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其他小说 > 闯王李自成新传最新章节 > 第 43 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43 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不交税的目的,而交部分给壕强就可以了。

  所以从本朝中叶以后,农民逃亡日众,致使里甲残破不全,“县无全里,里无完甲”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凤阳府的里甲就曾残破到“有里仅存四五甲者,有甲止存二口者”的严重局面。如陕西省有的地方“里甲日益侵削,仅存十之二三”,甚至“有数甲全逃者”。再如江西省兴国县在嘉靖三十年犹有四十四里,到万历年间就仅存三十四里了。

  其实这些人不是逃亡了,还是在原地,只是托避于壕强门下,从官府的征税名单上减去了而已,他们的交税对象转向了壕强,这样,本朝越到后来,人口越多,征税之人反而越少,税赋自然越来越重,朝庭的收入却没有增加。

  那些壕强也不是善茬,刚开始托附于他们的农民确实得到了好处,比起朝庭的赋税来可以少交大笔,但慢慢的他们的租金也会越来越高,或许为了吸引农民投入他们的门下,租金会比朝庭的税收略低,但也不会低到哪里去,所以朝庭征税人越少,就越要加税,朝庭加税,那些壕强也会加重对名下农民的盘剥,形成了恶性循环。事实上,以大明二亿的人口,朝庭所有的税收不超过三千五百万两,每人平均不到二钱银子,何来税重之说,可是中间被壕强剥去的银子,恐怕有十倍于朝庭税收,才会让各地怨声载道,烽烟四起。

  李鸿基在陕西,山西境内鼓励百姓向官府告发,打倒了大多数壕强,分了他们的土地,自然受到了所有农民的欢迎,但实行这些制度必须有有足够多的官员,既使原明朝的降官全部任用了也远远不够,何况大部分还要剔除,所以刚开始李鸿基都是采用军管,这些都由军队来完成,但军队总要退出,这些退出的地方李鸿基增加了乡级编置,以十里为乡,设名乡长,乡长为九品,属于在册编置,把基层权力收回唐军手中。

  陕西,山西唐军属下已有近八百万人口,百多万户,可成千二百多个乡,仅乡长便需要千多名,还有那些空缺补充的官员,总共需数千名人员之多,唐军每年培训出来的只不过数百人而已,两省还有好多地方的行政是由军官担任,现在又多了个甘肃,至少又得增加上千名官员,这些人到哪里去找。

  李鸿基不是不想加快人员的培训,而是这年头识字之人奇缺,你要培训也要有老师,虽然陆续有些秀才,举人来投,刚开始当然要以军队为先,这些人放到军队当参谋,文书尚且不够,自然不会考虑补允官员,而且现在唐军还处于免税期,除了商业税要狠抓外,其它都可暂时不管,所以唐军境内在打倒大部分壕强后还能正常运转,但总不能直这样下去,何况为了以后打下地盘,还要贮备大批人才。

  李鸿基把洪承畴,许鼎臣找来,让他们商量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朝庭官员太少的问题,洪承畴等人并不清楚,象他们都是家族出身,把基层政权交给那些家族管理视为理所当然,但问题是那些大的家族在上次密谋造反中被闯军网打尽,后来又牵连了不少人,所以现在唐军境内大的乡绅减少,不足以管理基层,唐军自然要加以管理。

  洪承畴道:“唐王,如今我军节节胜利,连满人也败于我军,唐王又已进王位,何不向境内发出求贤令,择日举行大比。”

  “你是说科举,有人会来吗”科举李鸿基不是没想过,只是读书人大都出生于官宦之家,或是壕绅富户,而今这些人许多都在草原开荒种田,李鸿基除了民愤极大之人外,连那些牵涉到褚家谋反的人,也只处死了几个主谋,大部分只是抄家后流放到了草原。还有些人虽然没有受到牵连,但唐军减租减息,提高商业税等行为严重伤害了他们的利益,恐怕也没有几个人会支持自己,唐军境内的穷秀才,穷举人之类则大部已投到唐军门下,想博博封妻荫子,那还有举行科举的必要吗,若是没有人来,唐军岂不要大失面子。

  洪承畴道:“唐王可以下大赫令,凡是考取之人,若以前有犯罪流放草原的可免去他们全家的流刑,这样他们的子嗣为了获得唐王的大赫,必会参加。”

  许鼎臣在旁道:“唐王,此次大比还可以稍微把时间放宽,并规定大明境内所有学子都可参加,亦可从外面引来批人。”

  李鸿基愣,道:“官府封锁如此严密,就是有人想来,也来不了。”

  许鼎臣笑道:“总有人能进得来,既然那些商人为了赚钱能把货物都带进来,个大活人还进不来么。”

  李鸿基听,马上想出了个办法,道:“好,我军可以向那些商人悬赏,凡能引个学子过来,每人发百两赏两。”

  许鼎臣赞道:“唐王高明,为了如此重赏,那些商人肯定会千万百计把学子带过来。”

  商议好后,李鸿基马上发出求贤令,唐军在三月后举行大比,不论哪个省份,只要学识优秀既可参加,考中后马上授予官职,这个求贤令通过走私商人和唐军各地的间谍马上在全国流传开来,引起掀然大波。

  第二十八章林丹遗孀

  知道了察哈尔部的详细情况,加上有了贵英的引路,马维兴和宋献策只带了万人马就出了嘉峪关,把刘体纯留在嘉峪关防守。

  从贵英口中得知,这两年林丹汗在青海过的极其艰难,他本来还想把部众带入土番青藏带,但人心离散,势不可为,食尽马乏,暴骨成莽,部落首领纷纷投归后金,就连他的位妻子也率其八寨桑,以1200户归降后金。

  林丹数次率军强攻嘉峪关而不得,实在也是毫无办法,部众愈发离散,林丹死后,他的两个福晋相争,不能获得部众拥戴,贵英趁机夺权,但他若不能带着大家尽快走出困境,这些人早晚也会逃亡,贵英不得不倾察哈尔所有的青壮男子来攻嘉峪关。

  这次输了,贵英有输的觉悟,他先把马维兴等人带到了自己的部落,那里还有上万老弱妇孺,万名隆隆的铁骑冲向了察哈尔部,察哈尔的妇孺还以为是已方的战士归来,欢呼起来,到了近处,发现是汉人,全部惊慌不已。

  许多人连忙收拾东西就想逃走,更多的人是绝望,汉人来了,出征的战士自然回不来,马维兴为了防止他们逃离,已让唐军将察哈尔部团团围住,派出贵英对她们劝降,听到所有的蒙古战士只剩下三千人被俘,其他人都已战死时,察哈尔部传来片痛哭声,但此时整个部落已无反抗力量,只得接受唐军的要求,全部向嘉峪关内迁,马维兴派出三千人护送,其余人等继续随着贵英向前寻找林丹的遗孀。

  五天后,马维兴等人来到了哈拉湖地区,找到了林丹汗的遗孀囊囊福晋,此时囊囊福晋身边只有数百人,牛羊也不足千只,生活极为困苦,见汉人找到了她们,囊囊福晋等人根本没有反抗,答应归顺唐军。

  宋献策等人没有从囊囊福晋身上得到传国玉玺,但从她口中得到了苏泰太后及其子额哲等人的驻牧地,三日后,马维兴率部到达了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等人所驻牧的托里图地方。其时,天雾昏黑,额哲毫无防备。

  马维兴率部将之悄悄包围,等到额哲发现时,周围已围满了唐军,额哲等人目瞪口呆,不知汉人何以能神兵天降,顿时乱成了团,马维兴派出囊囊福晋去见苏泰太后,囊囊福晋受命后,急驰至苏泰太后大营。到大营后囊囊福晋高声喊道:“囊囊至矣,拜见苏泰太后。”

  众人才知汉军为什么会来到,原来是有囊囊福晋带路,额哲大怒,拔出长剑道:“我要杀了那个贱人。”就要冲出帐去。

  苏泰太后连忙喝住:“回来”

  额哲垂头丧气的返回,苏泰喝道:“没用的东西,汉人已将我们包围,杀了那贱人有何用。将她请进来。”

  苏泰太后和囊囊福晋两人在林丹汗生前就并不和睦,但彼此都还客客气气,林丹死后因争相拉笼部属,两人的脸面已撕破,两人的相斗却便宜了贵英,以至大部分战士都让贵英拉去,囊囊福晋只得了千五百户,苏泰太后只得了千户,但苏泰太后还是有优势,她得到了林丹汗死后的大部分财物,可以用来笼络部众,所以现在苏泰太后的势力还增多了点,已超过了千户,而囊囊福晋的千五百户已四散而去,只留下数百人,才会见汉军就降。

  历史上两人归降后金,皇太极为了笼络蒙古诸部,要让满人亲王与两人联姻,苏泰太后因财物众多,济尔哈郎和代善两人争相迎娶,差点打了起来,后来济尔哈郎到底有年轻的优势,得到了苏泰太后的下嫁,而囊囊福晋却因为没有财物,众亲王都不肯娶,最后皇太极自己娶了她。

  囊囊福晋进了大帐,向苏泰太后行了个礼道:“妹妹给姐姐请安了。”

  苏泰太后道:“免了,我可当不起,外面的汉人是你带来了。”

  囊囊福晋大喊:“冤枉,妹妹也不知汉人从哪里来,他们下子就将妹妹的营帐全部包围,妹妹无奈,只得降了,他们听说姐姐在这儿,就想让妹妹来说服姐姐,免得动刀动枪伤了和气。”

  苏泰太后冷笑道:“听说,是听你说吧。”

  囊囊福晋大感委屈道:“姐姐可就冤枉妹妹了,妹妹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这青海如此之大,汉人怎么就会找到了呢,后来,妹妹在汉人的军中见到了贵英那条狗,才知道了原因。”

  苏泰太后惊:“贵英在汉军中难道我察哈尔部真的要完了。”

  囊囊福晋道:“不敢欺瞒姐姐,这是妹妹亲眼所见,姐姐还是降了吧,对抗下去,只能让部众徒增死伤,没有希望的。”

  苏泰太后虽知此时处境危险,却不想投降给汉军,蒙古不管是男人和女人,向只崇拜强者,大明以前为拉笼林丹对抗后金,对林丹是有求必应,林丹稍不满足,就率军进入内地直接抢掠,最后,朝庭还要出银把他们请回去,如今察合尔部日暮途穷,但击败林丹汗的是满人,苏泰还是看不起汉人的朝庭。

  苏泰太后想了想,道:“要我投降也可以,但朝庭必须答应我三个条件。”

  囊囊福晋冷笑道:“姐姐,你未免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你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吗,再说外面的汉军叫唐军,也不是朝庭的人。”

  苏泰太后脸茫然:“唐军,哪来的唐军。”

  囊囊福晋解释道:“唐军就是以前的闯军,现在他们已正式称王,改为唐军,这支部队就是唐王派来的。”

  苏泰太后更是不屑,道:“原来只是汉人的叛军,那就更不能降了,否则以后不但要被朝庭剿灭,还给我蒙古人脸上抹黑。”

  “姐姐你就错了,他们不但不会被朝庭剿灭,还打败了满人和蒙古诸部的联军,代善,德格类,萨哈廉,这些满人赫赫有名的战将全死在他们手下。”

  苏泰太后下子站了起来:“你说的是真的,满人被他们打败了。”满人是察哈尔死敌,当年林丹拥兵十万之众,尚且被皇太极打的满地找牙,咋听到这个消息,苏泰太后怎么也不相信。

  囊囊福晋道:“本来妹妹也不相信,但他们说的言之灼灼,小妹就是不信也没办法,何况我见了唐军的火器,根本不是我们所能挡。”

  苏泰太后下子好象老了几岁,道:“既然如此,额哲,你去命令大家放下武器,我们投降。”

  额哲从惊,道:“阿母,这个女人说谎,不要听她的。”

  囊囊福晋冷笑,不屑的看着额哲,不再反驳,但她表示的意思却很明显,我有必要说谎吗,额哲看得更恨,举起手中的长剑要向囊囊剌去,苏泰太后喝道:“额哲,听话,出去让大家放下武器,不要反抗。”

  额哲恨恨的丢下了长剑,他事母甚孝,虽然不愿意向汉人投降,但还是出帐传达苏泰太后的命令:“大家放下武器。”

  许多蒙古人都愕然,不明白为什么要放下武器,唐军虽然有七千人,但这些人没有偿过唐军火器的利害,见许多唐军拿着根黑漆漆的棍子对着他们,并不害怕,若不是没有苏泰太后的命令,他们早就冲了上去。

  林丹汗手下的另大将贵由更是不服气,本来等苏泰太后传下命令就要杀出去,没想到她的命令却是要大家投降,贵由大喊道:“蒙古的勇士们,冲出去,我们不能向懦弱的汉人投降。”

  额哲急的大喊:“回来,回来,太后有令,大家放下武器。”

  但许多蒙古人却不听他的,跟着贵由冲了上去,苏泰太后虽是大汗的遗孀,但要让高昂的蒙古人低下头颅投降给汉人却办不到,见有贵由出头,想也不想就跟了上去。

  马维兴见蒙古人冲了上来,点也没有犹豫,喝道:“射击。”

  “砰,砰。”刹时枪声大作,刚刚冲出十余步的蒙古人排排倒下,他们惊愕的看着胸前汩汩冒血的伤口,原来对方烧火棍样的东西是如此利害,贵由更是在第排枪声之后就倒了下去。

  这枪声终于使冲动的蒙古人冷静下来,个个停住了脚步,额哲虽然因贵由不听命令生气,但也没料到有这样个结果,呆呆的看着倒下的上百蒙古人,连命令也忘了继续发布。

  听到枪声,苏泰太后和囊囊福晋都赶紧走出了大帐,见倒下上百蒙古人,苏泰太后首先反映过来:“大家放下武器,我们投降。”看到唐军火器的利害,要说苏泰以前对唐军打败了满人还将信将疑的话,现在已完全相信。

  蒙古人都被唐军火器镇住了,听到苏泰太后亲自发话,开始有蒙古人将手中的兵器丢下,接着个个全部放下了武器。

  唐军涌而上,把蒙古人的武器捡起,将所有的蒙古人都被看押起来,苏泰太后带其子额哲,来到马维兴跟前,跪了下来:“未亡人苏泰拜见将军,今察哈尔部共千百五十户愿归顺天朝,从此忠心不改。”

  马维兴打量着这个林丹生前最宠爱的太后,她看上去只有三十岁左右的年龄,实际她的儿子已经成大人了,绝不止三十岁,长得姿容秀丽,肌肤白净,点也没有草原上妇女长期在太阳暴晒下的黝黑,难怪能得到林丹的长期宠爱。

  苏泰太后见马维兴久不回话,大感奇怪,想抬头又觉无礼,宋献策忙捅了捅他,马维兴才回过神来,道:“夫人不必多礼,从此察合尔部也归于我唐军,只要你们能够忠心不二,唐王必不会亏待你们。”

  苏泰太后又磕了个头道:“多谢将军,多谢唐王。”这才起来,道:“将军远来辛苦,请入帐。”将马维兴,宋献策等人带到了大帐。

  坐下,马维兴本想马上问出传国玉玺的下落,但宋献策制止了他,其时天色已暗,宋献策只是出言安慰,然后令她们都下去休息。

  等苏泰和囊囊下去,马维兴迫不急待的道:“军师为何阻止我发问”

  宋献策道:“不急,反正所有蒙古人都在我们手上,还怕丢了不成,我想看看她会不会主动献出来。”

  马维兴急道:“若她们不献呢”

  宋献策愣:“不献不献再直接要呗。”见马维兴语气有点紧张,又想起了刚才苏泰拜见时马维兴愣神的情景,不由笑道:“怎么,你看上她了。”

  马维兴脸红,道:“军师说笑了,她是林丹汗的遗孀,看上了又能怎样。”

  宋献策道:“她们可不象我们汉人女子从而终,嫂子嫁给小叔,继母嫁给儿子的事都比比皆是,你若真喜欢,回去跟唐王说,唐王肯定成全你。”

  马维兴不由心动,苏泰太后正是女人成熟已极的年龄,对他这样的莽汉有致命的吸引力,想了想,道:“还是算了,于礼不合。”

  宋献策不由好笑,马维兴什么时候讲起礼来了,见他面薄,没有再打趣他。

  第二天,苏泰太后额哲送给唐军驼马雕鞍貂裘琥珀金银苏缎等物。并将玉玺献给马维兴,宋献策小心翼翼的打开观看,顿时光芒四射,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

  宋献策不知此玺是否就是流传千古的和氏壁,但不敢多看,将朱红小匣合上,贴身保管,马维兴拿出自己所带了盐,荼作为回礼,蒙古人正奇缺此二物,顿时如获至宝,第三天后,马维兴就命所有蒙古人拔去营帐,率军返回,蒙古人虽不乐意,但无法反抗,只得随军而去。

  到了嘉峪关,宋献策命人快马加鞭,派出二千铁骑专门护送和氏壁赶回西安,为了保密,押送的官军都不知是何物事,李鸿基当初命马维兴出关,纯是因为蒙古人举行的忽勒台大会,若能撑握黄金家族的后裔,即使蒙古人能选出大汗,也能分裂出批人来,他不是文物专家,又没有对和氏壁考证过,哪知道传国玉玺会在苏泰太后手中,宋献策自以为猜到唐王的心思,哪知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李鸿基毫无准备,让这和氏壁凭惹出许多事来。

  第二十九章三方相争

  曹文诏的败亡,象击重拳样重重的击在崇祯的心上,让崇祯几乎喘不过气来,当初自己把他从天牢里提出来,委予他重任,没想到他却是如此回报自己,让朝庭三万精锐白白牺牲,接到孙茂霖的奏章更是火上浇油,他不相信朝庭的精兵会轻易败在唐军手中,那当然就是将领无能,这次非狠狠惩罚不可。

  曹文诏已经死了,他的官职依然要剥去,不过,崇祯到底还没有完全绝情,曹文诏的家没有下旨抄没,也许曹文诏执于寻死就是考虑到这个结果吧。

  甘肃丢了,曹文诏败了,国库又空了,崇祯也只能面对现实,暂时和唐军和平共处了,不过,随着朝庭接到李鸿基的求贤令,崇祯又生了半天闷气,这个逆贼,还想开考,又把主意打到朕的地盘来,朝庭暂时拿唐军无可奈何,只得命令地方官员全力清剿唐军的求贤令,并发出布告,若有人胆敢前去应考,以叛贼论处,全家抄斩。

  李鸿基还是低估了人们当官的热情,当唐军的布告发出月后,西安城里已陆续有许多士子到来,那些富户壕绅不是傻瓜,相反每个人都精的要死,唐军这些年来北扫蒙古后金,东拒朝庭十数万大军,百战百胜,辖下人口上千万,地已有数百万公里,唐军的政策虽然令他们损失颇重,但稍有点眼光的人都认清了事实,准备接受唐军的长期统治,既然朝庭消灭不了唐军,为了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当然得出来做官。

  那些被抄家发配到草原的学子听说有机会回来,更是积极,这些人都是娇生惯养,那受得了在草原里直干粗活的日子,他们不明白草原还有人自愿乐呵呵的前来,对那些拼命开荒种地的农民更不能理解。

  大量的士子涌入西安,西安因朝庭禁运变得萧条的局面竟然慢慢好转起来,李鸿基暂时放下了没人应考的担心,开始考虑应当出什么题来。

  李双喜他们经过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已经到达了目的地,路上他们遇到了许多和他们样到曼达勒戈壁参加忽勒台大会的人群,布里还遇到了许多旧相识,蒙古人也只有在这样的大会上才会聚起,否则就是要打仗了。

  李双喜都让布里去应付,他装成布里的部属尽量少出头,这些年来,李双喜多次在草原上走动,难免会碰到认识他的人,万不小心让人发现了,不但前功尽弃,他们还有生命危险。

  以往年每个参加忽勒台大会的人都兴高采烈不同,今年所有的人都脸色凝重,蒙古人已到了最艰难的时候了,草原正被唐军步步蚕食,若再不想办法,几年过后,恐怕所有的蒙古人都要无立足立地。

  尽管矛盾重重,大部落间更是勾心斗角,但所有的蒙古人都真诚的希望能选出个英明的大汗来,重塑蒙古人的辉煌,这些年来,蒙古人直流年不利,先是林丹汗被皇太极击败,蒙古人重新强盛的希望落空,但皇太极虽是满人,却和他们同是游牧民族,彼此生活习性相同,而且满人对蒙古人待遇也极厚,直用联姻之策进行怀柔,蒙古人也乐意接受,没有蒙古人的帮忙,皇太极单靠满人是不能打败林丹的。

  可汉人不样,汉人在原来曾被他们划分为四等人,是他们任由他们奴役的奴隶,虽然最后蒙古人都赶了出来,但二百多年来,蒙古人的强者直没有放弃过重新主宰中原的梦想,如今连草原都有可能被汉人占去,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以。

  开始布里和那些原先认识的牧民打招乎都有点愧意,李双喜看了出来,那他说道:“你要相信你自己,你不是出卖他们,你是给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如今我军的实力你也知道了,凭他们就算有了新的大汗也打不过我军,只是徒增伤亡罢了,你看看你们的部落,现在的生活不比以前好吗,难道草原上的牧民就非要过那种打打杀杀的日子。”

  布里给自己催眠了几遍,不错,草原上强者为尊,向他这种小部落,无论谁做了大汗都只能受人欺凌,如今在唐军治下,他们反而过的比以前更好,不用担心会有物质短缺,也不必担心有天突然被人包围,将他们的妻儿牲畜抢走,他安慰自己几遍后,再也没有愧疚感,看着往日的那些旧识,反而有种怜悯:“你们是不会成功的,我才能拯救你们。”

  虽然离大会还有十几天,但蒙古的大部落基本已经到齐,他们虽然对选大汗取得了共识,但选哪个部落来担当大汗分歧却挺大,谁也不敢晚来,否则大汗都让人定了,他们还来干什么。

  察哈尔倒下去了,本来第二强的土默特部又受到了唐军严厉打击,连圣城也被唐军抢走,而今强横势的土默特部和布石图大汗的家也没了,只能带领数千族人在草原上流浪,他最好的结局就是投靠别人,否则迟早会因侵犯了别人的草场而被消灭。

  剩下个就是科尔沁了,可是最近草原上流传的个消息却让大家打消了拥戴科尔沁的念头,奥巴已投靠了唐军,他们为了表示诚意还拿出数十万头牛羊来进贡唐军,本来大家也不怎么相信,奥巴和满人离的那么近,这次满人在唐军手上损失极大,若满人知道奥巴投靠了唐军,那后金还不立马把科尔沁灭了。

  可科尔沁给唐军送过去那么多牛羊却得到了很多部落的证实,数十万头牛羊,乖乖,那是多大的数目,不是投靠是什么,奥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他被唐军俘虏的消息让族人严秘封锁,不让说出去,此时再说是赎金也没有人相信。

  本来李双喜是想把奥巴被唐军俘虏的消息散布出去的,但布里向李双喜解释,草原上被人俘虏并不丢人,只要用东西赎回去就可以了,别人也不会从此瞧不起他,如果以后能扳回来,大家反而会觉得他是英雄,若散布奥巴被唐军擒获,这等于洗清了奥巴勾结唐军的污名。

  李双喜这才只针对科尔沁送给唐军的牛羊大做文章,如此大批的牛羊从科尔沁运到归化,自然会有很多人看见,连听到此事的多尔衮也怀疑起他来,奥巴连忙赌咒发誓,将全盘经过说了出来,多尔衮才相信了他。

  奥巴本来以为满人经过此役会元气大伤,实力比不上科尔沁,没想到皇太极回来,马上聚笼了人心,而多尔衮轻轻松松就攻破了朝鲜,获得了大批补给,奥巴顿时不敢小瞧,他还梦想着能得到蒙古可汗的大位,那时就再也不用怕满人了,可出了这挡事,他的大汗位置希望渺茫,若再得罪了满人,他马上就要大难临头。科尔沁和后金相隔实在太近了。

  剩下的部落就是喀喇沁,朵颜兀良哈额尔多斯,敖汉奈曼札鲁特,永谢布,阿苏惕,阿巴嘎,这些部落最大的不过有五千战士,最小的只有千战士,要从这些部落中选出大汗,实在是太难,即使选出了大汗,又怎能使还有近万五千战士的科尔沁心服。

  李双喜的三百人在各部中也算不大不小的力量,有知道扎哈沁部底细的人就会明白,这个布里应当把部落所有人的战士都带来了,很是奇怪,难道他不怕有人将他们的妇孺趁机全部掳走吗,不过,如果他们投靠了个大部落也说得过去。

  因要争大汗之位,各个有希望的部落都全力以赴,除了必要的留守人员,大部分战士都会带出来,但对小部落来讲,只是来观礼,谁成了大汗,及时向他投效就是,因担心家里会有人趁火打劫,反而只会带小部分人来,除非那些已投靠了大部落,获得了他们保护的人才会带齐全部人马,以助投效的部落争胜。

  三百个人在数万人当中并不起眼,虽有人稍有奇怪,但马上放了过去,现在是该选择支持哪方的时候了,没有必要理这些无关的事。

  经过数天的打听,李双喜已经明白了这次汗位远举的大致情形,这次汗位选举分成了三方,科尔沁最为强大,还是有不少人支持,如扎鲁特部,土默特部。

  另方就是原察哈尔部分离出来的敖汉奈曼喀喇沁等部了,他们原先同时臣服林丹,后来受不了林丹的压迫,又联合满人起进攻林丹,相同的经历使他们容易站在起,共同推举出喀喇沁的达来台吉来竞争汗位,

  还有方就是朵颜兀良哈,额尔多斯,永谢布,阿苏惕,阿巴嘎,这五部的力量集起来也不小,他们共同推举朵颜兀良哈的苏布台竞争汗位。

  三方的力量都相差无已,现在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他们已开始拉笼象扎哈沁部这样的小部落了,蒙古人向以实力为尊,但在实力压不倒对方时,马上也学会了合纵连横,几乎在扎哈沁部刚到达的头天,三方的人员先后到达扎哈沁部大营,劝扎哈沁部支持自己,许下种种承诺,又加上若干威胁。

  蒙古人办事可不会让汉人样遮遮掩掩,无论是承诺还是威胁,都是赤裸裸的,布里暗暗庆幸投靠了唐军,否则就是这次三方拉笼都要把他愁死,不小心站错了队,以后说不定就是灭族的下场。

  不过,他现在不用担心,遵照李双喜的指示让三方都满意而归,谁来都信誓旦旦保证会支持他们,若不是他有了唐军作依靠,这样做几乎是找死,无论谁当上了大汗,都会拿他开刀,但布时现在却不害怕,等他们知道上了当时,除非他们能打败唐军,否则别想报复到他。

  多尔衮也早早的来到了曼达勒戈壁,但他现在很烦恼,自从皇太极回来了,他每天都战战兢兢,他在没确定皇太极死之前,就急匆匆的抢夺汗位,无疑会惹起皇太极的极大怀疑,以前在皇太极面前表现的忠心全部都白费了,或许以后他都没有机会再撑兵权。

  在他刚从朝鲜回来时,听到皇太极没死的消息,他有股冲动,马上就起兵杀了皇太极,但考虑再三,他还是不敢轻举妄动,乖乖的向皇太极请罪,交出了兵权。

  方面是他从朝鲜带回来的军队已成疲兵,皇太极回来多日,早有布置,冒然行动,定不是皇太极的对手。

  另方面满人已经元气大伤,再也经不起内部的损耗了,每个战士都是宝贵的,若因他的原因让满人再次死伤惨重,就是他夺取了汗位也毫无用途,满人只会衰弱下去,论为别人欺压的对象。

  他虽然交出了兵权,在盛京每天还是胆战心惊,深怕皇太极会想法铲除他,这次来蒙古,本来以为是个轻松的任务,能顺利让奥巴当上盟主,奥巴再怎样也是满人最亲近的盟友,奥巴本身是满人的额附,而皇太极的后宫也充满了科尔沁的女人,还有皇太极和多尔衮都知道奥巴的能力,他当上了蒙古的大汗,对满人也不具备威胁。

  从击败林丹后,皇太极直以盟主的身边管理着蒙古各部,蒙古人也不敢有异议,如今满人的力量已衰退,蒙古人再也不会象以前样听话,若让蒙古人选出其他人做大汗,未偿不会对满人打主意,这是皇太极绝不允许的。

  多尔衮急于重获皇太极的信任,以为能轻松立下功劳,没想到奥巴出了这样件事,使本来十拿九稳的大汗之位充满了变数,多尔衮恨不得把奥巴抽上顿,同时也庆幸当初幸亏自己先走步,否则也要落入到唐军手里。

  多尔衮想来想去,这大汗之位变数还是太大,在没有把握奥巴能当选之前,宁愿让蒙古人选不出大汗,也不能让个可能对满人有威胁的大汗产生,他叫来亲兵,悄悄的吩咐下去,作好奥巴不能当选的准备,旦确定,就要尽力破坏,务必不能让达来台吉或苏布台当上蒙古的大汗,这次,多尔衮的想法竟然与李双喜相同起来。

  第三十章流言杀人

  三方经过十几天的明争暗斗,力量还是相差无几,这次奥巴全力以赴,科尔沁部就带来了万名战士,扎鲁特有二千战士,土默特部虽然衰弱,也有千五百名战士,加上依附的小部落,总共有万七千多人。

  朵颜兀良哈,额尔多斯,永谢布,阿苏惕,阿巴嘎,这五部的力量也不差,总共有万六千多人,最少的是敖汉奈曼喀喇沁三部,总共也有万千多战士,但他们由于以前同处察哈尔部,显得异常团结,实力并不弱于两方。

  蒙古人以前的做法都是拳头大就是老子,但双方力量相差是如此的小,自然不能打起来,三方都意识到再这样僵持下去也不会有结果,敖汉奈曼喀喇沁三部也有放弃争夺大汗的打算,改为支持方,无论他们支持那方,毫无疑问,那方就能取得绝对的优势。

  其实敖汉奈曼喀喇沁三部本无意对汗位进行争夺,他们以前有胆量脱离林丹,自然是依靠皇太极的力量,他们本身也投靠过满人,但所谓世事无绝对,满人在归化城下的大败,让他们自然有了异样的心思,毕竟谁也不愿意在别人门下受气,趁势又脱离了开来。

  皇太极知道无法阻止,也没有对他们有过报复行动,还不时拉笼他们,让三部都心存感激,和林丹比起来,皇太极确有容人之量,本来他们在这次大汗推选中,已打定主意支持奥巴,但听到奥巴已投靠了唐军,不得不另做打算。

  这些天来,多尔衮数次与三部面谈,证明奥巴投靠唐军纯属遥传,三部已慢慢打消了顾虑,的确,满人没有必要撒谎,若奥巴敢投靠唐军,满人马上就会把他们灭了,毕竟后金在唐军手上吃的亏太大了。

  这些情报很快汇总到了李双喜手中,草原的消息总是传得很快,李双喜派出扎哈沁部二百人整天到各部去转圈,敖汉奈曼喀喇沁又人多嘴杂,自然没有什么事情能保密。

  李双喜皱起了眉头,努力了半天,奥巴还是有可能当上可汗,这对唐军来说极为不利,奥巴虽有野心,胆子却小,而且贪财,十足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若草原上只有蒙古人,让他当上蒙古大汗对唐军来说无关痛痒,但坏就坏在还有个后金,以皇太极的能力,自然可以把奥巴捏在手里,进而控制整个蒙古,盘散沙的蒙古人在皇太极的捏合下,又会成为唐军强大的敌手。

  可是有心要破坏,这三百人在数万蒙古人的阵营里,连浪都掀不起朵,想都不要想,李双喜不由大感为难。

  狼无血见李双喜皱眉不说话,主动提到:“大人,不如让属下去剌杀他们数人,引起混乱,这大汗自然选不成。”

  李双喜反问道:“剌杀,剌杀谁,多尔衮,奥巴,苏布台,达来台吉只有这四人才有分量,可是他们护卫森严,怎么刺杀,若是刺杀其他小鱼小虾,只会把我们暴露,根本取不到什么效果。”

  狼无血哑然,他虽然是个出色的刺客,在草原也鼎鼎大名,曾经刺杀过数名部落的台吉,布台,甚至可汗,但也只是趁其不防备才能得手,如今三方相争,都怕对方会起黑手,每人都被重重保护起来,刺杀他们,狼无血不敢吹牛有把握。

  布里道:“大人,好象多尔衮护卫不多,只有十几人。”

  李双喜愣:“他的护卫怎会如此少,多尔衮已是和硕贝勒,又是参加如此重要的大会,按理至少护卫也有上百人。”

  布里说道:“听说多尔衮和皇太极不和,好象是牵涉到汗位之争,多尔衮虽然已是和硕贝勒,但也没有了兵权。”

  李双喜眼亮:“此事当真”

  布里道:“我也是听以前科尔沁的个旧识说的,具体什么原因他不知道,他只知道皇太极已收回了多尔衮的兵权。”

  李双喜嘿嘿笑:“那就好办了。”

  狼无血马上站起来,道:“属下马上去准备。”

  正要出去,李双喜连忙喝住:“回来,你想干什么”

  狼无血理所当然的道:“当然是去杀多尔衮。”

  李双喜道:“胡闹,我什么时候说了要杀多尔衮。”

  狼无血脸茫然:“不杀,不杀他杀谁”

  李双喜道:“谁也不杀,把多尔衮杀了有什么用,若布里所说之事是真,那么杀了多尔衮只是给皇太极除掉个后患,达来台吉已被他说动,只要达来台吉还支持奥巴,奥巴照样能当蒙古大汗,这样无用的事我们才不干。”

  布里和狼无血都忘着李双喜有点得意的脸,脸疑问,布里先忍不住,问了出来:“大人,那我们该怎样做。”

  “怎样做,造谣,当然是造谣。”李双喜笑的诡异。

  两人更是脸茫然,狼无血虽是汉人,但从小在草原长大,草原上向来讲究实力,自然不知道谣言的可怕,布里更只是个小部落的酋长,还没有体会到蒙古人上层的勾心斗角,自然也不知谣言的可怕。

  见两人如此不开窍,李双喜顿时后悔和两人商量这件事,自己应当还带个参谋来的,但现在没有办法,造谣的事还要靠扎哈沁部来完成,所以只有耐心解释,道:“你们说,为什么奥巴本来十拿九稳的汗位现在还决定不下来,为什么经过多尔衮的劝说,达来台吉又会重新支持奥巴。”

  两人恍然大悟,狼无血首先道:“当然是蒙古人听到了我们散布奥巴投靠唐军的流言才使他没顺利登上汗位,现在达来台吉相信了奥巴没有投靠我们,所以才会重新支持他。”

  李双喜道:“没错,达来台吉是因为多尔衮的劝说才重新相信了他,若在这时传出多尔衮也投靠了唐军,那达来台吉还会相信奥巴吗”

  布里有点转不过弯来,结结巴巴的道:“可是可是可是谁会相信多尔衮会投靠唐军。”

  李双喜道:“怎么会没有人相信,你不是说皇太极与多尔衮不和吗,还收回了他的兵权,多尔衮直战功卓绝,如今在满人勇将调零的时候,皇太极收回多尔衮的兵权,大家自然要想问个为什么”

  布里道:“可是外面说是多尔衮想争汗位,皇太极才收回了他的兵权。”

  李双喜道:“不错,多尔衮是想争汗位,但他为什么突然想争汗位,那是因为多尔衮投靠了唐军,有了唐军撑腰,他才敢争汗位,为什么上次蒙盟联军会败得那么惨,除了汉人火器利害外,难道没有别的原因。”

  布里傻傻的问道:“还有什么原因”

  “当然是有人为了汗位私通唐军,唐军才会知道联军的准确情报,否则汉人的出兵怎么会这么及时,刚好满蒙联军杀入中原,唐军就来到了草原,没有人通风报信,有这么巧的事吗。”

  李双喜说完,连布里也相信了,道:“将军,莫非我军在草原上早就有了内应”

  李双喜瞪了他眼:“这就不是你要关心的事,只要这条流言出去,我保证多尔衮会焦头烂额。”

  布里听了半天总算听明白了,但他还是傻傻的问了句:“将军,可是多尔衮从出兵以来直跟在皇太极身边,哪有时间报信。”

  李双喜象望白痴般望着他:“多尔衮做这样的事还要亲自动手吗,我可是听说当初在归化城下,多尔衮本来和皇太极是站在起的,后来多br >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