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27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古物质那是他们为了自己赚钱,倒不定是和我作对,派出使者还有另个目的,那就是看看他们的实力,也好让我知道以后该对他们采取什么策略。”
范文程诚心拜道:“大汗英明,只是使者的人选却要好好考虑番,即要有汉人也要有满人才好。”
皇太极低头想了会儿道:“好,那就派张生为正使,哈里哈为副使,前往陕西拜会李自成,如果能相约共同进攻大明那是最好,如若闯军不肯,那么两军到时互不侵犯即可。”
范文程道:“大汗,张生能言善辨,任正使可以,哈里哈只是个牛录,派他去是不是级别太低,若是闯军因此认为我后金轻视他,恐怕事情不济。”
皇太极道:“无妨,这次只是试探闯军的态度,我会全权委托张生负责,哈里哈只不过作为个满人的代表,谅他们也不会挑出毛病。”
皇太极和众臣定好战略之后,各旗马上回去进行紧张的准备,满人个个兴高彩烈,这次不知又能抢多少好东西回来。
崇祯七年五月二十二日,皇太极率大军离开沈阳西行,当天就到达了辽河,汇合前来会盟的蒙古科尔沁部,此时科尔沁的土谢图汗为后金额驸奥巴,他的福晋是努儿哈赤的侄女。是最早投靠后金的蒙古部落,以前林丹数次攻打科尔沁部努尔哈赤都发兵相救,因此两军关系很硬,皇太极的数名妃子都出自科尔沁,最有名的就是庄妃布木布津。
此时的林丹汗经皇太极的上次打击,已远遁青海带,历史上的林丹汗此时已是穷途末路,身边不足数千人,但李鸿基虽然没有加入皇太极与林丹汗的争斗,每年和蒙古的交易却极大丰富了林丹汗的物质,林丹汗虽然败了,身边还有数万精锐战士,正在青海深处耐心的等待,旦有机可乘,还是会出来与科尔沁作对,因此科尔沁还要留兵防守,只带了万人跟随。
皇太极还没有率军进入大明境内,整个草原已是鸡飞狗跳,失去了林丹汗这个强势的蒙古大汗,其它小部落哪里能挡皇太极的兵锋,不想被灭的不是降,就只有逃,敖汉奈曼札鲁特和喀喇沁等部都依附了满人。
还有两支部落却逃到了陕西,请求闯军收留,这两个部落正是当初头领和马维兴,李双喜结拜的部落,李双喜来信问李鸿基如何处理,李鸿其马上写信,让李双喜将这两个部落的人全部迁入陕西,壮丁抽出来组成支蒙古骑兵,老弱全部分给田地,由汉人教他们耕种。
这样来,蒙古人的老弱等于是捏在闯军手里的人质,这些蒙古青壮不得不为闯军卖命,两部的头领虽然有意见,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些蒙古士兵倒是很高兴,穿着漂亮的闯军军服,家里分了地,每个月还有军饷可以拿,蒙古人即使是成吉思汗,忽必烈时期也没有发过军饷,直靠抢掠为生,但大部都被头人拿去,能在闯军过如此安定的生活,这些蒙古人自然乐意。
卢象升的失败让陈奇榆大失所望,但陈奇榆明白此次失败不能完全怪罪卢象升,他还是非常看重卢象升的才华,上书为卢象升求情,崇祯本想把卢象升拿下问罪,看到了陈奇榆的求情奏章,他此时已是焦头烂额,知道各处的匪患还需有陈奇愉出力,同意了陈奇榆的请求,让卢象升戴罪立功。
陈奇榆见合围失败,干脆想集中兵力先扫平山西,集中了全部十万兵力准备大张棋鼓进攻闯军,但此时山西和河北靠近蒙古边境的各个重镇已经烽火连天,崇祯七年的六月二十日,后金大军到达喀喇拖落木驻营,皇太极把大军分为四路,路为和硕贝勒德格类统领,率正蓝旗固山额真罗色勒镶蓝旗固山额真篇古等,及蒙古巴林扎鲁特土默特诸部兵马,进兵独石口,侦视居庸关,会大军于朔洲。
路由大贝勒代善和硕贝勒萨哈廉硕托统领,率正红旗固山额真梅勒章京叶克舒镶红旗固山额真昂邦章京叶臣等,及蒙古敖汉奈曼喀喇沁诸部兵马,进兵得胜堡,往掠大同带,然后会军朔州。
第十章 后金出兵下
路由贝勒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统领,率正白旗固山额真昂邦章京阿山镶白旗固山额真梅勒章京伊尔登等,及蒙古阿录翁牛特诸部兵马,自巴颜朱尔格地方,进入龙门,会兵于宣府下应县至大同。
还有路由皇太极亲自率领贝勒阿巴泰豪格杨古利诸将领,及正黄旗,镶黄旗,天佑天助两部汉兵入尚方堡,由宣府攻略朔州带,并且议定七月八日各路大军俱毁边墙入关。
皇太极的使者也进入了陕西,却并没有见到李鸿基,李鸿基已率军到了榆林的蒙缰边境,此时闯军中所有人都知道了闯王的心意,对这两个使都自然没有好脸色,甚至有人主张杀了,但此体到底事大,如何处理还需问过闯王,周凤梧把两人凉了起来。
虽然朝庭的大军声势浩大,但李鸿基的重军却集结在榆林,在消除了闯军境内的隐患后,闯军取得了充足的钱粮,又扩充了五个军,闯军的机动力量增加到十五万人。
除了四个野战军在祁县前线和陈奇榆对持外,二个军增援宝鸡,防备甘肃的董学礼,还有三个军驻扎在各地重镇,而在陕西的蒙古边境集聚了六个军,加上地方守备,后勤人员总共达十二万大军。
李鸿基如此安排军力,自然遭到参谋部的至反对,虽然闯军的情报人员已经渗透进了草原,知道后金已进入了蒙古,但许多人都认为这正是天赐良机,刚好可以与满人同时攻打大明,将朝庭集结的军队济消灭。
李鸿基听得大怒,虽然他知道后世的满人也是中国的部分,但他深知满人对中华民族带来的大灾难,这不仅仅是指满金入关导致中国的人口由二亿多减至四千来万,他还使中华民族的文明倒退了数百年,使得二十世纪中国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何况这次满人进入内地的唯目的就是烧杀抢掠,若不给他点教训,满人的气焰只会越来越嚣张。
李鸿基只好同自己的参谋部大讲华夷之辨,闯军和大明是兄弟之间打架,谁胜谁负都不要紧,而满人是外贼,想趁人家家里不和,前来打劫,当然要先打跑外人,众人见李鸿基坚持也不好再反对。
其实当时的士子把华夷之防看得比现在重得多,宋献策,洪承畴他们所以反对先和满人交恶,不是因为对满人经常侵入内地烧杀抢掠不愤慨,只时他们认为现在闯军的大敌首先是朝庭,并不认为满人能给汉人带来多大的伤害,无非是抢点,烧点,反正他们打击的是朝庭,和闯军并无关系。
但李鸿基却深知不能任由满人发展下去,林丹汗远逃,虽然身边还有数万人,但对他的威望是个重大的打击,估计就是不死,恐怕再也无法和满人争雄,若任由满人顺利统治蒙古各部,再建立汉军八旗,那时实力必定大增,闯军以后即使推翻了大明,也得面临与满人的争峰,何况这次李鸿基提前与满人交手也想让闯军知道下满人的实力,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李鸿基在蒙古边境集结重兵的另个目的就是趁机拉拢蒙古的小部落,虽然在后来的历史上蒙古人直是满清的坚定拥护者,但此时真正归获后金的部落还不过半,归附的也不全是真心实意,只是惧于后金的强大而已,蒙古和女真其实是世仇,1467年,成吉思汗的第27代继承人满都古勒大汗在讨伐他的侄孙和继承人博勒呼济农的次战争中去世。而博勒呼济农在1470年也被暗杀。度人丁兴旺的黄金家族中,现在仅剩下个5岁的男孩博勒呼济农之子达延。
达延的命运比成吉思汗年幼时的遭遇还要悲凉和不幸,家族的长辈都在内讧中死去,小小的孩子孤苦无依,连他的母亲都抛下他改嫁了,所幸,满都古勒汗的年轻遗孀满都海赛音可敦把他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还在1470年宣布他为大汗,满都海赛音可敦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不但抚养了达延,还率领军队打败了卫拉特人,将他们彻底赶出了蒙古中东部地区。为达延汗日后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达延汗是蒙古帝国统治时间最长的大汗,统治了蒙古整整七十三年。在1481年亲政之后,达延汗镇压了右翼土默特人兀良哈人的叛乱。并从1497年到1505年间,他对从辽东到甘肃的明朝边境地区进行了系列卓有成效的攻击,使得明朝无法与卫拉特人联系。
1543年达延汗去世之后,他的孙子博迪继承了汗位。虽然广大的领土被达延汗的众多子孙瓜分,但从1544年到1634年蒙古帝国的汗位直稳固的在达延汗的长支后裔察哈尔部中传承。
虽然达延汗的长期统治稳定了蒙古帝国汗位传承,但并没有克服蒙古民族的最大弱点实行瓜分家族遗产的习惯法。当帝国的创建者死后,帝国便成了种类似联邦式的家族国家,国内的各级首领,都是兄弟或堂兄弟,他们虽然承认察哈尔部的最高权利,但处于相当的独立状态。
随着时间的流逝,察哈尔部的汗位继承者们逐渐失去了足以统治整个蒙古的力量,西方的卫拉特人和东方兴起的通古斯人满人都是他们可怕的敌人。但这个时候,卫拉特人正在对付哈萨克汗国沙皇俄国以及内部的绰罗斯家族与和硕特家族的权力争夺。
1604年,林丹继承汗位,接受黄教沙尔巴呼图克图的灌顶戒教,称林丹库图克图汗。林丹汗并不是个昏庸无能的可汗,他早已看出后金帝国对于蒙古的野心,因此从继位始,便开始重新统蒙古各部。
1616年,比林丹汗年长33岁的努尔哈赤登上后金汗位。而后来继承汗位的天聪汗皇太极与林丹汗同岁,他成了蒙古林丹汗的克星。
第十二章 蒙古各部上
林丹汗即位后,进行全面调整。他争取黄教僧侣封建主的支持,接受沙尔巴呼图克图的灌顶戒教,称“林丹呼图克图汗”。又下令将108函的甘珠尔经典译成蒙古文,用金字抄写在蓝纸上。编纂蒙古文大藏经,并兴建了著名的寺院“察干召”今白寺。
在林丹汗的倡导下,黄教在蒙古左翼诸部传播开来,寺宇林立,僧众遍地,每个家庭都派子出家为僧。喇嘛教迅速为蒙古贵族和民众所接受。喇嘛们用千金铸造嘛哈噶喇金佛。传国玉玺嘛哈噶喇金佛金甘珠尔经被视为三**宝。改奉红教后,信奉黄教的漠北喀尔喀和右翼三万户的各部汗济农诺延台吉,与林丹汗逐渐有所疏远。
由于漠南蒙古东介于明朝与后金之间,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而成为后金与大明的争夺对象。后金与察哈尔部之间鼎立的矛盾中,明廷与后金的矛盾是主要的。
明朝主要采取“以西虏制东夷”的策略,联合林丹汗,共同抵御后金。林丹汗向明廷提出“助明朝邀封赏”。明廷每年给林丹汗赏银先为4000两,后增至4万两,再增至8万两,尔后增至14万两。
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命王象乾与袁崇焕共商对策,朝庭以牛羊茶果米谷布匹金银为抚金,换取察哈尔林丹汗不犯边,而求得西边安靖;明廷得以集中力量,对付后金。
林丹汗接受明朝抚赏,又妨碍后金攻明,后金为着对抗明朝,必须先征抚察哈尔林丹汗。因此,皇太极与林丹汗之间的争战已不可避免,林丹对明朝索要抚赏,忽即忽离。而对待后金由轻慢而转为畏惧。
万历四十七年即天命四年1619年十月,林丹汗遣使后金,狂称“统四十万众蒙古国主巴图鲁成吉思汗,问水滨三万人满洲国主”。后金诸贝勒大臣见林丹汗来书大怒,要将其来使半斩杀另半劓鼻馘耳放归。
努尔哈赤说使者无罪,暂时扣留,待派使臣返回后再做处理。努尔哈赤遣使赍书报林丹汗。林丹汗把后金的使者也关了起来,对努尔哈赤来书做出回答。努尔哈赤误闻使臣被林丹汗所杀,要斩林丹的使者,但后金使臣却买通看守者逃了回来。
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后,后金同察哈尔的关系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林丹汗实行错误政策,加速了察哈尔内部的分崩离析,他对各部落掠土地,劫牛羊,穷奢极欲,暴虐无道,自恃士马强盛,横行漠南,破喀喇沁,灭土默特,逼喀尔喀,袭科尔沁。史载察哈尔部属五路头目的妻子,被林丹汗重臣贵英强占。
察哈尔的许多部落,因对林丹汗不满,逐渐依附于后金,与后金盟誓。科尔沁等部在后金等援助下,打退了林丹汗的军事进攻。天命汗凭借有利的形势,向漠南蒙古发动军事攻势。此役,后金军扫击巴林巴岳特乌济业特三部牧地,俘获5.6万多人畜。这是后金军大规模进攻蒙古的开始。此后,又有许多蒙古部落依附后金。
1627年林丹汗派兵收服右翼鄂尔多斯喀喇沁土默特等部,与喀尔喀部却图汗结为联盟,声威大振,所辖地域东起辽东,西至甘肃。
但是好景不长,皇太极即位后,把林丹汗做为主要的敌人。大明崇祯元年1628年,派遣贝勒阿济格与老哈河上游受林丹汗统治的喀喇沁部会盟,共击林丹汗,皇太极第次以“盟主”的身份发号施令。
9月,皇太极亲率大兵至绰洛郭尔,宴会察哈尔部控制下的敖汉奈曼札鲁特和喀喇沁等部领兵前来的诸首领。联合组成大军十万,在土默特的召城战中,消耗了林丹汗精锐兵力四万余人,这使得林丹汗的实力大为削弱。
皇太极通过对察哈尔部的第次进兵,确立了对漠南蒙古东面诸部的盟主地位,建立了蒙古归附各部对后金的臣属关系。林丹汗受到皇太极的威逼开始西迁。
崇祯六年4月,皇太极再率大军西进,多尔衮从征。初九,大军到西拉木伦河时,沿途蒙古各贝勒率所部兵来会,共同大举进攻察哈尔部,面对势力远胜自己的敌军,林丹汗无奈自归化城驱人畜十万渡黄河西逃。
后金没能与林丹汉交战,在经宣府张家口等地,大肆侵入大明领地抢掠,饱欲而返。七月二十四日,皇太极率军回到沈阳。
蒙古各部面对已经大势已去的大汗,部众十之七八在途中散去。这些散去的部众历史上都会归附后金,李鸿基当然不能看着不管,若此次能集结重兵对抗满人,恐怕大数人会选先择投靠闯军,毕竟闯军直和蒙古人做生意,双方已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此次归获闯军的两个部落个叫漠西额鲁特,首领名叫巴图尔洪台吉,此时李鸿基并不知道这个叫巴图尔洪台吉的人第四个儿子就早后来建立准葛尔王国的葛尔丹。
另个部落是喀尔喀部,首领叫却图,他本与林丹汗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后金,林丹汗远遁,却图汗面对后金的数万铁骑,害怕报复,只得也归获闯军。
李鸿基得到两个部落的投城,大喜过望,对蒙古其它各部更有信心,刚到榆林,马上就吩咐接见两人。
巴图尔洪台吉和却图两人投靠闯军后,虽然闯军对他的部下发饷发地,但两人以前对部下生杀以夺的权力却再也没有了,不免有点牢马蚤,但他们的部下编入了闯军后,待遇比以前好了许多,每个人都高高兴兴,即使他们想反悔也拉不走这些人,只得认命。
第十二章 蒙古各部下
让两人归降后感到安慰的是闯军给他们的待遇不错,闯王亲自赐给了大量钱财,生活过得比以前惬意得多,各种精美的食品,优质的绸衣,让他们眼花僚乱,只不过个多月,两人都已发福了好几斤,听到闯王要招见他们,不敢怠慢,毕恭毕敬进了大营,看见人坐在大堂,两人站着十余名将领,谅想就是李鸿基,忙跪下道:“参见闯王。”
李鸿基连忙将他们扶起,两人都是正当壮年,长得脸的胡子,将脸都遮了大半,李鸿基望着左边的那个道;“你叫巴图尔洪,洪什么来着。”
巴图尔洪台吉连忙道:“启禀闯王,属下叫巴图尔洪台吉,和李双喜将军是结义兄弟,按辈分应称闯王为叔父大人。”
李鸿基心里阵恶寒,这个家伙大了自己许多,要是真叫自己叔叔,那鸡皮疙瘩还不掉地,念了声巴图尔洪台吉,道:“你的名字有点长,我就叫你洪台吉吧,我说洪台吉,咱们各交各的,你既然加入了我闯军,那么大家都是兄弟相称,叔叔就不用叫了。”
巴图尔洪台吉连忙道:“遵令。”
李鸿基又对另个叫却图的道:“听说你以前和林丹汗结为兄弟,那么你部的实力很强罗。”
却图道:“回闯王,我喀尔喀部本来人马比科尔沁还多,却被皇太极两次袭击,如今人马已大部散去,所部已不足万人,这次全迁入了陕西。”
李鸿基道:“你们进入陕西后,生活有没有什么困难,如果有尽管向我提。”
却图和巴图尔洪台吉两人对视了眼,却图道:“回凛闯王,我军各部已分到了田地,军士也有了军饷,日子都还过得去,只是只是却期期艾艾了起来。”
李鸿基见他吞吞吐吐,不悦的道:“有什么话尽管说,说错了我也不会怪你。”
却图鼓起了勇气,道:“只是我族人不善耕地,只会放牧,闯王虽然分给了族人田地,但许多族人不会耕作,我怕来年还是要挨饿。”
李鸿基怀疑道:“是吗,每个人也不是天生就会耕作,我不是已有派人教他们吗”
却图红了脸,说道:“不错,闯王是派了人教,但大部分族人已经习惯了放牧,不愿耕作。”
蒙古人千百年来都是靠放牧和抢劫过活,蒙古人除了放牧,其它茶盐布等物质必须靠大明才能换取,大明因蒙古人时常进入长城抢劫,为了报复,经常关闭茶马市,让蒙古人的物品无法交易,这样激起蒙古人更大的抢劫欲望,而蒙古往往大规模进入长城后,朝庭又不得不花钱与蒙古和谈,重开茶马互市,大明朝和蒙古各部的这种相处方式已进行了两百多年。
李鸿基为了能趁底将投靠自己的蒙古部落捆住,才想出了这个办法,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有点心急,考虑了下道:“这样,我会重新划出块地方给你们,愿意放牧的还可放牧,愿意耕田分给田地。”
却图大喜道:“闯王,我们的草场是祖先留下来的,我们还想回原来的草场。”
李鸿基怀疑得问:“回原来的草场,你们站得住脚吗,你们难道忘了为什么进入陕西吗”
却图吭哧了半天才道:“我们只时想暂时躲避后金,后金终究要回去的,到时我们再回就可以了。”
李鸿基大怒,奶奶的,拿我当冤大头了,有危险往我这边躲,给你吃,给你喝,危险过去了,拍拍屁股就想走,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口里却说道:“却图兄弟放心,我再次集结了大军就是要给后金点颜色,到时定把草场夺过来,你们等着吧,到时肯定让你们回草原。”心里却在冷笑,到时你们回去可以,不过以后那里也会划入我闯军的范围。
巴图尔洪台吉和却图两人以为闯王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大喜过望,连忙道:“多谢闯王,闯王大恩,以后必有报答。”
李鸿基挥手让他们退了下去,对身边的李双喜道:“现在我军有多少蒙古士兵。”
李双喜站了起来,道:“回闯王,已有五千人马,编成了半个军。”
李鸿基挥了下手,狠狠地道:“把他们打散,分入各军,还有要加强士兵的思想教育,要让他们知道吃的,穿的,用的,还有军饷都是闯军发给他们的,要让他们对闯军效忠。”
宋献策道:“闯王,非我族内,其心必异,当年在关外就是因为蒙人反投后金,才让祖太寿兵困危城,被后金逼降,对投靠我军的蒙人还要采取更严密的措施才行。”
洪承畴却反对道:“不然,当年满桂率五千蒙人全战死在京师脚下,只有教化得当,蒙人也有忠义之人。”
王长顺身为闯军宣传处长,教化自是由他所为,献策道:“闯王,我有个想法,蒙古大多数人都不识字,对他们的祖先也是模糊不清,可以教他们些中原的历史,要让他们知道其实从成吉思汗开始,他们进入中原就是中原人,我们和他们都是同根同祖,这样才能更好的取得他们的忠心。”
李鸿基瞄了王长顺眼,心想这小子倒长进不少,点头道:“行,可以这么说,其实他们也是汉人,象我们这里原先有吴人,楚人,秦人,但后来都成了汉人,他们蒙古人其实是汉人的个分支,只是当年他们不愿种地,选择了放牧,后来因为放牧的汉人抢种田的汉人东西,种田的人不愿意被被抢,修起了长城,才分为蒙古人和汉人,如今他们又回来了,愿意种地的还可以种地,不愿意种地的以后打跑了满人还可以放牧,不过无论是种地还是放牧,大家是家人,要和平共处,而女真人是森林里出来的野蛮人,女真人打蒙古人,打汉人都是野蛮人对文明人的战争,所以我们要起把野蛮人赶跑。”
王长顺大拍马屁:“闯王英明,这样来,即使这个部落首领不服,以后想生事也不会有人随他们。”
六月上旬,皇太极在察哈尔西进时,明朝已得到了急报,此时陕西经过数月的调兵遣将,已集聚了官军近十万人马,大多在和闯军对持,李鸿基马上指示李万成再派人向朝庭求和,并主动表示闯军可以从陕西进入蒙古,包抄后金,陈奇榆不敢作主,用八百里加急将消息传回了朝庭。
点推比太低,拉下票,明天争取三更将周六晚的那章补上,这周暂不进继续免费
第十三章烽火连天上
崇祯拿着陈奇榆的奏章也摇摆不定。立即把三位大学士温体仁王应熊吴宗达和兵部尚书张凤翼,找来商议应对的办法。
众人看着陈奇榆的奏报也感到棘手,朝庭已调集兵马剿灭闯贼,不料东虏又来,按理闯贼暂时不动,似有和朝庭和平共处之意,东虏事急,入关自然是要烧杀抢掠,朝庭应当先急后缓,迎战东虏才是,可是众人又都知道闯贼才是皇上的心头大患,日后有可能颠覆大明江山,而东虏只是癣疥小疾,抢够了,杀够了自然又会回去,众人不明白皇上心意,自然不敢轻易开口。
温体仁试探的道:“皇上,东虏小疾,闯贼大患,不如先灭闯贼。”
崇祯脸恼怒:“温爱卿的意思是东虏就不管了吗,任他们烧杀抢掠朕的子民,传了出去,朕还有何面目见天下的臣民”
温体仁顿时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改口道:“皇上,臣糊涂,臣的意思是说闯贼是大患,但暂时不急,东虏却已侵入我边关,杀害我军民,皇上正应发堂堂正正之师救我边关,击退东虏,那时天下振奋,再灭闯贼也不迟。”
崇祯点了点头,面色缓和了下来,张凤翼趁机道:“皇上,既然闯贼有意议和,皇上不如假装不相信闯贼诚意,要他们先从后面进攻东虏,拿出诚意,朝庭才会和闯贼和谈,只要闯贼真能和东虏交战,无论谁胜谁败,对我大明都有利。”
崇祯才高兴起来,道:“爱卿所议正是,朕马上旨给陈奇榆,让他将朕的意思告之闯贼,并要闯贼先放了晋王,朝庭才会相信他们的诚意。”
众人起拜下:“皇上英明。”
崇祯拿定了主意,几天内发出十几道敕书,指示宣化,大同等地官员“尤宜严备,固守。”如被东虏攻破守官将“立置重典”。同时命宁远总兵吴襄山海关总兵尤世威以兵二万分道来援。接着又命保定巡抚丁魁楚移驻紫荆关,新任山西巡抚戴君恩移驻雁门关,总兵陈洪范移驻居庸关。并命五省总督陈奇榆统领大军北上。
陈奇榆正在心急如焚之急,接到皇上如此确切的旨意,大喜过望,又重新招见的闯军的特使赵良极,告之了朝庭的决意,要求闯军先出兵攻鞑靼人的后方,赵良极早已得到了李鸿基的指示,满口答应,为了让陈奇榆安心,赵良极还主动提出在祁县的闯军将缩减为万人,让陈奇榆放心下来。
不到数天,晋王家就被闯军放回,闯军共擒获了朝庭两名番王,不打不杀,崇祯虽然恨李自成入骨,但也感到庆幸,不由生出丝希望,或许李自成真得是迫不得已,他还保留着对朝庭的忠诚,以后真可以招降也未可知。
陈奇榆接到晋王,见闯军又真的在前线减了兵,马上统领五万大军北上,贺人龙,艾万年,猛如虎,这些良将都带在身边。
皇太极这次入侵已定下了策略,那就是尽量掠夺人员物质,同时带不走了东西概烧光,杀光,告戒众将切以快为主,攻不下的城市暂时不攻,快速往下个地方就是,时之间,山西河北靠近内蒙带,后金大军所到之处掠夺周围牲畜财物,焚其庐舍,毁其稼禾,裹胁青壮男女,老人小孩被杀比比皆是,汉人祖祖辈辈生长的土地上又重演了这地狱般的幕。
大同,宣化带虽然直没有太平,经常有蒙古的小部落侵入,但随着蒙古的衰弱,加上李鸿基在金县和蒙古人大搞走私,蒙古人的物质也不再缺泛,许多小部落也不再冒险进入长城内,所以这带的百姓在全国到处是农民起义,犹如熊熊烈火的情况下,还享受了年多平静的生活,满人上次从喜峰口进入的伤疤已被人刻意遗忘。
朝庭又多次从这里抽掉精兵到关外作战,几个月前还抽了部分士兵到太原,此时朝庭在两地的军事力量正是虚弱已极的时候,后金士兵路势如破竹。
七月十日,阿济格多尔衮等人,率军抢掠保安州河北涿鹿延庆州北京延庆等地,威胁京师。
十三日,皇太极率军抵东城,致明代王书,复约其遣使议和。大贝勒代善等人率领西路大军入边占领得胜堡,守城参将李全自缢死。接着攻怀仁取井坪山西平鲁,遂至朔州。
二十二日,皇太极领兵围攻应州山西应县,令大贝勒代善等人率军赴马邑驻扎,阻御大明援兵。贝勒阿济格多尔衮等人进兵保安州,保安州知州阎生斗守备徐国泰等人见多尔衮在城外抢掠并不敢出城应战。
但后金要攻城,却拼命抵抗,无奈兵微将寡,杀伤清兵数百人后,后金士兵涌而上,攻入城池,阎生斗和徐国泰两人率兵拼命抵挡,战死城头,多尔衮深恨明军的抵抗,城破后下令屠城,保安州刹时血流成河,哭声震天,后金将百姓队队押往城中处决,将妇女挑出来供其滛乐,男人小孩直接杀死,后金士兵发泄完后,妇女也刀砍死,整个保安洲男女老幼数万口全死在后金屠刀之下,全城成了修罗地狱,后金撤走之前,多尔衮又下令将全城烧毁,时之间,保安洲升起了熊熊的火光,直到后金大军离开数天后才熄灭。
多尔衮攻下保安州后,路上取其村堡,杀其官吏,到应州与皇太极合兵攻城。
此时陈奇榆的大军终于赶到朔州,皇太极想会合四路大军于朔州的战略已破产,但他还是浑不在意,大军抢夺的物质已够多了,后金的骑兵要走,这些明军还能拦得住吗,却不知李鸿基的人马已进入内蒙,悄悄的挡住了他的后路,无论他向前或向后,场大战已必不可免。
第十三章烽火连天下
李鸿基在七月初就率大军出了长城,面对蒙古人经常的抢掠,大明的军队已数十年没有出过长城了,这次出来的却是支叛军的军队,不能不说是对大明的讽刺。
此次李鸿基身边阵容庞大,谋臣有洪承畴,宋献策,顾君恩,还有很多从商洛培训出来的参谋,武将有马维兴,高立功,高杰,李双喜,俞忠霄,左光先等数十人,李鸿基已防后世的做法,在各军中建立了参谋制度,以前各个将军的私人幕僚都筛选了出来,给予了军中文职的身份,效忠的对象也不再是各自的主官,而改为了闯王,在级别上也只比主将低半级,而且随时会调到其它各军,还可能直接到地方上任职。
这种调整对各级军官的影响很大,以前的幕僚等于是主将的个私人奴才,下子就成了仅次于自己半级的部下,而且等于成了闯王的耳目,各军主将难免会有微辞,但对这些幕僚来说,马上就成了闯军的正式官员,而且还有了个进阶的途径,自然高高兴兴,主将们也不能挡了他们的前程,加上李鸿基的威望,也无人敢反对。
闯军中的大将除了李双喜和马维兴外,所有人都第次进入草原,马上就被那望无际的草原震憾住,洪承畴和宋献策两人更是手舞足蹈,当场吟诗,两人个是大明前总督,个是江湖落魄秀才,如今在闯军地位相当,本是谁也看不起谁,但相处久了,两人智谋相当,倒也惺惺相惜起来。
由于有漠西额鲁特,喀尔喀两部的人做向导,闯军轻易避开了毛乌素沙漠,十二万大军浩浩荡荡,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李鸿基踌躇满志,草原上还有哪个部落能挡得了闯军的兵锋。
“报,闯王,前面发现个部落,有上万人。”名斥候骑马跑了过来。
李鸿基回头望了后面的喀尔喀部的却图眼, 却图会意,道:“回闯王,前面就是鄂尔多斯部,他们也是最早投靠后金的部落,估计战士都跟皇太极进入内地了。”
李鸿基想起汉人此时正在承受满蒙两部的烧杀抢掠,阵怒火涌起,马上下令:“高杰,李双喜,你们两人各带万人马,将鄂尔多斯部全部包围,不可放走人。”
两人应了声“是。”
两万人马脱离大队,左右朝鄂尔多斯部包抄过去,高杰舔了舔嘴唇,满脸都是兴奋,高杰和高立功,马维兴他们同时投靠李鸿基,但直以来,高杰都没有得到什么独立领兵的机会,虽然他对高立功和马维兴两人地位在他之上没有什么不满,但后来李万成的地位比他也高了许多,他顿时浑身不舒服,数次想独立领兵都没有得到机会,没想到进入草原的第仗会由自己打响。
鄂尔多斯部整个部落不满万五千人,但听要进入内地抢劫,所有族人都兴奋莫名,抽调了三千人马跟随皇太极进入内地,可以说,整个部族的青壮男子都已经抽光了,剩下的都是妇孺小孩和老人,明军已数十年没有大规模出关,鄂尔多斯部以前还要防备其它部落的吞拼,如今有了满人作靠山,全族都安心的很,警戒降到了最低,虽然有人发现好象有几名骑兵在部落周围露了下头,但还是没有人在意,各忙各的。
此时正是上午时分,妇女们正在给牛羊挤奶,小孩正赶着畜群前去放牧,突然都听到了阵惊天动地的马蹄声,所有人都惊疑不定,哪来的声音,难道是部落的勇士回来了,按理应当不会这么快呀。
这时部落外围的人已经看到了排排身穿黑衣黑甲的骑兵,正在向部落奔驰而来,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人,但看情形就知道对部落不怀好意,顿时用蒙语大叫起来:“敌袭,敌袭。”
整个井然有序的部落马上慌乱起来,孩子赶快将散开的畜群收拢,女人也顾不得地上装满奶汁的木桶,回营拿起了弓箭,帐篷也顾不得收拾,跨上马背,呼唤着自己的孩子,起赶快逃走。听声音就知道来人不少,现在部落已没有了战士,只有收拾东西逃走,好在草原辽阔,虽然听声音敌人就在眼前,但至少还有二三十里的距离,快点还来得及。
刹时,鄂尔多斯部整个动了起来,赶着畜群向西逃去,众人都把注意力放在马群身上,牛羊跑得太慢,丢了也不要紧,说不定追兵贪图财物,整个部落就能逃走得更多,关健是马群,千万不能走丢了,如果丢了马群,即使逃走了也会饿死。
所有人都骂骂裂裂,赶着马群飞奔,蒙古人不亏是马背上的民族,后面的闯军骑兵追到了五六里远后, 竟然不能和群妇孺拉近距离,只能吃着蒙古人留下的灰尘,不由破口大骂。
群十三四岁的小孩还有部落的老人留在后面,这些孩子是整个部落现在最强大的战力,老人则是自愿留下来阻敌,如果追兵太近了,这些孩子可以给追兵大量杀伤,老人则可以掩护这些孩子逃跑。
这群老小边路边往后看,后面的追兵显然不象蒙古各部的人马,但是明军又不是,明军的衣甲是猩猩红,眼就可以分辨出,这群人却是黑衣黑甲,让他们安心的是,敌人虽然都是精壮,骑术却还没有他们这些孩子精,除了刚开始逃路时,部落的马还没有加速,被敌军逼近几里外,现在敌军好象越拉越远。
突然感觉到前面的队伍慢了下来,后面的人为了不相撞也不得不放慢速度,这些老人和孩子都惊疑不定,看着敌军慢慢逼了上来,所有人都充满了问号,焦急万分:“怎么回事,快点跑起来。”张大的双眼往前看去,同样只能看到灰蒙蒙的片,那是前面激起的浮尘。
渐渐的整个逃跑人群都停了下来,灰尘也慢慢落下,鄂尔多斯部后方的人才看清前面也有队队黑衣黑甲的人拦住了去路,慢慢的四周都涌出了黑衣黑甲的骑兵,逃跑的人群阵绝望,四面都是敌人,要逃只有杀出条血路,可整个部落青壮不到百人,周围的骑兵看样子有数万,怎么杀。
点击,推荐,收藏,老茅都要,晚上还有章。
第十四章归化城 上
原来,李双喜和高杰两人分为两部,高杰先从侧面悄悄绕到了鄂尔多斯部后方,李双喜待了个时辰才发动袭击,李双喜却还是把草原绕道估计得近了些,他发动得早了点,否则等高杰已完全到达部落后方时,鄂尔多斯部逃都不用逃。
闯军步步逼近,整个鄂尔多斯部只得朝中间聚拢,李双喜在草原来往多年,已学会了蒙语,吩咐闯军起用蒙语喊:“投降,投降。”数万人的声音让草原都象在嗦嗦发抖。
随着闯军步步逼近,鄂尔多斯部的人已看清来的都是汉人,想起自己的族人正在汉人的领地里烧杀,这些汉人莫非就是来报复的,果真如此,今天就有灭族之祸,闯军的包围圈还在收缩,很快逼近部落距离外围只有数百米之内,双方的样子已可以清清楚楚的看清。
鄂尔多斯部的人已围成团,外面的马匹将他们护住,闯军的火枪已举了起来,弓箭手也对准了中央,就在闯军以为不费吹费之力就可以逼降时,出突闯军意料的是迎接他们的却是阵箭雨,刹时,闯军传来阵“唉哟,唉哟”的声音,倒下了数十人。
闯军的骑兵都有严密的锁子甲保护,离鄂尔多斯部也还有二百多米的距离,般箭支很难伤到,没想到这支只有妇孺的部落还有人能射出又快又准的箭来,倒下的数十人都是被箭中喉。
随着箭雨的射出,鄂尔多斯部的人已驱着马匹想向闯军冲了起来,此时闯军的合围圈只有数百米的空袭,高杰和李双喜都看得大怒,喝道:“射击。”
四万人接到命令毫不手软,三万名弓手首先发射,向上斜指四十五度抛射过去,天空马上象乌云盖住了般,黑压压的片箭雨向鄂尔多斯部落去,嗡嗡的响声还末停歇,“砰,砰。”的声音马上又响起,万名火枪手已开火,中间刹时空了块,这样密集的打击,鄂尔多斯部的人根本避无可避,而前方的马匹还没有冲出圈子,已被闯军完全合围。
鄂尔多斯部所有的人都已绝望,持弓在手的人拼命射箭,闯军见如此也不可能停下来,数轮过后,鄂尔多斯部只剩下了二千多人,大部人是小孩和妇女,那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