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其他小说 > 闯王李自成新传最新章节 > 第 129 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129 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自然没法再提,此次刚好皇帝要对大家封赏,朝中重臣聚在起,都城之事提,马上就在帮重臣之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许多人都认为西安太过狭小,不适合作为本朝的都城,当然也有些重臣乡土难离,竭力主张以西安为都,但相对于迁都的力量来讲还是太小,只是具体都城要定在哪里,每人都有自己地看法,洛阳开封北京应天等都有人提议。这样分下来,同意还是以西安为都的人反占了多数。

  这些文臣武将都有向皇帝专事上奏之权,他们不能说服别人,纷纷向李鸿基上奏,提出自己的定都建议,李鸿基的桌子上数天时间就摆满了上百份关于都城选择地奏章。

  对于都城的选择,李鸿基在打下大明京师之后不是没有想法,单凭宫室的规模西安的秦王府拍马也及不上紫禁城,坐在紫禁城太和殿的金銮宝座上,俯视着下面的文武百官,李鸿基就涌起了股冲动,就此将北京定为新朝的京师。

  只是转念想却打消了这个念头,紫禁城虽大,他贵为帝王又能用多大的面积,崇祯的内庭宦官宫女近十万名,又有多少人真正是皇帝所需,难道自己也要困在这紫禁城生,这个念头起,李鸿基才果断大势裁减紫禁城的宫女太监,这些人自己既然用不到,自然不能白白耗费国家笔庞大的费用。

  至于攻下应天府后,李鸿基也不是没有选过以应天府为都,只是南京城虽然号称龙盘虎据,六朝古都,但还没有个强势的政权会选应天府为都,通常选应天府为都的朝庭都是短命皇朝,这和朝庭的本身实力有关,但是大明的正统皇帝会败于起兵靖难,只有区区数万人马的番王,却不得不让人深思。

  应天府到底适不适合做个朝庭的都城,是否将都城定在应天府就注定会是个短命的皇朝,这不仅仅是关系到风水之说,还关系到天下势力的划分。

  国的都城无疑聚集了其他地方太多的优势,那里是朝庭的中枢,切军令,政令都出自于那里,而且也是天下财货汇聚之处,影响可不谓不大,既然已有那么多的朝代定都在应天府,却从来没有个朝庭能够长治久安,总有他的道理,李鸿基下意识的就将应天府排除在外。

  看着桌子上如此多的奏章,全是关于定都之事,他们各说各的理由,李鸿基看得不由头疼,定都在西安合不合适,如果再重新选择,到底该选择何处。

  “李娃,传朕旨意,让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入宫。”

  “遵旨。”李娃得到命令,转身就要出去。

  “且慢,你再把洪承畴赵良极李守信袁宗第马维兴王长顺贺珍贺景他们都叫来。”

  “是。”李娃听到吩咐,连忙停住了脚步,应了声。

  正要再叫人传递皇帝的旨意。又传来了李鸿基的声音:“还有把高立功高功刘芳亮李万成田见秀高杰拓养坤他们都请来。”

  李鸿基顿了下。又道:“哦,还有柳敬亭也给我请来。”

  “是。”李娃应了声,却半天不动。

  李鸿基奇怪地看了他眼:“你还不快去。”

  李娃这才出门。回头又问了句:“皇上,还有其他人没有”

  李鸿基才知道他为何迟迟不动的原因,笑骂道:“你找死不成。有了自然会再叫你传。呆在朕身边不要总想偷懒。”

  李娃心中嘀咕了声。出了什么大事,竟然要召集三省八部的首脑全都到齐,还有留在西安被封为伯爵以上爵位地人更是个不落,而中间加上个柳敬亭又算怎么回事。

  不过,这些都不是他考虑的范畴,随着李娃出了皇帝的书房。整个皇宫下子出来了十数名侍卫,分别前往各人地府中传旨,些不在府中之人,侍卫还得在他们家中等待。派出他们地家人四处寻找。

  得到消息地人则忙向皇宫赶去,侍卫传旨并没有说明何事,只是表示皇帝紧急召见,看到自己的同僚个个急匆匆向皇宫赶去,路上碰到的人个个忙打听发生了何事,所有人却都是茫然无绪。

  柳敬亭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的说书确实是了不起的本领,不但般的百姓喜爱,就是唐军许多高级将领也喜欢听柳敬亭说书,甚至他地名声传到后宫中,皇后还请他说过几次书,对他的说书赞不绝口,若不是柳敬亭已归属于唐军宣传部门,恐怕皇后声令下,他就得专为皇室说书也不定。

  只是他加入唐军的时间太短,虽然在唐军进攻福建时因为和畲族的关系立下了功劳,但充其量不过被封为都事地七品小官,夹杂在排高官显贵中,尤其显是突立。

  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被紧急召来,更是大吃惊,他们这些天来,直忙于完善朝庭各项官制之事,听到皇帝急召,还以为是其中出了什么差错,见到了如此多的高官全都聚在起,明白肯定不是为此事,心更是揪了起来,莫非有什么大事发生

  按照前唐官制,朝中分为省台寺监四大组成部分。省包括六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

  台包括御史台与司天台,寺包括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监有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这些衙门除了省的官制唐军大体齐备外,其他不是并在别的部门下,如司天台军器监国子监都隶属于商洛科学院,要么就根本没有设立,以前在唐军没有统全国时还可以将就,如今唐军已基本完成了统,许多机构就有必要重设。

  不过,重设也不是全都要设,有些无用的就有废除,有些重要的反而要加强,封赏完后,那些到西安的将领都可以享受难得的假期,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等人却常常忙得通霄达旦,如此多的部门,牵涉到近百名官员的升迁,三人都是战战魏魅,唯恐犯错,那有时间参与定都之事的议论。他们接到这些奏章多半也来不及查看。

  大臣们陆续聚中到了承运殿,现在的皇宫外部大体还是按照原先大明秦王府的格局,皇帝已入住了多年,皇宫虽然从来没有扩建,但内部却免不了增增减减,秦王府原先有各类房屋863间,大小门楼46座,如今被李鸿基下令拆除了半,多余的都用来改作花园,植树造林,许多数百年的老树被移植到了皇宫后院。

  户部每年拨出百万两银子作为皇宫的改造费用,皇帝却用得很省,每年花费不到十万两,大部分都是用在移植树木,改造花园上,虽然树木多了不利于防火,容易带来安全隐患,但古时的建筑多是木头建造,远比树木容易着火,至于安全,李鸿基规定在宫室的外墙之内留出段十米宽的空阔地带,只种植低矮的树种和草皮,防止有刺客借着树木的掩护摸进皇宫内。

  解决了安全问题,各大臣对于皇帝不建宫室,只移树木这点小小的嗜好当然不会拒绝,如今整个皇宫树木繁盛,到处是片阴凉,入皇宫,仿佛就凉爽了许多。

  前年登极的时候皇帝下令将端履门已拓宽成十多米的大门,与中间的广场正对,被皇帝召见的大臣直接从端履门进入皇宫,通过广场后,就到达了原先秦王府的承运殿,众大臣可以在承运殿里候旨。

  承运殿后面本来是存心殿,如今改名为太和殿,切都是仿佛紫禁城的太和殿建成,太和殿是皇帝登极前花费了五万两白银建造,和后面的承庆宫样,是李鸿基唯在皇宫中大兴土木的地方,而承庆宫的名字已改为坤宁宫,是皇帝的后宫所在。

  太和殿在皇帝举行大朝会时所用,唐军的大朝会每三日举行次,其余时间,大臣们除非有急事,或者皇帝相召,否则不会进入皇宫,皇帝除了批阅些奏章外,尽可以做其他事情。

  而那些奏章也不用皇帝亲自批阅,大部分都由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先协商处理过,三人意见不同,李鸿基才会仔细观看,当然密奏,还有贺景贺珍两人的奏章除外,他们可以直接绕过周凤梧三人呈于皇帝面前。

  这是李鸿基想出来的偷懒的办法,他可没有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处理奏章上的觉悟,这次都城之争,许多人见呈给尚书省的奏章没人理会,纷纷动用了自己的密奏之权,将定都的奏章直接送达到李鸿基的案前,李鸿基下子将这么多人召聚起来,众人因都动用了密奏,才会不知发生了何事。

  等到大臣们都到齐,李娃才过来传到李鸿基的旨意,让大家起到憩园议事,众人都松了口气,看来是没什么大事,以前是白担心了。

  憩,息也,憩园顾名思议,就是休闲的去处,皇帝既然叫大家到那里去,自然是轻松的表示。

  憩园就位于太和殿的左侧,占地二十来亩,有半是水面,里面种满了荷花,此时正是荷花盛开的地方,水面上姹紫嫣红,荷香阵阵,河面中间有凉亭,可以同时容纳数十人,平时也是皇帝后妃们最喜欢的位置,不过,今天就暂时被皇帝全部占用了。

  第九卷 帝国 第六章 盛唐之地

  行十数人跟着李娃的后面,由太和殿旁边绕过,进入了憩园,远远的就看见皇帝已坐在憩园的水池中央,旁边站着名亭亭玉立的女子,这名女子正是新近才封为婕妤的朱玉凤。

  对朱玉凤唐军中的重臣大多数认识,这名女子在皇帝攻下西安后,就在皇帝身边充当婢女的角色,她真正的身份来历却只有贺景知晓,直到皇帝从福建返回,加封她为婕妤时,唐军的重臣才大吃惊,这个本以为只是以前秦王府普通婢女的人竟然是秦王府的郡主。

  对于皇帝行事如此不按常理的行为,大臣们哭笑不得,若是以前,礼部尚书赵良极必定会拼死反对把这样个女子留在皇帝身边,如今朱玉风已经在皇帝身边六七年,众人只得无可奈何的接受。

  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带头走在最前面,行十九人通过回廊来到了皇帝面前,刚要下跪,李鸿基已抬手止住:“今日不是朝会,众位爱卿就免了这下跪之礼吧。”

  周凤梧正色道:“万岁,自古君臣有序,礼不可废。”

  说完,带头跪下:“臣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高功李万成高杰拓养坤等几名武将听到皇帝免跪,本不想下拜,见大部分人跪了下去,其中高立功也在其中,不得不也拜了下去。

  周凤梧等人在皇帝单独召见时。如果皇帝免跪,基本上不会多此举,此时却是坚持下跪。还磕完了三通头才起身,李鸿基不由愣,看着跟在他们身后勉勉强强地高功,李万成等人。李鸿基才若有所悟。

  “来人。赐坐。”

  随着皇帝的话声落。排早有准备的侍卫将椅子搬了上来,除掉皇帝面前地位置,整个凉亭中下子放上了十九张锦凳,本来空荡的亭子下显得狭小起来,好在这个凉亭造的时候就考虑到皇帝可能会带所有地后妃到这里赏景,造得颇大。才可以容纳得下。

  侍卫们搬上椅子后就退得远远地,周凤梧等人小心翼翼地坐下,问道:“不知万岁急召臣等来此,有何要事”

  李鸿基轻呷了口茶:“近日各人为定都事纷争不已。朕的书案上已摆满了不下上百道奏章,朕才将大家召集起来,就此事作个定论。”

  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大吃惊,所有的奏章都要经过三人之手,关于定都的奏章他们未作处理,自然也没有送到皇帝哪里,那么皇帝所说的自然是密奏,百多道密奏非同小可,等于有专事奏折之权的大臣,有近半人给皇帝上给密奏,他们却毫无所觉。

  三人连忙起身请罪:“臣等无能,不能为皇上分忧。”

  李鸿基摆摆手:“不关尔等之事,朕让你们将重心放在官制完备上,有些疏漏也在所难免。平身吧。”

  “谢万岁”三人战战兢兢地起身,他们身后的众人都恍然大悟,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大家都为了定都之事上了密奏,不由相视笑。

  “定都之事,朕直以来都未作说明,也难怪众人会议论,既然大家都想到了,那么今天就让大家过来,素性说个透辙,各位爱卿今日都可以畅所欲言,你们的密奏朕都看过了,不过,还是想听听大家当面所说,哪位爱卿先来。”

  定都之事无疑关系重大,众人上密奏时都说得头头是道,此时当着大家的面却谁也不好先说出来,他们平时彼此就有分歧,谁也说服不了谁,在皇帝面前却不肯做出头鸟。

  见众人不答,周凤梧咳了声,道:“皇上,臣有话先说。”

  李鸿基点了点头,嘉许地道:“讲。”

  以周凤梧的身份,大可以等众人先讲完,再来个总结,见众人闭口,他先开口有弥补以前对于定都之事漫不经心的过失之意。

  “皇上,臣看过部分人的奏章,许多人认为陕西贫瘠,近来天灾频频,西安的城区狭小,不适合作为都城,才有迁都之议,不知诸位是否都是这样认为”

  周凤梧缓缓在的众人的脸上掠过,众人都点头,从崇祯元年开始,陕西是年年有小旱,三年大旱,百姓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才爆发出席卷数省范围的农民大起义,正是凭着陕西的旱灾,唐军才能在商洛山中休生养息,义旗指,就攻下了陕西全境。

  唐军占领了陕西后,天灾仍没有断绝,若不是凭着手中有高产的红薯玉米土豆等旱地作物,唐军根本不可能在陕西待下去,就是有了这些东西,陕西也不过是勉强维持,崇祯十年河南的大旱,陕西近在咫尺,却对河南灾民的嗷嗷待哺无能为力,最后只得从湖广,四川调入大批粮食,才能对河南进行救济。

  这种映象还深深的留在唐军将领脑中,何况陕西的陆路经过唐军这些年的大力发展虽然已经是四通八达,但水路却不好使用,渭河有大半年的时间不能行船,没有水路,只靠公路的运输,负担国的都城重任要比以前难上数倍,现在通往西安的各条官道上,向城中运送各类物质的马车络驿不绝。

  当然,现在还没有什么不妥,唐军修筑的水泥公路又快又稳,黄河的活鱼不到天时间就可以运送到西安,湖广的大米运到西安也花不了十天的时间,只是许多人担心,数十年后,等到西安的人口达到百万人时,整个西安的道路是不是会被运送物质的马车堵死,

  见众人点头,周凤梧话风转:“土地贫瘠,我们有大量地旱地作物可以供百姓所需。城区狭小可以扩建,唯可虑者,仍陕西近年来常常干旱。不过这种干旱我朝也能承受,这也不是非迁不可的理由,旦迁都。工程势必浩大。如今我朝刚刚鼎立。所谓动不如静,臣以为,皇上可以继续以西安为都,若是五年十年后,陕西的干旱仍然持续,那时天下稳定。皇上再考虑迁都不迟。”

  长安地故城有二,是汉城,筑于汉惠帝时,在西安城西北,周长二十五公里,是隋城,筑于隋文帝时,号大兴城,包有西安城和城东南西带,周长三十六公里,唐代隋后,改大兴为长安,基本未作改动,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迁都洛阳后,因城中民房大半被拆毁,就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现在的西安城。

  周凤梧说将西安扩建,如果恢复到隋唐时的规模,那里西安容纳百万人以上也不会显得拥挤,完全可行,只是众人没有想到周凤梧竟然会不赞成迁都,时都惊讶不已,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连有部分陕西出身地将领都不同意继续把西安作为都城,他们想迁到更为繁华地北京应天开封洛阳没想到身为河南人地周凤梧反而力挺西安。

  众人哑然阵后,马上反应过来,高立功起身道:“皇上,臣以为继续以西安为都不妥,正如刚才周大人所言,西安城区狭小,近年来人口猛增,越发显得拥挤,陕西全省又是干旱频繁,水路断绝,陆路虽然运输畅通,但损耗远大于水路,我朝如今拥有天下,适合为都之地有多处,又何必定要在西安。”

  高立功的话听得多数人缓缓点头,尤其是适合为都之地有多处那句将所有想迁都之人都包括在内,否则他若直接说出迁都的地点,无论是哪里,必定会遭到其他人的反对。

  李鸿基却不愿他含混过去,直接问道:“那爱卿又认为何处最适合为都。”

  高立功犹豫了下,才道:“洛阳仍天下坚城,臣认为可以为都。

  这下好了,周凤梧高立功两人文武,出身于河南的周凤梧偏要以西安为都,出身于陕西的高立功却要以洛阳为都,两人都是理由充足。众臣中下子嗡嗡声大起。

  洪承畴和赵良极等人都站起来:“陛下,臣反对,臣以为北京才是我朝首先地定都之地。”

  洪承畴和赵良极说完,刘芳亮站了起来,对洪承畴等人的话反驳道:“北京有何好处,臣以为应天繁华,无论水路,陆路皆是通达,可以为都。”

  “臣以为开封可以为都。”

  “臣以为尚书令大人所说没错,动不如静,还是西安好。”

  “北京好”,“应天好”,“洛阳好”。

  时之间,整个亭中热闹非凡,众臣都说得唾沫横飞,都坚持自己的观点,柳敬亭在后面看得目瞪口呆,将众人的神态记录,这可是难得地素材,以后说书肯定用得到。

  李鸿基重重的咳了声,众人才收敛了起来,个个向皇帝看去,希望皇帝能够支持自己的计划。

  李鸿基的目光越过众人,最后落在柳敬亭身上:“柳爱卿,朕还没听到过你的发言,你认为我朝以何地为都最佳”

  众人的眼光梭得下对准了柳敬亭,饶是柳敬亭平时总是面对着成百上千的书迷,被如今朝庭最有权势的十几人直楞楞的盯着,也大感吃不消,眼看刚才众人争论的激烈程度,无论他说出何处,等于马上得罪了在座的大部分人,他忙给自己暗示了数次镇定,才开口回道:“回禀万岁,微臣官小位微,朝庭的都城是何等大事,岂容微臣胡乱置喙。”

  李鸿基微笑着道:“没关系,柳爱卿经常深入民间,为百姓讲书,近日各大臣就定都事议论纷纷,肯定也已传到民间,不知百姓又对迁都事如何看法。”

  众人才恍然大悟,知道了皇帝将柳敬亭宣来的用意,在座众人谁也没有比柳敬亭更了解普通百姓的心声。

  柳敬亭小心翼翼的斟酌词句,唯恐词不达意,给众人造成误会:“启禀万岁,百姓吗,他们自然不希望皇上迁都,毕竟住在天子脚下,谁不愿意,旦皇上迁都,他们可不能搬过去。”

  柳敬亭打定主意,不得罪在座的任何个人,他的这番话还是让想迁都之人心头不悦,高立功冷冷的道:“百姓愚昧,只为自己的私利作想,又焉知国都城的重要,哪是他们不想迁就不迁的。”

  李鸿基扬了扬手,止住了下面众人的说话:“各位都以为朕将都城定在西安只是暂时,才会有此番风波,却不知朕将都城定在西安另有他意。”

  众人都默不作声,原来皇上早已有了主意,那些想迁都之人顿时犹如冷水浇头,想继续以西安为都的人都是大喜,李守信忙接过李鸿基的话道:“臣等愚昧,请皇上明示。”

  李鸿基转向身后的柱子,上面已挂好了幅地图,李鸿基用手指着地图:“大家请看,昔日前唐设安西都护府,自巴尔喀什湖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以南金山以西两河流域以东之地,全是安西都护府辖下之地,极盛之时,波斯以东原西突厥役属的西域十六国也全部在都护府范围之内,安西都护府统领着八十州百十县百十二个军府。可是看看现在,还有多少地方是我朝所有。朕以西安为都,就要立志恢复我前唐属地,若是以北京应天为都,以上地区皆被我朝抛弃,仅此条,朕就不会选取,诸公可有意和朕起,恢复前唐之荣光”

  “皇上圣明,臣等不及,臣愿与吾皇起,恢复我盛唐之地。”周凤梧首先拜了下来,接着其他人也起下拜。

  目前唐军最西之地,只到达了嘉裕关,嘉裕关之外,唐军虽然曾出击将蒙古察哈尔的余部全部网成擒,如今唐军的威名在这片草场上仍然盛传,却并没有进行过有效的管理,察哈尔部被灭了,草场很快被新的民族所占据,不过,鉴于唐军的威名,他们还是象征性的向唐军送上了礼物,承认唐军名义上的领导。

  这也是大明对这片广袤草原上的统治方式,众人皆以为皇帝对嘉裕关以外之地并无野心,没想到皇帝的心思比众人想象中还要大,大唐安西都护府之地,纵横不下五千里,皇帝此时说全部要收回,无异于石破惊天。

  第九卷 帝国 第七章 斩新页

  眼看继续让西安作为都城已成为定局,高立功仍有点不死心,道:“皇上,洛阳离西安并不远,距离黄河又近,水路远比西安要通畅,洛阳城高墙厚远不是西安能比,皇上为何又不考虑洛阳”

  “城墙,高爱卿,你说现在还有我军攻不下的城墙吗,即如此那城墙高不高,厚不厚又有什么区别”

  高立功愣,现在唐军的火炮威力年比年大,而且再也不是以前几门,几十门的规模,据说现在所有火炮的生产都用上了蒸汽机,若是唐军要全力生产火炮,个月就可以生产数千上万门,无论怎样坚固的城墙,在数百数千门大炮的轰击下,恐怕连个时辰也抵挡不了。

  “何况陕西干旱,河南比陕西的干旱更加严重,至于黄河,黄河九害,唯利套,有河套对陕西的支援,西安为都岂不胜于洛阳。而且我大唐以后有远胜于水运的运输方式,都城的选择,再也不用局限于有无水运了。”

  自古以来,水运直是朝庭大规模物质运送的最佳选择,正是有了杨广开拓的大运河,才有后面盛唐的繁华,大明定都北京后,京杭大运河更是朝庭的命脉,旦被切断,整个朝庭就会大乱。

  这也难怪,水路虽然缓慢,但胜在量大,艘千石以上的大船,要多少辆马车才能运完,如果是人挑,将人累死不说。十石粮从产粮区运到京师恐怕能剩下石就不错了,其他地都得在路上消耗掉。

  高立功听得心中动:“皇上所说的可是铁路运输”

  从唐军第台蒸汽机问世,到现在已有整整三年的时间。从蒸汽车问世地那天起,唐军的重臣没少听到皇帝嘴时念叼着铁路,火车。除了皇帝自己。恐怕谁也不知铁路和火车到底是什么样子。

  皇帝讲起铁路的作用时。唐军中地重臣如听天书,不过,他们听过就算,这些东西向由工部负责,武将们有仗打就成,至于其他可不是他们关心地事。

  听到高立功说起铁路。众臣嗡地下炸了起来,“铁路已经修好了”语气中带着强烈的疑问。

  “那东西真的能日行千里”说这话的人自己也没有信心。

  “听说次就能运送上万石的东西,是不是真的”

  马上就有人反驳:“万石不可能,我听说运送上千石倒是真地。”

  听到众人的议论。袁宗第眯着眼,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也难怪,若他不是负责这切的工部尚书,恐怕听到火车和铁路也会茫然无知。

  李鸿基听到他们争论了阵,才道:“好了,各位爱卿也不有争了,铁路确实已经修好了,不过只有西安到商洛的二百余里,至于能跑多快,能拉多少货,各位爱卿试过就知道了,至于具体什么时候能试,还是让袁卿家来告诉大家吧。”

  袁宗第满脸得色地站了起来:“诸位,我很高兴的告诉大家,从西安到商洛的铁路,在皇上刚回西安不久就修好了,我们的火车在上面已经运行了三次,铁路运输比历朝历代,任何工具都要快捷,有人说日行千里,很遗憾,这个还达不到,但我可以保证日行五百里绝不在话下,而且这个速度还有很大的提高,大家所说的日行千里以后也不是不可能达到。”

  听到袁宗第的话,众人刚才的怀疑扫而空,热切的鼓起了掌,日行五百里绝对足够了,千里马那是幻想,最好的骑兵,或许能够在第天前进三百余里,但到了第二天,速度马上就要下降,十天时间能奔袭千五百里已是了不起的速度,按袁宗第的说法,在有铁路的情况下,二天就可到达千里之外,三天时间就比得上骑兵用十天时间赶的路。

  有了如此强大的工具,那无论是兵员还是物质都可以快速集起来,在座的众人都是朝中的高官,这意味着什么,众人自然知晓,等于下子整个国家的实力提升数倍。

  等众人的掌声稍弱,洪承畴迫不及待的问道:“袁大人,我等什么时候可以乘坐袁大人所说的火车。”

  袁宗第道:“现在就已有列火车停在西安,只要皇上同意,马上就可以安排诸位大人乘坐。”

  众人都转头向皇帝看去,李鸿基微笑着道:“大家准备下,明天朕就和各位起乘车到商洛去场。”

  众人都是兴奋难言,周凤梧却是紧皱双眉,向袁宗第道:“袁大人,你可确保这火车没有安全之忧。”

  袁宗第听到周凤梧如此说,也紧张起来,在座的都是朝庭重臣,明天皇帝还是亲自乘坐,万有事,袁宗第都不敢想象会有什么后果:“周大人,这火车在商洛山已经运行数月之久,从来没有出现过事故,从西安到商洛也有三次,应当没事。”

  周凤梧大摇其头:“我要确保没事,而不是应当没事。”

  皇帝早就告诉过袁宗第,他要和朝中的重臣起乘坐火车到商洛山,袁宗第为了确保安全,已经是让商洛科学院派出人员反复对火车检查了数遍,又亲自运行,本以为已是万无失,听周凤梧说得郑重,信心不由被打掉了几分,顿时冷汗迭出。

  看到袁宗第的神色,周凤梧转身向皇帝道:“启禀万岁,臣反对皇上和诸位大人起乘车到商洛山。”

  众人正在兴高采烈的谈论火车,听周凤梧如此说,都奇怪的看着他,李鸿基“哦”了声:“火车对我朝意义重大,周爱卿为何要反对”

  “安全。皇上已是系天下安危于身。又有诸多重臣同行,万不可同时置身于险地。”

  周凤梧地话说出来,众人都同时沉默。这个东西听袁宗第说得天花乱坠,到底安不安全,众人心里可没底。都是担心的看着李鸿基。

  李鸿基奇怪的问道:“安全爱卿怎么问起这个问题来。

  朕可以告诉大家。火车比骑马,比乘马车都要安全,明天大家可以放心乘坐。”

  众人都松了口气,皇帝地保证对周凤梧来说,毫无意义,他追问道:“皇上。世事无绝对,臣虽然对火车不了解,但听到袁大人所说火车的速度就不得不担心,即然火车如此之快。如果有人从车上掉下来,那就是非死即伤,若是整个车体倾覆”

  众人都听得色变,李鸿基不由窒,想起后世还不免有火车出轨,相撞的事件,很难说现在地火车能够百分百安全,他扫了下眼前地众人眼,若是这些人包括自己都起出事,那整个帝国都要颠覆地可能。

  “爱卿所说不无道理,这样,明日爱卿就留下,另外在座的诸位半人随行就好了,留下的人等朕回来后,再让你们乘坐。”

  周凤梧大急,他事实上是要劝皇帝留下,如今让他留下,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自己贪生怕死,而要让皇帝自蹈险地,急忙开口:“皇上,臣”

  周凤梧还没有说出口,李鸿基已打断了他的话:“就这么定了,其实诸位爱卿都可以放心,火车已在商洛山运行数月之久,从来没有出过事故,朕让半人留下来,也是以防万而已。”

  火车虽然已经运行了段时间,但明天绝对是人类乘坐火车正式载入史册的天,李鸿基怎么会舍得不去。

  听到安全,众人刚冷却地心又热切起来:“皇上,明天算臣个。”

  “算臣个。”

  “还有臣。”

  众人都争着要陪皇帝明天乘坐火车,谁也不愿意留下来,李鸿基只好扬手止了止:“好了,谁去,谁不去,朕说了算。”

  众人只得静了下来:“宋献策袁宗第高立功刘芳亮李万成田见秀高杰拓养坤高功你们九人明天起随朕前往商洛。其余人全都留下。”

  点到名字的人都笑得合不笼嘴,其他人脸上都呈现出失望之色,不过,皇帝决定了下来,他们也只好遵从,好在至多再过天,他们也就能登上火车。倒不用急在时。

  “哦,朕还差点漏了人,柳爱卿,你明日也随朕起上车吧。”

  李鸿基说到漏了人时,刚才没有点到名的人都竖起了耳朵,希望皇帝叫到的是自己,听到是柳敬亭,对他地运气都羡慕起来。

  柳敬亭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左看右看,好象亭中姓柳的只是自己,才指着自己的鼻子道:“皇上说得可是微臣。

  见到皇帝含笑点头,柳敬亭才确认下来,忙跪下谢恩:“微臣谢万岁万岁万万岁”

  “好了,今日之事到此为止,你们都散了吧。”

  “谢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行礼完毕,鱼贯而出了凉亭。

  周凤梧走在最后,还想再劝下皇帝,只是没等张嘴,李鸿基已猜到他的用意:“爱卿放心,朕心中有数,朕从战场上千军万马都走了过来,难道还怕坐场并无多大风险的火车吗”

  听皇帝如此说,周凤梧要说的话只好咽到了肚子里,皇帝可不是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皇帝,如何行事,又岂是大臣所能限制。

  转眼之间,凉亭中就只剩下李鸿基和朱玉凤两人,刚才无论大臣们说什么,朱玉凤都在后面静静的听着,隅尔替皇帝添着茶水,还替皇帝捶捶肩膀,朱玉凤已习惯性的溶入皇帝的婢女角色中,即使是李鸿基给她加封为婕妤也丝毫未变。

  李鸿基对这种感觉很是享受,他自己都没有感到自己的变化,皇帝的后宫中,田玉珠倔强,邢秀娘爽朗,高桂英大气,李鸿基却反而越来越欣赏朱玉凤默不作声,百依百顺的样子。田淑英却是他父亲培训出来标准的妃子形象,仿佛少了自己的灵魂。

  至于柳如是顾媚两人,完全是李鸿基满足自己的好色心里才会娶回宫中,而周碧刘秀秀政治上的联姻更强点,男女之情反而没有多少。

  “你想不想明天和朕起去商洛”李鸿基突然开口对朱玉凤言道。

  身后正在按摩的小手停顿了下,马上又恢复了正常:“皇上让妾身去,妾身就去。”

  朱玉凤的反应果然不出自己所料,李鸿基暗暗自嘲了下,正想开口道那就起去吧,突然想起若是只带朱玉凤,不带高桂英田玉珠她们起去好象不妥,可是真带那么多人显然不合适。

  “算了,明天朕自己去吧。”李鸿基的言语中顿时有几分萧瑟。

  “是。”话虽然简短,但李鸿基还是从中听到了几分失落之意。背后的纤纤玉手突然加大了几分力度。

  “这火车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现在才数百里的距离,以后全国都铺上了铁路,可以日行千里,朕定带你到各处游玩遍。”皇帝此话更象是安慰居多。

  第二天,李鸿基在行大臣的簇涌下,带着数百名侍卫出了城门,来到了新修好了火车站台,铁路并没有修进西安城,而是在离西安南门五百米左右的地方就停止,现在的西安城只占了原先长安北部的部分,不到以前半大小,李鸿基已有意将西安扩建,自然没必要把火车站建到现在的城中。

  火车站被围墙封了起来,火车来时,西安城南门的许多百姓虽然都可以听到火车轰隆隆的声音,却很少有人真正见到过火车的样子,除了刚好看到铁路上行走的火车外,百姓们都对这个能发出巨大响声的东西感到很好奇,隅尔看到的人更是惊为神物。可惜车站里有人站岗,不让闲人进入,百姓只能按耐住自己的好奇心。

  看到站台上的火车时,唐军的重臣表现并不会比般百姓强多少,个个张大了嘴合不笼,这列火车只有六节,除了车头,只有五节车箱,然而高高的车体,长长的身躯,宛如头巨兽卧在无边无际的铁轨上,全身泛发冰冷的金属光泽,仿佛随时可以吞噬切靠近他的物体。

  高立功艰难的咽了口口水:“皇上,这就是火车”

  李鸿基含笑道:“不错,这就是火车,它将为人类掀开崭新的页。”带头朝火车走去,众人连忙紧跟在皇帝身后。

  第九卷 帝国 第八章 天价

  李鸿基直接来到中间的车箱,车门已经打开,沿线站满了皇家侍卫,李娃在皇帝和大臣进站前先带侍卫进了车箱中,搜查了遍,以确保皇帝的安全。

  众人第次进到火车,不免样样好奇,这列火车是专门给皇帝建的专车,袁宗第用尽切办法使乘坐的人更加舒适,在中间的节车箱内,二十多米长的车箱不过安排了十六个座位,还有个独立的空间,这个空间里甚至还放了张宽大的床,可以供皇帝休息。

  当然现在的铁路里程有限,皇帝也根本不会用到这张床,这个独立空间还是布置的最为奢华,外面的每个座位也是极尽舒服之能事,每个座位的面积几乎可供人躺下,车上的椅子全部是用最好的紫檀木新制而成,椅面上用最好的湖州丝绸包裹。车箱里更是铺上了层上好的地毯,人踩着上面只觉得软绵绵的,仿若云端。

  这次陪同李鸿基登车的多是武将,在皇帝面前不象文官样规规矩矩,高立功李万成高杰拓养坤等人上车便是东摸东逛,对车上的设施都要用手捡验番,有时不免用力过大,丝绸被众人扯破袁宗第倒是毫不在意,那紫檀木做成的椅子也被那些武将弄得吱吱作响,袁宗第看得大为心疼,连忙制止。

  紫檀木是最名贵的木材之,谓之“寸木寸金,“在各种硬木中紫檀木质地最为细密。木质甚坚,色赤,入水即沉。从东汉末期,晋崔豹古今注就有记载,称“紫檀木。出扶南。色紫。亦谓之紫檀。”

  这种木材主要产于南洋群岛地热带地区,其次是交趾。广东广西也产紫檀木,但数量不多,“紫”寓意着祥瑞,加上紫檀特有的优良木性及稀有程度,到了明朝。这种木材尤为皇家重视,开始大规模采伐。

  由于紫檀木数量稀少,朝庭很快将国内紫檀木采光,随后皇帝派官吏赴南洋采办。此后遂成定例。直延续到明朝灭亡。弘光朝登极之后,还派人赴南洋采办。

  明庭所采办的木料并非都为现用,很多存储备用。这种采办,在定程度上带有掠夺性质,因此,南洋群岛所产佳木几乎被采伐殆尽,其中尤以紫檀木为最。凡可以成器物者,全部被捆载而去。世界产紫檀之地,主要为南洋群岛,因此全世界所产紫檀木地绝大部份都汇集到中国,分储于广州和北京。

  为都显皇家气派,弘光帝登极后也派出大量太监去南洋采办,经过二百年的砍伐,此时南洋成材的紫檀几乎枯竭,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并且常言“十檀九空,“最大地紫檀木直径仅为二十公分左右,天启年间各地太监为了取悦于喜欢做木匠地皇帝,无不想尽办法为皇帝进供紫檀木,更是加速了紫檀木消耗地速度。

  不过弘光朝最后采办的紫檀木却没有为弘光帝所用,弘光朝派出去的太监们花了年多的时间,好不容易才从南洋的深山老林里搞到了数十根成材的紫檀木,运回广州时,弘光朝已经灭亡,这批木材就落入了唐军手中。

  紫檀木在明代几乎是皇室专用,这批木材被缴获地唐军运到了西安,李鸿基知道后,为防止紫檀木绝种,下达了禁止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