皮开肉绽,出气多,入气少,声音刚停下来,又多了数十名军士兵“唉哟,唉哟”的叫声,那些本来气势汹汹的壕强也软了下来,个个朝杨嗣昌告辞而去。

  行完刑,执掌的万元吉来给杨嗣昌报告结果,这几个小太监果然挨不得十多下就已死了,而那些军士全都挺过了三十下,不过,也有数人晕死过去,杨嗣昌愣,倒没有想到杖三十会死人,不过,几个小太监他也不在意,吩咐把他们埋了,受刑的军士抬下去治伤,转身对还在看热闹的将领道:“各位可以回去了。”

  众人见杨嗣昌对监军都说拿下就拿下,心中又多了层敬畏,个个行过礼后,都自离去,杨嗣昌又将左良玉单独留下,对他多有夸耀之词,表示平贼将军职非他莫属,左良玉见到杨嗣昌的威势,倒起了几分真心,赌咒发誓定遵照督帅之令行事,杨嗣昌才放他离去。

  杨嗣昌此番的整军颇见效果,军饷又及时发下,时官兵士气如虹,盘据在河南鹤壁,濮阳带的张妙手白九儿等人被官军拿来练手,号称数十万之众被官军全面击破,张妙手被官兵枭了首,白九儿被生擒活捉,报捷的文书送到朝庭,崇祯心中大悦。

  张妙手,白九儿虽然远远不如唐军和张献忠,到底也是在朝庭里排得上号的匪首,河南曾调集数万官军征剿,依然无法剿灭,杨嗣昌到任不到个月,将这股捍匪剿灭,众人都认为预示下面对唐军的征剿也会大顺,那些想弹骇杨嗣昌的人纷纷收起了折子,改为表功起来。

  处斩郭太白的旨意也批了下来,崇祯自然不会为了个太监让杨嗣昌难做,杨嗣昌亲自在三军阵前将郭太白的罪状凛明,然后将郭太白处斩,尸体挂在洛阳城门口示众三天,官军见不可世的监军也被杨嗣昌斩了,心中又是高兴,又是惶恐,军纪大见好转。

  这边杨嗣昌借着数颗人头为自己立威,取功时,唐军也没有闲着,船船的粮草已运到了西安,西安的效外从各处抽调的八万精锐军队全都到齐,李鸿基已宣布这次灭明将御驾亲征,众人早有预料,倒是没有多大反应。

  只是皇帝亲征,切都马虎不得,不但要确保皇帝的安全,这个万的准备也不能不作,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带着文武百官起请皇帝立下太子,以防身后之事,不然皇帝为国家社稷着想,就必须留在后方。

  李鸿基只有二个儿子,他们各有支持者,仓促间到底要立谁为太子,为此差点又要闹起场风波。

  第八卷 统中原 第十章 伐明之策

  李鸿基听到百官请求立太子,不由阵头痛,自已的儿子才二岁,立太子,即使是皇帝之尊也不能轻易更改,自己怎么知道哪个儿子适合当皇帝,可是百官的考虑也不是没有道理,战场上的事情谁也说不定,也许支流矢,块石头就能让自己丧命,到时若是没有明确的继承人,恐怕自己建立的大唐帝国真会乱成团,自相残杀也说不定。

  李鸿基不愿现在立下太子,也是为了不让那个孩子从小背获负担,想了想,宣布自己已写下继承人的名字,放在承运殿匾额的后面,并派兵日夜看守,只有自己丧命后,才能在三省八部官员的监督下起开启,否则有敢擅动者,律以谋反论处,杀无赫。

  众人见皇帝不愿立太子,听到此法倒也颇为可取,这场太子的风波才停了下来,全军上下心意准备这场伐明之战。

  明天就是大军开拨的日子,唐军切都万事齐备,其五品以上的武将全部站在承运殿内等待皇帝的到来,皇帝今天要在大殿上宣布伐明之策。

  随着李娃的声:“皇上驾到。”

  大殿上的武将们全都跪了下来:“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鸿基含笑点头:“各位爱卿平身”

  待众人谢恩起身后,李鸿基才道:“今日议事不在大殿,众卿跟朕来。”

  今日朝议。讨论地是伐明之事,除了三省头脑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外,只有情报部的贺氏兄弟在,其余都是武将。高立功已返回东北。李双喜和刘芳亮也各自返回自己的驻地。

  今天地武将以马维兴为首。高功卢象升马世耀刘体纯田见秀李过钟华崔尔达左光先李岩等人看着皇帝向大殿的侧门走去,忍不住互相望了眼,不知皇帝是什么意思,只得跟在后面,心中纳闷万分。

  走进侧门,里面是个空荡荡的大厅。中间有张大大地桌子,上面用张布蒙着,众人不知是什么意思,用探询地目光望着李鸿基。

  李鸿基命令道:“来人。将桌布掀开。”

  几名侍卫将布慢慢掀开,桌上地东西露了出来,上面山川林立,河流瀑布清晰可见,每个城池标明清清楚楚,上面插着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旗帜,其中以红颜色最多,黄颜色次之,绿颜色最少却很杂乱,分布得到处都是,众人都呆了,这竟是幅中原大地的立体图案。

  贺珍看着这幅图,很是得意,李鸿基还是在商洛山时,就吩咐情报人员的另项任务就是按比例获取各地的地形图,这其中不知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才将这个巨大的沙盘作好。

  唐军占领地地方好说,那些还在朝庭手中的地方却更加艰难,现在虽然还有许多地方作的不够精细,却已经是似模似样了。无论哪个人,看到这幅图只能有二个字形容,那就是震憾。

  高功开口问道:“皇上,这些旗子是什么意思”

  李鸿基示意贺珍来答,贺珍咳了下才道:“回高将军,这红色的旗子代表我军地势力范围,黄色代表朝庭,绿色代表各地的义军,土匪,和杆子。”

  众人听,齐齐点头,这种方法简单明了。大家以前虽然知道自己这方优势,但优势除了兵强外,其他却说不上来,从这个沙盘上看去,唐军不只是兵比朝庭要强,地盘竟然已被朝庭要大上许多,从东到西,从上到下,唐军红色的旗子象潮水般向朝庭压了过去,朝庭的各个防线都岌岌可危。

  只是唐军占的地盘虽然比较大,但除了四川,湖广,其它地方却比不上东南沿海之地人口稠密,是以唐军在总人数上比朝庭还要少上许多,现在唐军辖下的人口数在三千到四千万中间,而朝庭总人口数依然有上亿人,双方的比例大概在三比。

  只是唐军以三分之的人口,收税现在已可以和朝庭比肩,百姓尚不觉为重,而朝庭却弄得民生调敝,盖因太过不均之故,而且朝庭收分,下面的官员得二分,百姓才会困苦如此。

  李鸿基拿起根长长的木棍对着桌上的沙盘道:“大家看,朝庭之地不足我军三成,但他占着天下最富裕之处,全是精华所在,朕虽然要统中原,却不忍心让江南精华之地因战火毁于旦,因此定下此次伐明之策便是围城打援,只要我军出兵攻下真定,河间,保定三处,京师与江南便完全隔绝,到时朝庭在河南,山西,及江南各省的援兵定会匆忙来救,那时我军可以从容布置,将战场设在我军预定之处,只要将援兵歼灭,不但江南可下,就是京师也可得。

  这条计策在攻占四川之时就提过,当时要拿下整个山东,却因为朝庭海军的缘故没有实行,只得先拿下四川,湖广两地,此时皇帝重提,武将中马上就有人提出异议。

  田见秀道:“皇上,福建,广东两省海军强大,我们堵住了陆路,朝庭依然可以凭借海上和江南各省取得联系,我军岂不要受两面夹击之险,以我军战力来讲,虽然不会输,却不免损坏惨重,何况万崇祯小儿放弃京师,移师江南,我军岂不白忙场。”

  李鸿基道:“不错,是有这个可能,不过,我军何曾会怕两面夹击,置于另种可能,我却知道崇祯必不会弃守京城。”

  田见秀还是不肯放松:“皇上,崇祯为了脸面可能不会弃守京城,但若是他见事不可违,也不能保证他不能弃城,皇上此策。还是有靠赌地部分,不如直接杀上京师,将北京城团团围住。到时崇祯想走也不能,还请皇上能重新考虑。”

  田见秀在武将中能文能武,这番话大有见地。李鸿基摇了摇头:“突袭京师。固然不错。只是中间障碍太多,不如破真定,河间,保定更易,何况我军若是逼得太紧,崇祯反而有可能从海上出走。朕就是要给崇祯希望,只要危急不是迫在眉睫,崇祯就是想走大臣自然会拦着,何况我军还有另外的手段可以逼得崇祯不敢从海路出走。”

  众人大讶。唐军的船队在长江上和朝庭比比还可以,仗着火炮地优势,可以让朝庭的船只轰成堆烂木。朝庭不是没有想过凭借水军地优势从长江和黄河水道逆流攻击唐军,只是都被唐军地火炮轰了回去,可是要在海上对朝庭构成威胁,那无异痴人说梦。除了高立功地士兵在东北见过海外,其他人也大海什么样都没有见过,又如何会让崇祯不敢从海路上走。

  李鸿基看了贺珍眼,贺珍明白了皇帝地意思,将福建省代表朝庭的黄色旗帜拿下,插上了红色的旗帜:“这样又如何”

  众将都皱起了眉头,福建和唐军之间隔着江西作屏障,难道唐军要越过江西地张献忠先攻击福建,先不说张献忠乐不乐意,只是福建多山地地形就不是唐军时半刻能攻下,恐怕比直接进攻京城还困难些。

  田见秀知道必不是如此,他苦苦思索,露出了丝喜色:“皇上,难道福建已投降我军”

  李鸿基摇了摇头:“没有,郑芝龙胃口大太,竟然要朕封他为闽南王,福建切事务由他作主,也不得干涉他在海上地行事,他只是名义上臣服我军,每年上剿百万两税银,朕安能答应。”

  田见秀大为奇怪,既然福建不投降,又不能越过江西去攻击,那又怎会插上已方地旗帜,旁边的李岩已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李鸿基有意让李岩出出头,道:“李爱卿,你来给大家解释下。”

  众人随着皇帝的目光,起向李岩望去,殿中之人都是名臣宿将,卢象升,左光先就不用说,他们在明廷中就独挡面多年,马世耀刘体纯等人也是久经战阵,地位比李岩高得多。

  这么多高官望向自己,李岩并没有怯场,向李鸿基行了礼才道:“未将只是胡乱猜测,如果有不对之处,还请皇上见谅。”

  李鸿基笑语吟吟:“没关系,你尽管大胆说出自己地看法。”

  众人见到皇帝如此关爱个刚投不久的五品将军,都感到奇怪,不明白皇上为何会重视这样个人,都静等着李岩说话,看他是不是值得皇上看重。

  李岩道:“我猜皇上的意思不是真要拿下福建,也不是要答应郑芝龙地要求,让他转投我军,只是将两方谈判的内容适时公布出去,崇祯多疑,若是到了海上,就是朝庭有再多的军队,崇祯的生死也控制在海军手里,崇祯既然起了疑心,必不会放心让郑家地海军来迎接自己。

  而朝庭的海军全被郑周两家控制,两家实力相当,朝庭只有请广东周家的海军过来接应,不过东海的这片水域直受郑家控制,郑芝龙定不会答应。郑芝龙受招安后,为了保住东海的水道,和周家还硬拼过数次,才划分出势立范围,东面为郑家所有,南边归于周家,郑芝龙又怎会答应周家水师进入这片海域。

  郑芝龙不答应,周家就是再忠心耿耿,也不会冒两败皆伤的可能强行派遣海军到天津将皇帝和大臣接到南方。这样来,落到朝庭的眼里,恐怕就是周家也不可靠了,皇上英明,如此不费兵卒,朝庭庞大的水师就只能作为摆设。”

  众人明白过来,纷纷称赞,贺珍在旁补充道:“这次不但可以让朝庭对水师生隙,而且陆军也是两省之军最为精锐,想必朝庭对这两支军队也不能完全放心使用,到时更易被我军击破,我军统中原后,他们强大的海军也就失去了讨价还价的资本,没有了陆地的支持,海军也不过是无根之萍,不由他们不降。”

  众人叹复,李鸿基却怕郑,周两家见中原事不可违,率军打下台湾,凭借台湾作基地,到时唐军的水师从无到有,那至少要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平定。

  只是郑芝龙必定不行,他在历史上清军还未到时就张罗着要投降,尽撤仙霞岭带的防线,而郑成功现在才十五岁,恐怕还不能独立领军,唯可虑的就是周家,不过,只要两家不联合,周家就是以台湾为基地,也抗衡不了三五年。

  李鸿基环顾了下众将:“各位,对于此次伐明还有何疑虑”

  马维兴带头道:“皇上明见万理,此次必定战功成,统中原,指日可待。”

  李鸿基笑骂道:“你怎么也学会和别人样溜须拍马。”

  马维兴面带憨色:“臣只是想作为皇上的马前卒,成为此次的伐明先锋,请皇上恩准”

  李鸿基收起了笑脸:“不准,你为朕的兵部尚书,必须作镇后方。”

  见马维兴立马苦着脸,李鸿基拍了拍他的肩膀:“不须如此,冲锋陷阵,朕有的是人,有你在后方作镇,朕在前方才能无忧,伐明之后,朕样会给你记功。”

  众人都羡慕的看着马维兴,再大的功劳莫如救驾之功,马维兴虽然没有救过驾,却是被皇帝在未发迹前所救,这种恩义更能让君王放心,许多人比马维兴更适合作兵部尚书,皇帝还是将马维兴直放在这个位置上,那就是因为放心之故。

  李鸿基见众人再无异议,马上下达旨意,吩咐文臣除宋献策随军外,其余人等由周凤梧,顾君恩二人为首,在西安留守,武将则留下了马维兴,高功,卢象升三人,其余人都随皇帝起伐明。

  李鸿基本来有意让卢象升也参加,只是卢象升虽然已投降,却不愿充当伐明的先锋,当时他投降时就已声明,李鸿基爱惜他的风骨,并不勉强。

  眼看众人都无异议,李鸿基命人将沙盘重新盖上,带着众人回到大殿,正要让李娃宣布散朝时,宋献策上前奏道:“皇上,大军出发之前,皇上还要件最重要之事没办。”

  李鸿基想了想,不得要领,只好问道:“何事”

  其他人起向宋献策看去,大军已准备齐整,随时可以出发,还有何事这么重要,怎么大家都不知道。

  第八卷 统中原 第十章 讨明檄文

  宋献策道,“皇上,那就是起草檄文,明庭贪官污吏横行,民生凋敝,在面对满人时多次丧师失地,正是日薄西山之时,反观我朝,政清人和,上下心,我朝伐明正是以有道伐无道。

  昔日文王伐商,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汉未十八家诸候天南地此,齐聚虎牢关讨董,无他,檄文之功也,今日我军以堂堂正正之师伐明,若有檄文相助,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并非无可能,可大大减少我军伐明的阻力。”

  众人都恍然大悟,李鸿基拍了下自己的头:“不错,差点把此事忘了,我军伐明也没有隐瞒的必要,正需要遍檄文传遍天下,历数下明廷的**无能,让百姓能认清形势,只是明天就要出师,谁能晚写出遍好的檄文来。”

  在场的除了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其他人都是和大老粗差不多,卢象升连伐明都不愿意参与,自然也不会写什么檄文,李岩虽然有才,刚才已经表现过,也不愿自己太过抢眼。

  看众人都默不作声,周凤梧向宋献策笑道:“即如此,客不烦二主,那是请侍中大人代劳了吧。”

  宋献策苦笑,怎么没想到这里绝大多数都是大老粗,早知如此,前几天提出来也不会如此匆忙了,他以前做文章还可以,只是几次考试连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就彻底丢下那些诗词文章。要他在日之间写出篇能煽动感人,言情并茂地檄文来,也真够为难的了。

  宋献策暗暗后悔。

  提得不是时候,只得咬牙道:“好吧,我尽量写好。”

  看到宋献策为难的样子。李鸿基已考虑到他可能不善长。若是勉强做出来。那还不如不做,心中动道:“宋爱卿日理万机,不用费神在这类小事上,我心中已有写檄文地人选,各位退了吧。”

  宋献策松了口气,众人见檄文之事没有落到自己头上。也不去追问,明天就要出征,今天要做的事太多,跪下谢恩后。个个都退出了大殿。

  李鸿基心目中檄文的人选自然是陈贞慧,他平时就是负责记录整理唐王地各项命令,又广有才名,是最适合写檄文之人。

  陈贞慧是男子,为了避嫌,李鸿基登极后他就搬出了改成皇宫地唐王府,李鸿基另外给他赐了座宅子,他作为随军长史,地位并不高,这样地会议不是他能参加的,李鸿基退朝后,就命侍卫将陈贞慧找来。

  在唐军中耳闻目睹二年多,陈贞慧早已不是当初心想要替明庭效力的书生了,朝庭和唐军越来越拉大的差距,让他意识到唐代明已是大势所趋,非他个人的力量所能挡,在痛苦过段时间后,就彻底效力唐军。

  听了李鸿基的要求,陈贞慧并没有考虑多久,马上回道:“皇上放心,臣明天定交出让皇上满意地檄文。”

  第二天,陈贞慧的檄文果然交上来,李鸿基展开看,拍手叫好,檄文开遍写道:“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当今大明太祖,本起于桑泽之间,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是以享国诈有二百余年。

  然后世子孙,不遵祖训,废坏纲常,失君臣之道,有帝嘉靖者,百姓皆曰:“家家皆尽是也,有帝万历者,三十年不临朝,至天启,宦官当道,四海亿兆之民,皆治于宦官之手,有此三帝,大明当亡,不亡者,仍太祖驱夷狄之功也。

  当今天子,本有所为,初诛魏阉,四海归心,然刻薄寡恩,实非明主,国之干臣,袁宗焕者,凌迟而死,致使东虏叩边,陷我百姓于水火。嗟尔明朝,大数已终,严刑重敛,民不堪命。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诞我圣主,体仁好生,义旗举,海宇归心。渡草原削平蒙夷,入东北尽灭满狄,安官抚民,设将防边,大业已定,此功可比明之太祖也,当以天下担之。

  今我大唐皇帝,自长安领大兵五十万,当救百姓之水火,亲伐中原,为先牌谕文武官等,刻时度势,献城纳印,早图爵禄;如执迷相拒,许尔绅民缚献,不惟倍赏,且保各处生灵,如官兵共抗,兵至城破,玉石不分,悔之何及”

  李鸿基看完,又将檄文传给宋献策等人,众人都点头称善,这遍檄文中多用到大明太祖的北伐檄,正因如此,才能显示大明失德,天道循环,当亡于唐军之手。

  李鸿基看过后,命令加紧传抄,让贺珍的情部部门在各地发布,务要使军队未到,檄文先到。

  檄文传看远毕,李鸿基就要在三军面前朗读,李鸿基坐上特制地天子车驾,那车驾雕龙附凤,上面放前张龙塌,龙塌背后是黄色的伞盖,斧销,木瓜等灿灿生辉,车驾的上面还刻着“光照日月”四个大字。

  李鸿基让人驾着马车,从金碧辉煌的皇宫来到了端履门外,那里有三万名近卫军等着他,两旁数十名侍卫衣甲明亮,将皇帝的车驾团团围在当中,文武百官齐跟在后面,看到皇帝的车驾出来,三万名近卫军全都哗啦啦的跪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洪亮有力,仿佛将天都要震下个大窟窿来,两旁看热闹的百姓也慌忙跪倒,不过他们欢呼的声音就不免参差不齐了。

  李鸿基站在车上,展开了檄文,开始宣读,每当皇帝读完段停下时,官兵和百姓都三呼万岁,到檄文读完,万岁的呼声更是响彻云霄。

  陈贞慧见自己的檄文得到了皇帝的认同,又是欢喜又是担扰,欢喜的当然是会得到皇帝的赏识,只是如果自己的父亲知道自已先是假装投靠到如今真心为唐军效力,还写出伐明檄文时,会不会气得吐血。

  当然他更是担扰此次皇帝亲征伐明,自己的家人会不会受到伤害,虽然皇帝答应他可以派出情报人员先将他家人接出来,只是陈贞慧自己知道,父亲是绝不会跟着走的,反而有可能将唐军接他的人员抓进官府,只好拒绝了皇帝的好意。

  读完檄文,皇帝在三万名近卫军的簇涌下,向西安城外行去,离西安城十里,那里还驻扎着从各地抽调的八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