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其他小说 > 闯王李自成新传最新章节 > 第 42 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42 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

  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瓮城围护,西门外有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

  登上关楼远眺,长城似游龙浮动于浩翰沙海,若断若续,忽隐忽现。塞上风光,奇特景色,尽收眼底,可城下万余名蒙古士兵的呼呵声却给这美丽的景色凭添了无数的杀气。

  城下的蒙古人已开始进攻了,他们部分人下马,扛着简陋的云梯就往上爬,其他的蒙古人边骑马飞奔,边取箭向城楼攒射,城楼的明军也开始了猛烈的还击,箭象雨点般向蒙古人落去,在蒙古人中间溅起了阵阵血雨。相反,蒙古人的箭支对明军却没有什么伤害,箭楼太高了,蒙古人的箭飞到明军跟前时,箭的力道已尽,明军用刀稍微拔就可以打落,只有些特别力大的蒙古人用的强弓可以给明军造成伤害。

  城墙上的滚石也开始往下砸去,蒙古人所做的云梯甚是粗糙,只要多被几块石头砸到就会散架,不过,现在的石头大多数砸在爬墙的蒙古人身上,个个脑浆迸裂,有的连惨叫声都没发出,声不吭倒了下去。

  很快城下就倒下了数百具蒙古人的尸体,蒙古人却象发疯了似的,点也不在意伤亡,反而加大了攻击力度,又有批制造粗糙的云梯搭上了城墙,城下密密麻麻的挤满了蒙古人,明军毫不客气,箭支,石头,火油刻不停的往下倾倒,火油倒在蒙古人的身上,让他们痛的哇哇狂叫,随即被明军抛下的火把点燃,沾到油的蒙古人立马变成了个个火球,在地上滚来滚去,妄图把火扑灭,却只能图劳无功,很快火焰吞没了他们的全身,还有很多云梯也被点燃,城下成了片火海。

  这种打击挫伤了蒙古人的勇气,何况城下片大火,也不利于进攻,蒙古人终于撤退,留下了千多具尸体,城楼上的明军也累得坐了下来,刚才蒙古人的进攻太猛烈,所有人都拼命向城下丢东西,此时蒙古人退后,他们才感到了累。

  蒙古人半天就遗尸千多具,这种攻击强度只有第次林丹率军两万多人时才有,现在他们只有万来人,次就死了十分之,还点退意也没有,看来他们这次是要拼命了,林日瑞吩咐士兵好好看守后,和郭天吉起回到将军府,等火焰熄了下去,天就要黑了,今天蒙古人是暂时不会攻击。

  外有强敌,内无援兵,还有另强敌在虎视眈眈,嘉峪关此时已到生死关头的时候,若是个处理不好,嘉峪关就要面临着建成以来百年首次破城的记录,返回了将军府,林日瑞向郭天吉问道:“城内粮草可有短缺。”

  郭天吉道:“大人放心,城内粮草足够三月所需,只是守城用的火油有所缺泛,若以今天的强度来看,只要再用两次就没有了。”

  火油是守城最有用的武器,没有了火油守城再也不会象今天这样轻松,林日瑞毫无表情,问道:“那其它物质缺不缺。”

  郭天吉道:“箭支尚有四万余支,兵器刀枪有六千余把,足够将士们使用。”

  林日瑞点了点头,再也不说话,郭天吉几次张口欲言,还是没有说什么,见林日瑞在沉思,道:“若大人没有其它吩咐,属下告退了。”

  林日瑞道:“好,吩咐大家晚上加紧戒备,防止蒙古人晚上摸城。”

  郭天吉应了声:“是。”退了下去。郭天吉本来有太多话要问,就算打退了蒙古人的这次进攻,唐军要是再来怎么办,或者还没有打退蒙古人的进攻,唐军就来了怎么办,唐军就是不来,三个月的粮草吃完,又何去可从,但他还是没有问出来。

  天黑,城下的大火已经熄灭,蒙古人改以往夜里不攻城的习惯,摸黑强攻起来,明军在黑夜,准头大失,竟然有几处让蒙古人悄悄爬了上来,虽然上来的蒙古人马上被明军杀死,但蒙古人却大受鼓舞,更加疯狂起来,整整夜,明军都没有得到休息。

  第二天,蒙古人刚刚退下不久,又开始了进攻,这次从早到晚蒙古人进攻了天,又在城下丢下了千多具尸体,天黑了才退下,若是往常,蒙古人受损这么严重,早就退兵了,可是蒙古人就在城下生起火来,点要离去的迹象也没有。

  晚上,蒙古人趁着黑夜,悄悄的靠近了城墙,被明军发现后,干脆又开始了强攻,到了第六天,明军的火油早已用完了,蒙古人经过五天舍生忘死的进攻,这天的攻势依然未减,他们脸上片峥狞,向城墙扑了过来,明军大部分人都已五天没有合眼了,手里的刀都举不起来,眼皮直在打架,蒙古人也双眼血红,他们毕竟人多,又是攻城方,可以轮流休息,状态要比明军好点,但要爬墙,损失了更多的体力,刚好和明军拉平。

  已有蒙古人爬上了城墙,双方在城墙上举着刀摇摇晃晃的拼杀,就象两个醉汉在打架,林日瑞将他将军府中的所有护卫派了上去,堪堪将城守住,到了天黑,蒙古人终于受不了,许多爬墙的蒙古人爬着爬着,没有受到明军任何打击,就直接栽了下去。贵英睁着血红的双眼还在大喊:“杀,杀。”

  他的部下将他扶了下去,到帐篷就倒地睡了下去,贵英作为主帅,五天五夜照样没有合眼,蒙人终于退了下去,双方虽然都是疲累已极,但蒙人要爬十多米的高墙太过吃亏,若还要打下去,上面就是没有明军也不知有几个人能爬上去。

  见蒙古人退下去,明军也都头倒下,躺在城墙上就呼呼大睡,再怎么叫也叫不醒,林日瑞站在城头,仿佛成了尊塑像,得知蒙人连夜攻城,他跑上城墙就直站在那里,五天来甚至位置都没有换,直鼓舞着官军的斗志。

  他的亲兵走了上来,摇了摇他,道:“大人,蒙古人也累得不行,短时间不会再攻了,可以休息下。”

  林日瑞好象才反应过来:“哦,是吗。”直挺挺的倒了下去,亲兵吓了大跳,摸了下他的鼻息才知道他睡着了。

  第二十五章传国之宝

  蒙古人在六天的进攻中,已损失了半兵力,第六天晚上不得不停下来,但他们也知道,城头的明军也到了强弩之未,他们的火油早已没了,箭支也越来越稀疏,这种事在以前根本不会发生,明军的物质总是补充的很快,这次看来他们是点也没有补充,虽然不知道明军发生了什么事,但贵英本来感觉到这次可能有线机会可以攻克嘉峪关。

  第七天,睡了夜的众人终于醒来,每个人都恢复了点精神,若是昨夜无论谁能派出队士兵,必会发现要杀对方肯定是不费吹灰之力。

  贵英检点了下自己的部下,所剩还不到五千人,其余都已倒在嘉峪关下了,他的亲兵问道:“大人,还攻城吗。”

  贵英咬牙,恨恨的道:“攻,只要没死绝,就要把嘉峪关攻下。”

  蒙古人的牛角又乌乌的吹了起来,许多梦中的明军也惊醒过来,马上拿起了武器,盯着城下的蒙古人。

  与开头毫无伤亡不同,从第三天开始,明军用光了火油,又加上越来越疲累,有许多蒙古人已能爬上城头,明军的伤亡也越来越大,现在已倒下的近千人,剩下的人也多数带伤,若象以前有后援时,蒙古人的士兵再多倍,明军伤亡也没有这么惨重。

  林日瑞已被士兵们抬回了将军府,此时听到了蒙古人的号角,他把从床上跃起,抓起了长剑,急冲冲朝城墙冲去。

  到了城头,蒙古人已经开始进攻了,这次所有的人都下马架起云梯往上爬,他们虽然休息了夜,但再也没人能拉得开弓了,干脆全部直接爬城,与刚开始城头上雨点般落下箭支不同,现在的明军只有少量箭支,交给了些神箭手,专门朝冲得最勇敢的蒙古人射击,时不时有蒙古人惨叫着中箭,城墙上的石头都已丢光了,明军伸出钩枪拼命捅着蒙古人的云梯要想把他们推倒,蒙古人则死死贴着城墙,不时有蒙古人的脑袋从城墙伸出,明军用长枪乱捅,蒙古人连忙躲藏,许多人却已失去了往日的灵活,脚踏空就掉了下去,十数米的高空,不死的也只能躺在地上哼哼几声。

  若有蒙古人跳上城头,这时往往需要数名明军士兵围上去,才能把蒙古人杀死。双方的肉博战越来越多,城头上已倒满了蒙古人和明军的尸体,蒙古人又损失了数百人后,终于无可奈何的退了下来,双方都只剩下喘气的劲了。

  贵英气的大骂,眼见明军已经快要不行了,却还都在硬挺着,可是他的手下也都全没了力气,这时候只有千个生力军,不,只要五百个,有五大百个生力军就可以将嘉峪关拿下,可惜他连五十个生力军也调不出来。

  所有的明军也累得不行了,要不是看蒙古人也都是死撑着,他们根本撑不下来,蒙古人退,所有的人都屁股坐在了地上,相互看着喘气,话都懒得说,明军都在诅咒该死的蒙古人,明明不行了也不退兵。

  兰州城内片欢腾,此时贺景已带了唐王的犒赏来到了兰州,成车成车的美酒搬了下来,还有数千只活羊,数百头活牛也带了过来,许多士兵都纷纷磨刀霍霍向牛羊,整个军营架起了无数的大锅,下面燃起熊熊的大火,刚杀的牛羊大块大块的放到锅内,还有洗干净了的土豆就这样整个加了进去,现在的唐军士兵,吃牛肉必加土豆。

  贺景笑容满面和宋献策,马维兴等人交谈,贺景和贺珍两人等于是唐王的特务头子,和明朝的锦衣卫相象,平时,马维兴他们是尽量少与这两兄弟接触,此时,贺景代表唐王来劳军,等于是钦差大臣,马维兴也不得不接待。

  贺景笑道:“宋大人,马大人,这次两位立下大功,回去唐王少不了封赏,到时还要多多提携兄弟。”

  马维兴心里诽谤道:“提携你,不给我找麻烦就不错了。”嘴里却道:“哪里,此些微功,全是唐王运筹帷幄,马某只是执行而已,哪能稀罕什么封赏。”

  贺景正色的道:“功就是功,难道唐王不会赏罚分明,马兄就不用谦虚。”

  马维兴忙道:“岂敢,岂敢。”

  贺景压低了声音道:“唐王有令,整顿好甘肃之后,尽快出兵,找到林丹汗的遗孀囊囊福晋,苏泰太后及其子额哲,把他们都带回西安。”

  宋献策和马维兴都正了正色,道:“是。”

  马维兴又问了声:“不知唐王为何要急着找林丹汗的遗孀”

  贺景回道:“这我就不知道了,唐王的意思我岂能瞎猜。”

  马维兴还想再问,宋献策忙拉住了他,等送走了贺景,马维兴埋怨道:“军师,你拉我住我干吗,问清楚才不会出错。”

  宋献策道:“唐王既然不说,那就是不希望大多人知道,你乱问小心惹祸上身。”

  马维兴道:“怕什么,唐王在这里我也敢问。”

  宋献策无奈道:“什么原因,或许我能猜到二,你不用再问”

  马维兴大感兴趣,忙道:“军师,你快说说,莫非那囊囊福晋是个绝色美人”

  宋献策白了他眼,道:“你胡思乱想什么,唐王要女人,还会没有吗。”

  马维兴辨道:“唐王要女人,自然要多少有多少,但想要找到绝色女子恐怕也不容易。”

  宋献策恼怒的道:“你到底要不要听我说。”

  马维兴连忙道:“要,还请军师解惑。”

  宋献策从嘴里缓缓的吐了四个字出来:“传国玉玺。”

  马维兴吸了口冷气,大为惊讶:“军师是说传国玉玺在囊囊福晋手里。”

  宋献策道:“然也,既使不在,她也定知道。”

  和氏壁从自始皇帝制成玉玺以来,直当成是天命所归,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王弥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并得传国玺,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

  后来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遣都护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玺至建康,百僚毕贺。玉玺其重若此。

  后来传国玉玺直忽现忽隐,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他听传国玉玺被元顺帝携逃大漠以北时,便不惜遣徐达带兵数十万入漠北,以期夺回此宝。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后来李文忠二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些宋元玉玺,但却未见传国玺的踪影。

  十数年前,在漠北地带,有位牧羊人见只绵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挖开看,发现下面埋着块晶莹碧透的玉玺。他将它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也鉴定为“传国玺”。消息传到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早怀恢复祖业之志,闻此讯,即率二十万大军来攻,经过场血战,果然夺得玉玺。

  宋献策游走江湖时靠给人算命为生,专为留心各种传闻,对传国玉玺之事自然十分清楚,现在林丹已死,传国玉玺肯定在他的遗孀囊囊福晋处,所以宋献策听李鸿基要马维兴擒获囊囊福晋,第个念头就是唐王有意得到玉玺,但恐怕事泄,所以不明说。

  宋献策当然希望唐王能得到玉玺,这可比他献的图谶有用许多,有了玉玺,加上这些年来唐军的不断胜利,恐怕许多顽固的书生也会认为唐王是天命所归,唐正可取代明,以后唐王横扫天下时不知会减少多少阻力。

  马维兴听到传国玉玺之字,再也不敢和宋献策谈论,想起贺景毕竟是唐王的耳目,若是自己问详细了,万贺景怀疑自己有意想得传国玉玺,那就要扯不清了。

  宋献策猜测唐王是为了传国玉玺,想让唐军马上出关后,两人也不敢再等嘉峪关守军投降,林丹已死半年多,万等久了,传国玉玺有个闪失,他们怎么象唐王交待,此时,经过半月的努力,甘肃境内的投降官军都已经打散整编,唐军也调了批官员过来代替原来的降官,那些降官则调到了陕西任用,马维兴再也不必担心后方有乱。

  接受唐王犒赏三天后,马维兴让高功在兰州留守,他和宋献策两人亲率两万大军,向嘉峪关出发,等他们到达嘉峪关时,蒙古人已在关外整整狂攻了十天,万蒙军只剩三千余人,嘉峪关的箭支,滚石等守城物质全部用尽,三千人马也死伤了半,活着的也个个筋疲力尽。

  但蒙古人就是死活不退,现在双方都打打停停,等着看谁先倒下。

  唐军来到嘉峪关之前,并不知道外面蒙古人正在攻城,此时到了关下隐约听到有喊杀声,马维兴等人都摸不着头脑,只有宋献策隐约猜到,但他们是在东门,蒙古人进攻的是西门,中间被嘉峪关挡着,根本看不见,宋献策也不敢肯定。

  马维兴见东城上根本没人,只是大门紧闭,也不知官军是否有阴谋,对部下刘体纯道:“刘将军,你部为前锋,先攻击嘉峪关。”

  刘体纯应了声:“是。”正要率部攻击,宋献策忙拦住,道:“暂慢,先射封劝降信再说。”

  马维兴道:“军师,都已派人劝过了,再劝降有用吗。

  宋献策道:“此时,彼时,没劝过怎知他不会降。”

  马维兴无奈,只好道:“既如此,劝降亦可。”从唐军中选出名强弓手,将写好的劝降信射进城中。

  官军在嘉峪关东门虽然无人留守,但站在关上,四周的景物都可以看见,两万多名唐军浩浩荡荡的到来,官兵早已发现,苦于蒙古人进攻的正急,抽不出兵力来防守,只好听天由命,若来的是敌人,莫说是二万人,就是二千人来了也挡不住。

  士兵将劝降信拾起,交给了林日瑞,尽管心中已猜到是唐军,但又隐隐有股希望,朝庭击败了逆贼,来的是官军。看到唐军的劝降信,林日瑞的希望顿时落空,看完了劝降信,林日瑞牙关紧咬,全身都在颤抖,他从小苦读圣贤书,在万历四十年中了进士,后又以文人从军,直以忠义自居,若是投降,以前建立的信仰就要轰然倒塌,可是不投降,凭这千余人能挡住对方数万虎狼之师吗。

  郭天吉紧张的看着自己的上司,信的内容他早已猜到,其实唐军派杨麒来劝降时他就已心动,嘉峪关已成孤城,守肯定守不住,只是主将是林日瑞,他不好开口,才会假托祭旗的名义劝林日瑞留下杨麒的性命,不至于把事做绝。这些天来,蒙古人攻城越急,郭天吉越是打定了主意,他多次到牢房看过杨麒,杨麒在牢里的待遇也慢慢变好了起来,此时嘉峪关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再不投降,所有人都只有死路条,若是林日瑞不同意,自己只有偷偷去打开城门。

  林日瑞考虑半响,叹了口气,对郭天吉道:“你去开城门吧。”

  郭天吉大松了口气,对林日瑞行了个礼道:“是。”匆匆走了下去。

  马维兴叫人把箭射进去半响也没有回应,正要指挥人开始攻城,突然嘉峪关的东门缓缓打开,里面走出了三人,来到马维兴前面跪了下来,其中人道:“下官嘉峪关游击将军郭天吉向将军请降。”

  马维兴大讶,望了宋献策眼,对军师佩服的五体投地,他怎么知道官军会降,见只有三人,马维兴不悦的问道:“其他人呢,你们的主将怎么不来。”

  郭天吉回道:“大人,蒙古人正在攻城,林大人正在组织守城,实在无法分身。”

  马维兴听蒙古人攻城,大喜,道:“好,快带我们入城。”

  郭天喜连忙起身,领头进了东门,身后,二万唐军精锐源源不断的进入城中,嘉峪关落入了唐军手中。

  第二十六章蒙古俘虏

  马维兴刚进入嘉峪关,就令林日瑞率军撤了下来,而唐军也没有上去接防,蒙古人突然发现城头上的官军全不见了,正摸不着头脑时,嘉峪关的西门缓缓打开,许多见关上已没有官军的蒙古人大喜往上爬,正爬到了半空中,见西门已开,所有的蒙古人都停了下来,不敢相信的看着从来没有开过的柔远门静静的打开,仿佛正在邀请他们入内。

  这种违反常识的现象,让所有的蒙古人都有点不知所措,就在此时,城中冲出来队队黑衣黑甲的骑兵,贵由心中格登下,这是什么人,这些蒙古人因躲避皇太极的追杀,直没敢返回内蒙带,所以对唐军所知不多,不过贵英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是他们的朋友。

  唐军冲出来,马上分出数队人马包抄,将所有的蒙古人都围住,齐声大喊:“降降降”

  蒙古人望着这上万的精锐骑兵,每个人的勇气都消失的干干净净,若是在十天前,有完好无损的万大军在,就是再多敌军蒙古人也不会有怯意,可此时只剩下三千疲兵,有人连武器都拿不稳,这仗还怎么打。

  贵英首先丢下了自己的兵器,接着是他的亲兵,蒙古人个个传染,不会儿所有的蒙古人都丢了武器,许多人干脆屁股坐在地上,躲下就睡,太困了,就是死了也要睡觉再说,最为尴尬的就是爬在城墙上的那些人,是继续往上爬,还是下来,有几名手快的蒙古人甚至已爬到了城头。

  不过,很快他们就不用选择了,在唐军的严令下,个个只好乖乖的爬了下来,只个稍微犹豫的,被唐军举枪就射,惨叫着从半空中掉了下来,这给所有的蒙古人都提了个醒,连忙都吱溜往下爬。

  刘体纯望着这些轻易就俘虏了的蒙古人,却有点头痛,只过了会儿,大半的蒙古人已经躺在地上了,任由唐军用脚踢也不起来,摸他们的鼻息,个个都睡的死沉死沉,刘体纯无奈,总不能让人他们都扛回去吧,可没有人愿意扛那些死沉死沉的蒙古人,只好吩咐收缴他们所有的兵器后,留下数千人在城外看守,其余人押着还清醒的蒙古人回到了嘉峪关。

  杨麒被放了出来,终于又可以扯高气扬的坐在大堂了,马维兴对他客气了几句,夸他不畏艰险,深入敌境劝降,忠心可嘉,喜得杨麒马上忘了自己在牢中度日如年的情景,把向林日瑞跪地求侥的丑行也全忘了,在马维兴面前大表忠心。

  马维兴却没有再理他,对马维兴来讲,能率三千人在外无援兵,随时有可能双面受敌的情况,还能守住嘉峪关,并将蒙古人减员七成,其余三成也快要被拖死的林日瑞比他要重要的多。

  许多官军撤下来后,也倒地便睡,对他们来讲,既然上面决定要降那就降吧,许多人其实还松了口气,蒙古人只会烧杀抢掠,打蒙古人大家自然没有问题,可唐军也是汉人,而且现在唐军已将甘肃拿下,自己这个孤城又怎能守得住,听到主帅拒绝向唐军投降,许多官军都隐隐不安,但蒙古人的到来让他们没有时间胡思乱想,只好全心投入到守城中去,现在蒙古人完了,唐军进城了,大伙的性命算保住了,不睡觉还干什么。

  林日瑞睁着血红的眼睛打量着身边的唐军,不可否认,这些人个个虎背熊腰,都是好手,而且有半的人拿着火器,其余人的刀剑也是寒光闪闪,比官军的兵器还要好,自己就是有三千完整的兵力,恐怕也不能抵挡几天,若是没有蒙古人来捣乱,恐怕自己会以身殉城吧。

  马维兴见所有的官军都疲惫欲死,知道他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睡觉,对林日瑞道:“将军以寡敌众,和敌人连战十日,想必也已经累了,不如先休息天,明日再与将军详谈。”

  林日瑞此时脑子已成了团浆糊,刚刚是自己下令投降,虽然是迫不得已,但自己所坚守的数十年操守毁于旦,心中纷乱不已,加上长期不睡,脑中已麻木,听了马维兴的话,顿时大为感激,向马维兴行了礼:“多谢将军。”也不再客气,退下去后回到自己房中倒头便睡。

  杨麒本想借着机会想讽刺林日瑞几句:“我来劝降时你怎么说,还说我不忠不义,你现在不也投降了吗。”却没有找到机会,见马维兴对林日瑞如此重视,顿时郁闷无比。

  此时唐军已接管了整个嘉峪关,但无论是官军还是俘虏的蒙古人,都在呼呼大睡,蒙古人还有千多人在城外睡觉,让唐军不得不派人守候,直到天夜后,才有人开始醒来,更多人睡了两天两夜,官军还好,唐军多少会照顾点,见些人在梦中干渴难耐,替他们喂些水,有上百蒙古人因为已受伤,在睡梦中大量脱水,竟然活活渴死,宋献策发现后,命唐军给蒙古人也喂水。后来才没有蒙古人因干渴而死,但还是有人睡不起。

  郭天吉倒是最先醒来,他是嘉峪关的第二号人物,林日瑞事事起带头作用,这些天的守城战中,他倒能不时抓点时间睡觉,甚至有时间和杨麒套近乎。

  唐军因还没有从蒙古人手中得到林丹余部的情报,暂时在嘉峪关停了下来。进了嘉峪关后,唐军的高层都喜欢站在嘉峪关的最高处,眺望着长城似游龙浮动在浩翰沙海之中,若断若续,忽隐忽现,若是有幸,还能看到沙漠中的海市辰楼,刹是奇特,塞上风光,奇特景色,尽收眼底,郭天吉趁机陪在马维兴和宋献策身旁,替他们解说嘉峪关的种种由来。

  看着如此雄伟的关隘,听到郭天吉对蒙古人历次进攻嘉峪关的介绍,马维兴暗暗庆幸当初没有听到杨麒被扣就马上发兵,若是守军全力抵抗,以唐军的战力也至少会损失数千人,不由感叹的道:“将军辛苦了,若没有你们守着这嘉峪关,甘肃的汉人不知会有多少遭到蒙古人的抢掠。”

  郭天吉骄傲的指了指西瓮城门楼檐台上的块砖道:“大人,你看见那块砖,那是我们嘉峪关的定城砖,只要砖在,我们嘉峪关就不会破。”

  马维兴也看到了那块砖,心中有点奇怪,这里多出块砖来是怎么回事,听郭天吉说,这块砖好象还挺有来历,顿时大感兴趣,问道:“这砖有什么奇特吗。”

  原来在嘉峪关流传着个传说。说是当初朝庭修嘉峪关时,主管官员给工程主持人出难题,要求他预算用材必须准确无误。在工匠们的帮助下,工程主管人进行了精确的计算。结果工程竣工时,所备的砖瓦木石恰恰用完,只剩下块城砖,称为“最后砖”。

  不过,守军更喜欢称它为定城砖,只要砖在,就能压住所有邪气,永保嘉峪关不破,实际上,自从嘉峪关建成百年来,确实也没有破过。这也成了所有守城士兵的精神支柱,所有无论蒙古人怎么进攻,嘉峪关的守军还能坚持抵抗。

  宋献策看得若有所思,块砖头的力量在这里可以这么大,若是那天有人把这块砖拿了,守将岂不要惊惶失措。

  贵英睡了二天夜才醒来,他是蒙古人的头领,自然得到了优待,唐军在他躺下后,将他抬到了个单独的房间里,派了两人专门看管,他听到门外唐军的声音,脑里慢慢才清醒过来,原来自己做了俘虏。

  贵英以前跟着林丹风光无比,他是林丹最信重的大将,连察哈尔部属五路头目的妻子,贵英都敢强占,受害头目含愤投巴林部首领炒花,炒花不能养,投奴酋。奴酋用之守广宁。察哈尔的许多部落对林丹汗不满,逐渐依附于后金,其中也不无有他的关系,现在林丹死了,他虽然有万人马,还是不敢返回蒙古草原,否则那些以前和他有深仇大恨的部落必定会群起而攻。

  贵英倒是有做俘虏的觉悟,蒙古草原去不了,青海又活不下去,这次若不能攻破嘉峪关既使逃了,也只有等死,做了汉人的俘虏也不错,起码还能活下去,至于能不能活的舒服,那就要看自己的表现了。

  贵英马上大叫起来:“来人,来人。”

  两名唐军闻声走了进来,见贵英醒来,端来了碗稀饭给贵英,冷冷地道:“叫什么叫,这是给你的,吃完了马上要去问话。”

  贵英的肚子早已咕咕叫了,端起了稀饭,几口就喝了个精光,只觉得甜美无比,将碗上的汤水都舔了个干净,从没有感觉到汉人的稀饭是如此好吃,他把空碗递给唐兵,巴巴的道:“还有没有。”

  “没有了,吃太多小心撑死。”虽然现在唐军中也有了许多蒙古人,但数百年来,蒙古人对大明的边境马蚤扰太严重,唐军的士兵都来源于陕山甘三省,这些地方提起蒙古人来莫不恨之入骨,对俘虏的蒙古人自然没有好感。

  听到没有了,贵英大为失望,不过,他没忘记叫人来的目的,忙道:“我有事见你们的主帅。”

  名唐军道:“你想见我们马大人,还不够资格,我会带你去见刘将军。”

  贵英忙道:“我有重要情报给你们主帅,他定会见我的。”

  两名唐军想了想,道:“好,我们先通报,看马大人愿不愿意见你。”

  贵英忙哈腰道:“愿意的,他定愿意。”说完他有点脸红,以前除了见林丹,每个人对他都毕恭毕敬,没想到他现在却要向以前看不起的个汉人士兵低点。

  马维兴听到贵英已醒来要见他,马上让人把贵英提来,贵英还没有搞清擒住他的是什么人,见马维兴如此年轻,有点不相信他会是重要人物,怀疑得问道:“请问将军在朝庭任何等职务。”

  马维兴的亲兵喝道:“大胆,这是我军的骁卫大将军,还不跪下。”

  贵英是林丹手下最重要的大将,对明朝的军制也有定的了解,听到骁卫大将军脸茫然,好象大明没有这个官制,但他不敢再问,既是大将军,那么地位应该不低,他倒是能屈能伸,马上跪了下来:“拜见大将军,罪民冒犯天朝,罪该万死,为了赎罪,罪民愿将林丹汗的遗孀囊囊福晋下落告之将军。”

  马维兴大喜,真是想磕睡送来了枕头,忙问道:“那林丹汗之子额哲等人你知不知道”

  贵英道:“知道,知道,不但他们,就是林丹的正妃苏泰太后小人也知道。”

  宋献策在旁问道:“那她们身边人多不多,离此远不远。”

  贵英虽不知宋献策是什么人,但能在大将军面前插嘴,自然也是大人物,忙回道:“不多,她们身边都不足千人,离这里也不远,大约五天就能到。”

  宋献策和马维兴对望了眼,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喜意,马维兴道:“那好,你再休息日,明天我们就出发,起把她们请回来。”

  贵英忙应道:“是,是。”迟疑了下,道:“不知将军会将我等如何处理。”

  宋献策道:“你放心,只要你愿意投效我军,我军会划出草场让你们放牧,若是有意加入军队也可以。”

  贵英大喜:“愿意,当然愿意。”他心里暗暗道,汉人就是愚蠢,现在暂时依附你们也没关系,等以后力量强了,那是又可以纵横驰骋,把刀举向懦弱的汉人,他哪知道,唐军让他们放牧,可不会象以前样任由他们自由发展,会把他们牢牢的圈起来,想象以前样,弱时就归附,享受朝庭的接济,强时就露出强盗嘴脸,把刀举向接济他们的汉人,门都没有。

  第二十七章求贤令

  拿下了甘肃,等于拔去了唐军背后的钉子,对唐军的战略意义是巨大的,再也不用担心背后的牢制,但这个战略意义现在还没能显现出来,麻烦却带来了大堆。

  首先是财政上的麻烦,甘肃很穷,唐军除了从肃王府手中拿到二十余万两银子,还有价值数十万两的珠宝古董外,其它都是赔钱,甘肃的府库早已空空如已,官员们都已欠饷三个月了,难怪唐军来,个个争着投降,许多人还指望唐军能发给他们欠饷,确实,宋献策为了稳住这些降官的心,还承诺由唐军补回他们三个月的欠饷。

  这可把户部侍郎李守忠弄急了,哪有明朝的欠饷由唐军补发的道理,没想到这么荒塘的事还得到李鸿基的同意,其实李鸿基知道,明朝的官员都对朝庭的俸禄根本不在乎,不要说三个月欠饷,就是三年不发饷他们也无所谓,苦的只是些微未小史,至于清官,现在还能找出几个清官来。

  这些官员提出要唐军发欠饷只是个试探,试探唐军对他们的态度,若唐军连欠饷都发了,那他们就可以彻底放心,李鸿基接到宋献策的建议考虑了下,还是爽快的掏出了这笔银子,相对于他们投降节省下来的军费,这笔钱只是小意思。

  唐军的这次出兵损伤了近万人马,光这些人的抚恤,医疗就要花费上百万两银子,数万大军出动,每个月又要多耗去几十万两银子,加上场大战,董学礼把能征的东西都征掉了,甘肃急需救济,否则,百姓才不管你是官军还是唐军,也不管他们的粮是谁征的,没有东西吃他们就得造反。

  这些都不成问题,唐军的库房里还有数千万两的银子,粮食精粮虽然少,但粗粮却堆满了仓,关键是唐军些子损失了三大财源,第是蒙古这边,以前每年都有百万计以上的利润,而现在由于顾君恩的到处筑城,还要安置数十万百姓,已经投入了上千万两银子,现在还要每个月补贴数十万两,这个投入起码还要持续年的时间。

  第二是高迎祥的义军被剿了,唐军最赚钱的兵器生意没得做,张献忠由于紧挨唐军,唐军自然不得不防备张献忠反咬口,很多武器都要限制出售,加上张献忠直被卢象升压着打,没有能力去攻城,就是卖给他兵器也得赊账见不到银子回笼。

  三是由于朝庭对唐军全面禁运,唐军境内的交易马上萧条了将近半,商税收入从最高达到二百万两个月,下子跌到只有百万两左右,虽然这个收入比起朝庭来说,还高了很多,但朝庭主要的是农业税。而唐军的农业税全免了。

  李守忠自从接过户部侍郎这个位子来,户部的银子就从没有增加过,总是在不停的减少,虽然唐军现在的银子还堆满了库房,但比起高峰时已减少了三分之,按这个速度下去,唐军最多还可以支撑两年。

  钱粮还不是主要问题,付出再多,有了前几次暴富的积累,唐军再怎么也是两年后才用紧张的问题,关键问题是唐军没人了,准确的说是没有那么多当官的人。

  本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布衣,非常体会农民的艰辛,他当皇帝后,每年都带着儿子孙子到乡村巡视,自己亲自挑上担子,同时也让儿孙们效仿于他。指着地里劳动的农民给儿孙们说:“我过去就和他们样,年到头在地里辛辛苦苦的劳动,我们吃的用的,都是他们给我们提供的,你们当了皇帝后,要爱护他们。”

  他还把县以上的官员都招集到京城开会,他说:我在你们中间当老百姓的时,看到贪官污吏横行乡里,就切齿痛恨。如今我当了皇帝,你们这些当官的,有胆敢欺压我的老百姓的,绝不饶恕。

  朱元璋有鉴于宋朝的三大害,冗兵,冗员,冗费,分别作了相应的措施,针对冗兵,他作出了卫所制,朱元璋曾自夸,本朝养兵百万,未费国家分银,针对冗员,他大力裁剪官员,官员到了少之又少的地步。而冗费是由前两项引起的,解决了前二项,这冗费自然没有了。

  明朝县分三等,二十万人以下为下县,二十万人到三十万人为中县,三十万人以上为上县,以上县官员的配置最齐,为县令名,县丞二员,主簿名,典史名为朝庭正式官员,马夫每人名,还有给官员配制的柴薪皂隶,共十人。算未入流,由国家付给薪俸。

  个三十万人以上的县只有五名官员管理,再加上柴薪皂隶和马夫共二十人,以这二十人自然管理不了个若大的县,所以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实行里甲制度:以自然村为单位,“百十户为里”,“里十甲”。里之中,推举其中丁粮多的十户为里长户,每年轮差其中的户为里长,其他的九个里长户,协助里长开展工作。其余的百家又分为十甲,每甲十户,加上各自的甲首共为十户。

  里长的职责主要是:对里内人户进行管理,对本里农业生产进行督促,对应缴纳的田赋和物料进行监督,还有主持祭祀,征输差役,拘传罪犯和调处纠纷等。

  所以现在大明将近二亿人口,实际在册官员只有二万多人,太祖的本意自然是好的,官员越少,百姓的负担自然越轻,实际上这两条措施在本朝初期取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在朱元璋刚刚赶走了蒙古人,中原片残破的情况下,还可以发兵数十万,深入草原追击元朝残余势力,取得军事上的巨大胜利,永乐年间也有能力持续对北元势力进行打击,还可以造出巨大的宝船让郑和七下西洋。

  但后世子孙自以为这制度能用之万年,却不知由于本朝开始时,汉人的富户壕绅都被蒙人压制,成不了气候,有的大壕绅也是投靠蒙古人的汉,自然遭到太祖的严厉打击,所以本朝初官员虽少,却能牢牢的撑握大权,各种税收,差役都能完成的很好,也取到了与民生息的作用。

  但越到后来,官员至休,土地兼并,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壕强,基层的里甲不是朝庭正式官员,而是自行推举,这种制度下,里长之职自然慢慢全部撑握在壕强手里,而县令在税收,差役上慢慢也要依靠他们,否则凭那么二十来人,怎么收数十万人的税,而这些壕强自然不会有那么老实,收到的税会全部交给朝庭。

  要命的是许多壕强都与官府有千丝万绦的联系,许多人来就是官员至休,朝中还有门生子弟,他们少交税,当地的县官也不敢轻易得罪他们,若壕强有功名在身,还可以免税,许多人因赋役繁重,纷纷托避在壕强门下,这样来达到不交税的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