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伐清 第 90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多么大的块,所以听到武昌的盐业能够给四川盐业带来每日千两银子的进账时,不少军官都露出匪夷所思的申请。在最初的震惊过后,不少军官的呼吸都变得沉重了。
“但想要让盐行拿到这每天千两的银子,就需要军队继续切断长江下游航运,请诸君注意这点,是都府的盐行而不是我们军队拿到这么大笔银子。不过若是盐行确实能拿到这笔银子的话,他们就会有能力在都府雇佣数千个短工,让这些工人和他们的家庭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些工人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你们的亲属朋友。而盐行的发展会让他们购买更多的工具,就会让都府的铁行矿行雇佣更多的人手,提高工钱。”
邓名尽力地说明了番前景,最后问道:“但这需要军队冒生命的危险,如果我们按计划回师,这次的战争就结束了;如果我们向江西进军,就会爆发新的战斗。”邓名环顾着在场的军官们,问道:“你们认为我军应该如何行动,是就此班师,还是发动新的攻势?”
底下的军官对邓名的问题都感到很惊讶,时间根本没有人能够回答他的问题,过了很久周开荒才带着迷惑之色举起手。
“周少校请说。”邓名立刻指了下举手的心腹。
“提督说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好了。”周开荒站起来后大声说道:“我是个粗人,只知道唯提督之命是从。”
周开荒的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顿时大批的人都纷纷响应,表示坚决服从邓名的决定,很显然,他们和叶天明样,认为这军队是邓名的私人工具,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服从而已。
“果然还是皇帝的军官而非帝官啊。”邓名在心里叹了口气,他并不打算在军队实行表决制度,也认为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他只是希望军官们能够对战争有自己的看法罢了。
“我现在就是拿不定主意,因为权衡不好利弊,而且我在出兵前已经和将士们说好卖出盐就班师。正因为我迟疑不决,所以我才把诸君请来,希望你们各抒己见。”邓名知道观念不可能下子扭转,但可以加以诱导,同时他也很想知道这些军官会如何取舍。
邓名宣布自由讨论后,台下的年轻军官们立刻大声交流起来,不久之前他们还都是浙江的义勇军,有些人也知道商业的利润。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次出兵的目的让他们感到有些不解和迷茫。以前在张煌言手下时,无论军队多么缺乏训练和组织,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他们的目的是为了驱逐鞑虏,夺还汉家江山。而他们浙军的每次行动都紧密围绕这个目的,是为了从清军手中把土地和政权夺回来。
到了成都之后,邓名给明军更好的训练,更精良的装备,但是邓名的军事目的则远比张煌言要复杂的多,这让很多军官都感到非常的迷惑。就好像这次邓名出兵武昌,就并不是以夺取土地或是歼灭清军军队为目的,而是为了销售他的食盐。
如果仅仅如此,这些军官还能勉强理解为:这是为了改善官兵和成都百姓的生活,为了获得珍贵的物资来进步提高明军的力量,最终还是为了邓名的大业。但如果仅仅为了满足叶天明垄断盐业贸易而出兵下游的话,那这场战斗对邓名来说到底意义何在呢?无论邓名如何解释,军官们都感到邓名能够从中获得的好处实在拐了太多到弯了,而且军队看起来似乎是在为商人的利益而服务,其次还有百姓的利益,相比之下邓名的利益就显得太少了——这就是封建军队向帝队转型时必要要出现的思想混乱吧。
“这应该也是种启蒙吧,真正的帝队应该为帝国利益而不是皇帝的利益而行动,”看着台下人热烈讨论的时候,邓名在心里琢磨着这个决定的利弊:“帝队无疑比天子之兵更有战斗力,更有为国家而战的,但对皇帝军阀来说,这很能是条通向断头台绞刑架的道路,因为不会有个封建的皇帝因为犯下叛国罪而被判决死刑的,但帝国主义国家就完全不同了,军队真正效忠的是帝国的利益而不是家姓。不过我没有什么可担忧的,现在我也就是个军阀而已,满清十分天下有其九。再说,就算我最后击败了满清,要皇帝担忧犯下叛国罪也得要很多代人以后了吧?”
叶天明并非军官,无权参加明军的军官会议,所以只能在营帐外等待消息。
过了足有个多时辰,邓名才缓缓走出营帐,见状叶天明立刻迎接了上去,满怀着期待问道:“提督,将士们都怎么说?”
邓名手中拿着份信,他把这份信向叶天明挥舞了下,然后交给身后个打扮得十分利落的卫兵,对后者吩咐道:“立刻出发吧。”
“遵命,提督。”那个卫兵向邓名行了个军礼,大步走向帐外。
“这是我派去舟山的使者,他会和另外两个人带着我刚才给他的那封信去见张尚书。”现在邓名已经从湖广这里得知,达素在把张煌言和马逢知赶出大陆后,已经带着主力前去了福建,汇合耿继茂的福建水师窥视厦门。所以眼下江南又变得空虚,只有蒋国柱梁化凤他们刚重建的绿营。被两江总督衙门依为长城的江西苏松水师之前也因为邓名和李来亨的偷袭而全军覆灭,虽然蒋国柱努力重建,但时间只有短短六个月,实力可想而知远不如前。
“他们去舟山?”叶天明轻轻重复了遍,激励忍耐着心中的激动,等着邓名的下文。
“在信中,我问张尚书有没有兴趣和我列舟长江之上,向南京的虏丑展示我军的兵威。”邓名微微笑,今天在场的明军军官绝大多数都支持继续进军。不过仅靠邓名手边的这点人马,他觉得威慑效果恐怕有限,而且风险也有些过大:“不过若是见到张尚书,我们可不能说我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切断长江航运。要是张尚书发现我们的真实目的,那他恐怕会大为光火。”
“提督的意思就是说,您同意为了都府的盐行而发动场攻势了?”虽然事实摆在眼前,但叶天明还是感到如在梦中般。
“国民的意愿,就是帝队的使命。”邓名微笑着说道,看到面前这个商人脸上的疑惑的表情时,他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不错,我的意思就是,我们将向江西进军,向南京进军,向扬州进军!”
第20节合伙
继续向下游的进攻需要些准备工作,邓名不可能立刻出发,因此他建议叶天明先步返回成都:“食盐已经都说好卖给武昌了,叶老板跟着我们去下游也没有什么好做的,不如就此返回吧,都府那边还需要叶老板去督促下,想满足武昌这里每天五万斤的要求可不容易。”
“提督说的是,我这就返回都府,至于那些银子,我想我可以代表都府五大盐行做主,都卖给提督好了。”经过番仔细计算,叶天明觉得还是从成都购买工具更合算,这些金银对邓名来说非常有用,但在金银不能流通的成都作用就要小很多了。
“价格怎么算?”
“两银子百元,怎么样?”叶天明并不打算和邓名讨价还价,如果邓名想继续压低价格,叶天明也不会拒绝。
“好。”邓名高兴地答应了,他写了个纸条给叶天明,告诉刘晋戈去筹措八百万元支付给叶天明和其他几个盐行。拿走了盐商们的四万两白银后,邓名仍不忘提醒叶天明:“这些钱可还没有扣税哪,等年底的时候都府的税官会收缴四百万的税,你们可千万要记得。”
和叶天明起返回的还会有些明军水兵,他们会把那些已经卸空食盐的货船带回成都,与他们起返回的还会有两千水兵,以保证重庆的水师不会头脑发涨出来找麻烦。
“我支持盐行愿意为你们的利益去封锁下游并不是为了你们自己。”在给叶天明送行时,邓名郑重地说道,他希望趁着叶天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哲学观世界观之前,尽可能地施加些影响:“你对我说过,你们赚钱就能让更多的都府百姓多挣钱,你们会提高工资。我相信你说的话,等我返回都府后,我也要亲眼看看你们的账本,我希望叶老板能信守诺言,分出部分利润给其他的都府百姓。”
“提督放心,我几个月前还是个辅兵,都府有好几千我苦哈哈的老弟兄,我定不会吃独食的。”叶天明拍着胸脯保证道,这些日子里邓名直给他灌输双赢和回报社会思想。
叶天明和部分明军启程返航后,邓名仍在思考该如何建设他的根据地,从小到大,邓名只学习过种哲学体系,与这种哲学不同的思想他只能通过网络了解到鳞半爪。如果邓名相信那种他比较完整学习过的哲学体系的话,他就不会想现在这样彷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似乎是这个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吧。”即使是邓名学过的那套哲学,他也不敢说理解的都对,只能独自琢磨。
邓名直认为事实胜于雄辩,他曾经亲眼见过信奉这套哲学的国家拒不遵守这套哲学断言的社会规律:其中的两个大国,个曾是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另个是世界第钢铁生产大国,但其他国家在航海时代能够实行的上层建筑,两大强国在卫星上天的太空时代也因为国情问题实现不了——事实证明,“国情决定上层建筑”,“国情决定生产关系”都要比哲学创始人的那套理论靠谱得多。
邓名记得有句话很好地形容了胜利的不容置疑性:“我们的最终胜利,就连敌人也毫不怀疑。”,搁在这套哲学理论上,那就是“这套哲学理论的论断,就连它的虔信者也没当真。”,若是创始人泉下有知,那真是情何以堪啊。既然虔信者都能大拆特拆创始人的台,那邓名只能认为实际操作中有无法逾越的难关,因此他实在不敢用这套哲学做指导理论。
不过十几年教育的威力非同小可,邓名目送叶天明离开后曾度忐忑不安,担心自己会害了成都的百姓:“我应该是把资本主义放出来了吧?据说它诞生每个毛孔就都充满了鲜血和其他脏东西,撕下了封建制度下人与人温情脉脉的面纱。”
“无论是孙可望的军屯还是满洲的八旗包衣,产出的粮食都是用辅兵或汉人的鲜血浇灌出来的。我就是把资本主义这野兽放出来,都府的百姓还能比这过得更惨么?”可邓名仔细琢磨,认为在中国应该不必担心这个,看过辅兵和百姓受尽欺压毫无尊严和生命保障的生活后,邓名觉得很难想象有比现在更糟糕更血淋淋的日子了;邓名估计在欧洲的封建制度下,西方底层百姓会有着比较幸福美好的人生,所以才让创始人痛心疾首地说出那番话来:“这大概是国情不同,我没有去过欧洲,不知道现在欧洲的贵族是不是爱民如子,不知道西方的佃户是不是能有鱼有肉吃着,不用担心被侮辱欺压,但起码过得会比中国百姓好不少。马老先生受到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衷心爱戴人格伟大,总不会是个信口开河的大忽悠吧?”
尽管邓名想像不出比封建社会更糟糕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不过他还是打算尽量避免这种风险,在叶天明走后,邓名又几次召集军官会议。在几次会议上邓名都提出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保证都府能够从盐行的盈利中受益:“要求盐行把全部的利润都交出来并不合理,他们承担风险,负责管理实施食盐生产;不过显然他们从都府政权的支持中受益匪浅,官兵为他们的货物提供保护,帮助他们打击竞争对手,而官兵是由都府百姓组成的,所以如果盐行独吞全部利润显然不合理。”
正如邓名之前见到的那样,整体上来说川军依旧是支封建军队,上次敢于集体参与对战略的讨论也是因为邓名的授权。当邓名刚刚提出这种全社会共享利益的理论时,很多军官都感到有些不适应,不过他们也说不出那里感到别扭。
不过并不是每个军官都对哲学理论无所知,任堂很快就找到邓名发言中的漏洞,总结了套说辞来反驳邓名:大意仍是军队属于邓名所有,而那些盐行也是样,邓名会因为盐行的贡献而给予赏赐——这就是他们所获得的利润;而军队从邓名手中领取军饷和功勋,和盐行的生意并不直接发生关联;至于都府的百姓,邓名愿意给予赏赐那是邓名仁德,如果邓名不给也没有丝毫说不过去之处。
任堂的观点和理论完全符合封建社会的道德,邓名本来是非常难以反驳的,幸运的是邓名不是当今天子而只是文安之任命的四川提督——如果邓名拥有皇帝或监国身份,所有的军官就会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堂那套——但眼下的情况导致明军有些思想混乱,给邓名进行渗透的机会。
邓名坚称成都政权四川明军盐商百姓都是永历皇帝所有,既然任堂无法反驳这论点,那么邓名自然就没有居中赏罚予夺的合法性。邓名不拥有这个权利,四川明军处于感情问题又不愿意把这个权利交给永历皇帝,有人就开始接受邓名提出的那个模糊的成都国家概念。
就这样,利用天子弃国威信大减这个机会,还有事实上的军阀自立这个事实,邓名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勉强在军队原本坚固无比的思想堡垒上撬出道细细的缝隙,渗透了些否认“朕即国家”的思想进去。
在晃动了下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后,邓名总算在全军掀起了几次如何合理分配战争红利的大讨论,官兵也没有再众口词地表示“听提督安排”,而是开始尝试思考这个问题,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反馈上来的分配方案千奇百怪,之前军人完全不需要去思考利益分配这个问题,他们在初次接触到这个问题时自然显得十分幼稚,各种异想天开的方案纷纷出笼。不过邓名本来也不指望他们能拿出什么高明的解决方案,作为个二十世纪的人,就算不明所以,至少也会听说过所得税累进税制社会保险这些名词。
邓名要的就是这些军人开始思考社会财富分配,只要他们不再把君王拥有切分配切视为理所应当就好,这样的军人就会距离标准的天子之兵越来越远,距离帝人越来越近。
在明军进行着继续前进的准备时,邓名再次约见了周培公,后者现在已经是武昌众多利益集团的代表。当从邓名口中得知明军准备越过武昌,向江西方向前进后,周培公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吃惊,而是默默地沉思起来。
“提督是不是为了切断长江航运,阻止淮盐进入武昌呢?”思考了会儿后,周培公直截了当地问道。
“正是。”见周培公判断如此迅速准确,邓名反倒是非常惊讶。
早在邓名决定向下游进军前,周培公就猜测邓名的最终目的是淮盐,那时叶天明甚至还没有进入武昌城。既然周培公早就有这样的猜测,那他自然早就想到邓名会切断长江航运,所以对邓名的通报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
“如果提督只是想单纯阻挡淮盐进入武昌的话,我觉得提督最好设卡检查,不要殃及池鱼。”现在某种程度上,周培公和邓名有着荣俱荣损俱损的关系,因此周培公早就替邓名考虑过最佳对策:“除了盐以外,武昌还要从下游购入大量货物,比如江西的瓷器就是大宗的买卖,还有江南的棉花和丝绸,都关系到武昌很多商家店铺的生计。提督行军虽然秋毫不犯,但每次隔绝长江的时候都会让这些商家店铺叫苦不迭,而他们背后往往也都有缙绅背景的。”
邓名认真地听着,不说句话以免打断了周培公的思路。
“我猜提督目前只是想安安稳稳地卖盐,不想多树敌人,现在总督大人身边几乎没有人主张和提督对抗,这就是因为提督没有伤害到任何人的利益。既然没人觉得能击败提督获得战功,又没有受损,自然不会主张对提督不利。但如果长江航运断绝,江西的瓷器江南的丝绸价格节节攀高,大批商店关门,就会有很多缙绅对提督不满,他们就会给总督大人新的压力,要他重建水师保证长江航运。如果总督大人无法满足他们,总有天他们会不顾切地去向朝廷提出要求,那样不但对总督是麻烦,对提督对下官对武昌这里购买提督食盐的人,都会是麻烦,麻烦太多了,也就没有人愿意和提督打交道了。”若是闹得太凶,那周培公宁可放弃邓名的补偿,也不愿意冒险继续与他交易,为川盐保驾护航。
“周知府金玉良言,我岂敢不听?”邓名想了会儿,提出个建议:“得知我东进后,武昌这里的瓷器丝绸什么的势必价格上涨,周知府可以通知些朋友让他们事先收购些,等我越过武昌后出售;但我到达下游后,绝不会阻拦食盐以外的货船,不会让周知府的朋友们吃亏,不会断了他们的买卖。”
“如此多谢提督了。”周培公琢磨了下,觉得邓名如此行事的话,那他隔断航运对这里大商家来说不但不是坏事,反倒可以利用内幕消息投机倒把。只要有足够多的人在邓名的行动中受益,那就算有少量人受害也不怕,至于那些没有背景的小商行更不必担心。
想到这里周培公又看了邓名眼,心里想到:“或许将来还可以和邓提督达成协议,阻挡其他的船只行驶,只放我们指定的货船到武昌。”
结束了与邓名的谈判后,周培公返回武昌城,把今天的谈判内容向张长庚进行了汇报,湖广总督根本没有考虑阻止邓名行动的问题,因为他知道根本无力阻止。深思熟虑后,张长庚指示周培公道:“务必要求邓名对此严守秘密,不走漏任何风声,然后突然越过武昌,出现在下游江面上。”
“下官明白。”周培公知道若是这个消息传出去,市面上的货物价格就会上涨,给武昌大缙绅们囤积居奇制造麻烦;而若是邓名将这个秘密直保持到出兵前,那事先知情的缙绅就可以不动声色地吃进大宗货物。当武昌城毫无心理准备地得知邓名再次切断了长江航运后,可想而知所有货物的价格都会翻着番地往上涨——没有背景的小商人们可不会知道邓名私下保证不阻拦货船,他们会以为这又是场长达数月的航运断绝,会恐慌性地大量进货。
张长庚想了想,又给了周培公个名单,表示只有其上的几个人才可以知晓邓名准确的进兵时间,其他的大缙绅顶多稍微透露点儿口风给他们。
周培公借过人员名单,能够名列其上的都是湖广的缙绅领袖,仔细看了遍后,周培公对这份名单并没有丝毫异议,他把名单收入袖中,向张长庚行礼告退。
当晚陆尘音就到周府做客,听武昌知府的叙述后,陆尘音连忙行礼道谢,他手下的掌柜会很好地利用这个内幕消息为他大赚笔的。
“老宗师客气了。”周培公客客气气地起身还了半礼,虽然现在他是官员,但当年他游学武昌时曾经在陆府打过秋风,受到过老缙绅的款待。就算陆尘音不是缙绅领袖,周培公也绝对不会对他无礼,免得落下个忘恩负义的名声。
“不过阻断盐船事,知府大人还需要再去与邓提督说说,邓提督可以没收淮盐,然后偷偷卖给我们。”说完后陆尘音眼珠转,眉头皱了起来:“这次邓提督给我们留下了三百万斤盐,航运断绝两个月倒是不怕,但若是更长我们也就挣不到钱了。”
虽然盐运断绝能够帮助武昌盐商提价,但若是断半年陆尘音觉得也未必就好:“如果提督能够每天运来五万斤川盐,他想切断航运多久就断多久,老夫不会觉得有任何问题,但如果提督不能保证川盐源源不绝,那最好还是适可而止。”
“老宗师的意思我会转告邓提督的,邓提督向与人为善,我想他不会不通人情的。”周培公点点头,不过他可不敢在这个问题上担保,毕竟他怀疑邓名的真正目的不是挣钱,而是阻止清廷通过徽商聚财。
陆尘音不晓得这个关节,对周培公的说法倒是很赞同:“知府大人说的不错,邓提督最能体会我们的难处了,将来等邓提督班师回川的时候,老夫想送邓提督份礼物,感谢他沿途秋毫无犯,就是不知道送什么好呢?”
“生铁就不错,邓提督肯定不会不收的。”周培公答道,略沉思又道:“若是能替提督买些工匠,无论是造船还是冶金的,邓提督都肯定会大喜过望。”
“多谢知府大人赐教。”
“老宗师太客气了。”
陆尘音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对周培公低声说道:“知府大人年轻有为,廉洁奉公,湖广士林无不崇敬,现在湖北巡抚空缺,以老夫之见,非知府大人莫属啊。”
张长庚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把所有具体的事情都交给周培公去出面处理,这实际上就给了周培公更大的权力,让后者的人脉得以飞速地发展。而且这些参与其中的缙绅也都很清楚,张长庚有机会把责任推得干二净,与总督大人相比,周知府才是真正能与大家共进退的人——想不同生共死都做不到。
周培公知道陆尘音这话并不是是他个人的意思,而是代表很多湖广缙绅说的,不过仍微笑着连连摇头:“不敢想,不敢想。”
宾主相视笑,陆尘音离去时,周培公直把他送到大门前。
不到个月后,北京。
“张朝太没用了!”顺治看完江西的哀求般的告急奏章后,拍案叫道。
本来清廷上下都断定邓名会在四川生聚教训,至少也要在成都呆上两年之久,但没有想到他在重庆战刚过去两个月后就再次出夔门,再次逼近武昌。邓名此举说明他对安心发展没有什么兴趣,不少清廷高官都有股流寇味道扑面而来的感觉。
在接到张长庚急报后,顺治边严令湖广务必坚守武汉,边命令临近数省严加戒备,以防邓名带着大批闯贼窜入中原开始新轮的全国流窜。得知汉阳陷入苦战后,北京就开始忐忑不安,唯恐武汉易手,邓名裹挟满城壮丁沿江而下,以致事态糜烂。
幸好周培公总算不符厚望,带领全城军民拼死抵抗,邓名几次挖塌汉阳城墙,都被周培公重新堵住,有次明军已经冲进了汉阳,又被身先士卒的周培公带着家丁赶了出去,硬是把缺口夺回再次封上。汉阳保卫战结束后张长庚连上了两道奏章为周培公请功,顺治周围的臣僚也纷纷称贺,盛赞皇上之前慧眼识珠准许了张长庚的保举破格提拔周培公为武昌知府事。
邓名虽然在汉阳城下受挫,但却不甘心失败,通过武昌继续东进。不过当时顺治认为这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明军损兵折将士气已堕,他判断邓名很快就不得不返回四川舔伤口。但江西巡抚张朝和布政使董卫国的无能实在出乎顺治的想像,由董卫国亲自把守的九江竟然只守了天就被邓名攻破,九江数千清军全军覆灭,董卫国也生死不知。
九江还是重建的江西水师的驻地,上次邓名过九江而不攻,让江西绿营认为明军根本没有攻下九江的能力,所以邓名围城后江西水师也老老实实地呆在水城里没有尝试突围,破城后被明军网打尽。
张朝的奏章里称江西水师百多条船两千多水手尽数落入邓名之手,同时被明军缴获的民船估计也要超过四百艘。现在江西别说水师,连运输船都不剩几条,张朝哀求北京急速抽调湖广精兵驰援,更指名道姓地要湖广总督把名臣周培公借给他。
本来在顺治心目中,张朝还是两江总督的候选人之,虽然蒋国柱目前代理两江总督事务,但最终选择何人顺治仍没有最终拿定主意。生死不知的董卫国也曾给顺治不错的影响,若是顺治决定提拔张朝的话,那董卫国肯定会接任江西巡抚职。
“派人去问问张长庚吧,若是有余力就去帮帮张朝,唉,居然被新败的邓名打得如此狼狈。”顺治轻轻揉着鼻梁,无可奈何地说道,张朝在他心里的印象算是落千丈,再也不是两江总督的有力竞争者了:“让江宁小心提防,问问他们的水师重建得如何了。”
第21节闯关
御前会议结束后,大臣们三三两两地走出殿外,鳌拜乘人不备,个箭步窜到索尼身旁,小声问道:“最近有些关于四川邓名的谣言流传,想必你都听说了吧?”
“没听说过。”苏尼毫不迟疑地答道,通猛烈地摇头。
鳌拜不满地盯着索尼,对方如此没有担当让他很不满。
“既然知道是谣言,”索尼也意识到自己刚才反应太过迅速了,遇到这种问题应该先反问句:“什么谣言?”,然后再否认不迟。但是索尼年岁大了,而且今天御前会议又开了太久,这导致他疲敝不堪,丧失了应有的警惕和反应:“那还管它做什么呢?”
“岂能不管?”鳌拜焦急地说道,声音也不由得提高了些,但随即又急忙压低下来:“邓名很可能是崇祯的儿子!”
“谁说不是呢?”索尼连连点头,上次顺治就偷偷告诉过他和鳌拜这个消息,随后就下令要全力剿灭邓名,并传令给李国英要死的不要活的。顺治的理由很充分,清军入关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那些投降清廷的文人也纷纷用清军替他们报了“君父之仇”这个理由来安慰自己,若邓名真的是崇祯的后人,那他的号召力就比明朝亲王还要高很多,能够振奋很多已经对明朝死心的人——虽然现在不知道邓名为什么要隐瞒这件事,但清廷也绝不能替他张扬,而是要尽快消灭这个大患。
“所以皇上要尽快剿灭此人,用时严禁消息外”鳌拜说的就是上次顺治拿出来的那些理由,可现在有些荒诞的流言在京城中流传,那就是邓名其实是个旗人,而且来头不小,与当今天子不是有夺妻之恨就是有杀父之仇,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流言变得越来越有鼻子有眼。
“两白旗里有不少都信了,”鳌拜眼中全是充满恨意的凶光,但其中隐隐也有丝畏惧之色:“此等谣言当速平。”
“如何平?”索尼见鳌拜有询问自己办法的意思,连忙摆手道:“难道让皇上下诏说邓名其实是崇祯皇子,这岂不是为此贼张目?”
鳌拜也知道这个办法根本行不通,要是他有什么好办法的话,刚才御前会议上就主动提出了,正是因为束手无策才来和索尼商议。
但索尼却丝毫没有商议此事的念头,以最快速度把鳌拜的种种说辞都堵住:“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信谣更不讨论谣言,要是专门去平息,反倒是给谣言煽风点火了。”
索尼背后还跟着个年轻人,大概二十五六岁的样子,这是索尼的三儿子索额图。顺治赐给他个御前侍卫统领的身份,索尼今天带着他来谢恩,御前会议结束后就带着儿子起回家。
鳌拜失望地离去后,索额图目光闪,对父亲说道:“阿玛,儿子有个好办法,能够为皇上分忧。”
“你没有办法。”索尼摇摇头,显然根本不想听索额图说他的办法。
“儿子真有!”索额图焦急地说道,之前听到这个谣言时他也感到很惊讶,渐渐心里就有了模糊的念头,刚才鳌拜提起此事时,索额图就想把他琢磨出来的良策说出来。索尼和鳌拜都是顺治亲信的正黄旗大臣,若论资格索尼还要老些,但最近两年鳌拜仗着年轻,风头已经开始追上索尼。索额图希望他父亲能够独占功劳,所以直强忍到鳌拜离去,才张口说出来,见父亲不信,索额图面显焦急之色:“儿子的办法就是”
索尼站住脚,回过头冷冷地看了索额图眼,刹那之间,这个好像已经老朽的正黄旗大臣身上突然又腾起股不怒自威的气势,生生地把索额图嘴边的话又堵了回去。
“你就这么有把握这是谣言么?”阻止了儿子的话语后,索尼又转向前方,蹒跚着向宫门走去,挺直的腰杆又弯曲下来,刚刚透出的气势已经消失不见,索尼再次变成那个风烛残年的老头。
“难道不是谣言么?”索额图瞪大了眼睛问道。
“呵呵,”索尼慢吞吞地走着,轻笑了几声:“邓名画了不少宫禁之物,对大内的布置比我还要熟悉,更不把称为承天门,这会是十七年前就逃出北京的崇祯之子?”
“这不都是谣传么?”索额图惊讶地问道,作为个正黄旗的贵族子弟,他虽然也听过这番话,但是根本不屑顾。
闻言索尼发出声冷笑。
“原来,都是真的。”看到父亲脸上的表情后,索额图恍然大悟。
“我可没说过。”索尼仍是副没有担待的模样,紧接着又缓缓评价道:“洪承畴吴三桂,对我朝可以称的上是死心塌地,但他们剃头的时候也都挣扎番。洪承畴代人杰,剃头时我就在太宗身边,那时看他的模样,我还以为他是要反悔不降了;吴三桂也是枭雄,从不曾把廉耻当作回儿事,但当年被李闯逼得那么急,居然还在剃头问题上讨价还价了几句;再有江南的钱谦益那帮,虽然都是软骨头,但剃头时也要大哭场。哼,哼,还有郑成功,度把朝廷哄得团团转,差点就相信他是真心要投降,把东南防备他的部队调走了,但他说什么也不肯剃头,被我们看破了虚实。而这个邓名,呵呵”
对邓名提高重视以后,清廷尽力收集有关他的切资料,从建昌逃回的清军士兵报告说,邓名为了偷袭派去建昌的小部队东川府的驿站,就能带着部下起剃发化装成清军;至于其后在昆明纵火,在湖广征战,显然邓名对剃发就没事丝毫的心理障碍。
“若邓名是个粗鄙无文的农夫,能这样倒也不奇怪,但他可是个宗室啊,是崇祯的儿子。”索尼又发出声冷笑,却没有继续评价下去。
“那他到底是谁?”索额图紧张地问道,他还想到有关邓名的另外些传闻,比如他善待满洲大兵等等。
“他是四川的盗贼,私下里我们知道他可能是崇祯的儿子。”索尼不急不缓地说道。
“可父亲刚才明明说过”索额图忍不住建议道:“父亲要不去私下问下皇上?”
“我不去,皇上说邓名是谁,他就是谁,既然皇上告诉我他可能是崇祯的儿子,那他就定是崇祯的儿子,除非有天皇上把我叫去,告诉我他不是。”索尼字顿地对身后的儿子说道:“鳌拜定去问过了,但我绝对不会去,因为我知道鳌拜总有天不得好死,但我定能平安地老死在床上。”
“啊。”索额图发出声低低的惊呼声。
“鳌拜自认为他比我更对皇上忠心耿耿,不对,其实我比他更忠,因为皇上要我忠到什么地步,我就忠到什么地步,点儿不多,点儿不少。”索尼又次停下脚步,回头严肃地看着他的儿子:“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比皇上需要的忠诚更多,那样皇上不会喜欢的,会给你自己和全族惹来大祸!”
索额图楞了下,片刻后才反应过来,垂首道:“阿玛说的是,儿子牢记在心。”
“唉。”从索额图刚才那片刻的惊讶中,索尼看得出三儿子是口服心不服,为了加深印象,索尼又拿出几年前的事来举例。
顺治亲政后,索尼在肃清多尔衮余党其中出了大力,为了酬劳这功绩,顺治就示意索尼挑两个漂亮的侄女送进宫来。索尼闻讯极力推辞,说什么也不答应,等顺治把此事忘在脑后,索尼还想方设法让家里的女孩子选秀不成。
对此索额图当然有些不解,他觉得若是妹妹堂妹能够进宫,皇上刊载索尼的功劳份上势必宠爱,就算抢不到皇后之位也能落个贵妃,将来若是有皇子出生,索尼再设法帮他登上储君之位,那家族的富贵平安岂不是得到了最好的保证?
“无论皇上如何宠信,我们都要时刻记得,我们是皇上的奴才,主子对我们说话我们就听着,主子不说我们也不去问,更不想着和主子攀亲戚。这才是奴才的本份,只有做个本份的好奴才,我们才能家族平安。”为了加重印象,同个否定词索尼口气对儿子说了四遍:“千万不要不要不要不要忘记我们就是奴才,除了份内之事,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
“父亲说的是。”索额图恭恭敬敬地答道,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暗自想道:“父亲就是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所以现在连鳌拜都快爬到我们头上来了。”
索尼看出儿子依旧没有完全心服,有那么瞬间,索尼开始后悔让他出任御前侍卫了:“老三从来不让人省心,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给他找个驻防八旗的位置,把他远远地打发到远处去?”
不过就算是索尼,也没法轻而易举地把御前侍卫变成驻防八旗,他转念想,觉得儿子还年轻,再过十年应该就好起来了,索尼冷冷地说了最后句:“鳌拜不得好死的,这话我放在这了,你好好看着,不想活了就去学他吧。”
江西布政使董卫国脸紧张,坐立不安地等待着探马的报告。
十几天前,邓名带兵攻打九江,此战明军阵亡重伤六十余人,两百余人轻伤。守城的有千清军披甲两千无甲兵和两千水手,其中二百人战死,剩下的包括布政使董卫国都成了明军的阶下囚。那些激烈抵抗给明军造成阵亡的清军士兵,往往当场就被愤怒的明军杀死,就算投降也得不到赦免;九江城抵抗最激烈的地段是西城楼,导致明军十余人战死,数十人负伤,明军因此拒绝接受这个城楼上的披甲兵投降,百多名清军披甲没留下个俘虏。
但对于其他俘虏,明军并没有太过为难,包括董卫国在内,明军不但没有杀害他,甚至还足吃足喝地招待着。开始董卫国还以为邓名是想劝降,不过他很快就发现所有被俘的清军都得到了足够的饮食,明军虽然在努力地劝说俘虏投降,但却没有丝毫处死顽固份子的打算。
控制湖口后,明军的甄别工作也基本完成,邓名随即下令把那些有家属在清军控制区的人不愿意加入明军的单身汉还有董卫国这种清廷的文武官吏并释放,还每人发两银子的遣散费。
邓名对川陕绿营的处理方法,与湖广江西绿营有很大的不同,这在明军内部并不是秘密,邓名还专门组织过军官会议进行讨论,务必要全体官兵都能理解为何会有这种差异。现在明军全都明白,这是邓提督的远交近攻之计,对于威胁较大而且靠近成都的川陕绿营,定要尽力消灭不但不能白白释放还要收赎金,以削弱清军的实力,减少成都受到的威胁;但湖广江西暂时都属于邓名鞭长莫及的区域,对于这里的清军邓名就以削弱他们的战斗意志为第目的。
这种讨论有助于官兵理解统帅的策略,就是消息走漏邓名也不怕,因为湖广江西清军对邓名的策略越是了解,就越不容易产生负隅顽抗的念头。
虽然被明军释放,但董卫国走出战俘营时还是觉得前途黯淡:他把江西水师连船只带水手都丢光了,九江也入邓名之手,江西的漕运路线已经被切断了。战败被俘,个丢官多半是跑不掉了,再加上无法完成今年的漕运任务,曹卫国觉得自己怕是时日无多了,朝廷怒之下说不定就会要他的命。
在忧愁地离开九江时,孤身人的曹卫国看到有队打着绿旗的舰队顺流而下,向九江大摇大摆地开过来。
“这是?”当曹卫国确定这是湖广的漕运粮船后,他个劲地揉眼,真不能相信天下竟然有这样的白痴,居然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强闯明军水师云集的九江,在那瞬间,曹卫国甚至怀疑带队的湖广军官是个分不清红旗绿帜的色盲。
不过看到湖广的粮船开来时,曹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