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96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衣,也有不少人的衣服还打着补丁,可是每个人都面色红润,兴高采烈,找不到个面黄肌瘦的人,相比北京到处可以看见衣衫褴褛的人群,西安城无疑要好得多,这里也可以看到乞丐,只是他们的气色,比起北京的穷人也要好上几分。
宋应星看得暗暗点头,无论他对唐军有什么看法,西安在唐军手中远比在朝庭手中繁华,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这是事实,在唐军没有占领陕西之前,天下半地流民出自亍陕西,如今陕西不但没有了流民,反而天下的商人云聚于此,这都是唐军之功。
贺小风在西安并没有府邸,他将宋应星等人带到了驿站安排了下来,此时的驿站也是热闹非凡,挤满了从外地赶来的官员,也有小部分是商人,西安的客栈虽然多,比起驿站来,有部分商人还是愿意选择比较干净实惠的驿站。
唐军的驿站并不是免费的,无论是官员还是商人,都要收取费用,不过,官员的费用可以减免半,由唐军的户部支付,其余半地费用官员必须自掏腰包。
宋应星家十余口都是由贺小风掏钱安置下来,他安顿好宋应星家后,就要去向情报部另名巨头贺景报告此行的情况。
还有十天就是自已登极为帝地日子,李鸿基坐在自己的书房中,心中有说不出地感慨,自己到这里已经八年了,八年来,从开始的战战兢兢,到如今的权倾天下,如果不出意外,再有半年至年的功夫,自己就可以统中原,无论是满人,蒙古人,都不再是汉人的威胁,但仅仅这些就够了么。
统中原后,自己完全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坐拥三宫六院,以全天下供人,享受真正的带王生活,即使以后自己是多么不思进取,百年之后,人们依然会认为自己开国有功,他们会记住自己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打败了蒙古人,消除了为患中原数十年的满人,而忘记自己所有的缺少,崇拜美化自己,这些就是自己所要的么。
不,自己清楚这个世界有多大,清楚未来的走向,自己的到来,除了不让异族对中原的的屠杀破坏外,应当还有更高的目标,中华民族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这个民族领先了世界数千年,却从没有主动去扩展过自己的生存空间,每当这里的土地承栽不了太平时期增长地人口时。就又会陷入内乱中。无尽地杀戳过后。才是又轮地大治。
这个轮回应当由自己来打破,或许这就是自己来这个世界的宿命,正当李鸿基在书房里胡思乱想时,李娃过来报告:“殿下,四川刘之渤来了,请求殿下的召见。”
李鸿基叹了口气:“让刘之渤进来吧。”
这些天,随着唐军在地方上的重臣陆续来到西安。李鸿基每天都要抽空接见,劳累无比,这个年,唐军上下都喜气洋洋,只有礼部官员忙得脚不沾尘,他这个唐王也未必比礼部官员轻松多少。
李娃退下,正要传刘之渤进来,贺景匆匆赶来:“殿下,宋应星家已到了西安,殿下是不是马上召见。”
李鸿基连忙叫住李娃:“慢。让刘之渤先等着,传宋应星。”
李娃应了声:“是。”心中却纳闷万分,宋应星是什么人,自己怎么没有听说,殿下宁愿让省巡抚等着,也要先见他,难道他比巡抚还大。
贺景却知道宋应星的重要,当初唐王还在商洛山时,为了救个孙元化,不知费了多大劲。孙元化也不负众望,唐军大部分兵器的研发制造都是由他负责。听说现在还制造出了能在地上行走的铁疙瘩。可以说,孙元化在唐军中。个人顶上野战军也不止,贺景才会对写出天工开物地宋应星如此重视,听到贺小风的回报,马上将人带来见唐王。
宋应星被人引到了唐王府大厅时,正见到个官员在对名女子训话:“你也太任性了,这次偷偷跟来还不说,大街上还抛头露面,点也没有大家闺秀的样子,成何体统”
那名女子的声音又娇又脆:“爹爹不要生气了,人家也是担心你要行千里之路,没人照顾,才跟来的吗。”
“你会照顾我吗,没有给我添乱我就要烧高香了。”话虽然如此,那个官员的口气却软了下来,显然对女儿宠爱异常。
“爹爹放心,我心中有数,只会带给你大大的富贵。”女子对父亲的责怪显然并不在意。
宋应星此时还是迷迷糊糊,他在驿站刚刚安顿下来,贺小风就告诉他,要带他去见唐王殿下,宋应星大吃惊,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命令贺小风把他几乎以绑架的形式请来的人会是唐军地最高首脑唐王本人。
宋应星顿时心乱如麻,先前自己的种种推测全部推翻,如今他要想回去是不可能了,唐王将他全家都接了过来,如何能让他回去,如果不答应为唐军效力,恐怕全家立有不测之祸,只是唐王毕竟是乱臣贼子,他如果投靠,若是让朝庭知道了,恐怕那些兄弟朋友都要被连累。
宋应星所学广泛,他心中并无多少对君王愚忠的思想,要不能也不会在他的卮言十种作谈日篇,反对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对儒家中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是直言荒谬,他得知是唐王要见他后,第个反应不是要失节,而是怕连累亲朋好友。
见到有人进来,这对父女停止了说话,向宋应星望去,见宋应星身布衣,两人都有丝惊异之色,显然对这样个人能进入大厅感到奇怪。
那对父女转脸,宋应星就认出了大厅中的女子正是不久前在进西安城门时碰到骑在高头大马上的那位女子,此时相距软近,那名女子脸上也没有再覆轻纱,露出了白玉般的脸容,她优美的脖子也露出了半截,身上地绒裘已脱去,全身曲线尽展。
宋应星马上转过脸去,心中暗赞,贺小风被她笑就象勾走了魂,换了我年轻二十岁,恐怕会被贺小风更加不堪,这样个女儿,也难怪父亲会骄纵。
这两人就是四川巡抚刘之渤和他女儿刘秀秀了,刘之渤要上西安参加唐王登极典礼被刘秀秀知道后,刘秀秀每天都缠着他要同去,女儿虽然说过要嫁天子的话,刘之渤只是认为女儿心高气傲地玩笑话而矣,又如何会当真,当然不愿意让爱女同行。
刘秀秀见父亲不同意,没有再求,倒是大出刘之渤的意外,哪知使团出发二天后,他才看到女儿竟然乔装打扮,混在当中,刘之渤大为生气,将隐瞒不报地众人各打了二十大板,就要将女儿送回去,刘秀秀死活不同意,威胁刘之渤不同意就要独自上西安。
刘之渤只好让步,带刘秀秀同来到西安,到了西安,刘之渤本是要单独拜见唐王,刘秀秀又非要跟着不可,刘之渤此时方才明白爱女的心思,恐怕她说是要嫁天子不是时意气,他虽然不愿意女儿入宫,到了此时,却由不得他了,只得带着刘秀秀起来到王府。
见宋应星转身,刘之渤忙对女儿停谆告诫:“等下见了殿下,千万不要乱说话,殿下没有问你,不要乱插嘴,知道了么”
刘秀秀却不认同:“我听人说殿下接见下属都很和气,决不会因人说话而怪罪,爹爹怕什么”
刘之渤心中急,声音大了起来:“我的小冤家,自古伴君如伴虎,小心点总是没错。”等到说完,刘之渤才意识到声音太大,这句话也有不恭之意,连忙向宋应星看去。
宋应星心中暗笑,自已乱说句,恐怕真是说中了,这名女子分明是想得到唐王的宠爱,贺小风的心思只能白废,见刘之渤向自己望来,忙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刘之渤见宋应星没有注意到自己,放下了心,正要再告诫女儿注意言谈举止时,见到名唐王的侍卫走进了大厅,忙迎了上去:“可是唐军殿下召见。”
那名侍卫看了刘之渤眼,道:“刘大人还想稍坐片刻,殿下召开宋应星,宋先生。”
宋应星指了指自己的鼻子:“唐王现在就要见我”
他心中虽然还没有拿定主意要不要为唐军效力,但到了这里,倒也不敢乱说话,对李鸿基也尊称为唐王。
刘之渤和刘秀秀齐向宋应星望去,自己两人明明比他先来,为什么接见还在他之后,这个老头子到底是什么人。
侍卫点了点头:“不错,宋先生请跟我来。”
第八卷 统中原 第三章 召见
宋应星被引导着进入了唐王的书房,他在路上胡思乱想,见了唐王应该不卑不亢,还是干脆冷言相对,又或者大礼参拜。
“长庚先生,你路辛苦了,本王派人把先生家掠来,实在是看了先生所写出的奇书,忍不住想见到先生本人,此举鲁莽,让先生受惊了。”李鸿基说完。向宋应星拜了下去。
宋应星做梦也没有想到到李鸿基的书房,唐王就先来了个自承其非,赔礼道歉。宋应星顿时手足无措,唐王的称号虽然是李鸿基自封,但朝庭其实已经默认,唐军将几个擒获的番王送还朝庭时,双方还有段密月期,甚至朝庭的兵器还向唐军购买过部分,他怎么也不能让唐王拜下去。
“殿下太客气了,老朽能够得到殿下的厚爱,实在是感激不尽,殿下万不可折杀老朽。”宋应星忙将李鸿基要拜下去的身体托住。
李鸿基心里暗笑,道个歉就能让自己多个如此牛逼的人才,这个生意做得太划算了,他并不是真要下拜宋应星,趁势起身,叫道:“来人,给长庚先生赐坐。”
名侍卫抬了把大椅上来,上面赫然铺上了虎皮,虽然不是传说中的白虎皮,只是此举已是尊宠之极,宋应星斜着身子坐了下来,拱手道:“多谢殿下赐坐。”
李鸿基的桌子上此时正放着本宋应星地天工开物。李鸿基指了指书道:“长庚先生作此书,将我汉人数千年积累下来的各项技术襄括空,可以称得上本大百科全书,我汉人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只是后人不知珍惜,或者敝帚自珍,以致许多技术失传,远的就不说了,就说本朝成祖年间,三宝太监率着庞大的般队七下西洋。将我们汉人的文明四面传播,如今这支庞大船队的技术几乎全部失传。此时想来还令人不胜唏唏。”
宋应星大起知已之感,他的天工开物十八卷中就有卷专门讲述舟,车,可惜,车还好录。录到舟时,他虽然记录了从唐朝开始时就流传下来的些造舟技术,甚至包括许多人以为失传的宋朝车船制造方法,可独缺了聚汉人造船大成者地成祖年间船队的技术,让他想来还遗憾无比。
“财富自海洋而来,危险亦自海洋而来,朝庭上百年地禁海实在是大错特错,若是能有成祖年间的船队,何至于有本朝嘉靖时的倭寇之乱。可惜朝庭剿灭倭寇之后,依然采取禁海之策。”说起造船,宋应星也是叹息不已。
李鸿基心中动,唐军虽然已在洞庭湖建了个造船的基地,也能造出些小船,可是除了在江上行走,想要造出海船却毫无办法,听宋应星之意,他对造船也颇为热心,何不让他总理洞庭湖的造船基地。别地不说,就造出他书中记栽的车船。也远甚现在唐军所造之船。
李鸿基当即向宋应星试探着道:“长庚先生,本王欲让你担任唐军水师监造职。以期将来重现我汉人扬威大海之情形,不知先生能否屈就”
宋应星刚提到本朝禁海的失误,听到唐王有意重新让汉人出海,脑子热,道:“敢不效命。”此话出,宋应星就等于成了唐王的正式臣子。
哪知李鸿基突然摇头:“不妥,不妥”
宋应星以为李鸿基看不起自己,涨红着脸:“如何不妥,还请殿下直言。”
宋应星没想到自己刚刚答应投效,唐王就怀疑起自己的能力来,若是李鸿基不能说出个合理的解释来,他就不惜与唐王翻脸。
李鸿基道:“长庚先生大才,岂能让你将精力全部担搁在造船事之上,造船虽然重要,在本王心目中,还比不上卿所言的冶铸乃粒乃服等篇,只是卿只有人,分身泛术,本王若让你去哪方都太过屈才。”
天工开物开篇就道重五谷,轻五金,李鸿基如此说,宋应星见误会了唐王的意思,倒是有些讪讪起来:“殿下对老巧太高看了,老朽其实只是记录了前人所发明创造的物事,算不上什么才能,那些发明物事地人才是真正的大才。”
李鸿基摇头道:“不然,卿能将前人的经验总结记录,必须先自己融会贯通才行,我们汉人从来就不泛发明各种物事的天才,缺泛的是能将他们全部完整记录下来之人,有的虽然记录了下去,却只是独享,到最后才会失传,卿能将自己数十年的心血,完整的刻录下来,流传于世,使之永不失传,光此举就能让卿名垂千古。能得到卿,是孤王之幸。”
宋应星见唐王将自己捧得如此之高,心中不胜惶恐,低头道:“殿下过益了,老朽虽然记下了这本书,但说融会贯通,实在是太过吹嘘,老朽平生之愿就是将书中所记,验证,若有缺失之处,也可及时改正,不知殿下能否允准。”
李鸿基点头道:“即如此,爱卿可去商洛的科学院,那里是初阳先生主持,爱卿若有什么需求,尽管向初阳先生提,商洛的科学院,专门研究各种技术之人已超过五百。爱卿地书我让他们每人本。可以选自己善长的面研究,如此比爱卿人验证岂不快上数百倍。”
宋应星没想到唐军还有这么个地方,难怪贺小风会买这么多书,他却想岔了,贺小风买书纯粹是想引他出来,唐军书藉地刻印比朝庭要先进得多,李鸿基得到本书后,已在唐军境内大势刻印。根本不需要贺小风再买书。
不过,听到初阳先生在此,宋应星已是大喜过望,问道:“殿下所说初阳先生,可是昔日子光先生徐光启爱徒孙元化。”
孙元化之事,在唐军巾除了商洛地干人员,其它所知人员也不多,朝庭早当孙元化已死,宋应星上京城赶考时,多次拜见过徐光启。和孙元化也相熟,听到孙元化在押解上京时不知所踪时。还拜祭过孙元化,此时重新听到故友消息,时之间还不敢确认。”
“不错,你们两人相得益彰,有长庚先生加入。相信初阳先生也会高兴非凡。”
宋应星忙道:“殿下如此安排,正是臣所愿也。”
李鸿基又留下宋应星聊了好久,宋应星地天工开物李鸿基都翻看了篇,他的见识远甚当时之人,许多东西都能下子指出他的优缺点,宋应星越聊越惊讶,对李鸿基的见识不由佩服万分,他此时把唐军千里押来的不快早已丢掉,恨不得早日就与唐王相识。
刘秀秀见宋应星晚到却比自己先受到唐王召见时已是不乐意。不过,并没有多大在意,认为很快就会轮到自己,唐王虽然亲自领兵攻下四川,在成都也住过段日子,但是她却没有亲眼见到唐王本人,虽然听到父亲对唐王的描述,总还是不如自己亲眼看到,饶是她天不怕,地不怕。想到要见唐王时心里也不由砰砰乱跳。
只是她心慌意乱了半天,却迟迟没有见到唐王的侍卫来传。而那个布衣老头也直没有出来,刘秀秀顿时大急。不停的催问父亲何时才能见到唐王。
刘之渤何偿不是等的心焦,他们进城,安顿下来就匆匆过来拜见唐王,中饭只是胡乱吃了点,眼看已经过去了二个多时辰,天快黑了下来,唐王还没有半点召见地意思,他只得向外面的个侍卫召了召手。
那名侍卫倒也不敢怠慢:“刘大人,不知有何事吩咐”
刘之渤道:“这位小哥,殿下是不是太忙,把我们忘了。”
那名侍卫闻言,也觉得奇怪,唐王从没有见个人有数个时辰地记录,就是唐王的亲侄儿湖南总督李双喜回来,唐王和他只说了半个时辰也就出来了,他不能确定是不是唐王时忙忘了,对刘之渤道:“刘大人,我去帮你问问看。”
刘之渤放下了心,又安心等待起来,侍卫不久就匆匆返回,刘之渤忙迎了上去;“怎样,殿下要召见我吗。”
侍卫摇头:“刘大人,殿下已命人点上蜡烛,还在和前面进去的宋先生谈话。”
刘秀秀甜甜的笑:“这位大哥,可知宋先生的来历,殿下对他为何会如此器重。”
刘秀秀开口,那名侍卫顿时心中狂跳,忙低下头不敢再看,回道:“小人也不知宋先生什么来历,你们只好等着了。”说完,侍卫好象怕了刘秀秀似地,飞也似的离开。
父女两人面面相觑。实在不知这位宋芳,生是何来历。只好继续坐着等待。
李娃命人将书房和大厅的蜡烛全点燃后,见唐王和宋应星还在交谈,不由到李鸿基身边轻轻提醒道:“殿下,已经很晚了,四川巡抚刘之渤还在等殿下召见。”
李鸿基才反应过来,看到外面已经黑漆漆的天空眼。对宋应星道:“宋爱卿,今日席话,让本王获益良多,明日孤王先给你赐座宅子,等过完年后,你再动身前往商洛不迟。”
宋应星此时已是李鸿基的臣子,听到唐王赐宅,慌忙起身,就要下跪,李鸿基连忙将他扶住:“爱卿不必如此多礼。”
宋应星见拜不下去,退后几步,还是跪下道:“殿下之言,才让臣茅寨顿开,臣到商洛后,定不负殿下所望。”
李鸿基见对方定要拜,也是无可奈何,若是强要阻止,反而令对方不安,只得生受了宋应星几礼。
见宋应星退了下去,李鸿基才对李娃道:“叫刘之渤进来吧。”
李娃在李鸿基耳边悄声说道:“殿下,刘太人还带了他女儿起来,要不要起宣来。”
李鸿基愣:“他带女儿过来干吗”
李娃神秘笑:“殿下认为他带女儿来干吗”
李娃是李鸿基的侍卫队长,又是李继迁寨的族人,他平时在李鸿基面前都是言笑无忌,李鸿基见李娃发出男人都会意的滛笑,笑骂道:“皮痒了是不是。”
过了会儿,见李娃还在傻笑,李鸿基踢了他脚:“还不派人去传。”
李娃揉了揉被李鸿基踢中的地方:“殿下,那宣不宣他地女儿起来见。”
李鸿基斜了他眼:“你说呢”抬脚又要踢去
李娃忙退出书房:“明白了,殿下,我马上派人去传。”
不久,刘之渤和女儿刘秀秀就来到李鸿基的门前,李鸿基忙端正了坐姿,刘之渤拉着女儿跪下道:“臣参见唐王殿下,唐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李鸿基道:“刘爱卿请起,今年四川大熟,河南百万移民的救济之粮多半来自四川,爱卿功不可没。”
刘之渤又磕了几个头才敢起身:“此仍臣份内之事,臣不敢居功。”
李鸿基笑:“能做好份内之事就是功劳,爱卿不必过谦。”
两人问答之间,中间却传来声“扑吱。”的笑声,刘之渤大惊,忙扯了下女儿的衣服。
刘秀秀却不理父亲的暗示,抬起了头,直视着李鸿基,李鸿基见到刘秀秀的容貌,尽管他见惯了美女,也不由为刘秀秀的美丽愣了下神。此时已是晚上,四周燃满了巨烛,照的书房亮如白昼,明亮的烛光。映在刘秀秀地脸上,使她白玉般的面容更象涂上了层天然地胭脂。
刘之渤在旁道:“殿下,小女无状,还请殿下怒罪。”
“无妨,令爱天真可爱,孤王不会怪罪。”
刘之渤才松了口气,刘秀秀却道:“殿下可知我刚才为何发笑。”
李鸿基大感兴趣:“本王与令尊的对话有何可笑吗”
刘秀秀道:“你们地对话大假,当然可笑。”
刘之渤差点被女儿的话吓死,唐王马上就要登极为帝,刚才的番话,完全是大逆不道,他暗暗埋怨女儿平时精明无比,为何会犯下如此大的错误。
不过,没等他埋怨完,刘秀秀接下来的句话却让房中的两个男人全都震住。
第八卷 统中原 第四章 求亲
“听说殿下即位为天子之时,还要再封两位女子为妃,秀秀自付容貌,品德皆不输于她人,愿成为殿下的妃子,终生侍奉殿下。”
刘之渤听得大惊失色,即使要入宫,自可以等到新皇登极之后,选秀时再入,这种话如何能从女儿自己口中说出来。
李鸿基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大胆的个女子,刘秀秀的眼光直盯着李鸿基,点也不避让,李鸿基从她美丽的眼中看到了股熊熊的烈火,还有无穷无尽的野心。
李鸿基被刘秀秀看得老脸发红,愣了会儿神才道:“你我尚是初次相见,刘小姐此言是否太过猛浪。”
刘秀秀道:“殿下觉得秀秀容貌如何”
李鸿基道:“姑娘容貌不凡,当得上是天姿国色。”
“那殿下认为秀秀的才情如何”
“我虽与姑娘初次见面,但看姑娘如此自信,又出自名门之后,想来不会差。”
“既然如此,殿下为什么在犹豫,是因为殿下担心驾御不了个女子吗”
看到刘秀秀绝美的容颜,眸子下隐藏的野心,李鸿基下意识的要拒绝,只是被这么激,这拒绝之语却再也不能说出来,刘之渤心中大悔,不该把女儿带出来,无论唐王拒不拒绝,恐怕女儿除了入宫,就只有丫角终老了,谁敢和皇帝抢女人。
“姑娘先回去吧,你的提议本王会考虑的。”
“既如此,那我等殿下的好消息。”
看到刘秀秀袅袅的起身走出了自己地书房,李鸿基突然对这个女子感兴趣起来,这不仅是她的容颜。而是她的大胆,还有毫不掩饰的野心,唐王府中并不缺泛美貌的女子,但李鸿基却直没有再纳妃嫔,那些女子见到李鸿基都是战战兢兢,唯恐犯错,又如何会引起李鸿基的兴趣。
出了唐王府已是深夜了,整个街道上都挂满了灯笼,将宽阔的水泥路面照得蒙蒙胧胧,街上已是行人稀少。若是在前几天,这时的街市正是最热闹的时候,现在大家都躲在家中和家人团聚在起。
刘之渤出了王府还是言不发,刘秀秀跟在后面道:“爹爹可是怪罪孩儿太过大胆么。”
刘之渤叹了口气:“秀儿,是爹爹错了,不该如此骄惯你,才养成了你无法无天的个性,这次更不该带你出来。”
刘秀秀道:“爹爹不用为女儿担心,孩儿又怎甘心嫁那些凡夫俗子,孩儿自己选地路自己清楚。绝不会为之后悔,也不会怪罪爹爹。”
刘之渤道:“那你也不该如此大胆。殿下若是拒绝,以后又有谁敢娶你”
刘秀秀幽幽的道:“若不嫁与天子,我宁愿终老不嫁。”
刘之渤叹了口气,他从中午到现在已是三四个时辰没有讲食。却没有丝毫饿意。心中全是替女儿担心。
刘秀秀见父亲为自己担忧,安慰他道:“爹爹无需如此,我看到唐王的眼睛。他流露出来的全是欣赏之色,你的女儿马上就会成为唐王的妃子。爹爹就是当今的皇亲了,以后谁也不敢用降臣的身份来看你。”
刘之渤本身就是朝庭在唐川的布政史,成都不战而降,他在朝庭得享高位却没有为朝庭尽忠,唐军中人看不起他,就是和他起降的人对这个上司有时也不太恭敬。
对于儒生来说,责任地划分很是明确,国亡了,自然是皇帝的责任,而个城丢了,自然是主将地责任,刘之渤身为成都的布政史,巡抚大人不在时,他就是最高主官,其他人是降是亡也好,都不算失节,唯有刘之渤带头投降,那么就是贰臣了,刘之渤现在是巡抚,别人不敢当面对他说,但他在四川的名声也确实不太好。
不过,事以至此,刘之渤对爱女再责怪也无济亍事,只能寄希望亍真如女儿所说,成为唐王的妃子。
接下来地几天,大家沉浸在过年地气氛中,他们这些从外地赶过来的官员也互相聚在起,彼此联络感情,这些从各省过来的大员在当地都是威风面,到了这里和大家起挤在驿站,不过,驿站地设施齐全,不但有单人的高档房间,也有可供多人居住地院子,大家虽然觉得不便,好在时间不长,难得的是有个可供地方官员相互了解的机会。
四川是天府之国。今年在移民时又大大出了把彩,所用粮食多半来自四川,刘之渤又是巡抚,自然少不得每天都有同僚请过去应酬,刘之渤心中有事,即使和同僚杯盏交换之间,也是忧心仲仲。
刘秀秀却点也不担心,她直呆在驿馆由刘之渤包下来的小院里,足不出户,刘之渤应酬回来后,刘秀秀指挥下人又是端水,又是送茶,直到服侍自己的老父睡下,自己才休息。
大年初四,刘之渤刚要出门赴宴时,却见到自己的院子里来了个年轻人,那人高高瘦瘦,脸的精明强干,刘之渤愣,这个人他并不认识,驿站里虽然也会接待些商人,但象他这样的高官都是有专门的人护卫,普通人是不可能走近他的院子,刘之渤以为又是哪个同僚派人来邀请他赴宴,问道:“小哥,你是那位大人府上”
“晚辈贺小风,特来拜见刘大人。”
贺小风说完,朝后面拍了拍手:“抬上来。”
只见从转角处出来十几个仆役,他们挑着各种凌罗绸缎,猪牛羊肉,还有各色礼物,下子就将刘之渤的院子门口堵住。
刘之渤忙道:“慢来,慢来。我和你素不相识,你这是何意。”
贺小风掏出自己的声腰牌,在刘之渤面前晃了晃:“大人,在下是录属于情报部门下五品郎中,今日来此是有事求见于大人。”
刘之渤听到贺小风自报是情报部时心中惊,待看清腰牌是黄色时才放下了心,唐军的情报部在官员心目中就和明朝的锦衣卫差不多,虽然情报部门无权逮捕官员,只是提供情报给中书省官员,证据确切后再发给刑部拿人。不过。情报部在官员们心目中恐怖程度依然不下亍朝庭地锦衣卫,原因是官员们旦落入情报部的视线,往往就是证据确凿,丢官免职是轻的,经常是发配到大草原垦荒。
情报部分成两支,黄色的是腰牌是对外不对内,对内的情部人员腰牌是红色,刘之渤知道这些人的身份般是隐秘的,既然对方亮出了腰牌,那么所求之事恐怕非同小可。他连忙档住:“原来是贺大人,不过老夫和贺大人素不相识。我们之间也没有什么关系才对,贺大人所求之事恐怕刘某不能答应,贺大人请回吧。”
贺小风的脸微微有些涨红:“刘大人,贺某所求非是公事。还请刘大人能让晚辈进院叙如何”
不是公事。刘之渤更是不愿意贺小风进入自己的院中,贺小风虽然负责的是外事,但他也不愿与情报部地官员打交道。那些打交道的官员多是到草原垦荒去了:“贺大人,若是私事。那更要请贺大人回去,刘某与贺大人之间恐怕不存在什么私事可谈。”
贺小风顿时愣在那里,他没有想到刘之渤会对他这么不客气,早就听到自己同僚在官员们心目中的地位,却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得到这种待遇,刘之渤见他愣在哪里,干脆就从贺小风身旁经过,向外走去。
贺小风连忙将刘之渤拦住:“刘大人且慢,下官那日看到令千金的容颜,令在下大为倾慕,今天特意过来,是想向刘大人提亲的。”见刘之渤对他避之不及,贺小风只好在外面就道出了自己的来意。
“结亲”刘之渤不由转过身来,上下打量着这个年轻人,这个人至多只有二十二岁,年纪如此轻已是五品高官,即使在唐军普遍年轻的军队中,也是罕见,可以说未来前途无量,虽然是情报部中人,自己对他们避之不及是回事,可是若真有个情报部的高官成为自己的女婿,好处是显然易见,若是没有见到唐王,他还可能真会考虑,可是此时却
刘之渤摇了摇头:“对不起,贺大人,小女已许配人家,看来你是无缘了。”
贺小风那日见到刘秀秀时的失态,让宋应星大大讽刺了番,却并没有让他打退堂鼓,反而坚定了他地决心,只是他虽然是属于情报部,却没有权力插手西安的情报工作,他又不愿向贺景求助,只好自己亲自花了二三天时间才知道了刘秀秀地真实身份和住处,他已从刘之渤的随从中知道了刘秀秀尚没有许配人家,听到刘之渤如此说话,分明是托词。
贺小风大为不满:“刘大人,令千金根本没有许配人家,若是嫌弃贺某粗鄙不堪,配不上令千金,大人尽可以直说,何必如此堂塞贺某。”
刘之渤才想起了对方的身份,恐怕对自已早经过打听番才来的,他并不清楚情报部地内部运作,以为贺小风可以利用西安地情报人员,想到这几天自己被情报部的无数双眼睛盯着,他有点恼怒:“既然贺大人打探如此详细,自然知道我父女两人前几天刚拜见过唐王殿下,纵然小女以前没有许过人家,也不可能再许配人家了。”
贺小风顿觉心中被人撞,种苦涩的滋味涌上心头:“难道殿下是殿下。”
刘之渤点了点头,静静地看着他不语。
贺小风顿时有气无力,望了望院门,佳人虽然近在咫尺,可惜他却再也无缘得见,贺小风虽然没有娶亲,但这些年辗转于各地,为获得情报,经常要拉拢朝庭的官员,金钱,美女必不可少,经他手送出去地美女也不知有多少,却从来没有个让他动心,没想到街上的面之缘,却让这个年纪轻轻就得享高位的青年陷入了情网。
可是初次动情的他却注定没有收获,他如何能和唐王殿下抢女人,想起宋应星讽刺他所说之语,没想到语成真,贺小风顿时想大哭场,又想大笑几声,最终还是什么也没有做,对这些请来的仆役道:“把东西抬回去吧。”
刘之渤看到贺小风的脸色有点吓人,想安慰他几句,又觉得不合适,只得作罢。他不由埋怨女儿,那天干吗要抛头露面。
看到贺小风带着人离开,刘之渤迟疑着是不是要返回去将此事告诉下女儿,只是正要迈进院子,还是又转身走了,这事不告诉她也罢。
贺小风离开后,抬着这些东西只觉得无处可去,他来到宋应星所住之地,此时宋应星正在指挥家人搬东西,李鸿基第二天就赐给了他宅子,只是宅子还要请人清扫,重新布置番,所以今天才搬进去,宋应星从唐王府出来后,想起贺小风也是奉命行事,加上唐王对他的器重,对贺小风的怨恨早已消去,这几天和贺小风的关系已转好。
见贺小风回来,身后还跟着群人挑着各种礼品。宋应星感到奇怪:“贺大人,老朽只是搬家而矣,何须如此破费”
贺小风勉强笑了笑:“宋先生,路上委屈你了,如今先生得到殿下重用,咱们已份属同僚,贺某就借着区区薄礼向你道歉了。”
宋应星忙道:“不碍事,这路上还多亏你照应,这礼物如何也不能收。”
不过,宋应星突然睁大了眼睛:“贺大人,你这是恭喜我乔迁新居吗,我看这些怎么象求亲所用。”
贺小风故作惊讶:“怎么,不对吗,搬迁新居当然都得用大红之物。”
宋应星此时才想了起来:“说到求亲,忘了告诉你,那天咱们进城时不是遇到四川巡抚的仪仗吗,原来当时骑在马上的那位姑娘就是四川巡抚的爱女。”
贺小风“唔”了声,宋应星接着道:“那天我们还起拜见唐王,我听了几句他们父女的对话,看来刘之渤是想借爱女求富贵了,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贺小风顿时气往上涌,恨不得在宋应星头上敲上几下,这个老家伙,怎么不早说,害得自己这几天将全部精力花在上面,今天还出了个大丑。
第八卷 统中原 第五章 登极为帝
离唐王登极的日子越来越近,西安的街头已开始戒严,各个城门口开始盘查行人的出入,身份可疑之人要么驱出西安城,要么干脆投入监狱,为防止有人在唐王登极时捣乱,街上还多出了队队巡罗的近卫军士兵。
西安的四万名近卫军出体出动,负责唐王登极前后十天的治安,而西安的衙役刚沦为下手,数十万人的西安城治安顿时空期良好,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步。
邢红娘也在近卫军中,她是唐军中唯的女将,对于邢红娘能做将军,不是没有人有微辞,只是这是唐王亲自下令,邢红娘又是唐王妃的妹妹,没有人去触这个霉头,不过,近卫军中突然出现个女人,还是将军,让近卫军统领李过别扭无比。
李过怕人笑话近卫军的士兵是女人带出来的,为安排邢红娘之事绞尽脑汁,后来得到名部下的提醒才将邢红娘安排作健妇营的统领。
健妇营其实不是近卫军的编置,邢秀娘掌管唐军钱粮时,李鸿基特意组建个五百人的健妇营来保护她的,只是邢秀娘怀孕之后,专心于自己腹中的孩子,不但将钱粮之事交给了李守信,健女营也不再管了。
此时健女营已缺了统领快二年了,却直没有解散,李过把这个健妇营划分到邢红娘的帐下,怕邢红娘有怨言,请示过李鸿基后,允许这个健女营的规模扩充到千人,营中本来只有五百人。加上邢红娘以前身边的数百人,也不够干人的规模。实际上只有七百余人。
让管理健妇营,邢红娘自己倒是没有什么意见,邢红娘并没有要和男子争长短之心,否则当初就不会把主帅之位让给李岩。在山上落草也是杀人后地逼不得已。
邢红娘自从搬出唐王府后,和姐姐的关系直没有缓和下来,邢秀娘几次派来人来请邢红娘入宫。都被她拒绝了。李岩等人不知发生了何事,也不知如何相劝。何况牵涉到唐王妃地事也不是他个五品的近卫军将军可以管,只能暗自纳闷。
最后,还是李鸿基的道旨意让邢红娘不得不再次入唐王府,唐王府虽然有宦官,但更多的却是侍卫,这些侍卫都是血气方刚,里面的宫女又是年轻美貌,长期处在起,难免瓜田李下,其中就有几个侍卫和宫女偷偷好上。最终被发现。
礼部的官员气势汹汹,要将几名偷情地侍卫和宫女处死。以儆效尤,还是唐王亲自下令赫免。允许他们结为夫妻,发配大草原了事,这事在李鸿基看来没有什么大不了,那些宫女他又不会宠幸,过几年还不是都要放出去嫁人,和侍卫结成对也没有什么不好,反而可以让他们更忠心为自己办事。
可是在唐军地文官们看来,却是件实实在在的大丑事,为尊者讳地缘故,大家见唐王赫免那几对侍卫和宫女,也不便再追究,毕竟这事若是闹得沸沸扬扬,不但唐王殿下蒙羞,他们做臣子的也面上无光。只是这种事却要确保以后不再发生,那么最安全的办法当能就是唐王府中只有唐王个男人。
这样来,不免要大量使用到宦官,只是唐王本人有意废掉宦官制席,而大明朝庭宦官为患如此之烈,让唐军的文官也不愿意重新给宦官提供压在自己头上的机会,最终想到唯有使用大量的女官来替代侍卫。
只是女子力弱,宫中有些事毕竟还是要用到男人,礼部侍郎赵良极提议官中可以保留部分侍卫,不过,必须都是已成家之人,而仆役必须是年过四十以上的男子,而且既然女子也能进入近卫军,宫中的守卫就不妨换成女兵。
赵良极的提议得到了文官的致赞同,唐王马上就要登极为帝,柳如是和顾媚两人已确定要封为妃嫔,她们本来就是青楼女子,任她们如何贤淑良德,若是宫中多有男性侍卫出入,恐怕不久就要流言四起,不如未雨绸缪,先将这种可能地流言消灭。
邢红娘的健女营已重新组建了近二个月,刚好可以用来守卫未来地皇宫口时唐军大臣给纷纷上奏,要求调健妇营入宫。
李鸿基开始不在意,只是后来三位王妃也被文官说动来相劝,人言可畏,现在只是发生在几名侍卫和宫女身上,万以后有传言到王妃身上,那连累她们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