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107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大炮厉不厉害主要看炮身的大小,李鸿基有意让百姓看到唐军的军容,增加对新朝的信心,自然队列中少不了重炮,其实除了攻打城墙,小炮远比重炮好用,它的灵活性,射速远不是重炮能比。
蓟县只是个小城,单是吴三桂的八万大军就没法容纳,莫说还有数十万百姓,这次作战根本不需要攻城,正好用到小炮,李鸿基下子带了四百余门,若吴三桂不愿投降,这些大炮分钟之内可以发射四千发炮弹,无论关宁铁骑如何精锐,恐怕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这根本是场不对等的战争。
出了京师的西直门,唐军就加快了脚步,六万铁骑跋涉在春夏相交的平原上,平原上的青草长得密密实实,唐军的铁骑过,将之重新踏成平地。
出了京师,数十里外就是顺义,顺义在春秋战国时地属燕国,汉时属渔阳郡,唐初于此置顺州,明初改为顺义县,京东第大河潮白河纵贯中部,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质清纯,素有“京郊粮仓”的美誉。
唐军拿下了京城,这里的大明县令就已投降,唐军派了个校尉带着百余人接管,县令仍为原职,听到皇帝率大军经过,连忙率着县城中的衙役,军士在潮白河上迎接。
李鸿基并没有时间理他,大军毫不停留的往前赶去,中午时分,已到了蓟县相交的平谷县,李鸿基命令大军停在平谷县打尖休整。
平谷和蓟县有盘山相隔,盘山最高峰达八百六十余米,整个盘山蜿蜒盘踊,“形无定向势如龙,“故名盘龙山。因它峰独起,独立无依,蜂窝莲瓣,四面如,又名四正山。因它位于古无终国,别名无终山,后来简称为盘山。
盘山北边有黄崖关长城,黄崖关长城以关城为中心,向洞河两崖延伸,东至半拉缸山,有悬崖为屏;西抵王弗顶山,有峭壁为倚。不过,这段长城却是用来抵御北方,并非是用来隔断平谷和蓟县。
李鸿基却不敢大意,盘山毕竟有地利之便,吴三桂若要交战,若将战场选在这里还是会让李鸿基头痛,山上到底不比平原,马匹失去了用武之地,唐军靠着火枪,在山上交战比平原还要沾便宜,只是时间却有可能要拖长。
盘山虽然到处都可以行军,但只要吴三桂派兵将行军的道路处处堵住,不将他派出的人消灭,唐军就根本无法通行。关宁军有八万多人,要多少时间才能点点消灭。
在平谷县休整个时辰后,恢复精力地唐军派出先锋部队先到达盘山。山中并无明军的人马,连黄涯关的守军也撤退,吴三桂并不是要防守。小小地蓟县如何能容纳辽东过来的数十万军民。就算他能守住盘山又如何。唐军的后路已到了他地屁股底下,守了西边,守不了东边,两边都守住,他也只能困死。
吴三桂干脆撤军,将军队摆在了蓟县开阔地平原上。等待唐潭兜到来,只要能小挫下唐军,就向唐军投降。
只是等到李鸿基的大军刚过盘山时,杜郧已到了李鸿基的军前:“皇上。大喜,大喜,祖大寿,吴三桂已答应归降了。”
李鸿基“嗯“了声,脸上丝毫没有什么喜色,吴三桂,果然是不见棺材不落泪,非要逼朕带着大军,你才投降。
杜郧这几天受了不少苦,第天还被吴三桂等人捧为上宾,第二天,杜郧去摧促吴三桂回京向皇帝投诚时,吴三桂却变了脸,将杜郧和两个唐军重新关了起来,杜郧吓了个半死,以为这次必定会没命,苦苦哀求看守的军士向吴三桂求情。
吴三桂虽然把他关了起来,却并没有折磨他,只是心灵上的恐惧让他日怕过日,今天大早明军放他时,杜郧还以为要杀他,更是吓了个半死,后来听到明军是要归降时才放下了心。
见皇帝亲率大军过来,杜郧忙跑过来想向皇帝表功,没想到皇帝的反应大出他意料,呆了下才道:“莫非皇上不高兴”
“没有,朕心中还是很高兴,爱卿辛苦了。”
“皇上,奴才差点就看不到了你。”杜郧“哇”地声哭了出来,只要皇帝再问声出了什么事,他就可以把这几天怎么和吴三桂斗智斗勇,吴三桂从怎么倨傲不驯,到后来的俯首听命说遍。
只是他哭了数声,也没有听到皇帝的问话,不由抬头向皇帝看了眼,见皇帝似笑非笑的看着他,自己地所作所为仿佛切都被看穿,再也哭不下去。
“好了,你下去吧,回京后朕会给你赏赐。”
杜郧被吴三桂放了出来,就临时编了肚子话,就博个奇功,没想到皇帝根本不听他诉说,只得怏怏而去。
吴三桂的如意算盘打得虽好,昨天吴襄连夜赶来却打破了他的幻想,皇帝亲自带队来攻,天之内不投降就不再受降,听到吴襄此话,许多将领都吓得惊惶失措。待价而沽的心情再也没有了。
吴三桂在蓟县当然不能闲着,斥候波波的往京城派,由于唐军已放开了全城,加上唐军刚接手城防,吴三桂的斥候要混进京里并不困难,他和京城中的消息直畅通。
得知京城这么快就平定了下来,各个将领对唐军已佩服万分,三个皇子落入唐军手中的消息更是让明军失去了最后的希望,改朝换代是确定无疑了,没有多少人愿意明知必败还要与唐军作战,支持他们作战的理由无非是招降的待遇更好点。
如今皇帝亲自带兵前来,他们再不投降就是不识抬举了,想小挫对方后再投降,简直是妄想,皇帝是不会容忍自己失败的,就是他们能小挫唐军,只会让皇帝调集更多的兵马,直到把他们消灭为此。
吴三桂和众将商议了晚,最后只能宣布投降,不过,吴三桂还是心有不甘,才先放杜郧回去,他要先看看唐军的军容,是不是值得他投降,他心中还有个大胆的想法,若是有机可乘
盘山离吴三桂的大营还有二十里,李鸿基吩咐前军的田见秀不可懈怠,保持随时可战斗的状态,吴三桂说要投降,竟然只派自己的使者回来,他自已的人个都不派,安知真假
不到个时辰,唐军数万大军已来到了关宁铁骑的前沿,六万大军排列的整整齐齐,压迫的前头明军喘不过气来,尤其令明军沮丧的,唐军前方分,从后面下子推出了四百多门大炮。
祖大寿,吴三桂等人都看得头皮发麻,这些大炮若齐开火,他这连营数十里,兵民起的大营非炸营不可,到时不用唐军来攻,自相践踏就有可以死伤半人。
名唐军走到了中间:“祖大寿,吴三桂何在即要投降,还不令全军放下兵器过来拜见万岁。”
吴三桂向身后的众人扫了眼,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看着唐军的大炮,毫无战意,胡守亮和方献廷两人看到他的目光,也低下了头,他知道投降已不可免,索性做得大方点:“传我将令,所有人放下兵器,参将以上将领都随我拜见皇帝陛下”
吴三桂的将令下,到处传来了哗哗的兵器碰地声,长枪,大刀,佩剑刹时丢了地,八万关宁铁骑全都两手空空。
田见秀在前面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忙派人向李鸿基报告:“万岁,关宁军放下了兵刀。”
不会儿,又派人报告:“万岁,对面营垒里出来了数十骑,好象都是明军的大将。”
至此,李鸿基才相信吴三桂真得是要降:“传朕旨意,放开中军,列队欢迎关宁铁骑归降我军。”
前面的野战军,近卫军哗的声让开了条数里长的路,直通到皇帝的车驾前,吴三桂等人到了唐军面前,忙甩蹬下马,将身上所有的兵器都交给了来搜查的唐军士兵,才沿着唐军让开的通道向皇帝的车驾走去。
许多明军将领到了唐军跟前,忍不住向中军的大炮看去,心中暗暗庆幸不已,吴三桂和祖大寿走在最前头,目不斜视,祖大寿成名数十年,相貌堂堂,张国字脸,颌下短而硬的胡须已经半白,头戴铁盔,走起路来虎虎生风,显得宝刀未老,端是员悍将。
唐军的目光却多数集中在年轻的吴三桂身上,少年的武状元,率五十骑孤骑救父,十九岁成为大明辽东的总兵官,英俊的相貌,有人写诗赞他白皙通候最少年,延陵将军美丰姿,江南的水气和塞外的长风同时溶进了他的气质。
这样个人,不知是多少深闺少女的梦中情人,多少有为少年的英雄形象,如果要追星,吴三桂无疑是大明最具人气的偶像明星,如今他要投降唐军了,唐军中的士兵却没有个人看不起他。反而大多带着敬仰,羡慕的眼神。他进了唐军,马上就会成为二十六岁的三品高官,在唐军中这个年轻的团体也是罕见。
第八卷 统中原 第三十七章 收心
离皇帝还有十几米的距离,祖大寿和吴三桂凡带着众明将跪了下来,“罪臣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吴三桂跪了半响却没有听见什么声音,他不由偷偷抬头向李鸿基看去,见李鸿基的双眼炯炯有神的盯着他,吴三桂忙伏下了头,动也不敢动。
看着吴三桂英俊的面容,李鸿基不由有点羡慕,他脸上的那道疤痕丝毫没有破坏他的面容,反而使他面上更显几份硬朗,否则便是太过脂粉气,这个人便是使汉人为奴数百年的最大罪人,可是在之前他却是直抵御鞑靼人的英雄,难怪古人直要说盖棺论定。
吴三桂无疑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可是野心同样也大,自己该怎样用他,还是冷藏,或者以后干脆找个借口处死他。
吴三桂仿佛感觉到了李鸿基不善的目光,心中暗暗后悔,早知道杜郧到就投降好了,没来由的白白惹起皇帝的猜测,只是此时人为刀诅,他为鱼肉,唯有深深的伏下头,显得更加恭敬。
“吴总兵,你架子不小啊,非要朕亲自来你才肯降。”
“臣该死,劳动皇上御驾亲征,臣以前是猪油蒙了心,不知皇上心意,不敢降,自从家父来到臣军中,臣才知皇上海纳百川,胸怀广大,不以臣逆而加罪于家父,如今番然悔悟,愿为皇上效犬马之劳。”
“哼。海纳百川,胸怀广大,你倒是知道捧高帽。若不是大军压境,你不得不降,会有如此痛快吗。”李鸿基对吴三桂地心事心知肚明。只是不便拆穿。也罢。有野心也不定是坏事,关键是自己已了解他,就不怕他会翻了天。
“即如此,朕的话也算数,来人,拟旨。原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深明大义,弃暗投明,率关宁铁骑加入我军,功不可没。加封为威卫大将军,原辽东总督祖大寿加封为领军大将军,其余各人,待核实名单后各有封赏。”
“臣谢万岁万岁万万岁”数十个声音起喊了下去,众人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吴爱卿,你已是朕地三品重臣,你们也都是朕的臣子,平身吧”
吴三桂点也不敢放松,磕过头后才敢站起,垂手站在旁。
“祖爱卿,你们祖家门英烈,子弟多有抗拒鞑靼人而死,朕直对祖家敬佩不已,如今卿能成为朕的臣子,朕非常高兴。”
祖大寿两次降清,都是在万不得已地情况下才降,第次事实上是欺骗了皇太极,偷偷返回辽东,又重新抗清,第二次降清后,大明已实在救无可救,可是他在清营中也有点徐庶进曹营,言不发地意思,根本没有为灭明效过力,不象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等人,旦降清,马上成为灭明地急先锋。李鸿基对祖大寿确实有敬仰之心。
“臣当不得万岁如此赞溢,臣降过鞑靼人,又降万岁,早已不忠,臣已无颜立于朝堂,请万岁允许臣辞官归隐。”听到皇帝称赞,祖大寿没有半分得色,反而要辞起官来。
李鸿基大感意外,不过,如果祖大寿走,关宁铁骑基本上成了吴三桂的私家军,在没有将关宁铁骑全部分化瓦解之前,李鸿基是绝不会让祖大寿走的:“爱卿降鞑靼人也是逼不得已,如今鞑靼人已被朕所灭,爱卿就不必在意了,朕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倚仗爱卿,辞官之事再也休提。”
祖大寿无奈,皇帝要你做官,不做也得做,明初朱元璋征辟各地名士为官,有不来者全家抄斩,李鸿基也是开国帝皇,若是拒绝,焉知不会学朱元璋。
关宁铁骑即已投降,那么数十万辽东居民也没有必要迁移,李鸿基派人传旨,让高立功放开各处关隘,让这数十万人重回辽东。
同时吴三桂新招的四万余人,有二万名步兵,这些步兵成军不久,李鸿基素性吩咐解散,补充为辽东的劳力,另外六万关宁铁骑也汰弱留强,凡十八岁以下三十岁以上或身体有残疾者,全部遣散回家,每名遣散人员根据军龄,每年可得四枚银元的补助。
残疾者则根据伤残程度,别外加五十枚到二百枚银元不等,回到辽东地军士每人可以申请二十亩粮田耕种,若是愿意去沈阳,或者更北的吉林,哈尔滨等地,他们可申请百亩到数百亩地不等,越往北,能申请的田亩数越多。
关宁铁骑虽然精锐,但在关外年年和满人交战,损伤严重,凡是军士,入便是终生,许多人都已五十多岁还在军中,按这样减下来,八万关宁铁骑只留下了二万余人。
这二万多人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若是用冷兵器作战,唐军同样人数肯定要输,至少人数要倍以上才有胜利地把握,李鸿基不好再减。
吴三桂虽然知道投降后,唐军肯定会对关宁铁骑有动作,只是怎么也没有想到刚投降,动作幅度就会如此大,八万人下子减到二万。
只是皇帝的借口光明正大,汰弱留强,而且大撒金钱,最高的名快六十岁的残疾老兵拿到了三百八十枚银元,他丢了条胳膊和条腿,拿到了最高的伤残补偿二百枚银元,从十五岁参军,拿到了军龄补偿百八十枚银元,这些钱足够他舒舒服服的过完余生。
多数人都是参军十年以上,他们拿到了五六十枚银元,可以当得上他们以前几年的军饷,又有田地可分,生活无忧,拿到钱的士兵都是兴高采烈的离开,许多人都还有亲人,他们解职为民后,刚好可以和自己的亲人迁移回去。
他们和满人打仗。那是保家卫国,许多人要放弃辽东去救援京师,并不是没有意见。只是他们作为士兵没有发言权,唐军让他们能重回家乡,又有笔可观地收入。士兵回到家中后。全家都对皇帝千恩万谢。许多人都供起了皇帝的长生牌位。
这次唐军付出的代价也颇大,总供花了三百多万枚银币,不过,赢得了关外数十万民众地心,又将关宁铁骑削弱到可控制的范围。李鸿基对这笔买卖还是比较满意,何况唐军也并没有吃亏。光关宁铁骑栽军后留下的四万余匹战马就不止值三百万枚银币。
剩下地二万余人李鸿基比照唐军野战军地待遇,将他们地军饷提高到每月五枚银币,比原先的军饷翻了倍多,士兵们都欢声雷动。毕竟当兵吃粮,为谁战不是战,正是这种想法,才使他们在原先的时空,剿灭南明也是不遗余力。
祖大寿倒是真对权力毫无留恋,只有吴三桂满嘴苦涩,虽然说是汰弱留强,可是蚁多咬死象,从八万人下减到二万人,他的力量减少了是事实,只是无论留下来的士兵还是遣散的人都是高高兴兴,就是许多将领官职虽然小了,带地兵也少了,可是他们的军饷比以后高了十倍,也是高兴的居多。
这样看来,整个关宁军中好象只有他吃了亏,这让吴三桂更是郁闷,他的心事还不能向人诉说,胡守亮,方献廷都被皇帝以才堪大任为由调到了皇帝地近卫军,另外给他派下了五六个参谋补缺。就是这二万人,再也不是能任由吴三桂指挥。
唐军中只有个人比吴三桂郁闷,那就是身兼两职的大唐户部侍郎,户部银行第任行长陈宇,这次出兵,唐军军费就准备了二千万枚银元,陈宇作为户部第二号人物随行,攻下京师后,陈宇本来以为会有大批银两接收,结果让他大失所望,皇帝的内库存银才五十余万两银,大明的国库中存银更是不足三十万两。
这笔钱看起来不少,但连唐军军费的个零头都不能补足,好在皇宫中的藏宝丰富,名贵字画,精美瓷器,古董玉玩到处都是,只是唐军现在差不多已打下了三分之二的天下,总不能把这些宫内的东西又拿出去变卖。
京师富得流油的大有人在,唐军又不能无缘无故的收剿别人的家财,唐军打了无数次仗,看来只有这次是亏定了,听到皇帝要拿三百万枚银元来栽减关宁铁骑,陈宇心痛的要死,只是皇帝下了令,心痛也得花
李鸿基在蓟县待了三天,将事情处理了个大概,就将后续工作全部丢给了陈宇,李鸿基自带大军返回,除了留下五千官兵维持秩序外,二万多关宁铁骑也夹杂在其中。
陈宇虽然心痛银子,但做起事来丝不芶,花了将近个月,才将数万栽减下来的官兵全部遣散完毕,做得丝毫不差。
大军重新登上盘山时,李鸿基让前锋部队先行,自己带着田见秀,马世耀等大将还有吴三桂等人起游览盘山。
盘山多名胜古迹,步步有景,盘山名胜计有十峰八岭三盘五台八峪九岩十洞二十六名石等等,数不胜数。
其中奇峰怪石崖洞古树瀑布泉池更是历历在目,按自然景物分布的特色,有人把盘山分为上中下三盘。自来峰带为上盘,劲松苍翠,蟠曲遮天,是为松胜。古中盘带为中盘,怪石嵯峨,是为石胜。晾甲石带为下盘,万泉响涧,是为水胜。统称三盘胜境。
黄崖关城更是明蓟州总兵戚继光所建,全长四十二公里,有楼台六十六座,即敌楼五十二座,烽火台十四座。关城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每当夕阳映照,金碧辉煌,素有“晚照黄崖”之称。
李鸿基带着众人在盘山游览了半天,众人都被盘山的景色所迷,兴致颇高,这时来到了盘山西台,李鸿基笑着问道:“吴爱卿,你可知这里谁来过。”
吴三桂想了想,道:“皇上可是说这里曾是唐太宗驻军之地。”
“不错,这就是当年唐太宗东征高丽而还,登盘山西台,随从大将军李靖拔剑起舞之地,这里也叫舞剑台。”
李鸿基没想到吴三桂如此颇闻强记,他脸上不同红,若不是这次亲率大军来逼降吴三桂,李鸿基连盘山的名字都不知道。
李鸿基来游盘山倒不是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听到陈贞慧对盘山的介绍,知道李世民曾带大将来到盘山才动了游兴。
“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筛。遥山丽如绮,长流萦似带。海气百重楼,崖松千丈盖。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李鸿基将当年唐太宗登盘山而作的诗句吟了出来。
“涉重冈兮望四围,挈霓闪兮断虹飞,嗟嗟三军唱凯归。”吴三桂会意,吟的正是当年李靖拔剑起舞作的舞剑歌。
“朕有意为唐太宗,卿可愿作李靖”李靖生战功赫赫,历任兵部尚书等职,功绩直上凌烟阁,更难得征战生,得享高寿,与唐太宗君臣相得,留下千古美谈。
吴三桂热血未泯,听到皇帝把他比做李靖,马上跪下:“臣何得何能,安敢和前贤相比,万岁雄才伟略,当可比唐太宗,臣愿为万岁开疆扩土,甘脑涂地,死而后已。”
李鸿基道:“当然比得,你比李靖还有优势,李靖在你这个岁数可没有你的功劳大。
李靖在四十多岁时才碰上了李世民,以前只是瓦岗寨的名反贼,吴三桂确实比李靖有优势:“臣惶恐,此些微功都是在前明所得,臣愿随万岁重立新功。”
“你的功劳都是抗拒满人所得,朕亦会把它记在心中,日后朕还会让你征服四夷,将我中华文明传播四方,不知你可愿意”
吴三桂重重的磕头:“臣甘脑涂地,愿为万岁驱使”
李鸿基看到吴三桂头上都磕出血来,忙道:“起来吧,他日朕亦要建个凌烟阁,供后人敬仰,上面的位置朕为你留着,能不能进去,就看你以后的本事了。”
吴三桂垂头站立:“是,臣定不负陛下所望。”他终于吹散了这几天被削兵权的郁闷,只要皇帝信任他,他相信可以做得比皇帝期望的更好。
第八卷 统中原 第三十八章 麻烦
皇帝御驾亲征,得胜而还,将赫赫有名的关宁铁骑逼降,京城中最顽固的人也知明朝已彻底没有希望,人心纷纷倒向了新朝,宋献策率着唐军京师中所有的文武官员在得胜门迎接皇帝的凯旋。
这次入城,唐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京师数十万人齐观看,许多年后还有人津津乐道,数十万人欢呼万岁的声音响彻云霄。
这次关宁铁骑的投降对江南各省的震憾性颇大,唐军派出的投降使者终于有了收获,山东,河南,山西,直隶等地纷纷易帜,接受唐军的统治。
杨嗣昌失败后,山东,河南,直隶派出去的军队不是被杀就是投诚,这些地方其实早已空虚,若没有关宁铁骑投降在前,他们早晚也得降,无兵无卒拿什么抵挡唐军进攻,关宁铁骑的投降更是让他们彻底看清了形势,才形成了连锁反应。
至于山西,虽然直是明朝重兵云集的地方,太原城中也还有数万精兵,无奈统兵的艾万年,李卑两人数次败于唐军手中,早已惊破了胆,加上河南投降,山西已处于唐军的包围圈中,形势极为不利,艾万年和李卑商量了下,只得投降。
李鸿基回到京城的第件事,就连连发布命令,让唐军的各个将领带兵去接收投降的各地,其中山西由前线的拓养坤,黑虎星等人接收,山东由刘体纯。李岩带人接收,直隶由湖南地李双喜派人接收,河南由湖北的刘芳亮派人接收。基本采用了就近原则。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也派了出去,他地任务是协助刘芳亮接收河南,河南情况特殊。
这些年。河南直灾害频频。导致全省起义此伏彼起,官兵剿不胜剿,各地纷纷结寨自保,这让河南的壕强势力大为增强,加上又有左良玉割据方,河南巡抚李仙凤的威信大为受损。
此次李仙凤虽然宣布接受唐军地统治。实际上李仙凤能控制地地方有限,河南最大地两城开封和洛阳分别有明庭的番王周王和福王,这两地就公开反对李仙凤的投降,福王是崇祯的亲叔叔。有人还提议要拥戴福王登极,和大唐势不两立。
最重要的是河南还有外援,福建和广东两省的兵马已来到河南,他们本来是要上京勤王,只是没等他们进入河北,就传来了京师被破地消息,他们进退两难,两家的军队本来就互不统属,而且结下了恩怨,根本不能协调致,而且郑家还和唐军有接触,彼此更是疑神疑神,只得暂驻在河南,河北两省交界处。
李仙凤在河南宣布投降唐军的消息,让两省的军队都找到了借口,他们起联合向李仙凤进攻,李仙凤只有不到万地兵力,还以老弱居多,他匆忙丢下郑州,逃到了许昌带。
这样来,事实上河南还有大半在明军余部手里,李鸿基派吴三桂协助接收河南,对他即有考验之意。也是为了让他和刘芳亮能够东西,相互呼应。
波未平,波又起,就在唐军准备接收各地投诚时,张献忠看到了便宜,他不甘寂莫,尽起全部大军,号称五十万人,攻向已宣布向唐军投降的直隶的各地,直隶的官员,军队都翘首等着唐军来接收,措不及防下,整个直隶被张献忠的大昌军占去了小半。
唐军上下对张献忠的行为恼火万分,尤其是李双喜更是火冒三丈,直隶是由他来接收,张献忠此举摆明和他作对,李双喜尽起湖南的二万野战军,加上三万守备军,三万民夫,号称十万大军,迅速进入直隶,才将张献忠的兵锋挡住,双方分了直隶的大半。
只是李双喜的军队毕竟太少,张献忠虽然只占了个省,但他将江西的青壮抽调空,虽然没有他宣称的五十万,但至少也有三十多万人,李双喜却不能象张献忠那样做,唐军兵精不在多,充其量才五万人,能在直隶和张献忠分庭抗礼已是不错,要把张献忠赶出去却不可能。何况直隶还有个前明的朝庭在。
双方只能大打口水战,李双喜指责张献忠破坏双方之间的友好关系,蓄意挑起战争,要求张献忠带兵退出直隶,否则切后里由他自负。
到嘴里的肉怎么会退出来,张献忠深知唐强已弱,抢占直隶也是迫不得已,以前唐军对他是不错,但那是在大明还在的时候,如果大明被灭亡了,唐军绝不会允许他在江西称王称帝,下个目标必定是他,还不如现在抓紧时间扩充实力,直隶无疑是最好的目标。
只是他现在还不想与唐军彻底撕破脸,若是让唐军把主攻方向对准他,他现在可吃不了兜着走,面对李双喜的使者,张献忠都是亲自接待,好言好语,只是提出退出直隶,却是顾左而言他,李双喜无奈,只得和张献忠在直隶对持。
李鸿基却正在为数万宫女,太监,还有数十万投降的官军发愁,从杨嗣昌那里收降了二十多万军队,加上京城三大营的人马,唐军的降军竟然有四十万之多,这些人每天巨大的消耗让富裕的唐军也受不了,个月下来,支出至少要增加百万银元。
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当能是以这些人为前驱,攻打江南,唐军跟在后面捡果子就可以,另个时空的满清就是如此做,只是这些人的军纪李鸿基可领教过,他不想让江南变成片废墟,那么就只有学应对关宁铁骑的办法,抽取精锐,其余人让他们复员。
只是这样来,唐军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四十多万人,唐军最多能留下四万人,其余还有近四十万要解散。按关宁铁骑地标准给他们解散费,李鸿基算,天哪。至少需要二千多万银元。
李鸿基顿感头痛,把这次唐军准备的全部军费砸下去也不够,若是补偿的金额减少。李鸿基又怕这些人回到地方不能谋生。到时造成动乱更是得不尝失。
还有宫中地数万太监和宫女也不能直养着。这些太监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若是将他们赶出宫,只有饿死,那些宫女许多选进宫中多年,家中都失去了联系。也不可能直接放她们回家。
李鸿基虽然想尽快提兵平定江南,无奈若是没有将那数十万军队,和数万宫女太监的事情解决好,他根本不能离开京城。
李鸿基只好找来宋献策。陈贞慧,李万成等亲近之人商议,李万成大大咧咧的道:“皇上,宫女好办,你看我军中这么多兄弟没成家,人发个不就成了吗,还远远不够呢。”
宋献策马上斥道:“荒唐,宫中之人怎能如此处理,成何体统,传出去岂不让人对我军笑话。”
李鸿基倒是心中动,如此处理也不失为种办法,宫中将近上万名宫女,至少九成要清理出去,留下成人打扫宫殿,侍候花草即可。
“此事亦无不可,不过,不能分发,要让宫女们自行挑选,立有功那地士兵有优先进入宫女挑选地视线,再有就是马上在军中举行次军中大比武,成绩排前面地人优先,各位看如何”
李万成马上同意:“皇上英明,传了出去,那帮兔崽子们非得乐坏了不可,不过,皇上,不知让他们比什么”
李鸿基想了想:“比什么吗,当能枪法是重中之重,还有投雷的距离和准度,马术,跑步,都可以比,这就要你们和军中的参谋商议,哪些东西对我军作战的能力有提高,就可以列入。”
李万成喜道:“好,好,我回去后,马上让他们列出来给万岁过目。”
宋献策见皇帝决定了下来,此举又能让唐军提高战力,也不再说话。
李万成期期艾艾的道:“皇上,不知将军们能能不能也参加”
李鸿基大笑:“你有几位夫人,还不够吗”
李万成红着脸:“回皇上,只有五个,可是宫女我可个也没有。”
李鸿基拍了拍他肩膀:“五个还不够吗,行了,别丢人了,回头朕再赏你五个就是,嗯,你回去统计下,凡是校级以上军官,朕都赏他们人,将军以上的朕赏二名,四品官员赏三名,三品以上赏四名。”
李万成大喜:“多谢皇上。”
宫女是香饽饽,好解决,那数万名太监和数十万军队如何是好。李鸿基不由又发起愁来。
宋献策道:“万岁,上次不是说那个铁路就要造出来,需要好多人力吗,不如让他们去修路好了。”
李鸿基心中亮:“铁道兵,把他们都转为铁道兵,我怎么没想到,莫说四十万人,如果真到了大修铁路时,就是百万人也不够。”
李鸿基迟疑了下:“只是不知工部地火车头又有没有造出来,如果没有火车,造铁路又有何用”
宋献策道:“回万岁,二个月前,工部已上报说商洛山已经用蒸汽机运煤了。”
不管了,蒸汽机已经造出年半了,加上自己的指点,就是现在还没有造出可以长途运输的机车头,也应当快了,铁路可以先造出来,李鸿基点头;“此事就如此处理,以后明军的降军也可照此处理。”
宋献策道:“万岁,此事有个弊端,若是其余地明军见到我军将降军如此安排,他们可能不肯投降。”
李鸿基点了点头:“宋爱卿说得有理,他们不能全部转为修路,还是要从中选出批精锐成为正规军,这次借大比武之际刚好挑选出来,选不中就让他们转为修路,左良玉,刘泽清他们还是要让他们统军,或在朝中安排个文职。”
又解决了个问题,只是这些太监真是棘手,陈贞慧道:“万岁,微臣有个办法不知可不可行”
“爱卿有何策尽管讲来。”
“是,万岁,这些太监学得都是侍候人的功夫,其实有许多富人还是愿意有几个太监作为仆人,只是非皇族或皇上赏赐,常人用太监是僭越,有些人用也是偷偷的使用,皇上只要将僭越这条罪废除,太监还是有人要的。”
若李鸿基不是皇帝,没有体分到那种万万人之上的孤寂,对什么僭越之罪肯定会斥之以鼻,只是他登上了金銮殿的那刹那间,就体会到皇帝的无奈,这个位置诱惑力太大了,所以必须定下许多规章对皇权的敬畏,才能减少别人的偷窥。
只是他终究还是个有现代思想的人,考虑了下马上道:“可以,你帮朕拟好旨意,朕明发天下就是。”
陈贞慧抹了下冷汗,若是皇帝不同意,他刚才的那条提议就等于冒犯皇帝:“臣遵旨。”
李鸿基还是皱起了眉头:“这样还是太慢,数万大监,要多久才可以清退完。”
宋献策劝道:“万岁不用着急,万岁为天下之主,不可太过寒酸,还是该多留下点人手侍候。”
李鸿基苦笑:“数万人,朕就是面也见不全,如何让他们侍候。”
宋献策道:“万岁不如派人到西安将几位娘娘接过来,宫中也可以热闹些。”
李鸿基摇了摇头:“算了,朕安排好这里的事务,就要重新出征,没得让她们白跑场。”
宋献策还想再劝,李鸿基已止住了他:“此事就如此定了,各位爱卿就全力安排此次大比武,务要办得圆满。”
宋献策满腹疑虑,皇帝不把皇后和几位娘娘接过来,难道不想把都城放在京师,只是此时不好问出来:“臣遵旨。”
第二天,皇帝要在军中举行大比武,优胜者可以得到宫女的消息就传开,唐军上下顿时片,许多自认本领非凡的人开始磨拳擦掌,本领稍差点的就临阵磨枪,谁都想能抱得美人归,军营里到处是自发训练的身影。
第八卷 统中原 第三十九章 美女威力
解决了这几件大事,李鸿基轻松下来,回到寝宫,李娃神神秘秘的走了上来,笑容说不出的诡秘,李鸿基敲了他的头下:“你做什么坏事了”
李娃嘿嘿笑:“万岁,小的可不敢做什么坏事,是有好事。”
“好事,对了,朕倒是差点忘了你,等下也赏你几个宫女就是。”
李娃这些天正对着那些宫女直流口水,只是皇帝都没有动,他可没胆子动手,听到皇帝的话,喜得抓耳挠腮:“谢万岁谢万岁”
李鸿基笑骂:“没出息。”推开了自己的房门,不由呆。
里面站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见有人进入,抬眼望了下,马上就跪下:“民女田氏拜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说话燕语莺声,宛如黄鹂。
李鸿基虽然住在宫中,却直没有找女人侍寝,也没有安排女子做端茶送水的杂活,他这座寝宫都布满了侍卫,可以说没有个女子能进来。
这倒不是说李鸿基不想女人,他现在身为皇帝,宫中有近万名女子,无论让谁侍寝也没有人敢说什么,正因如此,他才不让女子进入寝宫,就是怕自己忍不住开了这个头,就沉迷在温柔乡中,再说唐军攻下京师不久,难保宫中有女子会心向大明,若招来她们侍奉,若有人心怀不轨,也是件麻烦之事,干脆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她是谁。怎么会在朕地寝宫,李娃,你这个差是怎么当的”
李鸿基生气。李娃顿时收起了嘻笑的脸宠,那名女子更是更是吓得伏在地上发抖:“回禀万岁,这并非宫中地女子。而是有人送进宫中献给皇上的。”
原来杜郧这次到吴三桂军中招降。
受惊非小。他本以为皇帝肯定会对他另眼看待,李鸿基却只是按先前答应给他的赏赐了事,杜郧顿时垂头丧气,这点钱财对他来说只是九牛毛,丝毫不能让他动心,关键是要再次能接近皇帝。
他左思右想。想起皇帝在他去招降吴三桂之前曾问起过吴三桂是否有个小妾叫陈圆圆,他自认为猜中了皇帝地心思,忙打听哪里有叫陈圆圆地美女,几天下来却毫无结果。他顿时想起田弘遇来。
田弘遇是前明田贵妃地父亲,田贵妃人间绝色,倾国倾城,深受崇祯的喜爱,田弘遇为了保住女儿的宠爱,还经常到江南搜寻美人往宫中送去,以期让女儿的地位巩固,他的府中多有美女。
杜郧赶忙到田府,和田弘遇说要送美女进宫,哄新皇开心,田弘遇正为了曾收留过前明皇子而发愁,不知唐军什么时候会找他算帐,听到杜郧这么说,顿时大喜过望。
他的小女儿田淑英刚好才十六岁,姿声丝毫不输于她姐姐田贵妃,本来田弘遇就有意让小女儿也进宫,只是还没来得及送,大唐就取代了大明,如今有了这个机会,他当然巴不得小女儿能送给新皇。
杜郧见到了田淑英也是喜出望外,赶忙往宫中送来,李娃本不想让田淑英进宫,杜郧又是威胁,又是许诺,又是口个为皇帝作想,李娃辨不过杜郧,又想皇帝也确实需要女人服侍,他心中也有自己地算盘,皇帝不找女人,他们也只能干瞪眼,不如送过去,若皇帝满意,他们也不用如此辛苦。
李娃点头,田淑英就此通过重重的宫殿,出现在了李鸿基的寝宫。
“抬起头来。”听到是田弘遇的女儿,李鸿基也有点好奇,顾不得责怪李娃。
田淑英缓缓地抬起了头,张俏脸上全是惊恐之色,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点点,果然是天姿国色,因为害怕,更是有股楚楚可怜的神态,让人想从心里呵护。
李鸿基只觉得心中猛然抽动了几下,强忍了数月的欲望被挑了起来,他将声音放软:“起来吧,朕又不是什么老虎,你不用害怕。”
田淑英依照父亲入宫前反复教给她的礼节,磕了几个响头,回道:“谢万岁万岁万万岁”才敢起身。
这个时候,十六岁的少女已长成了,这起身,鼓鼓的胸脯,纤小的腰肢,像润滑的脂肪样雪白的皮肤,长长的脖颈比象牙还要白,方方正正的额头上弯弯的眉稍,娇柔的象麦芽儿似的小手因为紧张,用力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