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其他小说 > 闯王李自成新传最新章节 > 第 95 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95 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福建各贡献了百五十万两,其余四百万余两,广西加征五十万两,云贵两省共加征五十万两,浙江百万两,直隶百五十万两,山东五十万两,河北五十万两。

  广东,福建两省拿出百五十万两那是绰绰有余,可是无论周家也好,郑家也好,拿出银子都不痛快,他们都知道要让皇帝认为自己轻轻松松就可以拿出来,那下次皇帝地胃口就会更大,只是拖拖拉拉,到了年底才交齐。

  不过,崇祯还是对二个封疆大吏宠爱有加,认为他们生财有道,随着朝庭失去了湖广,四川,广东,福建的收入几乎占了朝庭的三分之,从这次杨嗣昌练饷的加派就可以看出来,七百五十万两银子,两省占了三百万。

  不过,其它各省地银子就不好收了,云南,贵州,广西本身穷,拿出五十万已是极限,好呆还是拿了出来,只是向富裕的直隶却连广东,福建也比不上,百五十万两银子最后征收百万两银子不到。

  山东本来是富裕之地,可是当年耿仲明,尚可喜的叛乱让山东多处成为片废墟,如今还没有恢复元气,连五十万两银子也难拿出。

  崇祯大怒,连将直隶,浙江山东布政使朱之臣姚永济曾道唯,苏州知府陈洪谧,扬州知府韩文镜,淮安知府周光夏,夺官视事,勒限完复,加派输纳事例,各地的加派总算完成。

  早在杨嗣昌要加征时,温体仁就大声反对,他提出的理由冠冕堂皇,百姓困苦已久,再加征,朝庭会民心尽失。事实上温体仁反对加征,绝不是他表面上的大义凛然,而是另有算盘。

  温体仁早就对杨嗣昌不满,杨嗣昌虽然是兵部尚书,但因得帝宠,屡屡越过他,单独与皇帝密谈,只要定下来,马上发布,有时朝臣传得纷纷扬扬的事,最后才传到温体仁耳中,让温体仁这个首府颜面尽失。

  首辅的反对,让各派官员纷纷加了进来,其实随着朝庭的财政越来越入不敷出,崇祯多次要加征饷银,以便筹及军费剿寇抚虏,只是每次加饷大臣们都群起反对,以博得敢言的名声,除了三饷,辽饷外,崇祯其它加饷都因朝臣的群起反对而作罢,三饷和辽饷加征时,都以苦吾民年,贼灭即停征,才勉强通过,只是贼越灭越多,三饷就只能年年的征下去。

  满人虽然被灭,唐军却又占领了辽地,这辽饷也不能停,如今皇帝又要加饷,群臣都摩拳擦掌,准备奋起抗争,不但要让皇帝收回收命,还要将提议的杨嗣昌罢官才摆休,只是崇祯这次却铁了心要加饷。温体仁地上奏,只惹来了皇帝的顿痛责。

  温体仁愈挫愈勇,拿辞职相要胁。崇祯不为所动,准了温体仁的辞程,这下温体仁傻了眼。他接到崇祯准予他辞职地准信时。正在喝茶。下子茶怀不稳,摔在地上成了粉碎,良久温体仁才反应过来,让下人收拾打碎的茶怀。

  温体仁字长卿,浙江乌程今吴兴人,崇祯三年1630。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八年,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阶左柱国兼支尚书俸。崇祯宠信优礼之极,温体仁当朝排斥异己,时劾者章不胜计,崇祯皆不省,此时朝罢相,他身后的众人纷纷偃旗息鼓,杨嗣昌地加征遂得已通行。

  只是这加征地银子绝大多数还是打了水漂,各地将领官员玩命虚报兵员数字,无非是借名搜刮敛财,没有几个银子真正用于“练兵”。更坏地后果时,横征暴敛使得饥民雪上加霜,纷纷抛荒田地逃散,将民心完全推给了唐军。朝庭实际上得不偿失。

  这些崇祯都已不管了,唐军虽然还没有发动对明朝的全面打击,但崇祯却已预感到大祸临头,从李鸿基起兵以来,朝庭对唐军竟然是攻多守少,只是朝庭每攻次,唐军就反过来要蚕食朝庭的领土,唐军每下地,也就牢牢占领地,如今唐军的领土已超过了朝庭,更让崇祯怒不可及的是,张献忠攻下南昌后,竟敢号称大昌皇帝,这无疑是在朝庭的脸上狠狠骟了个耳光。

  只要朝庭有了银子,才能练出精兵,只有练出精兵,才能剿灭张献忠,抵御唐军,至于小民地死活,杨嗣昌也说得明白,此次加征,每亩地不过多出八厘,百姓也会体谅朝庭的苦衷。

  皇帝也深以为然,至于他先前罪已诏里所说的“今官皆谋私,如同商贾,朝廷已经下令免征,官员旨私征,摊派不摊富专找贫”却已忘记了,朝庭能征八厘,下面的官员就能征八分,其实朝庭此时地已丢失了半,开支却没有减少,如果不加征,朝庭只有等死,这点崇祯看得很明白,被他宠信了八年地温体仁才会舍去。

  此时再加征却纯是找死,崇祯完全可以用另条办法,即江南武生李进提出的搜刮江南缙绅富户弥补过用,可是他虽是皇帝之尊,还是没敢采用这条会得罪所有土绅的办法。

  朝庭加征也好,罢相也好,这些都引不起李鸿基多大兴趣,唐军的实力已是数倍于朝庭,若不是被东北的移民担搁,唐军马上就可以发起统的战争,如今天气已转凉,在冬季作战,正是大忌,唐军上下将领再求战心切,也只能按耐下心来。

  唐王府温暧而明亮,盆盆上好的白炭在房中燃起,将外面的寒气完全驱散,唐王的书桌放了大叠奏章,李鸿基却懒得翻翻,这此奏章三省都已处理过,只是捡重要的让李鸿基批阅,其他的三省主官都同意即可实行,也不用他烦神,此时李鸿基的心思已放在北京,确切的说放在北京的个人身上。

  引起李鸿基莫大兴趣的却不是什么绝世美女,而是个五十岁的糟老头子,这个糟老头子叫宋应星,他写的天工开物是中国第部记述古代农业手工业和矿业生产技术及经验的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膏液陶挺冶铸舟车锤锻播石杀青五金佳兵丹青曲菜和珠玉十八卷。

  这十八卷包罗万象,谷物,纺织,染色,制盐,造纸兵器应有尽有,宋应星在五金中,是第个指出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人,他明确指出,锌是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使中国在很长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

  他还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见解。

  天工开物直到口世纪以后,流传到日本欧美,被译成日英法文本,西方国家才能大规模的治练出锌来,不过,随着这本书流传到西方,中国在各方面的最高成就的秘密也暴露无疑,宋应星作这本书的目的是使各种科技都能流传下去,却也没想到为国外全面飘窃中国的技术提供了方便。

  李鸿基偶然从自己的谍报中得到宋应星的开工开物刘印,里面记录了些栽培,物论方面的知识,他大为好奇,指示在北京的情报部弄出本来,送到西安后,李鸿基只翻开了数十页,就被里面记载的内容惊呆了,里面许多东西已超过了李鸿基对这个时代的认知,许多知识比李鸿基通过葡萄牙翻译过来的西方书籍要先进许多。

  如此牛人,就是用个军来换,李鸿基也会毫不犹豫,他马上指示贺珍,无论用什么办法,花什么代价,都要把宋应星家和他的书籍运回西安来,同时指示情报部门,留意各地对奇技滛巧有专长的人才,把他们都请到西安来,以免伐明时,他们遭到战火的波及。

  北京的第场雪已下来了,大雪过后,大街上已是人烟稀少,个人影匆匆从街道走过,来到个大院,朝四周看了下,见没有人注意,才敲了敲大门,里面很快露出了丝缝隙,这个人影闪就进入了大院,身后的门咣的声掩上了,此时大院中已集了数十人,见到进来的人都露出了激动的神色,齐声叫道:“风爷。”

  这个风爷只有二十出头,脸的精干之色,他就是当初在太原数语便挑动晋王强开城门,导致太原轻易被破的小风子,几年下来,小风子已成为贺殄的左右手,贺珍干脆收他为义子,给他取名贺小风,如今贺小风掌控着唐军在京师数百秘谍的最高权力。

  他对面的人问道:“风爷,这次是什么事,竟然要风爷自己亲自带队。”

  贺小风冷冷的看了他眼:“不该打听的不要乱打听,我只能告诉你,这次是唐王殿下亲自吩咐下来的任务,我们就是死光了也要把任务远成。”

  其他人听得心中凛,齐声应道:“是。”心中却在想到底唐王会布下什么任务。

  第七卷 博奕 第六十五章 劫人

  宋应星是南昌奉新县人,他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强。不仅熟读经史,并对天文地理农业植物医药工艺兵器等广有兴趣,后来拜在当时著名学者舒曰敬门下,学业进步更快。

  只是他的官运却不好,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兄弟参加江西乡试,宋应星名列第三其兄宋应升名列第六,被人尊为“奉新二宋”,同年二月,兄弟两人上京会试均落第。

  此后十几年间,宋应星兄弟两人六次赴京会试,皆因考场严重舞弊名落孙山。于是,宋应星对科举功名趋于淡泊,精力逐渐转向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他利用往返京城机会,沿途考察农业手工业采矿治炼以至取道景德镇,调查瓷器生产技术,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崇祯八年1635,宋应星谒选授袁州府分宜县教谕,开始从事著述,长沙离分宜很近,李鸿基不知道的是他把张献忠从长沙赶入江西,差点使这部科学巨著胎死腹中,张献忠进入江西,首先就攻下了袁州。

  宋应星只得带着未完稿的书籍和资料,路逃亡,从江西再上京城,不过,这样来,他又多了次沿途考察的机会,使他的书籍内容更加充实,这也是失之桑榆,收之东隅了。

  今年年初,他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终于完成,想刘印出来时。却发现自己实在拿不出那笔费用,当时出书可没有稿费,若没有朝庭地支持。那就得靠自己掏腰包,这样本巨著,要刘印出来。花费的金钱可想而知。

  宋应星的曾祖宋景曾在张居正时代任吏部尚书。到了他祖父宋应承时。家中还是繁华府第,仆人前呼后拥,到了他父亲宋国霖代,家中已逐渐败落,只是瘦死地骆驼比马大,家中还是薄有资财。这些年为了科举。兄弟两人六次上京,家产已被他们花的差不多了。

  放弃科举后,宋应星的大哥宋应升先是谋到了浙江桐乡县县令职务,不久。母亲亡故,他们兄弟二人回乡守制,守制结束后,宋应升调任广东恩平县令,宋应星在分宜县作教谕,宋应星作教谕时地俸禄微薄,如今这份教谕地工作也丢了,京师物价腾贵,他从分宜逃跑时带出来地钱财已花的差不多了,如今宋应星家十余口人挤在租来的个小四合院中,如何拿得出钱来刈印这样本巨著。

  本来宋应星在老家有不少亲朋好友,可是老家已被张献忠所占,他就是想回去也没有办法回去,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久之后,他就遇到了好友涂绍煃进京,在涂绍煃的帮助下,总算凑足了刘印的钱物,将书刻了出来。

  涂绍煃和宋应星同拜于舒曰敬门下,当年乡试时是涂绍煃排在宋应星之后,名列第四,不过,涂绍煃的官运比宋应星好多了,现在涂绍煃是山东莱州兵备道,他积极主张开发矿床,兴办工业,用来资助朝庭地财力,由于涂绍煃生财有方,现已调任广西布政史,这次进京之后,就要往广西赴任。

  涂绍煃开矿,练治多要用到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提到的方法,他也希望各地都能依靠矿业筹措到足够多的经费来用于军事,而不要把赋税都压在农民身上,应此不但大力资助宋应星刘印,他还购买了数十部书送给他朝中的同僚,见宋应星困苦,又自作主张,替他在京城买下院大院,让宋应星搬了进去,并给留下了笔可观地资财,宋应星的生活才得到了改善。

  完成了天工开物,宋应星并没有停下笔来,他对朝庭现在的情况忧心仲仲,正在写他的卮言十种中的谈日篇,这是他在泰山观日时所酝酿的种思想,他认为昨日之日已非今日之日,批评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想让朝庭应时制宜,重新奋发图强,应此并没有象般清高的文人样,拒绝涂绍煃的资助。

  宋应星的天工天物刘印后,除了涂绍煃下买走数十本后,其余购买者却是廖廖,他的天工开物从四月份就刊印出来,可是直到十月份,所卖不过十余本,这也难怪,他的书又不能取得功名,务农的人又不识字,再说识字也卖不起,卖出的十余部,多是些私矿老板听人说起来,千里迢迢托人到北京来买,宋应星在书中明确表示重五谷,轻五金,却还是靠书中五金的内容才没有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

  可是接下来的事就怪了,到了十月份,宋应星在书店寄卖的书突然之间被人扫而光,上百本书全被人买走,让书店的老板喜笑颜开,当初他两个儿子宋士慧,宋士意兴冲冲的跑来告诉他时,宋应星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只是儿子手中金光闪闪的十多个金币不会有假。书没卖完,书店老板决不会把钱拿过来。

  看着儿子手中的金币,宋应星更是叹了口气,这些都是唐军制造出来的,尽管朝庭已经几次下令,禁此唐贼的钱币流通,民间却照用不误,朝庭见禁不了,也曾讨伦自己铸造钱币,却被地方官员群起反对,只得罢休。

  朝庭焉然不知地方官员的小九九,唐军的钱币方便,好用是不错,但朝庭若也造,那他们再也没有理由收取火耗了,还不如维持现在的状况,朝庭无可奈何,也只是撤消此议。

  堂堂大明朝庭,却只能用反贼的钱币,宋应星当然知道铸钱不但含有巨大的利润,而且长期使用,恐怕对百姓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为此痛心疾首,多次上书要朝庭铸币代替唐军钱币地流传。无奈他虽是个举人,却还是人轻言微,只能用在野的身份上书。自然是没人理会。

  宋应星不知是谁下子会花二十多个金币将他的书全部买走,不过,书被人买去总是件好事。他让儿子重新刻印了二百本。

  自己就不理不问。埋头写书,只是半月后,二百本书上市仅半天时间,又被人全部买走,这下宋应星也好奇起来,他决定要亲自找到买书之人看个究竟。

  虽然从书店老板口中得到买书之人不是同个人。但他们付款使用地全是金币,又是毫不犹豫扫而光,若说身后不是同个主使,他根本不信。对方要他的那么多本书干么,宋应星将自己的书刊印,绝不是为了赚钱,写这种书只有陪钱地份,他是为了能够使各种技术流传出去,让各地能够广泛使用,如果书籍全落到了个人手里,他写书又有何用。

  这次宋应星狠心,拿出卖书地钱重新印了三百本,亲自将书送到书店,然后在书店里坐了下来,他要看看对方是不是还会派人来买书,幕后买书地人又是谁。

  果然,宋应星的书到了书店不久,就进来了个年轻人,他看着还散发着点点墨香的书,翻也不翻,直接向店老板问道:“这次印了多少本。”

  这店老板听,就知道买书的人来了,乐颠颠的跑了过来,道:“客官,共三百本。”

  “好,全给我装上。”那年轻人脸上波澜不惊,三百本,那就是三百两银子,那个年轻人仿佛买的只是三个铜板地货物,既不检查也不数数,直接让店里的伙计往他带来的部马车上搬。

  老板心中乐开了花,今天这项就让他赚了百多两银子,是他以前半年的利润了,当初宋应星在书店代卖时,个月才能卖掉本,他几次还想让宋应星把书拉回去,好空出位置,如今他暗暗庆幸,幸好当初没有把财神爷赶走。

  装完了书,那个年轻人掏出了六十个金币,丢给了店老板,对宋应星看也不看眼,上了马车就要走人。

  宋应星连忙拦住:“这位小哥,请留步。”

  贺小风转过头来,脸上露出了真诚地笑容:“老先生请了,不知叫住在下有何事吩咐”

  贺小风接到唐王的指示,要让宋应星全家都平安的带回西安时,就派出人四面查探宋应星的切情况,得到情报后,唐军的情报人员都感到万分棘手。

  若要从宋应星原先的小院,将宋应星弄到手,那倒不难,涂绍煃贵为省布政司,买下的大院却处在京师有名的达官贵人居住区,平时若是没有点身份地位,想进去都难,而且宋应星足不出户,如何能把宋应星弄出来,又不惊动旁边的那些达官贵人,这就成了个难题。

  贺小风虽然年轻,但数年的谍报生涯早已养成了他谨慎的性格,唐军虽然在朝庭中有高官做卧底,却不适合让他们来做虏人的勾当,不能将宋应星从他家里弄出来,只能请他自己走出来了,贺小风才安排人员将宋应星寄卖的书籍扫而光。

  没想到只有二次,宋应星果然就出来了,贺小风接报,他马上亲自出动,前来会见宋应星。

  宋应星见贺小风彬彬有理,他还以为对方只是个伙计就有如此见识,虽然没有见到主人,心中却升起了股好感,对贺小风道:“小哥,我想打听下,贵府要买如此多的书籍干什么”

  贺小风回道:“老先生,对不起了,这是我们自己的事,不方便告诉别人。”

  贺小风越不说,宋应星越想知道,他只得表露自己的身份:“不瞒小哥,这本拙箸就是老朽所写,若不清楚贵府为何要买如此多的书,老朽恐怕夜不能寐。”

  贺小风顿时恭恭敬敬的向宋应星行了个礼:“原来此书是先生所著,小生眼拙,还望先生不要见怪。”

  宋应星连忙道:“不怪,不怪,还请小哥告诉我下贵府买许多书是何意”

  贺小风看了看大街上,这里正处于闹事,虽然此时寒风呼啸,不复原来的人来人往,但也常有人从马车旁匆匆而过,不由道:“此地不是说话之所,老先生不如随在下回府,在下定将买书的原因告诉老先生。”

  宋应星听他话中之意,买书之人正是他自己,更是好奇,他上下打量了下贺小风,这个年轻人风度翩翩,副世家子弟的模样,能下子拿出如此多的金币,不可能歹人,因此欣然上车。

  路上,贺小风对宋应星全是夸赞,把天工开物赞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宋应星足可以媲美任何位古之大贤,宋应星内心虽然也是如此认为,但天工开物毕竟属于杂学,刊印后也入不了读书人的视线,才会大半年的时间,只卖出了十来本,得不到别人的认同,自己再自负也是枉然,陡然见到了个知已,宋应星内心的畅快可想而知。

  只是贺小风却绝不透露购买他书籍的用意,让宋应星更是心痒难忍,直到城门口,宋应星才稍为清醒,问道:“怎么,要出城”

  贺小风道:“敝府在城外,离这儿还有段路程,不满老先生,我每日都派人行程数十里,前去书店,看先生的书有没有刻印,若是刻印,马上买回。”

  宋应星见此人对自己的书籍如此重视,更是非要弄清对方买书的原因不可,可是贺小风在车上却怎么也不肯说,只是回道:“到了府中,自然清楚。

  宋应星出了城,就再也没有回来,他的家人也被群人持着宋应星的书信接走,北京城少了这么家人,根本毫无反应,只有那名书店老板叹息不知宋应星家到哪里去了,他也没有留下本底稿,再也挣不了钱。

  这样的事在朝庭的各省都上演着,凡是在格物,技术方面有技之长的人都被唐军悄悄请走,甚至唐军将手伸到朝庭的工部,对于些有特长的人都软硬兼施弄走。

  这事朝庭却毫无察觉,他们全部都震惊于唐王即将到来的称帝中,唐军境内对唐王称帝的呼声越来越大,当锦衣卫将此事上报时,崇祯和他的内阁重臣都大为失态。

  第八卷 统中原 第章 心动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唐王旦登极,肯定就要全面向朝庭进攻,朝庭然虽然新得到了七百多万两银子练兵,各地也报上了练兵的兵员,比七十万只有多没有少,连内庭也有十万太监演武,只是能不能挡住唐军的进攻,崇祯却丝毫没有底。

  崇祯思来想去,还是要亲自检阅才能放心,那知皇帝要亲自阅兵的消息传出,连杨嗣昌也反对:“皇上,三军演练,耗费巨大,朝庭财政已不堪重负,不如任选队精兵,由皇上亲自观看即可。”

  崇祯想想国库空虚,只得点头,古人说管中窥豹,叶落而知天下秋,远取精兵检阅也未偿不可。

  杨嗣昌于是精选了千余人,在崇祯面前操练,这些人都是从各军中精挑细选的健儿,番操练下来,让崇祯满意无比,崇祯还是不放心,又亲自去观看曹化淳的内监操演。

  曹化淳早已从皇帝身边的小太监得到皇帝要来的消息,他将太监中的老弱全部安排在后面,精选了数百名通武艺的太监在前面,弯弓射箭,靶靶皆中红心,马军,步军人来人往,呼嗬有声,奔走跳跃,全不知累,崇祯自以为精明,见到内监尚有如此战力,大感满意。

  崇祯十年十二月,崇祯悄悄观看完曹化淳演练数天后,受命曹化淳提督京营戎政,这是曹化淳再次任此职。崇祯五年七月曹化淳曾受此职。当时辽东危局日甚日,中原之乱又久不平。崇祯意用中官置要地。

  只是曹化淳初受此职就有工部员外郎骆方玺上言:“陛下即位遂置魏忠贤亍大戮,岂为溺情阉宦。”

  崇祯才罢免了曹化淳此职,让他掌内监,这次崇祯却不但命曹化淳提督京营。又命太监李明哲提督五军营,杜勋提督神枢营,阎思印提督神机营,郑良辅总理京城巡捕,时京城大权,全被太监掌握。

  唐军境内要求唐王称帝的呼声直没有停过,尤其是张献忠在南昌称帝后,这种呼声更是强烈。许多人都认为天下之地半已入唐军手中,大唐正是蒸蒸日上。而大明已是腐朽不堪,大唐取代大明不可逆转,这就需要唐王殿下称帝。如此三军振奋,民众振奋,才能鼓作气,取代大明。

  何况,张献忠之流不过得省之地就敢称帝,若不是唐军给他武器,他早就被福建和广东的官军灭了。哪轮得到他在南昌称孤道寡,许多人还在嘀咕,现在唐军和张献忠还有来往。别人是皇帝而自己的主公是唐王,称呼上就矮了人家头,更是浑身不痛快。

  高立功攻下辽阳后,唐军境内要求唐王称帝的呼声更高,唐王先灭蒙古人,再灭满人,其功绩已可以和明太祖相媲美,自然可以称帝,不过,当时唐军地三省头头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都没有参予进去。官员们的力量显得稍弱,而唐军上下的视线又转移到了河南的百万移民身上。呼声慢慢就停了下来。

  如今移民已经完成了,唐王的功绩又添了层,大家都闲了下来,对唐王称帝的问题重提了出来,而这次连唐军的重臣也参予进来,先是尚书省侍郎兼刑部侍郎洪承畴上奏唐王要求唐王称帝,接着是吏部尚书许鼎臣,而礼部侍郎赵良极更是抓住机会,派人到到处进献祥瑞,要让礼部在这次拥立中立下首功。

  赵良极到各处进献祥瑞的行为很快就被唐王禁止,不过,各人要求唐王称帝的奏书却被留中不发,这给众人个强烈地暗号,唐王这次不再反对,至少不再坚决反对,要知道以前各人要求唐王称帝的奏书都是律打回。

  首先接到这种暗号的无疑是三省地主官,他们马上反应过来,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齐上表,要求唐王殿下称帝。

  三人动,唐王称帝事就成了板上钉钉,其他官员不敢怠慢,纷纷上表,接着是地方上的行政大员,四川的陆之渤,湖南的李双喜,湖北的刘芳亮还有甘肃,山西,大草原纷纷上表,要求唐王殿下称帝。

  最晚得到消息的无疑是东北的高立功,高杰和刘宗敏三人,他们派出快马,日夜不停地赶路,路上不知累死了多少匹马,才赶在和四川的奏书起送达,这种事谁也不敢怠慢,什么功劳也比不上从龙之功。

  赵良极进献祥瑞的举动虽然被制止,但很快他就又重新活跃起来,礼部地官员这些天走路都牛逼哄哄,唐王登极之事,当然少不了礼部的操劳,到时礼部的势力必定会大增,再也不是可有可无。

  不过,尽管唐军上下都热切盼望唐王称帝,唐王本人也没有意见,却还是要让臣下三请才以符合礼议,尤其挑选吉日更是慎重。

  最终唐王登极的日子定在崇祯十年的正月初十,不过,到了那时就不能说崇祯十年了,而是从唐朝开始算起,定为大唐年,虽然这个年号有点长,因为长才更显得久,本来礼部还要取某某元年,听到唐王如此说法,大家都点头赞同。

  李鸿基既然和唐太祖同姓,当然可以说是李渊的后裔,当年李渊称帝,还封老子为祖,何况现在唐军的官职,名称又都承袭了大唐。

  不过,国名定什么却让唐军的重臣伤透了脑筋,毕竟建立的是新朝。总不能也叫唐吧,有人提义叫后唐,马上被人驳得体无完服,历史上凡前面加了个后字的朝代,没有个不是数十年就被灭亡。

  讨论送到唐王面前时,李鸿基脱口而出:“就叫大唐第二帝国吧。”

  周凤梧愕然:“殿下,何为第二帝国。”

  “前唐为第帝国,我们自然是第二帝国。”

  尽管朝庭有心里准备,但当唐王称帝地消息当真传来时。大明境内的官员百姓全都震动地无以复加,许多人心中认为唐军不会主动进攻朝庭的幻想顿时破灭,唐王称帝,接下来地两方肯定是不死不休,或许明年开春,双方的战火就会燃起。

  许多不看好朝庭的富商纷纷向唐军境内迁来,整个江南掀起了股迁移的风潮,不过,这些都是在唐军境内有生意来往的人。他们见识了唐军的繁华,生意又与唐军紧密相连,自然要在战火来临之前移到唐军境内来。否则,战火起,谁也不知会不会让自己受到波及。

  而那些地主豪绅郧员则乱成团,唐军对待那境内豪强的手段他们可都听说了,又是涨地租,又是取消读书人的免税持遇,唐军只是个称帝的举动。整个朝庭已是人心惶惶。

  现在已是腊月二十八了,明天就是大年夜,若是以前。无论是商人,还是官员,皆会呆在家中不动,和家人过个团圆年,可是今年已以往不同,西安城地外地人比往日不但不减,反而更加热闹。商人,官员,驻在外地的大将,个个从四面八方朝西安汇聚过来。

  唐军登极之日定在正月。谁也不想错过,官员们就不必说了。商人们也个个不回家,长安的银子现在正是好赚地时候。可以边赚钱,边看热闹,以后也有了向人吹嘘的资本,回家自然就只好推迟了。

  这几天,西安城东门总是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唐牟在外面的大将个个赶了回来,大家都想看看这些传得纷纷扬扬的大将风采,湖南总督李双喜,湖北总督刘芳亮,山西威卫大将军李万成,甘肃武卫大将军高功,成都宣威将军马祥麟,从大草原归来的忠武将军刘希元。

  最主要的大家还是想看到这次直捣满人老巢地神武大将军高立功,高立功这些年真镇守草原,功高劳苦,又是第个带兵直接威胁到京师的唐军将领,这次领兵用极小的代价将为患中原数十年地满人剿灭,让所有的汉人都欢欣鼓舞,百姓想目睹他的风采也是理所当然。

  不过,高立功要想回到西安,至少也要在年后才能赶到,他虽然得到了消息就马上动身,路途的遥远,也注定这个年要在路上渡过,西安的居民要想看到高立功的风采,在年前肯定是不可能了。

  宋应星家就是在腊月二十八来到了西安城,不过,他们选的门不对,这南门正是各地返回来参加唐王登极大典官员的主要进出之地,贺小风虽然贵为贺珍的左右手,但他注定不能象那些唐军的重臣样,打着旗号,仪仗,大摇大摆地走进西安城,见到唐军的官员反而要避让在旁,尽管有些官员地品级要比他要低。他们也只能在外面等着外地的官员进城后,他们才能进去。

  李鸿基在前生尽管也很厌恶那些动不动就封锁道路,来个警车开道地高官,富豪,他称王后,出入大多都是微服出行,可是等级的差距在汉人的心中存了几千年,虽然李鸿基从来不让唐军的官员打着肃静,回避的牌子,但每当有官员出行时,人们还是下意识的避开,唐军的官员大多出身低微,也觉得理所当然。

  宋应星路上对贺小风有说不出的怨气,他出城数十里后就觉得不对劲,正要喝问贺小风时,却被贺小凤拿着块手帕往他嘴上捂,宋应星就觉得迷迷糊糊,他脑袋里闪出了个念头:“不好,遇到了歹人。”晕了过去。

  等到宋应星再次醒来时,却发现自己躺在船上,最令他害怕的他家十余口人全都在起,他问过大儿子后才知道有人拿着他的书信将他们逛出城后,然后迷晕了他们,起送到了船上,宋应星左思右想也不知道对方是什么人,求财吗,明显不是,从对方出手的大方程度来看,他们的钱财远比他要多,报仇吗,也不象,自己哪里结识过这么厉害的仇来。

  等到贺小风来看他时,宋应星干脆向他直接责问,贺小风只是回道:“老先生放心,敝上对先生求贤若渴,才让在下请老先生过去趟,为怕老先生家人担心,只得将他们也带上。”

  宋应星才知道贺小风身后果真还有人,只是此时后悔已来不及,全家都被贺小风捏在手中,投鼠忌器,他们也不敢乱动,不过,贺小风依然不敢大意,经常将他们迷晕,已应付官军的检查,直到进去唐军境内,贺小风才轻松了下来,没有再将他们迷晕过去。

  宋应星路上对贺小风不停的盘问,期盼能从贺小风嘴里掏出话来,可是贺小风年纪虽轻,却活象个老狐狸,无论他问什么,贺小风概不答,让宋应星更是着急,不知对究竟会如何安排自己。

  他只能猜想可能是唐军的哪个重臣看中了他的学识,才把他擒来,这从路上贺小风能调动唐军驿站的官员就可以知道,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在唐军中担任了官职,而且地位还不低。

  这种想法让宋应星稍为好受点,毕竟唐军不象流贼,不会胡乱杀人,只是心里却在盘算,等到见到了幕后主使之人,定要让他大大难堪,自己坚决不会同意为唐军效力。

  等到前面好不容易没有了官员进出,贺小风行正要进城时,后来又来了队进京的官员,打着正是四川巡抚的旗号。

  贺小风等人只好再次避让在旁,只是道路两旁的人突然嗡嗡作响,贺小风依稀听见怎么有女人的议论声。

  贺小风忙抬头朝中间正经过的仪仗队看去,只见前面高头大马上骑着的正是名女子,身白色的裘绒将她全身的曲线掩盖,脸上也包裹着轻纱,让人看不出她的容貌,听到旁边众人的议论,那名女子却毫不怯场,反而摘下了面上的轻纱,毫无顾忌的打量着四周。

  四周顿时响起了丝丝吸气的声音,“好美的女子。”“真漂亮”“若能嫁给我,就是马上让我死也愿意。”

  贺小风不由鄙视那些平头百姓少见多怪,他这些年什么美女没有见过,却没有个让他心动,但心中的好奇却让他也忍不住也看去,映入他眼帘的首先是双灵动的双眼,接着是她挺直的鼻子,小巧的红嘴,这名女子脸上的五官无不美,女子仿佛知道贺小风在看她,冲他眨了下眼睛,然后是笑。

  贺小风只觉得心中猛跳,这女子的笑,仿佛有勾魂夺魄的魅力,他刹时觉得找到了令自己心动的女人。

  第八卷 统中原 第二章 巧遇

  直到四川巡抚的仪仗过去许久,贺小风还没有回过神来,宋应星这些年虽然直埋首于学问之中,但如此明显的事又怎会看不出,在旁边冷笑着打击贺小风道:“你不用痴心妄想了,她不是你可以高攀的。”

  贺小风此时涨红了脸:“我是唐军中堂堂五品官员,如何高攀”

  宋应星惊,对方和他同行数千里,点口风也不露,自己还以为贺小风最多也就是唐军中哪个重臣的下属,没想到会是唐军中正五品的官员,唐军中五品以上官员都要唐王亲自任命,可不是随便个重臣就能差得动,除非是唐军八部首脑或者干脆是三省的头头,听到贺小风报出来历,倒把宋应星吓了跳。

  不过,宋应星见到从没有失态过的贺小风如此撩拨,就道出了自己的来历,心中感叹,到底是年轻人,他第次在贺小风面前占了上风,自然不愿意错过打击他的机会,轻蔑的道:“五品高官吗,刚才我怎么看着你连个六品的官员也要让着。”

  看到前面的仪仗队再也没有了踪影,贺小风已回复过来,不由为自己刚才的失态自责,不过,此刻到了西安,宋应星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也无妨,听了宋应星的话,只是淡淡的说了声:“咱们进城吧。”

  宋应星看到这个年轻人转眼就恢复了平静,不由暗叹可惜刚才没有抓到机会多套出些话,向旁边看了下,见自己的两个儿子还呆呆的望着前面出神,上去人赏了个爆栗,骂道:“没出息,都已是成家好几年的人了,还会为个小姑娘失魂落魄。”

  兄弟两人摸了摸自己的额头,不敢言语。忙朝后面女眷的马车看去。见自己的夫人没有注意到才松了口气。跟着父亲后面进了西安城。

  宋应星追上了贺小风,故意大声在他耳边道:“你是五品官员也没用,她说不定就是四川送上来拍你们唐王马屁的,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贺小风果然微微色变,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唐王如今才只有三个王妃,如今唐王要登极为帝。各地官员自然要拼命巴结,让唐王充实后宫,他强笑道:“那又如何,天下貌美的女子多地是,又不止她个。”

  宋应星见贺小风有了反应,连忙乘胜追击:“是啊,可惜她却只有个。”

  此时宋应星心怀大畅,总算占到了这个年轻人点上风,为自己出了口恶气,他现在点也不象个埋首亍各种科技中地学者。倒象是个报复得逞地顽童。

  贺小风没有再理他,头朝前赶路,宋应星也觉得没趣,只得四下打量这座已被唐军占据了四年之久的古城。

  西安虽然孕育了秦的强大,汉唐的盛世,但在宋时就已残破,宋都城开封无险可守,宋室多次打算将都城西迁到有山川地利之险的长安,终因长安的残破,加上洛河渭河水势变浅,几议几废。

  唐军得到西安后。经过两次整修,西安仿佛已恢复了盛唐时的繁华。与历朝都城都靠水运来支持不同,唐军在境内大势修整公路,这些水泥铺成地路面上行驶的马车,远比水运要快捷,正是因为有了陆运的便利,西安才能在唐军手中年胜似年的繁荣。

  此时西安到处张灯结彩,百姓们都已穿起了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