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伐清 第 82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事。
“虽然赵良栋他们现在表现不错,但谁敢说他们将来不会飞扬跋扈呢?”李国英心里琢磨着,这个隐忧已经困扰了好几天了,他又扫了眼在脚下痛哭的王明德等人:“邓贼揣摩人心的手段不在他勇武之下,若是我断然拒绝了这些人的求恳,不但自断臂膀,而且还会落下个坏名声,张勇赵良栋他们说不定也会有兔死狐悲之感;再者,若是我今日拒绝,那么王明德他们必定记恨于我,朝廷真要治罪于他们,他们也肯定会想咬我口。对心腹见死不救,自毁羽翼落下坏名声还把罪名往自己身上揽,这我这是要给其他人把川陕总督的位置腾出来么?”
至于标营卫士,更是李国英的心头肉,就算不换其他的人手下,李国英也要设法把自己的标营卫士救回来。
“这主意不是我出的,是你高明瞻献的计,是你作保说邓名会守信用。”李国英想清楚后,指着高明瞻说道:“就由你去和邓名谈,由你出面用耕牛农具换人回来,要是这事办好了,本总督就再替你向朝廷求饶,要是办砸了被邓名骗了人没救回来或是朝廷最终怪罪,你就自己投江吧。”
武辰明等被俘明军,在被友军解救出来后直心情复杂,总觉得好像自己做了件见不得人的可耻的事。
今天是邓名战后第次出来视全军,他让几百度被俘的明军官兵在三军之前列队,武辰明作为被俘明军中军衔最高的人,更是被邓名叫到了台上。
“诈败二十里,重整反击,这不仅需要将士们并肩奋战,也需要保守机密。”邓名大声对台下将士们说道:“此战中我们有几百兄弟掉队,不幸被俘,他们咬紧牙关,不肯轻易吐露我们的军事计划,让敌军始终对我们的计划无所知,直到为时已晚。不知道诸君如何,反正我扪心自问,未必能甘愿牺牲性命也个字都不说,严刑拷打也抗不了多久。”
学着前世拳击比赛的裁判,邓名把武辰明的只手高高举起,向台下的将士们喊道:“这是我们共同的胜利,让我们向这些平安返回的英雄欢呼吧!”
当天,邓名不顾伤病未愈,让武辰明等三百明军齐聚堂,以茶代酒向他们致意。
本章完
第四章窗含西岭千秋雪
第01节代售
高明瞻再次来到明军营地的时候,邓名已经开始把辅兵运去成都,贵州和陕西的俘虏总计超过三万人,再加上明军原本的兵马,至少要两个来回才能运输完毕。既然清军愿意交换,那明军运输量就变得更大了,邓名决定把浙江义勇的大部分都留到最后再走,明军主力在此可以保证清军不至于再生出什么冒险的念头来。
“提督能不能高抬贵手,把张勇张将军和王进宝王将军的亲兵也起返回呢?”高明瞻可怜巴巴地问道,这种交换俘虏的事肯定瞒不了多久,如果不把张勇和王进宝的亲兵起赎回,李国英怕他们会有意见。
“不行!”邓名在这个问题上态度很坚决:“这些人在贵州掳掠百姓,我如果把他们放回去了,怎么向那些贵州百姓交代?此事不必再提。”
可高明瞻依旧不肯放弃,现在只有把张勇和王进宝起拉下水,才能保证这种幕后交易不被朝廷知晓。
经不住高明瞻的苦苦哀求,邓名想了想,就下令卫士去再进行次甄别,或许二人的亲兵中有没有参与掳掠行动的。结果还真有百多人没有直接参与在贵州境内的拉壮丁活动,邓名就勉为其难地对高明瞻说:“共百十五个人,我就把他们放回去吧,不过这百人每个人都要两倍的价钱。”
除了交换张勇和王进宝的人外,高明瞻还提到了保密问题,就是需要对外说这次交换是清军的计谋,而不是反过来屈服于明军的压力之下。
“这毫无问题。”邓名非常痛快地表示愿意合作,他甚至还有更好的主意:“不如说我这里负责看管战俘营的将领非常贪财,高巡抚你们都是行贿脱逃的,然后又用继续行贿他,把其他俘虏也救走了。而所谓用牛换人这件事,不过是他在收受了你们的贿赂后,为了给我个交代而进行的幌子。”
“提督此计大妙。”高明瞻闻言大喜,在清廷看来,屈服于邓名的要求是丧权辱国;如果说是清军方主动提出的交换,虽然好些但也有资敌的嫌疑;如果按照邓名的最新计划来办,那性质就变得更好了,这是清军方施展手段,不但挽回了损失还腐蚀了邓名的高级将领。
“这件事,”邓名环顾了下营内的几个卫士,就像指派个人负责,但周开荒任堂和李星汉纷纷向后缩,谁也不想出头。
而赵天霸更是在邓名看到他的时候明确表示反对,赵千户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扬名立万,让他去充当这个角色?开玩笑,赵天霸美名尚未传遍天下,岂能戴上个背主做窃的帽子。
“这事就由卑职来吧。”穆谭见其他人都躲开了邓名的目光,就主动应承下来:“卑职愿意负责这个交换工作。”
“好。”邓名当即下令通报全军,由穆谭负责管理战俘营工作,这种交换的内幕不需要人人知晓,将来在其他军官面前,穆谭可以装模作样地向邓名报告他想出了个用牛换人的主意,然后邓名当中表示同意就可以了。
“高巡抚放心了吧?”当着高明瞻布置好切工作后,邓名问道。
“多谢提督。”既然和邓名串好口供,高明瞻也彻底放心下来,将来如何给朝廷写奏章他也想好了个大概,那就是极力吹嘘穆谭在邓名身边的地位;然后再向朝廷表番功,说下自己是如何看穿穆谭贪财本色的,从而让这个邓名的心腹大将按照自己的指挥棒跳舞;最后当然还要向朝廷强调点,穆谭今天可以因为受贿就帮助清军俘虏逃脱,明天就可能会为了钱向清廷出卖邓名;出于保护穆谭的目的,朝廷绝不能大肆声张,不要让言官知道这次交换行动,皇上和重臣对此心里有数就好。
这些奏章肯定可以得到李国英的背书,高明瞻越想越觉得成功的机会很大,如果切顺利的话,那主持这次行贿和救人任务的自己也可以算是将功赎罪了。
直等到四月初,邓名才得以率领主力部队抵达叙州,原本聚集在叙州附近的百姓也大量地前往成都,让这里彻底变成了座空城。
“看到我们把大量的耕牛都运回成都后,叙州这里的百姓也不愿意在山里过苦日子了。”早先到达的军官向邓名报告道,不但叙州这里,嘉定州的百姓也大量涌向成都。当初这两地的百姓看到明军粮船艘艘地通过时就已经心动,最近连续不断运载的耕牛让大部分人都放弃了观望态度——十几年的战乱下来,四川的生产已经被彻底破坏,很多百姓已经多年没有见到过铁制的农具,更不用说耕牛了。
“嗯,成都的欠条,恐怕又要加印了。”看到周围的百姓怀着希望和憧憬返回成都,邓名当然非常高兴,不过成都人口激增,也给邓名的经济政策造成巨大的压力。
这次交换来的耕牛,邓名并不打算充入官府,他首先下令发给那些阵亡将士的孤儿寡母家两头;如果没有是没有妻子的单身汉,那就查访他有无兄弟,若有的话也发给头。第二批就是那些因伤致残的伤员,有些是在战场上,有些是因为被俘后遭到的殴打,这些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员每人也可以分到两头牛,他们可以靠出租耕牛保证生计。
除此以外,邓名手中还有千多头牛,刘晋戈在第批耕牛抵达后,就给邓名来信,建议由官府来饲养这批耕牛,然后出租给同秀才收取租金,平时就可以穿在各亭长处。
对此邓名明确地表示反对:“官府出面饲养耕牛弊端很多:第,需要雇人照料,这些人不是在照顾自家的牛,肯定不会很用心;第二,官吏为了多收钱,为了向长官表示自己能干,不会体惜耕牛,会它们拼命干活;第三,百姓需要用牛,而牛多在亭里,就可能会有人去行贿亭长最后,官府为了挣钱,说不定会刁难那些拥有出租耕牛的百姓。”
出于对官府根深蒂固的不信任,邓名立刻回信给成都府,下令所有的耕牛都要公开拍卖。拍卖的规矩也是邓名亲手制定的,每到了批牛后,它们就会被牵到春熙路上去,在临时拍卖场里展示给围观人看,然后让大家自由竞价,价高者得。
到达叙州后,邓名又接到成都的来信,据刘晋戈说拍卖非常成功,他为了抬高价格,每天只拍卖十头,围观的百姓人山人海,不少人都拼命和邻里借欠条买牛。
“这家伙!”邓名看完信后哭笑不得,别看刘晋戈还不到二十,但做了几个月的知府后,哄抬物价的手段是越来越熟练了:“还真有悟性。”
看完信后,邓名让赵天霸等人带着大军继续前进,他本人则和运输农具的船只起先行返回成都。
四月十日,邓名返回了成都,袁象和熊兰也跑来刘晋戈的衙门拜见。
“我计划进行次人口普查,看看现在成都到底有多少百姓了。”见到刘晋戈后,邓名立刻说出了他的打算,这次回来时邓名注意到成都已经变得和他离开时大不相同,春熙路上的店铺多了足有倍:“现在成都大概有多少人,刘兄弟心里有个概数吗?”
刘晋戈这些日子的最主要工作就是卖牛,不过对成都的人口倒也心里有数。
现在成都最多的当然是川人,成都剑阁江油绵竹的退役辅兵有万八千多,最近从叙州和嘉定州方向涌入成都的百姓高达五万,其中半是男丁,算起来川籍的男丁有已经四万三千人了;其次就是云南人,当初建昌的两万辅兵中有万五都是云南人,加上后来从建昌移居来的,滇籍的男丁也高达两万两千;陕西人并列第二,他们都是被李国英抛弃的前清兵,人数和云南人持平;第四是贵州人,这次的俘虏加上原本的建昌辅兵,人数也有万六千人之多。
除了这十万多男丁以外,还有三万义勇军和他们的两万眷属,这三万义勇里浙江人有两万出头,剩下的万来自湖广安徽江苏山东等地。
“大概有十三万男丁,五万妇女和万多幼儿。”邓名点点头,刘曜和杨有才那边还有些男丁,不过目前那些人都属于川军军方所有,和邓名无关。
“刘帅也来过信,说同心关以西好像也有难民。”刘晋戈向邓名报告道,同心关在都江堰附近,是明廷传统控制区的最远点。再向西就是川边山区,远不如川西适合耕作,因此富足的川西汉人在太平年代般不愿意踏出同心关步,但十几年的战乱,让很多汉人宁可去艰苦的川边地区,也不愿意呆在川西平原里了:“刘帅说百姓稀少,而且看到军队就跑,现在刘帅物资有限,也没有去聚拢难民,不过若是将来我们粮食富裕的话,可以阻止人手越过同心关,深入川边山区搜索难民,说服他们回来。”
“正应如此。”邓名对刘曜的报告并不感到惊奇,嘉定州的驿站军官也告诉邓名,在峨嵋乐山都还有难民隐藏,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就可以进山搜索。粮食同样也可以说服这些难民出来,毕竟在山里生活异常艰苦,躲藏在其中的百姓吃饭穿衣都是问题。这次明军运输的大批粮食,就让躲避在嘉定州和叙州附近山区的百姓禁不住有饭吃的诱惑而返回成都。
简单布置了下人口普查问题外,邓名告诉刘晋戈他这次还带回了大批的铁制农具,共计有两万多件。
“太好了。”刘晋戈马上说道:“还是用提督的老办法,我们拍卖它们吧。”
“不行。”邓名就知道刘晋戈又会动这个念头,所以才亲自押送这些农具返回成都:“这几个月来,那些铁匠铺打造出了多少农具?”
刘晋戈马上让人拿出税收账册交给邓名,邓名翻看了下,仍然是他走的时候的那三家铁器商行,这几个月他们总共只打造出了千多件农具而已。
“比我想像的少得太多了,他们都加起来,年也做不了万件工具,五千就不错了。”邓名轻轻叹了口气,以成都府现在的冶金能力,别说给军队提供装备,就是成都所需的生产工具都满足不了:“我需要的不仅是每天能做几把斧头镰刀的铁匠小铺,我需要的是能够生产从铁锅铁勺到刀剑火铳的铁器行,我需要他们每年都要能产出几十万件工具器具,而且我需要他们尽快达到这样的规模。”
“如果我们拍卖农具,这几家铁匠铺的生意就更难做了,他们就没有人手扩大生产,如果有人破产干不下去了,对我们的损害就会更大。”邓名盯着账册若有所思,现在这三家铁匠看来工作积极性还不错,每月产量都在提高:“必须对他们进行扶持。”
三家铁匠中,有个叫李牧阳的干得最好,雇佣了最多的短工,矿石购买数量也是最大,成都自造的千多件工具中,差不多半都是李家铁铺产出的,产量增长比例也是最高。
“两万件农具,我把万件交给这个李牧阳代售,他这三个月来不是造了七百件么?那其中有七百件算我白送给他的。”邓名终于下定了决心,开始给刘晋戈布置任务:“其他两家也照此办理,送给和他们产量样的农具作为奖励,按产量比例让他们代售我们的农具;这些代售农具我收半的售价做税,欠条他们拿半官府拿半;但他们每生产并销出件,我就退给他们件的税,退税截至期限为今年年底。”
刘晋戈和熊兰对视了眼,小心翼翼地问道:“提督,如果他们在年底前真的造出了两万件,那不就是全部白送给他们了?”
“我说的是能够销售出去的真东西,不过是的,如果他们能造出来,我就白送给他们这两万件,代售能够让他们尽快赚钱,有欠条他们就能购买雇佣更多的人手,购买更多的矿石;而只要他们想白拿我的农具,就得尽快把产量提上去。”看着有些心疼的刘晋戈,邓名笑道:“不记得我说过的话了吗?政府不但要会挣钱,也要会花钱,如果能用这些钱买到成都铁器产量翻两番,受益的是我们。别忘了,我们还在打仗,现在别说造武器,连农具都造不出来。”
除了铁器以外,马行也是邓名重点扶持项目,不过现在成都马行的规模更加可怜,母马都没有多少匹,估计年后才可能有马驹诞生:“四年之内,我们都不用指望马行能够向我军提供马匹,无论是战马还是挽马,几年之内我们死匹少匹,除非去清军那里抢。我们除了要继续供养这些马行外,还要设置奖惩办法,这次缴获的马匹,我打算拨出百匹嗯,还是二百匹吧,把二百匹马交给马行代售,分配比例按照他们存马数量算,卖得的欠条暂时都归他们所有,不过都算五年期的贷款。他们可以先拿去改善马厩购买更多的母马和更好的饲料,五年后我再和他们算账,他们每养大匹马驹,我就免去他们匹的欠条,不然就得连本带利地还给我。”
“连本带利?”熊兰觉得这个规矩明显比对铁器行的苛刻得多:“他们其他的贷款也都是五年后到期,要是他们养大的马驹不够多的话,马行就会倒闭。”
“倒闭就倒闭吧,要是这几家马行五年连二百匹马驹都养不出,他们活该倒闭,我也不会再给这种马行投钱了。”邓名觉得不会所有的马行都是废物,优胜劣汰也是应该的:“和铁器商行不同,到现在为止马行可点成绩都没有,我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浪费银行的贷款;当然,不过这个代售是自愿的,如果马行不愿意要可以不要,我不强迫。”
尽管邓名拿出了奖励措施来刺激成都铁器商行和养马商行,但他知道,在短期内成都依旧没有造血能力,部队的装备只能依靠从清军那里缴获。
“我们现在是锈把刀就少把,死匹马就少匹,大船更是艘也造不出,甚至看不到能自造的那天。所以,诸君,我们不能坐等刀剑生锈马匹死亡,我们要积极发动进攻,从清军那里缴获更多的武器马匹布匹车辆船只。总之,没有我们不要的东西;战争还能为我们带来俘虏,可以用来充实成都的人口,或是从他们长官手里交换物资,或是和建昌交换,实在不行还能卖给藏人换牦牛。”邓名对刘晋戈袁象他们说道:“我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战争,暂时我们够不着别人,只能先打李国英。等赵天霸他们回到都府后,我们就要尽快发起新轮的攻势,在他们回来之前,我们先派人侦察下剑阁附近的地形吧。”
第02节
向剑阁派出侦察兵后,邓名继续检查成都府衙门的工作,发现大部分工作都做得很粗糙。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是刘晋戈的工作能力欠缺——虽然因为缺乏经验,刘晋戈确实干得相当糟糕,但更重要的是现在成都衙门要管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宋明以来,地方官的权力非常大,是天子的代理人,既是朝廷的耳目,也是朝廷的爪牙。不过地方官实际运用的权利非常有限,对豪强宗族势力妥协,默许他们控制乡镇里的司法权,承认并帮助他们获得各种特权。因为地方官根本管不过来那么多事,仅仅府县断案和收税这两件事他们就忙不过来,都需要刑名师爷和地方豪强协助。
在邓名有意的引导下,年轻的成都府衙门雄心勃勃地插手社会的各个方面,职权范围大大超过传统意义上的地方官府,这当然导致政府的负担剧增。现在成都已经实行司法行政分离,稍微减轻了刘晋戈的负担,般的民间纠纷由亭士负责调停,虽然亭是行政单位,但如果百姓对调停结果不满会向提刑官上诉而不是找刘晋戈告状。袁象仅负责这项就忙得不可开交,见到邓名后,袁象就表示他需要招募大量的师爷,建立个幕府来完成工作。邓名告诉他可以扩充编制,提拔更多的正式提刑官来分担工作,具体的培训和资格问题可以进步讨论。
尽管不用过问司法问题,刘晋戈的工作压力仍然是正常情况下的地方官十数倍,因此他只能有选择地去做些在他看来最急迫的工作。
年纪轻身体又好,刘晋戈看上去还没有意识到他的负担将来到底会有多重,说道:“提督,卑职的看法是,农收的时候卑职主要就收保护费,农闲的时候卑职主要就盯着春熙路”
至于现在,刘晋戈的主要精力当然放在拍卖耕牛上。为了掌握第手情况,刘晋戈几乎每天都要去拍卖现场监督。最近段日子里,店铺税收治水工程还有亭建设,刘晋戈根本没有时间过问。
“还有读书认字的问题。”邓名又问起教育事,这个他走前并没有给刘晋戈明确指示,只是要他先收集资料。
“亭士每日都在学习文字,亭长也都已经选出。”刘晋戈回答的时候显得不是很有自信,因为人的精力有限,他已经好久没有过问亭建设问题了,只能凭印象回答邓名。
“我问的不止是亭士,还有其他人的认字问题。比如袁提刑刚刚说他需要更多的人手,作为提刑官,除了正义外,肯定要懂得律法吧?总不能靠掷铜钱判断对错。”邓名掰着指头说道:“各个商行都需要帐房先生,需要伙计,百姓需要学习如何更好地种植粮食,这都需要让先生去教。”
“这些事也要卑职管?”刘晋戈大吃惊。
“当然,府学当然是知府在管。”邓名说得固然不错,但以往县学府学虽然名义上由县令知府负责,但实际上他们也就是做些拨给禄米的工作,偶尔抽空去视察次,对具体教什么如何教,地方官完全不闻不问,准确地说,他们就是想管也没有精力去管。
不过从现代社会来的邓名显然不会对教育不闻不问。他告诉刘晋戈,成都府必须扶助教育产业,针对目前的社会需要,培训合格的帐房先生工人,推广先进的工农生产经验,进行普法教育,清扫文盲。
刘晋戈愣了会儿,模模糊糊地感到这份工作量恐怕点儿也不比收税少。不过刘晋戈毕竟是个不满二十岁的小伙子,很快就抛下畏难心理,向邓名拍胸脯保证道:“提督放心,卑职就是晚上不睡觉,也要把这些事都办妥当。”
“好!我就指望刘兄弟了。”邓名勉励了几句,接着又拿出另外个问题:“将来的亭士选拔和考核,你有什么打算?还有知府衙门里的吏员如何确定编制?如何选拔?如何替补?”
“这个”在刘晋戈的印象里,无论吏员还是亭士都类似传统意义上的小吏,而小吏的选拔替补方法非常简单,血缘继承加上老吏的举荐:“自然是子承父业,兄终弟及,若是有缺员就由亭长推荐呗。”
“不行!”邓名毫不犹豫地否决了。在他看来这和封建社会的皇权不下乡样,只是因为地方官管不过来所以才干脆白送给地方豪强。他把自己的想法对刘晋戈做了个简单的介绍,就是建立选拔考核的体系,还有对同秀才的民情调查。
这个时候熊兰和袁象都向刘晋戈投过去同情的目光。本来他们还觉得三个人的工作量差不多,现在形势已经很明显,熊兰和袁象背上虽然都有座大山,但刘晋戈则要背着三座。
而刘小伙儿少年壮志不言愁,满怀慷慨豪迈之情:“嗯,刚才对提督说我不睡觉也要把府学办好,这个考核选拔嘛,看来只好少去卖两天牛,抽空搞出来。”刘晋戈以为熬上几天不睡觉,把套规矩建立起来就可以完事大吉,想到这里就再次保证道:“提督放心,卑职会亲自过问所有吏目选拔的事情。”
“好。”邓名赞许地点点头,继续往刘晋戈肩头上摆放大山:“关于治水修路,你都是怎么想的?”
“这个这个也要卑职负责么?”无论刘晋戈的乐观主义情绪多么强烈,额头也开始渗汗了。
“是啊。”邓名指出,修桥铺路向是地方官的本职工作。虽然常常在上百年的时间里,几十任地方官都不进行任何路桥建设,但至少名义上这还属于他们的工作。
修桥铺路涉及到筹措经费组织人手工程规划征地购材,没有任何桩工作是简单的。在正常情况下,地方官就算心里有过想法,认真琢磨下具体的困难也就会放弃,不要说城外的路,即使县城府城城内的道路,百年甚至几百年不修整也是常事。所以这虽然是地方官的份内之事,但百分之九十九的官员都不会动这个念头,他们更希望有富商缙绅出头做这件事,由那些有钱有闲的人来完成这种极费精力的大工程,地方官很愿意用匾额和朝廷的表彰来报答牵头人的任劳任怨。
“就像春熙路样,合理的修路可以让我们征收到更多的税赋,这是政府在挣钱;此外,大道的建设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调动部队,有利于都府的防守和进攻,这是政府在合适地花钱,刘知府有时间去研究下吧。”邓名强调了番这份工作的重要意义,然后就毫不客气地把全部工作扔给了刘晋戈。
除了修路以外,邓名还暗示刘晋戈应该考虑工商业区的建设规划,好让成都变得更加繁荣,生产效率更高,让政府能够得到更多的好处。
“卑职不知道能不能做得来。”刘晋戈只是简单地想了会儿,就感到头皮发麻,大量需要考虑的事物混杂在起,在脑海中缠成了团。
“刘知府个人做不来。”听到邓名的设想后,袁象饶有兴致地想了会儿,发现这些事复杂得远超想像,他马上向邓名求情道:“这么多事情,至少要再分给三个人才有可能办到。”
“如果分给几个人办,那就容易出现各行其是。”邓名当然想把职权分开,因为没有人能独自办成这么多事情,而且他也不愿意把这么大的权力统统交在个人的手中。传统官府的权利相比现代官府是很有限的,但地方官仍然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切;而不受控制的现代政府官员,想成为亿万富翁似乎不是什么难事,至少邓名有这个印象。
不过凡事都要讲求策略,邓名虽然点儿也不信任官员的自律,但他绝对不肯表现出对刘晋戈袁象等人的不信任。邓名忧心忡忡地说道:“如果我把收税教育建设规划都分开的话,他们就可能各自搞自己的套,而你们刚才都听到了,这些事情都是紧密相关的。我的打算就是刘兄弟你把事情负责起来,而袁兄弟负责审核具体办法是不是会对百姓有害。这样,就可以在不害民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让政府挣钱。”
“不如这样,”熊兰突然提出了个建议:“提督可以像成立银行样,把收税教学修桥铺路或是其它的事情各成立个衙门,但这些衙门和银行样,都在知府衙门的控制之下;刘知府负责统筹全局,让各个衙门不至于各行其是。由刘知府来判断不同衙门的办法是不是有害于其它的衙门,而袁提刑负责判断他们会不会有害于同秀才们。”
邓名深深地看了熊兰眼,对方脸上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之色。邓名想到:“熊兰没有任何掩饰躲避或是默契之意。或许他是因为我对袁象所说的话而举反三吧,但这种反应速度也太快了,我还以为他们需要更多的思考时间,我也得再暗示几次呢。不知道熊兰认为我是为了分权而分权,还是真的对现代分权管理的益处理解得这么快?”
“熊行长说得有理,我考虑下。”邓名觉得市政府的协调作用应该大于决策作用,除了防止外,也可以避免外行领导内行。邓名打算成立教育局税务局和规划局,但在最初阶段其中的工作人员肯定都是外行,不知道外行会不会比“被外行领导的外行”好上些。
邓名觉得,熊兰也许是个特别善于理解现代社会制度的天才:“我把银行交给他,只是简单地说了说,他就能迅速扩大业务,并且意识到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的重要性,主动向我要求招募更多的经理和收银员。嗯,无论哪个时代总会有这种天才的,他应该是在经营银行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近代管理方法的优越性。”
熊兰的成绩必须要肯定,而且他帮邓名搭梯子的功劳也需要表彰,邓名就宣布道:“明日我去熊行长的银行看下。”
熊兰立刻激动起来了。邓名对银行经理收银员保安大队的检阅可是殊荣啊,更不用说还是邓名返回成都后检阅的第支部队。对于银行职员的精神面貌熊兰很有自信心,虽然没有上战场,但熊兰的训练工作始终没有放松,盔甲刀枪都擦得和新的样,每天收银员举石锁的锻炼时间比在军中时还长。在训炼的闲暇,熊兰还安排收银员学习了些额外知识,包括算学和文字,这虽然与军队的本职工作关系不大,但也可以称为锦上添花。熊兰深信定能让邓名赞不绝口,对银行部队十分满意。
看着熊兰激动的面孔和显露出来的信心,邓名断定银行职员定训练得很好,因此对明日的视察工作也更期待了。
重庆。
川陕总督直对邓名相当提防,以免被他突然进攻重庆闹个措手不及。不过邓名表现得相当有信用,千九百多名俘虏都安然无恙地放回来了,明军也没有进行任何不利于李国英的宣传。
为了交换近两千个俘虏,李国英应该交付两千多头牛和同样数目的挽具铁犁,不过李国英没有那么多的牛。经过心平气和的友好协商,高明瞻最后共付给邓名千三百头耕牛五百条驴,剩下的物资都用农具补齐,锄头斧头镰刀锯条耙子等,高明瞻发现没有邓名不要的。
除了清军索要的战俘外,高明瞻还带回了个装满金银的包袱,他低声告诉李国英:“这是邓名让下官转交给总督大人的。”
在明军转交的人员名单末尾,也隐晦地提到了这笔应由高明瞻转交的财宝。
看到这个包袱后,李国英吃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然后冷笑几声:“哼,邓名以为靠这么点黄白之物,就能收买本官么?”
“不是,”高明瞻老老实实地转告道:“邓名让下官转告总督大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管他和总督大人在战场上如何,既然交易就要付给小帐,这叫‘亲兄弟,明算账’,他绝不会坏了规矩。”
“呸!”李国英愕然片刻,最终还是狠狠地骂道:“邓名虽然是贼人,但好歹也是方巨寇,怎么会学商人那种贱民腔调?这分明是看不起本官。”
“谁说不是呢?”高明瞻附和了声,但口风转:“那这包袱金子?”
“本官当然不要。”李国英不假思索地答道,随口问道:“邓名有没有给你什么小帐?”
“没有!”高明瞻义正辞严地答道。
“嗯,你看,他就是想羞辱我。”李国英对此深信不疑。
在他看来,高明瞻曾经被俘,邓名不可能看得起个俘虏,也不可能给俘虏好处;如果目的不是收买而是羞辱的话,邓名更没有必要给高明瞻好处,还有什么羞辱比被俘更重么?
“这些金子大概也有几百两了,你拿去和王明德他们分了吧,算是给你们压惊,再说重建军队也要花钱。”想了想,李国英吩咐高明瞻道:“这次你也是有苦劳的。”
“遵命,总督大人公而忘私,小官们定粉身碎骨以报。”高明瞻感动地答道。
得知明军退走后,李国英放心了不少。在他看来,用批耕牛和工具换到邓名退兵,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若是重庆这里有大量的军辎,明军势必眼红。当然,李国英若是撤离重庆的话,肯定会把所有的物质把火烧光,不会给明军留下,但对方可能会存着万的念想而发起进攻。可是现在的重庆,无论是辅兵还是明军短少的农具都被邓名拿去了,估计暂时明军不会再生出攻打重庆的念头。强盗抢足了,总要回山寨去休息些时日,等到再次无米下锅时才会又生出抢劫的冲动。
“我们赢得了大概两年的时间,”李国英算算邓名此番打劫江南湖广的所得,保守估计也有几十万石的粮食和数万男丁,现在再加上耕牛农具,两年内邓名不会有太强烈的出击,李国英觉得这就给了他喘息之机:“至少也赢得了年半以上,我们可以从容地退回保宁,然后和邓名再决雌雄。”
“总督大人怎么说?”王明德等人见到高明瞻后,急忙问道。
“总督大人不要他那份,让我们自己分了。”高明瞻把包袱打开,对着周围被俘的众将说道。
“那我们就分了吧。”
大家先把金子分两半,半归高明瞻和三个成都被俘的将领,剩下的半则归王明德胡文科等人,他们分配的比例就是邓名付给他们的小帐比例。
“邓名这个人真有意思。”瓜分了金银后,大家又次聊起了敌方的统帅,他们去索要被俘的部下时,邓名居然还按照他们赎回的人数付给回扣。以往打仗都是你死我活,谁也没有预料到会出现这种奇怪的事。
因为邓名把大部分金银都花在湖广了,所以他不得不临时印刷了种特殊的欠条付给清军中的将领,这种欠条被他称为优惠卷。
“总督大人说,邓名年半到两年之内不会再来打我们,我们应该趁机积聚力量,等两年后再次攻击成都。”
“会吗?那他给我们的这种优惠卷怎么是十二个月的有效期呢?”胡文科掏出了张欠条在人前挥舞。这次胡文科赎回了百个手下,邓名的金银有限,只能象征性地给了些回扣,不过很大方地返还给胡文科二十个人的优惠卷,答应胡文科在年内凭此卷免费要回二十个手下。
“这意思就是他觉得我们会在年内去打他的成都吧?”王明德赎回了三百多人,从邓名的手里拿到了七十多张返还的优惠卷。
“然后再被他俘虏,再赎回?”另外个将领问道,接着又打趣道:“王总兵,你要是又被邓名抓去百来个人,不就能晋升那个什么‘非常重要人士’了么?”
这些优惠卷上还写着些小字,如果每年赎回的俘虏超过五百人,邓名就会把他升级为“非常重要人士”,在未来年的俘虏交换中可以享受“最优惠待遇”。如果连续三年赎回五百名俘虏以上,还可以升级为“终身非常重要人士”,以后每年都可以免费索回二十个俘虏,并享受未来不断推陈出新的优惠政策。
现在看起来,似乎只有王明德有机会晋级为“非常重要人士”。
“那就又是百多头牛啊,”王明德知道同僚是在开玩笑,也没当回事,他指着优惠卷底部的排小字说明,同样对众人开玩笑道:“邓名还说了,使用返回优惠卷,不计入晋升‘非常重要人士’的数字。”
第03节裁军
赵天霸等人返回成都的时候已经是四月中旬,到成都他们就听说邓名再次进行了行政改革,建立了税务规划和教育局。这些都是刘晋戈的成都知府衙门下属,但各有各的编制,目前最急迫的工作就是建设学校,让大量的同秀才读书认字,以便为各个衙门提供所需的官吏。
让大家感到惊奇的是,刚刚投奔邓名不久的熊兰在这次政府扩编中又进步地扩大了势力。邓名把银行现有职员分成两部分,其中批组成了税务局的骨干,熊兰的师爷秦修彩被任命为税务局局长,而他的首席打手朴烦赶到成都没有多久,也被任命为收税副局长。虽然秦修彩和朴烦从此脱离了熊兰的直接领导,而且邓名还把几乎所有的收银员都调去税务局当收税员了,但熊兰还是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对他工作成绩的肯定。现在熊兰逢人就说,邓提督视察银行的时候,见到兵强马壮的收银员后又惊又喜,足有炷香没能说出话来。邓名那是什么人?久经战阵见多识广,大家知道收银员们就是再威武雄壮也不足以让他吃惊,那肯定是因为熊兰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能把万县那帮人的精气神提高了这么多,完全出乎了邓名的意料。
“农时基本是耽误了,”见到赵天霸他们后,邓名就直截了当地对他们说道:“新到的这两万多义勇兵,今年不太可能开出自己的田地了,所以我打算让他们住在城市里,平时可以打些零工,补贴些家用。”
邓名会给这些义勇军发津贴,但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再多份工作,现在成都人力严重不足,他不想让这些男丁都呆在军营里。
而卫士们则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觉得反正也耽误了农时,那还不如抓紧时间对军队进行操练。
“不行,成都养不起几万军队,如果不出去打仗,养个千把人那是最好了。”邓名表示军队需要暂时解散,他只打算在成都维持支人数不超过两千人的常备军:“不过我们的这支军队虽然人数很少,但却和军屯完全不同,我们的军官不需要考虑其他的事情,只需要每天研究如何打仗。”
邓名打算解散包括战兵在内的义勇军,只保留所有的军官和士官作为常备军,他计划对这些常备军进行文化普及教育,争取让所有的人都在三个月内认识至少百个字。这显然需要大量的经费和教育资源,如果常备军数目过大,邓名暂时也无法供养它。
“武器和盔甲,都不收回了,先送给战兵,但他们既然领津贴,那么军队就随时可能征召他们返回,到时候这些领走武器的士兵需要自备武器和盔甲。”邓名觉得武器和盔甲干脆送给私人,对于自己的财产士兵总是会更重视些,比放在仓库里生锈强。
“解散的义勇军士兵可以去商行做工,或是去农田里帮忙,如果有人拖欠他们的工资,可以向亭长投诉”邓名下令向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