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其他小说 > 闯王李自成新传最新章节 > 第 23 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23 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章就要结束了,第四卷草原争霸很快就会开始上传,到时闯军会提前与满人接战,请大家继续支持

  第三十五章人才下

  在太原城破时,许鼎臣并没有逃走,在晋王强行出城后他就心如死灰,回到了家中,静静的等待闯军进城,他虽然让官兵宣传闯军如何如何凶残,其实自己是完全不知道闯军的政策,闯军的崛起太快,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若不是秦王从闯军处回来,朝庭对闯军的情况更是无所知,宣传的多了,自己也怕了起来。

  许鼎臣心想:“万闯军真如所说,把人的肚子剖开喂马,那自己就纵火自尽。”在家里准备好许多木柴,还有火油,有不对就要寻死。

  那知事实上闯军进城第天根本就没有大势抓捕朝庭官员,只是将各处府诋团团围住,第二天才派人去请留在家中的各级官员前去赴宴,上面还有晋王的具名,许鼎臣只好去了。

  这次太原城破晋王有很大责任,若许鼎臣真能鼓动全城百姓都在闯军进城后攻击,加上数万官兵,还有数十门大炮,闯军进了城,火器再利也难沾便宜,官军对晋王都有恨意,李鸿基劝降毫不费力,布政史赵建极,参将牛勇,朱孔,王水奎,兵备副史毛文炳,商刚中等人都已向闯军投降,许鼎臣见了闯军的政策也降了。太原的官员除了副将应时盛,按家金,艾万年等小部分逃走外,其余皆降。

  这天,李鸿基正和众人议事,亲兵来报,外面有人要见闯王,李鸿基愣,问道:“此人长像如何,可是我旧识。”

  亲兵脸上脸鄙夷之色,道:“闯王,此人并不认识闯王,身高不满四尺,长得难看极了,要不然把他赶走就是了。”

  李鸿基听,正要答应,心中却突然动:“慢着,请他进来吧。”

  亲兵有点不乐意,本人那人想见闯王,亲兵就不愿通报,如此丑陋之人,莫非见闯王是想打点秋风,那人却看出了亲兵的心思,连唬带吓了几句,让亲兵觉得自己不通报,就对闯王犯了大错误似的,只好凛报了声。

  李鸿基感到奇怪,谁会想见我,这才答应见上面,会儿,亲兵领了个人上来,李鸿基的大帐传来阵哈哈大笑声,原来那人长得实在太滑稽,身高不满四尺不算,颗脸袋却比平常人要大许多,看上去更是不成比例,让人感到头重脚轻,不小心就要截倒。

  李鸿基咳了声:“闭嘴,长得如何那是天生,怎可嘲笑。”

  众人顿时止住了笑声,但还是有人忍不住,轻笑出来,那人理也不理,好象笑得是旁人,对李鸿基道:“你就是闯王”

  李鸿基道:“不错,先生何人,找李某何事”

  那人已经拜下道:“在下宋献策拜见闯王。”

  李鸿基心里大喜,宋献策饱读诗书,学识渊博,尤精通“术数”,以“术士”为生,长期云游四方,为人占卜吉凶祸福,善于出谋献策,才智非凡,是李自成最重要的谋士,自己本想派人去找,没想到自己送上门来。

  李鸿基连忙扶起:“先生大才,据说有鬼神莫测之机,不知鸿基所闻,可有误否”

  宋献策喜:“原来闯王已闻过宋某薄名,宋某对奇门遁甲及图谶等术若有所通,近日宋某夜观星象,发现紫微星星光暗谈,另有异星突起,正主大明国运将终,新皇已出,宋某日夜翻寻古籍,终于找到图谶,上曰“流入顺河干,陷于十八滩,若要上云天,起自雁门关。”将军开始起义就称王,定名号为闯,正应了此意,后又有图谶道“十八孩儿当主神器。”正应了大人的李姓,闯王正是天命之主,所以特来投效闯王。”

  宋献策说完,呈上物,李鸿基接过看,样子正是古籍,上面画着模模糊糊的图案,好象真有他所说的字。

  旁边众将大惊,没想到宋献策还有这手,他们对星象和图谶之说深信不疑,认为改朝换代是天下大事,上天必有警视,加上宋献策的占卜已经小有名气,他们中有人听说过此人,对他的话更是毫不怀疑,连忙拜下道:“恭喜闯王,天命所归。”

  李鸿基压根不信,肯定是宋献策自知貌丑,怕投效之后受自己轻视,才冥思苦想出来的计策,不过这招对老百姓却有很大的迷惑,自己应了也无不可,扶起他道:“先生来,就有如此大功,快快请起,我正需要借重先生大才,不如暂为我军军师如何。”

  宋献策松了口气,闯王总算没因自己貌丑嫌弃,道:“属下定不辜负闯王厚爱,必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宋献策从小容貌有异常人,经常遭受同伴取笑,他为人好强,为此没少和嘲笑他的人打架,但身小力弱,却总是吃亏,为此他只有发恨读书,以期超过那些取笑他的人,后来文章诗词样样超过那些人太多,但无奈每次应考,主考都嫌他容貌丑陋,明明已经高中,看了他的样貌又将名字划去。

  宋献策常常愤愤不平,但也无可奈何,又不甘心看到那些比他学识差得多的人个个中了秀才,举人,每次考试还是不肯拉下,后来总算中了个秀才,但家产也被他耗尽,父母去世后,他彻底死去了再求功名之心,也无脸在家乡停留,干脆四处流浪靠给人测字为生。

  到了崇祯时,每年灾慌不断,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眼看乱世将要来临,他的心又热了起来,想要辅助个名君,说不定将来会成为本朝刘基类人,为此他每听到处起义的头领都要考察下,本来他已看好了高迎祥,但高迎祥很快在河南被曹文诏杀败,他的心又冷了下来,不料闯军异军突起,下之就占了省多地,他马上从河南出发,特意赶来投效。

  李鸿基得了宋献策,大喜,吩咐道:“各位,为庆祝宋军师加入我军,晚上设宴为军师接风,各位要不醉不归。”

  众人见宋献策虽然身体矮小,但来闯军就立有好此大功,都不敢小看他,吩咐围了上来,恭喜他加入闯军,并向他询问有关图谶的事,宋献策知道这些人都是闯王帐下亲信,自己初来乍到,不好摆谱,替他们作答,宋献策为求进身之阶,图谶准备的毫无破绽,闯军将领越问越是深信。

  第三十六章谈判 上

  很快,闯王是真命天子,有人向闯王进献图谶的事在大营不胫而走,闯军士兵都欢欣鼓舞,议论纷纷,当晚,闯军通霄达旦,设宴欢庆,许多人都喝得醉惺惺的,直以来,闯军虽然战无不胜,但到底是对抗朝庭,许多人心里都没有底,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头上还顶着个贼名,若是败了,家人朋友都得受自己牵连,心中时常隐有惧意。

  但大部分加入闯军中人都是些贫如洗的佃户,以前每餐都生活不继,现在不但每月都有军饷可拿,家里还都分牛分地,受了闯军如此大恩,对闯王当然拥戴,心里的隐隐不安只是稍现即散,现在听了传言,大家都认为闯王是真命天子,去了这层顾虑,大伙都高高兴兴,对献图谶的军师也好奇起来,宋献策的名声在闯军中越传越广,许多人能把他当成上天特于派来辅助真命天子的人。

  李鸿基得到宋献策,对他很是重视,第二天就招他来议事,宋献策赶到李鸿基的府地,见只有他人,连忙拜见闯王。

  李鸿基忙将他扶起,道:“军师,不必多礼,鸿基正有件大事要请教军师。”

  宋献策见闯王对他如此重视,大为兴奋,道:“闯王有事,尽管吩咐。”

  李鸿基道:“我有事正屡决不下,正有请教先生,目前我军扩张太速,根据不牢,我想向朝庭请和,拟了三个条件,不知是否可行”

  宋献策道:“不知闯王是何条件。”

  李鸿基将条件给了宋献策,宋献策看,道:“朝庭必不会答应,不过借此拖延时间却可以。”

  李鸿基大喜,道:“这么说可行。”

  宋献策道:“不错,朝庭虽然不会答应,但现在朝庭在山西的兵力不足,要从其它地方抽调,我军提出谈判必正中朝庭之意,不过不会有结果。”

  李鸿基道:“反正双方都不需要结果,能谈就行。”

  李鸿基马上召开会议,商议谈判的人选,没想到大部分将领听要与朝庭讲和,都群起反对,坚决不同意。

  李鸿基看着在生闷气的李万成,拓养坤等人,道:“各位,我军和朝庭议和和投靠朝庭是两码事,朝庭如果答应了我们的条件,我们和现在也不会有什么区别。”

  李万成道:“那我军怎么还要和朝庭议什么和,就现在这样不就挺好的吗。”

  李鸿基只好解释:“这不样,我们提出和朝庭议和,朝庭就会以为我们暂时没有进取心,他就不会马上调兵来攻打,他会慢慢准备好了时再打我们,这样我们就有时间巩固现有的地盘,等到朝庭准备好了时,我们比他准备的更周详,那样我们又何以和朝庭大打了。”

  李万成等人恍然大悟:“哦,闯王的意思是要先骗朝庭,然后再打。”

  李鸿基点了点头:“嗯,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闯军的这些反对的人顿时都不说话,闯王既然是这个意思那就无所谓了,听闯王的就是了,李鸿基见众人不再反对,遂道:“如今我们要议和,就先要派名使者,必须能言善辨才行,不过有晋王在我们手里,安全问题是不用担心。”

  众人都面面相觑,要说打仗,众人都二话不说,要说谈判吗,这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干得了。众人的目光不由转向班降将。

  宋献策倒是有点跃跃于试,但因是刚来,也不好表现太过,也就没有说话。

  许鼎臣,赵建极,牛勇,朱孔,王水奎,毛文炳,商刚中等人刚听到闯军想和朝庭议和时也大为吃惊,生怕闯军把他们当成献给朝庭的礼物,听了闯王议和的本意才放了心,这时见闯王和众将望向自己这帮人,每人都心情复杂,没人愿意刚投降就又去原来的地方当使者。

  李鸿基见自己的帮部下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而降将又不愿去,也大感头痛,只好点将,道:“赵先生代表我军走趟如何。”

  赵建极大感为难,但自己初入闯军,闯王的命令又不能不听,只好道:“遵令。”

  李鸿基见赵良极愿意去,大为高兴:“好,这样以赵先生为正使,拓养坤为副使,明天就出发,带着咱们的议和条件去官军阵营。

  拓养坤见闯王要自己去,大感意外,刚想反对,见闯王瞪了自己眼,顿时不敢再说。

  第二天,赵良极和拓养坤两人带了几名随众,拿着李鸿基的书信,议和的条件,前往太原见陈奇榆。

  陈奇榆听说山西的布政史赵良极求见,还以为他是逃回来的,太原的官员逃走了不少,后来陆续有人返回,陈奇榆连忙接见。

  此时陈奇愉是五省总督,他接任曹文诏的职务本是山陕两省总督,后来崇祯见闯军势大,单靠二省无以制服,又给他加了河南,湖广,甘肃三省的总督,成了五省总督,时之间炙手可热,

  赵良极见了陈奇榆末免有些尴尬,两人本来都是巡抚,如今个是五省总督,而自己已是贼军身份,但还是向陈奇榆行了个礼道:“闯王特使拜见总督大人。”

  陈奇榆惊:“你投降了闯贼。”

  赵良极大为不悦道:“我家主公起兵是为父报仇,如今手握两省之地,带甲之士三十余万,辖下民众更是数以百万,陈总督何以称贼。”

  陈奇榆大怒:“贼就是贼,休想巧言脱词,来人,把他们拿下。”

  赵良极大声道:“岂慢,难道你敢不顾晋王死活吗。”

  陈奇榆顿时软了下去,他虽是五省总督,但事关番王,还是小心谨慎为上,道:“好吧,你们有什么条件可以放了晋王。”

  赵良极将闯王议好的条件承了上去,陈奇榆接过看,上面写了三条,

  第条:朝庭承认李自成闯王的封号,并不得干涉闯军在控制区施行的各项政策。

  第二条:官兵不得进入目前闯军的区域内,双方以现在的实际控制线为界。

  第三条;晋王全家落入闯王手里,要求朝庭出百万两白银作为赎王费。

  后面依然是对朝庭的诱惑,只要答应了这三条,闯军不但停止与官军的冲突,可以派兵帮朝庭对付蒙古和后金的入侵,甚至可以考虑帮助官府清剿流寇,最后还提出若朝庭需要武器,闯军也可出售给朝庭。

  本周的推荐比上周时下降了好多,写书肯定有高嘲与低潮,需要大家直的支持,低潮时更需如此。

  第三十六章谈判 下

  本来原先闯王议和的条件有个是要让曹文诏把害死闯王父亲的凶手揖拿送给闯王,而今曹文诏都已下了大狱,这条自然没有了,换成的晋王的赎王费,闯军如此做简直是绑票.

  陈奇榆看得大骂:“无耻,无耻之尤。”但闯军大炮的利害陈奇榆是知道的,目前已从河南将曹文诏剿获的大炮运了回来,共还有八门大炮完好,可惜炮弹只有不足百发,陈奇榆刚运回来时,试射过次,那大炮的威力比葡萄牙人的强好几倍。这不能不让他心动,若是能利用闯军的贪财,用买来的大炮再击败他,岂不更好。

  赵良极提醒他道:“陈大人,这好象你不能作主吧,要让皇上决定才行。”

  陈奇榆放下了书信道:“好,我会给皇上上书,你们先住下来吧。”又问道:“你说能和朝庭做兵器生意,难道闯军还能卖给朝庭大炮”

  后面的拓养坤终于逮到机会说话了:“当然,我们闯王从来都是说话算话。”

  其实卖兵器给朝庭,闯军中也有人不理解,李鸿基解释道:“他买把兵器的钱,我军可造十把还多,为什么不卖,朝庭买的越多,和我军的差距就拉的越大,何况,打仗的关健还是人,他就是大炮和我们样多,也打不过我军。”

  众人听了,大觉有理,这才同意写上这条。

  陈奇榆不敢怠慢,连忙夜写好奏章,将闯军求和的消息和条件详细列上,以六百里加急的方式传给崇祯,崇祯看到闯军求和的条件,不禁大怒:“这个逆贼,简直是痴心妄想,想让朕封他为异姓王,还想自成国,简直是欺人太甚,不,是欺联太甚。”

  崇祯狠不得马上命令陈奇榆把闯贼剿灭,他完全不想此时陈奇榆是否有能力剿灭闯军,他迟疑的是晋王在闯军手里,若他下令马上进攻闯军怕有人说他不顾宗室性命,没有亲情,有损自己的名声。

  崇祯想了想,不能决定,马上传令把三位大学士招过来,讨论闯军的和谈问题。

  此时的三位大学士是温体仁王应熊和吴宗达,崇祯等他们来到,将闯军的谈和条件丢给三位大臣,道:“你们看看,这是闯逆的谈和要求,你们议议,要怎么回复。”

  温体仁身为首辅,最能体察崇祯心意,见崇祯如此神色,肯定有什么为难之处,忙将和议的条件接过来,看他顿时明白了崇祯为什么为难,道:“皇上,贼军的条件太过苛刻,朝庭决不可答应,然晋王亦不可不救,皇上可令陈奇榆再与贼军谈判,要求其打消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投降朝庭才有出路,另方面令陈奇榆加紧备战,到时再举将闯贼荡平。”

  崇祯听得大感满意,微笑着点头,王应熊和吴宗达两人也已看完,吴宗达人称“篾片”指的是他毫无用处,只会说:“皇上英明,皇上所说的是,皇上作主即可。”实在是可有可无的人,崇祯用他做大学士只是凑数而以。

  这时,吴宗达见崇祯望向他,马上道:“皇上英明,首辅大人所说极是。”

  崇祯又望向王应熊,王应熊见殿上两个大学士都已同意,皇上也大有此意,遂道:“首辅大人这是老成谋国之言,请皇上参详。”

  崇祉见三位大学士意见相同,遂不再犹豫,马上下旨,传谕陈奇谕,可以和闯军接触,但要求闯军投降才可,同时要赶快作好打仗的准备,迅速剿灭闯军。

  陈奇榆接到崇祯旨意,知道皇上不想真正与闯军和谈,但有晋王在闯军手里,不好明确拒绝,他再与赵良极和拓养坤相见时就没有好脸色,直接道:“皇王已有旨意,闯军可以投降,朝庭可赫免李自成判乱之罪,升为朝庭总兵,否则他日朝庭大军到,尔等都死无葬身之地,还要连累家人。”

  赵良极还没有说话,拓养坤大叫:“放屁,难道皇帝小儿不想要晋王的狗命了。”

  陈奇榆大怒:“逆贼,竟敢辱骂皇上,若非看在你使臣的份上,现在就可杀了你。”

  赵良极连忙拦住拓养坤,先前已有预料是此结果,道:“陈大人,此时我需返回报与闯王,等闯王有了决定赵某再与大人商淡。”

  陈奇榆也知闯军不会接受此结果,但陈奇榆需要时间重新整顿队伍,暂时还没有进攻闯军的力量,也不可能把赵良极等人扣下来,遂送了闯军的使臣回去。

  李鸿基听了赵良的汇报,道:“很好,朝庭看来暂时不会进攻我军了,他需要时间,我军更需要时间好好消化得到的地盘,你们两人继续和陈奇榆谈。”

  拓养坤挠了挠头:“还去,”

  得到李鸿基肯定的答复后,赵良极和拓养坤两人干脆被停下了其它职责,成了传职谈判特使,在两军间奔波,双方来来往往,讨价还价,大打嘴仗,虽然谁都知道这次谈判不会有结果,前线对持却被缓和了下来。

  李鸿基见前线已无大事,放下了心,现在需要返回西安了,闯军的地盘人员扩充太快,已经是到了必须重新明确各人的职责,完善各部衙门的时候了,否则很快就可能运转不良。

  李鸿基得知临县没有被官军攻破,李劬还活着时大为高兴,又提升其为守备,成为闯军这批军校出身中的佼佼者。

  崇祯七年二月,李鸿基任命李万成为山西前线统领,带领猛张飞,黑虎星,牛成虎,李劬等众将和四万大军在祁县和交城和陈奇榆收聚的三万官军对持。

  李鸿基只率了万中军返回西安,等李鸿基回到西安时,已是崇祯七年的三月份了,周凤梧,马维兴带着众人在西安城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迎接闯王凯旋而归。

  虽然李鸿基直在前线,些重大的事要传给李鸿基亲自处理,但陕西的事务文事交给大多是周凤梧负责,军事马维兴决定,差不多已是闯军的政治中心。

  李鸿基出兵山西时还是冬天,路都是残破不堪的景色,回来时路上春意昂然,处处是生机,排排兴旺的景象,看得李鸿基豪情大发,如今自己手掌数十万大军,管理数百万生灵,自己决不会走李自成的老路,最终这大明的万里江山都归自己掌控。

  本卷完,第四卷马上会上传,还请各位继续支持。

  第章大封功臣

  高桂英正在房内精心的打扮,李鸿基走就是大半年,两个小妾都被他带在身边,她虽然忌妒,但她知道这两个女人之才都远胜于她,丈夫需要她们的帮忙,平时两人有了矛盾时,她还要调和,免得让李鸿基分心,自己在家独守空闺,也只能作出毫无怨言的样子,今天丈夫终于要回来了。

  李慧梅站在她身后,甜甜的道:“娘亲今天真漂亮。”

  此时的李慧梅已是十三岁了,长的亭亭玉立,在高桂英面前倒象个大家闺秀,可是活泼好动,还喜欢舞刀弄剑,经常背着高桂英和些军营中的少年呆在起练武,高桂英从小出身农家,虽然想把自己的义女教成知书达理的人,但以前田玉珠在时还可管束,田玉珠也跟着李鸿基到前线后,李慧梅的功课彻底丢了下去,每天练武不停,高桂英管了几次,后来见她实在没有心思读书也也就不管了,只要她高兴就好,女儿家懂太多也末必好。

  高桂英听了女儿的奉承,笑道:“你是不是怕你田姨娘回来逼你读书,想让我说情。”

  李慧梅摇了摇高桂英的手,耍娇道:“娘,读书真的没意思吗,我想做个大将军,也像邢姨娘样。统领队女兵,那多威风啊。”

  高桂英今天高兴,道:“好,你要学武就学武,我对你田姨娘说,以后不逼你读书。”

  李慧梅大喜:“谢谢娘亲,谢谢娘亲,娘亲对我真好。”

  高桂英搂紧了她,当初李鸿基惹祸远走他乡,去就是二年,若不是收养了这个义女,自己都不知怎么过来。不过她却隐隐有点担心,李鸿基和自己成亲七年,两房小妾也娶了数年,却还没有子嗣,会不会有问题。

  突然门口的声音已嘈杂了起来,隐约听见了闯王回来了的消息,高桂英大喜,拉着李慧梅的手,道:“走,咱们去迎接你爹爹。”

  李鸿基回到自家的院内,让迎接自己的人都回去,自己带着田玉珠,邢秀娘和数十名亲兵向院内走了,远的就看见高桂英牵着李慧梅来迎接自己。

  高桂英痴痴的望着自己的丈夫,他好象瘦了点,又黑了点,在前线定很辛苦。李鸿基也望着她不说话,在高桂英身上,他体会到了个优秀女人的对他所有的爱意,无论他做什么,高桂英从不反对,甚至自己两次娶妾都没有告诉她,她也丝毫不大吵大闹,反而在其中居中调和,这次自己带着两个小妾起上前线,留她独守个人在家里,她也毫无怨言。

  两人互相望着,田玉珠拉着李慧梅悄悄离开,邢秀娘也让亲兵们都出去,自己也悄悄走了,大姐和夫君分别了数月,应当让他们两人好好聚聚。

  李鸿基见众人都出来了,向前跨了几步,把抱住了高桂英,道:“对不起,丢下你又是半年。”

  高桂英死死的反抱住丈夫的身体,恨不得和丈夫融在起,嘴里讷讷自语:“你回来了,你回来了。”

  李鸿基感受到她的情意:“不错,我回来了。”把将她抱起,向房中走去。

  朱玉风悄悄的摸着手中的瓶子,里面装的是绝毒的鹤顶红,是皇家专用来赐死大臣所用之物,她趁着闯军刚入秦王府不熟悉环境时偷偷藏起的,她本是为自己和姝姝准备的,毕竟两人都是女子,万受到凌辱也好用来自尽。

  不过成功的躲了下来的朱玉凤想法已经变了,她要用这东西剌杀贼首,为朝庭剪除个大患,同时也为自己的母亲报仇,想想,个孤身女子,成功的潜伏要贼首的巢岤中,将危害朝庭江山的贼首举剌杀,那是多大的功迹啊,到那时自己恐怕会天下闻名,甚至史书也会隆重记载吧。

  为了这些,她不惜装成个低下的丫环,学习做各种各样原先不屑顾的粗活,刚开始她还不习惯,经常笨手笨脚,好在王府的下人大多还是从前的那些人,对她这个郡主多方维护,这才瞒了下来,可惜伺候贼首的却都是贼首自己的人,她们这下王府丫头只能做些粗活而已,她直等不到机会,后来贼首更是离开了西安,亲自带着叛军去了前线,不过朱玉凤坚信,只有在王府就肯定会有机会的。

  本来,朱玉风还在想朝庭的江山稳固,贼首虽然占了西安,但不久朝庭的大军肯定会过来,到时贼军不被消灭,也会被击溃,那时自己还可重新回到朝庭,过原先那种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

  没想到,传来的消息却是贼军节节胜利,不但陕西全省落入贼军手中,就是山西也有大半归贼军所有,有段时间,原先的那些王府下人看自己的目光越来越不善起来,自己差点以为会被她们出卖,但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又规规矩矩起来,她现在也懒得管了,万身份败露,死就是。

  今天,终于传来消息,贼首回来了,这几个月来,凭着她秀丽的外表,和聪明才智,已慢慢接近贼首的核心,可以出入内院了,她相信只要有耐心,总会有机会的。

  秦王府占地极广,经过几百年的代代秦王修建,光房间就有数百间,李鸿基只住了正中央的个大院,其它地方都分给了自己的部下,因此,闯军的重臣都在秦王府有住处,但李鸿基在山西期间,因闯军很快平定了陕西,许多儒生看到闯军势力,也纷纷加入进来,他们见闯王和部下住在起,觉得大不合礼议,为了显功,纷纷给李鸿基上书归劝,李鸿基哈哈笑,全不理会,这些人又劝起了住进秦王府的闯军重臣来,这次这些儒生们大获全胜,闯军的重臣为了避嫌,纷纷搬了出去,李鸿基远在山西,也不好再命他们搬回去。

  现在在闯王府住着的只有李鸿基家,还有邢秀娘的父亲,田玉珠的母亲,加上下人也打发走了不少,整个闯王府倒显得有点空寂。李鸿基只好调了数百名亲兵进来,闯王府才恢复了人气。

  李鸿基回来后的第二天,周凤梧就带了人上门,此人长得高大俊朗,身书卷气息,让人见了就有好感。

  李鸿基愣:“军师,这是何人。”

  周凤梧道:“此人是前些时前来投奔我军的大才。是顾君恩先生,见识非凡,多有良策。”

  李鸿基大喜,顾君恩他知道,此人是李自成最先的谋士,为义军出谋划策,出力很大,让李自成先定三边,再下京城就是出于此人之手,连忙握住顾君恩的手道:“先生大才,鸿基能有先生投效,真是如虎添翼。”

  顾君恩没想到李鸿基如此热情,连忙抽出自己的手,疑惑地道:“莫非闯王听过顾某薄名。”

  李鸿基连忙道:“我是信得过军师,既然军师推荐,必有大才,如今我军草创,正需要成立个参谋部,不如先生进入参谋部如何。”

  顾君恩愣:“参谋部,不知有何职能。”

  李鸿基解释道:“所谓参谋,当然就是参与军机,提供策略,还可分担我的各项事务。”

  顾君恩大喜,这等于是掌管了内阁之权,没想到刚见面,这个闯王就能给于自已如此信任,连忙拜倒:“多谢闯王厚爱,属下定鞠躬尽粹,报答闯王。”

  李鸿基连忙扶起:“不必多礼。”马上叫亲兵为顾君恩安排住处。

  李鸿基顾不得休息,把宋献策,冯师礼,许鼎臣他们都给叫来,商议闯军的官职安排,此时闯军已是方诸候,但目前军职最高的高立功和马维兴两人还是都司,而且各地的地方长官都暂时代以军管,基本上是谁的部队打到哪了,谁就接管了那里的政权,也就自然成了当地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样长期下去肯定不行,借着给各人升官的机会,李鸿基也趁势把各地的地方政权接管过来,好在商洛也有数百名经过几年培养的文官可以使用,加上明朝投降的官员小史勉强够用。

  此次升官,李鸿基大为慷慨,基本上每人都连升三级,高立功,马维兴两人由原先的都司下子升为总兵,原先的游击将军李万庆,高功,高杰三人升为副将,拓养坤,赵胜,李双喜,黑虎星,贺珍,贺景,老张飞,混天猴,和他身边的亲卫队长李过升任为参将,刘芳亮和刘宗敏两人凭军功也获得了守备的升迁,而李鸿基的那批闯王门生中李劬又提了级,升为游击将军,而其它人也都升为守备,千总等。

  而明朝的降员中,武官以白广恩,和俞忠霄两人最高升为副将,王良智,牛勇,朱孔,王水奎,毛文炳,商刚中,牛成虎,崔尔达,也升为参将,同时在闯王府设立参谋部,参谋长为周风梧,参谋次长除了宋献策和顾君恩外,还有明降官冯师礼和许鼎臣,相当于明朝的辅臣。张国绅,黄龙等人分任陕西和山西巡抚,不过他们的副手都有是商洛出来的闯军嫡系。

  李鸿基还大发郧章,闯军规定,郧章分为四种,依次为金,银,铜,铁,每种又分三级,依次为级金质郧章,二级金质郧章,三级质制章,再就是级银质郧章

  此次除死去的刘检获得金质郧章外,有数百人获得银质郧章,其中李劬独守孤城获得了级银质郧章,其它大多获得铜,铁质郧章,其中三等铁质郧章作为记念性质的,只要这次参战的官兵都可获得枚,李鸿基特于关照李守忠,袁宗弟两人日夜赶制,才在个月内做出这数十万枚郧章。

  这些郧章做得特别精美,无论是哪种都是闪闪发光,发下去就大受官兵欢迎,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郧章高高别在自己的前胸上,士兵不带郧章都不好意思出门。

  李鸿基又重新整编了部队,三十万大军,共有十万正规军划分为十个野战军团,每个军万人,总兵和副将每人可领个军团,参军可领五千人,战时会合在起,由军职高的人节制,如果军职相同,由闯王参谋部临时指定,顾名思义,野战军团是转战各地,攻城拨寨所用,因此最为精锐。平时驻守在最为重要的城市,目前祁县前线驻扎有二个军团,西安驻扎有二个军团,其余六个军团分驻在各地重要府邸。

  其余二十万为守备部队,驻守在闯军目前控制的府县。闯军目前控制了二十多个府,百多个县,二十万部队看起来很多,但分下去,有的县兵力只有数百人,而有些壕强家中私兵就有数百,虽然训练和兵器都不如闯军,但如果数家会合起来,也不是不可与闯军战,所幸闯军连串的胜利压住了那些蠢蠢欲动的壕强,加上闯军没有强制收缴他们的土地,才勉强接受了闯军的统治。

  经过此次整编,闯军才真正变得正规起来,而且借着给个人升官的机会,李鸿基也将原先下放的权力大势回收到了参谋总部,军官的升迁,部队的调动,粮草的划拨无不需要经过参谋部,加上中层军官基本上由商洛军校出去的学生控制,闯军内部的隐患已消除。

  李鸿基的这些部下暂时还没有染上官军的许多毛病,要知道数年前这些人大多还是农民,绿林中人,短短数年的发展,如今都拥有了原先做梦都没有了的权势,许多人都已心满意足,虽然朝庭没有承认自己,但如今整个家乡都在闯军的统治下,这些人在家乡都是威各显赫,这些都是拜李鸿基所踢,所以李鸿基的收权毫不费力。

  第二章面子问题 上

  陕西闯王府内,此时李鸿基正在听贺景汇报情报,李鸿基已经回来五天了,直在给各地闯军的军官签发升迁令,忙得不可开交,贺景几次求见都没有时间,李鸿基的双手直在不停的签字,今天终于累得不行,想休息下,才把贺景找来,听他汇报情况。

  李鸿基突然打断了他的汇报,疑惑的道:“你是说秦王的两个女儿在咱们府上当侍女”

  贺景肯定的点了点头:“是的,属下从第天见到她们就怀疑了,后来通过府里的仆役已经正实,刚要和闯王汇报时,闯王已经要率军出发,我想那两个人在府里应当还没什么危害,所有吩咐人严密看守后就没有采取其它措施,等闯王回来再处理。”

  “我不是放了秦王家回去吗,你干吗不让她们当时起走。”李鸿基问道。

  贺景迟疑了下道:“我当时已经和秦王说了,秦王却否认有两个女儿,后来我也故意当着她们的面说放秦王走,王府如果有人跟着走,也可以起去,但她们两人也没反应,我就怀疑她们是想留在王府想对闯王不利,恐怕除了她们还有其他人,所以直严密监视,奇怪的是现在还没有什么发现。”

  李鸿基听了笑起来:“有趣,有趣,两位大明的郡主竟然潜伏在我的王府,或许应该说她原来的王府,做丫环的工作,哦,她们的工作状况怎么样。”

  贺景也笑了起来,道:“刚开始很遭糕,现在已经很好了,如果不是长的太漂亮了点,完全是个干活的丫头。”

  李鸿基道:“那好,暂时不要惊动她吧,洪承畴怎样了,还是不肯投降”

  贺景轻蔑地道:“我看他已经心动了,却死要面子,直不肯降。”

  李鸿基听,大为意动:“怎么说”

  贺景道:“我按照闯王的吩咐,每隔段时间都派人招降,开始还大骂不止,后来就不言不语,最近虽然不是有说有笑,但已经开始打听我们很多事了,当听到闯王已攻破太原擒拿了晋王时,他点沮丧的情绪都没有。”

  李鸿基听得大为兴奋:“好,我们起去看看他,说不定今天就能说降洪承畴。”

  贺景看到李鸿基如此兴奋,有点想不通,道:“闯王,你是不是把洪承畴看得太重了,个三边总督而已,现在我军虽然没有擒到其他的总督,但王爷都抓了两个,巡抚,布政史,总兵也抓了数个,何必对个洪承畴看得如此之重。”

  李鸿基没作解释,道:“重不重要以后才知道,现在先去看看他再说。”贺景只好陪着,往地牢走去。

  秦王府的地牢里,此刻除了洪承畴已没有个犯人了,原先陪他坐牢的人都已个个投了闯军,尤其让他寒心的几个家人和亲兵都已降了,他原先的仆人洪福若不是闯军硬要他送饭估计也早走了,面对朝庭批批的投降官员,他已不是没动摇过,但想起自己熟读的孔孟之道,自己又挺了下来,不过他自己也怀疑还能坚持多久。

  牢里太安静了,洪承畴每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无聊的很,后来洪承畴提了要求,闯军给他带来了些书籍,这才有东西打发时间,他此时正在看本庄子的逍遥游,听到门外传来了阵脚步声,洪承畴放下了书,知道闯军恐怕又派人来劝降了,连忙整理了下衣裳,又梳了下头,正儿八经的坐了起来,对洪福道:“去看看,是不是冯师礼来了。”

  洪福有气无力的应了声,连忙前去开门,洪承畴在这里除了不能外出,可以说应有尽有,饭菜虽然比不了以前在总督府,但每天也有鱼有肉,而且没有了其它犯人,整个牢房也显得宽场整洁。

  洪福还是不乐意住在这里,他想不通闯军对他的老爷如此之好,老爷为什么还不投降,连累他也只能住在这里,来这里劝降最多的是冯师礼,洪福特别羡慕冯师礼的仆人,本来以前见了他都要矮头的家伙,现在每次来牢里对他都吆五喝六的,他暗骂洪承畴顽固不化,若早降了,何必在这里关上个大半年。

  洪福开门,却呆,李鸿基他见过次,连忙跪下道:“小人参见闯王。”

  李鸿基愣,这人身仆役的衣服,不象闯军,看了贺景眼,贺景连忙解释了下洪福的身份。

  李鸿基有点哭笑不得,自己是不是对洪承畴太好了,连仆人都给他留了个,对洪福道:“起来吧,带我去见你家洪大人。”

  洪福连忙爬起,弯下腰在前面带路。

  洪承畴已经听到了洪福的声音,见来的是闯王,不再象以前样踞傲,连忙起身,对李鸿基拱了拱手,道:“参见闯王,在下心求死,还望闯王成全洪某忠义之名。”

  李鸿基看着这个刚过四十的大明重臣,此时虽然坐了近年的牢,但红光满面,没有点颓废之气,养了那么久,比起自己刚见他时还胖了点,左看右看也不像是个求死之人,不禁说道:“洪先生,本王心求才,如今闯军的形势你也知道了,虽然说不上片大好,但若朝庭要想消灭我军却也不是容易的事,何况朝庭还有满人和流寇牵制,根本对我军毫无办法,正是需要先生这等大才之人出力的时候,先生何不早降。”

  洪承畴好像早知李鸿基会如此说,马上回道:“自古忠臣不事二主,闯王好意,洪某心领,还望闯王成全。”

  李鸿基道:“良禽择木而栖,洪先生何心如此固执,冯师礼,许鼎臣,以前都是先生同僚,现在不照样得到我军重用,先生何不学学他们。”

  洪承畴道:“人各有志,闯王有鸿鸪之志,奈何洪某却是颗将死之心,闯王还是请回吧。”

  贺景听得大为恼火:“洪承畴,你不要给脸不要脸,闯王亲自相劝,你若还不降,莫怪我用邢侍候了。”

  洪承畴对贺br >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