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风云初唐 第6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八粥的食材,实在忍不住,问小绿,难道大唐不过腊八,不喝腊八粥?小绿感到很奇怪,喝腊八粥?楚王从哪里听来的习俗?
要知道自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ri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
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ri。先秦的腊ri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ri,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ri与腊ri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现在腊八这天,先祭祖,再在佛祖面前盛碗白粥供奉一下就好,哪里要喝粥,再讲那是贡品,凡人怎么能吃?小绿想楚王再怎么聪明,也还是小孩,这些习俗可能不知道,就仔细地向李宽解释。
李宽开始汗都冒出来,到底不是原装货,好些现在的常识,想当然就认为唐朝就有,还好问的是小绿,看来自己要好好地融入当中,还得学好多。
但是李宽就想在腊八这天喝腊八粥,现代时,李宽最喜爱的就是腊八,只有这天爷爷、naai会做腊八粥,让爸爸、妈妈一起回来喝腊八粥,也只有这天爸爸、妈妈会对李宽笑,抱他,摸他。
小李宽感觉腊八这天就是自己最幸福的一天,虽然后来自己知道,他们只是自己的养父母,腊八这天的温情也只是虚假的样子,可是李宽还是每年在腊八这天,做锅腊八粥,喝腊八粥,只有这样才能觉得自己还是有人爱的。
不管了,自己就任xg一回,李宽下令让府里准备腊八粥的食材,熬制腊八粥,田嬷嬷伤养了一年,现在痊愈了,开始接管府里的一些事,听到李宽的命令,二话没讲,就让厨房准备。
田老实不明白自家一向重规矩的老婆子为什么也陪着楚王瞎弄,这是贡品啊?田嬷嬷告诉他们一段往事,那时楚王四岁,在秦王府腊八这天,厨房的婆子没有给他们送食物,只是随手把收好的贡品一碗白粥,倒在碗里给他们了。
那天因为楚王耐床,也没吃早饭,饿的哇哇大哭,自己没法子,就这一碗白粥,加点干果到烧水炉子上熬了一壶粥,告诉楚王,腊八这天就要喝腊八粥,想不到小主子这么大还会记得,田老实几人听的,眼眶红红地,谁都想不到一个王爷还会吃不到饭食。
这些李宽可不知道,只知道府里下人办事还是很利索的,马上就熬制腊八粥了,过年一定发红包。熬粥的时候,李宽问田老实长安城里有没有乞丐,在什么地方?
田老实一听估计主子要去布施,自己都忙昏了,腊八这天可不是城里的官老爷去城外布施,还好楚王记得,要不又会传楚王小气了,忙告诉李宽在过年时,城里的乞丐都到城外的破庙去了,今天官府会在城门口组织人布施的,长安城官员、富商只要派管事把布施的东西送去就可,有名单的。
李宽让田老实等腊八粥熬好,就送腊八粥去,对外就讲,此粥原是佛陀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刚好今ri是佛祖成道ri,以前祭奠佛祖用白粥,今天我们楚王府就是用佛祖自己做的腊八粥祭佛祖,来缅怀佛祖慈悲。田老实一听,高,借佛祖名义,估计没有人会怪罪楚王做的腊八粥,就是不知道这粥怎么样?
当看到城外乞丐疯抢楚王府的腊八粥时,田老实还在心疼,府里不知道还有没有剩的,味道好极了。别府的管事一见,也不管了,当场有的就搭锅加干果熬制腊八粥,要知道今天来布施。
要是白粥布施不出去,回去一定会受到惩罚,城外的乞丐,穷苦百姓不接受你们府上的布施,一定是你的主子坏的无人可及,这些都会被守城的记下,事后回禀的,不是闹着玩的。
李宽为了喝腊八粥的说法,也从这年开始流传开,以后的腊八,都有熬腊八粥,送腊八粥,喝腊八粥的讲究。
腊月二十这天开始,大唐的早朝也开始变化了,没有什么事三天一朝,到自己的部门转下,没事就可以走了,年味出来了。
腊月二十三这天要送灶,送灶又称辞灶,是送灶神上天的民俗活动。灶神本来在中国是家庭祭祀的对象之一,由主持厨房大政的老妇主祭,后来演变成家中的重大祭祀。灶神很早就进入道教神谱,称东厨司命,后升级为帝,号东厨司命大帝。传说灶神的生ri在八月三ri(又有说是十五ri),该ri家家点灶灯祭灶。
灶神平时有监察下民的职责,该户人家的功过善恶,都要定期报告天庭,上天则依据其报告定这家人来年的祸福。一般认为他上天的ri子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也有人认为是在二十四),届时便要好生欢送;他上天述职之后,于除夕回来,是时当然必须欢迎。前者为送灶,又称辞灶;后者则是接灶。
灶君上天述职完毕,回到各家为他预备的神龛。这次当然要表示迎接。一般是上供品,放爆竹,而最主要是贴上新灶马。这灶马,有灶君独个儿的,更多是同时与他并肩画着灶naai。二老被安置于粉刷一新的神龛中,算是回到了自己的宫中。
李宽这几天喜滋滋地看着府里为过年忙活着,这样真好,自己是有家的人了……
;
第二十二章秦王破阵乐(一)
二十三送完灶,随后几天楚王府就忙开了,二十四除尘,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八贴对联,不过这个时候还没有对联。
唐初过年悬挂“桃符”,以桃木板画神荼、郁垒二门神,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jg,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二十九夜这天,府里都忙的差不多,李宽有闲情准备到杜如晦府上先去拜见下,恭贺个早年,虽然杜如晦老家不在长安,但是古代交通不便,大臣一般是不可能回去过年的。
因为来回赶来不及,他们的假期也不算很长,有些大臣还要值班神马的,那就更加不可能赶回去了。而且大多数大臣都要参加元旦(正月初一)的一次朝贺,所以他们是要留在京城的。当然不排除个把大臣家就在京郊,然后初一朝贺完毕以后回家一趟的。但这毕竟是少数。
李宽原先准备坐马车去,想想还是和田老实走过去,杜如晦也住在修真坊,走去不过半小时,现在西市人来人往,马车碰到人就不好了,李宽就和田老实一起走向杜府。
李宽走在路上,左右看看,大街上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那扑鼻而来的香味,令人回味无穷。走到安定坊的拐角处,李宽见前面围了一堆人。
爱看热闹是国人的天xg,自古不变,田老实怂恿李宽去看看,李宽其实也想去看看,心想难道是戏文里演的,恶霸调戏良家妇女,还是经典桥段卖身葬谁。好不容易两人挤进去,李宽一见,都不是,一个小姑娘在哇哇大哭。
李宽在细瞧,自己好像见过,没等李宽反应,小姑娘可能看见李宽了,立马扑向李宽,抱着李宽的腰就哭开,“二哥,大哥和四哥都不见了,只有长乐一个人……长乐找不到家了……”
旁边围观的人,见小姑娘找到自家兄长,没什么热闹可瞧,都散开了,田老实一听这小姑凉的话,马上就知道是李世民的长公主长乐公主,怎么办?
李宽一瞧,还真是那晚跟在自己身后的小姑娘,小姑娘可能真是急了,头发散了,脸上还有自己涂抹的黑爪印,得回去吧,李宽让田老实到宫门报个信,让宫里放心,自己带着长乐回府了。
小姑娘这时可看不出长大后的光艳照人,长乐看见自己的二哥,也不哭了,笑呵呵地露出缺了门牙的嘴,走在李宽身旁,不时还要李宽买些小吃馋嘴。
李宽问了会,才知道今天太子和卫王李泰两人,奉长孙皇后的命令到一些大臣家中拜访,刚好被长乐知道了,小姑娘没有吱声,偷偷跟在两个哥哥后面。
结果到了安定坊,看见杂耍,吸引住了,盯着看了会,回头俩哥哥不见了,自己又不认识回去的路,急的在路上哇哇大哭,说完还不好意思。李宽也没讲什么,自己还蛮喜欢这个小姑娘的,那晚自己刚来,只有这个小姑娘和自己讲了几句话。
一路上长乐叽叽喳喳地告诉李宽一些小秘密,大哥被母后骂了,四哥不完成夫子布置的功课,前几天还尿床了,李宽想着小胖子看见自己尿床的囧样,会心一笑。
回到王府,田嬷嬷见李宽把长乐公主带回来,心里一惊,自己在秦王府怎会不知道,李世民夫妇对这个嫡长女的爱护,自家小祖宗怎么把她带回来,听李宽解释,才明白过来,忙让人打水来给公主洗刷一番,顺便带点点心过来。
长乐洗完脸,看到田嬷嬷,让田嬷嬷带她逛逛,回来告诉李宽哪儿哪儿不如宫里,哀求李宽和自己住到宫里,长乐在宫里也没什么人陪她玩,在秦王府时大哥跟在父王后头,四哥自己独自玩耍,从不陪她,只有二哥会和自己玩,现在二哥也不住在宫里,自己没有玩伴了,今天好容易看到二哥,一定要让二哥回去。
小长乐现在还不明了自家的二哥早已过继出去,是不可能住到宫里去的,当初住到秦王府也是没有办法的。李宽没法子,只好转移长乐的注意,问问长乐会那些东西。
长乐怕李宽不知道自己这一年又学了好多,忙告诉李宽,李宽一听皇家的小孩还是很忙的,长乐卖弄到“二哥,你知道为什么过年吗?”
李宽想想要笑,难道长乐要告诉自己过去为了杀年兽,才有了过年的习俗,忙装作不知道,长乐兴奋地给李宽普及知识。
“二哥我告诉你,过去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ri,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得是粗茶淡饭。每ri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
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玉帝闻奏
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大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
人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
照此办理。
夏历腊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师就偷偷在百姓们的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药一下锅就变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颗颗,百姓们吃了,果真慢慢地“疯”了起来:女的缝新衣、绣花鞋,男的杀猪、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过了腊月二十四ri,疯人药药xg大发。人们就东家情人吃饭,西家邀客喝酒。
到了腊月三十ri中午,百姓们都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围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来。从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仅光吃好的,而ri穿红着绿到处玩耍。有的画着花脸,敲锣打鼓四处游街;有的邀邀约约带着礼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ri,灶神菩萨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们全疯了!光吃光耍,一样活不干,这样下去,如何得了。”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ri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元,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李宽从没听过这种传说,有了兴趣,更难得的是才6岁的小姑凉讲的这么清楚,问长乐从哪听来的,长乐告诉李宽是前几ri皇觉寺的大师给母后讲经文时,自己问的。李宽一听,腊八熬粥刚出来,寺里的和尚就编出这么个故事,难为他们了。
二人还在津津有味的谈着,田老实进来,后面跟着紫菱姑娘,长乐看见紫菱,不好意,紫菱向李宽施完礼,准备把长乐带回去,今天小姑凉独自跑出来,也没个丫鬟跟着,娘娘在宫里发了好大一通火,自己得赶紧带公主回去。
李宽没有推难,让紫菱带长乐回去,小长乐依依不舍,问李宽明天晚上的宫宴去不去,李宽知道年三十的除夕夜,宫里有晚宴,自己不想去,准备和府里众人一起守岁,小姑凉一看,忙告诉李宽“二哥,明天晚上父皇让他们又表演破阵乐,你一定要来。”
李宽一听,难道是秦王破阵乐,问了紫菱。紫菱肯定了李宽的猜想,李宽觉定明晚一定要去看看,被后人传颂不止的秦王破阵乐到底什么样子。
(昨天晚上,有事,欠一章,本周补,抱歉。顺便求下推荐,收藏)
第二十三章秦王破阵乐(二)
除夕夜这天,李宽酉时就从府里出发,到麟德殿等候晚宴的开始,没要李宽等多久,朝臣66续续的全都到了,这时候坐在哪,没什么讲究,只要把前面留给李世民即可。
李宽盘膝坐在自己条案后,前面是程咬金那胖子,程咬金进门刚,看见李宽,忙把李宽前面的刑部尚书挤走,自己坐到李宽前面,趁没人注意,悄悄告诉李宽,自家的两崽子回来了,年后就送给李宽,李宽点头答应,程咬金乐得嘴乃到耳边。
全臣辛苦一年,今天很是随xg,和好友席地坐着,谈的不亦乐乎,宫娥太监们,见全臣来的差不多,开始把晚宴的一些水果佳肴呈上,李宽对呈上的水果没兴趣,品种太少,但是对大唐的国宴充满兴趣。
一太监在喝着菜名,宫娥们排着队给全臣上菜,李宽没心思再听程咬金几个讲什么,目光都被条案上的菜吸引住了。
光明虾炙(用生虾制成,具体方法是用虾仁摆成灯笼图案)、甜雪(用蜜糖慢火烧炙的太例面,其味甜,状如雪)、同心生结脯(生肉切成条后打成回文式结子,再风干成肉脯蒸食)、金银夹花平截(蟹肉与蟹黄平铺饼上,卷起后横切成片)
凤凰胎(鸡腹中未生的鸡蛋与鱼白(鱼胰脏)相拌快炒)、
五生盘(羊、猪、牛、熊、鹿这五种动物肉细切成丝,生腌成脍,再拼制成花se冷盘)、
逡巡酱、清凉碎……
李宽开始认为大唐还没有普及炒菜,菜肴一定没什么滋味,今天才知道自己坐井观天,不谈这些野生珍禽,就是摆盘的花se,比之现代毫不逊se,有过及而无不及,扑鼻的香味也馋的人口水直流。
李宽原以为要等李世民夫妇到了才开宴,哪知全臣都开动了,程咬金嘴里叼着块熊肉,回头见李宽没吃,嚼着肉,含糊不清的对李宽讲“宽小郎,赶紧吃啊,过会冷了就没滋味了。”
“不等陛下?”
“等什么,过会陛下来了,咱们就是喝喝酒,看看歌舞,哪里还吃东西,都是现在吃的。”
经验主义害死人,李宽左右看看,大伙都在奋斗,自己也随俗吧。埋头扑在条案的佳肴上,刚把一块虾肉夹进嘴里,鲜,就是鲜,李宽才真正明白孔夫子讲的“饮食男女,人之大yu存焉!”什么意思。
马上就投身于革命奋斗的浪chao中,“额”好饱,这就是李宽奋斗后的感受。再看看,全臣和李宽一样,都打着饱嗝,虚着气,一脸享受。众人还再回味,一声传来“陛下驾到。”
李宽准备起身迎驾,哪知全臣全都坐在位上,没有动弹。李世民乐呵呵的的走进大殿,没有丝毫不悦,反而温声问道“诸位爱卿,这顿饭食尚否可?”没要别人开口,程胖子的大喇叭响起“烦陛下费心,妙不可言,美啊”
全臣跟着附和,君臣打成一片,好有魅力的李世民啊,难怪那么多人,能为之送死而无怨言,李宽暗想。
等君臣感情联络好,李世民走上最前面的条案,宫娥很快就把条案上的残羹端下,重新上了美酒和一些水果,李宽虽然是个小孩,也没落下酒水,李宽从酒壶到了杯酒看看,有些浑浊,酒味不醇烈,以后还是想法子蒸馏下。
李世民等全臣跟前都有美酒后,率先倒了一杯,站起举杯面向全臣,感慨万千,“朕登基一年来,全靠诸位支持,今ri朕敬诸位一杯,聊表心意”
“臣等惶恐”
李世民当先喝完,李宽没法子,随流举杯,忍着喝下去,好涩,好苦。
没人知晓李宽感受,一些武将,喝完满嘴砸吧,还在回味。真没见过美酒,李宽瞧着好笑。李世民喝完,坐下,来了句“传舞”李宽来了jg神,文明已久的秦王破阵乐要开始了。
走进了四十几人,手里拿着鼓和面具,李宽一看就知道,不是秦王破阵乐,是傩舞,只好先看看,只见四十几人中,有十余人带上面具,余下的围着戴面具的人,开始击鼓。
鼓声刚开始低沉,表演者先匍匐在地,随着鼓声扭动腰肢,鼓声高昂开,十余人就在殿上赤脚踏足,手中的面具时而取下,时而带上,表演时佩戴的面具,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ot;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ot;。
大约二十几分钟后,舞蹈者又做了几十个似跳大神的动作,就依次下去了。李宽一看就明了,最后几个动作是为了祈求人丁繁衍、保护孩子、祈祷农业丰收的愿望。全臣可能看过太多,只有寥寥几个喝彩,李世民没有有生气。
这时,一阵擂鼓响起,全臣来了jg神,李宽想重头戏来了。
果不其然,秦王破阵乐来了,李宽想起史书介绍:《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o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
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ot;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到了贞观七年,李世民绘制了《破阵乐图》,令音乐家、太常丞吕才加工编制了音乐,令李百药、虞世南、储亮、魏徵等制歌词,并命吕才依照舞图排练,遂成后世流传之《破阵乐》。也不知道现在没有歌词的《秦王破阵乐》怎样?
李宽也没有思多久,一百二十八人鱼贯走出,披甲执戟站成列队,擂鼓者等舞者站好,开始擂动大鼓,鼓声低沉入耳,一股惨烈的征战气息扑来,全臣有些激动的已经站起,一些武将不知思谁忆谁,泪水滚下。
李世民看着舞,也不知神飞到哪去,李宽没有经过他们的悲烈,全身投入欣赏舞蹈。那些舞者开始披甲执戟而舞。舞有三变,每变四阵,共十二阵。
队伍的左边呈圆形,右边是方形,前面一员大将一马当先(也有可能是战车),后面大部队压阵,部队像鱼群一样共进共退,又如同鹅下水般前后成列井然有序,像簸箕一样张开,又像张开的羽翼排列整齐。代表两方的队伍冲杀到一起,犬牙交错,但又能首尾呼应,往来击杀,尽量真实再现战争的场面。擂大鼓,声震百里,气壮山河。
李宽看的热血,恨不得立马投身战场。似乎听到一声炮响,看到一队人马冲到阵前雁别翅排开,为首一员大将银盔银甲素罗袍,胯下闪电白龙驹,掌中梅花亮银枪。
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些电影的中从俯视的角度拍摄的一些古代战争的画面,两拨人群chao水般相向运动,交织在一起一场恶战开始,镜头会不时拉到近处描写特定的角se。
在那越来越激昂的鼓声中,李宽就感到自己置身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乐章《欢乐颂》中。
在经过前三个乐章的酝酿与发酵之后,指挥、乐手、歌手和观众情绪如同鼓足了气的皮囊,正在寻找出口,经过一系列的器乐铺垫之后,人声部分出现了,独唱、重唱、合唱轮番上阵。
大殿里不再分文臣武将,所有人在这近乎癫狂的状态血脉贲张,放声高歌。谁也不明白对方在呐喊什么,呼叫什么,只觉心中有股气,一定要放出来。
慢慢的,鼓声渐低,最后了无声息,《秦王破阵乐》结束了。舞者离开大殿,众人还没有缓过神,李世民喊了声“赏”
全臣才回过神,李宽久久不能自己,想不到在没有加上词和曲的《秦王破阵乐》已经这样惊人,如果是完整版的,那又会怎么?
“臣还是去年陛下登基时,看过,今天再看,还是热泪盈眶,太威猛了。”李靖感慨地呢喃到。李宽耳尖地听到,咦,表演过了。自己怎么不知,再一想,原来是李世民登基当晚的宴会,自己没有参加。
早知不管李世民爱不爱,自己一定要去看看,也不知道李世民为什么要到贞观七年,才修订完,真心期盼早点。
;
第二十四章初见程家子
等《秦王破阵乐》结束后,下面几个舞蹈没有什么特se,全臣看的漫不经心,过会长孙皇后也到大殿走了一圈,和全臣闲聊了会,今晚的宴会就到尾声了,等李世民夫妇离开后,大伙也结伴离开。
李宽回府一夜好眠,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元旦,这天朝廷各个机构不办公,但是有朝贺之礼。李宽早早到朝拜贺,元ri朝贺,有仪仗队,有乐舞表演,气势宏大。
李宽看到这场景,想起一首诗,“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凤门开白ri明。”
等全臣朝贺结束,李世民还赐给群臣柏叶以驱邪益寿。听说松柏延年,耐得风霜雨雪,以柏叶浸酒,在新的一年饮柏酒,可得长寿。
朝贺完,李宽中午也没回去,跟着又去祭拜李氏宗族,回府时天都快黑了,到处是爆竹声,马车行的不稳当,没法子,李宽只好步行回去。
这时还没有火药,用火烧竹,毕剥发声,李宽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爆竹声。
好不容易正月初一过去,哪知还有许多叔叔伯伯的年要去拜,李宽就让田老实送自己到各家去拜年,忙的热火朝天,没一刻得闲。
直到初六,才没有什么事,李宽准备在府里好好休息一天,人算不如天算,刚到院子里准备晒太阳,石信来汇报,鲁国公携子来府上。
李宽只好去待客,也不知程咬金带了几个小子来。李宽还没有走进客厅,就听见程咬金的声音“臭小子,你虽然比李宽小儿大个三岁,你看看你干的啥事,读书不行,家传的三板斧不jg,能干啥子?”
“还有你,万牛,偷偷笑你哥,你又好到哪,和李宽一般大,能有他一分本事,我老程家就祖坟冒烟了。”
“爹,你嫌弃我们哥两,你和娘再生个得呗。”憨憨壮壮的声音传出,不知是哪一个。“我抽死你个兔崽子”李宽一听急了,打开门就进去,一看。
两个长得壮壮的小子坐在自家的桌子旁,吃着小绿做的糕点,没有一丝不自在,程咬金也不知发什么疯,竟然带了把扇子,那扇子小巧玲珑,和程咬金这胖子一点不配,程咬金正拿着扇子对着哥两敲着,左一下,右一下,就像和尚敲木鱼。
哥两也不在意,还在吃着,李宽见了就要笑,程咬金听见门响,忙坐好,打开扇子,慢悠悠地挥了几下,才抬头看来人是谁,见李宽进门。
笑开了,“宽小郎,看伯伯今天是不是有晋朝文士风气?”边说边站起,揣着大肚子,摇着小扇子,李宽怎么看怎么要笑,还没等李宽开口,两小子当中小点的,就噗子笑开,“爹,你这样都有魏晋文士风采,那文士不是比我家阿毛(程咬金家养的一条狗)身上毛还多。”
李宽实在忍不住,笑了,程咬金对自家崽子喝道“回去收拾你们,”“宽小郎,今个这两小子交给你了,我还要陪夫人去上香,就先走了”李宽让石信送程咬金离开,自己看着程家的两公子。
两小子见自己的魔王离开,马上就扔下手里拿着的糕点,全站起,盯着李宽,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把李宽来回打量了好几遍,李宽也不开口,双方就盯着。
最后大点的小子忍不住,“呆,你就是李宽,我看也不咋的,我爹老叫我两跟在你后面学学,害我们在外婆家也没有玩好,怎么算?”
小胖子转下眼,马上就帮着他哥“楚王,我们哥两小,你一定不会用身份来压我们,要不就伤了我爹对你们李家的情分,是不是?”李宽就想问他一句:你哥比我好像还大3岁,怎么就你们小了?
大点的才想起,眼前这个小家伙是个王爷,嘿嘿一笑,转眼就忘了自己的话,“我叫程处默,你叫我铁牛就好,这是我弟程处亮,叫他万牛好了。”小家伙听到万牛两字可能不满,翻了个白眼,没有开口。
李宽想两小子,都不是省油的灯,看来要把他们制服,一定要一枪打倒。不过自己讲的马克思哲学那么枯燥的一门功课,最后也没有一个人翘课,就不信这两小子比那些大学生还难缠。
让两人坐下,用轻视地语气问道“那你们会啥,我们来比比。”
正是萌动的少年,哪里受得了李宽的激将,小兄弟两立马语气不忿“咦,楚王你是看不起,我们了?好,咱们就来比比。”
小哥两低头商议,李宽也不知他们在讲什么,一会,两人不怀好意的对李宽笑道“我们就去比比力气。”
原来两兄弟,商议来商议去,从自家老爹的话中知道,李宽有才智,文不能比,皇家子弟功夫不错,不能比,(他们哪知,李宽就是皇家中的奇葩,没有功夫)看李宽瘦瘦弱弱地,估计没什么力气,刚好哥两在同龄人中力气排头号,就比他。
李宽问他们怎么比,程处亮抢着他哥前面说“只能自己举起石墩,不能别人帮忙,看谁举的石墩重,就是谁赢,还有,用工具也可以,但是下个人不可以用上个人用过的。”李宽一听,好啊,这还赢不了这两小子。
程处亮嘿嘿一笑,“楚王,你看,我们哥两辈分小,要不我们先?”也不等李宽答应,马上就拉着他哥,到楚王府的练武场,可能没有人用,石墩上落满灰尘,府里下人脸都红了,小哥两一看,更高兴。
李宽就在一旁看着这两兄弟表演,程处亮让人找来一块木板,在木板下面垫了一块石头,石头离木板放石墩的较近,李宽一看,不错杠杆原理,有两下。小哥两让人搬了个3oo斤的石墩放在木板一头,程处默和程处亮两人在另外一头死命往下压,3oo斤的石墩摇摇晃晃翘起,哥两松手后,笑嘻嘻的让李宽动手,还提醒李宽这个方法不能用了。
李宽没有动气,好心告诉哥两,木板再长点,两人还能举起更重的石墩,若是在一头放个更重的石墩,那举起的也会更重,两人也不会这么吃力。
哥两懊悔死了,程处亮忙讲“必须是自己动手的,以物举物,是不行的”
李宽没在意,让田老实去拿了几个木滑轮,程处亮一见,忙笑着告诉他哥,程处默一听也明白过来,李宽一定是看提水时看滑车滚动,以为像提水一样,就会省力,根本就省不了,准备看李宽笑话。
李宽先把几个滑轮固定,在拿绳子从滑轮上绕过,把绕好绳子的滑轮固定在树上,让几个家丁抬了个5oo斤的石墩到树下,把石墩也用绳子绕好,李宽轻飘飘的就把5oo斤的石墩拉起,两兄弟目瞪口呆,怎么办到的?
马上就要李宽教他们,程处默毫不在意自己比李宽大三岁,要认李宽做老大,程处亮也是一脸期盼,恨不得李宽立马就教他们,李宽还在纠结,这个力学怎么教啊?
第二十五章只传道 不授业 不解惑
两小子不管李宽在纠结什么,算是有点相信自家老爹的眼光,学会这手,又有吹嘘的利器了,一前一后包围着李宽,生怕李宽跑了。
自作孽啊,李宽带着二程去书房,到了书房,李宽仔细询问,两人现在在哪读书,读什么?
程处默有点开不了口,自家人知自家事,自己连《千字文》都读得结结巴巴,更别谈在学馆里讲的《诗经》、秋》之类,从来不知道先生讲的啥,李宽一看就知道程处默估计不爱读书。
程处亮忙解释道“不是我两不爱读书,6夫子(6德明)和孔夫子(孔颖达)上课从不管我们听的怎么样,一心辅导太子,不怪我们”李宽一听,就算两个夫子只顾李承乾,也不会一点不顾你们哥两,想想问道“你两在哪个学院读书?”
这次程处默不结巴了,自豪地说“弘文馆”李宽一听,才明白,为啥哥两文采平平,弘文馆大多是皇族勋戚子弟,师事学士学习经史书法,比国子监六学的学生地位要高得多了。
不过正因为如此,弘文馆的学生要学的内容比一般太学生少得多,考试的要求也低。学生,同明经、进士,以其资荫全高,试取粗通文义。这就是有背景的好处,不需要拼死拼活的学习,懂点就好。
李宽想到有次下朝,听几个国子监的大人在讲,弘文馆的学生把每天的吹牛闲聊也成了ri常功课,竖子不可教啊,当时自己还好笑,哪有这种学院,今天见识了。
教他们什么?《三字经》、《百家姓》这类的启蒙读物,不要想了,都是宋代才出现的,自己这小,谁会相信自己编的,真讲力学,那些公式,引力怎么解释,弄不好要把自己当成鬼上身烤了。
李宽还在思索着,这哥两自顾自的在李宽书房里倒腾,想想哥两以后一袭国公爵位,一个做了李世民女婿,现在哪看得出,现在读书自己帮不上忙,看来只有向他们传授点做人的道理,就好。
李宽想好教学方向,马上就行动开,问哥两读过《论语》没?两小子这次倒是齐道,读过,心里想李宽不会是要给他们讲《论语》,要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李宽不会这么能吧。
没要两人等多久,李宽刷刷的在宣纸上写了十几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ri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匆惮改。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李宽写完,让哥两看看,程处默拿到纸赞道“好字”,李宽气的牙痒痒,“不是让你看字,是看这些话”哥两才安静下来看内容。
等了一会,李宽问他两,看的怎样,有什么感受?
程处默又来了句让李宽吐血的话“不明白讲啥”,李宽就想扒开哥两脑子看看,读过《论语》学到啥,再问,原来馆中夫子从来都是领着学子读几遍,背下文字即可,从不讲解,看个人领悟。
难道现在夫子都在贯彻执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做法?
李宽也没心情考虑,夫子怎样教学,只好自己先像哥两解释下意义,“……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
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过於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显得胆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礼法的人就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的人不懂得礼法就会尖伤人……”
哥两听的津津有味,看来孔夫子的话还蛮有吸引力的,好容易,李宽讲完,喝了几口水,问哥两,听完有什么感受,这次程处亮答道“孔圣人好会做人。”
神啊,来个雷劈死我吧,李宽终于明白对牛弹琴的琴师当时在想什么,“你们就没有什么触动?想想你们有没有做过什么让自己后悔的事,再看看孔夫子怎样做人的?”
哥两这次没有言语,低头沉思。过来好一会,程处默抬起头,这次脸上的憨厚老实不见了,只有不忿,“难道这样做人就不会受人打压,凡是都要找自己不足……哪里有完人?”
李宽单看程处默的变化,就知晓程咬金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家的小子,不是愚笨,是有大智之人,不过怎么会讲这话,程处默说完,没有吱声,程处亮小滑头开口了“楚王,我哥没什么意思,我们?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