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99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名精锐野战军,路上看到皇帝的车驾,西安的居民都跪地相送,留守文武官员送到十里开外的军营才返回。
李鸿基当着八万野战军的面,又重读了遍檄文,皇帝的声音再大,也传遍不了八万人的军营,李鸿基每读句,都要等人遍遍传下去,直到每个人都听到,才读下句,这短短四百多字的篇文章,李鸿基整整读了小半个时辰。
读完檄文,李鸿基就命令全体拨营起程,唐军汇聚了八万野战军,三万近卫军,后面还跟了十万民夫运送粮草弹药,总共二十万大军向山西前线出发。
陈贞慧檄文上讲五十万大军,那是文人的通病,喜欢夸耀,唐军除非放弃地盘,尽起境内的大军,否则那来五十万人,不过,李鸿基也没有让他改,明朝虽然有百万大军,恐怕也挡不得自己十万大军击,又何必再改。
唐军路浩浩荡荡,大军排成十里长的队伍,出潼关,过黄河,花了十日时间,到达了山西前线,此时已到了三月初春,虽然寒意还未完全散去,各处却可以看到青青的小草发出的绿意,枝头上也冒出了绿牙。
这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各地的农民都正在耕种,山西去年大灾虽然没有,小灾却不断,有了可以在旱地耕种的作物,加上山西免税,百姓尚可以温饱,见到自己的队伍,大路两边的百姓丝毫没有惧意,唐军的关系和百姓处理的极好,碰到灾害天气,地方的守备军最重要的任务都是帮百姓救灾。
许多百姓都从家里拿出东西,往唐军行军的战士手里塞,唐军没有接战,先在自己的领地里受到箪食壶浆的待遇,见到皇帝的车驾,所有人都跪了下来,真心实意的磕头。
百姓是感恩的,山西被明军和唐军各占半,对比明军治下的百姓,同样的年份,那边也有许多人种上了旱地作物,收成虽然也有,但辛苦种出来的粮食,大部分却交给了地主壕绅,自己只能挣扎在死亡边沿,每天都有些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从明军那里逃过来,相比他们,自己无疑是生活在天堂,这边即使是无地之人,种出来的粮食拿大头的还是自己。
李万成已经遵照李鸿基的命令,收复了晋中,对太原作出了攻击的姿势,李鸿基的部队到来,山西明军的前线骤然紧张,唐军在山西的正规军下子变成了十五万大军,孙传庭大为叫苦,只得将兵力全部集中在太原,作出誓保太原的决心,并派人紧急向杨嗣昌求救。
第八卷 统中原 第十二章 声东击西
在孙传庭对太原紧张万分时,唐军却只是对太原虚晃了枪,大军分成三路,路三万大军直取寿阳,阳泉,路三万大军直取辽州今左权县,而李鸿基中军的七万大军直接绕过寿阳,沿桃河,温河,直攻真定卫今石家庄附近。而留下二万大军对太原保持压力。
孙传庭大吃惊,若是寿阳,阳泉失,河北的大门就为唐军趟开,唐军没有后顾之忧,真定和保定府也不可能挡住唐军太久,京师就会遭到唐军的直接进攻,孙传庭不敢怠慢,他从太原亲提五万大军要救寿阳,只要击败了进攻寿阳的队伍,唐军就面临后路断绝的危险,即使攻下真定,也不得不返回。
可是孙传庭刚要出城,就被晋王派人拦住,救兵如救火,孙传庭也顾不是什么番王了,他将晋王的人打发走,带兵避开唐军南门的兵力,想从东门出城,到了东门,孙传庭的队伍却被晋王朱求桂亲自带兵堵住。
晋王算是最幸运的番王,朝庭失陷在唐军和义军手里的番王众多,最惨的莫过于吉王和蜀王,吉王被张献忠沉入江中而死,蜀王是自己被部下所逼,跳下井中身亡,爱妾还被人污辱,而秦王,襄王,肃王等人虽然性命无忧,家产却全被唐军没收,他们的领地和王府都被唐军所占,全家只得寄食在北京。
而晋王虽然做了俘虏。可是太原竟然还被官军夺回,他地王府唐军丝毫没有破坏,当然。累积数百年的家产没了,可是他的封地许多还在,比起以前地生活虽然不如。可是比起寄宿在北京的其它番王来说无疑要好许多。他怎么也不愿第二次落入唐军手里。虽然性命无忧,若是不能过那种人上人的生活,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晋王听到孙传庭要带兵出城,他就紧张万分,孙传庭走,唐军来攻怎么办。他怕自己派去地人拦不住孙传庭,估计孙传庭肯定会带兵从东门出去,他亲自来东门等候孙传庭,这他倒是算地挺准。
要让明朝地文武官员对番王有好感。那确实很难,历代蜀王都称贤王,尚且遭到部下如此忌恨,其他番王在百官心目中的形象可想而知,孙传庭本不想见晋王,只是晋王将门堵上,他想不见也不成了。
晋王见孙传庭到来,马上哀求:“孙爱卿,不要丢下太原,不要丢下孤王。”
见到晋王脸上片惶恐,仿佛他出城太原马上就要失陷,孙传庭只得安慰晋王:“殿下放心,本督并没有丢下太原,太原还有三万精锐人马,还有艾万年这样的勇将,有他们固守,殿下完全可以无忧。”
孙传庭没想到自己出兵去救被攻的县城还会被番王拦阻,不由有点哭笑不得,心里涌起了个念头,要是唐贼没有将晋王放回多好,这个念头把他吓了大跳,这可是对皇家大不敬,自己可不能坏了君臣纲道。
孙传庭的安慰点效果也没有,晋王干脆拉住了孙传庭的衣服:“孙爱卿,只有个艾卿家太过单薄,如果孙卿定要出城,不如把贺人龙,猛如虎起留下来如何”
孙传庭听得差点要吐血,贺人龙,猛如虎都是勇将,若是都留下,他手下就只有个李卑还能战,难不成让他这个五省总督亲自上阵撕杀不成,孙传庭摇了摇头:“殿下放心,太原稳如泰山,至于殿下所说地二人,他们另有安排,恕微臣不能从命了。”
朱求桂不死心:“孙爱卿,那你给太原多留下点兵马,六万就成,五万,至少也得四万。”
孙传庭终于失去了耐心:“来人,送晋王殿下回府。”
唐军路偏师的力量都有三万人,他带五万人不定是对手,只盼能逼退唐军就算胜利,若不是担心太原的安危,他恨不得将八万兵马全部带上,哪里还能减兵。
晋王见孙传庭不肯给太原增加兵卒,反而要将自己赶走,他也气得直哆嗦:“孙伯雅,你好,你坐看番王失陷,我要上京师向皇上告你。
孙传庭知道他这却是要向京师逃跑了,没有再理他,晋王走了也好,没有晋王在城中,他倒是毫无顾忌,若是五万人马不能建功,他可以再从太原抽调二万人马。
晋王嚷的虽然大声,见孙传庭不理他,他也无可奈何,番王地位虽尊,却无权干涉地方官行事,何况孙传庭还是个五省总督,见孙传庭派出卫兵来请自己回府,他哼了几声,也就自己上了马车,喝道:“回府。”
他上车前,瞥见孙传庭身边地官军看着他全是嘲笑的目光,自觉失了脸面,在车上自言自语道:“孙伯雅,你等着,得罪了孤王,以后有你好受的。”
和晋王的这顿纠缠,又担搁了半个时辰,孙传庭出城后,就急忙朝寿阳赶去,寿阳兵不过二千,唐军这次准备充足,大炮,火药带了很多,只是轰击了数个时辰,寿阳知县就顶不住,出城投降,接着阳泉也是如此,孙传庭刚出太原城时,两县其实就落到唐军手里。
孙传庭也不指望能救的了两县,只是这两个要地无论如何不能让唐军占据,他出城后,急奔了大半天,走到离寿阳还有半的路程就命令士兵停下了脚步,派出斥候搜行,同时命令士兵开始埋锅造饭。
指挥攻打寿阳,阳泉两县的主将是田见秀,左光先两人,寿阳和阳泉只是个诱饵,唐军若要攻打这二个县,万人都嫌多,真正的目标还是太原,毕竟唐军虽强,放任八万精锐的敌人在自己后路也会不放心。何况太原还可以从武宁,大同等地调来援兵。
不过,唐军没有时间慢慢先攻太原。再扫平山西,李鸿基出动了从未没有过地十五万精锐军队,就是要举灭明。所以兵分多路。让孙传庭不得不救。只要伺机吃掉孙传庭派出的援军,山西拿不拿下都无关紧要了。
寿阳县境内四面环山,中间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是山间盆地。整个地形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般海拔在千百米以上。最高峰为北部的大威山,海拔千七百十四米。其他山峰东有虎神庙岩;南有大塔山圣山;北有牛金山方山;西北部有罕山等,海拔均在千四百米以上。
这种地形最适合打埋伏,唐军攻寿阳。阳泉两县时,官兵毫无防备,唐军毫发未伤,若是让官军有备,虽只有数千人,唐军要攻下寿阳,不付出千把人地伤亡根本拿不下,田见秀和左光先拿下寿阳后,县城只留千人防守,其余主力都埋伏在离城十里左右的树儿岭,等待太原的援军过来。
树儿岭并不高,下面地势开阔,并无任何险峻之处,不过,整个寿阳县地地势决定了东高西低,若明军前来,唐军地骑兵借着地势正可以冲而下,根本不需要埋伏,这样地地方三万唐军冲击起来,绝对会是明军的灾难。
孙传庭本身是员宿将,田见秀并不寄希望于在什么地方能够伏击到明军。干脆来个硬碰硬,除非孙传庭能够看着李鸿基的大军路横扫,杀上京师,否则,他必须在树儿岭经过,击败上面的唐军。
孙传庭果然够小心,他派出的斥候甚至连个小小的丘陵也不放过,直到确认无事大军才前进,这也大大担搁了时间,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到树儿岭前面。
明军地斥候到了这里就再也不能前进了,明军派了三拨斥候都被唐军斩杀,孙传庭已知道了唐军肯定就在前面等着,他命令队伍停下来,叫来贺人龙,李卑,猛如虎,贺无敌等大将总兵商议。
孙传庭先开口道:“各位,前面数里就是树儿岭,我们的斥候出去数批都没有回来,毫无疑问,唐贼就在前面等着,我们马上就要和唐贼接战,这仗该怎么打,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没有”
众人心中都是凛,这些人和义军作战时虽然猛勇难敌,但在曹文诏和陈奇榆手下时都屡败于唐军之手,到了孙传庭手里,虽然没有败过,但那是唐军从没有主动和他们接战,此时昔日的猛将都有了惧意。
贺人龙接道:“总督大人,唐贼都是骑兵,树儿岭东高西低,正适合骑兵冲击,若是在那里接战,对我军很不利啊。”
贺人龙说话,李卑也道:“大人,我军骑兵只能二万人,若是平原,我军五万对唐军三万还有胜算,可是在树儿岭这个地方,我军就是五万全是骑兵也打不过人家居高临下地三万人。”
其余将军也说在树儿岭决战官军毫无胜算,孙传庭自己也是动摇,他身边的位幕僚乔良献计道:“大人,莫如我军渡过白马河,将唐军绕过,攻下了寿阳,那时就变成我军居高临下,占据地利之便了。”
孙传庭还没有开口,他的另位幕僚就反对:“大人,不可,唐军已经发现了我们,若是半渡而击之,我军立马就要大溃。”
乔良道:“有何不可,我军可佯装驻扎在这里,派人到前面破坏道路,到时唐贼即使来攻也好过在树儿岭决战,如果他们不动,那我们再过河,唐贼也奈何不得。”
孙传庭点了点头,白马河属汾河水系,此时正是枯水季节,河水并不深,士兵涉水即可过,不可现在水太冷,真要涉水,恐怕到了对岸,大半人也都要倒下了,还是得扎木伐才行。
孙传庭声令下,前面的官军开始在地上挖坑,破坏道路,另外的人则伐木作舟,准备渡河。
田见秀和左光先两人带着数万名唐军在树儿岭上吹了夜的冷风,心中窝火,好不容易等到明军来到,只杀了十几名斥候,明军就又不动了,田见秀等得着急,反正已暴露,那干脆也派出了斥候。
斥候不久就带来了回报:“将军,明军已经停了下来,他们在路上挖坑,还有些人在伐木。”
田见秀和左光先同时说出两个字:“渡河”
田见秀冷笑声:“想得美,若想在我们眼皮底下渡河,那就小看我军了。”转身向左良玉道:“左将军,看来他们是不会来了,那我们去会会他们。”
左光先吃了惊:“田将军,我们若前去岂不是没有了地利,他们反而可以以逸待劳。”
田见秀骂的句粗口:“什么地利,以逸待劳,统统见鬼,我军远比对方优势,他们要避,我们偏不让他避,堂堂正正战,我们样能赢。”
左光先还想劝田见秀等等看,田见秀已举起了刀:“敌人就在前面,跟我冲”带头从树儿岭冲下去。
后面的唐军等了夜,全都不耐烦,全军二万九千人跟着大喊:“冲”滚滚烟尘朝前方驶去。
正在指挥士兵挖坑的猛如虎抬头看见烟尘,大吃惊,赶忙向孙传庭回报:“总督大人,唐贼冲来了。”
孙传庭微眯着眼,看着前方的烟尘,离此地不过四五里,很快就会来到,此时明军路上才刚刚开挖,不足以抵挡骑兵的冲击,孙传庭也暗自佩服对方将领的当机立断,他们若迟疑半个时辰,明军就可以将道路全部破坏,那时骑兵如此冲锋,即使能冲过,也会损失惨重。
不过,此时不是佩服对方的时候,孙传庭赶紧下令:“快,收兵,列阵。”
听到收兵的鸣声,刚才正在挖坑,砍树的士兵赶忙聚笼,而明军的骑兵已摆成了突击的阵形,将两翼护住,等到唐军来到里开外,双方已可以看清时,明军的阵形已摆好,孙传庭接手的部队虽然屡受挫折,到底是精锐之士,底子还在,后面加入的士兵经过孙传庭的整训,也可算得上是精锐之师,才能如此快整理好队形。
田见秀见到明军的阵形已摆好,中间正是厚重的长矛阵,两阵的骑兵护翼也是杀气腾腾,这样的阵形正是最适合对付冲击的骑兵,骑兵等于拿自己的身躯去撞敌人的长矛,田见秀却丝毫没有犹豫,高举长刀:“杀”
后面数万唐军齐喝:“杀”向官军厚重的长矛阵撞去。
第八卷 统中原 第十三章 毒手佛心
唐军尚黑,盔甲都是黑衣的,而明军尚青,将领却尚红,远远望去,明军就象块青红相间的巨大岩石,站在前面岿然不动,而唐军更象股黑色的洪流,要把那岩石淹没,打碎。
这段里多的路程,正是明军已动过手脚的,许多地方挖开了坑,虽然不足以档着这股洪流,但不时有唐军的马匹踩到坑中,折断了马腿,嘶鸣着倒下,后面的马匹毫不犹豫的踏过,倒下的马匹和骑士立马惨死在自己人的马蹄下,不过,这更象是洪流中激起的朵朵浪花,丝毫影响不了洪流的接近。
前面的明军都躲在长矛下,虽然除了前排的长矛手,都看不到敌人,但那惊天的马蹄声仿佛令天地都在颤抖,新兵都脸色发白,老兵却镇定自若,这么厚的长矛阵,敌军的骑兵能穿透过来才怪,没想到唐军也有发傻的时候。
看着唐军对自己已整顿好的长矛队冲击,孙传庭和干将领都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不是让骑兵白白送死吗,只要前面的长矛手没有自行逃走,骑兵点也占不到优势,眼着唐军马上就要接近自己的长矛阵,五十米,四十米,三十米
明军将领都兴奋的等着敌人撞上来,好看到血花四溅的情景,孙传庭突然想起了件事,顿时冷汗淋淋,前面的个幕僚已叫了起来:“不好,大人,我们忘了贼人地掌中雷。”
唐军的手雷握在掌中投掷。声响如雷,应此明军取了个贴切的名字,叫掌中雷。对这种武器明军已吃过数次亏,他们直没想到办法应付,极不适应。排兵布阵时也下意识地忽略掉了。这个长矛阵对付只用大刀的骑兵是不错。可是要用来对付有手雷的骑军,聚集在起地长矛手正好挨炸。
只是他们此时唯有祈祷眼前地唐军没有这种武器,他们地祈祷显然失灵,唐军还没有接近长矛阵,前排的唐军手里纷纷甩出了手雷,明军的长矛阵里到处响起了“轰隆隆。”的爆炸声。密聚的长矛阵顿时被炸得七零八落。
刚才还整整齐齐的长矛阵刹时成了个到处是漏眼地筛子,唐军的骑兵从炸开的缺口中涌入,高兴着长刀,向已吓傻的明军脑袋砍去。“扑”地声,颗颗明军的脑袋飞起,脸上还全是震惊之色,不明白已方固若金汤的长矛阵怎么就会被唐军破了。
见到前面的混乱,后方的长矛手也吓傻了,那巨大的瀑炸声更是憾动着新兵们脆弱的神经,许多明军丢下手中的长矛转身就跑,连带着些老兵也在松动。
孙传庭脸色铁青,自己怎么会漏算了唐军手中的掌中雷,可是就算有准备,对付骑兵难道还能学躲大炮样把兵力散开么。
见到队伍松动,孙传庭知道此时决不能后撤,更不能听任士兵的逃路,否则就是败涂地,连带骑兵也要受影响,他沙哑着声音狂喝:“稳住,稳住,后退者杀无赫”
听到了主帅的呼声,军中的执法队严格执行了命令,凡是向后退的人都被射杀,总算稍稍稳住了队伍,但这种稳住却极不牢靠,唐军层层推进,碰到阻力稍大点的地方就是用手雷甩过去将缺口炸口,聚在群抗拒的明军立马就是非死即伤,后面的唐军再跟进。
孙传庭见前面已绞成锅粥,自己的步兵虽然死伤惨重,但唐军的冲击总算阻了下来,松了口气:“传令贺人龙,猛如虎的骑兵出击。”
随着孙传庭的令旗挥出,两翼的明军骑兵向唐军的侧翼插了过去,田见秀出击的时候虽然带头冲锋,但此时早已退了出来,将自己这边的帅帐设在个稍高点的土坡上,见明军的骑兵出击,田见秀命令道:“传令,撤退”
个参谋张大了嘴:“撤退,将军,我们正占着上风。”
田见秀坚定的道:“撤退”
听到撤退的鸣金声,唐军的骑兵停止了对明军步卒的追杀,施施然的返回,留给贺人龙和猛如虎两人的只是满地的烟尘,
看到短短刻钟,已方死伤惨重的步兵队伍,两人不假思索追了上去,见明军追了上来,后面的唐军将手中已是血淋淋的马刀放下,取出了挂在马上的长枪,开始向后射击起来。
这种回马枪可比鞑子的返手箭厉害多了,随着“砰,砰。”的枪声响起,在后头追击的明军象雨点样落下来,追不到数里,明军已损失了数百名骑兵,却连唐军根马尾也没有捞到,两人只好垂头丧气的命令追击的骑兵停下来。
见到官军停止了追击,田见秀命令已方也停下来,他再次了举起了自己手中的长刀:“杀”
唐军的个前锋万人队已转身,向停下来的明军骑兵杀去,贺人龙和猛如虎两人顿时色变,这才意识到已方已跟到了坡上,唐军居高临下的冲下来,马速很快达到了极点,自己再怎么加速也不成了。
骑兵相争,失去了马速的优势,那和步兵也差不多,反而方便人家的斩杀,杀步兵对方还要弯腰,杀静止不动的骑兵只要将刀口对着前面,战马的冲劲自然会将对方斩成两段,除非是天生神力,否刚谁能挡住人马将坡上下来的冲劲。
此刻明军就是想退也不成了,若此时返身逃回,没走出几步就会被唐军追上,到时更是死无葬身之地,贺人龙和猛如虎都是同样心思,此时博博还有希望,只要对方呈受不住伤亡,先行退却,自己还有线生机口
他们也都向自己的部下狂喝:“杀。”勉强让马速提起来。向快冲到自己前面地唐军杀去。
双方很快碰在起,两军相撞的地方马上撒开了片血雨,刀击声。惨叫声,人体的坠地声交织在起。
明军刚提起地点马速根本无法和唐军高速冲锋的战马匹配,两军相撞。刀与刀相接。往往明军都觉得刀震。接着就脱手而飞,自己的头颅也被唐军随之而来地马刀斩成两段,有地人更是被唐军撞得飞了起来,到处是“扑,扑”坠地地声音,坠马之人。十之**都是明军。
还没等到两军交错而过,后面又是个万人队冲下来,正在庆幸自已劫后余生的明军马上又面临着唐军的第二波打击,同样是刀断。人飞,坠地。
第二波打击还没有过去,唐军的第三波打击又已来临,许多明军绝望的丢下了兵器,发狂的拍马后退,前面第波攻击地唐军已穿过了明军的队形,他们并没有回头,而是向刚才已伤亡惨重的明军步兵攻去。
刚才唐军第重的打击,明军地步兵已损伤五六千人,剩下的二万多人看着自己的骑兵追击对方而去,正要欢呼,转眼就是大变,已方骑兵先是停止追击,然后被唐军反追杀,接着唐军穿透了已方的阵形,向自己奔杀而来。
这万名唐军刚才穿透对方的阵形时,杀了对方四五千人,已方损失不过数百,此时正是士气高昂之极,满脸杀气腾腾的朝明军步军奔去,明军虽然还有二万多人,但谁也没有勇气和唐军作战,呐喊声纷纷掉头就跑。
孙传庭和李卑拼命制止,此时军心已丧,哪里止得住脚步,自己反而身不由已的被溃兵涌着退去,孙传庭心中叹了声:“完了,这步兵如何逃得过敌人的骑兵。”
孙传庭心知此时战局已经无法挽回,身边只有几十骑都是他的亲兵,只能先保自己逃命再说,他也不去管亲兵将前面挡路的士兵斩杀,只是闷头打马逃跑。
等到唐军三波骑兵都和明军对换了个位置时,二万名明军骑兵只剩下孤凌凌的五六千残军了,而唐军波比波损失要少,第波唐军损失不过四百来人,第二波损失才二百多人,等到第三波时,明军已毫无斗志,唐军只损失不到百人。
见到明军的步兵已溃,第二波第三波的唐军并没有去追杀步兵,反而虎视眈眈的看着坡上的明军。
此时明军变成了居高临下,若是能鼓起勇气冲锋,未偿不能冲出唐军的堵截,只是明军胆气已丧,即使有高处的优势又如何敢去冲击军容齐整,人数远比自己多的唐军,没有吓得投降已经算好了,贺人龙,猛如虎两人不需商量,率着还残存的部下干脆越过树儿岭,朝寿阳县城方向而去。
前头的唐军跃跃于试,都有追击之意,田见秀连忙止住:“不要追了,我们先打扫战场,休整后再说。”
他身边的名亲兵问道:“将军,对方胆气已丧,我军只要追上去就能将他们全歼,为何不追”
刚才田见秀的攻逃,精彩之极,两个回合就将对方五万不弱的大军击溃,已方损失甚微,唐军上下都对这个将军极为服气,只是有疑问还是忍不住提出来。
左光先也是佩服之极,田见秀以前没有独挡过面,两人军职相同,皇帝以田见秀为主军,自己为副,刚开始还不服气,认为皇帝看自己是降将才如此,这次比,高下立判。
大唐有这么多优秀的将领,精锐的士兵,兵器反倒成了次要,今天将明军的骑兵歼灭,多是用马刀对付马刀,明军仍输得如此之惨。他听到田见秀的亲兵询问,也想听听这位主将又有何见解。
田见秀笑:“困兽犹斗,何况是明军还有五六千人,我们马力已泛,他们又占着地利,我们没有必要和他们硬拼,下了树儿岭,就是寿阳县城,你说他们五六千疲兵,又没有攻城器械,能攻下咱们千士兵把守的寿阳城么,到时他们累了,咱们休息好了就可以抓这数千只鸭子了。”
听到将军把对方比着鸭子,众人都笑起来,对寿阳城的防守显然极有信心,左光先心中动,提醒田见秀道:“田将军,寿阳城里还有二千降军,当心他们反复。”
田见秀“唔”了声:“是有可能,不过这种可能极小,这数千疲兵看就知道是败军之将,城中的降军不可能为了这队败军反复,不过也不能不防,大家抓紧时间休息,等马力好了,马上分出万人追击。
“是。”唐军轰然答应,许多人替自己正在喘气的爱马松开了马肚子,让它们在旁休息,自己就坐在满是鲜血的山坡上,快速回复体力,刚才的战斗虽然短暂,但又是上坡,又是下坡,太费精力
此时整个树儿岭前方,坡上坡下全是尸体,兵器铠甲甚到官军散落的战马,到处都是,除了战马有唐军将它们归在起外,兵器和铠甲无人理会,唐军身上穿的,手中用的,远比明军要好,他们看不上明军的东西。除了唐军自己人的尸体被收敛外,明军身上动都没有人动下,唐军的野战军不屑于干这个,如果有守备军,民夫跟随,这些善后的事都会交给他们,如果没有,等下只好劳动寿阳城里的降军和百姓了。
名唐军突然指着白马河道:“看,河水红了。”
果然,几个时辰还清清的河水现在已混浊,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得发红起来,山坡上的血水象溪流样流入河中。
田见秀闭上了眼睛,嘴里轻轻念着,左光先仔细听了听,他嘴里竟然是在念:“南无阿弥陀佛。”
左光先大为好奇,拉过田见秀的名亲兵,问道:“怎么,你家大人还信佛。”
亲兵小心的说道:“将军以前差点出过家,不过,他家中只有名独子,母亲不肯放,将军才自己念佛。
左光先诧异的看着田见秀,即他所知,唐军刚出商洛山时,田见秀就投靠了唐军,那时唐军尚未成气候,不知这个信佛的人怎么会走上造反的路。
此时田见秀满脸虔诚,仿佛是个有道高僧,若是不了解的人,谁也不会相信这些尸体正是田见秀下令所杀。
第八卷 统中原 第十四章 真定府
在田见秀击败孙传庭对寿阳的援军时,李鸿基的七万大军和十万民夫已沿着渡沱河,兵锋直指京师外围的真定府。
每到夏天霍雨时期,渡沱河常常洪水滔天,路摧枯拉朽,毁坏堤岸,将周围全变成片澡泽,明朝明文记载渡沱河的大水灾就不下十次,此时渡沱河却异常温顺,正适合唐军的民夫运送各种物质。
真定卫是明成祖所设,朱棣建都北京以后,真定府直隶于京师,成为拱卫京师的主要城镇,不仅是五州十县的政治中心,而且是控制燕晋咽喉的交通中心,成为沟通京师与西北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同时还肩负着从西部太行山砍伐木材供应京师柴炭的任务。
真定府的重要,从首诗中可以看出来“起伏沙冈郡环,唐藩成德汉常山,西抱恒岳千峰峭,南载渡沱百道湾。中国咽喉通九省,神京锁钥控三关。地当河朔称雄镇,虎踞龙踏燕赵间。”
正因如此,真定府政治的安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京师安定,终明朝,对于真定城的地位十分重视,在政治军事方面,真定府的地位与顺天府北京十分接近。不但直设巡抚,而且在各处创建许多关城寨堡营所仓储墩台铺站等军事和通信设施。
真定府第道关卡就是井陉县西缘的娘子关,这个关卡守将为千总马继臣。关内有二千士兵镇守,仍是夫当关,万夫莫开地险要所在。只是看到唐军的威势,明军早已吓破了胆,战战魏兢的抵挡了天。马继臣开关投降。这个险要地娘子关。就此落入了唐军手里。
娘子关下,其余的关卡更是不如,加上有马继臣的引导,明军各个关城,寨堡纷纷被唐军拿下,不到五天地时间。真定府周边地关卡全被唐军拿下,除去分守各地地守军外,还有六万唐军将真定府团团包围,
望着城下无边无际的唐军。真定府的巡抚徐标面无土色,站在城头差点摊倒,他身边的总兵周遇吉赶忙将他扶住,徐标才没有出丑,他哆哆嗦嗦的道:“这这如何是好”
此时真定府有兵马二万,城高墙厚,徐标却完全没有战的勇气,早在唐军攻击娘子关时,徐标已快马派人向京师救援,而且是天封急信,只是没想到短短五天时间,唐军已兵临城下,而明庭还没有作出反应。他现在再派人去求救也出不去了。
周遇吉镇定地道:“大人放心,本府人马有二万,兵精粮足,抵挡唐贼十天半月丝毫没有问题,到时援军早就到了,唐贼自然只有解围。”
徐标的脸色稍为好转:“周总兵,那守城之事就拜托你了,本抚要下去了。”
看到徐标下去,周遇吉脸色并没有变化,早知道巡抚靠不住,他能将守城全权委托给自己,不捣乱就好了:“那大人走好。”
崇祯接到真定府被围攻的奏报,犹如挨了当头捧,他刚不久还夸奖杨嗣昌剿灭了河南的匪患,没想到转眼唐军就攻到了京师地外围。
杨嗣昌在河南,唐军是从山西攻过来的,似乎怪不到杨嗣昌,可是杨嗣昌本来就是要统领天下兵马剿灭唐军,你到河南剿张妙手,白九儿干什么,真定府的求救送来,众人不是想着如何救真定,而是对杨嗣昌群起而攻,
崇祯本来对杨嗣昌有怪罪之意,群臣攻击,崇祯反而意维护起杨嗣昌来了,除了命令杨嗣昌赶快对唐军发起进攻外,还赐给他白金百两,大红纤丝表里四套,斗牛衣件,功银万两,让众臣更是又忌又妒。
只是杨嗣昌远在洛阳,若要调杨嗣昌回来救真定府,那这次对唐贼的进剿就无果而终了,崇祯此时还不相信朝庭对唐军已完全属于下风,能将江山保住就不错,或者他是不愿相信,自己继位十余年,每天霄衣忏食,局事还会败坏如此,他念念不忘年将唐贼剿灭,不愿意调杨嗣昌的兵马回救,免得剿贼大业毁于旦。
皇帝不愿调杨嗣昌救援真定府,而是幻想来个围魏救赵,只是杨嗣昌尽快攻击唐军湖广,陕西带,真定府的唐军就会自行退去,可是真定巡抚徐标的告急文书封比封紧急,崇祯也坐不住,万唐贼狠心,弃守老巢,全力要攻向京师,也不得不防,收到徐标第三封求救信时,崇祯召急群臣相商。
杨嗣昌不能动,那最能战的部队就是数万关宁铁骑了,最大的兵营就是京师,只是唐军在沈阳还有数万部队,除非放弃整个辽东,否则关宁铁骑根本脱不开身,如果放弃了辽东,沈阳的唐军跟踪而来怎么办。
那么只有从京城派兵营救了,只要辽东不失,真定可保,京师就没有危险,京师三大营足有三四十万大军,从中抽出个十万人马,救援真定府似乎可行。
只是兵有了,派谁统兵却是个问题,京师三大营的统领全都让崇祯换成了太监,以太监领军,崇祯还是抹不开脸面,群臣也反对,太监若能领军,那还要大臣干舍,岂不内廷内廷都变成太监的天下。
只是群臣虽然反对太监领军,却没有个人肯主动提出来领兵御敌,许多人心头忐忑,怀里都揣着张唐军的讨明檄文,今天早晨起身,京师的百姓突然之间发现北京的街头到处贴着唐军写的讨明檄文。
这把锦衣卫上下吓坏了,唐军在京师有多少人,这上千张讨明檄文是谁贴的,刘应选看到讨明檄文上的内容更是双眼黑。他急忙令锦衣卫上下全力收缴讨明檄文,只是许多檄文已流到朝庭高官手里,刘应选不可能收得完。这可是锦衣卫地严重失职,他不敢告诉崇祯,盼着大家也不敢在皇帝面前抖露。将此事就此揭过去。
如今都早朝半天了。皇帝却还蒙在鼓里。得到这张檄文的人果然没有个向皇帝提起,有忠贞点的,怕惹起皇帝地怒火,有两头首尾的内心已是动摇,众臣议论了半天,没有拿出个救援真定府的主帅人选。
崇祯见大臣不愿出头。怒气冲冲地道:“难道汝等要让朕亲率六军与贼决死战呼”
大臣见皇帝说出此话,起拜倒:“臣不能为皇上分忧,臣等有罪”
崇祯更是冷笑:“有罪,有罪说有罪有何用。你们倒是给朕拿出个主意来。”
这时大学士李建泰出列,慷慨激昂地道:“皇上,主忧,臣辱,古有明剑,今贼犯真定,臣愿领兵向西,以报皇上知遇之恩。”
崇祯见有人出头,大喜:“卿忠心为国,朕知矣,传旨,大学士李建泰加封兵部尚书衔,赐尚方宝剑,即刻领兵前往真定,督师剿贼,准其节制河北各路总兵,巡抚,切便宜行事。”
李建泰连忙谢恩,众臣却暗自嘀咕,李建泰为人贪生怕死,即无奴将之才,又无统兵之策,怎么会自高奋勇,代帝亲征。
李建泰却另有打算,他地老家在山西,山西已有半归于唐,他的老家就在前线,他怕唐军打到他的老家,将他家抄了,不如趁此机会出头,必会得到皇帝的赏识,到时掌握了权力,自然可以最后捞把,到了真定府,如果能救则救,成就不世之功,不能救就逃,逃不了就投降,能带着大军投降总比两手空空投降要好,到时也能卖个好价钱。
李建泰竟然样样算好,就是没有想到为皇帝尽忠,退散后,往日交好的官员都来向他祝贺,恭祝他此行顺利,为国立功,心中却以为他已发疯。
李建泰在朝中摸爬滚打数十年,好不容易才熬到大学士的位置,如何会不明白同僚们地眼神,他摸了摸怀中的讨明檄文,冷笑道:“你们焉知老夫所想。”
第二天,崇祯就给李建泰摆酒饯行,文武百官全部陪同,崇祯在正阳门城楼给李建泰赐酒之后,拿出自己亲笔撰写的钦赐督谕手敕,郑重其事的交给了李建泰。
李建泰展开看,受宠若惊,敕书道:“朕仰承天命,继祖宏图,至今十有年,未能修德尊贤,以致兵灾连岁,民罹水火,皆朕之罪也
其骄法逼玩之将,贪酷倡逃之吏,妖言惑众之人,缺误军粮之辈,情真罪当,即以尚方从事
愿卿荡平妖氛,旋师奏凯,封候进爵,铸鼎铭功,朕仍亲迎应贺,共享太平,预将代朕杂征安民请命乱至意福行示谕,成使闻知,特谕。”注1
李建泰看到此文心花怒放,着实感动了把,这可比杨嗣昌还要恩宠,杨嗣昌对各地总督,巡抚,总兵之类地高官,如果要杀,还要先行参奏才行,而李建泰则可以直接先斩后奏,崇祯可能也看出了真定府的凶险,赋予了李建泰全权,可能是李建泰的慷慨激昂打动了他,崇祯还真以为李建泰是忠心耿耿之辈。
李建泰领着京营的十万大军,慢吞吞的出了北京城,离正阳门走不到二里,他所乘的软桥左杆突然发出吱呀声响,断成两截,将李建泰将轿中摔了出来,他脸色灰白,愣在地上半响也爬不起来。
担任轿夫的家丁大吃惊,以为把家主摔坏了,跪在地上号啕大哭,李建泰才骂骂咧咧起身,轿子离地本来不高,李建泰不是摔坏了,是吓坏了,这个轿他坐了数年,直没有坏过,今天带兵出城不出两里就坏了,这岂不是大大的不吉。
李建泰为人迷信,自己虽然都想到了,但刀剑无眼,万要是伤着自己就划不来了,他心中顿时打起了退堂鼓,只是此时回去却是万万不可能,只能拖慢行程了,从京师到保定,快马不过几个时辰的距离,他带着队伍走了三天才到。
到了保定,李建泰却不肯再向前行了,他坐镇在保定,命令保定知府何复,守备张大同,指挥文运昌带人去救真定府,只是三人官职太小,李建泰干脆给他们火线提级,何复升为巡抚,张大同,文运昌同时升为副将,带兵五万去救真定府。
何复等下官职虽小,但腔热血,此时得拨高位,都向李建泰表示誓死击退唐贼,带着大军,连夜就向真定府出发。
李建泰喜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