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64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官军若是冲出去,只有自寻死路,若是晚上进攻,唐军又在营前埋了不少地雷,官军还没接近,就被炸的哭爹喊娘,秦良玉试过次就死了这条心。
还有条出路就是突围,秦良玉不由后悔没有在唐军来时的第天就溜走,那时或许能够杀开路出路,如今官军士气全无,恐怕突围。许多官军就要四散而去,若是唐军地骑兵追击,马上就是全军覆灭的结局,现在突围,秦良玉想都不敢想。
已是巳时了,若是前些天,唐军的炮火在半个时辰前已经响起,现在没有了唐军的炮火,许多官军反倒是惊疑不定,唐军莫非有其它动作。是要进攻了吗
秦良玉见到唐军今天反常,正在派人去城墙看是否有事发生,亲兵来报:“大帅。唐军派人来了。”官军本来对唐军都是唐贼。唐贼的叫。如今被唐军的大炮连轰了五天,心中胆气已丧,对以前的唐贼也改称起唐军来。
秦良玉心里明白过来,唐军此时派人过来,多半是要劝降了,她已是六十多高龄,儿子又下落不明,心中已存死意。回道:“不见,让他们回去,你对他们说,要想拿下顺庆府,就提兵进来吧。”
亲兵道:“大帅,里面还有少将军。”
秦良玉心中震,大为失态:“什么。你是说麟儿还活着。”
亲兵道:“回大帅。确实是少将军回来了。同行的还有两个唐军人员。”
秦良玉本来已是心如死灰的心活了过来,不等亲兵说完,已冲了出来,到了门外,见外面站着地个人不是她儿子马祥麟又是谁,她把上前,抱着了马祥麟,放声大哭:“麟儿,你还活着”此时地秦良玉再是个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帅,而是个痛失爱子而又复得的老妇人。
马祥麟已四十多岁了,自己的儿女都有成年的,见到了母亲虽然很激动,但被母亲如此这般抱在怀里却颇为尴尬,他挣脱开来,道:“母亲。这里还有客人。”
秦良玉才回过神来,将儿子放开。打量着马祥麟身后穿着唐军服饰的人,她惊叫出来:“来的可是卢建斗,卢大人。”四川消息闭塞。卢象升攻击唐军商洛重地地事秦良玉并不知晓,她看来人面熟,却不敢确认。
卢象升向秦良玉施了礼:“正是卢某,拜见秦帅,数年不见,秦帅依然精神矍铄,雄姿不减当年。”
崇祯二年时。皇太极率八旗官兵从蒙古绕道进犯京师。兵临北京城下,秦良玉率白杆兵北上勤王,卢象升则自己招募了万余人进京入卫。当时两人曾经并肩作战,卢象升虽然是个文人,但是长于射箭,熟悉兵法将略,治理军队也井井有条,给秦良玉留下了很深的映象,因此虽然分隔多年,秦良玉还是眼认出了卢象升。
秦良玉叹了口气,道:“如今我已老了,精力不比从前,才会被困在这个小小的顺庆府。”
卢象升道:“秦帅不必菲薄,双方实力相差太大,战然罪六也。”
秦良玉脸色变,忍不住问道:“我已老了。死不足惜。只是据我所知,皇上待你卢大人不薄,不到三旬,皇上便升你为邦阳巡抚,年纪轻轻,已是封疆大吏,我老太婆从没想到卢大人这样的人也会投靠唐贼。”
卢象升的脸红,道:“形势逼人,不得不尔,卢某何尝不想作个忠臣,无奈朝庭已是大厦将倾,皇上又刚愎自用,求治太切,对大臣动不动就杀伐,反观唐军,唐王雄才大略,手下英才济济,百姓更是安居乐业,两相比较,高下之别已显,今日卢某此来,正是要劝秦帅放下武器,免了城中这十数万生灵涂炭。”
秦良玉见儿子归来,心情激动,对卢象升才客气起来,她以前本来对卢象升映象挺好,更是分外受不了此人也投降唐军。见卢象升劝自己投降,火气下子冒了上来。道:“放屁。老太婆虽然读书不多。也知忠义两字,枉你读遍圣贤书,难道忘了世上有羞耻两字。”
马祥麟没想到母亲对卢象升如此不客气,连忙打圆场,道:“娘,卢大人远来是客,正是他向唐王劝说,孩儿才能回来,不如入内再谈如何”
秦良玉勉强给了儿子几分面子。道:“那好。里面请。”
进了里堂,秦良玉将卢象升还有另名唐军丢下不管,细细的问马祥麟这些日子的经过。马祥麟担心秦良玉恼怒自己降了唐军。反而不美。隐下了这段。只是说唐王不忍伤人太多。先提警告。然后才大规模炮击。
秦良玉恍然大悟,才知这些天唐军为何如此奇怪,她听到自己地儿子宁死不降时,不由老怀大慰,道:“麟儿,你是娘的好孩子,不亏为娘教导数十年,为人千万不可忘了忠义二字。朝庭对咱们马家有数百年的恩宠,万不可学些忘恩负义之徒,枉读诗书,却是个软骨头。”
这话直指卢象升,马祥麟瞥了卢象升眼,见他脸色毫无变化。才放下了心,对秦良玉道:“母亲,如今唐军已占尽优势,我军守不能守。走不能走,母亲下步不知有何打算”
秦良玉神色暗淡了下来,道:“麟儿,娘已经六十多岁了,死不足惜,以前以为你比为娘先走,现在你还活着,那就陪娘起死在这里吧。”
卢象升在旁道:“秦帅此言差矣,上天有好生之道。你就是死了之,难道让城中十几万父老也起绚葬么。”
马祥麟在旁道:“是啊,母亲,孩儿自从落入唐军之手,已是心存死意。可是城中十几万百姓何故。还有那白杆精兵。那是娘和父亲手创建的队伍,难道也要全部陪葬么”
秦良玉听了卢象升的话正要喝斥,马祥廊说,秦良玉愣了下,软弱的道:“城中百姓自有唐军来管,是杀是剐,也有唐军的事,至于那白杆兵,即然是我手创,在我手里灭了也没什么。”
卢象升道:“秦帅,大战起,百姓必定死伤惨重。又怎是我唐军之事。我军留此城不攻,非是不能下,只是考虑百姓无故,才没有进城,若是秦帅不愿降,那我也不勉强,请秦帅下令,让城中百姓出城,免伤无故。”
秦良玉不答,放百姓出城,若是在战前尚可,此时官军军心已失,若打开城门,恐怕这数万官军不知会散去多少。
卢象升冷笑道:“怎么,秦帅刚才也说百姓无故,此时又要反悔不成。城中百姓多死人,都是因你秦良玉之故,你为了个人的虚名,决定十数万百姓地生死。是否太过自私。”
秦良玉大怒,自已忠于朝庭有什么错,指着卢象升道:“我家世代忠良。这些百姓既生于此。那也是他们命该如此”
卢象升冷冷的问道:“既然如此。四川早晚要落入我军之手。你若不降。难道你连石柱的基业也不要么”
这话击中了秦良玉的软肋,她虽然忠于朝庭,但事关马家数百年地传承,她不也敢人作主,脸上顿时变幻不定。
第六卷烽火岁月 第三十五章家与君
秦祥麟向卢象升使了个眼色。对秦良玉劝道:“母亲,是降是战,唐军给了我们二夭时间考虑。不如暂且让他们下去,等叔叔和舅舅来了再议如何”
秦良玉心中已乱,点了点头,几名亲兵将卢象升和他的副手请了下去,马千使和秦民屏两人正在城上巡视。听到马祥麟回来了。大喜过望,急忙赶回来,正好看到了卢象升秦民屏咦了声。道:“建斗老弟,你怎么会在这里”
秦民屏是秦良玉最小的弟弟。年龄比卢象升大不了多少。当年那次勤王之战卢象升率军给秦民屏解过围,可以说对秦民屏有恩。两人关系也非常不错。尽管分别八年。秦民屏还是眼就认出了卢象升。
卢象升点头道:“正是我。秦兄弟。咱们多年没见了。没想到你记得我。”
秦民屏已看到了卢象升身上所穿的衣服。脸色变。道:“你现在是唐军”
卢象升道:“不错。我现在是加入了唐军。现为唐王特使,前来拜访秦帅,秦兄弟不会与我割袍断义吧。”
秦民屏叹了声,道:“当年你救过我。无论你是哪边。这份恩情,秦某断不敢忘。不过,我姐姐固执的很,你若是来劝降。我劝你还是死了这份心。”
马千使在旁边拉了下秦民屏,道:“这种投敌叛国的小人,何必跟他多谈,咱们还是先去见过嫂子和侄儿再说。”
秦民屏和马千使虽然是同辈。但两人岁数差了几乎辈。马千使更象长辈,他发话。秦民屏不得不听。回头歉然的向卢象升笑了笑。道:“建斗,你远来是客,我看过外甥后。咱们起喝个痛快。”
卢象升答应了声,两人随着官军来到了帅府的间侧房,等于软禁了起来,见没有旁人。副手对卢象升道:“大人,看来这个秦民屏对大人很有好感,对我军也没有偏见,若是向他劝降,或许会比较容易。”
卢象升点了下头,道:“有马祥麟在。秦良玉再固执也会动摇。对这次任务我可是十拿九稳。”
马千使两人匆匆赶回。还没进屋。突然听到了秦良玉和马祥麟的争吵声。他大为惊讶侄儿向孝顺,怎么会和嫂子争吵。连忙走了进去。见秦良玉气得头发乱颤,对马祥廊道:“孽障。给我跪下。”
马祥麟却扬起了脖子道:“母亲我没错这次你就听儿子句劝吧”却还是跪了下来。
马千使走了进去过。想将马祥麟拉起,道:“你回来了,让我看看,有没有那儿受伤。”
马祥麟却不肯起来。只是回道:“多谢叔叔关心,侄儿没事。”
马千使连忙道:“嫂嫂。侄儿平安归来,应当高兴才是,为何象要大动干戈的样子”
秦良玉气道:“我宁愿这个孽障死了,免得沾污了马家数百年地清益,没想到我秦良玉临老了。却发现生出了这么个不忠不义地东西。”
原来卢象升走后,马祥麟就开始对母亲旁敲侧击起来。还讲了些唐军的好话。秦良玉对儿子最清楚不过。儿子刚开始回来时太高兴了,现在静下心来却感觉不对劲,唐军不可能毫无代价的放马祥麟回来,开始逼问马祥廊到底有没有降过唐军。马祥麟见瞒不过。索性说也出来。并劝秦良玉也降,这下把秦良玉气得够呛。
马千使听说侄儿降了唐军,心理也是格登下,不过,侄儿回来,心中还是高兴的多。对秦良玉道:“嫂子,祥麟这孩子从小是你教育的,心里的忠义还是有的。只是落到了唐军手里。不得不虚与委蛇。即使降了又何妨。现在回来了重新脱离就是了。”
马祥麟跪在地上道:“叔叔。侄儿降唐军非是虚与委蛇。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目前唐强明弱,我们犹如瞠臂当车不投降侄儿生死事小,马家的生死存亡事大唐军入主四川已成定局。我们何不顺应潮流,否则有朝日我们马家有可能被唐军在全川连根拔起,马家三百年地基业将毁于旦。那时我们都将成为马家的罪人。如何对得起马家的列祖列宗。”
秦良玉双手颤抖,对马千使道:“你听听这象是个为人臣子所说的话吗。自古忠臣不事二主,你这个孽子,是要将马家忠义之名丢光,我就当没有生你这个儿子。亲手杀了你。”
秦良玉越说越气,拔出自己手中的宝剑就要向马祥麟砍去,马干使大急,连忙上去挡住,秦民屏在后面听得清清楚楚。接道:“姐姐。祥麟说得有理,咱们这些年来替朱家卖命卖的少吗,大哥秦邦屏死了,祥麟丢了只眼睛。可朝庭是怎么回报我们地。姐夫又是如何死地姐姐又是否还记得”
万历二十六年。播州宣抚使杨应龙勾结当地九个生苗部落举旗反叛,朝廷派遣李化龙总督四川贵州湖广各路地方军。合力进剿叛匪,马千乘与秦良玉率领三千白杆兵也在其中叛乱平息后。论功行赏时,石柱白杆兵战功卓著,被列为川南路第有功之军。秦良玉初次参加大战,立下汗马功劳,除受到重奖外,“女将军”的英名也远播四方。
可在班师凯旋的路上,由于天气炎热。马干乘染上了暑疫;回到石柱后。又因接待不恭,得罪了内监邱乘云,被邱乘云设罪投入狱中。由于得不到治疗调养。马千乘在狱中病重而死。
秦良玉想起自己的大夫。心中也是酸,还是道:“你姐夫的死是邱乘云那个贼所为,再说朝廷也没觉得你姐夫有罪。否则不会仍保留了马家石柱宣抚史的世袭职位。”
秦民屏冷笑道:“邱乘云是什么人,那是个太监,就是皇帝的狗腿子,他害死了姐夫,却屁事也没有。直到牵涉到魏忠贤案中才不得好死若不是他站错了队。现在我们还只能看着他逍遥地活着。这样的朝廷早就不值得效忠了,祥麟降了唐军也好,那我们起降了吧。”
秦良玉没想到弟弟说出这么番话来。气得全身颤抖:“你怎会说出这番大逆不道的话来。莫非今天想气死我不成。你也给我跪下。”
秦良玉虽是秦民屏的姐姐,但大他二十多岁,亦姐亦母。秦良玉发话。秦民屏也不得不跪下来。口里还是道:“姐姐,你不为自己着想,不为祥麟和我着想。不为外面上万的家乡子弟着想,也要为马家三百年的基业着想,这几天。唐军的实力姐姐也看到了。唐军若是全力攻。我们又挡得了吗难着要让马秦两家绝嗣吗”
秦良玉颓然的坐了下来子这二条正是她左思右想要考虑避免的。她可以死,马祥麟也可以死,甚至外面地数万名官兵。十几万百姓都可以死。但她却不能让秦马两家断了香火她语气萧瑟的向马千使问道:“很好,秦,马两家共有四人在此,二人要降唐军小叔,你现在代表马家,你的意思呢。”
马千使从未见到过秦良玉如此低落看了跪在地上的两人眼。道:“我听嫂嫂的。”
秦良玉道:“那好,我现在命令你,马上带兵去杀了那两个唐军特使。”
秦民屏和马祥廊顾不得再跪了。跳了起来。个道:“姐姐。杀不得。”个道:“母亲。杀不得。”
秦良玉喝道:“跪下,谁让你们起来的。”两人只好重新跪了下来,起看着马千使,摇头想让他不要答应。秦良玉也紧盯着马干使。
四月地天气。还是颇为寒冷。马千使地额头上却渗出了豆大的汗滴,他虽然对唐军没有好感,但若是要在家族和朝庭之间选样保留,他肯定毫不犹豫的选择家族。如今形势严噪,若是把唐军的特使杀了。和唐军再无挽回的余地,他艰难的道:“嫂子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姐姐不愿降把他们驱赶回去就好了。”
秦良玉冷笑道:“好,好,你刚才说全听我的,也是废话,如今我倒成了孤家寡人,小叔不听我地,弟弟不听哉的;连儿子也不听我的。”
马千使咬牙。道:“好,我听嫂子的就是,我这就带兵去杀了那两个唐军特使。”转身就朝外走去。
秦民屏和马祥麟正想去拦住马千使,突然外面响志了二片噪杂声,而且声音越来越近,正是冲着帅府来的,几人呆呆的看着,心里在想:“什么人敢在帅府喧闹”
秦良玉正要派人去查看。个亲兵连滚带爬的跑了进来。道:“大帅,不好了,外面要闹兵变了。”
秦良玉愣怎么会兵变官军士气虽然低落。但帅府附近都是马家的嫡系,即使有兵变也不会在帅府。她再也顾不得地上跪着的儿子和弟弟,连忙起身出去,秦民屏和马祥麟互相看了眼,也跟了出去。
出了帅府。外面黑压压的围了片人。正是马家地白杆兵,另外还有土家族的嫡系子弟,秦良玉呆,这些人都是马家绝对忠心的力量。就是唐军到了外面。也没有是马家的嫡系子弟闹兵变让秦良玉惊诧。
见秦良玉出来。外面乱哄哄的声音顿时静了下来其中人道:“大帅,听说唐军已占了合州,我们的归路断了,是不是真的”
马千使虽然把唐军占领了钓鱼城的消息捂住了。但那天逃回了不少人,还是有消息漏了出去不过。大家都把它当成了谣言谁也不相信,大帅早作了安排,已派出了少将军去守城没有人相信唐军能在少将军手里将城轻易夺走。所以唐军攻势虽大,炮火也让他们害怕。但大部分马家的嫡系都认为打不过唐军,随时可以撤回去,心里还是稳当。
可今天大早。马祥麟和唐军起来到了城中。看到马祥麟的士兵不在少数。许多士兵不由嘀咕。少将军应该在钓鱼城才对。怎么会在这里,加上前几天的传闻,许多人马上觉察到了不妙,纷纷去找传闻的源泉。
马千使急着看侄儿,没有注意到士兵有这种情形。也没有防范。许多士兵终于问到了当日关押的士兵,无疑证实了这个消息。许多人下子感觉睛天霹雳,回家的归路断了这可怎么办越想不由越慌。才齐齐找到了帅府。
帅府的亲兵也是从石柱来,听到这个消息也慌了手脚,哪里敢拦,所以这些士兵直到帅府门外。才有亲兵去禀报秦良玉。
见到外面那么多的士兵涌了进来。秦良玉知道再也瞒不下去。道:“不错,唐军已经占领了钓鱼城。”
嗡的声,整个场面顿时乱了起来,士兵们虽然证实了归路已断。但秦良玉在众人心中直是常胜将军。威望很高,他们起来找大帅。实在是抱着线希望,大帅已把归路夺了回来。如今秦良玉亲口证实,大家最后丝希望也破灭。
有人屁股就坐在地上。脸如死灰。更多的人失声痛哭。整个帅府传来了阵哭声,秦良玉只觉是心烦意乱,大声喝道:“住嘴,所有人都给我站起来,看看你们象什么样子,还象是个军队的样子吗”
所有的人都惊愕的看着秦良玉,他们有些人已跟了秦良玉二三十年,秦良玉直是带着他们打胜仗,其中个已白了半头的士兵道:“大帅你定能把唐贼打败把我们带回去。是吗。”
秦良玉摇了摇头,道:“唐贼很强大。这次我没有把握打败他们。”
其中个年沓不到二十岁的士兵哭道:“大帅,那我们会死吗,我是不是再也见不到阿妹和阿妈了”
秦良玉眼睛也红了起了。摇了摇头道:“不会。我不会让你们死我定把你们活着带回去,去见你们的阿妈。见你们的阿妹。”
第六卷烽火岁月 第三十六章临阵招兵
数士兵知道秦良玉这次瞒了他们,秦良玉的话很是让这些汉子很是感动,不管怎样,秦良玉还是他们敬重的统帅,许多士兵哽咽道:“大帅,我们相信你,你定能把我们带回去。”
马干使乘机道:“好了,大家回去吧,大帅定会想办法,让大家都活着回到家中。”许多士兵没得到想要的答案,心中失落无比,秦良玉的威信还是让他们相信了自己的大帅,个个走出了帅府。
秦良玉站在台阶上,呆呆的看着众人离开,直到最后个人走了,还是动不动,她感觉到自己的眼睛已有了液体流出。在帅府,自己可以毫不犹豫的作出与唐军拼个你死我活的决定,但和这些全心全意信任自己的士兵接触,心却硬不下来二只青二个念头,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白白送死。
自己什么时候心变得如此软了,慈不掌兵,若是再年轻十岁,自已定不会被陷入如此两难的境地,就是到了这个地步,也会毫不犹豫的率军与唐军决战,看来自己真的是老了。
马千使望着自己的嫂嫂,看她眼角里流出了泪水。大吃惊。自从大哥死后,他还从未见过嫂子流泪,见秦良玉站着动不动,叫道:“嫂嫂,嫂嫂。”
秦良玉惊醒迂来,将眼泪擦了擦。道:“什么事”
马干使见秦良玉心情不佳小心翼翼地问道:“大帅。还要不要把那两个唐使杀了”
秦良玉反问道:“二弟。我若是改变主意。你还会支持嫂嫂吗”
马千使怔,随即道:“妓嫂,无论你作出什么决定,我都听嫂嫂的。”
秦良玉道:“那好,你去把那两名唐使带来吧”
马千使应了声:“是”朝关押卢象升的恻房走去。
身后的秦民屏和马祥麟两人对望了眼,松了口气。感觉到秦良玉心里有了转变。忙上前向秦良玉道:“阿妈阿姐刚才我们不该顶撞你,你罚我们吧。”
秦良玉叹了口气。道:“罚你们干什么。我老了。想要解甲归田。回家享点儿孙之乐。这次,我会率大家起降唐,至于以后就是你们地事了。”
两人都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见秦良玉语气悲凉,心中又有点替她难过,是啊,个征战生不败的将军,到老了。却要放下兵器向敌人投降,恐怕没有比这个更让人难堪的了。
卢象升被软禁起来。倒也不着急,官军已经无路可退。谅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刚才官军的喧闹二度让他担心起来,这好象是兵变的样子,万秦良玉控制不住局势那就遭了。官军乱起来。他们若是糊里糊涂地死在乱军下,那才冤枉,好在不久帅府就恢复了平静,两人提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门“吱。”呀声开了。马干使走了进来。面无表情的道:“秦帅要见你们,跟我来吧。”
卢象升和副手互相看了眼。没想到秦良玉这么快就要见他们。卢象升心中有点不安,刚才看秦良玉的意思,没道理这么快就决定要降。到底是什么事,卢象升本想问下马干使,又不知如何开口。索性也言不发的跟着。
进了正厅,卢象升看见秦良玉下子好象老了几岁,神情落寞,而马祥麟向他露出了个笑意,卢象升心里顿时有了底,道:“参见秦帅”
秦良玉摆手道:“从今天起。我已不是什么秦帅。只是个糟老婆子,我想把孩儿们都带回石柱,不知唐王能否同意”
秦良玉提出的第个条件就让卢象升犯了难,若秦良玉只是诈降,回到石柱后重新反对唐军,那岂不成了场空,他想了想,道:“唐王曾说,秦帅生征战无数,无论是剿匪也好,勤王也好,都是战功显赫。唐军初起不到十年,有许多借重秦帅之处,还请秦帅不要推迟。”
秦良玉知道自己想回去的想法不可能了,叹了口气,自己是确实累了。不想再征战,可是唐王却不定会相信,只得退而求其次,道:”也罢,老身这把骨头就暂时替唐王卖命几年,只是我石柱的兵马出来已大半年,士丰多思念家乡,不知唐王可否同意让我二弟马千使把他们带回家去”
卢象升点了点头,道:“这条我可以替唐王作主答应秦帅,不知秦帅还有何条件。”
秦良玉默然半响,才道:“没什么了,你回去告诉唐王,就说我老婆子降了,明天唐军就可以入城。”
卢象升愣,几乎不相信自己地耳朵,还以为秦良玉必定要讨价还价,没想到见第条唐军不答应,马上就全面退守。这等于是无条件投降。不过,他马上佩服起秦良玉来。不亏是征战多年的老将。拿得起。放得下,道:“那好,秦帅,咱们以后又是同殿为臣,卢某以后还需要秦帅提点才行。”
秦良玉花白的头发颤动不已:“提点不敢当,只是我这个弟弟和儿子都是三四十岁的人了,却还不能让人放心。他们还需要卢大人以后多多照拂。”
卢象升连忙道:“定,定。”没想到能这次任务比想象中还要顺利。卢象升轻松了下来,和秦良玉商定好投降细节后,卢象升和副手就告辞回去,而马祥麟则留了下来。
卢象升走,马千使忍了半天,才道:“嫂子,唐王要招降我们,必定会让卢象升答应我们很多条件,刚才为什么不提”
秦良玉”哦”了声,道:“我们能提什么条件”
马千使道:“嫂子,你怎能如此糊涂,至少也要让唐王答应永保我们石柱宣抚使的条件。”
秦良玉道:“我已经提了,唐王连放我回去石柱都不能答应,还会答应这个更苛刻的要求吗,二弟,我知道你不喜欢唐军,才让你把兵马带回去。我们既然降了。就不能再三心二意,马家的石柱宣抚使是先祖随明太祖爷刀枪拼下来地,我们在唐军中寸功未立,凭什么让唐军也照样册封,就是现在唐王为了招降我们,答应了,若以后不能建功立勋,恐怕是祸不是福。”
马千使道:“那我带回去地这么多士兵怎么安排”
秦良玉毫不犹豫的道:“解散,这些年来,石柱的子弟随我东征西讨不知有多少人埋骨他乡,也该让他们享享清福了,二弟,你记住,若没有唐王的命令,你不可擅自招募军队。切记,切记。”
马干使道:“嫂子,你放心,我记下了。”
秦良玉才放下了心。让自己地亲兵出去传令,明天全休官军将向唐军投降,接到命令地官军心里都涌上了百般滋味,他们的秦帅败了,败了干净利落。而他们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唐军的轰炸,每个人都默默的探试自己的兵器,没有唐军的炮声,整个军营都显得异常安静。许多人都知道,四川大势已去。
城中的百姓今天没有听到唐军的炮声还在奇怪。接着就传来了官军投降地消息,他们都欣喜若狂,对他们来说,无所谓朝庭,还是唐军,官军投降了,那就意味着不用再打仗,他们的房屋不会再被炸。他们的性命也保住了,生活又会恢复正常。
第二天,唐军顺利的进城,数万名唐军排着整齐的队列,律黑衣黑甲。兵器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尤其是看着马匹后面拉着的大炮,整个队伍显出了片杀气。本来是前来欢迎的百姓,下子震憾不已,全体哑雀无声,默默的看着对支部队进城,直到锣鼓响了起来,两旁地百姓也想起了自己的使命,大声欢迎起来。
李鸿基接见秦良玉时,对她温言勉励,将秦良玉封为忠武将军。这是正四品地武将,在唐军中只在马维兴,高立功,李双喜三人之下,让秦良玉大感承受不起,几次要根脱,都被李鸿基拦了下来。
顺庆府的四万多官兵重新被打乱收编,其老弱每人发给十两银子放其回家,其余人择优成为唐军地正式士兵,四万多官兵,最后只留下了万六千多人,秦良玉本来是想把她从石柱带来的子弟兵都带回家,李鸿基也答应了,不过要求秦良玉让士兵自愿选择继续当兵还是回家,秦良玉估计大家都厌倦了打仗,定都会选择回家,遂同意下来。
结果大出秦良玉意料,唐军公布参军的待遇后,许多人都不愿回去。她所带的万多人,大多是精锐,有七千多人被选中留了下来参加唐军。许多不符合规定,被剔除出去的人还想找秦良玉求情,让他们重新加入军队,让秦良玉颇为尴尬。她才知道对于普通士兵来说,能吃饱饭。还有军饷可以拿才是最重要的。
秦良玉的投降,在四川的军民心中引起的震动几乎是根毁性地,许多城池再没有抵抗的意志。唐军到就开城投降。连剑阁这样的险城也不例外,唐军在短短十多天,就快速推进,拿下了十多个县城,首府成都的前面只还有个孤凌凌的锦州府在官军手里今锦阳。
锦州府知州薛六鸦听闽秦良玉投降,也是失魂落魄,他连忙派人向成都求救,巡按刘之勃接到薛鸦的求救文书,听到唐军来势汹汹,大惊失色,马上招聚四川监军道廖大享,副将罗尚文马应魁等人起商议,拟派兵去救锦州。
廖大享听完,马上道:“不可,成都只有二万人马。自保倘且来不及。怎可再分兵。”
刘之勃为难的道:“若不分兵。锦州下。成都再无屏障。区区二万人马,又怎可挡唐军十万数虎狼之帅。”
众人听了,哀声叹气起来,这时副将马应魁道:“成都府人口不下百万。大人何不尽取成都财帛。招募士丰。旬日之间。十万兵马垂手而得。又何必怕什么唐军。”
众人眼睛亮,齐齐的望着刘之勃,刘之勃道:“成都倒还有些余财。可前段日子支援秦良玉,所耗颇多,如今剩下的钱粮能招聚三四万人就不错了。”
众人不由对秦良玉大声咒骂起来。以前都以为她会是四川的柱石。要人给人,要粮给粮,秦良玉倒好,竟然降了。
罗尚文站起来道:“大人,有多少先招多少,未将回去后,马上开始准备招募人马,还望巡按大人在全府发出布告。要求川人起保卫成都。勇于参军,把唐贼从四川赶出去。”
刘之勃连忙道:“好,明天招兵地布告就会贴满全府,物质也会尽快调拔,招兵之事就拜托罗将军和马将军了。”
马应魁道:“大人。就算如此。能顺利招聚到三万人马。我军依然不是唐军的对手,秦良玉有五万大军,又多是能征普战之辈,她这投降,唐军越发强大,我们只有二万正规军和三万临时征召的军队。又如何能抬。”
罗尚文不悦地道:“马兄太抬举秦良玉那个老太婆了。我看她是徒有虚名,才会被唐军吓就降。”
罗尚文看不起秦良玉。其他人却不这么想。尤其是廖大享。曾有段时间担任过秦良玉军中的监军,深知秦良玉的嫡系人马比成都的正规军尚要厉害,如果只有五万人马。莫说抵挡唐军不够。就是秦良玉单来。成都也不定能挡。众人时又沉默起来。
刘之勃出了计,道:“蜀王富可敌国,为今之计,不如我等起去蜀王府,求蜀王拿出资财助军,若蜀王能应允。休说十万人。招募二十万人也有余。”
众人面面相觑。从太祖刹第代蜀王朱杯以来。至如今的蜀王朱至厨,已是十三代了,蜀王的封地占了成都二成还多,这数百年积累下来非同小可,而且这蜀王可能是遗传。代比代吝备。从来只见进。不见出。这代蜀王朱至厨更是变本加厉,想从他手中掏钱出来,简直是难上加难。
刘之勃见众人都不愿意去,道:“如今是非常之期,成都有存亡之危。若是唐军攻进城,蜀王也不能免,大家同去请求,蜀王或许能答应。”
众人听巡按大人如此说。也只得勉为其难。答应同去蜀王府。
第六卷 烽火岁月 第三十七章 包围成都
在历代蜀王中,只有第任蜀王朱椿有才能。当其他诸侯王都以拥有支强大的军队为首要任务时,他却提出了用礼教治理四川。
朱椿在位期间,聘请了许多有名的文人到蜀王府任职,还协助地方官平定了大渡河带少数民族的叛乱。朱元璋对这个儿子比较偏爱,称他是蜀秀才。而官方的史书则称:“蜀人由此安居乐业,日益殷富。”
但朱椿之后的其它蜀王们则是黄鼠狼下耗子窝不如窝。这任蜀王朱至澍是朱椿的九世孙,在另个时空中,他还可以在四川作为蜀王再过上七八年的逍遥日子,直到崇祯十七年,张献忠攻入四川,朱至澍怕受大西军侮辱,和他的妻妾起投井自杀。
此时朱至澍刚刚三十来岁,正值壮年,精力旺盛,正在和自己的四个美貌内侍在花园调笑取乐,王府总管康二来报:“王爷,巡按刘大人,监军道廖大人,还有几位副将起求见。”
朱至澍大为不耐,和其他有野心的番王不样,历代蜀王除了第任蜀王有过上万人的护兵外,其他蜀王都对政事,民事概不感兴趣,都是无能力也无志向的酒囊饭袋,只知吃喝玩乐,因此四川的历史事件十分平淡,既没有盖世的文治武功,也没有血沃沙场的赫赫征战。
这样的番王皇帝无疑是最放心的,所以历来皇帝对蜀王都很宠信。反而多有封赏,朱至澍也同样如此,作为个番王。朱至澍除非是有人侵犯到王府地利益,否则他是很讨厌见到地方官的,但蜀王府的利益谁敢侵占。般都是王府地奴才仗势欺人。官府也不敢管。只有当王府的奴才实在太过时了,官府才会到蜀王府通报下,所以基本上若有官员上门,都没有好事,听到这么多官员起来找他,估计是那个奴才又犯了大事。朱至澍更是不耐烦,道:“不见,就说我休息了。”
康二抬头看了看天,为难的道:“王爷。天色还早,没有人这么早就休息。”
朱至澍大怒,随手拿起个酒杯,朝康二丢下,道:“你个死奴才,我说休息就休息,那帮家伙有什么好见地,无非又是咱家哪个不长眼地奴才惹了事,来找蜀王府地茬来了,告诉那个惹事的家伙,自己摆平。”
康二眼见杯子砸来,却不敢躲,硬受了下,刚好砸在额头上,登时肿起了个大包,他再也不敢多嘴,悄悄下去,康二恨这帮官员让自己额头挨了下,故意不去回报,就让成都府的这些最高文武大臣在厅内傻等。
数人在厅内候了大半个时辰,刚才的康二总管却没有回来,刘之渤连忙向旁边的个门子打听,那门子敝了敝嘴道:“蜀王府如此之广,时找不到王爷也是有的,还请大人稍待。”
刘之渤想也就释然,只得和众人耐心等下去。
蜀王府还是由第代蜀王朱椿所建,占地五百七十多亩,坐北朝南,围绕蜀王府地城墙全部用青砖砌成,墙高三丈九尺,周长五里,城下有条水波荡漾的护城河,护城河之外,还有道周长九里的萧墙,要在这么大的地方找个人,确实不容易。
哪知直到天黑,众人还是没有等到康二回话,刘之渤再也坐不住了,悄悄塞给了门子锭银子,道:“还请这位兄弟帮本官找下康总管,我们确实有急事求见王爷。”
那个门子捏了捏手中地银子,估计有个三四银,道:“好吧,我去找找康总管,看王爷有没有传下话来。”
康二见到那个门子的回报,才慢腾腾的来到刘之渤等人所坐的大厅,道:“王爷已经休息了,你们有什么事,以后再来吧。”
刘之渤几乎要气得吐血,等了半天,就这样句话,但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刘之渤也不敢得罪这个王府大总管,勉强止住怒意,道:“康总管,下官几人确实有要事要见蜀王,还请通传下。”
康二哦了声道:“有什么要事,又是哪个王府奴才闹事了,这也轮不到你巡按大人来管哪,随便派个县官,知州也就可以了。”
刘之渤道:“非是王府有人犯事,实在是有件关系到成都府安危的大事要王爷作主。”
康二却不信,以为那帮官员危言耸听,冷笑道:“成都的安危自然有你们这些成都的文臣武将来管,又关我们王爷什么事,来人,送几位大人出去。”
刘之渤等人虽然知道蜀王吝墙,要他出钱很难,却万没有料到,成都的文武大员齐到王府,连蜀王的面也见不到,就被王府总管康二扫了出来,几人都气得发抖,却毫无办法,望着咣当声关上的王府大门,四人只能相对苦笑。
康二之所以敢对成都府的官员无理,那是因为四川不但蜀王是世袭的,就是这康家总管也是世袭的,据说当初第任蜀王朱椿就番前,朱远璋曾派位康公公负责修建蜀王府工程。
康公公到成都后,为给蜀王修座有特色的王宫而绞尽脑汁。他随行的建筑师们向他建议,要想恢复蜀后主孟昶时代的芙蓉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时也不容易弄出特色来。皇城是蜀王的宫殿,必须建在成都城的中心位置,力求把它弄得美轮美奂。
康公公采纳了这建议,把蜀王府的地址整个成都城的中心。为了讨好朱椿这个深受朱元璋喜爱的藩王,康公公在王府的修建过程中,完全不计成本,五年之后,座雄伟壮丽的皇城在成都落成了。
康公公五年地辛苦却并没有得到他所希冀的回报。甚至反倒因为皇城的建设而丢了脑袋。修建蜀王府地五个年头,康公公以种不惜血本的办法去施工,因而国库里的银子如同流水样哗哗地流了出去。康公公地这种做法引起了成都和四川地方官员们地强烈不满。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