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134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而不习惯于用金银交易,商队的货物无类是茶叶,还是丝绸,瓷器,于对这些民族都有至命的吸引力。
有个满载数千车货物的商团在西伯利亚通过的消息很快就散布开来,整个使团就象是唐僧肉样受到了各个方向的本地部族关注,有的人不远千里带着金银来和使团交换物品,更多的人却打定主意要将整个商团全部吞下来。
他们开始受到了小规模的袭击,被使团干净利落的解决后,震憾了大部分不怀好意的部落,这些部落曾受过哥萨克火枪手的攻击,知道了火器的厉害,使团的火器远比哥萨克人更先进。
只是他们臣服于哥萨克人简陋的火器下,却不愿放过比哥萨克人更厉害的使团,那些货物太过诱人了,尤其是他们见到过些部族换回来的瓷器和丝绸时,更是贪婪,许多部族开始联合起来,布里至特人图瓦人,雅犀特人和曾经统治着这里的西伯利亚汗国的蒙古人后裔,组成了上万人的大军对使团进行袭击。
面对着无数人的袭击,使团开始出现了许多伤亡,被迫丢弃些财物加快速度向莫斯科的方向进发,千辛万苦进入了俄罗斯人的城镇后,情况才好了起来。
不过,整个俄罗斯都是地广人稀,城镇与城镇的距离也相隔很远,他们分别掌握在各个贵族手中,听到这队人是出使莫斯科的使团后,虽然不敢明目张胆的留难,但是出了城之后,却是化装成劫匪的模样,也开始了对使团地攻击。
虽然每次的袭击都被使团打退。但自身也免不了伤亡,许多人不免蒙生了退意,认为俄罗斯人太过野蛮。不值得出使,尤其是那些跟随使团起行动的商人,他们是为求财。不不想送掉性命。只是李淮庸。欧阳杰两人却谁也不愿意没有完成使命就回去。
正副使都要继续出发,那些商人也不可能单独回去,没有使团地保护,恐怕那些商人走不到半路就会被西伯利亚上的各个部族吞得连渣都不留点,众人只得硬着头皮继续跟随使团路西行。经过八个月时间的跋涉,整个使团地人员损失了四分之。财富损失了三分之,才艰难地到了目地地莫斯科。
李淮庸欧阳杰等人忙着和俄罗斯的官员联系,早日拜见沙皇,而跟随着使团过来的商人则在城中大势出售带过来的货物。
来自遥远东方的使团。带着数不清的财物来到了莫斯科要与俄罗期建立友谊,很快便在莫斯科境内掀起股旋风,引起了莫斯科居民地巨大兴趣,东方的货物都他们来说是个莫大的诱惑,不管是商人还是贵族,都以能得到使团带来的商品为荣。
商人们在赚得喜笑颜开,终于苦尽甘来时,使团地事却进行的并不顺利,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对东方大感兴趣,盼着能和东方建交,那里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东方货物进入莫斯科,通过莫斯科更可以转运到欧洲,俄罗斯肯定会因这条贸易路线的打通而大发其财。
只是此时莫斯科的权力却并不全部掌握在沙皇手里,俄罗斯在伊凡四世统治时期由大公上升为沙皇,大大加强了皇权,只是伊凡四世死后,并没有留下理想的继承人,统治俄国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从此覆灭。
俄罗斯此后天下大乱,进入个混乱时代。又受到了波兰的入侵,好不容易才将波兰人赶了出去,在公元1613年立了伊凡四世的亲戚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
只是新沙皇是各个贵族妥协的产物,他的权威大大下降,权力大部分都掌握沙皇父亲的手中,如今米哈伊尔罗曼诺夫虽然已做了二十多年的沙皇,只是他的性格太过懦弱,他父亲死后,权力又被被莫斯科的各个贵族瓜分。
莫斯科的贵族们各有打算,对于他们来说,以后这个东西方的通道能不能建立起来还是未知数,使团堆积如山的财物却近在咫尺,尤其是看到使团用财物换来整车整车的金银更是眼热,莫斯科是他们的天下,他们更想直接把这些财物没收。
李淮庸等人很快就发现了情况好象不太对劲,莫斯科的税务官开始紧盯着使团的商人征收高达半的税收,在抗议未果之后,他们在莫斯科的驻地更是被派兵包围起来,名为保护,实际上被限制了自由。
波雅尔科无和达尼埃尔等人得到了整个使团十分之财富的许诺,比李淮庸等人还关心财富的安全,他们是俄罗斯人,自然不会受到限制,在到达莫斯科后,李淮庸就开始兑现了部分承诺,赏给了他们些财物,这些财物足可以让他们在以前的熟人们面前衣锦还乡。
他们剩下的财富却更是多得多,当得知自己的大部分财物有可能被大贵族们无偿的收剿后,波雅尔科无等人很快就想办法和李淮庸取得了联系,李淮庸得知事情严重到如此地步,只得展开了金钱外交,大势贿赂莫斯科有实权的大贵族,让他们对使团的监视松了不少,并最终见到了沙皇。
不过,见过沙皇后,使团虽然开始重新可以在莫斯科恢复自由,但沙皇的目光也并不比那些大贵族远多少,他暗示使团必须将所有财物作为进贡的礼物交出来,以后才可以保障使团的安全,双方可以开展贸易。
这样的条件李淮庸等人当然不肯答应,自己万里迢迢带着这么多财富来进贡沙皇,就是白痴也不会做如此愚蠢之事,而且名目旦定位为进贡,就等于新建立的大唐矮了俄罗斯级。
李淮庸和欧阳杰等人经过商议后,认为莫斯科再也不值得他们呆下去,他们只好大撒财物,将负责监视他们的贵族买通,逃出了莫斯科,眼看到手的横财丢了,沙皇和俄罗斯的大贵族都大为恼火,开始下令对这支使团进入追击。
这里是俄罗斯的腹地,使团被追击之后只得仓皇追命,经常是日数战,如果没有波雅尔科无和达尼埃尔等深悉俄罗斯内情之人的带领,使团早就被俄罗斯的军队全歼了。
只是虽然如此,使团在俄罗斯军队的追击下也是伤亡惨重,付出了半人命的代价,最重要的是他们带过来的火器经过多次交战已是损坏严重,子弹也所剩无几,如果没有了火器,使团剩下不到千余人,随便被支军队碰上就会全灭。
李淮庸等人只得采取新的策略,对沙皇和大贵族们派出的军队坚决反击,对于些对沙皇不满的部落则用金钱收卖,终于逃过了乌拉尔山脉。
乌拉尔山脉是欧洲与亚洲分界的山脉。北起北冰洋喀拉海沿岸,南至乌拉尔河河谷,绵延二千多公里,东西宽四十到百五十多公里,他们来的近路已被俄罗斯的军队先行堵住,使团不得不绕更远的道路翻跃乌拉尔山脉。
翻过乌拉尔山脉时,使团距离逃出莫斯科的时间已过了半年,过了乌拉尔山脉就曾是蒙古人建立的西伯利亚汗国地区,西伯利亚汗国虽然已被俄罗斯灭亡近半个多世纪,但俄罗斯人的力量在这里并不太强,使团开始不必日数惊。
只是这里往往数百里都碰不到人烟,使团不得不克服饥饿沼泽寒冷猛兽等系列问题,途中陆续有人丧生,最后使团出发的二千多人实际上只有五百多人活了下来。
沿途他们也碰到过更多的部族,也得到了些不满俄罗斯统治的部族帮助,使团在被追击时财富大部分被遗失,但还是带出来了些,道路太过难走,还要躲藏俄罗斯人的继续追踪,这些财物不可能带回中原,李淮庸和欧阳杰两人商量过后,决定将这些财物沿途散给那些帮助过他们的部族,也雇用些部族的勇士替他们阻挡俄罗斯人的追兵。
就这样,沿途招募人手,直向东进发,路上和追击的俄罗斯人躲躲藏藏,花了近二年的时间,使团才重新穿越了整个西伯利亚,奇迹般的回来了,他们队伍的组成也变得千奇百怪,由各个部族组成。
第九章 帝国 第二十章 朝庭的反应
李淮庸和欧阳杰等人虽然还没有回到长安,但他们在长安引起的震动不亚于场地震,数年前,唐军困于西北隅,与大海相隔,朝庭又全面对唐军封锁,西北困苦由来已久,唐军单靠农业养活自己都困难,只有寄希望于顺畅的贸易来发展经济,壮大自己。
以前唐军就是靠与蒙古人走私步步走向强大,唐军上下都尝到了贸易的甜头,如今唐军已占了半壁江山,蒙古也归于自己辖下,虽然重开了丝绸之路,也得到许多利益,但唐军还是急于开辟其他的贸易路线,为灭明积累实力,才会有使团不远万里,出使俄罗斯的举动。
现在唐军的处境已和从前大不相同,前明已被大唐取代,大唐海上的贸易四通八达,陆路的贸易已不再急切,原先的路上丝绸之路有大部分被海路取代,使团出使三年多毫无讯消,除了他们的亲人依然牵挂外,大部分人已经忘了这支使团的存在。
如今这支快被遗忘的使团突然出现,顿时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近四年的时间,他们究竟经历过什么,为什么本来只有年多的行程会延长至近四年的时间,得知使团在俄罗斯的遭遇,朝庭的重臣们才恍然大悟,不由大哗。
俄罗斯人公然攻击国的使团,等于双方已经交战,大唐已统了全国,军队又刚刚整编完毕,回顾四周。正是全无敌手地时候,将军们得到了机会,精神大振。开始叫嚣要对俄罗斯人开战。
漠北军团军团长刘芳亮和两个副军团长马继先刘宗敏最先得到使团的消息,他们更是摩拳擦掌,求战的奏章在使团还在去长安地半道上就先送到了皇帝手中。
李鸿基看到使团的奏章时也气得大拍桌子。大骂贪婪无耻的老毛子。出发时二千多人。
回来地不足五百人,整整千多条性命,都是自己个决策不慎,就造成了如此后果,早知道老毛子如此贪婪,就不应该让使团带着如此多地财物出发。
财帛动人心。这年头根本没有什么国际法,切都是弱肉强食,自己还令人巴巴地带着财物上门,也难怪对方不顾面皮。就直接动手,对方根本就没料到使团竟然可以从莫斯科逃出来,就是逃出来,双方相距万里之遥,他们也不用怕大唐的报复,才会如此有持无恐。
这千多条人命不能白丢,只是现在却不是报仇的时候,此时国内的建设正进行的如火如荼,从长安到应天府的铁路取名叫安京铁路,已经动工,数十万劳工正奋战在安京铁路上千里地战线上,国内的教育改革也全面启动,各地都在新建校舍,大力召收生员。
如果要停止正在进行的建设,而进行场对俄罗斯的战争,俄罗斯纵横万里,双方旦交战,就是旷日持久之势,无论是输是赢,无疑都得不偿失。
就是进行场小规模地战争也不行,朝庭现在的重心在南方,而南方正有二场战争等着朝庭介入,前明的残余人马进入缅甸后,由于大唐对缅甸当局的压力,缅甸不得不出兵驱逐前明的残余势力,缅甸的大军正在和前明剩余的人马交战在起。
而张献忠的人马则攻陷了安南数十座城池,正在继续往南挺进,马上就会接近安南郑氏集团的首府升龙今河内,此时的安南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集团,北方郑氏集团控制了黎氏王朝的朝政,南方则为阮潢集团所控制。双方以灵江为界,相互攻伐不止。
安南的黎氏王朝曾有段时间的强盛期,公元1407年,明成祖趁越南皇朝内乱之际,出兵占领越南,并在升龙设立了交趾布政司,进行直接统治。
1427年,安南人黎利击败明朝军队,前明从安南撤兵,并承认了安南的独立。黎利拥立陈朝后裔陈暠为帝。1428年,黎利统了全国后废陈暠,黎利自立为帝建立了黎朝,黎利在位期间,分国中为五道,分封功臣,定律令,实行均田法,铸造货币,开科取士。被安南尊为黎圣宗。
黎圣宗在位时期,安南国力鼎盛,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发展。并实行募兵制,建立了庞大的常备军。1471年安南攻陷占城王都。1478年发兵18万大举入侵老挝,攻陷南掌国京都琅勃拉邦,但遭到顽强的抵抗,被迫撤退。
同年12月,安南军再次入侵老挝,集中兵力攻川扩的盆蛮部落,并进行残酷屠杀,焚毁川扩城池和仓库,致使盆蛮9万户之众仅存2000余人。至1510年襄翼帝即位后,安南国势日衰,长期陷于分裂。
公元1526年,安南的昭宗皇帝被权臣莫登庸所杀,翌年莫登庸又强迫恭皇让位。黎朝旧臣阮淦等逃往清化,拥立昭宗之子庄宗即位,形成黎莫对峙的“南北朝”局面。
阮淦死后,大权旁落其婿郑检之后,阮淦之子阮潢被派往镇守顺化。1592年,郑检之子郑松收复升龙,击败莫氏,黎朝复辟。此后,郑氏据有升龙统治北方,阮氏据有富春顺化占有南方,而黎朝王室徒具虚名。
双方正是旗鼓相当,谁也奈何不了谁的时候,北方的郑氏集团突然多了张献忠股强敌,哪还受得了,郑氏集团的精兵多集中在南方与阮氏集团交战,后方等于不设防,张献忠进安南,就如入无人之地,郑氏集团后院起火,顿时叫苦不迭,不得已拼命从南方前线抽调兵力增援后方。
只是郑氏集团前方抽兵,前线又吃紧,这双方无论是阮氏集团得势。还是新来地张献忠人马得势,郑氏集团的无疑都会陷入死无葬身之地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安南郑氏集团首领郑松在大臣地提醒下,终于想到了安南还有个宗主国,他们可以向天朝求救。
张献忠的人马在安南纵横数月之久。对于张献忠的来历。郑氏集团已经清楚。唐军攻破大明京城时,以前大明地属国已纷纷改换了门庭,派出使者向长安道贺,其中安南北朝也不例外,这本来就是各个属国对中原改朝换代地正常程序。
如今安南郑氏集团宛如抓住了根救命稻草,张献忠本来就是天朝地叛臣。只要安南向天朝提出请求,天朝必定乐意派兵进入安南消灭张献忠,到时北朝可以乘机和天朝加深彼此的关系,如果能得到天朝的帮助。灭到南方的阮氏集团也不是不可能之事。
基于这种想法,郑松已派出了使臣,前往长安,正式向大唐提出借兵剿灭张献忠的要求,如今双方正在谈判,旦谈判完毕,南方集团军就要开始进入安南。
朝庭不可能在建设的同时还在南北两个方向同时用兵,接到漠北集团出兵地请求,李鸿基尽管也有出兵的冲动,但不得不压了下来,只是命令各个地方对使团妥善迎接,务必作好沿途的接待。
使团回到长安后,皇帝亲自出长安城门迎接,表彰使团不畏艰难,坚决完成任务的精神,尽管此时出使等于是失败,皇帝还是对出使地人员进行了丰厚的奖赏,使团的正副两位使节李淮庸和欧阳杰因为带着近五百人安全返回有功,分别获得了级金质勋章,各自的职位提升级。
唐军金质勋章的授予有严格的规定,大部分授给在作战中,不畏艰险,对胜利作过重大贡献之人,唐军第个获得金质勋章的人是刘检,前明崇祯六年,唐军刚起事不久,只占了省半之地。刘检在曹文诏数万大军偷袭唐军的离石府时,带着数十人冲出了大军的包围,又独自带兵抵挡了明军的追击,使后方有了准备,对唐军第次取胜曹文诏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本人英勇战死,战后论功才授予了他级金质勋章。
到如今为止,唐军级金质勋章的获得者不超过百名,这些人中活着的不过十几人,简直比朝庭所封爵位之人还少。
而此次跟随使团的各个商人损失的财物也获得了朝庭的补偿,在他们原价的基础上加价了五成,为此朝庭要支付出近五十万银圆。
而死去的千多人,朝庭不分兵民,承认他们是为国捐躯,给予烈土的代遇,每人抚恤二百银圆。
做完了这些,朝庭就再也没有其他动作,文官们远比武将们理智,不用皇帝发话,三省已经直接拒绝了漠北军团出兵的请求,不出兵,那还能做什么,抗议,不要说笑了,难道还要再派个使团从西安跑到莫斯科去。
不过不出兵,不代表大唐朝庭就能忍下这口气,在皇帝的授意下,数月之后,朝庭连发表了三部法令:兵役法开拓法武器法。
在这三部法律之前,大唐已经有了商法税法刑法等法令,其他法律也正在制定中,兵役法在上次大裁军中就有酝酿,只是这么快就发布,完全是受了这次使团归来的刺激,而开垦法武器法则是直接针对朝庭对西伯利亚这块广袤土地如何处理的意见。
兵役法规定,朝庭所有适龄男青年都有参军的义务,参军的年龄定在十八岁以上,二十二岁以下,服役期限为野战军五年,地方守备军三年,军官不在其列,服役期满后,如果朝庭有需要,优秀人员可以再延长个期限,也就是野战军最长可以服役十年,而地方守备军最长只能服役六年。
野战军的服役期比守备军的服役期还长,是因为野战军的训练远比地方守备军严格,而且朝庭虽然已经开始了修筑铁路,各地的公路也在大力整修,但出行对于这时的普通人来讲,依然是件耗时耗力之事,地方守备军可以直接召收本地的人员,而野战军则要在全国各地挑选合格的兵员。
通常个士兵从挑选到真正进入部队。差不多要花上三个月地时间,再加上训练的时间,估计要花费年时间。期间朝庭要花费的人力物力也是个庞大的数字,当然不能让野战军参军三年就退役,否则这期间的消耗就会让朝庭头疼。
现在唐军野战军的总数只有二十万。以每年退役五分之计。新召收地兵员只有四万人。当然如果是战争,可能要召收地人员更多,但整个朝庭地人口有亿四千万,适龄的男青年有数百万,第年由于年龄段有四年,更是达到了千万以上。有这么多的备选人员,野战军的各项要求将会很高。
野战军士兵每个月七个银币的待遇也使得普通百姓乐意参军,这些士兵多来自于农家,现在的生活虽然比以前要好许多。
但普通人家年出挣不了多少钱,个银币能买到五石粮食,个士兵每月地军饷就够购买三十五石粮食,如果哪家有个人参加了野战军,足以让他家的生活水平马上提升到以前普通财方家的水平。
就是能参加守备军,个月四个银币的待遇也抵得上普通劳力数倍地收入,老百姓是现实的,朝庭军队的待遇如此之高,足予让以前千方百计逃避参加兵役的人打破头要挤进去,这保证了唐军兵员的素质是优中选优。
开拓法则是解决退役士兵出路的问题,士兵的待遇远高于做工,种田,退役的士兵又有幅好身手,当然不会甘心于重新回到家中拿起锄头过日头,开拓法规定,退役士兵可以自行组成开拓团,向朝庭申请,选择在朝庭目前的直辖领土之外,任选地方进行开拓。
每个开拓团的人手最低不少于五十名,最高为五百名,这基本上是唐军个队到个营级的规模,规模太小,不足以生存下去,规模太大则有可能反而对朝庭有威胁。
他们开拓的土地可以自行召募人手开矿,伐木,耕种,朝庭在十年之内不收取任何税收,十年之后,他们可以取得开拓土地的十分之作为永远性的封地,其余土地纳入帝国的领土。如果他们拥有的土地达到了帝国封爵的标准,朝庭则授予他们相应的爵位,最高爵位以国公为限,国公的封地为五十万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有个退役士兵组成的开拓团能够能够为帝国开拓五百万顷以上的土地,他将会被封为国公,并取得五十万顷土地作为自己的私产,传给子孙后代,帝国不灭,他们的土地永存。
而朝庭男爵的封地是万顷,他们最多取得十万顷的土地,经营十年后,就可以得到男爵的封号,当然他们的封号是虚衔,得不到朝庭的俸禄,但自己的私营领地却是实实在在的东西,现在朝庭还没有个国公的情况下,就是个国公的虚衔也足予让所有士兵都热血。
而武器法则规定,凡是退役士兵如果申请加入开拓团,为帝国开疆拓土,他们平时使用的武器将不用上交,朝庭发给持枪令,直接带走,而且朝庭将在开拓团集中的地方开展武器交易,开拓团的成员将可以用自己开拓土地的出产与朝庭进行军火买卖。
为了防止开拓团互相火拼,朝庭将在每个开拓团中派出至少名观察员进行监督,旦自相残杀,朝庭将取消开拓团的许可证,解散这个开拓团,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目前朝庭能够开拓的地方无疑就是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大唐周边虽然有许多小国,但这些国家不是区区民间组建的开拓团能够对付了,朝庭命令使团的人员将这次出使的见闻编成册子,供开拓团使用,并将沿途绘制的地图也公开出来,朝庭之意,已是目了然。
西伯利亚可以说大部分是哥萨克的火枪手替俄罗斯打下来的,他们的火枪手也不过是数十人,数百人队,可以想象,当哥萨克在西伯利亚遇到了开拓团时,双方必定有番龙争虎斗。
整个西伯利亚的面积有近千万平方公里,如果平均分配下去,可以让大唐产生二百个国公,其他贵族更是不计其数,得到朝庭开拓法和武器法的内容,唐军已裁减下来的七万野战军和数十万守备军果然有许多人坐不住,他们纷纷试探着向朝庭提出申请。
朝庭对于先期的申请允许,在开拓法公布的头年,共有万退役士兵组建了五十多个开拓团,奔向了西伯利亚茫茫的土地。
开拓团到底能取得什么成绩,除了皇帝后,谁心中也没有把握,不过,不用花朝庭的钱,只付出点军火的代价,就能给冒犯天朝的俄夷教训,虽然如此赤裸裸对蛮夷掠夺的政策有损朝庭的脸面,但朝庭的文官们不是大明时死要脸面的书生,朝庭的许多政策都指向了赤裸裸的利益,多这几部法律,也没有什么,有些反对的声音也很快消失。
第九卷 帝国 第二十二章 奢侈之风
相对于北方严寒的士地,朝庭上下更关注的是南方物产丰富之地,新唐二年的十月,安南北方郑氏王朝的借兵请求终于通过,大唐将出动二万南方军团的野战军进入安南北方帮助剿灭正对安南郑氏王朝产生重大威胁的张献忠部。
郑氏派出的使者名赵可,仍是当然郑松爱将赵廷爱的嫡系亲孙,只有二十多岁,赵廷爱仍是当年郑松最亲近的大将,多次领兵击败莫氏王朝的将领,为郑氏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前属国派去天朝的使者都属于美差,路上被当着贵宾接待,好吃好喝尚且不说,回来时还能得到大批礼物赏赐,赵可甚得当今国王郑壮的喜爱,才能揽到这件差事。
只不过这次赵可揽到的却是件苦差,天朝对于出兵的条件开得甚为苛刻,第条郑壮必须去国王封号,降为都统使,第二条,此次出兵的费用全部由郑氏王朝承担,第三条,剿灭张献忠后,郑氏必须割让海防凉山亭立高平东兴及周围所属的海岛作为酬谢。
对于第第二条,赵可倒是没有意见,来时也得到了国王郑壮的授权,早在明嘉靖年间,莫登庸篡夺黎氏政权时,明朝无奈承认其在安南的合法统治但出于对其篡夺的惩罚,已经降低其封号,由安南国王改为都统使,同时也强迫莫氏让黎氏遗族安置于漆。
郑氏王朝打着中兴黎氏地旗号。推翻莫氏政权重新控制安南,并要求明朝恢复其原有封爵。经过对安南局势的考察也出于对莫氏数十年来的恭顺地报答,明王朝方面同意黎氏的请求,另方面迫使其按漆马江之例安插莫氏于高平地区。
但事实上郑氏又篡夺了黎氏,其后直没有得到明朝的承认。事实上大唐能够承认郑氏政权,虽然只是都统使,对于郑氏来说。反而是件好事。
至于第二条。既然天朝是帮助郑氏王朝平乱。那么此次大军出征地军费,粮草等统统归安南负责也并非说不通,赵可也只能咬牙答应。
第三条要割让土地,赵可实在没有办法作主,无奈不同意此条,天朝无论如何都不肯出兵。赵可只得派人回去请示国王郑壮,郑壮地政权此时随时可能被两边覆灭,除了海防离升龙太近,郑壮咬牙不答应外。他干脆命令将锦江东边地数城也划给天朝作为出兵的酬谢。
郑壮打得如意算盘是反正这些地方都被张献忠的人马占据,不划给天朝,凭自己的能力也不可能再收回,旦天朝出兵,不但要替郑氏挡住张献忠的人马,就是南方阮氏,天朝也有可能卷进去,到时得到了天朝支持,郑氏统全国也并非不可能,又何必在乎锦江以北的点土地和几个小岛。
赵可与大唐朝庭达成协议之后,马上从长安赶到广西,催促唐军按照协议出兵,李双喜已得到了朝庭地密令,不慌不忙的拿出军费清单,让赵可先支付三个月的粮饷,唐军马上进入安南。
赵可拿到李双喜开出的军费清单,双手不由颤抖,二万大军光军饷个月就要二十万银圆,合白银十万两,三个月军饷就要三十万两白银,再加上粮草,军械地开支,这二万人的支出每月足足要十五万两白银之多。
赵可差点要晕过去,有十五万两白银月,在安南足可以拉起二三十万以上的大军,赵可还以为唐军是狮子大开口,只是听李双喜和他笔笔算过去,挤得赵可哑口无言,个普通士兵的军饷都达到了七个银币每月,二万大军,个月花费十五万两银子确实没有虚假。
赵可在借兵时唯恐天朝出兵太少,此时才知恐怕就是这两万士兵的费用安南也承担不起,见到赵可迟疑,李双喜倒是大方,只让他打下欠条,就吩咐副军团长李万成带兵出征。
到了此时,赵可不得不硬着头条写下欠据,如果要他付出现银,恐怕马上就要把升龙的国库掏空。
有了赵可的借据,唐军没有再担搁,在新唐二年的十二月初旬,正式率军出了镇夷关,向张献忠部发起了进攻,赵可也得到了随军同行的机会。
唐军入安南,就势如破竹连下十余城,将郑氏答应割让的城池大部攻下,张献忠的人马本来就不多,主力正在围攻升龙,又占据了这么多城池,力量更是分散。而且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唐军大半年后会进军安南。
得知后方被朝庭大军占据,张献忠无奈,只得撤军解了升龙之围,将力量集中在处,盘据到了升龙西面的城池,并主动撤到锦江以西,远离唐军。
唐军也见好就收,此时新年已来到,无论是安南人还是唐军,新年都是最重大的节日,李万成借口要过新年,开始停兵休整,郑壮虽然对唐军只进入安南十多天就要休整的说法恨得牙齿发痒,但到底唐军解了升龙之围,郑壮也不敢催促,只得准备大量的美酒猪羊犒劳大军,同过个新年。
今天是小年夜,整个长安到处挂满了红火的灯笼,充满了过年的气氛,这是新唐统全国后的第个新年,无论是朝庭还是百姓,都分外重视。
托新朝的福,今年的旱灾虽然还有,但朝庭的各项杂税都减免了,田赋只交十税,普通百姓都发现到了年底,除了留够自己的粮食外,还有不少余粮。
看到大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许多人实在忍不住将家中的余粮挑了出来,换成银钱,然后变成了各种商品,许多普通的农家还养了不少鸡鸭,如今到了年关。这些东西挑到城里特别好卖,能比平时多出不少钱。
养了肥猪地人家更是不得了,如今头肥猪就能卖到三个银币。这可比卖粮食强多了。卖掉头肥猪,足可以让家七八口人过个丰足的年头。
当然,如果家中有人当兵。那就不用靠卖些鸡鸭。粮食来过年了。个普通的守备军,个月能赚上四个银币,在军队中,吃穿住行样样都不要钱,般地娃儿都特别孝顺,有兵的人家。到了年底,哪家都能从娃儿手中得到十几二十个银币。
军属们都有点趾高气扬,他们不但光荣,而且也是派头十足。有了十几二十个银币,不但可以顿顿吃肉,新年了,甚至可以扯上两尺丝绸,做双丝履,穿在脚上,要多体面就有多体面。当然,娃儿们寄回来的钱也不能全花光了,至少半要替娃儿们存起来,将来给他们娶媳妇用。
般地酒楼,店铺地伙计也特别快活,百姓们手里有了活钱,这生意也越来越好做,整天忙得脚不沾尘,可是这也高兴,老板赚钱了,为了提高伙计们地积极性,伙食好了许多不说,而且都得到许诺,到了年关,除了工钱外,般的小伙计都能得到两个银币的红包,据说生意最忙的布庄,绸缎庄,接近年关的时候,伙计们到了数钱都数到手软的地步。
此时地皇宫也是最为忙碌的时候,皇宫的数百间房子都要重新装扮番,才能凸现出朝庭的火火红红,皇后高桂英亲自带着几名贵妃负责,宫中地仆役,侍卫,宫女全都用上了,还是觉得人手不够。
皇帝在宫中大半年日子,柳如是顾媚田淑英几名妃嫔都已怀孕,不适合让她们劳累,高桂英田玉珠邢秀娘周碧刘秀秀每天都得指挥数百人负责近百个房间的打扫,粉刷,悬挂灯笼。
两名皇子过完年就是四岁了,此是最是活泼好动,每天都屁颠屁颠的跟在他们母亲的身后,尽干些捣乱的事,虽然他们的母亲关系不算融洽,但对他们两人来说,对方是自己的唯玩伴,关系却是好得很。
田玉珠和邢秀娘两人的关系虽然有点僵,但在宫中生活已久,表面上还是会相互维持,不会做出太多出格的事情,尤其是现在又有数名妃嫔怀孕后,两人的关系更是缓和,皇帝直没有立太子的意思,只是说放在太和殿大匾后的密匣里,谁也不知道里面写的是谁的名字。
两人想争也不知如何争起,万惹得皇帝不悦,明明是自己儿子的名字,让皇帝再改了怎么办,如果两人相争,反而便宜了其她妃嫔以后生出的皇子才冤枉,抱着这种想法,两人的关系还开始了缓和。
对于李鸿基来讲,当然乐得如此,要想让女人不吃醋,可要比改变历史困难的多,既然如此,只要不是太明显,李鸿基也就睁只眼闭只眼算了,有皇后高桂英在,李鸿基暂时不用为宫中之事分心。
皇宫中现在各人都有事做,唯闲着的恐怕就是他这个皇帝了,听到外面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李鸿基在书房也坐不下去,叫道:“来人。”
书房的门打了开来,杜郧的身影现了出来:“皇上,奴才在。”
杜郧投降唐军以来,颇立下了几次功劳,皇帝不但许他带走自己积攒下来的钱财,还赏赐过他数千两银子的财物,凭着杜郧的身家,如果出宫,怎么也可以快快活活的做个富家翁,只是杜郧却死活不愿离开宫中。为了不出宫,他还甘愿献出自己的家财。
李鸿基本来不太看得上他的钱财,只是让人统计了下,竟然有四十多万两银子,李鸿基完全不明白杜郧的心态,都说太监爱钱,可是这四十多万两银子,就是放手让他捞,在大唐的宫中他辈子也捞不到。
见到杜郧哭哭泣泣,就是不愿离宫,李鸿基看在他本来有功,又献出银子的份上,也不好再让他出去,长安宫中太监也有近百人,都是前明宫中的人员,李鸿基也不知谁会忠心,干脆就让杜郧当成了总管,杜郧对这个只有百人不到的太监总管干得倒是分外有劲,分配起来井井有条,李鸿基也就放心让杜郧统管。
只是平时门外值勤的多是侍卫,宫中的太监只负责些杂活,太监中只有杜郧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他也不必怕其他太监会分掉他的权力,根本不用他这个总管站在皇帝书房外侍候,李鸿基见到是杜郧。不由奇怪的问道:“怎么是你,李娃呢”
杜郧低垂着头,回道:“禀皇上,李侍卫长被皇后叫到太和殿帮忙去了。”
“那廖太冲呢”
“禀皇上,廖副侍卫长被田贵妃叫到承运殿去了。”
李鸿基皱了下眉,自己刚想出去走走,正副侍卫长都不在,还怎么出去:“他们都跑去干什么”
“禀皇上,宫中忙不过来,皇后和贵妃让他们帮忙搬运些重物。”
李鸿基笑了起来,自己可怜的侍卫长都被当成搬运工了:“把他们叫回来吧,朕想出去走走。”
“遵旨。”杜郧口里虽然应了声,脚下却没有动。
李鸿基奇怪的看了下他,杜郧连忙道:“禀万岁,宫中人手太少,是不是要添些人手”
李鸿基才知道杜郧还打着其他主意,笑道:“你是嫌宫中的太监太少了吧。”
杜郧嘻嘻笑:“皇上,宫中太监不过百人,尚不及前朝百分之人,未免太过寒酸,再说各位娘娘面前少了人手侍候,如何显现得出皇家气派”
“气派,前明倒是气派,宫中太监宫女近十万,都气派的亡国了,你想朕也如此吗”
杜郧连忙跪倒:“奴才不敢,奴才该死不该胡说八道。”
“算了,你起来吧,念你是无心之言,朕也不治你之罪,快滚吧,把李娃和廖太冲两人给朕找来。”
杜郧如蒙大赦,赶忙爬了起来,看着杜郧的背影,李鸿基摇了摇头,也不知是谁窜通了杜郧进言,现在天下呈平,官员的俸禄丰厚,朝庭上下已渐起了股奢侈之风,连宋献策顾君恩等人也不能免俗,宋献策的房子已经数次翻盖,宅地扩大了数倍,顾君恩家中奴仆已超过四百人。
他们被封为侯,又是朝庭重臣,拿了两份俸禄,每年的新俸就近二万银圆,也确实当得起这样的生活,只要不太过份,李鸿基也不愿管,只是这股奢侈风这么快就要刮到宫中了,看来也该整理下。
第九卷 帝国 第二十三章 出游
李娃和廖太冲两人被杜郧派出的小太监叫到李鸿基跟前时,累得满头大汗,全身上下身灰尘,李鸿基看得直皱眉,喝道:“快去整理下,等下随朕出去走走。”
两人连忙应了声:“是。”赶紧下去。
看着李娃和廖太冲下去的背影,李鸿基自言自语的道:“看来宫中人手确实紧张。”
杜郧刚才被喝斥了顿,此时见皇帝改变了心意,忙顺着皇帝的口气道:“皇上所说正是,听说皇后与几位贵妃娘娘为了在新年之前给宫中全部打扫粉刷遍,眼见人手不足,恨不得自己亲自动手。”
李鸿基听是笑了起来:“须要说得如此夸张吗,也就是这几日忙罢了。”
杜郧试探的问道:“皇上,北京和应天府还有数千宫人无所事事,不如将他们调过来罢,这样即不会增加宫中的费用,娘娘们用起人来也方便些。”
虽然唐军攻下京师就开始对宫女太监进行裁减,但数万太监哪有那么容易裁掉,那些入宫久些,有积累的太监,或者在宫中有技之长还好办,或者自己出宫,或者被富贵人家请去为仆。
而些刚入宫不久的小太监,即无钱又无技之长,返回家中也是不容易,如果父母不是实在活不下去,哪家舍得让自家的孩子入宫,旦入宫,除非飞黄腾达,否则就是有家也不能返回。更多地人根本就找不到家。
另外些年老又贫的太监,如果赶他们出宫,不出十天半月恐怕就要饿死。如今应天府和紫禁城两地的太监加起来至少还有六七千名,这些人不是年老,便是年少。每月靠朝庭发给他们石粗粮和十个大钱过日子。
杜郧方面是怜悯他们日子过地辛苦。方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