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其他小说 > 闯王李自成新传最新章节 > 第 140 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140 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体在东吁继位,从此缅甸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创建,史称东吁王朝。莽瑞体的父亲明吉瑜娶了阿瓦国王的女儿进行政治联姻,从而获得皎克西的“粮仓”作为嫁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又与强大的白古王朝结盟,牵制住阿瓦王朝的进犯。

  正当阿瓦王朝和白古王朝互相火并两败俱伤时,东吁却在养精蓄锐,集结力量。莽瑞体在加冕前必须参加贯耳仪式和入教仪式,为了彰显自己的威名,莽瑞体决心在缅甸的四大圣地瑞穆陶宝塔举行仪式。

  这座宝塔位于缅甸霸主白古王朝的都城边,莽瑞体挑选五百名精锐骑兵,自己马当先,乘黑夜进入敌人的领土,日出时就到了瑞穆陶。

  城中的孟人以为这些骑兵是支入侵军队地先头部队。急忙关上城门而徒守城内,丧失了宝贵的时间。当他们得知瑞穆陶宝塔内只有五百缅人士兵时,立刻冲出城外。包围了这所寺庙。

  此时贯耳仪式即将结束,王宫的占星家正在为莽瑞体贯耳。哨兵急报时,莽瑞体却平静地说:“穿好耳孔。我地耳朵比孟人更重要。”仪式结束。莽瑞体即率骑兵冲出孟军包围。孟军居然没有个敢去拦截。

  莽瑞体胜利归来,他的英勇事迹传遍全国,缅人振奋,掸人和孟人则闻之胆寒。这次特殊的贯耳仪式使年轻地莽瑞体和东吁王朝声威大振。

  此后莽瑞体先向南方发展,与泰国北部地兰那泰王国明朝称为八百宣慰司之间发生战争,夺下其部分领土。并逼迫兰那泰向其臣服,又乘南方白古王朝发生内讧,白古王室兄弟争立时,莽瑞体伺机予以和解。

  得到双方割让地大量土地。不过,莽瑞体并没有满足,最后白古王朝两兄弟都被莽瑞体先后攻灭,莽瑞体完成了对缅甸南方的统。

  控制了缅甸南部后,莽瑞体将视线转向北方,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莽瑞体推行了团结孟族的政策,使孟族将士为其所用,并雇佣有近代武器和战舰的葡萄牙士兵七百人,正当莽瑞体的力量如日中天,1544年阿瓦国王康孟联合锡泊蛮莫孟养孟密孟乃洋桧组成了七个国家土司地庞大军团,试图夺取卑谬。

  莽瑞体派出乳母之子莽应龙应战,莽应龙指挥高超,轻松战胜了强大的七国联军,取得史称“七国之战”的胜利。,跳年,莽瑞体用孟族和缅族两种仪式在卑谬城举行加冕典礼,自称为上下缅甸之王,标志着莽瑞体的事业到达了顶峰。

  1548年底,莽瑞体要求逵罗泰国进贡头白象遭到拒绝,率军三十万以上从三塔径大举入侵逵罗,从而拉开了直到19世纪初才结束地旷日持久的泰缅战争之序幕,莽瑞体的大军很快包围了遣罗首都阿瑜陀耶,莽瑞体虽然有四百名葡萄牙人雇佣军,只是阿瑜陀耶城中站在逞罗方的葡萄牙人则更达到1000人。久攻不下之后,莽瑞体决定有条不紊地撤退。

  从逞罗退兵后不久,莽瑞体步入了晚年。他沉浸在饮酒和游猎之中,完全丧失了之前近20年的霸气。三年后被人刺杀,被莽瑞体灭掉的白古王朝重新复位。

  莽瑞体被刺杀后,东吁王朝四分五裂,莽瑞体的继任者莽应龙,仅有支纪律严明的军队而已,却不曾控制个堡垒,强大时的东吁王朝不小心就要覆灭,莽应龙率领他的军队用不着了二年内重又将缅人团结起来,四年后将复辟的白古王朝灭亡,东吁王朝重新恢复了强盛时期。

  此后莽应龙东征西战,并多次挑衅当时的大明朝庭,几次想侵入大明内地,不过都没有得逞,1581年,莽应龙去世。

  莽应龙在位末年,缅甸的国土已经空前辽阔,东到老挝的林城即万象,西到印度的曼尼普尔,南到印度洋海岸,北到现中缅边境的九个掸族土邦,占据了大半个中南半岛,将明朝在北缅的所有力量都拨除,成就了缅甸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莽应龙死后,他的儿子莽应里继位,1582年冬,莽应里得到从云南叛逃的汉岳凤劝说,鼓动他侵入明朝,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伟业,于是莽应里派遣士卒战象数十万,多路出兵攻打云南。

  明朝方才醒悟,开始调集各处将领和兵马与缅军决战。当时的黔国公沐昌祚带兵移驻洱海,云南巡抚刘世曾也率军移驻楚雄,迅速征调汉人和当地土驻军队数万,对缅军进行会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1583年,明军大将刘綎邓子龙等将领又率兵从陇川孟密出发,直攻打到阿瓦城,缅将猛勺向明军投降,猛勺是莽应里的叔父。原来镇守陇川孟养蛮莫等地的缅将,全部溃退,岳凤和他的儿子后来也都被处死。

  莽应里在对明朝的战争中遇到了较大的挫折,紧接着内部也出现了不稳定的迹象。他的叔父猛勺野心膨胀,试图串通两位王兄卑谬侯东吁侯发动叛乱以夺取莽应里的王位,莽应里得到消息后,轻易粉碎了这次动乱,猛勺失败后也在流亡明朝时死去。

  但莽应里并没有接受教训,开始了年年征战的生涯,分别发起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五次北进,均被明军联合各属国击败而告终。

  连年征战失败后,东吁王朝已经失去了辉煌,莽应里也没有再对外发动战争,只能自保于都城之内,卑谬阿瓦清迈等地相继宣布独立,1599年,莽应里的卫队也抛弃了这位可怜的国王,莽应里被他的堂弟东吁侯杀害。

  莽应里的衰败并没有使东吁王朝最终灭亡。莽应龙的幼子良渊王16001605在位挽救了这颓势,占领以阿瓦为中心的“粮仓”地区,保住了上缅甸半壁河山,史称良渊时期。

  继其王位的阿那毕隆16051628在位又光复了下缅甸的所有失地,1613年收复了被葡人占领的沙廉,把葡萄牙人驱逐出缅甸,从而再次完成了缅甸的统。

  继阿那毕隆之后的缅甸国王为他隆,阿那他隆执政时,摈弃了劳民伤财的对外扩张战争,恢复了向明王朝进贡,并致力于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分配土地给无地农民.1638年,他还进行次全国性普查,编制了各地户口耕地面积产量和税赋情况的调查统计,作为征税和征调劳役的依据。

  他隆的努力,使得东吁王朝重新变得国富民强,只是桂王率残明势力进入缅甸后,缅甸下子处于艰难的抉择中,方面是中原新朝强大的军事压力,方面是昔日宗主国最后继承人,最主要的这个继承人还有很大的力量,旦处理不好,缅甸就有亡国之危。

  如果桂王没有支强大的军队,当然很好办,将他们统统送给大唐就是,事实上缅甸也确实派兵对桂王进攻,只是桂王的这支部队手上的火器比葡萄牙人更犀利,缅甸虽然取得几次胜利,但最后都被明军装备的火器部队打退。

  对于缅甸的明军残余势力,大唐上下当然也很是关注,听到缅甸使者求见,皇帝考虑了下,还是点头:“如此,宣他们进见好了。

  第九卷 帝国 第三十九章 来意

  “皇上有旨,宣缅甸,安南两国使者谨见。”

  随着侍卫们声声传下去,两国使者起迈进了太和殿,安南使者赵可在长安大半年,为了求见皇帝,几乎每个重臣都有拜访,大家都已熟悉,赵可只有二十来岁,袭长衫,五官端正,如同个江南文质彬彬的士子。

  而缅甸使者也是年轻的很,只是四肢粗壮,眼中精光闪烁,面孔发黑,倒像是赳赳武夫,两人起跨进大殿之内,赵可面上显出片紧张之色,缅甸使者则象是毫不在意,两人只是弯了下腰,齐道:“安南使者赵可缅甸使者平达力拜见大唐皇帝,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胆,见到吾皇还不下跪”赵良极见缅甸使者倨傲,而见了他也直打躬作揖的安南使者也随着不下跪,让赵良极心里不由格噔了下,正所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连忙站出来喝斥,务必要打消他们的傲意才行。

  赵可被这么喝,又见唐军的文武大员个个恶狠狠的盯来,双腿顿时发软,扑捕声跪在地上,颤声道:“小国安南使者叩见大唐皇帝陛下”

  “平身。”

  “谢皇帝陛下。”

  李鸿基双眼直视着还挺挺站着的缅甸使者平达力,平达力象丝毫不受影响,他鄙视的扫了下赵可眼,暗骂烂泥扶不上墙,平达力是现任缅甸国王他隆最大地儿子。到中原来负有重大使命,正要对大唐君臣试探下底细,当然不会轻易下跪。本来与和赵可商议好,两人同进退,只是没想到赵可在长安半年早已被磨得没有了脾气。虽然有平达力支持,到底是自己没有底气。被人喝,双膝已弯了下去。

  “回禀大唐皇帝陛下,缅甸虽然是小国,但使者代表的是我国之君,自然没有下跪之礼。”平达力反而昂着头,和李鸿基对视起来。

  李鸿基心里暗怒。缅甸此时固然国富民强,但相对于大唐,相信尝过残余明军火器厉害的缅甸人应该知道大唐地实力,个小小使者却敢如此无礼。真不知他们的信心从哪里来,只是他自己得自重身份,只得静等手下官员的反应。

  赵良极不服所望,站了出来斥道:“尔等向都是中原属国,漫说是使者,就是国王到此也该给吾皇下跪,还不跪下。”

  平达力反驳道:“赵大人,缅甸曾是大明属国并没有错,但好象并非是大唐属国,既然没有从属,在下自然不用向大唐皇帝下跪。”

  赵良极阵语塞,唐军攻占大明京师后,以前地各个属国也都承认了大唐政权,派人呈上了贡品,唯独缺了缅甸,此刻说起来缅甸还真不是属国,只是如今大唐比起前明远要强大地多,礼部也将前明地所有属国视为自己的属国,赵良极时还忘了此事。

  马维兴哼了声:“即如此,贵使可以请回了,缅甸既然与我朝毫无关系,那等到以后有关系再来也不迟。”

  平达力只和赵良极打过交道,并不认识马维兴,听到马维兴的话中隐含威胁,不由问道:“这位是”

  赵良极连忙介绍:“这是我朝巫山侯,兵部尚书马维兴大人。”

  平达力眼睛亮:“原来阁下就是兵部尚书,久仰,久仰,本使这次来到长安,还需要马大人多多关照,多多关照。”说完向马维兴连连作揖。

  在场的文武百官都给平达力弄得头雾水,刚才对着皇帝不肯下跪,此时对着朝中的个大臣反而更加恭敬,莫非缅甸使者是故意要在大唐的朝上捣乱,搞什么离间之计不成,只是这个计策也太明目张胆了。

  马维兴甩袖子,让开了平达力地礼数:“你我素不相识,你的礼本官呈受不起。”

  “受得起,受得起。”平达力作完了揖,又转身朝李鸿基跪下,咚咚磕了三个响头后大声道:“小国使者平达力拜见大唐皇帝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所有人都莫明其妙,刚才平达力还倨傲无比,转眼又俯首认输,这演的又是哪出,见到大唐君臣都是脸惊诧的看着他,平达力心中得意无比,笑道:“各位定奇怪,先前小使为何不肯行大礼,眼下又对皇上大礼参拜,原因无他,自此日起,我缅甸愿世代成为大唐地属国,岁岁朝贡,年年来朝,这是敝国国王的国书,请大唐皇帝过目。”说完,平达力从怀中将国书掏了出来,高举过头。

  众人面面相觑,嗡得的下议论开来,缅甸在这个时候选择成为大唐属国是何意不过,多数人还是欣喜,毕竟别人自己过来要求成为属国,对于朝庭来讲,给足了面子,赵良极甚至丝毫不以刚才平达力的倨傲为意。

  几名侍卫从平达力手中接过国书,检查了数遍,见没有问题才呈送给皇帝,李鸿基接过国书看,上面写得甚得恭敬,甚至表示因为国王不能亲来朝见皇帝而惭愧万分,每天只得朝着大唐方向拜上数拜,祝大唐皇帝长命百岁,国运亨通。后面还附上了贡物清单,象牙,玉石,还有缅甸出产的各种物品,多达数十项。

  李鸿基合上国书,淡淡的道:“贵国国王费心了,既然贵国愿意成为大唐的属国,大唐没有不接受的道理,你们的礼物朕也收下了,回去告诉贵国国王,朕身体很好,不必挂念,朕也祝他长命百岁,国祚永亨。”

  “多谢大唐皇帝陛下,陛下对敝国国王的祝愿,小使定会转告国王。”平达力又恭恭敬敬的行了礼。

  “贵国国王进贡地礼物既然如此贵重。朕身为天子自然也不能小气,来人,赏缅甸来使宝镜二面琉璃杯十对丝绸十匹美酒二十坛瓷器四十副另外加上六艺经书百册。”

  这些东西自有礼部来准备。李淮庸连忙飞快的将皇帝要赏赐的东西记了下来。

  这些物品运到缅甸价值固然不菲,也勉强抵得上进献地象牙玉石等物的价值,但如果将运到长安来的象牙,玉石来换这些东西,数倍也可以换到。比起前明地赏赐地各种凌罗绸缎甚至真金白银来讲,价值无疑更低,连数十分之也不到,若是就带这点东西回去,平达力无疑大为吃亏。

  平达力边谢恩,边心中却不停诽谤。对方如此小气,哪有个天子地气派。好在他进贡只是个引子,只要另件大事办成,吃点亏也无所谓。

  赵可刚下跪时见平达力侃侃而谈。还有点惭愧,只是平达力说了几名大话马上前倨后躬,心中暗骂对方不可靠,纯把自己当成枪使,还好自己没上当,真要得罪了大唐皇帝,吃亏的还是自己。

  见平达力告段落,赵可连忙插嘴:“启禀皇帝陛下,小使有话要说。”

  “讲。”

  “皇帝陛下,前次天朝叛贼进入敝国攻城掠地,烧杀抢掠,还进逼敞国都城,幸得皇帝陛下答充派兵帮助进剿,才使我国转危为安,只是敞国国小力弱,而天朝大军所需军费庞大,小使请求陛下下令前线将士尽快进军将叛贼剿灭,否则敝国无力支付天朝大军所需的军费。”

  李鸿基微微笑:“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朕在后方又岂会知道何时可以进军,何时不可进军,朕已授予前方将士专断之权,此事贵方可直接与李副军团长交涉。”

  赵可苦着脸,如果和李万成交涉有用,他也不会在长安待上大半年,只得道:“那陛下能否免去敝国每月十五万两的饷银,敝国财力已空,实无力支付这笔银钱,还望陛下能够垂怜。”

  李鸿基脸沉:“当兵吃粮,仍天经地义之事,我前线将士为了贵国流血流汗,贵国还吝墙点钱粮,世上岂有如此荒唐之事。”

  赵可大急,脱口道:“即如此,能否请皇上召回天朝大军”

  马维兴大喝道:“大胆,我天朝大军岂是尔等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赵可将头磕得咚咚作响:“陛下息怒,各位大人息怒,非是敝国大胆,委实是敝国再也无力支付大军费用,所以不得已才请陛下召回,还请陛下垂谅。”

  李鸿基倒是没有想到安南宁愿独自面对张献忠的压力,也不愿唐军再待下去,这也难怪,这支唐军在安南境内虽然对张献忠有威慑作用,但每月为此付出十几万两的军饷,代价实在是太大,如果再这样下去,安南郑氏政权不用张献忠攻打,自身就要被财政拖垮。

  面对口口声声请求天朝垂谅地安南使者,大唐众臣都有点不知所措,李鸿基放缓了口气,道:“即如此,安南可否独力对抗贼军”

  赵可连忙道:“张贼只是火器犀利,这次小使前来正是想向天朝求救,如果天朝能够提供批火器,敝国愿意掏钱购买,有了火器,敝国定可以和张贼抗衡。”

  赵可说完,平达力也嚷道:“正是,大唐皇帝陛下,小使也是想求购天朝火器,前明残余势力逃入敝国境内,敝国有心替天朝清剿,只是他们手中的火器非是敝国能挡,还望天朝能够卖给敝国火器,替皇帝陛下将这帮余逆全部剿灭。”

  平达力显得比赵可滑得多,口口声声咬死缅甸是替大唐清剿余逆,而不是为了自己使用,而安南反而是由天朝帮着郑氏抵挡贼军,两国之事类似,说法却完全变了个样。

  到此两人的来意才完全公开,竟然是为了要向大唐购买火器,缅甸和安南样,无论地利,人和都要远大于对手,唯顾忌的是对方手中地火器,有安南的前例在先,缅甸自然不会蠢得向大唐借兵。若能够购买到火器,不但可以将进入缅甸的前明势力消灭,自身的实力还能大大增长,自然划算。

  而安南交给大唐的军费已达百五十万两之多,如果用这笔钱来购买火器,相信早已将张献忠平了,缅甸使者唆使,自然也就动了心。

  李鸿基向马维兴使了个眼色,马维兴已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火器肯定不能卖给对方,真卖给了他们,残明和张献忠这两枚棋子等于废了,只是对方已是属国,皇帝并不好开口拒绝。

  马维兴哈哈笑:“不知两位需要什么火器”

  平达力以为对方同意,顿时大喜:“敝国需要火枪大炮,还有那种丢出去马上能炸响的掌中雷。”

  赵可连忙在旁如鸡啄米般点头:“正是,正是,敝国也需要这些东西。”

  马维兴正要拒绝,宋献策已在边抢过道:“好说,好说,即然你们都是大唐的属国,如今有事求到朝庭,朝庭自然没有不允之理,这些东西完全没有问题,没有问题。”

  李鸿基听得莫明其妙,连忙咳了数声,宋献策却是充耳不闻,马维兴更是连扯了宋献策几下衣服,宋献策理也不理,自顾自得说了下去。

  两人听到自己所求的东西轻易办到,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平达力看着宋献模样丑陋,担心有假,疑惑的道:“这位是”

  赵良极在旁边补充:“这是我大唐门下省侍中宋献策宋大人。”

  平达力自然知道大唐门下省侍中相当于前明的宰相之职,心中顿时大喜,向宋献策鞠了躬:“多谢宋大人。”又向皇帝拜道:“多谢皇帝陛下。

  李鸿基知道宋献策不是鲁莽之人,此举必有深意,强奈着没有打断他们的谈话,向两人道:“即如此,两位来使可以下去了。”

  两人又向皇帝拜谢了翻,还向殿中的众人作了个揖,才欢天喜地的下去。

  两人走,马维就张开大嘴嚷道:“侍中大人,你太鲁莽了,火器事关我军机密,岂容许卖出去,万日后这些属国拿着我国卖出去的火器攻打边境,这是责任你如何能负”

  宋献策微微笑:“马大人,不用着急,本官自有道理。”

  李鸿基沉着脸:“宋爱卿,你未得朕吩咐,私自答应外国使节火器之事,若不能讲出道理,朕非对你重重处罚不可。”

  第九卷 帝国 第四十章 赐宴

  宋献策不慌不忙的道,“万岁,火枪火炮是否是我国独有”

  李鸿基愣了下,还没有回答,宋献策已说了下去:“当然不是,据臣所知,北方的俄夷就使用火枪,而前明的火器部队更是聘请了西洋人来作教官,可见西洋人的火器比前明还要精良,即如此,又何必保密,朝庭从安南身上所得甚多,缅甸又在今天正式成为大唐的属国,若是拒绝,未免会让各个属国寒心。”

  马维兴不悦的道:“侍中大人糊涂了吧,莫说前明,就是西洋人也没有哪国的火器能和我大唐相比,如果因为会让属国寒心,就不顾自身的安危,买出最精良的火器,这又作何道理”

  宋献策狡滑的笑:“马大人,谁说我要买出最精良的武器,我答应了他们买出火枪,大炮,可没有说买什么样的火枪,大炮,你什么时候见过中原买过西方那些番人最好的货物。”

  无论是丝绸还是瓷器茶叶,最好的东西当然是作为贡品进贡给皇宫,次级的物品才是给王公大臣,富商巨贾使用,只有第三等的东西才会出口,宋献策这么说,众人都是恍然大悟,回过神来。

  李鸿基想了想还是否决:“不行,如果为了几个小国单独生产出次品来,对工部的资源浪费太大,如今工部要全力支持安京铁路的建设,又要在西安开始铺设电网。若是各位还没有用上电灯地官员都愿意继续点着蜡烛过日,朕倒是可以答应。”

  自从皇宫安装了电灯以来,各个大臣见到了电灯的好处。自然都想自家都能用上电灯,只是发电机好办,灯炮也好办。工部电线生产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需求。电线地外面都要用上紫胶来作绝缘。而紫胶用途广泛,单是用在各种型号蒸汽机上的紫胶就占了产量的大部份,只要小部分紫胶能用来生产电线。

  虽然朝庭又下令扩大紫胶虫地养殖,但效果也不是马上就能显现出来,从皇宫中第次安装电灯已过去了大半年,现在连长安朱雀街。朝庭高官云聚地地方,还只有边地府第接进了电。

  皇帝这么说,那些家中还没有装上电灯的官员顿时急了,尤其是朱雀街上没有用上电灯的官员更是激动。每当入夜,眼看对面伸起盏盏明亮的灯光,而自家却还在点着蜡烛,如何还忍得住用不上电灯的日子。

  个个嚷了起来:“万岁,臣以为不可答应卖出火器给安南,缅甸。”

  “是啊,这些国家都是喂不熟的白眼狼,卖火器给他们纯粹是自找麻烦。”

  听到众人片反对地声音,宋献策毫不紧张,大声道:“启禀皇上,臣说卖给他们火器并不需要耗费工部的资源,也不需要工部花时间另做。”

  众人听,顿时都默不作声,李鸿基疑虑的道:“那爱卿从哪里弄来火器交给他们。”

  宋献策得意洋洋的道:“臣自有方法,皇上,臣听说皇上亲自领军攻占京师时,京师三大营未作抵抗,摄于皇上天威,自动缴械投降,三大营仍是前明地火器主力部队,他们手中火器众多,不知现在这些火器可还存在。”

  名工部官员站了出来,道:“禀侍中大人,这些火器质量太差,威力又小,工部本有意将这些火器回炉重造,可是发现造出来的钢材品质还不如直接从铁矿中提炼,就停止了回炉,如今大部分还封存在工部的库房里。”

  李鸿基顿是谪笑皆非,知道宋献策是打这批火器的主意,众臣也都明白过来,个个都对宋献策佩服不已,果然不亏是侍中大人,就是精明。

  宋献策转向众人,大声道:“如果本官提议将这批火器提出来卖给安南,缅甸两国,各位可还有什么意见”

  工部首先发言:“若大人能将这比火器全部卖掉才好,这批火器数量众多,占了工部大量仓库,大人要卖,至少帮工部清理了仓库,工部上下对大人绝对支持。”

  其他人也个个摇头:“侍中大人高见。”

  “本官没有意见”

  “本官没有意见”

  唯有礼部的赵良极迟疑了下:“侍中大人,如此不太好吧,天朝岂能将这批废品卖给属国,如果传了出去,岂不惹人耻笑。”

  不等宋献策反驳,工部的官员首先站了出来:“赵大人此言差矣,这批火器可是京城三大营所有之物,如何能说是废品,大将军炮突火枪铁铣威力惊人,大唐肯将如此重要的火器卖他们,保证会让他们高兴的合不笼嘴。”

  不等工部说完,户部的官员也站了出来:“是啊,是啊,这可是前明最精锐的火器营,鼓车火箭车的威力就不用说了,还有子母铳虎蹲炮红夷炮佛郎机炮这些可都是精品。”

  赵良极心里嘀咕,既然都是精品,那工部还用回炉制造干吗,还嫌回炉出来的钢材品质不好,不过,大家都同意卖,他孤掌难鸣,也不好再反对。

  见如此,李鸿基马上拍板:“那好,朕就同意宋爱卿的提议,将封存的前明火器营所属火器全部提取出来,以供安南缅甸两国购买,各位爱卿,你们谁愿意负责此事。”

  众人下子面面相觑,这明显是个坑,虽然对方不定会发现,但自己心里上总过不了这个关,时谁也不愿接口。

  李淮庸站了出来:“万岁,臣愿意负责此事。”

  李鸿基点头:“不错,李爱卿是礼部侍郎,由你出面正是合适,只是此次事关火器地买卖。还需要位兵部的官员才好。”

  皇帝说完,开始用眼光扫向兵部各位官员站立的位置,马维兴是兵部尚书。由他出面未免小题大作,扫到张超身上时,皇帝眼睛却是亮。张超是前明神机营地统领。如今在大唐担任兵部侍郎。正是合适人选,开口道:“张爱卿,兵部就由你负责如何”

  张超连忙出列,伏下身来:“万岁放心,臣定将此事办得妥当。”

  皇帝点了点头:“朕相信你,下去吧。”

  张超差点要呜咽出声,只是要朝堂上不好失态,只是哽咽的应了声,“是。”退到了兵部行列中。

  张超身为前明京城三大营最重要的神机营总兵官,位高权重,结果唐军兵临城下时。崇祯却对他们全无信任,几乎剥夺了他们地兵权,将他们置于太监之下,京师外城失陷后,张超反应最快,在全营崩溃前抢先进入内城报告情况,内城才不至于和外城起失陷。

  张超自以为报信有功,没想到崇祯将外城失陷地责任全推到他头上,若不是大学士魏藻德求情,张超早已被斩,他怒之下,说通其余二大营统领,起降了唐军,自以为能得到重用,哪知唐军对他们地战力点也看不过,京师三大营全部被解散,张超因功只得了个兵部侍郎之衔。

  虽然他贵为兵部侍郎,但在唐军眼中,又有哪个将领会把他个降臣看在眼里,张超其实全无实权,他日思夜想,盼着能有所表现,让新皇对他重视,如今虽然是个小差,却是皇帝亲自吩咐下来,张超才会如此激动。

  “诸位爱卿,还有何事启奏”

  李鸿基再问了遍,众人都无言语,向李娃点了下头,李娃顿时扯开嗓门大喊:“退朝。”

  文武百官顿时轻松下来,开始退出大殿,赵良极刚迈到下面的广场上,几名侍卫已追了上来:“赵大人,等等,皇上还有事向赵大人相询。”

  今天的朝会可以说是比较久,现在中饭时间早已过去,众人都是饥肠露露,刚才在朝会上先是接见安南,缅甸两国使者,接着是议论向两国出售火器之事,众人有事在身,倒也不觉得饥俄,此时轻松下来,赵良极只感到腹中如雷鸣,只是皇帝相召,再饿也得去,赵良极只好收起向外迈开的脚步,随着侍卫向后宫中走去。

  皇帝接见他的地点是在御书房,御书房位于太和殿旁边的憩园附近,赵良极从憩园走过时,憩园已非盛夏时荷花盛开地场景,荷塘中片惨败的景象,憩园中间的亭中却仍有几名红衣女子在嘻闹。

  赵良极不由摇了摇头,皇帝若是到御书房时多半会从这里经过,但自从去年纳了两名宫女为妃,再无别的举动,这几名女子如果是想引起皇帝地注意,恐怕注定是无功了。

  赵良极打量了几眼,只觉得亭中名女子极美,容貌还有几分熟悉的样子,衣着也最为华贵,却不象是皇帝嫔妃,心中有几分奇怪,这个女子他分明没有见过,何来熟悉之感。

  只是她们到底是宫中之人,赵良极打量了几下也不敢多看,忙低下头赶路,心中暗中思量,皇帝将他单独留下来是何要事,想了几遍还是不得要领,只好放弃。

  到了御书房外面,侍卫连忙通禀:“礼部尚书赵良极赵大人求见皇上。”

  李鸿基的声音从里面传来出来:“进来吧。”

  赵良极忙推开御书房的大门,见皇帝正在据案大嚼,旁边名宫衣女子正在侍候,感情也是饿得很了,赵良极进来时,皇帝已吃完了碗白米饭,那名宫衣女子连忙为皇帝添饭,动作优雅无比,更象是从小训练。

  赵良极认出那名女子正是以前在宫中充当皇帝贴身婢女,后来被封为婕妤的朱氏,许多人纷纷传言,宫中的朱婕妤就是前明秦王的长女,不过谁也没有证实此事,皇帝也从没有承认。

  赵良极看到朱婕妤的面容,才想起何以在憩园外面的那名女子会给他有面容相似的感觉了,原来那名红衣女子长得倒是有七分和眼前的朱婕妤相像,只是更年轻而已。

  赵良极不敢怠慢,连忙跪了下去:“微臣拜见皇上和娘娘,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李鸿基停上了进食:“起来吧,爱卿想必也饿了,爱妃,你替赵爱卿准备幅碗筷,就和朕起用膳得了。”

  朱婕妤脆生生的应了声:“是,皇上。”重新拿出了幅碗筷,并呈上了白米饭,端给赵良极。

  赵良极大为惶恐,哪敢从朱婕妤手中接碗,连忙伏了下去:“微臣岂敢劳动娘娘,罪该万死罪该万死。”

  朱婕妤轻轻笑,将碗放在桌上,退了下去,赵良极才敢起身,将屁股坐了个半座,道了声:“谢皇上赏赐。”

  桌子上有十来个菜,皇帝每样都尝过几口便不多吃,赵良极从最靠近自己的位置夹了点菜放到碗里,便不敢再夹,只顾拨拉着白米饭,他饿得很了,虽然只是白米饭,在皇帝身边又战战兢兢,还是吃得香甜无比。

  李鸿基以前在军中,没少和将士同吃过锅饭,做了皇帝后,对于亲近的大臣也是时常留在宫中起吃饭,若是马维兴高立功等人和皇帝起吃饭时,开始时没准还敢和皇帝争着盘中的美味,这也是皇帝吃饭最高兴之时。

  只是随着皇帝威权越来越重,马维兴等人虽然亲近,也不敢如此放肆了,不过,到底还是能自己吃好,看到赵良极如此小心,李鸿基倒是起了作弄之心,笑道:“怎么,赵爱卿,莫非朕这里的菜式不合你的口味。”

  赵良极听得心中惊,口里咽着的白米饭差点要喷出来,连忙使劲用力咽了下去,引起了连串的咳嗽。等到咳完,赵良极连忙请罪:“微臣有失仪态,请皇上治罪。”

  “好了,好了,吃饭就是吃饭,不要动不动就失仪,朕刚才的问话你还没答呢。”

  赵良极呆:“菜式很好,很好”,

  “即如此,那就多吃点菜,爱妃,你来替赵爱卿夹菜。”

  赵良极哪敢再劳动皇妃来给他夹菜,没等朱婕妤行动,赵良极连忙将桌上的菜夹满了碗:“不敢烦劳娘娘,臣自己来。”

  皇帝不喜欢前朝皇帝吃饭时上百个菜式,口味上面却是极刁,皇宫中的菜式还是满合胃口,赵良极此时才真正吃出了味来。

  第九卷 帝国 第四十章 当街伤人

  等君臣两人用饭完毕,数名宫女上前将桌上还剩余的饭菜尽数撤下,朱婕予为两人端上两杯香茗,也退出了御书房,皇帝方才从旁边抽出赵良极今天交上来的士子名单,道:“赵爱卿,你可知黄宗羲其人。”

  赵良极才恍然大悟皇帝将他留下之意,今天的事太多,他几乎把自己刚交给皇帝殿试结果名单的事忘了,连忙起身道:“禀万岁,万岁说得可是曾参与锦衣卫寻刺陛下案的黄宗羲。”

  李鸿基听赵良极这么说,就知道黄宗羲为什么会名列其末了,礼部既然还没有把黄宗羲从当年刺杀皇帝案中抹去,恐怕黄宗羲考得最好也是无用,若不是黄宗羲的名字在会试中名列前茅,恐怕礼部会直接将黄宗羲的名字抹去也未可知。

  李鸿基连忙笑道:“不是参与,只是涉及,此人并无谋害朕之意,朕曾闻此人有大才,才将之流放草原数年磨练翻,如今他已效忠新朝,前事不必再过计较。”

  赵良极对皇帝的话不以为然,黄宗羲涉及到刺君,不处于极刑,已是新朝对他的宽大,又岂能不计较,只是此话由皇帝亲口说出来,赵良极也不好反驳,只得道:“皇上宽宏,实仍是黄宗羲的福份,他若有心,粉身碎骨也难报答皇上的大恩。”

  李鸿基点了点头:“此子甚有才华,这次考试为何名列其末”

  赵良极虽然是礼部主官。皇帝之下他就是这次主事之人,二百多份士子地卷子若要让他记住并无可能,只是黄宗羲情况特殊。他恰好仔细看过黄宗羲的卷子,见皇帝问起,连忙道:“回万岁。此子才华是有的。只是语气太过狂妄。不守本份,策试道上臣给他判了个零分。”

  李鸿基不由苦笑,这个赵良极竟如此讨厌黄宗羲,前面各项都有标准答案,批阅试卷只能实事求是,考官能作主地就是策试。故作讶然的道:“黄宗羲到底写了什么赵爱卿要作零分处理。”

  赵良极刚要回答,猛然想起黄宗羲的想法和皇帝其实是不谋而合,如实回答恐怕还会受到皇上赞赏,他又实在讨厌此人。绝不愿皇帝对此种人重视,只得吞吞吐吐地道:“其实也没什么,只是此子此子只是个士子,却对朝政指手划脚,臣嫌他不守本份,才给他判了个零分,也只是作警告之谊,可能也太过了,如果皇上觉得不妥,臣再作改过。”

  赵良极虽然有些迂,做事倒是勤勤恳恳,也还能识大体,整个礼部在他带领下奋发向上,无论是对内对外,确实做了不少事,李鸿基也不想赵良极下不了台,顺手推舟道:“即如此,这份名单朕就暂时退给你,殿试关系到这些士子前途,也关系到朝庭未来官员地素质,当谨慎从事,万不可大意,你在下次朝会之前再交给朕吧。

  “是。”赵良极将名单接过,心中翻腾地厉害,皇帝竟然会为了黄宗羲人而将名单退给他,虽然并无半点喝斥,赵良极还是感到脸上阵火辣辣的,不由对黄宗羲暗恨。

  李鸿基并没有料到赵良极还有如此想法,又随意询问了下礼部的事务,就让赵良极告退。

  赵良极刚回到府上,其门房赵二过来报告:“大人,那个安南使者又来了,此外还多了个人。”

  赵良极不用想也知道这两个人是谁,他从皇宫回来,正为黄宗羲的事情冒了肚子的火,马上挥手道:“告诉他们,老爷累了,不见。”

  赵二得到自家老爷的指示,来到门口,对着平达力和赵可两人嚷到:“我家老爷没空,你们下次来吧。”

  “咣”地给了两人个闭门羹,平达力和赵可两人顿时面面相觑,他们得到可以购买火器的许可,心中自是高兴万分,只是并不知道要和谁来接洽,自然是先找接待他们的大唐礼部长官,只是先在宫外等了半天,眼见其他朝臣都已出来,唯独赵良极没见人影,两人连忙向侍卫询问,才得知赵良极被皇帝留下。

  两人还以为大唐皇帝留下赵良极是特意交待向两国出售火器事,生怕错过机会,只得在宫门外傻等了个多时辰,又累又饿也只能叫护卫到外面买了点包子充饥。

  只是赵良极出来时急匆匆上轿就走,两人根本来不及打招乎,眼见赵良极向家中返回,两人带着护卫只得紧赶慢赶来到赵府,没想到赵良极见也不见他们。

  赵可吃的闭门羹比较多,已有经验,沮丧地道:“看来今天是见不着赵大人了。”

  平达力大为恼怒,他在国中仍是王子,向横行惯了,此番到了大唐,也是步步顺利,在大唐朝庭上也是挥洒自如,赵良极对他理也不理,不由忿恨,又知道拿对方无可奈何,心中郁闷万分。

  他的护卫首领蒙马看到平达力气得不轻,问道:“王子殿下,要不属下再去叫下门”

  见平力达没有反对,蒙马又“咚,咚”再敲起赵府的大门来,赵二打开看,又是赵可等人,顿时不耐,大大咧咧的道:“已经告诉你们了,我家老爷没空,敲什么敲,敲坏了我家大门你赔得起吗。”说完又要关门。

  平达力等人被个门房如此训斥,差点心都要气得炸出来,无奈只得赔着笑脸道:“这位大哥,我们是外国使者,求见赵大人实在是要事,烦请大哥再通传下。”说完,向赵二手上塞上了几块银圆。

  赵二拈了拈手上的银圆几下,脸上露出了丝笑意:“唔,看你如此急,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