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其他小说 > 闯王李自成新传最新章节 > 第 54 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54 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那里的驻军,相反还有所加强,除去两地的官军外,朝庭只有财政充许,还可以抽出九万大军来攻击山西的唐军,因此李万成也见好就收。

  晋中失守的消息在第三天后才传到了陈奇榆耳中,这几天,官军和拓养坤直在汾河两岸对持,拓养坤数次想渡河都没有成功,这天,拓养坤接到李万成的命令,他的任务已完成,可以回去了。

  等拓养坤乘船顺流而走后,陈奇榆才放下几天来紧绷的心,官军的大炮虽然可以阻止唐军渡河,但他不象唐军,炮弹可以随便放,每枚炮弹都要精打细算,就这样,只不过三天时间,太原的炮弹已清耗了半,照这个速度下去,六天后官军的大炮就要变成废铁,因此,唐军要走,陈奇榆并不纠缠,只是这仗官军打的有些莫明其妙罢了。

  不过,击退了唐军,总是件好事,等陈奇榆静下心来,才发现近在咫尺的晋中已数天没有消息,他赶忙派人向晋中查探,探子的回报却让他几乎吐血,晋中城高高飘扬的已是唐军的旗帜,周国卿的五千人,竟无人漏网。

  陈奇榆当然不甘心,他马上命忻州的两万人马赶来,起把晋中给夺回来,陈奇榆只所以把二万人马放在忻州,纯粹是因为军费的原因,太原供应五万大军的粮草军需已经够紧张了,只好把二万人马放在忻州,让他们就近于食,否则七万大军长久的聚在太原,非把太原压跨不可。

  至于不把二万大军放在晋中,那是因为晋中离太原太近,太原的部分军需还要晋中来供应,加上陈奇榆认为五千大军的晋中,即使唐军来攻,守个数天总没有问题,旦有事发生,自己可以马上从忻州调兵到太原,而太原的兵马就可以先分出部分去救晋中,哪知晋中被唐军拿下后,太原竟会毫不知情。

  没有了晋中,太原和辽州的联系也被切断,唐军还可以随时拿下辽州,从此山西正式被唐军分为二,从区域上看,双方各占半,但从人口和经济上来看,官军所占之地远比唐军所占之地贫瘠,而且大同,朔州带多次被蒙古人和满人入侵,更是满目沧夷,太原的五万大军马上又要有近半的粮食没有了着落。

  等忻州两万人马到,陈奇榆亲率三万大军来攻晋中,到了城下,见晋中的城池有段显然是刚刚修好,看来唐军就是从这里攻进去的,陈奇榆想借着城池刚修的漏洞,也从这里用大炮轰个缺口进去,但等官军的大炮刚摆开,晋中数十门大炮起发射,刹时不但炸死了不少官军,而且把官军的大炮也炸翻了不少,阵奇榆连忙指挥大军后退。

  刘希元故意藏起了重炮不发,等官军退出炮火范围,刚刚整好队时,城头的重炮又开始响了,炸在了官军阵营中,掀起朵朵死亡的浪花,陈奇榆没想到唐军这么快就运来了重炮,心中恨恨不已,知道若要强行攻城,恐怕要等唐军的炮弹耗光才可以,那时的伤亡不是他所能呈受的,吐了口血,陈奇榆恨恨的道:“退”知道晋城落入唐军手中后,再也夺不回来,只得率军返回太原。

  得到李万成拿下晋中和太谷两城的消息后,李鸿基很是高兴,马上嘉奖了李万成,对立功人员都有奖赏,拓养坤第次领兵牵制了太原的五万大军,虽然丢失了十门迫击炮,李鸿基还是给也发了枚三级银质郧章,刘希元以四千人马和官军二千人马交战,自身只损失了不到二十人,就将官军的二千人马全歼,功劳最大,李鸿基将他再升了级,由原来的从五品游骑将军升为正五品的定远将军,李万成手下下子有了三个正五品的大将,这在唐军中还没有先例。

  唐军现在的总兵力并没有扩张,只有十五万属于野战军,其中山西为五万,统归宣威中郎将李万成指挥,宁夏甘肃二地有三万大军,由骁卫大将军马维兴,怀化中郎将高功二人统领,榆林驻有二万大军,由归德大将军李双喜统领,可以随时对草原支援,还有路大军驻扎在草原,总数为五万人,配合顾君恩的筑城,随时镇压敢于反抗的蒙古部落,统领为武卫大将军高立功和明威中郎将高杰。

  至于西安的三万人马属于唐军的近卫军,统领是近卫中郎将李过,唐王不动,这三万人马就不会动,虽然三万人马装备可能还超过野战军,但却不适合算在野战军当中去。

  当然,如果要作战,唐军可以将各地的守备部队拉上来,足有二十万大军,而且守备军可以在数月内扩充倍人马,还可以征发民夫,组成数十万的大军,但守备军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都远远比不上唐军的野战军。

  所以,如果唐军要大战的话,只能把李双喜的二万军队抽调出来,还有宁夏,甘肃的三万人员可以抽调出二万人员出来,组成四万野战军,当然,如果唐王要亲自指挥的话,还可以加上三万近卫军。

  草原的广大,越来越使唐军上下觉得人力不够,现在是到了该再次出击的时候了,鉴宝会上收取的巨额银子,足可以支付唐军数次大战的军费还绰绰有余,李鸿基已下令李双喜的二万人马和高功抽调的二万人员前往西安,唐军下个目标指向哪里,参谋部正在争论不休。

  第五章伐明三策

  丢掉了晋中,太谷两城,陈奇榆赶忙把先前的奏章追了回来,重新给朝庭发去了新的奏章,只说唐军大举进攻,晋中,太谷寡不敌众而失陷,太原则在他的指挥下大败唐军,杀敌上万,剿获大炮十门,完整的有四门,但唐军众多,要想收复两城,则力有未逮,由于粮饷已欠三月,士卒多有怨言,要求朝庭从速调拔粮饷,援兵,才能重新收回两城。

  崇祯手导演了和氏璧归于朝庭后,心里稍作安慰,在他看来,即然三位大学士都相信了,那么百官肯定会相信,百官相信,那百姓自然也会相信,就算唐军所得的是真,他也不用再害怕天命归于唐了。

  此时接到陈奇榆的奏章,崇祯深感失望,自己给他那么大的信任,陈奇榆在山西却毫无作为,丢失了两城,还有脸报功,向他推要粮饷,但崇祯又深感身边无知兵的人才,杨嗣昌本来是他认为可以接替陈奇榆的五省总督的人选,但偏偏这时杨嗣昌的父亲去世,杨嗣昌丁忧在家,崇祯手头时没有接任的人选,勉强压住了自己的怒气,给陈奇榆送去十万两内努银作为粮饷,补上以前的些积欠,要求他尽快把两城夺回来。

  对于大明来讲,崇祯八年的形势还是要比崇祯七年要来的好,大明的三个最主要的敌手,是满人,二是农民军,三是算在叛军中的李自成部,第个敌手满人被李自成打残,朝庭在关外的压力减轻了许多,农民军的首领高迎祥被擒杀,剩下的最大敌人只有个叛军李自成了,而李自成好象暂时失去了进取心,与朝庭维持了长久的平衡,才能让朝庭喘上口气。

  但朝庭的财政状况并没有好转,相反,由于剿灭高迎祥的巨额军费,将大明的财政进步拖跨,朝庭在十月份国库就已空了,京官们都已欠饷二个月,眼看就要到年关,总不能让京官们也空着肚子过年吧,朝庭上去都在眼巴巴的盼着福建广东两省的赋税能尽快运到京,以解燃眉之急,对于各地重新起伏的农民起义,朝庭只得责令地方官进剿。

  崇祯八年的年底,西安城中迎来了二批回调的大军,榆林的李双喜先带兵返回,随后是从甘宁二地抽调的两万大军,各地的高级将领也纷纷回到西安,唐军在各个地方的军事行动都暂时停止,等待着参谋部和唐王作出决定,大战之前,先有段难得的宁静。

  参谋部给李鸿基提出了三策,策是让高立功在草原的五万大军直接从张家口带攻击京师,另路大军从山西出发,攻击真定,保定,切断南方的勤王军进京路线,然后与高立功的大军会合于京城,举拿下京师,推翻大明,然后再慢慢收复南方各省,这策得到参谋部三名文官的拥护,他们都认为朝庭的力量不是唐军的对手,只要拿下京师,就算真正改朝换代。

  第二策是让高立功的部队按兵不动,只要作出威胁京师的态度就可以,唐军只需派路大军拿下整个山东,将京师和江南各省的联系切断,那时无论是唐军要对付江南,还是对付京师,都可以事半功倍。

  第三策是唐军先杀入江南腹地,占领整个南方,然后再举兵北伐,到时北方粮饷断绝,纵有精兵也无济于事,这策是大明太祖朱元璋所用的路线,由参谋部的武官们提出,认为这样比较稳妥。

  此时参谋部的人员有尚书省侍郎周凤梧,门下省侍郎宋献策,尚书省尚书左丞洪承畴,尚书省尚书右丞顾君恩,武卫大将军高立功,骁卫大将军马维兴,还有刚升上来不久的归德大将军李双喜。

  第策是顾君恩提出来的,得到周凤梧,洪承畴的支持,在另个时空,李自成就是听了顾君恩此策,路上势如破竹,拿下了京师,逼得崇祯上吊,将大明三百年的江山轰然推倒,可是后来却败于满清之手,大好形势毁于旦。

  第二策路是宋献策提出的,大明仅在京师就有数十万军队,还有关外的十几万铁骑,此时满人势力大衰,若唐军攻击京师,关宁铁骑必然全力来援,就算拿下了京师,唐军也必定损失惨重,大明在南京完全可以另立新朝,那时可能就会造成南北分裂。

  第三策是高立功提出来的,有两名武官李双喜和马维兴的附合,江南是朝庭赋税重地,而且大明太祖就是在南京定鼎才夺得了天下,相比较北方而言,江南朝庭的军事力量更差,唐军可以鼓而下,其本上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

  李鸿基也在计算各策的得失,这三策,各有利弊,但无论是那条,都是要直接灭明,而此时已到了灭明的再佳时候吗,第策,另时空的李自成曾用过,但后来证明失败了,虽然此时不用担心满清会再次入关,李鸿基却在心理下意识的排斥这条线路。

  第二,第三策都相对比较稳妥,但李鸿基心中委实取决不下,要在现在就开始统全国的道路吗,唐军的人力只有朝庭的十分之,兵力也只有朝庭的十分之,若是此时灭明,即使成功,必定要委认大量的大明官吏和乡绅来管理地方,以后唐军的政策推行必定要遇到巨大的阻力,若是消化不了,说不定自己的治下也很快腐化坠落,这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李鸿基扫了在座的各人眼,每个人眼中都射出热切的光芒,盼望唐王能同意自己的意见,李鸿基缓缓的开口道:“各位,这三策都很好,各有各的优点,现在我们能分析下各策可不可行,拿第策来说,我们若是能够直接将京师拿下,那时必定天下振动,我们再也不是百姓心中认为的反贼,但各位想过没有,朝庭仅在山西就有十五万大军,关外又有十几万大军,这些都是大明能战之师,京营更是有数十万大军,鞑子数次入关也没有攻破,我军若要硬攻,实在是不可取。”

  见第策被唐王否定,顾君恩,周凤梧和洪承畴都叹了声,知道唐王所说不无道理,不再反对,宋献策嘴角露出了笑意,他就是看到了顾君恩此策有点操之过及,才提出了自己思考多时的想法,认为唐王既然否定了第策,那么必定要取第二策了,至于第三策,那是武将们提出的,他们只看到明太祖用此策成功,却没想到历史上大部分都是由北统南,绝少由南统北。

  李鸿基继续道:“第二策提出拿下山东,断绝南北路线,若真能如此,北方朝庭的强军能够不战自溃,那当能很好,但此策却不可行。”

  宋献策道:“殿下,北方朝庭数十万大军,还有京城上百万民众供应,全靠南方的漕运,若我军占领了山东,北方无粮无饷,微臣愚顿,不知此计有何疏漏,还请殿下指出。”

  李鸿基微微笑道:“大海。”

  宋献策怔,重复道:“大海”

  李鸿基道:“不错,大海,虽然朝庭直依靠漕运将南方的粮饷运到北方,但旦漕运断绝,朝庭必将把河运改为海运,海运远比河运损耗要小,到时我军非但不能将南北分开,反而要承受朝庭左右夹击,所以第二策不可行。”

  宋献策明白过来,朝庭的禁海令直名存实亡,福建,广东两省有大量壕富从事海运,他们能让东西运往日本,南洋各地,如何不能把粮饷由南方运往北方,以前朝庭曾有官员提出过将漕运改为海运,可以大大节省成本,朝庭只所以没有采纳,那是因为漕运关系到许多人的利益,群臣纷纷上书反对,才把此事搁了下来,若唐军将南北漕运切断,逼得朝庭不得不采取海运,对朝庭来说,反而有利的多。

  高立功,马维兴,李双喜见前面两条都被唐王驳回,心中暗自高兴,打仗还是要听武将的才行,看来唐王有可能要采纳自己的提议。

  李鸿基停了下才道:“第三策吗,不是不可以,只是太急了点,历史上直是以北统南,那是因为南方虽然经济发达,但不产良马,不产好弓,如今对我们来说却完全没有问题,我军已拿下了大草原,每年都有大量的良马补充,我军的火器远比弓箭厉害,如果我军拿下江南,又有了充足的财力支持,攻下北方并不困难。”

  高立功不解的问道:“那殿下为何要说太急”

  李鸿基道:“对于江南来说,我们要口口的吃,南方军事虽然比北方弱,但人口众多,经济直比较富裕,百姓尚有口饭吃,许多人还心向朝庭,而且南京还是陪都,可以统指挥来反抗我军的进攻,如果我军全力进攻南方的话,旦陷入旷日持久的作战中,北方朝庭的数十万大军必定不会作势不理,旦攻击我军的后方,那我军就要首尾难顾。”

  众人都沉默下来,三策都被唐王驳回,各人不免有点尴尬,武将倒觉得没什么,几位文官却有点难堪,从唐王刚才的分析来看,他们提出的得意妙计尚且不如武官所提。

  马维兴却不管这些,他只要有仗打就可以了,对这些战略分折并不善长,只所以支持高立功,哪当然是同为武将的原故,见唐王事实上还是用了先下江南的计策,大为高兴,道:“殿下,那你说吧,我们该先打哪里。”

  李鸿基的手指点在个地方,众人都惊讶的道:“四川。”

  宋献策马上道:“殿下,四川地形险峻,何不先易后难,拿下湖广再攻四川为好。”

  顾君恩却同意,道:“四川固然地形险峻,但昔日刘备既然能拿下,我军实力远非刘备可比,又怎拿不下四川。”四川人口稠密,顾君恩念念不忘草原筑城的大事,即朝庭统计,四川在万历十年就有三百十万人,那只是丁口,总人口无法算清,现在又过了数十年,全川人口估计不下千万,若拿下四川,只有能从中移民百万出来,草原就再也不会数百里无人烟。

  李鸿基道:“不错,四川虽险,我军却非刘备可比,拿下四川我们不但人口激增,而且进步可窥云贵两省,只有我军,稳打稳扎,步步来,何愁不能将大明拿下。”

  众人见唐王已定了下来,不再有异议,但马维兴,高立功和李双喜三人都想争当这次伐川的主帅,李鸿基却打破了他们的幻想,道:“此次伐川事关重大,我会亲自带队。”

  洪承畴,周凤梧,宋献策和顾君恩都马上反对,道:“殿下不可轻动,四川只需派员勇将既可,西安还需殿下作镇。”马维兴,高立功和李双喜也眼巴巴的看着他,希望唐王能够改变主意。

  李鸿基道:“诸位受卿不必再劝,此事孤王已决,高立功听令。”

  高立功连忙站起来,李鸿基道:“命你立即起程返回草原,提兵在大同,朔州带驿扰朝庭,务必不能让朝庭有兴兵进犯我山陕两省之意。”

  “遵令。”

  “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听令,命尔三人留守西安,督促粮食,安定后方。”

  “遵令。”

  “马维兴听令,命你率两万大军留守西安,若湖广官军担敢来犯,务必将其击回。”

  “遵令。”

  “洪承畴听令,命你为我随军参谋,起和孤王出兵,拿下四川。”

  “遵令。”

  说完这些,李鸿基道:“各位,散会吧,大军预定半月后出发,各位必须然严守今日会议的机密,不准向外泄漏字句。”

  各人应了声:“是。”陆续走了出去,只有李双喜听了半天,没有自己的名字,有点傻眼,等所有人都走后,李双喜忙问道:“殿下,那我呢。”

  李鸿基故意停了下才道:“你吗,哦,刚才忘了。”

  李双喜大急:“殿下,这么重要的事如何可以忘。”

  李鸿基道:“那好,你就跟我起出征吧。”

  李双喜大喜:“多谢殿下,多谢唐王。”见李鸿基嘴角露出了丝笑意,才知道李鸿基是耍他,不过,李双喜却不计较,能出战已经很满足了。

  第六章忠孝难全

  此时离崇祯九年的新年只有数天,陈贞慧和方以智他们行数百名新科举子终于结束了三个月的培训,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分配到下面的基层,从乡长开始干起,随着这批人补充到了唐军的基层,大部分地方都开始结束军管,唐军开始在每个乡建立起了衙门。

  过了崇祯八年,唐军在陕西省的免税就已经结束,乡长的工作不担要维护辖区的平安,安排所需的劳役,还需管理起征收税收的工作,唐军的每个乡为十里,共千百户,只设名乡长,算是正式官员,下面的十名里长,只能算是协助人员,这些里长每年可以拿到二到四两银子作为补助,但却不算在唐军的官员里,也得不到机会升迁。

  有极少数幸运儿留在了西安,当然,各科的前三名留在西安那是没话说,朝庭的前三甲也是如此,般都是留在京城,但也有些不是各科前三名的人留在了西安,这就让些举子又羡又妒,纷纷开始套关系,希望西安的同年以后能拉自己把,早点从乡长的任上升上去,方以智要进西安的科技院工作,陈贞慧更是直接留在唐王的身边起草文告,无疑成了所有人巴结的结象。

  在上任前,所有人都有五天的假期,让他们回家好好过年,并处理些自己的事情,当然,只有在西安的举子有时间回去,其他人只不过利用这几天难得的时间,写写家书,或者在西安到处游玩而已,毕竟上了任,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回西安。

  在柳如是的院子里,陈贞慧和方以智两人派回去报信的家人早已回来,他们已等得焦急不安,无奈陈贞慧和方以智在培训期间,与外界完全断绝了关系,他们的家人就是再着急也找不到自己的公子,只能耐心的等待。

  陈贞慧和方以智两人虽然下定了决心要在唐军中潜伏,但心里也直挂念着自己的家人,不知他们接到自己的书信会如何想,又如何向朝庭交代,朝庭会不会怪罪,而且还想着唐王是不是对柳如是和顾媚两人有意,会不会用强。

  两人结束培训,就急匆匆的往柳如是和顾媚两人购下的杨府赶去,跨进杨府,两人心里都松了口气,他们的护卫和家人还在,远远还听到柳如是的婢女娇笑声,看来唐王并未跟柳如是和顾媚两人透露自己怕身份,也没有对两人用强。

  陈贞慧和方以智进门,顾媚的侍女红儿就看见了他们,连忙叫道:“小姐,方公子和陈公子来了。”

  柳如是和顾媚正在聊天,听到方以智和陈贞慧回来,都是大喜,她们以前过惯了热闹的生活,现在在西安住下来后,除了李鸿基偶尔会带李慧梅上门来看看外,可以说举目无亲,听到两人回来,柳如是和顾媚都迎了出来,远远的看见就道:“陈兄,方兄,你们可回来了,你们的家人可等你们都等急了。”

  陈贞慧派去家中送信的家人叫陈书,见自己的公子回来,大为惊喜:“公子爷,不得了,家里出大事了。”

  陈贞慧心里惊,自己最为挂心的还是家里,父亲是御吏,自己身为他的儿子,却来参加唐军的科举,不知会气成怎样,忙问:“家里怎样了。”

  陈书道:“老爷被罢官了。”

  陈贞慧松了口气,只是被罢官,以后还会有东山再起的时候,若自己能立下大功回去,父亲肯定会官复原职,他不欲让柳如是和顾媚两人知道他的真实想法,把陈书拉到旁问道:“怎么回事,我不是已向父亲说明了吗,只要父亲将我的苦心告诉朝庭,不就可以了吗”

  陈书也小心道:“公子爷,老爷担心你的安危,哪敢透露出去,老爷让我转告公子,此事他不怪你,只是公子自己事事要小心。”

  陈贞慧心里感动,还是父亲疼爱自己,自己害他老人家丢官,对自己却点怪罪也没有,要不早做出成绩,怎么能对得起他老人家,又想起自己的妻儿,向陈书问道:“夫人和维崧都好吧。”陈维崧是他的长子,此时已是十岁了,从小就聪明伶利,得到全家人的喜爱。

  陈书忙道:“公子爷放心,夫人和小公子都很好,只是他们都希望公子爷不要太冒险,能回去就尽早回去。”

  陈贞慧苦笑,此时若回去,那就前功尽弃,父亲的官也等于白丢,只好对陈书道:“好了,我知道了,你再回场家里,就说忠孝不能两全,孩儿只有不孝了,让家里不要挂念我,我马上就要到唐贼身边去了,此时回去是不可能。”

  方以智派回去的书僮见到方以智更是大哭,抱住方以智的腿道:“公子爷,老爷已和你绝父子关系了,咱们回去吧,老爷或许会回心转意。”

  方以智同样不想柳如是她们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把书僮拉到了边,详细的问起来,才知道原来他父亲方孔炤收到方以智的家信,马上就宣布将与他断绝父子关系,并向朝庭自请教子不严之罪,侥是如此,崇祯连接到两名朝庭重臣的儿子参加了唐军科举的消息,也是勃然大怒,依他的脾气,是想将两人都满门抄斩,但后来崇祯念两人都是自承其罪的份上,才只让两人罢官去职,没作其他的惩罚。

  方以智黯然神伤,从他们留下来时就知道,自己此举对父亲的前程肯定有影响,但他没有料到会严重到让父亲罢官,此时却不可能回头,只能做个不孝了,这对从小都被贯输忠,孝两字的方以智是个很在的打击。

  柳如是和顾媚两人见方以智和陈贞慧回来,就拉着家人说个不停,知道他们急于知道家里的消息,也不打扰。

  她们两人都已从陈,方两人的家人口中得知两人的父亲都因为儿子参加唐军的科考而丢官,她们都觉得有点愧疚,若陈,方两人不是陪她们来西安,也不会去参加唐军的科考,不过,她们还是对陈,方两人接受唐军的官职有疑问,等他们和家人谈完回来时,顾媚首先道:“陈兄,方兄,我听说两位伯父受你们连累已丢官,方兄更是被伯父逐出家谱,两位何不回去以求得伯父的谅解。”

  方以智叹道:“此事已无回旋余地,我回去已无用。”怕两人再问,将话题转移道:“我回来时,发现西安的道路上,有许多马车在不停的运送物质,是不是有大事发生。”

  顾媚摇了摇头,道:“前些日子,西安调回了数万人马,可能以此有关吧,其它我就不知道了。”

  方以智和陈贞慧对望了眼,西安调回来了数万人马,莫非唐军马上要展开军事行动,向顾媚道:“顾姑娘,这段时间不知李兄有没有来过。”

  顾媚倒是不疑有他,爽快的道:“有,我们现在这里算只有他个朋友了,当然有来往。”

  方以智小心的问道:“李兄有说最近要出远门吗。”

  顾媚很是惊讶,道:“方兄莫非和李兄先见过,他前天刚说要出去很久段时间。”

  陈贞慧大喜,在旁边插嘴道:“那你有没有问李兄要去哪里。”

  顾媚摇了摇头,道:“李兄只说这次有个大生意,要他亲自前往,至于到哪里却没说。”

  陈贞慧和方以智对望了眼,知道了唐军有大行动,却不知指向何方那也等于没用,顾媚见陈,方两人好象对李本的行踪很关注,不由问道:“陈兄,方兄,这个李本到底是何身份,你们可是知道”

  两人哪里敢说,齐摇头,接下来的几天,陈,方两人经常向柳如是,顾媚拐弯抹角的打听李鸿基的事,听到李鸿基直以商人的身份和她们交往才放了心,不过,两人心要在唐军中做成大事,对柳如是和顾媚两人若有若无的情意却只能视如不见。

  五天后,刚过完年,方以智去唐军的科技院报道,他想把唐军的火器技术学会,以便朝庭也能够在兵器上和唐军不相上下,却没想到,等到他全部学会后可以出来时,大明到底还在不在都是个问题。

  陈贞慧直接来到了唐王府,李鸿基对陈贞慧倒是很器重,他来,李鸿基马上将所有的文书起草都交给了他,数万大军的调动,需要起草的文件不计其数,陈贞慧来,就陷入了繁重的工作当中。

  唐军要进攻四川,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条是从汉中出发,拿下广元,剑阁,绵阳,到达成都。这条路也是官军防备的重点,而且剑阁地势险要,不易拿下。

  条是从安康出发,先拿下城口,然后进入万县,直指重庆,拿下重庆后,再攻成都,这条路虽然也有险阻,但到了万县后,可沿长江而上,方便唐军的大炮运输,不过,却要先击败卢象升才行。

  本来,张献忠和罗汝才两人在郧阳挡住了卢象升,为此,唐军还给过张献忠他们火枪支援,可是张献忠和罗汝才两人的义军虽然得到唐军的军火支援,但在卢象升的步步紧逼之下还是站不住脚,何况郧阳山势虽险,却坐吃山空,也不可久呆,张献忠和罗汝才商议,决定重新把队伍拉出去,背靠唐军虽然有好处,其实等于替唐军挡灾,不如流动起来想去哪里就到哪里。

  两人理想之地也是四川,四川天府之国,人口稠密,进入四川自然不愁吃喝,因此,在唐军举行完封王大典后,张献忠依靠从唐军处购得的千支火枪开路,冲破了卢象升的围剿,由巫溪南下,杀入巴中。

  四川巡抚邵捷春闻张献忠来犯,急令老将张令,罗尚文率军堵截张献忠,将张献忠挡于万县,万县古称羊渠南浦万州等等,明洪武六年因此地“万川毕汇万商云集”而得名,才改称万县。

  万县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襟江被山,集江城山城于身。城后两山如屏,为太白岩,为天城山。上束巴蜀,下扼夔巫。地势险要,张献忠见短期不能攻破万县,而身后卢象升又追了上来,他只好改变主意,虚晃枪,横渡长江后,重新进入了湖广,但从此这条进入四川的路线被卢象升牢牢占据。

  对卢象升而言,唐军才是大患,他本来攻张献忠就是因为张献忠占了郧阳,让朝庭对唐军不能合围,此刻既然张献忠逃走,卢象升也只派出自己的部下去追赶,他自己则把目光牢牢的盯在了唐军身上,不但要郧阳大修工事,就是城口,万县也被卢象升牢牢扼住。

  李鸿基已和参谋数次商议,还是选定了城口,万县,重庆,成都这条路线,自古以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唐军的战力起码有半在大炮身上,从汉中进入四川,虽然路程较近,官军也不如另条道多,但唐军的重炮等于全无作用,光靠小炮,不定能啃下象剑阁样的险城。

  崇祯九年的正月,刚刚过完了新年,李鸿基亲率五万大军从西安出发,沿途征发了十万民夫供应唐军的后勤,共十五万人,路浩浩荡荡,到达了安康。

  陈贞慧这些天直在替李鸿基起草各种命令,却不知唐军要进攻的方向,直到此时才知道了唐军的进攻目标是四川,他虽然想把情报送出去,好让朝庭早点作准备,但他身边都是素不相识的人群,又能托给谁送,只有暗自保佑朝庭早有准备。

  到了安康,唐军停了下来,暂时休整,从安康到到城口,要翻跃大巴山,大巴山简称巴山。广义的大巴山系指绵延四川陕西甘肃和湖北省边境山地的总称。长二千里,为四川盆地汉中盆地的界山。属褶皱山。东端与神农架巫山相连;西与摩天岭相接;北以汉江谷地为界。要翻路大巴山,必须先拿下城口,对面城口官军已有了充足的准备,拿不下城口,唐军有再多的人马也休想从此过山。

  第七章人为财死

  大巴山的山峰大部分海拔二千米以上,因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发育,有峰丛地下河槽谷等。还有古冰川遗迹。河谷深切,山谷高差八百到千二百多米,只有城口万源等少数小型山间盆地。

  从城口这里过大巴山,平均高度只有八百米,是最适合翻跃巴山之处。城口历史悠久,上朔可以到春秋战国,两汉,史料记载,春申君曾在此接客,武乡候以此屯兵;光武帝刘秀曾驻足城口,城口是三省之门户故日城,扼四方之咽喉因称口,这是城口名字的由来。

  从城口进入四川,虽然平均高度只有八百米,但绝称不上好走,大部分的地方只够并排两骑,有些窄地甚至只充许人马通过,这对唐军的大炮来说,简直是过不去的道坎,要想把大炮拉过去,非得把道路重新整修遍不可,把路整修的前提就是要拿下城口,否则官军旦发现,只需数百名士兵立马可以将整个道路堵死,任你就多少人也过不去。

  所以,攻占城口必须以少数精税部队出意不意拿下才行,城口虽然是连接两省的关隘,但城口本身贫瘠,居民只有万人,分布在广阔的山间,山路又难走,从城口穿过两省的只有些零散商人,有时数天也不会有人经过,所以平时关隘的守卫只有数十人,后来,陕西被唐军所占,城口的关隘作用大大提高,士兵才增至数百人,张献忠入川后,四川巡抚邵捷春怕唐军也来趁火打劫,又向城口的官军增派了千人,这已是城口的极限了,否则再增兵,官军的供养再也跟不上,只能让他们饿肚子守关。

  现在关隘的官军统领是名游击将军,叫张全忠,是四川老将张令的名子侄,只有不到三十岁,这个年龄当上将军,也算得上是年轻有为,张令亲自把他调派到城口,显然张令对这个关隘异常重视。

  张全忠出身于将门世家,能在年纪轻轻当上将军,倒有几分本领,只是守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关隘,未免要发些牢马蚤,骂自己的叔叔张令不近人情,把自己调到这个地方来,加上唐军虽然与四川相邻,却直没有对四川用过兵,他到了数月,也整天无所事事,对张令在他来前的嘱托早已忘的干二净,懈怠了下来。

  这个关隘的原先的守将白明松是个千户长,在张全忠未来之前,这里虽然地处偏远,土地贫瘠,养活他们不到数百人的守关官兵却不成问题,加上不时有商队经过,还可以捞点外块,日子可以说比大多数官军还好,张全忠到,他降为副职,而且大大加重了城口的补给,他们又不是张全忠的亲信,待遇和以前比那是千差万别,只是张全忠是他顶头上司,上面又有人,他纵有牢马蚤也只能藏在腹中。

  这天,城口的关隘老远又听到了阵阵清脆的铃声,守关的官兵心中都振,四川的盐茶产量巨大,每年都要有大量的茶盐运往甘肃,陕西带,再北上草原,有时远至俄罗斯,唐军占领陕甘后,朝庭曾经禁止四川的茶盐流入陕甘两地,所有四川所产的茶盐大都分都改走川藏线,经西藏再运到泥泊尔,印度等地,但这条路都是在海拔三千米以上,远比从甘肃,陕西,到达草原的路难走,朝庭的禁令下,四川只有小部分茶盐能运去,不但四川的茶农和盐工都损失巨大,那些大茶商和盐商也叫苦连天,而且各个关口的官军没有了这项收入,也是怨声载道,很快这条禁令就名存实亡。

  由于翻跃大巴山的这条道路有的地方很窄,往来于两地的商人只能用马帮跑路,为了防止迎面的来人会将彼此堵住,每个马帮都要在马脖子上挂上铃铛,以便能让对面的人老远就听到,双方能彼此相让,在宽阔的地方交叉而过,所以听到铃铛声,守关的官军就知道有商队经过。

  原本只有数百人的关口下子多了上千人,朝庭的军饷又不能准时发放,附近的村民家中也无数日这粮,守关士兵唯高兴的时候就是有商队经过时,那时商队都要交笔不菲的过路费,每人才能弄到点外块,而长官也会充许士兵当天加餐,此时城口已经有十几天没过商队了,守关的官兵天天都盼着能多过商队,今天终于又有人来了。

  随着铃声由远到近,关口的士兵终于看清了,这是个宠大的马队,足有上百人之多,整个马队有近千匹马,所有人都非常高兴,按过关的每匹马两银子算,这个马帮就得交纳上千两的银子,而且回来时还有,平均算下来,关上的每个人差不多能分到七八钱,虽然大头会被军官拿走,但他们每人也可分到二三钱银子。

  每个人心中都盼望着银子的到来,但到底是关口重地,对这样个大马帮不得不稍作盘问,官兵迅速将关隘的吊桥拉起,对越来越近的马帮喝问道:“什么人”

  城口关隘建在两山之间,全都是用大石垒成,高达十数米,关隘前面数里处有小块平地,可以容纳数千人休息,但从这块平地到关隘数里,却只有不到二米的宽度,两边都是悬崖峭壁,在商队中的钟华看得暗暗吃惊,难怪唐王要派出小部队来突袭,这种地方若让官军有了准备,再多的人也攻不下。

  钟华在李鸿基还是个小武总时就跟着他,算得上是唐王的患难之交,在其他同伴都已纷纷当上三品,四品高官时,他还只是名正五品的宁远将军,这跟他的职务有关,钟华是唐军特种兵的长官,直接对唐王负责,虽然是正五品,也可以说是人之下,当初李鸿基新自训练了二百特种兵,以钟华的成绩最好,李鸿基后来就把唐军特种兵的训练全部交给了钟华,当时,高立功他们纷纷羡慕,没想到后来特种兵却没有什么机会显露身手,他的正五品宁远将军也是李鸿基看在他的资历上才提升的,让钟华心中颇不是滋味。

  目前为止,唐军中的特种兵共有三千人,属于近卫军编置,不过李过只是他名义上的长官,要想调动特种兵必须要有唐王的亲笔手令,每名特种兵全部配有唐军中最先进了短枪,弓弩,手雷,可是以前的几次任务只是配合贺景的情报部捉拿人犯,在褚家谋反案中,钟华曾带队捉拿过十几名已逃跑的首要分子,其它时候就再也没有出过彩,以至让人都快遗忘了唐军中有这么支部队存在。

  这次偷袭城口,本只需要钟华派名手下就可,但他忍不住要自己来,这次跟随的马帮是隶属于陕西金家,虽然唐军对草原的贸易全部开放,但其中占最大份额的当然还是先前跟随闯军起走私的陆,金两家,他们的马帮也是最大。

  见城上发话,马帮的负责人金家的管事金阿发连忙答话:“是我,老金。”金阿发走这条道已是数十次了,和白明松等人可以说是熟得不能再熟,换上张全忠后,金阿发也走过两次,和城头的士兵都已相熟。

  城头上的士兵听是金阿发的马帮,顿时喜笑颜开,金阿发每次来都出手大方,除了该交的关费外,给他开门的士兵都能得到两至数两不等的赏银,连忙道:“是金老板来了,快开门,快开门。”

  看似牢不可破的关隘在声轰然声中轻易闯开了它的大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