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风云初唐 第5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才广泛运用的炒菜在楚王府做出来,让一群吃货yu罢不能)难道有战争,不对啊,今年好像没有战事了,李宽心里有了事,在刑部也无心听八卦了。
下午回府时让田老实专门到蔡国公府看看杜如晦回来没,结果还没有。只得先行回去,吃完晚饭,李宽在书房看了会书,等到戌时(bei jg时间19时至21时)和田老实交代声,独自走向蔡国公府,田老实原本也要跟着去,李宽没让,秋收后,百姓有了点闲钱,李宽家的家具铺生意红火,田老实每晚都要盘账,最后李宽只得带个小门童一起走了。
到了蔡国公府门前,守门的见楚王来了,很是热情地叫人带李宽去见杜如晦,整个蔡国公府的人都知道自家老爷对楚王的看重,带着李宽往书房走的家丁,顺便还告诉李宽,今天好几位将军也和老爷一起回府了,在商议国事,李宽心里有数了,真是出事了,以前从没听说晚上还有将军来杜府谈事的。(杜如晦一般较严肃,加之清贫,很少有大臣到杜府走动,除了一些老早跟随李世民的老臣)
下人把李宽领到书房门口,向里面通传一声就告退了。听到里面杜如晦进来的声音,李宽没有客气,轻轻推开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汗酸味刺鼻,现在是九月,旁晚晚还是较热的,门框关会,屋里就很闷热。可能是门开了,屋子里的人也觉得有股凉气进去,舒服地叹口气。
李宽进去,门也没关上,让屋里热气散散,才有空看百~万\小!说房里有什么人,还都是熟人,李靖、尉迟敬德、程咬金、房玄龄、长孙无忌还有高士廉,几人见李宽进来还没什么反应,程咬金先嚷道“早叫把门打开,热死了,谈个事也无力”李宽这才注意到几个武将上衣都是敞开着的,隐隐露出肌肉,只有程咬金肥肉坨坨,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只是把衣领解开袖子卷起,房玄龄、长孙无忌见李宽进来,有意把袖子放下,程咬金又看不惯,“我说都是汉子怎么了,放什么袖子?”
房玄龄、长孙无忌脸都没变,就当程咬金的话是空气,老程牙咬咬的还要说什么,李靖让他闭嘴,正事要紧,杜如晦知道他们见面不吵吵就不舒服,也没劝架,李宽吓一跳,全臣不和?再看看好像这就是大唐名臣的相处方式,八卦的心才降了降。
李宽依次向几人施过礼,虽然自己是王爷但是不在重要场合,作为晚辈还是懂礼些比较好,没见长孙皇后每次带着李承乾、李泰都让他们对这些老臣施礼,自己算个渣。李宽放的开,几人乐呵呵地接受李宽的行礼,虽然最近楚王干的事不靠谱,人还是懂礼的,不错。
李宽原先见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也在,不准备问出了什么事,准备告罪一声就回去,程咬金没等李宽开口,就嚷了“刚好宽儿来了,让他说说怎么办?”李宽看了下杜如晦,杜如晦点点头,李宽明白这是告诉他房玄龄、长孙无忌也能信。
原来上次在朝上程咬金拽了几句文,开始房玄龄。长孙无忌没在意,事后罗艺平反,二人觉得不对,私下问杜如晦才知道李宽的大才,二人才明了为何他们这么看重李宽,长孙无忌开始还有点不高兴,准备告诉李世民,杜如晦忙拦住,长孙无忌再一细想,也没禀告。
好在李宽过继出去了,他越有才大唐越兴盛,等到侄子继位越容易。不能让老李知道他的才华,房玄龄真是名相,和杜如晦一样心思要保住李宽,没有禀告。至于高士廉,把长孙兄妹从小抚养长大,如父如母,长孙无忌怎会不告诉他,老家伙一思量,瞒着,楚王有点才能是好事,为大唐先保着。好在几人都有想法,没有外传,不知道老李知道自己的儿子军事才华出众,会是什么心情?
李宽这才放心来询问发生什么事了,原来月初侯君集上奏说岭南酋长冯盎有不臣之心,李世民对此大动肝火,好啊前有罗艺又来个冯盎,难道自己真不配做天下至尊,在朝上就要出兵,李宽才想起,自己月初向刑部尚书告了几天假指导农户种番薯去了,不知道此事。
李宽急了,明年有蝗灾,现在出兵粮草先不谈,军队厮杀伤亡惨重,人口会减少,再来个蝗灾,不知道又死多少人。突厥本就不好过,签订的便桥盟约就是缓兵之计,如大唐明年真民不聊生,突厥定会卷土重来,那时怎么办?
心里有点恨李世民怎么听点风雨就要出兵,赶紧再问杜如晦,全臣准备怎么办?杜如晦告诉李宽,原本李世民在全臣劝说下不准备出兵讨伐,要冯盎上表说明情况,哪知在侯君集上奏完,随后几天诸州的奏折如雪花,多次奏称冯盎谋反,加之岭南酋长冯盎与谈殿等人连年攻战,久未入朝。
李世民坐不住,命将军蔺暮等发江、岭数十州兵前去讨伐。现在他们几个就是在商议粮草安排,军队调遣的一些琐事。真要出兵,李宽坐不住,问杜如晦有没有岭南酋长冯盎一些资料,李宽拿着资料一个人安静地看着,他们几个就去商讨出兵计划。
李宽越看越纳闷这岭南酋长冯盎以前是按时回京叙职,只是这二年没有回京,看样子不像要谋反,李宽打断房玄龄几人的交谈,问“侯君集和岭南酋长冯盎有没有什么过节?”几人一愣,怎么回事,李靖开口“他们二人没有过节,再说侯君集也不敢谎报军情”
李宽想想又问“那侯君集是直接上奏讲岭南酋长要谋反?”长孙无忌开口道“没,侯君集只在奏折里说岭南酋长久未上朝有不臣之心。”停了会,长孙无忌继续说“侯君集和岭南酋长是有过节的。”什么?另外几人全盯着长孙无忌。
“当年在打下岭南地区时,侯君集出力较大,皇上答应让侯君集的副将张世贵做岭南酋长,谁知岭南地区民众不识教化,没法子就让岭南出生的冯盎做了酋长,就这事侯君集还找过陛下。”几人有点明白李宽意思了,侯君集,豳州三水人。生xg矫揉造作,骄傲自负并喜好自我夸耀,玩弄弓箭却不能jg通其技法,却以武勇自称。估计这次他在其中煽风点火引起战火。
其实他们几人也不想打仗,现在怎么办?盯着李宽,李宽没有迟疑“现如今,只有找个谏臣直言上表,让陛下派使臣先去安抚,看岭南意思,若冯盎真反,让陛下下旨直接从岭南重封酋长,估计岭南不会太平,等兵弱时,我们再出兵,一举拿下,不反更好。”李宽心想他们直接内战也要几个月,到那时蝗灾来袭,还有空再打仗吗?
房玄龄、长孙无忌,高士廉开始不知道李宽智谋,现如今惊为天人,还好为朝堂效力,几人忙着选人,对视一下“魏征”
结果后世记载:岭南酋长冯盎与谈殿等人连年攻战,久未入朝。诸州多次奏称冯盎谋反。太宗命将军蔺暮等发江、岭数十州兵前去讨伐。魏征认为冯盎并无反状,劝太宗派使臣先去安抚,太宗于是罢兵。贞观元年(六二七)十月,特派员外散骑侍郎李公掩持节前往慰谕。冯盎派子智戴随使者入朝。太宗非常高兴,称:「魏征令我发一介之使,而岭表遂安,胜十万之师。」赏赐魏征五百匹绢。
当然真正的情况只有当事人才明了,李宽现在又放下一心,就在为来年蝗灾做最后准备。
求推荐,求收藏
;
第十八章旱情隐现 李宽说蝗灾
从五六月开始,天就没有下雨,好在李宽发明了筒车,关中百姓在九十月份还能有些收成,十月也快到头了,还是滴雨未下,秋老虎还是烤着大地,李宽知晓在古代大旱往往就伴着蝗灾,心里在祈求老天下几场雨就好,千万不能是暖冬,要不明年真是不堪设想。
关中百姓也觉到今年气候不正常,但是有了楚王的筒车,也没在意,李宽私下问大司农对于今年还没有下雨一事,怎么看?大司农也没在意,河里有水,用筒车汲水就好了,李宽真想抽他几下。
庄子上的农户在看着别的农户收粮回仓,只能眼馋,好在李宽让田老实补给他们基本口粮,也叹下心,好好待弄番薯,只是还在担心下次播种万一楚王又发什么神经,自己怎么办?李宽让田老实告诉他们只此一次,让他们放心,虽不知真假,农户们也收收心,干活也卖力些。
李宽最近发现,每天上朝,好些大臣都友善地看着自己,受不了。马上又向顶头上司刑部尚书请假,近期不来办公,没费什么功法,点头同意。这些友善的大臣,都是知道上次不出兵是因为楚王的功劳,很是欣赏李宽。
李宽可没空让他们欣赏,这几天到自家农庄上发现,河水在缓慢下降,上次自己在河边插的一竿竹子,马上就能看到底部了,这可不行,李宽原先只是在史书上看见说贞观二年,关中大旱有蝗灾,灾民无数,死尸遍地,不知到底怎样,原本自己发明筒车,大旱不怕了,加之种了这么多的番薯,也能救活好多人,看到河水下降,李宽才发现自己低估这次蝗灾了,自己一定帮不了太多人。
李宽让田老实也到别的地方看看河水是不是全都下降了,渭河怎样?听到田老实的汇报,李宽心凉了,整个长安附近的河流都在下降,一些小河都已经干涸了,渭河河水也没有往ri湍急,李宽急了“那百姓也不急?”
田老实觉得奇怪,“王爷,以前大伙还会急,现在有了你发明的筒车,在干也不怕,再说,旱情我们也控制不住,急也没用。”李宽苦笑,这是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李宽也没有心情再问了,自己沿河两岸把一些裸露出来的河土翻看,到杂草丛生的荒地翻看地下的泥土,发现有些虫卵,忙让田老实找来有经验的老农,老农一看就对李宽讲是蝗虫卵,李宽让老农离开,自己又挖了几块不同的地方,有水的土下面虫卵较少,旱地较多,随手挖了棵大树下的土,虫卵也不少,李宽让田老实去请大司农,杜如晦过来,自己画了块旱地,让农户挖开,把虫卵挑出。
很快大司农和杜如晦就来了,李宽也没废话,直接告诉他两,“我估计明年会有蝗灾。”什么,二人都是见过蝗灾的,不信李宽的话,李宽让他们看看那块地,把自己挑出的虫卵给两人看,大司农和杜如晦也坐不住了。
大司农直接问李宽为何断定明年有蝗灾,这可不是弄着玩的,妖言惑众,就是皇亲国戚也不敢。李宽直接给他们普及蝗灾出现的原因。
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o~2o时最适合它们产卵。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
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ooo~5ooo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o~8o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o万~4o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
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相反,多雨和y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y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虽然大司农和杜如晦对于李宽嘴里的百分比,平方米不懂什么意思,但丝毫不影响两人对蝗灾出现原因的理解,就是大旱蝗虫易生长,蝗虫的卵产在草丛中,多年可以不死,遇上高温才能孵化。干旱=高温。河水降位,蝗虫产卵地方更多,蝗灾来了。
二人开始还很紧张,知道是旱情会引起蝗灾,也没那么急了,筒车汲水,到田里会把蝗虫卵淹了,再说每年冬季都会降雪,蝗虫卵会死一大半的,就是吓人。李宽和他们说不清,能告诉他们,今年是暖冬,没有降雪,一定会有蝗灾?那自己真是妖言惑众,死不足惜。
李宽拜托两人向上禀告一声,回去后,杜如晦就此事写了份奏折递交给李世民,李世民刚看见蝗灾,马上就把房玄龄、长孙无忌和杜如晦叫来,杜如晦把李宽的发现禀告给李世民,李世民问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怎么看?
两人从上次就开始看重李宽,但是这没有影子的事,怎么下旨,就凭你楚王的猜测,全大唐就草木皆兵?认为不宜宣扬,下旨让各个州县做些防蝗灾准备,杀杀虫子卵,就可以了,不能让百姓惶恐不安。
李世民自己也认为这样最好,随即给州县下了道冬季灭虫卵的密旨,但是州县做没做就不得而知。
李宽听到杜如晦转述,李世民和几位大臣对于自己预测明年会发生蝗灾的处理结果,也不抱希望了,只得让田老实再去收购粮食,长安的百姓笑话楚王,自家的良田不种地,现在却要到外边买粮食,对楚王种的番薯再次嘲笑一番,整个楚王府的家丁都不好意和别的府下人闲聊,只有李宽、田老实几个不受影响。
石信狠狠把府上的家丁训斥一番,外人发现楚王府的下人出来办事,大大方方,没有一丝躲闪,长安的八卦马上就转移了,田老实还在收购粮食。
;
第十九章改组官吏 李宽进言
贞观元年十一月开始了,天气渐渐转凉,还是没有雨水,李宽现在真正死心,回刑部销完假每天上朝,半旬一假,像回到自己教学的大学一样,忙碌充实的活着。
月中吏部向李世民上书要选派官员,李宽很好奇,大唐的科举制度还没有完善执行,现在怎么选官?总算从蝗灾的愁思中拔出来了,早先隋朝时选举官员,从十一月集中,到第二天结束,人皆患其期促。唐初,因为战乱,士大夫不愿做官,所以官员不足。
武德年间,当时尚书省下符到各州命人参选,州府以及奉诏使者多用赤牒补官。至此也废除这做法,命参选者到尚书省参选。今年贞观元年参选的人有七千多,这么多怎么办?
这ri上朝,吏部侍郎刘林甫又上奏,向李世民询问本次选官怎么选?全臣难得的集中jg神一起,听老李下旨,要知道这次是老李第一次选派官员,自己门下的门生,好多都在其中,能不关心。
李世民自己也头疼,开始是没人做官,这次是太多,好些老臣子的得意门生都在里面,还有五姓七望的,怎么办?老李直接问刘林甫“爱卿,就7ooo多人参考,你怎么看?”刘林甫思索一番答道“陛下,臣以为此次参选人数太多,奏请四时听选,随阙注拟,人以为便。陛下怎么看?”
李世民一看,还行,但是现如今关中少粮,这么多人来,吃饭怎么办?“刘爱卿,现今关中少粮,参选门生,饭食怎么安排?”刘林甫回答“洛州离长安最近,可一部分人到洛州参选。”李世民见考试安排好,但是录用几人?还是个问题。
就向全场大臣询问,录用几人?全臣没有开口,李世民也知道他们的心思,就宣布下朝,让房玄龄几人拟定录用人数,走前留了一句“官在得人,不在员多”李宽为李世民叫好,等李世民离开,全臣才交谈开。李宽想到一事,忙问房玄龄“房叔,这次选派官员也有御史台的吗?”
“有,选的是左、右御史”李宽一听坏了,大唐安史之乱后覆灭的主要原因就是藩镇割据,想不到现在就有苗头了,一定要掐死。房玄龄也没再和李宽闲聊,赶着去老李那,听听最新指示,虽然全臣想拦着房相再聊聊,可也知道房玄龄去李世民那,任其离去。
这边李宽还在思索唐代的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zhong yangzheng fu官员,主要是尚书省六部官员,而中书、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右御史检查各地方官员,全国分十道,每道一个,称“观察使”。这“观察使”本是zhong yang的监察官,在各道巡查,后来就变成常驻地方的zhong yang官了,无形中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
假使他的任务是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zhong yang又赋予他全部权力以应付地方事宜,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的印信,有了它就可以调度一切,故称“节度使”。由于其权力极大,所以逐渐演变成“藩镇”。
看来一定不能让右御史变成常驻地方的zhong yang官,一定不可以掌兵,怎么办?
那边房玄龄和几个大人一起参拜老李,老李给出最新指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审慎。要根据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授予官职,务必jg减官员人数,现在应当审查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你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确定官员的人数。”
房玄龄充分领会了老李的意思,不要怕得罪人,任官唯贤,jg简人数。房玄龄等人于是拟定出文武官员共六百四十人,李世民接受了这个数额,并对房玄龄说:“从今以后,如果谁有音乐、杂艺等一技之长,超过一般人的,只可以赏赐给他们钱财丝帛,一定不可奖赏过度,授予他们官职。从而让他们和朝廷的栋梁之才并肩而站,同桌而食,致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
全臣知道了人数,心不服,也没有办法,李宽也不关心它的参选人数,现在就在想怎么趁现在把藩镇割据的毒瘤拔了,一人计短,李宽邀请杜如晦、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到府一叙,那些武将,李宽怕他们有想法,没敢叫。
三人来到李宽府上不知道又有什么事,李宽没有废话,直言问三人就大唐选左、右御史一事的看法,三人觉得很奇怪,有人监察不是很好嘛,李宽直接就右御史的监察对象,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三人开始还没在意,越听越害怕。
最后听到如若zhong yang赋予右御史全部权力以应付地方事宜,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的印信,有了它就可以调度一切,故称“节度使”。)演变成“藩镇”。三人坐不住了,他们都是人jg,马上就想到了大汉。
若藩镇割据真出现,到那时不是说想废就废的,你看汉朝汉景帝时还不是想削藩,最后导致七国之乱,等到汉武帝才颁发了推恩令来削减封地!现在大唐建国就是藩镇的胜利,太上皇就是藩镇造反,不敢再想了,三人汗留了一地。
四人都没有开口,李宽不禁想到历史,大唐开始的统治者觉得这是能守卫边疆镇守国土的制度,根本没意识到在最后会发生混乱的场面。
就像唐玄宗,他在唐朝也算比较英明的了,不过他还是宠幸安禄山,封他为三镇节度使,最后爆发安史之乱,藩镇之祸从此开始。所以说这完全是统治者认识不到制度的危害,唐末五代的混乱是藩镇导致的,不能说谁比谁聪明,这就是当局者迷。就好像朱元璋,他建国后分封诸子,以为能保护帝国的稳定,却料不到靖难。能明白了吧?
三人口都干了,相视一眼,看着还在神游的李宽,妖孽啊。怎么会把前面朝代的更替直接点出,若今天没有听到李宽的话,不要想大唐一定会和隋一样,淹没在滚滚浪chao中,现在怎么办?
看着李宽,李宽也不知怎么办,用以后宋、明、清朝的方法采取强干弱枝的军制,大力加强zhong yang军队,削弱地方军队!(所以很容易被外族入侵)用现代兵役制度,又不现实。
李宽只能告诉他们一些后面朝代采用的办法和危害,根据现今大唐的情况,想办法。最后三人在李宽提点下,决定对右御史有任期限制,让地方军政分立,不会出现有某人同时掌握军政大权,成立du 1i藩镇的情况。
李宽心力交瘁,尽力了,三人离开楚王府,一起去见李世民,这次三人没有敢隐瞒直接将李宽的话告诉李世民,李世民也吓住了,再听了三人的安排,决定以后地方的官员三年一调,封藩的将领,封地没有军权,另外派人驻地,驻地将领也是三年一换,最大限度的防止藩镇割据出现。
李宽还不知道,大唐地方的军政分立被后世誉为东方君主立宪的先驱,大唐在世界历史上被许多国家研究。李世民这次才真正对李宽放心了,一心为了大唐,李世民有点后悔玄武门之变的做法,希望李宽能认同自己。
注: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ri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以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
;
第二十章东突厥阻挠和亲 准备迎新年
求推荐,求收藏
这几ri全臣发现老李上朝都是乐呵呵,摸不着头,只有房玄龄、长孙无忌和杜如晦知道,老李是看到大唐以后的一大隐患,被悄无声息的消灭在萌芽中,高兴地。
现在的武将都是和李世民同甘共苦的兄弟,现在限了兵权,虽然大伙有些不高兴,但是很配合,要知道他们的好些好友在这乱世都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现今陛下又不是不让他们掌兵权,只是几年一调,没什么,就秦叔宝、李靖而言,刚好休息休息,调养一下身体。
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李世民也把六百四十名官员的职位安排好,贞观年间的官员主体框架就此搭好,虽然里面好些人是世家大族的,李世民现在也没办法,只好以后再一步一步的革职,好在这次选官,把藩镇给限制了,李世民还是很满意地。
到了十一月底,长安两市更加热闹起来,现在可没有什么阳历农历之分,进十二月就是腊月,最多一个月就过年了,这可是新皇登基的第一个年头,对百姓来讲今年没荒没灾,就是一个好年,手里还有点闲钱,从前想也不敢想,都忙着置办年货。
李宽坐车在回修真坊的路上,常常掀开窗帘看着路两旁的商贩。一年多来,现在的西市坊开始露出一些盛世出现的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场景的苗头,李宽想这天不会太远了。
田老实每天去载李宽回府,都乐呵呵向李宽汇报家中商铺昨天又挣了多少,李宽听田老实讲,知道现在家中余钱不少,告诉田老实过年时每个下人都发赏钱,田老实把李宽的话告诉府里下人,每个家丁干活都充满激|情,期盼着过年。李宽看着府里下人的笑脸,才发现自己来到这也快一年多了,刚来时现代的高楼大厦、五彩霓虹还会在自己梦里出现,现在都没了,可能自己本就属于这,到现代只是走错了。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唐人从腊月就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才是过完了。腊月开始了,大臣们上完早朝,下朝后有时也在一起闲谈过年时的安排,程咬金几人老早就和李宽打好招呼,自家几个小子马上回来,让李宽趁过年时好好cao练cao练,李宽没法,先答应下来。
腊月初四,这天老李刚准备下朝,突然殿外伺候的何公公在外向里传报“西突厥真珠统俟斤,随唐使李道立求见”全臣来了jg神,怎么了?要打仗?李宽也疑惑了。李世民重新坐下,宣两人进来。
李宽就看着两个人走进大殿,其中一个人身材高大,匀称,脸型细长,高鼻梁,大眼睛,长胡须,气质儒雅,看上去并不凶恶,就像现在的土耳其人,李宽知道这个就是西突厥的真珠统俟斤,因为今天的土耳其人便是突厥人的直系后代,长相有很多相似处。
全臣都盯着两人,没等李世民开口,两人跪拜在地,“臣李道立拜见吾皇”“西突厥使臣真珠统俟斤拜见唐皇陛下”李世民受礼后让两人站起回话,原来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派真珠统俟斤随唐使李道立来唐迎娶公主,并献上万钉宝钿金带和五千匹马。
无缘无故的来求亲?李世民和一干大臣心里有着同样的疑惑,李世民让人带真珠统俟斤下去稍作休息,过会回复,真珠统俟斤就先行下去了,李道立知道这是要解释原因,
“臣出使突厥,近来回纥大败颉利可汗。”什么?朝堂上的臣子听了好不兴奋,便桥盟约刚过去没多久,这口气还在心里,现在颉利可汗被自己管辖的地区打败了,活该。
脑子快的大臣就想不明白,颉利可汗为什么打仗?怎么败的?和西突厥来求亲有什么关系?对大唐有影响吗?
李道立没有卖弄,继续讲道“臣先将这几年突厥的情况向大伙讲述下。”李宽来了jg神就知道突厥在西边,也不知道具体情况,今天可得好好听听,和李宽相同想法的不在少数,隋末时突厥崛起,对中原虎视眈眈。
李道立出使突厥还是武德八年,有三年了,只知道突厥分裂开,也不清楚现在突厥怎样,今天可得了解下,过些时候好报便桥盟约的仇。
“……强大时,敕勒(或作铁勒)各部散在漠北,有薛延陀、回纥、都播、骨利干、多滥葛、同罗、仆固、拔野古、思结、浑、斛薛、结、阿跌、契苾、白霄等十五部,各部风俗大体上与突厥相同。
西突厥曷萨那可汗势力强大,敕勒各部臣属于他。曷萨那对他们征税无度,各部怨声四起。曷萨那杀死各部渠帅一百多,敕勒各部先后叛走,推举契苾哥愣为易勿真莫贺可汗,居住在贪于山北。
又推薛延陀乙失钵为也至小可汗,居住在燕末山北。西突厥she匮可汗兵势再强大时,二部又去掉可汗称号向他称臣。而居住在郁督军山的回纥等六部本隶属于颉利可汗,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时,力量削弱,乙失钵的孙子又帅部落七万多家向东臣服颉利可汗……”
听到这,大唐的君臣有了一定的认知,突厥的墙头草不少,好事。
“今年突厥地区天降大雪,整个草原被雪覆盖,牧民无法生机,而颉利可汗还加收征税,导致颉利政治混乱,颉利可汗原想和大唐开战,祸水东移,还好陛下英明没有作战,当时颉利可汗在动员时说的天花乱坠,臣在突厥就怕开战,不是怕突厥,而是怕我大唐浪费人力财力”
这个李道立是个人jg啊,没有把握全胜,到他嘴里,反而是陛下英明,没看见老李满脸露笑吗,李宽暗地评价者李道立,李道立还在继续讲突厥,
“颉利这个小人,带着陛下赐予的财物,回到,更是无法无天,百姓没有从中得到一点帮助,政治更加混乱,薛延陀与回纥、拔野古等部相继叛离。
颉利派他哥哥的儿子yu谷设带十万骑兵前去征讨,回纥酋长菩萨带五千骑兵与yu谷设战于马鬣山,回纥大败yu谷设,菩萨追击yu谷设到天山,俘获了yu谷设的大部分兵马,回纥的势力因此大振。薛延陀也攻破颉利的四设,颉利的势力更衰弱。”
程咬金打断李道立的话,“那现在怎么样?颉利这个小人不会又到我大唐来打秋风吧。”说完,直盯着李道立,李世民和一干大臣也盯着,李道立忙道“颉利现在哪敢,如今天又降几尺深的大雪,百姓饥饿,颉利害怕我大唐朝乘机进攻,带兵潜居朔州。”
全臣一听好事,要不?几个大将相视笑笑,李宽一看就知道,估计他们想痛打落水狗,难道忘了狗急跳墙这句话?李世民也没开战想法,接着问李道立“那西突厥来求亲为何?”
“陛下,现今虽然势力衰弱,但是还有几十万兵将能用,颉利不敢攻打我大唐,要想百姓渡过这个冬天,只有向西突厥开刀,加上上次颉利要和西突厥结盟攻打我大唐时,西突厥统叶护没有答应,二人早有摩擦。
但如今突厥大雪,西突厥也没什么物资,统叶护想和我朝结亲,来威慑下颉利,不致于开战。”李道立讲完,大殿上的臣子,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当场就交谈开,李宽第一次看见时,吓了一跳,后来见了几次才习惯, zhu。老李就在前面听着臣子们讨论,没有开口。
李宽站在杜如晦后面,杜如晦转过头,就问李宽看法,几员大将一见,马上也屁颠颠地走过来,李宽没有开口,等几位大将到了,笑着问李靖“李叔,你怎么看?”
李靖还没说出嘴,胖子程咬金就插嘴了:“宽小儿郎,你怎么不问问大叔的看法?”洋洋自得,没要李宽讲,自己就说上了“要我看,不要管他求不求亲,咱们刚好出兵,打死颉利那龟孙子”
李宽没有搭理,还在等李靖回答,李靖听都没听程咬金讲什么,直接拍死“颉利还有几十万兵将能用,逼急了狗急跳墙,再等等,宽小儿郎怎么看?”旁边几位偷偷笑了,早知道程咬金上战场还行,问他计谋,从来不知所云,混世魔王不是白叫的。
还是名将知道,李宽也想不宜出兵现在,“杜叔,你说颉利知道西突厥来求亲,我们还要商议吗?”几人一听,妙啊,杜如晦高兴地说“好,好”只有程咬金还不明白,“颉利又不是陛下,知道有屁用,你们笑啥子?”
几人笑的更开怀,杜如晦好心解释道“现在不是看我们答不答应求亲,颉利知道一定会破坏,只要让颉利知道,也不要担心我们会参与突厥内战,西突厥统叶护可汗也怪不到我们大唐没有结亲威慑颉利,上次他没和颉利结盟攻打我们的人情也还了,还不好?”
程咬金转过弯,对头,毫不为自己脸红,心里想着:笑吧,老子脑子转的慢,等老子把儿子送给李宽调教成才,看你们还笑的出来,让我小子把你们的小子踩在脚下。“哈哈哈……”几人看着程咬金大笑,难道真这么好笑?
过了会,朝堂安静下来,李世民问大伙意见,一般朝中大事,都是杜如晦,房玄龄先开口,这次就是杜如晦开口了,将刚刚讨论的结果,告诉李世民,用李宽现代话讲,全臣都是眼冒星星的看着听着杜如晦的计划,全票通过,结果:
史记:贞观元年(六二七)末,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派真珠统俟斤随唐使李道立来唐迎娶公主,并献上万钉宝钿金带和五千匹马。颉利可汗不yu两国和亲,屡次兴兵入寇,又派人威胁统叶护,声称「迎娶唐公主必须要从境内过」。统叶护很担心,未能成婚。
一件事又了了,大伙这次真正开始忙着置办年礼,准备过年,楚王府也不免俗,这可是楚王府迎来主子的第一个年,能不jg心?
朔州:北齐天保六年(555年)置,治新城县(今山西朔州市东北),又称北朔州[2]。天保八年徙治马邑城,另置招远县(隋改善阳,唐改鄯阳,今朔州市),辖境约当今山西省朔州市一带。隋大业初改为代郡,后改为马邑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朔州,天宝元年又改为马邑郡,乾元初仍改为朔州。五代后晋天福初地属契丹。明初以州治都阳县省入。清不辖县,1912年改为朔县。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将杨业为辽所败,遇伏被俘于此。
求推荐,求收藏
;
第二十一章腊八施粥 送灶王
西突厥使者离开长安第二天就是腊月初八,李宽原以为腊八这天会像电视剧演的那样,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喝腊八粥。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腊八粥的材料是用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ot;年年有余”的意义。
以上这一切都是李宽的想当然,李宽可能没有注意到,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ri食俗,宋朝如果没有李宽出现,还有几百年才有,现在不好说,岳飞不知道还有没有。
李宽见府里还没有准备腊八?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