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其他小说 > 闯王李自成新传最新章节 > 第 102 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102 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线,你飞黄腾达之日,可不要忘了妾身才是。”

  魏藻德连忙赌咒发誓不会忘了她,香玉才重新睡去,魏藻德却越想越兴奋,整个晚上都睡不着,第二天,就摧他的小妾香玉赶快去找唐军。

  香玉又怎么真的认识唐军,她只是偶尔听到府中的魏麻子自称是唐军,信以为真才有把握,她叫人把魏麻子找来,魏麻子听到夫人找他,忙乐滋滋的前去。

  这个香玉出身于青楼,虽说还是青馆人的时候就被魏藻德赎了出来,但她勾人的手段实在强,不但魏藻德被她迷得晕晕糊糊,府中的下人也个个晕头转向,以见到夫人为荣。

  不过,香玉提出唐军之事却把魏麻子吓的要死,这可是宰相府,说自己是唐军,那不是找死吗,香玉再三保证不害他,魏麻子才吞吞吐吐道:“夫人,小人其实是前几天晚上出去时,看见过个人在偷偷贴标语,小人恰好和他认识,就起贴过几次,小人其实还没有加入唐军。”

  香玉大失所望,不过,还得通过魏麻子找到唐军,魏麻子却死活不肯说出那人是谁,香玉无法,赏了魏麻子五两银子后,让他务必转告唐军,老爷要与唐军见面。

  魏麻子得到赏银,倒是乐得做这中间人,这事唐军下面的人却不敢作主,七拐八拐才传到了贺小风的耳中。

  第八卷 统中原 第二十章 合围

  祖大寿和吴三桂接到崇祯尽撤辽东之地的诏书,不由面面相觑,辽东是他们的家园,他们的士兵也都是辽东人,要让他们将辽东彻底放弃,如何能舍。

  好在皇帝的诏书要他们弃地不弃人,祖大寿与吴三桂商量后,京师有险不能不救,只是皇帝说选精壮随行就可,士兵们又如何肯丢下自己的家人,吴三桂也怕真按圣旨之意去做,军心可能哗变,再说如果辽东士兵的家人都落到唐军手中,士兵又如何能安心打仗。

  二人遂尽起辽东的数十万百姓同随军前行,粗壮之人选出来作为护送,而数万关宁铁骑则落在后面防止唐军的追袭,这样来,行军速度缓慢无比,每日所行不过三十多里,从辽东到京城至少要二三十天。

  关宁铁骑撤防线,唐军果然跟了上来,见到后面防卫严谨,倒也不过分相迫,只是祖大寿,吴三桂两人要时时防备唐军的突袭,行军更是缓慢。

  杨嗣昌率军离开高邑不过二三十里,前面的斥候已来回报:“禀督帅,前面不到十里就是元氏县。”

  杨嗣昌心中振,终于要遇到唐军了,小小的元氏县能够有多少唐军,已方三十万大军就是压也能将元氏县压跨,他向郑崇俭,左良玉,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五个总兵官问道:“诸位,贼军就在眼前,你们谁人可以将元氏拿下。”

  这五人中。以左良玉地人最多,杨嗣昌也对左良玉倚重,多次对他说过只要立功。立马让他做平贼将军,左良玉自付前面只是个小小的县城,拿下不难。接口道:“督帅大人。未将愿讨令攻元氏。”

  杨嗣昌点了点头:“如此就辛苦昆山”左良玉字昆山

  左良玉得到杨嗣昌的命令。率本部近十万之众向元氏县扑来,这些年来,左良玉直呆在南阳不动,除了剿下各地地盗匪,义军外,从来没有和唐军交战过。当初唐军攻湖广时,左良玉空有十几万人,坐守襄阳,听到唐军来攻还没有接战就逃走。如今左良玉仗着有后援,打着先攻下县,立得首功,以后再与唐军接战,就可以推脱委皮,尽量保存实力。

  不过,等到他元氏县时,顿时看呆了,唐军沿着元氏县挖了道宽十数米,深五六米的壕沟,加上上面堆起来的泥土,高度足有十米,这道壕沟更是望不到头,不知有多远。

  明军若要攻,必须先下五六米地壕沟,再往十几米高地土墙上爬,这样非死伤惨重不可,只有想办法将壕沟填平才可以进攻,只是唐军居高临下,武器又比明军厉害,要填平这壕沟非是易事。

  左良玉顿觉棘手,西边是大山,壕沟直挖到了山脚,他派出骑兵沿东边侦察,壕沟直延伸到栾城,而在栾城,又有宽阔地治河从北往南,延伸数十里,成为天然的屏障,治河是滤沱河的支流,水势虽然不大,也不急,可是要在唐军眼皮下渡河,却是想也不要想。

  接近治河的壕沟中更是已经引水注入,若不是地势西高东低,这条壕沟全部引水入注的话,明军要想进攻,会更加困难,左良玉不知道明军离开高邑后,高邑马上被唐军占领,唐军发动数十万人,正在高邑大挖壕沟,要把明军的后路也断掉。

  征集来地民夫看到高邑百姓的惨状,对明军都是怀着腔怒火,唐军又发动高邑幸存的百姓到正在挖掘壕沟的民夫面前讲述明军地凶残,这些民夫本来是唐军从新占领的各县征集来的,他们久在天子城下,对唐军实在谈不上好感,听到百姓的讲述,本来半勉强的民夫立马拿出了十二分的精神,条三十多里长的壕沟正在快速形成,加上西面天然形成的大山,唐军已将数十万明军四面合围在方圆数百里的地方。

  明军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种有城不守,专门挖掘壕沟的作法,以前就是有挖掘壕沟,也多是在险要的地方用来断路,何曾有过用壕沟来包围数十万人的事例,就是有,也要包围的人更多才行,否则被包围的方可以集中兵力突袭处,而包围的方反而要处处分兵防守,旦被人突破,就成了笑柄。

  左良玉听到斥候的回报,也没有太大的反应,既然唐军用这种笨办法想拦住自己,那就强冲好了,用上数千条人命,就是用尸体也能把壕沟填平。

  杨嗣昌此次虽然带有上百门大炮,只是这些大炮太过笨重,全部放在中军,不然用大炮轰击效果会更好,左良玉不愿意还没有开战就向杨嗣昌求援,死几千人将壕沟填平,他还不在意。

  左良玉声令下,前头的明军开始向壕沟冲击,数千明军杠着石头,泥土向前冲去,只是到了壕沟前面的数十米处,到处响起了“轰隆隆。”的爆炸声,将冲击的明军炸得鬼哭狼嚎,唐军早在壕沟前面埋设了地雷。

  许多明军吓得丢下了手中的泥土,石块转头就跑,壕沟上面的唐军已露出头来,对着逃跑的明军点也不客气,举枪就射,死在唐军火枪下的明军还多过于被地雷所炸的明军。

  第场攻击,明军白白丢下了数百具尸体,连块泥巴也没有填到壕沟中,左良玉看到这种情况气得大骂,他马上组织督战队,清色的全是神射手,有后退者杀无赫。

  正当左良玉要组织第二次进攻时,唐军的火炮响了,无数的炮弹砸在刚刚集结起来的左军中,将左军的士兵炸得血肉横飞,被唐军火炮攻击到的地方,队队的士兵消失,左良玉想到自己也在唐军地火炮射程中。顿时大骇,连忙指军士兵退却。

  左良玉退了三四里,才停了下来。刚才的前锋部队已死了上千人,远处唐军的战壕成了条黑线,左良玉这才发现战壕和大炮结合地妙处。若是士兵分散进攻。就是到了沟前。也不够填沟,若是集中兵力,等于送上去给人家的大炮轰击。

  此次唐军带来了上千门迫击炮,商洛的基地用上了蒸汽机,造炮地速度突飞猛进,每月在生产大量铁轨时。还可以生产数百门迫击炮,数十门大炮,不过,千门大炮分布在前后五六十里长地防线上。还是显得单薄了点,明军第次攻击时,唐军地大炮没来得及调整,直到第次结束后,火炮调整到位,刚好给想第二次冲击的明军个迎头猛击

  左良玉退到安全地带后,再次指挥人进攻,这次他出动了上万人,由手下大将李国奇,张奏凯亲领,分成二路进攻。

  这次有大将统领,左军进攻显得更有章法,在远处时左军先分散开来,冒着唐军的火炮前行,旦有人后退,立马被后面的执法队射杀,等到越过唐军的火炮射程,离壕沟只是二三百米时,左军才重新集起,向壕沟冲去,只是马上又进入了唐军火枪的射程。

  李鸿基和唐军中地群高级将领就在离壕沟数百米的地方,他们手里每人都有副高倍望远镜,从望远镜中可以清晰看到排排的左军倒在唐军的火枪下,壕沟上地唐军分成三排,向冲近来的明军不间断射出密集的子弹,尽管明军前赴后继,却没有人能冲进壕沟前二十米之内,从明军中射出来的箭支也只能无力的插在唐军堆起来的坝上,对唐军点伤害也没有。

  沟前埋设的地雷已被明军的血肉之躯扫平,但是从上面射来的子弹却毫不留情的阻挡他们前进的道路,明军在沟前伏尸累累,连接近壕沟也做不到,李国奇,张奏凯两人最后不得不撤军下来。

  左良玉望着前面的尸山血海,并没有责怪手下大将的擅自后退,他脸疑重的看着那道黑线样的壕沟,恨恨的道:“撤。”

  侯询张了张嘴,想说前面还没有拿下,想起自己虽然名为监军,实际在左良玉军中毫无地位,叹息了下,也跟着撤了下来。

  候方域见向嚣张的左良玉吃鳖,心中还隐约有点高兴,“呸。”了声也下去了。

  杨嗣昌刚派出左良玉出去不久,就听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接着又是“砰,砰。”的枪声,知道左良玉和唐军已交上了火,听声音,左部已下足了本钱,杨嗣昌心中得意,左良玉虽然骄横,在他手上还算听命。

  众人都在等待左良玉的好消息,毕竟以左良玉的十万之众,攻占个县城还是有把握,可是唐军的枪炮声越来越响,这里好象是唐军重兵云集之处,杨嗣昌忙派人去前面去打探情况,正碰上左良玉大败而归。

  杨嗣昌大吃惊,不久就见到左良玉部退了下来,左良玉满脸羞愧的来向杨嗣昌交令:“督帅,未将无能,唐贼的火枪太过厉害,我军根本不能靠近他们的壕沟。”

  杨嗣昌此时尚没有意识到后路被唐军所断,安慰左良玉道:“昆山莫急,唐贼用区区壕沟想档住我数十万大军去路,简直是妄想,我中军有上百门大炮,只要调上去,什么壕沟也要轰平。”

  杨嗣昌将大炮全调到了前面,交给左良玉使用,有了大炮,左良玉重拾信心,他将百余门大炮分成两部分,对前面的壕沟发起了进攻。

  这种壕沟经不起大炮的轰击,明军第轮发射,就有大段地方塌陷,左良玉看了大喜,正要再接再厉时,唐军的重炮马上就报复而来,无数的炮弹砸在明军的火炮阵中,将明军的火炮掀翻,炮手炸死。

  明军的大炮笨重,就是想转移也来不及,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已方的火炮淹没在唐军的炮火中,等到唐军的炮击停止,明军刚才的火炮阵地已成了片狼籍,到处是炮手的断腿残肢,火炮也没有门可以再用了。

  唐军的重炮直藏着没有露面,明军估计着唐军火炮射不到已方的阵地才敢开炮,没想到下子五十多门火炮就被报废,好在左良玉谨慎,另外部分火炮没有同时发射,才保留了下来。

  虽然有段壕沟已经塌陷了,但明军已没有再攻的勇气,这段塌陷的地方才数十米,而且壕沟还在,左良玉实在不想再让自己的部下送死,他只得如实向杨嗣昌报告。

  杨嗣昌听到已毁坏了五十多门火炮,惊得说不出话来,这些火炮可是他搜遍了京城的军械库才拉来的,见前面的唐军如此难缠,杨嗣昌已有退意,前面就是要攻也不可能短期拿下,救兵如救火,他没有功夫在这里担搁下去。

  杨嗣昌与众将商量后,决定重返高邑,从高邑往东走,经过宁普,避开真定府,攻唐军所占的河间府,照样可以为京师解围。

  刘良佐,刘泽清等人看到左良玉被弄得如此灰头土脸,心中也是打鼓,怕杨嗣昌派他们进攻前面的唐军,听绕道,欣然同意。此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明军就依山扎寨,先休息晚再说。

  第二天大早,杨嗣昌命令大军转向,退回高邑,走了十几里,前面的斥候来报,日夜间,唐军在后方也挖了条数十里长的壕沟

  明军众将都面面相觑,从高邑到元氏县,西边是山,东边是河,只是山和河之间的宽度有数十里,明军做梦也没有想到,唐军竟然会有如此大的手笔,日夜间,就挖了条三十多里的壕沟,将他们困死。

  明军顿时进退两难,若要退,后路已堵死,若前进,左良玉已试过,根本冲不过去,明军所带的粮草并不多,若是困上个把月,唐军就是不费枪弹,明军也要饿死了。

  杨嗣昌和众将商议后,觉得后面毕竟唐军只是用日夜的时间挖出来的,肯定比得上前面,决定全力以赴也要打开后路,众人都知道自己陷入了险境,若是后攻受挫,大家就得交待在这里了,生死博就在此时,三十万明军嗷嗷叫的朝高邑重新扑来。

  第八卷 统中原 第二十二章 投效

  贺小风听到明庭堂堂的内阁大学十魏藻德想要寻找唐军,他心中狂跳,隐约猜到魏藻德的用意,这些天,随着唐军的前锋不时在城下露面,明庭的文武大臣都慌了手脚,许多人都在为自己寻找后路,纷纷寻找唐军要求投诚。

  他们怀里都揣着唐军的讨明檄文自然知道城中藏有不少唐军,只是除非唐军主动,他们要找到唐军却是困难,有些人千方百计打探唐军的行踪,却丝毫不得要领。

  唐军也只是有选择性的联络明庭中的官员,没有熟人介绍唐军根本不会主动与他们联系,毕竟京师还是明军的天下,若是暴露了,城外的唐军可时半会救不了他们。

  在唐军联络的明朝官员中,最高的有几个是明庭中的三四品大员,不过,都是郁郁不得志之人,如果能与当朝的内阁大学士联络上,不但尽知明庭的虚实,而且有许多重要的事情可以通过他去做,贺小风决定冒下险,亲自去见魏藻德。

  几天后,在魏麻子的引见下,贺小风只带了五个精干的手下,就大摇大摆的走进了魏府,他的五个部下都紧张的要死,贺小风可是京师唐军情报部的首脑,还是情报部左侍郎的义子,旦出事,京城里的唐军就要群龙无首,在这样的关健时刻不知会给唐军造成多大的损失,而他们这几名负责保护的人更是百死不赎。

  本来各人都反对贺小风亲自出面会见魏藻德。随便派个情报部地骁骑校尉就行了,何必要个堂堂情报部的五品郎中亲自出面,只是贺小风决定的事。谁也劝不回来,他怕事情万搞砸失去了这次机会,再说魏藻德好呆也是个内阁大学士。不至于以自己为饵。

  来诱使唐军地情报人员上当。如果派的人员级别太低,魏藻德未必愿意投诚。

  魏藻德心里也是七上八下,那天和小妾商量的有板有眼,真正事到临头却不免慌乱,万事情暴露,他决没有好下场。皇帝会恨不得将他挫骨扬灰,若是老老实实等唐军进城再投降虽然毫无风险,这是这样来,在新朝面前就不可能有多大地位。

  想起荣华富贵。魏藻德只能咬牙博,此时他就是想退也不可能,除非将唐军地来人抓起来,魏藻德可没有这个胆,大明眼看岌岌可危,此时得罪唐军岂不是自寻死路,他听到唐军要来地消息,马上将家中看来不太可靠地下人遣开,只留下十来个心腹家人在家中侍候,并从最有名的大酒楼订了桌好菜等待唐军上门。

  魏藻德见贺小风的年龄,心中就有几分失望,贺小风高高瘦瘦,虽然脸的精明强干,但他的年龄太轻,刚刚二十出头的样子,以魏藻德地经验,这样的人充其量也就是个小头目,不过,他不敢把这些显在脸上,反而热情的迎了上来:“小哥,老朽等候多时了,快请进。”

  贺小风见这个明庭的堂堂大学士,对自己个陌生地年轻人打躬作揖,心中鄙视,拱了下手,算是回礼,带着几名手下走进了魏府。

  魏藻德又探头探脑在门外盯了几眼,见没有扎眼的人才放心,让几名仆人关上大门,将贺小风几人往内堂请去。

  贺小风毫不在意,他身后的五人却紧张万分,双手已紧握着衣襟里的火器,有不对,就要护着贺小风逃走。

  进了内堂,魏藻德的小妾香玉已是满脸春风:“几位爷,快请里面坐。”

  香玉今天听到唐军要来,特意作了番打扮,头上珠光宝气,上身是天蓝色的对襟,下裳则是紫色,腰上束了根洁白的腰带,特意将她饱满的酥胸突显,无论是谁见了都得多看几眼。

  贺小风只扫了下,就知道内堂中除了魏藻德和他的小妾绝没有外人,他走到了上位,把坐了下来:“听说魏学士有事要找我们,现在我已来到了贵府,魏学士有什么话,可以说了。”

  魏藻德有点吞吞吐吐:“这位小哥,不知不知在贵军中担任担任”

  贺小风微微笑:“担任何职,是吧”

  魏藻德脸上红,他是堂堂大学士,要投诚也不能随随便便,架子还是要摆的,否则又如何能得到唐军高层的赏识,只是他怕眼前几人不悦,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若是投诚之事搞砸在几个唐军小卒手里,他就悔之莫急了。

  贺小风身后的名随众上前道:“这是我军的贺爷,贺爷是整个京师的负责人,仍是我大唐的五品郎中,地位在情部报中,仅排在二位侍郎之下。”

  听了贺小风随众的介绍,魏藻德眼中大亮,作为朝庭的高层,他有机会接触到明军所有的机密,自然知道唐军情报部是干什么的,唐军情报部二位首脑并列,他们的品级虽然不高,但唐军中的二品大员对他们都要客客气气,而且这个部门还最容易到达天听。

  魏藻德忙道:“原来是贺大人,老朽早就听到贵军中有这么位少年英才,没想到今天总算见到本人,不知贺大人有有”

  贺小风知道魏藻德的意思,掏出了自己身上的令牌,魏藻德接过令牌看,这块令牌通体金黄,正面刻着个大大的“谍”字,反面则是“郎中”二字,他虽然没有见过唐军的令牌,但深知不可能造假,想起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已是正五品的高官,前途更是不可限量,魏藻德端起杯酒,几乎是以谄媚的语气道:“贺大人,来,老朽敬你杯。”

  贺小风举起了杯子:“魏学士,难得今日我们有缘聚在起。喝了这杯酒,魏学士有话就可以直说了。”举杯饮而尽。

  魏藻德道:“痛快,实不相瞒。老朽直对唐皇陛下仰慕万分,总想有机会为他老人家效力,无奈不得其门而入。才令小妾寻找贵军。今天贺大人能降尊迁贵。老朽实在是万分高兴,老朽地番拳拳之心,还望贺大人能够转告唐皇。”

  贺小风的杯子刚放下,身边涌来阵香风,双纤纤玉手,持着酒壶将他的杯子重新斟满。同时个娇柔地声音传了过来:“是啊,贺大人,我家老爷实在是心在曹营身在汉,是吧。老爷。”

  贺小风听得暗笑,魏藻德横了自已的小妾眼,“正是,老朽是身在明庭,心在大唐。”

  贺小风正要答话,突然脚上传来了阵痒麻,他低头看,原来魏藻德的小妾抬起只脚正在他地脚脖子上磨擦,贺小风朝香玉看去,见她媚眼如丝地横了自己眼,又转头若无其事地对着魏藻德。

  贺小风从自己随众报出自己身份就觉得魏藻德的小妾看自己的眼神有点不对劲,开始还以为是自己的错觉,没想到她竟如此大胆,第次见面就敢当着她丈夫的面勾引自己。

  贺小风逢场作戏的时候也不少,香玉生地花容月貌,若是在青楼妓院,贺小风不会介意与她有番纠缠,只是此时需要用到魏藻德的时候,万不能为了女色误事,他不动声色的将脚挪开。

  香玉的脚抖然落空,她只用只脚站立,差点摔了个跟斗,魏藻德看到自己地小妾晃了几下,连手中酒壶的酒也洒出来不少,他大感奇怪:“夫人,你怎么啦。”

  香玉对贺小风暗恨,咬牙道:“老爷,刚才妾身不小心踩空了。”

  魏藻德放下了心,转而看着贺小风,贺小风沉吟了下才道:“难得魏学士有这份心,皇上听到魏学士的这番言语,必定也是高兴的很,不过”

  见贺小风拉长了声音,魏藻德明知他是调自己的味口,也不得不往里钻:“不过什么,还请贺大人直言。”

  贺小风道:“魏学士投效之心虽好,只是寸功未立,魏学士虽然在这边是高官,皇上恐怕也不能给大人安排高位。”

  魏藻德拍着胸脯道:“这个贺大人放心,如果有什么事要老朽办的,只要老朽做得到,定照办不误。”

  贺小风哈哈笑:“这就好,唔”

  贺小风叫出这声“唔”却是发现香玉竟然在他身边坐了下来,底下只手伸到他大腿边摸边往上走,贺小风连忙将香玉的手拨开,香玉却趁机反拉住他的手,用手指在贺小风的手掌中轻轻的划着。

  贺小风的背后传来几声轻笑,那是他几个随众实在没有忍住,他们本来是负责贺小风的安全,只是没想到自己的上司到了这里竟然会被个女人马蚤扰。

  魏藻德看到贺小风随众的异样,还以为是自己太过心急,引得他们发笑,不过,这是表明心迹的好机会,他顾不得人笑:“贺大人,请你转告皇上,老朽已心为大唐效力,如果皇上有什么吩咐,老朽定鞠躬尽瘁。”

  贺小风转头对后面的随众道:“你们下去吧。”

  几人见贺小风没有危险,都放心的离开了内堂,守在门外,贺小风又向香玉看去,意思很清楚,让她也下去。

  香玉扭了扭身子,不情愿的起身,内堂顿时只剩下贺小风和魏藻德两人,两人密谈良久,贺小风才起身告辞,魏藻德脸上片惊惧,又隐隐有兴奋之色,显然贺小风给他的任务并不轻松。

  整个京师在唐军情报部门的推动下,表面虽然波澜不惊,但已经是暗流汹涌,马世耀的人马不时出现在京城的四门,引起城中之人惊慌不已,崇祯每天都盼望着勤王的人马早日来到,可是总是毫无消息,他的命令已经出不了京师。

  兵部尚书傅宗龙看到唐军在京师外围其实没有多少人马,几次向皇帝请战,却被吓破了胆的群臣阻止,勤王的召书已发出去了,大明还有南北两支人马,若是轻率出战,万失败,谁负得起责任。

  崇祯听到唐军人马不多,有心准许傅宗龙出战,听了群臣的言语,还是觉得稳守京师为妥,两路兵马只要有路到达,京师就可以无忧,只得焦急的等待。

  他却不知,南路的杨嗣昌是永远不可能到达京师,三十万明军被唐军困得死死的,明军对着唐军的壕沟已连着冲击了五天,而这道壕沟就象是天堑,除了第天唐军准备不足,让明军攻陷过段壕沟外,明军再也没有成功的接近过壕沟。

  而攻陷的那段壕沟也很快在唐军手雷,火枪的反击下,重新夺了回来,明军的火炮已在几天的攻防战中彻底报废,靠着大刀,弓箭,还是射程远不及唐军的笨重火器,如何能冲过唐军大炮,燧发枪,手雷组成的火力网。

  明军的冲击天比地天弱,虽然伤亡只有不到三四万人,明军上下却没有再冲击的勇气,任由将领怎么发怒,怎么惩罚,士兵就是不愿前进,唐军的火力太可怕,看到前面的尸山血海,明知是送死,士兵又怎么甘愿再往前冲。

  唐军在这些天的战斗中,伤亡不超过千人,所有的伤亡都是明军第天攻击所造成,当时明军上下拼了命冲击,大炮也没有隐藏,明军完全靠人马的尸体才填平了段壕沟,不过,唐军很快组织起了反击,将这段壕沟重新夺回。

  以伤亡不足千人的战绩,将敌人三十万大军困死,这种结果让战前对壕沟作战有疑虑的唐军将领闭上了嘴,个个都称赞成皇帝的英明来。

  李鸿基心中得意,壕沟作战可是战以后才普及,现在拿来对付大部分是步兵,火器笨重无比的明军来说,自然是手到擒来,这也只是欺负明军骑兵少,若是骑兵多,唐军的道壕沟怎么也挡不住,必须多挖几道才行。

  这三十万明军中,骑兵才只有二万人,而且多是分散,成建制的骑兵才五千人,就是这五千骑兵,导致第天唐军的壕沟有段被攻陷。

  若是明军能将二万骑兵集中起来冲击,说不定真能冲出唐军的包围,虽然大部分人还是逃不了,可是骑兵总能逃出部分,可惜二万骑兵多是军官和他们的亲兵,散在大队中,杨嗣昌也没有办法将他们集起来,总不能把军官和他们的亲兵都拉上去冲阵吧。

  今天是七夕,祝所有百万\小说的朋友都甜甜密密,开了个精楼,要精华的朋友可以去领取。

  第八卷 统中原 第二十三章 波折

  三月的春风和暧的吹来,杨嗣昌的心中却阵阵发冷,明军的粮草已经吃完,只能杀马充饥,可是万多匹马,支撑近三十万大军又能支撑多久,就是能支撑十天,半月,马匹吃完了又拿什么充饥。

  如今唯的生路就是西面的大山,元氏与高邑之间的山势只是太行山的余脉,军队要翻过去还是可以做到,即使翻过了这些山峰,到了太行山的深处,同样面临饥饿的问题,如果还有人能翻过太行山,照样会落入唐军手中,而那时士兵是否还有力气拿起手中的刀剑都很难说。

  这条生路看起来可行,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死路,而且是将人活活拖死,杨嗣昌与众将相商后,最后还是打消了带兵进入山中的念头,再次试着进攻唐军的防线,这次是从东面治河上进攻,数千明军乘着得简陋的木筏,拼命的朝对岸划去。

  对面唐军的炮弹如雨点般落了下来,打着木筏上,木筏马上就四散而开,筏上的明军全部落入河水,三月的河水还是冰凉彻骨,明军在河面上起伏挣扎,很快便手脚无力,朝底下沉去。

  明军对东面的试探除了让治河多了数千具尸体外,依然是毫无所获,倒是有些明军幸运的爬到了对岸,手脚却已是冰凉,除了当俘虏,没有别的选择。

  到了被围困的第七天时,明军已有不少士兵绝望,军中虽然杀马充价。马肉粗糙难吃,士兵也只能分到点点,许多士兵耐不住饥饿。半夜偷偷爬起来,向唐军投降。

  唐军对于投降地明军都好吃好喝,第二天就让他们在壕沟的提坝上喊话。摧促明军投降。并在坝上架起了大锅。煮着香喷喷的土豆顿牛肉。

  牛肉地香味自然不是马肉可以比,不但引得饿肚子的士兵饥肠露露,就是有足够马肉的军官也是狂咽口水,到了第八天,投降地明军就掀起了高峰,当天夜里。有数千士兵偷偷摸摸地到唐军阵地上投降,杨嗣昌气急败坏,指挥明军对投降地士兵追杀,依然无法阻止。许多士兵想到自己说不定也会走上这条路,不忍下手,到最后其实追杀进行不下去。

  杨嗣昌无法,只得调集亲信人马对营帐紧紧看守,不许士兵走出营帐之外,才阻止了士兵大规模的投降,不过,杨嗣昌明白,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办法,除非有援军到来,否则不用十天,这二十多万大军就会全部崩溃。

  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福建,广东两省的人马上,每天只是例行公事的对唐军阵地冲击番,盼望着援军赶快来到。

  可是杨嗣昌能等,他手下的大将却不能等了,左良玉因为打先锋,他手下的人马损伤最严重,明军地伤亡有半是他的部下,眼看此次已是必败的结局,左良玉和手下大将商量,决定投降。

  明军被围的第十天夜里,左良玉派出自己地儿子左梦庚偷偷潜出了军中,向唐军投诚,并联络左部投降事宜,李鸿基听到左良玉要投降,大喜过望,此时福建,广东两省的援军已到了河南,若是明军还能坚守几天,唐军只能抽出部分兵力阻击两省来的援军,会对这次围困大大增加了风险。

  左良玉是官军中最强的部,他若投降,明军三停中就去了停,李鸿基亲自接见左梦庚,左梦庚见了李鸿基也是诚惶诚恐,远远的就跪下:“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小人归归降来迟,还望皇上恕罪。”

  李鸿基亲自将左梦庚扶起:“不迟,不迟,只要真心投效,朕决不会薄待尔等。”

  左梦庚又要拜下,李鸿基忙道:“免礼,免礼,你说你是代表你父亲来降,可有这么回事。”

  左梦庚道:“回万岁,家父对万岁爷直很是敬仰,以前虽然在明庭中,却并没有和万岁作对,如今被万岁亲领天兵围困,家父思来想去,这是天意要让家父成为万岁的臣子,只是家父所部人马十万之众,要下子投靠万岁,怕引起万岁的误会,才让小人自己前来和万岁说明。”

  李鸿基虽然知道左良玉以前不敢和自己作对,决不是出于什么敬仰,只是为自保实力,此时却没必要揭穿:“好,好,贤父子能够弃暗投明,朕欢迎的很,左卿家什么时候率队归降。”

  左梦庚却有点吞吞吐吐:“家父手下有十万之众,不如皇上会如何如何安排”

  李鸿基身后的众将听到左良玉这个时候还想提条件,个个都升起了怒气,宋献策在旁喝道:“大胆,和万岁说话竟然敢讨价还价。”

  宋献策四尺的身高,加上头上大大的脑袋,只要听到过的人就能眼看出来,左梦庚马上跪下:“小人不敢,只是想知道万岁对我等如何安排,请万岁恕罪”

  李鸿基摆了摆手:“不需如此,想知道自己以后去哪里也是人之常情吗,不知左卿家自己想做什么”

  左梦庚道:“家父戎马生,已厌倦了军中生活,只愿做平常百姓即可,只是辖下的十万兄弟跟随家父南征北战已久,希望万岁爷能妥善安排,家父才能欣然向万岁投诚。”

  什么厌倦了军中生活,只愿做平常百姓都是胡扯,谁会相信,不能也不会拿出后面的十万人马做筹码了,唐军自己才有十八万野战军,加上守备军和近卫军才五十万出头,要让这十万人全部当兵当然不可能,恐怕左良玉自己也不会相信。

  左梦庚紧张万分,生怕唐皇就此答应让父亲做个普通百姓,这些年他们父子两人虽然积攒了不少财富。但对过惯了土皇帝生活地父子俩来说,没有权力,那比死了还要难受。只是此时左军其实也没什么好选择,如果等到饿不动了再投降,恐怕他们的家财也会保不住。不如此时卖个好价钱。唐皇如何说。他们也没有多大反抗的能力。

  李鸿基笑道:“左卿家南征北战。朕不会让如此员良将白白闲置,这样,若左卿家来归,朕可以封他为五品地定远将军,手下挑选精锐,编置成个整军。其余人等愿意回家的,朕每人赏十块银元,让他们回家,愿意继续当兵的。朕会将他们调到北方作守备军,在北方他们每人可以领到百亩地,头耕牛,二十枚银元作为安家费,如何。”

  左良玉作为大明地总兵,手下十万大军,到了唐军这里只能做个五品地定远将军,手下也缩减成万人,可以说是很坷克了。

  左梦庚听到却长舒了口气,皇帝没有开口胡乱许诺,那就是真心实意接纳他们父子,五品地将军地位虽然低了点,可是唐军中现在最高的品级才二品,以后自然会升上去,左梦庚道:“多谢万岁,如此家父可以无忧,军中的士兵也可无忧了。”

  李鸿基脸上也是露出了喜色:“你以后也可以称微臣了,朕就封你为军中的六品骁骑上校,这个职位现在的刘芳亮,刘宗敏,马继光都做过,你可要好好努力。”

  李鸿基点得这几个人当中,刘芳亮已是唐军中的正二品大员,最小地马继光也是正四品的将军,皇帝如此说话,那是表示对他看重,左梦庚欣喜的道:“微臣谢过万岁。

  见左梦庚并没有在待遇上纠缠,李鸿基对他们父子俩还满意,起码算识时务:“那今夜还要再辛苦爱卿场了,回去让左爱卿作好准备,明晚就率部来归。”

  左梦庚谢恩后退了下去,重回到左良玉的军中,杨嗣昌对左良玉还是很器重,外围很大部分由左部防守,别人不可以出去,左梦庚却能轻易进出。

  左良玉退下后,宋献策道:“万岁,明军冲不开我军地防线,有可能诈降,还望万岁明晚不要亲自去迎降军。”

  李鸿基虽然知道左良玉十有**不会诈降,但也不得不防,自己确实没有必要冒险,点了点头:“好,明天接降的任务就由宋爱卿来安排,不管他是真降还是诈降,都不能给明军可乘之机。”

  左梦庚回到明军后,将李鸿基的条件说,左良玉虽然有遗憾,自己从品的总兵就变成了五品的将军,但也知道唐军个军非是明军万人能比,他们的装备,花费,恐怕比明军五万人还要高,左良玉心中再无迟疑,第二天的晚餐,左良玉特意让士兵们全吃了个饱,天刚黑,就向全军下达了向唐军投降的命令。

  左部此刻已成了左良玉的私家军,听到主帅的话,左部的人没有点马蚤乱,反而个个都高兴起来,到了深夜,左部全体突然拨营而起,向唐军阵地而去。

  杨嗣昌得到回报,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他连忙派人追问左良玉是何意,左良玉却将杨嗣昌派去的人全部扣下,不理不睬,继续朝唐军阵地而去。

  杨嗣昌又惊又怒,知道左良玉肯定是要投降,他下令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郑崇俭四人,尽起其余十几万兵马,向左部杀来。

  从元氏到高邑,大概有四十里,因要防备唐军的重炮,明军扎营的地方在两地的中部十里范围内,从营内到唐军阵地,大约有十五里的路程,行军需个时辰,杨嗣昌领着大军追了十里才追上了左良玉部的尾巴。

  此时左部的前锋离唐军只有里多路了,左良玉只想悄悄的离开,如果他晚上突然对杨嗣昌发起突击,未必不能将杨嗣昌击败,只是左良玉不想自己的部下再损伤,而唐军也不愿到手的几十万人自相残杀,两边都特意忽略了这个问题。

  左良玉却没有想到杨嗣昌在人心慌乱的时候还会追杀自己,若两军交战,无论杨嗣昌是胜是败,他都会损失惨重,只是被逼了上来,左良玉也不能不迎战,他带人断后,亲自堵截杨嗣昌的追兵,并命令左梦庚赶快向唐军求援。

  明军本来就士气低迷,听到左良玉叛乱的消息,士气更是降到了冰点,左部也好不到那里去,大家听到投降唐军,可以保命时,遇到了昔日袍泽的追杀,前面只有短短数里的距离,走过去就能活命,谁也没有心思留下来撕杀。

  两边正所谓半斤对八两,谁也不比谁强,都是虚应故事,两军虽然纠缠在起,却没有死多少人,左良玉放下心来,率着队伍边打边退。

  宋献策已接了部分左军出来,听到后面打了起来,心中却是不安,此时到了关键时刻,千万不要在阴沟里翻船,因此不论左梦庚怎么请求,宋献策也不愿派兵。

  现在是黑夜,若唐军失去了距离的优势,和明军绞在起,火枪可没有大刀好用,虽然唐军也带有大刀,也没必要白白损失,不论左部是真降也好,假降也好,切都只能靠他自己,相反,已进入唐军阵地的左军都被宋献策毫不客气的收剿了兵器,严密看守起来。

  左梦庚气得大喊大叫,不过,他倒不敢对宋献策无礼,宋献策在唐军中算是第三号人物,得罪了他,以后他们父子在唐军中就要举步维艰了,他只能找李鸿基,希望皇帝能够派兵接应其余左部的人马出来。

  李鸿基已得到了报告,毫不犹豫的摇头拒绝了左梦庚:“宋爱卿此时所做没错,现在是黑夜,我军绝不能加入进去,否则分不清敌我,只能越发混乱,于事无补,只有等着尔父自行脱离明军,我们才能对杨嗣昌部反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