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135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己这个总管手下才百人不到。太过寒酸,有心增加自己管理的人手才会如此卖力,有机会就在皇帝面前进言。
长安宫中待遇最高的是侍卫,侍卫必须用生命来保护皇帝和其他皇室成员,因此待遇最好,最低地三等侍卫个月地薪俸是十二银圆。二等侍卫地薪俸为十五个银圆,若是升为等侍卫,薪俸则涨为二十个银圆每月,军官当然更高。皇帝的直属侍卫不过五百余人,每月开支高达万千多银币。
而宫中的太监仆役和宫女最低的个月也有个银圆的月例,高的女官个月收入有十个银圆,吃穿都由宫中负责,若从北京或应天府调些小太监过来,绝不象杜郧所说地不会增加宫中费用。
只是即使把那些人全都调过来,每月的开支也不会超过侍卫的开支,总比现在自己的侍卫还要被支使着做杂务好,李鸿基想了下,才道:“也罢,过完年朕许你从两地调千人手到长安,但绝对不可以在外新召人手,否则让朕发现例,你这个总管就不用做了。”
李鸿基刚登极时,就有数名西安地泼皮无赖自已阉了,闹着要进宫当太监,众人不敢作主,上报给皇帝,皇帝的反应是杖十五,发配到大草原垦荒。
杜郧跪下来,呜咽的道:“奴才不敢,奴才代那些可以过来服侍皇上的奴才们谢恩了。”
李鸿基抬腿向杜郧踢了过去:“哭什么哭,朕看你心中正在偷笑才对。”
杜郧抹了下眼泪:“奴才心中是高兴,可也忍不住哭了起来。”杜郧以前就在宫中打滚了十几年,自然最善察言观色,知道皇帝不是真生气,素性抱着皇帝踢过来的大腿又哭了起来。
李鸿基心中阵恶寒,生怕杜郧将眼泪和鼻涕抹到自己身上,连忙把腿从杜郧抱着的双手中抽了出来,对于眼前这个杜郧,李鸿基感觉对手下的大将更难把握,他此刻幅痛哭流涕的表情,象是完全替即将可以来到长安宫中的上千人高兴,李鸿基却想恐怕杜郧更高兴的是自己多出千名手下。
对于杜郧几乎将自己手中所有的积蓄全部献出,只为留在宫中之事,李鸿基开头是百思不得其解,杜郧绝对不是忠心,要忠心的话他因该对崇祯忠心才对,后来李鸿基总算想出了点头绪,恐怕杜郧这类人忠心的只是皇权,他们千方百计的要离皇权近点,哪怕付出他们的全都身家也在所不惜,想通此点,李鸿基心安理得的将杜郧的财产归公。
只是转念想,果然是由敛入奢易,刚才自己还想着要治下奢侈之风,转眼自己就同意宫中增加在千名小太监,虽然是从以前的太监调过来,未尝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只得摇摇头,警醒自己,这个口不能再张了。
说话间,李娃和廖太冲两人已弄干净了身,带着十名侍卫,换过普通的衣服来到皇帝身边,李鸿基自己已换过便衣,正要出宫,突然记起了事,唤过李娃道:“传朕旨意,暂调二营近卫军进宫给皇后调配。”
李娃愣了下,近卫军虽然说是天子私军,宫中也不比前朝,不能进男人,但调近卫军入宫总感到不论不类,好象前朝从没有这样的规矩。
见李娃愣着不走,李鸿基喝道:“发什么呆不快去”
李娃反应过来。支唔道:“皇上,这不好吧。”
李鸿基瞪了李娃眼,不耐烦的道:“有什么不好,只是暂时几天的事,宫中不是缺人手吗快去。”
李娃无奈,只是听命传令,其他侍卫却全松了口气,这些人所有人都被皇后指派着做些打扫,搬东西的杂活,现在有近卫军代替,当然最好。
李娃去传令。时三刻不见得回来,李鸿基也不等他,在廖太冲等人地簇涌下出了皇宫。到了大门口,廖太冲忙问道:“皇上,我们先到哪里”
李鸿基问道:“哪里最热闹”
“回皇上。要说热闹。当然是后宰门。”杜郧连忙抢着回答。
后宰门以前曾有设大明秦王室衣食供给的机构。这里通常所出售的物品都是给达官贵人使用,因此所售价格极为昂贵,李鸿基登极后,后宰门前地大街比以前更是热闹,大唐的新贵们把去后宰门购物当成了身份的象征。
去那里,说不定随时就会碰到朝中地大臣。李鸿基不想引起别人地不安,不由摇了摇头:“不去,换个地方吧。”
廖太冲连忙道:“那去朱雀门大街吧。”
朱雀门大街离皇宫不过数百米,大街后面多是朝中那贵们所集之地。李鸿基更是摇头:“那儿有什么好,不去。”
杜郧眼珠转:“皇上,要说热闹,奴才知道个最热闹地地方,皇上定愿意去。”
“快讲。”
杜郧忙道:“那就是城隍庙,此刻想必是人山人海,那些凡夫俗子在年前都会去城隍庙求支好签。”
李鸿基喜道:“好,就去城隍庙。”
廖太冲大惊:“皇上不可,城隍庙鱼龙混杂,不利于皇上安全,如果皇上万金之躯有损伤,臣万死也不辞其咎。”
“这是朕的都城,哪来的这么多不安全,走,咱们出发。”说完,皇帝已带头向前走去。
廖太冲无奈,只是挥手,令侍卫跟上,另外后面近百名侍卫已向城隍庙分散而去,皇帝心思动就会出宫,又不喜身边跟着太多人,为皇帝安全作想,只要皇帝出动,就有支百人的侍卫队到前方先行布置,廖太冲才要在出宫之前先问清皇帝目的地,好先让侍卫作好准备。
城隍庙果然人山人海,先前的百名侍卫撒在人群中,连影都不见,转了数转之后,连紧跟在皇帝身边地十名侍卫也丢掉了五名,廖太冲生怕侍卫再被挤散,连忙让人手挽着手护在皇帝的面前。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城原指挖土筑地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古人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宋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北京祀文天祥。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下旨封开封临漆束和平涨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
朱元璋对城隍爷的待遇如此之好,据说因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极为崇敬。
长安的城隍庙西安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址在东门内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2年移建到西大街中段,是当时天下三大城隍庙之,统辖西北数省城隍,故称“都城隍庙”。
这座城隍庙如此重要,建得当然也不会差,只是人潮涌动,摩肩接踵,任李鸿基伸长了脖子,也只能看清城隍庙山门口的五间大牌坊,牌坊之上,斗拱重叠,牌坊之下,铁狮对。张大着双目看着来往的游人。
李鸿基放眼望去,整个城隍庙周围恐怕不下万人,也是吓了大跳,向杜郧询问道:“今日游人为何如此之多”
杜郧连忙答道:“回皇黄老爷,今日赶得巧了,正是十二月二十五,庙中将有次大的施舍,人数才会如此之多。”
“施舍”李鸿基不解的问道:“难道他们不是来拜见城隍,求神保佑么”
杜郧连忙解释,城隍庙由于信徒如潮,香火鼎盛,故庙里每年都有钱米衣服棉被医药棺木等施舍,每月初和十五为小规模的施舍。十二月二十五,庙中是年最大的施舍,基本只要有求,庙中都会施舍。除了施舍,城隍庙还会举动为人主持公道,排解纠纷的活动,
李鸿基皱起了眉头:“难道这么多人都是来求施舍的”
杜郧心中惊,这等于当面打了皇帝的脸面,若是说现在人们还贪图那点施舍,那岂不是说皇帝治下的民众穷困靠庙里施舍过日子,至于为人主持公道,排解纠纷,那是官府的职能,又关城隍庙何事。
“回老爷,现在国泰民安,谁会为了那点施舍赶过来,据说今天也是城隍爷最灵的时候,大家来此,多是为了向城隍爷显示诚意罢了,不过也有人贪点小便宜,这不就成了如此热闹。”
李鸿基唔了声,没有再问这个问题,杜郧悄悄的抹了把冷汗。
廖太冲乘机劝道:“老爷,人太多了,我们不如回去吧。”如今已从人挤人之势,他实在担心皇帝在这样的地方有点闪失。
李鸿基正要回话,前面突然传来了声:“快去啊,田国丈在牌楼下派红包了。”
听到此话,人们呼啦声全向牌坊涌去,李鸿基的面前顿时空,牌楼下更是人山人海,许多人都齐刷刷的伸长了手,嚷道:“给我个,给我个。”
李鸿基看得目瞪口呆:“这是怎么回事”
“回皇上,今日是城隍爷显灵的日子,有乐善好施者,就会来到城隍庙前派人捎带红包,悄悄地送给那些穷苦人,城隍爷看在眼里,会给他们庇佑。”杜郧对这些倒是门精,他到西安也不过半年之久,没想到样样知晓了。
李鸿基哑然笑:“这叫悄悄派发吗”
杜郧笑着回道:“国丈爷吗,动静当然会大点。”
李鸿基失声道:“国丈爷,哪个国丈”
杜郧不知皇帝心里是何意,尽量不流露出自己的情绪:“回皇上,是田广田国丈。”
第九卷 帝国 第二十四章 冲突
李鸿基没有杜郧预料的太大反应,只是哦了声,“原来是田贵妃的父亲,虽然有咕名钓誉之嫌,但此举倒是也不违法,就由他去吧。”
阵小孩的哭声传来,众人忙向哭声处看去,只见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孤凌凌的站在边,旁边没有个大人,难怪会大哭不止。
现在人群大部分集到牌坊下,等待田广或者是他的家人派发红包,这个小女孩的父母想必是急于拿红包,连自己的女儿丢了都不知。
李鸿基叹了口气,对廖太冲道:“派个人过去守着,等她父母过来吧。”
此时皇帝身边空了出来,已有不少先前出发的侍卫发现了皇帝的身影,分散在皇帝的四周,廖太冲松了口气,示意旁边的个侍卫去照顾那个小女孩。
那名侍卫得到指令,无奈的跑到正在哇哇大哭的小女孩旁边,皇帝的侍卫除了从民间招集武功高强者外,其他都是从近卫军中挑选,近卫军又是从野战军中挑选,他们成为侍卫后还要接受特种训练,可以说是精锐中的精锐,身上自然有股骠悍之气,那名侍卫自以为露出和蔼的笑容,小女孩见到他过来却哭得更凶。
那名侍卫顿时手足无措,要他打架肯定是没问题,要他哄个小女孩可是高难度的动作,远处的其他侍卫看着自己同僚狼狈的样子,个个脸上都古怪地很。
李鸿基看得好笑。扬声道:“把她带过来吧。”
侍卫听到皇帝吩咐,如蒙大赦,牵着那个小女孩的手走向皇帝身边。李鸿基看着这个小女孩身全新的棉衣,脚上地小红鞋上用的是绸缎做的鞋面,脖子上还挂有两个小银环。不象般贫穷人家地孩子。
心中不由纳闷。她地父母难道为了贪图个小红包到了连女儿都不顾地地步。
看着这个女孩如粉雕玉琢般可爱,李鸿基忍不住将她抱了起来,连哄了数句,或许李鸿基经常跟两个儿子玩耍,哄小孩有了经验,那个小女孩停止了哭泣。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打量着抱着她的李鸿基。
李鸿基忙问道:“小姑娘,你家大人呢”
“不见了。”小女孩嘴扁,又要哭起来。
李鸿基大急:“不哭。不哭,他们肯定马上就会来找你。”
小女孩对李鸿基的话半信半疑:“真的”
“当然,叔叔不会骗你,你很快就会见到他们了,你叫什么名字”
“爹爹说女孩的名字不能随便告诉别人。”小姑娘奶声奶气地话,逗得侍卫们都笑了起来。
远处传来了数声呼喊:“囡囡囡囡。”
小姑娘高兴起来,指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喊道:“爹爹,爹爹。”
李鸿基顺着小姑娘手指的方向看去,见到个青年文士正惶急的大喊大叫,听到小姑娘地叫声,方才喜,急向李鸿基的方向奔来,只是还隔着老远,就被侍卫拦住。
这个青年文士心中虽急,却并非莽撞之人,看到那些侍卫的模样,就知道抱着自己女儿的人恐怕贵不可言,他刚才丢掉了女儿,宛如失了魂魄,此时被侍卫拦住,却不敢硬闯,只得跳脚大喊:“那是我女儿,那是我女儿。”
李鸿基喝道:“放他过来。”
侍卫依言放开了那名青年文士去路,他急忙奔到李鸿基的身边,将女儿接过,不住的道谢。
李鸿基看他举止文雅,只是身上的衣服却被扯破,头上的方巾也歪到了边,心中不喜:“谢就不必了,下次记得把自己孩子看住了,看你也不象穷苦之人,为了点小钱不值当。”
那人涨红了脸:“兄台教训的是,不过晚生并非是贪图小钱,只是被人挤着身不由己,若非兄台,晚生把女儿丢失,家子人非被急死不可,那罪过就大了。”说完,又向李鸿基鞠了躬。
李鸿基脸色稍齐:“如此倒是错怪你了,把女儿看好了,千万不要再丢了。”
“是,是,不会再丢了。”见李鸿基就要走,他连忙道:“兄台帮忙照看小女,等于救了晚生家人,晚生定要回报,还没请教兄台名字。”
“不必了,咱们只是萍水相逢,说不定此后就再也见不着面,用不着报答。”
“定要的,定要的。”
杜郧在旁边见到那个呆子拦住皇帝的去路,看得大为不耐,若非此时不能露出皇帝的身份,恐怕马上就会吩咐人把他拖下去,不由阴阳怪气的道:“哟嗬,倒是缠上了,也不看我们爷是什么身份,用得着你报答吗”
那人被杜郧说得愣,李鸿基没有理他,直接从他身边走过,只是走了数十步,那人又气喘息息的跟了上来,两名侍卫连忙上去将他拦住,那人只得大声嚷道:“兄台施恩不望报,有古君子之风,只是晚生受人之恩,却连恩公的名字也不知道,未免狼心狗肺,还望兄台能告之姓名,若晚生不能报答,回家必定给兄台立上长生碑,天早晚三柱香,保佑兄台生平平安安,大富大贵。”
杜郧被他说差点笑出声来,李鸿基扫了他眼:“很好笑吗。”
杜郧点了下头:“我看他不是看到皇上身份非同小可,想借故攀亲,就是读书读傻了脑袋。”
李鸿基转向廖太冲道:“你又怎么想”
廖太冲道:“回禀皇上,我看倒象个性情中人。”
“朕说过多少遍了,出来了不管身边有没有人,不能叫朕皇上,要叫老爷。”
“是,老爷,只是老爷你刚才自称自称”
“对。朕也不能说朕了,要称我。”李鸿基尴尬了下,才回头道:“让他过来。”
得到吩咐地侍卫才重新让那对父女来到身边。李鸿基含笑道:“你说要报答,你能报答什么”
那人连忙在身上摸了下,找出了个钱袋。里面顿时传来阵叮铛叮铛的银元撞击声。李鸿基估模了下。里面至少有十多个银币,能随身携带这么多钱的人根本不会在意别人派发地个小红包,李鸿基倒是相信了他刚才所说是被人群冲散,而非是自己要去抢那红包。
那人刚押手进钱袋掏钱,看了看周围隐约布置的数十名侍卫又觉得不妥,这点钱对般人来讲数目不小。对于眼前之人,恐怕看都懒得看眼,掏钱的手顿时停了下来:“晚生晚生”
“这样,你对城隍庙熟不熟如果熟就充当次向导。如此则算报答了恩情如何”
李鸿基久处上位,自有股威严,那人被李鸿基扫了几下,只觉得双腿发软,连忙回道:“熟,熟,晚生和观中道长颇有交情,兄台要游这城隍庙,晚生做向导再合适不过。”
此时田广地红包还没有派发完毕,人群都集在他哪里,去观中地道路倒是趟开,不再象刚才那般拥挤,那人怀抱着女儿在前头领路,不时回过头来望李鸿基几眼。
到了城隍庙门口,他到底忍不住:“晚生姓张,贱名文熙,兄台如何称呼”
“我姓李。”
张文熙地嘴张了几下,见李鸿基不愿说出名字,终于死心:“李兄里面请。”迈进了城隍庙的门槛。
城隍庙最前面就是文昌阁,文昌阁是正殿,祀奉着城隍大神,两旁分列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个不落,庙中已有不少人,许多人跪在各个神像下,小声的说出他们的所求,也有人只是默默祷告。
大殿之上,男女混杂在起,女的多是求自己的相公出人头地,男地多是求自己能飞黄腾达,也还有未出闺的姑娘小心的求着自己能嫁得如意郎君。
张文熙果然对这里很熟,他进来,几个正在收香油钱的小道士纷纷向他问好,张文熙含笑地拉住个小道士:“清尘仙长在不在”
个小道土合什道:“张居士来了,祖师爷正在后殿接待贵客,还请张居士稍待。”
张文熙愣:“什么样的贵客要让观主亲自接待”
那名小道士悄声的道:“当然是国丈的家人。”
张文熙拍自己的脑袋:“瞧我都差点忘了,今天田国丈在外面派发红包,他的家人自然有来,只是他们有钱倒也罢了,也不组织好,乱来通,当心惹出大祸。”
田国丈派发红包,差点把他父女冲散,张文熙心中不免有冤气,自然没什么好话。
小道士忙嘘了口气:“居士慎言,这可是当朝国丈。”
张文熙刚才的话只是脱口而出,倒也不想给自己惹麻烦:“今天我陪位朋友来游城隍庙,清尘仙长有事那我就不打扰了,我自陪朋友转圈就是。”
小道士合什道:“居士请便。”又不放心的嘱了句:“居士如果碰到国丈家人,还请注意礼节。”显然是小道士听出刚才张文熙话中对国丈没有崇敬之意。
“好了,我知道了。”张文熙不耐烦的回到。
张文熙快步追上李鸿基,歉意的道:“李兄,可惜观主今天另有要事,不能参观完后还可以留在这些吃顿素菜,这里的素菜色香味齐全,错过实在太过可惜。”
说着,带着李鸿基等人跨过文昌阁,文昌阁后面是钟楼,钟楼后有道数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直达二门,李鸿基踏在青石板上,笑道:“我只是随便走走,吃不吃菜无所谓。”
个童音响了起来:“我要吃素菜,我要吃素菜。”
张文熙溺爱的摸了下女儿的脑袋:“乖,今天吃不成了,改成爹爹带你来这里大吃顿。”
小姑娘咽了口口水,她显然对这里的素菜念念不忘,眼睛溜溜的转了数下,见张文熙脸正经的看着她,知道今天的素菜泡了汤,只得道:“那好,爹爹不准骗人,下次定要再带囡囡出来吃素菜。”
“好大的口气,都城隍庙的素菜岂是想吃就吃。”说话间,个富态的中年人从戏楼里转了出来。
他瞧见张文熙父女,嘴里轻蔑的哼了声,转向李鸿基行人时,却是愣了下才道:“对不起,我家老爷和公子在后面,你们不能进去。”他本来是想喝斥的,只是临到嘴边,口气却放缓了不少。
张文熙瞧出这个中年人正是国丈府的管家田信,他心中本来就对国丈府有气,又仗着和观主交好,这里向随他走动,如今在自己的恩公面前更是不能忍让,不由哼道:“怎么,这城隍庙是国丈家开的不成,怎么就不能进去。”
田信不由上上下下打量起张文熙来,他身为田府的总管,眼睛当然很毒,张文熙身上虽然穿得不算寒酸,却怎么也不象可以惹国丈府的人,只是对方冷言冷语,幅有持无恐的样子,不知他的信心是从何而来。
田信不由将目光转向李鸿基,李鸿基眼睛扫过来,他只觉得心中寒,连忙低下了头,他在田府做了十几年的总管,自然见过李鸿基,只是时隔太久,他早已无映象,被李鸿基的眼光扫就低头,回过神来心中不由阵不忿。
他看向那些侍卫时,心中若有所思,这些人个个身材高大,浑身充满骠悍之气,绝不象普通人家的护卫,反而更象是军人。
田信点了点头,原来是有人撑腰,难怪那个文弱书生模样的人会不把国丈府放在眼中,只是他身为田府的总管,又怕过何人,哪怕对方来的是朝中品大员,也得给国丈府几分脸色。
“这里虽然不是国丈府,但总有个先来后到,我们已将这里包了,自然不能再进人,怎么,还有什么问题吗”摸不清李鸿基的底细,田信的语气到底不敢太过强硬。
李鸿基并不想与田广引起什么冲突让田玉珠难堪,开口道:“算了,咱们回转吧。”
杜郧瞪着眼正想看田信的好戏,没想到皇帝会偃旗息鼓,嘴里不由都嚷了句:“算你小子好运。”
第九卷 帝国 第二十五章 新的年
李鸿基等人从城隍庙中出来后,张文熙虽然有心再跟着,却苦无借口,他本想从随从中打听出李鸿基的来路,无奈侍卫的口风谨紧,只得怏怏分别,等到第二年,他中了头名状元,张文熙才知道自己去年是多么幸运,竟然和皇帝同游了半日。
李鸿基从城隍庙出来时,国丈那边围着的人群还没有散去,个小红包,再多也不过百十文钱,除了少部分真正贫若之人,西安哪户人家也不差那点钱,人心贪婪,自古如是,不过,若是田广知道他的管家差点与皇帝发生冲突,不知还有没有心情再给别人发红包。
城隍庙游不成,此时天色还早,廖太冲请示道:“皇上,咱们接下来去哪里”
李鸿基看着那边争先恐后的人群,心情大坏,回道:“算了,回宫吧。”
在回宫中时,李鸿基却是从朱雀街经过,相比去其他地方的热闹,朱雀街却显得雅静了许多,有人行走也是目不斜视,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象李鸿基群人大摇大摆的走在朱雀街上是绝无仅有。
朱雀街上清色全是本朝新贵的府第,官职最小的也是五品,连长安府知州都没有资格入住,放眼望去,全是色的高墙,门前雕着高大的石狮子,门口的守卫都是精神抖擞,杀气腾腾,普通人如非必要,根本不会走在这条街上。
路走过来。周府洪府高府许府好些都是当朝二三品大员地府第,在这些高门大院中,中间有大院还是最为突出。单是面围墙的长度就在数百米,门前的两个石狮子比常人还要高上头,门口站着八个精壮地护卫。上面龙飞凤舞的写着两个大字“宋府。”
这就是大唐门下省侍中宋献策的府第。从大街上就可以看到里面层层叠叠地楼阁。里面最高地幢楼高达八层。据说设计时是九层,九为数之最,因为怕犯忌讳,才改成了八层。
见到皇帝打量着宋献策地府第,杜郧连忙道:“老爷,要不要进去看看”
宋府外的警卫看到李鸿基行人已觉得不对劲了。从来没有人在府外指指点点,只是看着皇帝行象是来头不小的样子才没有驱赶,却警惕得看着皇帝行人。
李鸿基看宋献策府中的警卫已注意过来,摇了摇头。道:“算了,直接回宫吧。”
等李鸿基回到宫中时,李娃已调来了两营近卫军,开始帮着宫中打扫,擦洗,有了近卫军的帮忙,无论是宫女还是侍卫都轻松了大半,速度大大加快,到了晚上,整个宫中已是布置新。
接下来几日都是无事,朝堂上各个官员也都是虚应故事,每个人都等着回家过年,整个长安都是团喜气。
大年三十的晚上,天刚刚黑下来,长安城地大街小巷几乎看不到行人车马的动静,北风嗖嗖的在外面肆意闯荡,经过了白天的喧哗,百姓们多数留在温暧地房中和家人举杯共饮。
大唐皇宫中,却是另番情景,华灯万盏,红色的灯笼将整个皇宫照的片火红,皇宫前的大广场上也点上了排排灯笼,广场的四周站满了的近卫军士兵,中间却是黑压压的普通百姓,数万人群的聚集,使这冬夜仿佛也变得暖洋洋起来。
宫中将从今晚开始燃放烟花,从今夜开始,宫中每天都要在前面的大广场放上个时辰的烟花,以庆祝新年的到来。直到上元夜才会结束。
烟花燃放的地点分两处,皇宫内外的广场上同时燃放,宫外允许普通百姓起观看,以示皇帝以民同乐之意,这个习俗在唐朝就开始盛行,不过,最热闹那天是属上元夜,到时整个长安街头都会挂满灯笼,百姓都涌上街头观赏花灯,整夜狂欢。
现在长安的人口正在急速上升,已接近百万,原先的城墙已容不下这么多人,长安南边的城墙皇帝干脆下令拆除,开始新建大批居住区,等到城南建好,长安的规模才可以和前唐时相比。
往日供大臣们早朝休息的承运殿内布满了排排案几,案几上堆满了各种佳酿珍馐,留驻在京城的公邪重臣们,携带着夫人,子女按品位,长幼等次排席,坐满了殿堂,田广邢有富等外戚也悉数坐在旁。
两人地位相当,相坐在对面,他们两人个是壕绅,人本来只是个卖艺的武师,又相距数县,若非女儿同嫁了个女婿,这辈子也不会交集,从得知对方开始,两人就互相看不对眼。
田广自然嫌邢有富以前的穷酸样,而邢有富对于这种壕绅自然也没有什么好感,他的小女儿若非因为惩罚个欺男霸女的财主儿子,也不会因为受他责怪而离家出走,这辈子差点就不得相见。
田广家人众多,后面坐了满满排,邢有富本来只有两个女儿,这些年娶了数名妻妾,还生小了几个儿女,他不甘示弱,将这些年新娶的妻妾和所生的儿女全部带到了大殿上,只是和对面田广家中男男女女相比起来,他这边全是妇孺,未免低人头。
本来还有个李岩和邢红娘给他撑门面,他们两人也成亲了年,可惜李岩和邢红娘都是近卫军中的军官,今夜他们需要值勤,却不能到大殿上了,让邢有富不免郁闷。
其他大臣们却没有两人争斗的心思,宫中的乐师已经奏起了音乐,金石丝竹鲍土革木八音之声此起彼伏,李鸿基望着殿上的群臣,笑吟吟的举起了手中的酒怀:“诸位爱卿今天是大年夜,各人都辛苦了年。为我大唐基业立下不朽功邸,今日诸位可不守君臣之礼,举怀痛饮朕先干为敬”
见皇帝饮而下。众人齐道:“谢万岁”齐将杯中地美酒干而净,宫中的饮宴正式开始。
几杯酒下肚,殿上的武将们开始放浪形骸起来。个个兴高采烈。神采飞扬。宫中地侍女款款而出,穿梭在期间,不时给各个案几个添上美酒和各类佳肴,宛如仙女般飘然而至。
“来人,灭烛”
正当众人吃得兴尽时,传来李鸿基的吩咐声。众人大为不解的看着皇帝,这灭烛是何意。
早有准备地宫中侍卫听到皇帝吩咐,口气将身边地巨烛吹灭,整个大殿陷入片黑暗。顿时惊叫声响起了大片,这里面地声音多是女子所发,却不全然是害怕的声音,中间还夹杂着此羞急的声音。
殿上多是大臣的女眷或者宫女,这些女子个个美极艳极,难免有胆大包天之人趁着黑暗,伸出自己的咸猪手,趁着这个机会摸上把。
“开灯”
这两个字响起,大殿上顿时片明亮,悬于头领的白炽灯光华大亮,将整个殿中照得纤毫并现,李鸿基眼睛扫,就看到李过地正紧抱着名宫女不放,那名宫女脸上全是羞红之色。
李过没想到灯这么快就亮了起来,心中惊,连忙放手,这幕却被大家看了个清清楚楚,众人大笑起来,那名宫女更是嘤咛声,把推开李过,飞般的走出了大殿。
李过脸上显出片讪讪之色,李鸿基恨恨瞪了李过眼:“来人,传朕旨意,将刚才那名宫女赏给近卫中郎将为妾。”
众人啊了声,刚才对李过的窃笑全都变成了片羡慕之色,不由后悔刚才自己没有也抓住名宫女,李过连忙跪下:“臣谢过皇上隆恩”
李鸿基道:“朕不是为你,而是救刚才那名女子命,传朕旨意,近卫中郎将李过在宴上无礼,朕罚尔半年俸禄,以敬效尤。”
李过顿时啊的声,张大了嘴,他半年地俸禄是二千银圆,二千银圆得到了名宫女,李过心中也不知是喜是忧。
众人也是恍然,这名宫女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李过抱了个满怀,如果不嫁给李过,恐怕会被其他人的口水淹死,除了出家就只要自尽途。
这段插曲很快过去,众人转而抬头望着头上的电灯开始议论,那些大臣们对商洛研究出来的电灯多少知道点,殿中的那些女眷们却是无所知,对于这个不用点灯却能发光的东西,只觉得神奇无比。
那些对电灯知半解的男人刚好可以卖弄自己的知识,许多人开始对自家的女眷讲解起来,尽管他们的讲解错误百出,但女人们看到了殿上挂着的神奇灯光,无论自家的男人说得多么离奇,都只能傻傻的点头应是。
商洛的电灯在数月前就可以投入应用了,李鸿基本来马上就要在皇宫中全面装上电灯,只是袁宗第坚持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测试,为安全起见,绝对不可以在皇宫中安装,李鸿基只得作罢,如今商洛已全部使用上了电灯,火车上也开始安置发电机,装上白炽灯泡,过完年之后,火车就要开始日夜行驶,皇宫中才首先在承运殿上用上了电灯。
白炽灯相对于蜡烛来讲,无论是安全还是亮度,都要远胜数倍,众人惊奇过后,不由盘算着是不是要在自己的府第中也尽快安装。
到各人酒足饭饱之后,皇帝吩咐今夜的烟花正式开始燃放,侍卫们七手八脚的将案几个的残羹撤去,并将案几搬到了外面,供大家欣赏烟花
承运殿外就是内广场,此时广场上早已放好了捆捆的烟花,烟花又称焰火或礼花,始于隋唐,盛于宋代。北宋时烟花制作已很精致,有了显现戏曲人物形象的“药发傀儡”。过年时,百姓在家中除了燃爆竹是必不可少外,也有些富贵人家会施放烟花。
只是皇宫中燃放的烟花又非是平常人家能够相比,宫中日用于燃放烟花的费用都高达数千银圆,预计放到上元夜时,烟花项中的耗费将高达七八万银圆之多,各种规格的烟花都应有尽有。
随着第个烟花点燃,刹时间,融个皇宫上空显得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焰火在空中绽放,将整个皇宫的天空染得美丽非凡,空中的焰火散落,组成了四个字迹,大唐万岁
苦挨了许久,终于看到了期待的烟花,这虽然只是短短瞬,正在皇宫外等候的百姓顿时激动万分,万岁的欢呼此起彼伏,皇宫中虽然早宣布过放烟花的时间,但为了抢个好位置,许多人早早到场,有已甚至已在场中等候了两个时辰。
随着内广场第支烟花的点燃,外广场的烟花也开始升起,宫内宫外的烟花个接个,此起彼伏,将黑色的夜空顿时装点的绚丽多姿。
看到烟花升起,两个皇子李智和李杰无疑是最高兴的两人,他们拍手笑着,跳着,不时惊声尖叫。
李智眼睛转,上前拉住李鸿基的衣服道:“父皇父皇,孩儿也要放烟花。”
李杰却被田玉珠教导的守礼得多,虽然心中也想得要命,却只是眼巴巴的望着李鸿基不开口。
李鸿基看着两个儿子活泼的身影,刚才李过弄起来的点不快顿时消失不见,笑道:“好,父皇带你起放烟花。”
李智乐得跳了起来,叫道:“放烟花咯,放烟花咯了。”
李杰却不开声,见李杰只是眼巴巴的看着,李鸿基忙道:“杰儿,你不想放烟花吗”
“想。”李杰脸上不由闪出片欢喜的神色,可转眼又被苦恼代替,“可是母亲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小孩子不能放烟花。”
李鸿基拉过李杰的手:“有父皇在就不会有危险,走,咱们起放烟花去。”
见皇帝要拉两个皇子起走到燃放烟花的广场,众人反应过来,周凤梧连忙追了上来,劝阻道:“皇上,不可,燃花然是易爆之物,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皇上不可带两位皇子起进入。”
听到周凤梧的劝阻,李鸿基和李杰相视笑,不理会周凤梧,叫来几名正在燃放烟花的侍卫:“你们抬箱烟花过来放在台阶上,朕和两位皇子要亲自点燃。”
“是。”几名侍卫走到场中,将箱烟花抬到了台阶下,周凤梧见皇帝到底没有进入正在燃放的场地,松了口气,不再相劝,箱烟花的威力有限,即使全部点燃,也不可能伤人致死,周凤梧却不肯离开,而是打算陪在皇帝身边。
田玉珠邢秀娘两人也连忙心惊胆战的跟在旁边,生怕自己儿子出差错,却不好先开口拂了皇帝之意,燃花被取了出来,摆成排排呈放在阶梯下,李鸿基让两个儿子都拿上了枝点燃的香火,握着他们的小手,向烟花的引信点去。
随着滋滋引信点燃的声响,三人连忙跑开,砰的声大响,朵礼花升了起来,在半空中炸响,接着扩散开来,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李杰李智两人望着自己亲手点燃的烟花,激动的脸色通红。
整整连续放完了三大箱烟花,两人还是意犹未尽,直到李鸿基坚决不同意他们再放,两人才恋恋不舍的回到了座位。
个时辰虽然很长,但终究会完,等到最后支烟花落下,悠扬的钟声响起,子夜终于来临,马上又是个新的年份,众人迎接的将是新唐三年的到来。
第九卷 帝国 第二十六章 开拓团
与长安的热闹相比,地处最北端的汉蒙城虽然小,却丝毫不比长安差,自从秋天出使俄罗斯三年多的使团回来,汉蒙城先是虚惊场,接下来送走使团不久后,大唐的开拓令颁布下来,汉蒙城的人口就与日激增,数月间,汉蒙城的人口增长翻了番,由当初的万人达到现在的两万还多。
汉蒙城增加的人口当然都是那些退役士兵组成的开拓团,他们数十人至数十百人组成团,涡涌着向汉蒙城拥来,汉蒙城是唐军最北端的城池,开拓团的人都被这里当成了大后方,小小的汉蒙城中涌进了七八个开以上的拓团。
按照开拓法规定,每人开拓团的人数限定在五十至五百人,七八个开拓团人数最多也不超过三四千人,只是开拓团实际上只限定作战人数,至于其辅兵,还有家属则没有限制,由于唐军刚刚大裁军不久,开拓团人源充足,退常退役的个骁骑少校中校就能拉到五百人的上限,加上其他非作战人员,开拓团的成员往往能达到六七百人。
各个开拓团都给自己取了非常勇猛的名字,汉蒙城中就有猛虎团雄狮团,猎豹团苍鹰团等团名。
军中俸禄优厚,军人在大唐地位极高,虽然这些都要用命来博,比起有些朝代要在士兵脸上刺字来防止逃兵来说,大唐的士兵可以说是没有人愿意退役。
现在朝庭不需要这么多军队。兵役法中又明确士兵参军地年限,轮到自己退役,也是无可奈何。第批退役的人员,朝庭都给了很好的安置,只要愿意。基本上都可以进入工部下地各个工厂做工。虽然比不上当兵时的待遇。但比起在家中种地来说。还是要好,每当工部要招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