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97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她们的名声也要受损。
三人地枕边之语让李鸿基终于点头应充,将王府的大部分侍卫撤出,只留下了唐王身边的数十名亲卫,仆役也换成了年长的男子。
邢红娘入府后,就再也避不了姐姐,干脆先去拜见邢秀娘,邢秀娘本来打算让邢红娘嫁与李鸿基后,姐妹两人联合,自然可以把田玉珠压下去,让儿子能坐上世子之位。
只是没想到妹妹性子会如此激烈,她只是稍微提,邢红娘就勃然大怒,不但搬出王府,连她几次相请也都拒绝,她猜想邢红娘已有意中人,派人打听,果然妹妹和李岩的关系不般,邢秀娘想起妹妹倔强的性子只得作罢,此时与妹妹相见,邢秀娘绝口不提当日所言之事,两人才算重新和好。
正月初十,唐王登极的日子终于到来,唐王府已重新装饰新,唐王府是明太祖在公元三七零年为次子秦王朱楔修建的府第。到现在已有二百五十多年,后来不勉有修修补补,但整体结构未变,唐军上下本有意重新为新皇修建皇宫,户部尚书李守信为此专门拨银二百万两用亍皇宫的修建,只是被李鸿基否决,下令将唐王府改成皇宫,在唐王府中登极口
整个唐王府占地千亩。南北长六百七十米,东西宽四百零八米。墙高十点五米。东西南北各开门,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南曰端礼,北曰广智。
唐王府极为宏伟壮丽。王府有内外两道城墙,外城为夯筑土墙。成为萧墙;内城外壁由青砖砌成。称为砖城。砖城之内为宫殿区,承运殿存心殿承庆宫三宫。唐王登极的地方就选在端履门前的大广场。
端履门位于萧墙街北口,本来是臣属晋见秦王等候传喻地地方,端履为行止检点之意,两旁栽满了高大的柏树林,门外本来就有三百七十米长,为了唐王地登极,唐军将其延长为五百米,宽三百米,可容纳数万人观礼的大广场。
今天这里驻有万名近卫军组成卫队。可以让百姓自由观看尽管广场颇大。还是让百姓挤得满满的,近卫军中间的空地都越来越小。不过,今天是唐军上下大喜的日子。被挤的近卫军也只是笑笑,强自忍耐。
端履门已拓宽成十多米地大门,从萧墙到砖墙承运殿地中间,还有个长百米,宽五十米左右的小广场,唐军地数百文武重臣排列在两旁,广场的中间已立有个高台,台高二十米,这是为了让萧墙外观礼的人群也能看到。
李鸿基穿身明皇色的皇袍,上面绣着五爪金龙,端坐在台上,登极的李鸿基站起身来,唐军的礼炮大响,九九八十声过后,李鸿基才在台上打开了长长的祭文。
萧墙内外的数万人顿时全部跪下,呼道:”
这篇长长的祭文多是赞扬上天地恩德,以及唐军顺从天意之举,李鸿基小半时辰才将这段拗口,难懂的祭文读完,下面数万人哑雀无声,已跪得双腿麻木,也不知有没有人听懂,直到李鸿基将最后句“苍苍者天必佑大唐万年,尚飨”读完。
众人才再次三呼万岁,赶紧起身,祭完上天后,又是篇祭文,这篇祭文是用来掉念李鸿基地祖先,祭文道:“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山岳巍巍,河海荡荡,缅怀祖德,永矢弗忘掬诚告奠,伏祈灵鉴”
这篇祭文倒是不长,会儿就念完,众人免不了又是跪拜番,接着李鸿基加封祖父李海为圣德元君,父亲为忠武帝君。宣布正式改元为大唐帝国千零二十年。众人再次三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原定的大唐地是大唐,年号又是从大唐算起,自然没有第第二之分,李鸿基接受了赵良极之意,直接改为大唐帝国。
改元之后,大礼就已完成了半,后面就是对各人的册封,首先加封高桂英为大唐皇后,高桂英身凤冠霞披,和李鸿基起走上高台接受官员和百姓的祝福,下面的数万百姓如海啸般狂呼:“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接下来册封的就是皇帝的三宫六院,只是皇帝陛下的后宫少得可怜,只有邢秀娘,田玉珠两人,邢秀娘被封为贵妃,田玉珠封为淑妃,二人同为正品,邢秀娘依靠着先入门的优势终于压过田玉珠头,排名在前。
赵良极几次请旨选秀,充实皇帝的后宫,李鸿基皆以天下未平为由不准,他骨子里到底还没有成为个完全的封建帝王,不想为自己的已之欢让数千家庭骨肉离散,再说唐王府中本身有许多美貌的侍女他尚且没有碰,又何必再增加。
唐王不选秀女的理由虽然堂皇,可是却要封两个青楼女子为妃嫔,还是着实让唐军的文官不舒服,不过,昨天唐王的道旨意却让文官们多少得到了安慰,唐王下旨,让四川巡抚刘之渤的女儿刘秀秀入宫。
众人纷纷向刘之渤道贺,说起皇帝的后宫,唐军的文官都忧心仲仲,皇后是寡妇,贵妃出身小户,还有段时间在江湖上卖艺,而淑妃更是有过从贼的经历,如今又有二位青楼女子要进入皇帝的身边,这对于文官们来说,并不是好事情。
刘秀秀出身名门,而从小又有才名,对于这样个女子能选到皇帝身边,当然是好事,那代表皇帝并没有如传言般排斥出身显贵之人,而刘之渤降臣的身份也让从朝庭过来的降臣安心下来。
刘之渤却只有苦笑,拜见唐王后,唐王的旨意直未发,让他接下来都是忧心如焚,食寝皆废,不到十天的时间,已瘦了十几斤。
昨天接到李鸿基的旨意,刘之渤才终于安下心来,而刘秀秀却丝毫没有喜色,仿佛是理所当然,听到唐王封自己为美人后刘秀秀才稍微露出点笑容。
唐朝妃子参照隋朝旧制,皇后之下,有夫人,分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夫人为正品,夫人之下是九嫔,分别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九嫔为正二品,九嫔之下是婕妤,婕妤为正三品,婕妤之下是美人,美人为正四品。
美人下面还有才人,宝林,御女,采女五到八品,代女皇武则天入宫时也才封为才人,听到自己封为美人时,刘秀秀倒是没有什么不满,认为李鸿基对她重视才如此。
只是接下来的对柳,顾两人的分封却大出她意外,柳如是被封为昭仪,顾媚被封为昭容。皇后是皇帝的结发夫妻,又素有贤名,她虽然羡慕,也知道自己不可步登天,贵妃和淑妃也是和皇帝共过甘苦,自然不是她现在能撼动,她自以为能与柳如是和顾媚两人平级,没想到下子差了两级,这对刘秀秀打击颇大。
“美人”刘秀秀咀嚼这个自己的头衔,好吧,那就从美人开始做起来吧口
分封完自己的后宫,下面就是众臣,唐军的官制基本已经完善,三省八部都已有了自己的主官,赵良极此番操办下来,终于由礼部侍郎转为礼部尚书,其余各人都是俸禄各升级,二品以上官员赐与子爵虚衔,三品以上官员赐以男爵虚衔。
第八卷 统中原 第六章 调兵遣将
大唐千零二十年正月十六崇祯十年,唐皇登极才只有八天时间,唐军的重臣齐聚承运殿,参加大唐王朝的第次朝议。
昨天正是元宵节,唐皇与民同乐,西安城里的每个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分得了吊钱和二斤肉,有参加唐军牺牲的烈土家中更是得到了枚银元和五斤猪肉,五斤牛肉的赏赐,以示唐皇不忘牺牲士兵之意。
得到赏赐的老人和士兵家属皆到端履门外感谢皇帝的赏赐,端履门外架起了上百口大锅,里面煮着热气腾腾的元霄,供西安的百姓免费享用,唐军推选了十名即是六十岁以上,又是烈土家属的老人排在最前面,皇帝和皇后亲自出来替他们盛上元霄,把门外的上万名百姓感动的热泪盈眶,在门口大呼万岁不止。
旁边的近卫军官兵也看得眼热,恨不得马上出战,替皇上将四海之内的敌人全部扫平,即使自己战死疆场也是无憾。
经过门口的上万百姓传送,天时间皇带和皇后亲自给烈士盛元霄的事就传遍了全城,百姓纷纷赞叹皇上的圣德。
唐军的军心民心皆可用,伐明已成顺势之举,大家想的都是什么时候将大明王朝最后推翻,猜测皇帝将会如何用兵,是直攻京师还是逐步蚕食。
大唐的分武分立两旁,文臣方面,周凤梧带头,宋献策,顾君恩紧随其后,刘之渤是巡抚。排在第四,下面就是洪承畴,许鼎臣,李守信,赵良极,贺景,贺珍。王长顺等五品以上官员,不过,情报部只有二人,显得人单势独,除了对内对外的两个首领,情报部其他人员身份都需保密。不会出现在大殿中。
武将则由高立功领头。下面是马维兴,李万成,李双喜,刘芳亮,高功,卢象升等人依次排序,除了近卫军统领李过没来外。在西安五品以上的武将基本上也已到齐。李岩是近卫军中人。没有轮到他当值,也名例其中,不过排在最末。
皇帝还没有来。各人都在交头接耳,议论着此次伐明事宜。从李鸿基决定称帝起,大家就早就预料,离全面伐明的时机不远,这是皇帝称帝后地第场朝会,再过二天,外地过来的官员就要赶回驻地,要伐明自然会在这场朝会上讨论。
文官还好,见皇帝没来,各人都仅守礼议,有谈论也是切切私语,而武将们多是粗鲁不文,许多人原先连字也不识,跟着李鸿基在商洛的二年时间里才开始学习,现在唐军中的高级将领不认识字的人虽然没有,可要让这些武夫学得温文尔雅那也是不可能的事,个个嗓门粗大,将整个承运殿几乎都要吵翻,热闹的象个菜市场。
赵良极紧皱着眉头,他投降唐军后,直不得意,先是作为双方地信使来来往往,然后在礼部这个无人理睬有衙门干了几年,这次借着皇帝登极,礼部全力操办之极,权力大涨,他又正式成为六部之人的尚书,正是大快心意之极,见武将在大殿上如此喧哗,礼部自然有责任教化,向高立功道:“神武大将军,万岁未至,尔等如此喧哗,于礼不合,还需肃静才是。”
高立功斜着眼睛看了眼赵良极,见是在唐军中最无权的礼部尚书,理也不理他,反而同后面的的李双喜更加大声的谈笑。
赵良极大怒,喝道:“大将军,这是陛下地大殿,谈议政事地庄严之属,尔等武将焉不知收敛。”
赵良极的声音颇大,许多人都听见,都诧异的望向赵良极,高立功不但是武将之首,还是皇后之兄,刚刚不久又扫平了满人的老巢,立下了大功,武将们都纳闷赵良极是否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对高立功如此说话。
文臣和武将自古以来就是对立,除了唐时武将地位颇高外,宋明两朝的武将皆是不得志,文人都怕出现唐未武将割据方的局面,而唐军起兵以来都是文武并重,这颇不合文官们心意。
不过,打天下时,武将们权力肯定会大,治天下却不能靠武夫,此时唐军虽然没有统中原,但双方的优劣之势太过明显,来自大明地降臣感受更深,自然希望皇帝能对武将收权,赵良极所以敢如此对高立功说话,正是高立功地身份太过敏感之故,手掌重兵,皇后的哥哥,立大功而不赏,这是任何个皇帝都要防备的对象,赵良极才想借题发挥,试探下皇帝地心意。
高立功被赵良极喝斥,先是茫然,继尔大怒:“我和陛下情同兄弟,说话时尚且如此大声,你个贰臣,有何资格教训我”
这个贰臣顿时将洪承畴,许鼎臣,刘之渤,卢象升,左光先等人统统骂了进去,这些人有文有武,高立功话出口就觉得不对,只是拉不下脸将话收回去。赵良极见高立功出口就得罪了帮人,虽然这声贰臣骂的自己窝火,没有办法反击,心中到底还是得意更多,干脆退了回去。
高立功见赵良极退了回去,脸色难看之极,却搞不清赵良极为何有胆子和自己作对,此时却不能追上去再跟赵良极理论,大殿之上时安静下来。
这时,李娃地喊声传来:“皇上驾到”
李鸿基不想太监整天在自己身边晃动,身边个亲近太监也没有,传旨的事自然只有让侍卫首领代劳了。
众人见皇帝从后转了出来,坐上了龙椅,顿时跪了地:“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鸿基满面红光,这几日显然过得相当惬意,抬了抬手,道:“众卿平身。”
这套礼议完全和大明皇帝模样了。看到大群人翘着屁股对着自己,李鸿基脑里不免有时会有废除跪拜之礼的想法,这个念头只是闪而过,皇帝必然有皇帝的威严,否则部下没有了敬畏,并不定是好事。
众人谢恩完毕,依次起身。退到两边,李鸿基拍了下:“来人,赐坐。”
数十名仆役上来,将张张锦凳放在众人的身后,李鸿基笑道:“众位爱卿,今日议事可能时间颇长。各位不必拘礼。坐下就是。”
众人听,皆是兴奋不已,除了伐明之事还有何事会漫长,谢过恩后,都坐了下来,文官们大多只坐了半个屁股。武将们却坐了上踏踏实实,只有高立功臭着张脸,李鸿基没有听到刚才殿上地争执,含笑道:“是谁得罪朕地甘泉子了,脸色为何如此难看。”
高立功的子爵封号为甘泉。李鸿基直接叫他甘泉子,是表示轻近之意。
高立功闷哼声。起身道:“万岁,礼部尚书赵良极无故对臣喝斥,还请万岁为臣作主。”
李鸿基大为惊讶,赵良极以前整天无精打采,自从将登极大典交给他办后,整个人都活跃起来,此次整个大典办得丝毫不差,自己才提他为礼部尚书,虽然可以说正是春风得意,接理也不敢在第天就惹高立功,忙向赵良极望去。
赵良极不慌不忙的站了起来:“回禀万岁,高大人在殿下大势喧哗,臣身为礼部尚书,规劝了他几句,大概高大人心里因此不快,还请万岁恕罪。”
“即是如此小事,高爱卿就不用往心里去了,下面各位有事启奏,若无其它事,朕今天就要议件大事。”李鸿基见高立功没有反驳,遂不在意,先要大家把政事解决完。
高立功想想若不是自己时口快,还真是没有说的,只得坐了下来。
众人听到李鸿基说有大事,哪愿担搁时间,半天没有人应声。
李鸿基见大家都不说话:“那好,今天所议之事就是伐明,众卿可有异议”
众人如何会有异议,马维兴马上起身:“殿下,臣愿为此次伐明前锋。”
从攻下甘肃后,马维兴直作镇西安,根本没有出战的机会,上次眼看高立功抢下了攻占东北的功劳,这次若再不立功,他这个兵部尚书坐着也不安稳。
李鸿基道:“不急,这次伐明务必要举功成,各部都要密切配合,所有才趁着这次机会,让大家都畅所欲言,到时若是哪个地方拖了后腿,别怪我不留情面。”
众人都是懔,齐声应道:“是。”
李鸿基先向李守信道:“户部尚书出列”
李守信站了起来:“请皇上吩咐”
“此次伐明,户部将列出二千万枚银元作为军费,这笔军费必须在个月内备齐,有没有问题”
李守信大声应道:“回皇上,户部现有银元千万枚,其余千万枚只需半月即可铸好,完全没有问题。”
李鸿基应道:“很好,四川巡抚出列。”
刘之渤应声而起,李鸿基道:“此次四川必须在个月内筹措到五十万石粮食,并将它们运到西安,有没有问题”
刘之渤面有难色:“皇上,筹措粮草并不难,可是个月运到西安,川路崎岖难行,臣怕有负重托。”
李鸿基道:“这朕不管,朕允许你用十万枚银元来征发民夫,若是粮草不能按时到达,唯有拿你问罪。”
在西安,枚银元可以买到五石粮食,若是价格不变,十万枚银元可以直接买到五十万石粮了,只是若真地从西安下买走如此多的粮食,价格非连翻几翻不可。
刘之渤心中懔:“臣定按时将粮食送到西安。”
“湖南总督,湖北总督出列”
李双喜,刘芳亮连忙起身:“请皇上吩咐”
“你两人回去后,将境内野战军各抽调万五千人,务必在下月的今日之前到达西安。”
“高功听令,尔从甘肃抽调个军,务必在下月的今日之前到达西安。”
“刘希元听令,从蒙古各部抽调二万人于下月今日之前到达西安。”
“李万成听令,从山西前线直接抽调二万大军,集中在晋中前线。”
各人听命而出,到了此时,唐军的野战军已集中了八万人,除了东北的部队外,能集中地都集中了,不过,皇帝对如何用兵,谁来绩。领这些直没说,众人心中不免痒痒地。
高立功等了半天,见没有他什么事,忙站了起来:“皇上,北方大军随时候命,等待万岁下令。”
北方大军是唐军中最重要的支,若是灭明没有他们的参与,高立功怎么会甘心。
李鸿基却没有答应他的请求:“高爱卿,你的任务就是守住东北,并拖住朝庭的关宁骑兵,就是北方军团的功。”
高立功只好坐下,李鸿基环顾四周:“这次出征,关系到我军能否举将大明拿下,各位有什么问题尽可以提出。”
李双喜站了起来:“皇上,这次出征,分成几路,由谁统帅”
李鸿基扫了下面众人眼,除了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其余人地眼光都热切地望向他,伐明之事,正是李鸿基和三人相商的结果,他们早胸有成竹,自然不急:“此次伐明事关重大,到了下月出发前自然会公布。”
其实众人见李鸿基将兵力都集中在西安,已经猜到皇帝可能要亲自出征,主帅不可能捞到,若能捞到个副帅之职也不错,只是切还要等到月后才有分晓。
李鸿基是马上皇帝,自然不会有人却劝陛下不可轻动之语,再说这至少八万的精锐军队,占到唐军地三分之还强,又有哪个臣子可以独自掌控。
刚才分派时,众人都只是懔然听命,此时听到李鸿基如此说话,想起各种难处,开始纷纷诉起苦来,在李鸿基的调派下,牵涉到数个部门地事都协调,若只是他们自己的困难,则要求自己解决,议了大半天,众人的肚子都开始咕咕作响,李鸿基吩咐王府的仆役,将饭菜端上来,各人就在大殿上将就着吃饭。
等吃完饭后,众人继续商谈,直到天黑,才全部商谈完毕,众人方才回去,第二天,各地的官员急忙向自己的辖地驶去,所有的切,都需要在个月时间准备完毕,附近各省还好,远的省份时间就要吃紧,官员们刻也不敢担搁。
第八卷 统中原 第七章 廷议
大唐千零二十年正月十六,唐军境内片欢欣鼓舞,皇帝宣布全面伐明,到处准备兵马粮草,准备对大明朝庭作出最后击时,北京城里正被纷纷扬扬的大雪覆盖,那些皇亲邸贵,官员壕绅躲在温暧的家中依然是欢歌笑语,酒宴不断。
而北京四门每天大早,就要往门外运送上百具尸体,这些人都是在夜晚饥寒交迫,被冻死的流民,贺小风就是在此时再次踏进了北京城的大门。
贺小风并没有参加唐皇的登极典礼,他作为唐军在京师的情报头子,本不能轻易离开,只是宋应星太重要,才由他亲自护送到西安,本来到了西安他的任务完成就要返回京师,可是和刘秀秀的惊鸿瞥让他改变了主意,才留下了几天,他却宁愿没有留下来,否则心里也不会如此伤痛,自己看上的女子却成为皇帝的女人。
他那天听到宋应星说起刘秀秀拜见唐王的事后,最后的丝希望也破灭,扔下东西就走了,让宋应星觉得莫明其妙。不过,回到了京师,贺小风很快忘记了伤痛,把精力全投入到情报中。
崇祯这个年过得特别烦闷,从大年初守岁到现在已过完了元霄,他没有在任何个妃子处过夜,脑里不停的盘旋着李鸿基登极的情景,他恨恨的骂道:“这个逆贼,竟然也敢僭位为帝。”
周皇后请敬事房的小太监来请他吃点元霄,崇祯只是挥手,让小太监退下,田妃命人给他端来了碗莲子汤,他口也没喝。袁妃来向他请安时,他更是大声喝斥,将袁妃吓得连忙退去。
“杨嗣昌,杨嗣昌。”崇祯叫了起来,杨嗣昌去年请练七十万精兵,这七百多万饷银已经花了下去。精兵到底练得怎样,他心里没有个准数,如果七十万精兵练成,那么就可以消灭唐贼了,如今东虏灭了,唐贼是朝庭最大的威胁。只要唐贼灭,其余张献忠,白妙九之辈不足畏。
徐高听到崇祯的喊声,连忙走了过来:“皇上,现在是深夜的,杨大人在府中呢。”
崇祯才醒悟过来:“小高子,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启禀万岁,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徐高柔声地回答。
“子时了。人都死绝了吗,为什么没有焰火,没有爆竹。”
徐高顿时不知如何回答:“奴才,奴才他只能朴通下跪了下来。
轰的下,院中传来了声巨响,将徐高和崇祯都吓了跳,崇祯颤声问道:“什么声音”
徐高忙道:“万岁,兴许是有什么东西掉到地下了,奴才出去看看。”徐高顺势爬了起来。向门外走去。
不会儿,徐高就返回:“启禀万岁。是露台上棵老槐树的侧枝掉了下来。”
崇祯松了口气:“可能是风吹的吧。”突然又醒悟过来:“小高子。你刚才听到风声吗。”
“没有,如果有风。飞檐上的风铃肯定会响起。”徐高说得很肯定。
崇祯心中“格登”下,这颗老槐树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差不多和大明地国运样长,树枝无风自断,莫非是凶信。
王承恩正从门外赶来,刚好看到崇祯脸上流下了二行泪水,他赶忙示意徐高退下,自己扶着崇祯躺下:“万岁,再过二个时辰就要早朝了,万岁爷要好好休息下才有精力处理朝政。”
崇祯望着自己身边信任的太监,点了点头,在旁的卧榻上躺了下来,很快就睡去,只是不到天交五更,崇祯的眼睛就睁开,唤来太监给自己梳洗,这个晚上,他又只睡了个半时辰。
从登极以来,他没有误过次早朝,每天就是天不亮就来到金銮殿,有时他不免羡慕王兄和祖父为帝时,日夜享乐却平安无事的日子,但马上告诫自己,他要使大明重新中兴,绝不能做享乐之事,因这个念头,即使他沉醉于田贵妃那温暧的怀抱中时,到了时间也马上起身,赶来早朝。
王承恩在前面用宫灯引导着皇帝从边门跨进了大殿,班文武大臣个个睡眼蒙胧,在大殿上打着呵欠,见皇帝来到,忙挺直了身体,等崇祯坐上那蟠龙附凤地龙榻宝座时,王承恩喊出了声:“上朝。”
满朝的文武百官起下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外面的天还没亮,到处是雾蒙蒙的片,文武百官的喊声在整个大殿下回荡,崇祯打量着下面的文武百官,个个伏下了头颅,他满意的点了点头,百官仍对自己敬畏,也不枉自己每天霄衣肝食,又想到李自成在西安恐怕也在接受他手下百官的朝贺,心中又是阵不舒服涌上来。
“今天是正月十六,朕期望国家社稷有个好地开端,如今北边的鞑子没有了,而西边的李贼,南边的张贼却越发猖狂,个个僭位称带,完全不把朝庭放在眼中,你们需在今天拿出个定计,以期在今年将两贼同剿灭,如此,大明社稷才有希望,你们才有希望。”
昨晚元霄佳节,大家都过得很晚,现在又如此早朝,许多人都还没有睡醒,皇帝的话全是老套,大家都是左耳进,右耳出,若李贼,张贼容易剿,还要等到现在说什么年剿灭,全是笑话。
崇祯等了半天,也没有人接话,他等得不耐烦,直接叫人:“周爱聊,你可有定见”
温体仁被遂走,周廷儒顺理成当成了首辅,听到崇祯叫他,心中暗暗叫苦,以前总是羡慕首辅的风光。那知自己接手才知大明已到了千疮百孔,这个首辅并不好当,他心中何曾有剿贼的定计:“臣正在细细思量,等有了好的定见,再呈给皇上。”
“等尔有了好的定见,大明都要亡国了。”想起周延儒送礼给田妃之事。时怒从心头起:“来人,周延儒尸位素餐,身为首辅,不知为国定计,着其革去首辅之职,令回乡返省。”
众人大惊。没想到周延儒言不合就要丢官,齐刷刷跪了下来:“请万岁开恩。”
这些人倒不是都支持周延儒,只是周延儒身为首辅,若皇帝因句话就要罢免,开了这个头,那岂不人人都可如此。
周延儒跌坐在地上,惊出全身冷汗,也马上反应过来。在地上将头磕得咚咚直响,不会儿,额头上就红了大片,痛哭流涕地道:“请万岁爷开恩请万岁爷开恩”
崇祯见到周延儒这个模样,心中也是软,罢了,这个首辅本来就不是用他之才,只要能顺自己意就行:“朕姑念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首辅之职就不用免了。罚俸三个月以儆效尤,退下吧。”
周延儒感激涕零:“多谢万岁爷开恩”罚俸三个月算什么。就是三年也不怕。只要能当官,就不怕没钱捞。
这么来。众人更是不敢说话,眼着皇帝的脸色越来越差,杨嗣昌硬着头皮站了出来:“启禀万岁,臣有本奏。”
“讲”
“臣以为,朝庭要同时对付两贼,力有未逮,不如先稳定贼,剿贼。”
崇祯色变:“你难道要朕向贼人讲和吗。”
崇祯心要想忠兴大明,期望在史书能重重留下笔,绝不愿留下污点,无论是对东虏还是流寇,从来不肯低头。
杨丽昌自然清楚这点:“万岁,并非讲和,只是和贼互不侵犯而矣,等灭了贼,自然可以对付另贼。”
“那卿说先灭哪贼。”
众人都知道李自成势大,而张献忠只有省之地,还败在广东和福建联军之下,以为杨丽昌定会提出先灭张献忠,再灭李自成。
杨丽昌地话却让众人大吃惊:“臣以为,现当灭李贼,后灭张贼。”
众人都莫名其妙地望着杨嗣昌,若是他说先灭张贼,说不定还有人会自高奋勇前去领兵,若是要灭唐军,众人顿时打起了退堂鼓,唐军是什么人,先打败了鼎盛时的满蒙联军,又将蒙古各族地草场占据,如今满人也被他们灭了,朝庭能征善战地大将折在唐军手里更是不计其数,曹文诏死了,陈奇榆被贬,洪承畴降了,卢象升降了,连秦良玉也降了,众人自问比不上这些人,只能咸口不言。
崇祯却大感兴趣,也不枉自己信任杨嗣昌场,危难之时还是他能替自己担当:“杨爱卿为何不先灭张贼”
“万岁,张贼已不足虑,张献忠此人以前都是流贼,如今好不容易有块地盘,他又僭位为帝,恐怕早就乐不思蜀了,只要朝庭不攻他,他决不敢攻朝庭,李贼势大,到处流传“十八子主神器”的谬语,可见李贼有统天下的雄心。”
说到这里,杨嗣昌悄悄的瞄了眼皇帝,见皇审的脸色正常,才敢继续说下去“而李贼果然称帝,称帝之后,恐怕朝庭不出兵,李贼也会提兵来攻,所以必须先灭李贼。”说完,杨嗣昌长舒了口气。
崇祯听得点头不已,转向众臣:“各位爱卿以为如何”
众人齐道:“杨大人之策仍是妙论,我等佩服。”
“那卿等以为何人可以为帅,统领大军剿灭李贼。”
谁也不愿意推举,更不愿意差事落在自己身上,又哑口无言起来,周延儒刚才被崇祯斥为尸位素餐,深知如果再次问到自己,自己答不出,那皇帝怒,就真要把自己赶走了,他站了出来:“万岁,臣以为有人可以为帅。”
崇祯见周延儒出头,倒是感到意外:“周爱卿请讲。”
“皇上,朝庭尚有百万兵,以前屡败于李贼之手,实仍是缺少个威信极高之人统领,官军或避战,或各自为战,臣以为,此次朝庭对李贼的征剿必得个知兵地大将,以阁臣之尊,带尚方宝剑督促各将,那时朝庭百万大军齐压过去,必将李贼压成齑粉。”
崇祯惊异的看着站着的周延儒,此举正合他心意,能统领这百万大军,又能让他放心,资格也够的人只有杨嗣昌,他与杨嗣昌君臣相得,并不舍得放杨嗣昌离开朝庭,只是值此朝庭危难之极,他不放也得放了。
“王承恩拟旨,兵部尚书杨嗣昌忠于王事,可堪大用,着升为东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赐尚方宝剑,代天巡狞,各地官员如有抗令不遵者,可先斩后奏。”
此令下,杨嗣昌的权力顿时灸手可热,以东阁大学士兼任兵部尚书已是前所未有的殊荣,代天巡狞更是将他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有些人看着杨嗣昌的眼光充满羡慕,人臣能做到这个地步已是极限。
周延儒心中却在冷笑,对国事他虽然提不出什么有用地见解,可是整人却是拿手好戏,正是捧得越高,摔得越重,唐军有那么好剿吗,旦受挫,百官就会群起而攻,圣眷正隆又怎样,此去就是离国万里,三人成虎,攻的人多了,不由皇帝不信,何况圣眷又不是成变的。
虽然他这个首辅多是杨嗣昌的功劳,若不是温体仁没有看清形势,攻击杨嗣昌的加赋,首辅之职绝不会这么快落到他头上,只是此时彼时,杨嗣昌的得宠照样让他这个首辅忌妒,不搬掉杨嗣昌,他这个首辅只是摆设而矣。
杨嗣昌连忙磕头谢恩,他从提出先攻唐军就有预感,这个差事会落到他头上,对唐军,他并无半分把握,只是皇帝将他亲自简拨出来,正是要为皇帝分忧,他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崇祯定下了大事,马上宣布退朝,将杨嗣昌宣到后殿,温言问道:“阁臣此番代朕亲征,意欲何时起程。”
杨嗣昌慷慨激昂道:“古人云,君言不宿于家,臣前受命,夕起程,只是军资甲仗等物,还望圣上督促各司及时发配。”
崇祯大喜:“朕有此阁臣,复有何忧。”于是传旨,对杨嗣昌厚加赏赐,并吩咐户部,专门拨出了二百万两银子给杨嗣昌此次征剿之用。这下子就将国库掏空半了。
第八卷 统中原 第八章 杀鸡骇猴
随着参加典礼的唐军官员纷纷返回驻地,整个唐地象台机器,全力运转了起来,无数的军队在向西安集聚,川蜀大地上到处是运粮的骡马,整个长江也是浩浩荡荡的运粮船队。
从商洛到西安的路上,更是排着长长的马车,这些马车上,运载的全是刚生产出来的崭新火枪,大炮,子弹,弓箭,军刀。
唐军的这番动作根本没有瞒人,也没有打算瞒人,集中如此多的军队粮草根本不可能瞒过朝庭的锦衣卫,干脆大大方方,让朝庭自己风声鹤呖。
宋应星家正月二十日起程前往商洛,为了避让运军械的马车,宋应星行走得缓慢无比,这些马车上面只是用快麻布遮盖,风吹来,将麻布掀开,就露出了垒成小山样的枪枝,大炮更是只在下面装上了两个轮子直接让马拉着,黝黑的炮口露出丝丝杀机。
宋应星看得暗暗惊心,看来唐军就要对朝庭动手,他为自己欣幸时,却不得不为留在朝庭的许多亲朋好友担心,从北京到西安,宋应星路行下来,两相比较,就知道朝庭与唐军的差距巨大,不过,他纵然担心,也无济于事,只能保佑这场大战尽快结束,到时他们受伤害的可能性就越小。
出了西安,第站就是蓝田县,本来从西安到商洛只需要天时间就够,可是为避让车队,到了蓝田已花了二个多时辰,护送宋应星家的唐军就安排在蓝田住了下来,第二天继续赶路,尽管花了两天时间,还是等到第二天天黑时分,宋应星家才到了商洛。
孙元化得知宋应星来到。亲自下来迎接,两人分别十年未见,重新在唐军中相聚,不由感慨万分,两人相见最后面还是在崇祯元年。当时宋应星第六次参加科举,前面已经有五次名落孙山,而孙元化已是朝庭的五品高官,身份的差距并没有妨碍两人的友情,宋应星对徐光启执弟子礼,和孙元化就完全是兄弟相称了。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送到商洛,孙元化就将其中的五金篇全部研究过,他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单是练锌篇就让唐军在冶练技术上进了大步。锌是种蓝白色金属,在常温下地空气中,表面会生成层薄而致密的碱式碳酸锌膜,可阻止金属进步氧化,因此在各种金属表面镀锌是防止生绣的最好办法。
锌还易溶于酸,也易从溶液中置换金银铜等金属,在采金银矿中用途巨大,中国是最早发现锌和锌用途的国家,首次记载是在嘉靖年间。而西方,直到宋应星天工开物出版百年后,才首次得到了锌这种物质,仅此项,就可知中国的治练技术在明朝末期远甚于西方,李鸿基受后世宣传地影响,认为各种科技西方在明朝末时已超过了中国,花大力气让葡萄牙人翻译西方的各种科技图书,却没有在国内寻找,真是舍近求远。
锌在唐军中的用途广泛。为了使枪炮,铁轨不生绣,唐军中花在练锌上的精力甚至达到了练钢的半,这也是李鸿基得到祟应星的天工开物会如此欣喜,命令情报部不惜代价把宋应星请来的原因,要知道天工开物上记载的许多技术在百年后还是最先进的。
可惜这样本书却在无耻吹嘘自己为十全老人地乾隆时代彻底毁去,乾隆在修四库全书时发现宋应星哥哥宋应升的诗集里有反清思想时。将这本纯技术的全也列为**,直到民国时期有人在法国的图书馆里找到这本书明朝的印本时。才重新引入中国,被后人认识。
唐军以前练锌都是要先用碳和锌矿。铜矿共热,取得锌和铜的合金黄铜,然后才从黄铜中取得锌,锌在九百二十三度就会,变成蒸汽状态,随烟散失,碳和锌矿共热时,温度往往很快高达千度以上,这也是西方迟迟不能得到锌的原因,这种方法练锌,不但烦锁,而且效率极差,可这是唐军以前唯能练出锌的方法。
而宋应星提到的练锌方法却方便易行,将炉甘石即菱锌矿石装满在陶罐内密封,堆成锥形,罐与罐之间地空隙用木碳填充,木碳充分燃烧后,待罐冷却下来,将罐打破,就可以得到提取出来的金属锌锭。
如此简单的方法在得到宋应星书之前,唐军中却没有个人提出来,当然,得到了书中的提示,唐军的研究人员思路大开,将练锌的大炉全部密封,又不需要在当中加入铜矿,速度效率下子提升了数十倍。
宋应星第六次科考落第后,绝了仕途之念,回到家乡江西奉新,孙元化再也没有和宋应星见过面,孙元化在商洛看到好友邗印的新书时,即为好友的成就欣慰,又怕好友会陷于战火中,当得到宋应星请到了唐军领地后,孙元化才放下心来,记起了自己那次被请的经过,想起恐怕宋应星也是如此,不由面露笑意。
第二天,孙元化就亲自领着宋应星参观商洛的工厂,天亮,整个商洛山中新安装上去蒸汽机就发出轰鸣,在这春寒陡峭地天气,工人们却全都脱光了膀子,用大铁锹将煤块铲进火红的炉子中,全身冒着热汗。
那边的钢水在巨大的绞架驱动下,炉炉倒了出来,流到铸好的模具中,很快变成了狠狠铁轨,技技枪管,门门炮筒,整个过程流畅无比,何止比人工快上十倍,百倍。
宋应星看着这些,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孙初阳,这些都是你在这几年中造出来的。”
孙元化脸上全是得意:“不,准确地说这些东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