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宋起波斯湾 第377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进攻。因为那会成为靶子,而且根据经验而方言,战马上的士兵在遇到炮击的时候,伤亡率会更高。
这个道理很简单,当爆炸在人群之中响起来的时候,弹片飞射的角度更容易击中高处的人。而炮弹来袭下,步兵们也可以伏在地下,躲过大多数的弹片。
但现在逃跑起来的时候,这就是一种可怜了。跳跑不及时的蒙古士兵们,迈动他们腿拼命跑向营地。尽管他们许多人已经因为狂奔而呕吐,但没有人停下脚步。因为战舰上的火炮,依然在不停的齐射,不停的把一大片一大片的生命席卷进爆炸爆炸的死亡区域里。
好不容易喘着粗气的蒙古人来到自己的军营时,他们惊讶的发现这里的人多数都已经跑光了。受惊的战马在营中到处乱窜,发出凄厉的嘶鸣声。这难不倒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蒙古士兵,他们一把拽住缰绳或者搬住马鞍。跟随着战马跑两步,就一下子跳到战马的背后。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好命。
那些没有战马的士兵,只好丢弃了自己身上所有的一切。现在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字——逃。离那些江面上可怕的东西越远越好,因此在刚刚的爆炸之后,它们应该准备再度发射。而那具有毁天灭地气势的炮击,终于让蒙古士兵明白,面对这样的攻击,逃跑并不可耻。
恰在步下的士兵们,扔下了手上的一切,包括身上的盔甲与所有的武器打算离开这儿的时候。突然之间天空里传来炮弹的轰鸣,这一次炮击的声音凌乱而又密集。天空里火箭炮射击的时候,赤红的弹道在天空里交叉在一起,形成了死亡的大网。它们罩下来,地面腾起一团团爆炸的浓烟。烟雾里,是飞射着的弹片发出的尖细的锐啸。
但爆炸似乎遮掩了什么,在炮弹降临前的一刻,神志清楚的蒙古士兵们立即伏在了地下。虽然强烈的震动,让他们站起身来的时候,就仿佛喝醉了酒。看着充满了浓烟与烈焰的世界,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
不过随着听力的恢复,他们似乎听到了一些熟悉的声音。甚至这声音让他们有些喜悦,伸出被硝烟染成黑色的手背,揉揉眼睛。
“马……马在哪儿……听蹄声……”
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记得有首古诗之中就曾经说过“胡儿十岁能骑马”,马匹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好的伙伴。尤其是现在,在这铁与火组成的地狱里,如果能有一匹马的话,所有的蒙古士兵都相信,他们能够在马背上迅速离开这儿,远远逃离这可怕的一切。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宁愿永远不再存有贪婪的念头,永远不会再跟着任何人来人家汉人的地方。地方再好,那是汉人的。物产再富,那是人家汉人的。女人再美,那是人家汉人的。此刻他们的心头里,想的只是在家中,可以在晚饭之中喝着马奶子酒,在草原上夕阳下温馨傍晚,奏起他们的马头琴。
可惜,这时候不是感慨的时候,也不是悔恨的时候。因为“华夏帝国”并没有打算给他们后悔,及至悔过的机会。渗炭过的包围的刀身下,有着雪亮的大马士革锋刃形成的刀锋。借着战马的速度,手中彻一掠而过。
头颅被热血冲的直朝天上飞去,最后的目光看得到的是,宽大的正面上。是穿着花花绿绿铠甲的,骑着最战马的“华夏军”的枪骑兵。这时他们已经遮断了逃跑的道路,所有没骑马的蒙古士兵,都成了原野上被他们追杀的对象。
当夕阳用最后一抹余晖洒在战场上时,这里除过“华夏军”的骑兵之外,已经没有再站立着的人,所有的人都倒在了骑兵的长刀之下。
赵太波与其他人相会在一段残存的竹城之上,看着整个战场上遍地的死尸和那天在天空里盘旋的,不住长啸的雄鹰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阿法芙,锡兰明珠行省那么准备的如何了呢,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开始清理不长眼的南宋朝廷了!”
第65章 千里暮云平
低垂的云在天空,铅块一样的它们仿佛只要伸手就触得到,如果捏一把恐怕就会流出水。但无疑,越是向北,天气就变得越加寒冷。同样的,亲王忽必烈的心同样就越加寒冷。
他撇着嘴,低着头谁都不去看。皱起的眉头,隐藏着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痛苦。这一切都落在身边的张文谦的眼里,心中也还有着一点点的同情。不为别的,那是这么多年以来,亲王忽必烈对他的照顾。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虽然他是侵略者,可是这么多年对我也不错。看他如此情境,也是可怜的慌!”
张文谦的心中的感慨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曾经几何时,蒙古人眼里汉人是下等人、南人是更下等的人。汉人是当年因为秦桧的一句“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而被划进了金人的手中。其心中的悲哀不说也罢,心中没有“中华民族”这四个字的人,肯定无法理解。
“王爷,吸支雪茄吧!”
从自己随身携带的小烟箱里,张文谦递给亲王忽必烈一支雪茄烟,接着又划着火柴为一路之上默不做声的亲王忽必烈点上火。接着轻轻一叹,他也为自己点上一枝雪茄,默默的吞云吐雾。
“我要怎么才能把这支残兵带回到蒙古去呢?”
这是张文谦一路之上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眼前这一万来的人马,连粮草都不齐备。所有的人都在“华夏帝国”皇家海军,印度洋舰队的打击下,惶惶如丧家之犬。生怕“华夏军”的骑兵追了来,再给他们一顿大炮尝尝。
如果说面对“华夏军”步兵的打击时,蒙古军队认为凭借他们的数量优势,还能够勇敢的战斗下去的话。那么对方海军的打击,让人一点反抗的勇气都提不起来。因为他们不允许别人反抗,他们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直接用他们的炮火把人撕成粉碎。
这就是“华夏帝国”皇家海军印度洋舰队,给蒙古军队形成的看法。他们能够从火线上撤退的,不过仅仅只有一些火枪骑兵。而且除过身上的弹药之外,他们没有更多的补给,甚至连马料都没有。虽然长安此刻依然还在蒙古人的手中,但那却是要穿过整个大山才回的去的。
傍晚天上下起了小雨,山谷里的寒冷顺着那些山梁上的青石道袭来。躲在山崖下的蒙古士兵们生起来的火,也不能解除这没有食物的夜晚所带来的寒冷。不但因为缺乏食物,导致热量不足。同样也因为发自心底里的寒冷,根据张文谦的观察,许多蒙古士兵夜间的时候,连觉都不敢睡。
别说别人,就算是他自己回味起战场上,那一次齐射就夺去万人生命的炮击,同样带着十分的恐惧。他从来不知道,热武器厉害起来,居然可以达到如此程度。他一个没有承受过炮击的人有如此心态,那么那些在战场上炮击下逃生的人是什么样的心态,就可想而知了。
夜晚不停的小雨,颇有凉意的春风。就算守着卫士们燃起的篝火,这让身体并不强健的张文谦抖索着身体。篝火旁边放着的是他们的晚饭,那是来自华夏岛的,具有煮饭功能的饭盒。野菜、伤病马的马肉、一路之上打来的猎物,至于粮食那是一点也没有了,只要想想食物的构成,张文谦就感觉自己没什么食欲。
凭着这些,他们得走到汉中。可到了那儿之后呢?到了那儿之后他们又会如何去做呢?
根据自己最新得到的指令,自己必须设法促使亲王忽必烈回到蒙古汗国的国都——哈勒合林去。目的不言而喻,依然是要让亲王忽必烈与赵旭斗起来。
“此次的大败,王爷实力已经受损,回去之后又要如何对付赵旭呢?”
想着这些让人烦恼的问题,张文谦紧紧自己的看见。在逃跑的时候,张文谦没有带上自己的旅行车,自然也就没有衣服可加。正在他感觉到寒冷难耐的时候,一旁愁眉紧锁的亲王忽必烈忽然揭开自己的披风,给张文谦盖在身上。
“这……”
他还待说话,但亲王忽必烈已经远方的紧紧了压在他肩膀上的手,然后继续坐下来,对着篝火沉默不语。正在张文谦因为亲王忽必烈感觉到心里发热的,却不知道该对亲王忽必烈说什么的时候,突然传来了一阵马蹄的声音。
如同惊弓之鸟似的人们一个个站起身来,向马蹄传来的声音望去。从黑暗里出现了一小队马匹,从马上人的盔甲上看得出来,那是在后面的游骑小队。可是他们在接近的过程里,并没有一个人按照规矩下马。
有心人拔出了手枪,向他们身后望去。这样假扮袭营的事情,他们过去在对付宋军的时候也时常使用。那么现在呢,是不是后面有奇袭之兵来到呢?夜幕里虽然黑暗,但山道上可藏不住什么人。最少目力所及之处,并没有什么敌军靠近。
而这时,那队一直没有下马的游骑小队,被人拦下。接着拦下的人从他们身上拿下什么东本,飞快的跑过来见亲王忽必烈。说话的时候,脸上带着些惶恐不安的哭丧表情,就好像敌军已经到了附近一样。
“王爷,游骑小队的人全都死了!”
垂首在篝火旁坐着的亲王忽必烈一动没动,倒是张文谦来到报告的军兵面前,伸手接过信的时候训斥了一番。
“瞧瞧你像什么模样,不过是败了一仗而已,何必做这小儿女态。一切事情自有王爷做主,你们只作好自己的事情便罢!”
大大的训斥声里,所有的蒙古兵都不敢再喧哗。直觉之中,他们的心中反而有了一些欣慰。毕竟他们的王爷亲王忽必烈,并没有因此此败而被打垮。最少他们还有希望,活着从这儿逃离出去。
有的时候,希望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反而希望始终与信心紧密相联。而张文谦的训斥,恰恰带表着一种亲王忽必烈依然在掌握着大军的信心,而这就给了所有人希望。
第66章 他有新变化
面对回来的游骑小队的尸体,亲王忽必烈振作一下。这完全是刚刚张文谦给了他一枝加料雪茄的原因,他的大脑又恢复了一点意识,因此他很快的站起身来。想借着自己恢复活力的时候,解决眼前的问题。
伸手接过张文谦一眼都没有看的信件,亲王忽必烈惊讶的发现,这不是别人,而恰恰是女儿月烈的来信。他不知道为何,这封信会追到自己这里来,在以前都是通过高丽那边前往蒙古,贩卖“华夏帝国”商品的商人带去的。
他有些心虚的看了一眼周围的人,担心他们发现自己“里通外国”,同样他也担心他们发现自己的女儿月烈,居然已经不再承认她的蒙古公主的身份。这曾经让亲王忽必烈很愤怒,在他眼中“黄金家族”就是天之骄子。当然现在的他不会再愤怒了,看过“华夏帝国”印度洋海军舰炮的齐射之后,亲王忽必烈再也没有这样的想法了。
他心虚的一眼扫过,见没有人注意他,就又迅速坐下打开了信封。信封上普通的白纸信封,封口的地方则带有一枚邮票。是啊,这么简单的东西,当然“华夏帝国”早已经应用了。带有锯齿的邮票,充当了这里欧洲各国广泛使用的火漆印戳。打开信封之后,里面是月烈的信件。
“……请父亲上体下心,以保我族百姓之性命,早降华夏以防生变……!”
看得出来,这封信月烈写的时候,是这一次自己率领3o万大军,来征服蜀地之前。那么现在,那些条件还做数么?对自己行为恼怒的赵伏波,会不会改变条件呢?这些亲王忽必烈心中没底,他抬起头,目光里包含着悲伤,望向南边,心中祈祷自己能够逃得回去。
“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追来,倘若追来的话……”
亲王忽必烈不敢想象,倘若对方追来的话,自己该怎么办。眼前的1万来名士兵,早已经是惊弓之鸟,根本不堪一战。
“他会放我离开吗?”
事实上此刻的“华夏震虏军”,同样也已经没有了再战的能力。此一战消灭了亲王忽必烈手下3o万大军,但整个“华夏震虏军”的伤亡也已经达到了5ooo余众。虽然伤的多亡的少,但早已经疲惫已极的他们,根本不具备连续作战的能力。
好在眼下夺回了余玠曾经储藏,并被余晦卖给亲王忽必烈的战略储备粮。望着果州城内堆积如山的粮食,赵伏波很久都没有说话。他心中无论如何也弄不明白,这些狗官们面临利益的时候,怎么可以如此的不顾一切呢?最后他只是无言的挥挥手,下达了命令。
“把粮食全都移交给各地接手的接收小组,用来救助战争难民。另外各地尽快用,对青壮年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促使各地的经济发展。”
虽然一仗全歼了亲王忽必烈手下的3o万大军,但对于赵信波而言,他更关心的是战后蜀地北部的重建问题。相对于消灭中国周边的蛮族,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华夏帝国”内部的建设更加重要。
“阿法芙、我想知道的是锡兰明珠行省的准备工作进行的如何,如果可以的话,我想把南宋朝廷快点剪除掉。有这些个混蛋东西在,什么事情也不好办!”
这一次南宋朝廷铁锁横江的举动,更加坚定了赵伏波尽快处理南宋朝廷的心。如果说他们全力配合抗蒙,或者还有的谈也说不定。赵伏波曾经的打算就是,不再追究责任皇帝宋理宗赵昀的责任。甚至临安的皇宫让他们住去,只不过失去了掌控国家与军队的权利。
可现在看来,正如同马丁老师说的。新下政与那些狗官以及他们支持的窝囊废皇帝——宋理宗赵昀,必然是新政的死敌,唯一的结果就是战而胜之,并杀而灭之。而且这些狗官与窝囊废皇帝,不杀同样也不足以平民愤。最重要的是,赵伏波与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势力。
刚刚到达这儿,面对战场上的尸臭以及其硝烟、血腥混合的味道还有些不适。不过当着赵伏波的面时,她还是毫不介意的打开自己的脸甲。
“根据我来时的水平,应该已经达到了5o的程度。我们的港口、船坞、兵工厂都已经可以开始运作,我们的钢铁生产也已经超过过去1o倍还多,所以我想最多三个月之后,就可以完成全部。我们粮食方面的储备以及食物的生产数量上,比过去多了许多。各国的皇帝陛下听说你回来华夏故土以及这时的打算之后,他们都让人送来了礼物。法兰西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分别送来了5oo吨粮食,英格兰王国、埃及和大叙利亚王国也分别送来了3oo吨各种粮食作物,你知道他们的……”
在这件事上,埃及王国以及大叙利亚王国,以及法兰西帝国、神圣罗马帝国,这都是“华夏帝国”的坚强盟友,在分级制之中,他们也是最高等级的国家。之所以后三国送的少些,原因在于前两个那可是“华夏帝国”皇后的娘家,他们可不能抢了这两个帝王的风头。
赵伏波知道,那些产品都是各国粮仓里的食物,也是为了战争、灾难等等事物而储备的粮食。这些行为让“华夏帝国”回归“华夏故土”的进程加快,进展了也让赵伏波满意。
他能够想象的到,在锡兰明珠行省的建设是以一种什么的速度在进行。肯定是日夜都用热气式系留飞艇进行照明,然后所有人分成四班,连续不断的进行施工与建设。就好像盖楼一样,浇注好钢筋水泥框架,剩下安装墙体的工作就会快得多。那些墙体都已经在地面上完成了加工,用钢质预埋件连接之后,就只剩下刷墙了。
“唉,我知道你们在那里很辛苦,我代表华夏帝国所有的人,向所有的建设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第67章 人是个问题
随着赵伏波拿定主意离开蜀地,海军方面带来的帆船队迅速卸货。不过这时牵扯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儿的俘虏该如何处理。
一仗下来,亲王忽必烈手下的3o万大军,活下来的人实在不多。除过逃走的之外,手脚完好的大约不超过5万人。那么现在是不是把这5万人全杀了呢,而且他们是不是还有些剩余价值可以榨取呢?
这是赵伏波的一个新变化,一直以来杀掉进入华夏故土的所有侵略者。那么现在,他的打算是把这里符合条件的人,交给钦察汗国阿速台汗,让他带着去攻略扶桑。将来只要“华夏帝国”周边千里之地,没有敌人这个目标达到,也就是了。
“很好,很好,那我看我们要回去了,同时我想要催催钦察汗国,快点马我们说好的扶桑事务完成。对了,这里的俘虏,愿意加入钦察汗国的人,又没有在这里杀过人犯过其他罪的就饶了,让他们去扶桑岛上作战,我会给议会那边提议案!”
因此这一次亲王忽必烈的手下,剔掉那些必须被吊死的,杀过人、为过恶的之外,最少能剩下差不多4万人。相信对于这件事钦察汗国阿速台汗,那一定会感激涕零的。
阿法芙看着赵伏波,越看越是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正确。与眼前的赵伏波相比,阿扎姆突兰沙苏丹就有些不够男人了。虽然他现在有诺大的家来,甚至将来有可能统一整个阿拉伯帝国。但与眼前自己丈夫的“华夏帝国”相比,不过是明星欲与皓月争辉,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国度。
刚刚赵伏波不大好的心情,在阿法芙公主的眼神下,立即就消散掉。
“阿法芙,你……”
“没什么,我想问问你,我们什么时候回济州岛。还有希望你不要把我派回去锡兰明珠行省,那里要闷死人了!”
听着阿法芙公主那带着娇嗔意味的话,赵伏波再回首看看周边情况。
“好吧,回头穆克率军留在这儿,等候震虏军其他几个师的到来。羽林军1师的步兵也留在这儿,相信有了充足的弹药与粮秣他们能够守得住这儿。其余我都和我乘船回去,另外在这里我们招一批士兵。我知道川人为了这华夏的锦秀江山,是愿意抛头颅、洒热血的。回头我们在舟山建立训练练营,从各地吸取青年加入军队。我想等到3个月后,我们真正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了这些军队一切都好办了!”
赵伏波的打算,是建立在锡兰明珠行省的建设速度超过预期相当多的原因。原本他是打算在年底之前解决整个“华夏帝国”的问题,其中主要是与南宋朝廷的问题。
更多的军队,倒不是用来对付他们的。南宋朝廷根本没有资格承受那样的打击,即便他们再痛恨赵伏波,这个即将终结他们的,把“中华民族”迟早要拖入深渊的统治的人。但面对蒙古人都没有办法抗拒的打击,他们那些窝囊废不提也罢。
一听到赵伏波会把自己带在身边,阿法芙公主喜上眉梢。当然她不是急着生孩子,来夺什么皇位。根据“华夏皇族”的规定,孩子们将来当皇帝,那是一件相当遥远而又非常令人不爽的事情。皇帝的名字好听,获得全国百姓们的支持可不容易。作为一个喜好武力的阿法芙公主,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去劳那个神、费那个劲。
也是没有“极权”的皇帝,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吗?诸位看看君主立宪的各国吧,有的时候那样皇帝位置,还不如爱情来的更加重要,这可是有历史事实支持的事情!
既然拿定了主意,赵伏波在完成的蜀地的,对于亲王忽必烈3o万大军入侵的抵抗之后,率军离开这儿。当他走的时候,没有被杀掉的蒙古俘虏被带离这儿。与他同去的,还有大批打算参加“华夏军”的人员。如同以前一样,这一次依然是“志愿者”。“华夏军”没有征召的士兵,全部是志愿从军的职业军人。
这与按人口比例征集的,会在当地服役的,行动范围最多是一个行省的“国民警卫队”有着巨大的区别。“华夏军”的主要是职责是,进行国境之外的作战。非有根据法律规定的情况,或者议会的决议、皇帝的命令,不会在国境之内执行作战任务。
作为地方安全部队的“国民警卫队”,则与“华夏军”的职责恰恰相反。他们在当地执行任务,在没有得到议会的决议以及皇帝的命令时,不会离开自己的行省行动。
当然相对而言,他们的薪水要比“华夏军”低的多,甚至一年当中,除过3个月的集训之外。其余的时间,他们还在警队、消除队等等的政府纪律部队之中任职。
虽然他们的薪水也算不错,但与维护世界和平,向全世界征服“海洋什一税”的“华夏军”相比,他们的收入就差得远了。而且装备上来说,他们同样要差得多。多数情况下,用的不过是“华夏军”已经大批列装的武器。
当赵伏波从“汉武-a/f”级战舰上的浴室里出来之后,久战而形成的筋疲力尽的感觉一扫而空。重新躺倒在床上的他吸着雪茄烟,回味着刚刚的g情。他的手在身边阿法芙公主赤裸的肩头掠过,听着她的依然带着些急促的呼吸声,满意的舒了口气。
听着窗外传来的“哗哗”的江水声,他在想着另外一件事。那就是长江,这里作为将来重要的航线,必须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这一次蜀地之战后期的困难,就全都是因为最初的考虑不周。
“也许我们可以弄些老式秦皇级战舰,来充当内河战舰。这样的话,就再也不会发生这一次出现的问题了!嗯,这是个好办法,可惜我们到哪去找那么多人呢?”
制造起来赵伏波并不大担心,但人员呢,正在扩军的他到哪里去找那么多人呢?
第68章 有城平地起
“华夏帝国”皇家海军印度洋舰队,自然是不能在中国海多呆。倒不是这里的舰队不欢迎他们,而是在于他们来这里,怕耽搁自己在印度洋上的海洋什一税的收取。虽然不至于赖账,但自己的地盘没有战舰,怎么说都是海军方面不舒服的事情。
赵伏波把建立长江、黄河舰队的任务交给了皇家舰队的,中国海舰队。相比之下,他们的收入比印度洋方面要差些。现在还有扶桑、高丽、占城方向的“海洋什一税”可收,但将来没有了扶桑他们的“海上税收”就将大幅缩水。
不过这都不是大问题,在路上的时候,赵伏波得到了消息。钦察汗国首批5万军队,已经在加里曼丹岛上展开了训练。而且对于赵伏波送去的俘虏,钦察汗国阿速台汗,那是大为感激的。当然他也会派人悄悄潜入蒙古,去联系这些人的家人,将来统统挪到钦察汗国去。
这在蒙古汗国倒是件相当容易办到的事情,因为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他们的城市相当稀少,定居的人当然更少。被俘虏的蒙古士兵,自然也只有提供家里的详细情况。他们的家里的人,自然也会成群结队的迁往钦察。那儿无论草原还是种植,都比蒙古汗国要的多。
对于不提供消息的人,钦察汗国阿速台汗的打算就是,这些人如果不是真心归附,就会把他们直接杀掉不留后患。
“随便吧,那是他们自己人,随他们如何去做好了!”
对此赵伏波没有更多的意见,此刻他只是关心钦察汗国军队训练的进展,然后让他们去征服整个扶桑的领土。死多少人对于赵伏波来说,并没有什么概念,反正他也没去过那儿。
此刻他关心的是台湾的建设,如同前面选址的情况一样,被山地环抱的台北城这时已经拔地而起。这里原本就没有什么人,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干扰。
此刻这儿的建设与锡兰明珠行省的建设极为相似,蒲金书从福建、广东招来了相当数量的工人,同时也从济州岛带来了相当数量的管理者。两下里一凑,这里的建设速度大为加快。因此当赵伏波打了几个月的仗,出现在这儿的时候,台北城的架子已经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虽然高楼大厦还不多,但这里的大路却已经铺好了。这预示着地下的各种功能通道,都已经完成了建设。而且未来的住宅小区里,同样留好了建设的标准接口。这让将来建成的大楼,可以立即接通水、气等等设施。除此之外,淡水河畔开始建立淡水港。与这里相对应的话,基隆将建立军事港口。
赵伏波搭乘的是来自济州岛的客船,这自然是因为他的身份专门派给他的。除此之外,这种使用两台“燃油蒸汽机”的客船也已经在济州岛、“华夏故土”沿岸,以及锡兰明珠行省、华夏岛、科特行省的港口开始形成定期航线。固然光复“华夏故土”的战争重要,但“华夏岛”上的议会,一点也没有耽搁他们的发展。
而且此刻新拓展的领土上,有着大批的空地、贫困人口,这都是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因此投资的热潮,让整个建设变得如日中天。甚至当蒲金书与赵伏波握过手,互相寒喧过后,赵伏波听到了这样的消息。
“陛下,我听说整个广福行省对于这里可是大有意见呢,再这么发展下去,只怕这里将来要把两省的人都要挖尽了呢!”
“哈哈,我的金书兄,这是小事啊。将来我们得了天下,还怕没有人吗?我们有法律的,大家只管放开了生。金书兄,恐怕过不了2o年,到时人多的又要你头痛呢!”
赵伏波拍着蒲金书的肩头,他可是知道蒲金书如此说的意思。那就是台湾,倘若将来是直辖的首都,那么来自广福行省的人就不会太多。不然蒲金书作为广福行省的执政官,还不得为了初期发展而愁死啊。
对于赵伏波的话,蒲金书才不信呢。“华夏帝国”会有人口压力吗?看看它这世界第一大的领土吧,哪一处不养得下亿万的百姓。因为“华夏帝国”对于生育,那一向是积极推进的。制约生育的手段,那是用来对付钦察汗国的。而在“华夏帝国”,生一胎太少,生两胎正常,生三胎国家就养一个,三胎以上全部由国家全包一直到18岁。
倘若生育5个孩子以上的母亲,将获“英雄母亲”的称号,同时国家给予政府公务员的待遇。人口对于“华夏帝国”永远不会是问题,庞大的领土以及这个世界上那么多“无主”的土地,以及庞大的资源,与地球承受能力的极限远得很呢!
按“华夏帝国”的人口政策就是,人口在达到6o亿之前,“华夏人”的数量要占据到世界所有人口的一半。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包括所有的世界惯例、所有一切的资源,都属于“华夏帝国”所有。
原因很简单,正面的话就是这些政策的根本原因。
“我们有最先进的技术,我们有最科学的理念,我们有最庞大的国土,那么我们就拥有领导这个世界前进的能力!”
没有什么好说的,这就是“华夏帝国”上下一心的目标。最少这里“华夏帝国”的人,不会再把目光放在国内的那么蝇头大点的利益上去,与世界的财富相比,那不值得费尽心机。而且根据《华夏律》的规定,向自己人耍阴谋诡计,那纯粹就是想自绝于天下了。
倒是在国界之外,动动心眼弄回些利益,会是满受欢迎的事情。就算是违反了某国法律也不要紧,只管往回跑,跑到“华夏帝国”的国境里,看看谁敢承担侵犯“华夏帝国”主权的责任。
大概与他们失去的利益相比,亡国才是可怕的事情!
“啊,金书兄,我看这台北建的不错,不如这样吧,我们的首都就定在这里了!”
蒲金书翻了翻白眼,装模作样的叹口气。
“我就知道会是这样!”
第69章 皇朝的末日
随着沿江的铁锁,被轰成了碎渣。随着“华夏军”在蜀地,打败了亲王忽必烈率领的3o万大军的进攻。随着“华夏军”围困了临安城,整个南宋朝廷,都有一种世界末日式的感觉。
过去经常“寡人有疾,寡人不朝”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在朝廷里。每天一大清晨,群臣面对的就是几乎完全没了章法的宋理宗赵昀的怒吼。他背着手,在自己的龙椅前面走来走去。不但是如座针毡,甚至也是坐立不宁。
最初的几天,大臣们的目光跟着他不断走动的身影,眼睛就好像钟摆那样,来回摆个不停。只是没有人说话,因为谁也没办法。此刻的临安,就好像是掉进井里的蛤蟆,最糟糕的是谁缺德的还把井盖给盖上了。
如今外面来的人带来了消息,说是临安外面无论大小道路都已经被人彻底封锁。甚至他们进来的时候都有人告知他们,此处是“只许进、不许出的地方”。
一般来说,商人与百姓们,如果没有要紧事,看到这荷枪实弹的架势,还不是有多远躲多远。至于朝廷里的大臣以及那个昏君,他们都不管百姓们的死活,自然在这个时候也没有人在乎他们的死活。
但“华夏军”围了城这件事,城内的人算是知道了。虽然他们一个兵也没看到,但派出去的人再也不回来,倒是外面来的人说了,他们全都被抓起来了。
这些不过是大臣们爪牙的人,将来没有人告则已,否则按法律办事。大臣们,根据“华夏帝国”情报局收集的资料,大约他们实在是活不下几个。多数都要因为贪酷、卖国、枉法而被处死。《华夏律》不杀没罪的人,但这些已经被特工们掌握了罪证的人,那是一定活不下来。
这里面包括了他们的头——宋理宗赵昀,整个大宋悲剧的根源,应该是出自于这个窝囊废之手。什么狗屁帝王之术、什么权谋、心计,面对大炮都是渣。
面对如此境地,不在龙椅前面大踏步的来来回回,那实在是由不得宋理宗赵昀自己。他此刻心中后悔,当初怎么就听了那些混蛋大臣们的话。人家“华夏军”与蒙古人开仗关自己屁事,现在好了堵了大江也没挡住人家把蒙古人打跑了。而且把“华夏军”招来围了临安,那这下面的事还用猜吗。
“朕养了你们这班没用的大臣,当初叫铁锁横江的是你们,叫与华夏军作对的还是你们。如今人家打上门来,你们这班狗才居然没有一具能想得出退敌的办法来!”
说到这儿,手中宽宽的袖子甩了两下,继续在大殿上如同纺车那样转起了圈。
这是临安刚刚被围时的模样,那时临安还有不少的粮食。狗官们心中固然害怕,不过还能得乐且乐。就如同临安这个都城的名字那样,大家不过都是临时安顿下来的。既然如此,每天上朝看看宋理宗赵昀的脸色,然后回家该做什么做什么。
“怕什么呢,他们不是还没有攻城么?而且你们不想想,攻下临安他们就要养天下的百姓。不然他们就只好拖到夏末收粮之后再说。我们呢,只要到时设法解决了这件事,想来也没什么大碍!”
说这话的人,捋着胡子表现的悠然自得。但心中也明白,恐怕这南宋朝廷大限将至,自己是不是设法与那“华夏军”的人勾搭到一起呢。虽然说他们的《华夏律》有些不讲理,但能打败蒙古人,谁都可以不讲理不是。
“唉,谁知道那些蒙古人那么无能,3o万人打人家不到3万的人马,居然就被人家打了个全军覆没,真是比猪还要笨几分!”
骂蒙古人没用的官,不知道是不是想过,他南宋的大军动辄被蒙古人打的漫山遍野的逃,那该称什么呢?而且一个个安慰着别人,惴惴不安着自己的心思。就算是想寻个门路,给人家说说。他们这个狗官宁愿辞职不干,只求留条狗命就好。
可惜啊,在春末夏初到来之时,依然是城外的消息能进来,城内的消息出不去。心里满腹的“衷肠”想诉,可没人听。朝中的狗官们,悄悄递出降书,没有1ooo也得有8oo
可是不管怎么委曲救命,不管怎么自甘处罚,临安外面就如同死了一样,一点回音没有。没了办法和希望的狗官们上朝的时候,这一次就有人说了。毕竟,狗急了会跳墙,何况狗官乎!
“皇上,我们信全城之兵,一鼓做气冲杀出去吧!想来城外各路勤王兵马早已经知道京师被困,已经到了左近也说不定呢!”
岂料话没有说完,另外有狗官就开口了。而且居然是用骂着说的,看起来只要能不死,尊严倒了就罢了。
“呸!谁不知道临安城外华夏军大军百万围城,哪一个派出去的探子回来了,哪有一封勤王之书进来了。如此困境之下,尽起京师之兵出战,只怕死无葬身之地矣!”
随后整个朝堂上的狗官们就吵起来了,此刻的宋理宗赵昀,自知下场不妙。早已经不再兜着圈子想办法了,眼下天天上朝君臣一块发发愁,回到宫里尽量寻欢作乐,只等着那个时刻的到来吧!
坐在龙椅上的他,听着大臣们的吵吵,大概是说了几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