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百合小说 > 一本神经最新章节 > 第4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一本神经 第4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以叫做状元的。这么说来,南汉很可能是连进士一块阉。要是按有些人的说法,古代进士相当于现代的本科水平,那就是说南汉搞的是本科文凭一刀切,只要考试上线,就要一刀断了是非根。这且不说,挨了刀的同志还要面对饥渴的宫女,想来真是九天十地神仙菩萨摇头怕怕呀!

  扯得有点远了,还是回到我们的神仙主题吧。今天首先登场的是两位帅哥小神仙,来自袁枚《子不语》(又是袁枚,看来学术界应该对这位老哥的性取向多多研究,说不定会填补某项空白)。

  话说雍正年间桂林有位蔡秀才,貌美堪比f4,潇洒不输周杰伦。这天在某戏班的演唱会台下听得正高兴,忽然感到有人摸自己屁股,不由大怒,回身就要扁这个性骚扰的家伙。拳头一举却呆住了,但见一位帅哥,宛若玉树临风胜潘安,好比一朵梨花压海棠,正含情脉脉地向他送秋波。蔡秀才不由心神荡漾,还我豆腐拳,马上改成龙爪手在对方身上游走。帅哥一见小蔡是同道中人,心中不由大喜,连忙整理衣冠,行礼作揖通报姓名——古代人注重礼仪,就算同性恋也要之乎者也一番。原来此人乃桂林大款子弟,附近某校在读学生。两位帅哥一见钟情,于是携手来到附近的杏花村酒吧,海誓山盟,永结同心。此后二人出必同车,坐必同席,彼此熏香剃面,小袖窄襟,不知乌之雌雄也。

  一般来说,打动人心的爱情故事都是悲剧,这个故事也不例外。桂林城中有个叫王秃儿的恶霸,看上了两位帅哥,于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尾行他们到城角的一个阴暗角落,欲行非礼。两位小帅哥都是文艺青年,讲究浪漫情调,对王秃儿简单粗暴的求爱方式深为反感,当面斥曰:“我最讨厌你们这帮强奸的,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王秃儿本来一腔热火,谁知却遭怒骂,顿生我本将心照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之感,大怒道:“别以为你长得帅我就不打你。今天要让你们知道王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痛下杀手,竟将两个粉雕玉琢的帅哥打死在城墙脚下。这就是当时在晚报社会版中吵得沸沸扬扬的情杀案:“痴汉杀手辣摧花,美男作家双横尸。”

  由于此案社会影响太坏,当地公安机关组织警力突击侦破,很快就水落石出,王秃儿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众乡亲想起两帅哥青春年少,做人低调,写得一手好文章,不由起了怜香惜玉之心。于是大家集资建了一座庙纪念他们,每逢春暖花开之时,还要奉上两枝娇艳的杏花,于是庙名就叫做了“双花庙”。后来人们发现,在这里许的愿很灵验,基本上有求必应,于是大家辗转相告,双花庙的香火越来越盛。

  同性恋的神仙们(2)

  过了几年,地方官刘大胡子来此地视察,听说了双花庙原委,甚为不满。刘大胡子同志是坚定的无神论者,认为这种“恶少年”之“淫祀”不宜提倡,此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桂林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应当列为重点整治对象。于是下令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不顾群众反对,对双花庙进行了强制拆迁。当天夜里,刘大胡子就梦到了两位美男,他们一个拽他胡子,一个给他脸上吐口水,先介绍了周瑜、孙策等先进人物同性相爱的先例,后揭发了刘大胡子贪赃枉法的恶行,接着严正声明:我们本来要取你狗命,因为你不久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死期已近,暂且寄下项上人头。刘大胡子醒后非常害怕,想把双花庙重建起来,但又羞于向人提及。没过多久,果然有人参了他一本,以前的劣迹东窗事发,被判处了绞刑。

  封建社会是黑暗的,两支花朵因爱情被害,死后还要被刘大胡子拆庙。不过他们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在感情问题上还能自主,相比之下,另外一对神仙夫妻就不那么幸福了。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名将,因为中了反间计被吴王赐死,尸体装进口袋扔到了江里。据说钱塘江涌潮就是为他而生,因而后世的人们就将他奉为潮神。古代老百姓很多不识字,只凭发音辨别姓名,日子一久容易以讹传讹,有的地方就把伍子胥叫成了“五髭须”。杜甫是唐朝的大诗人,曾担任过拾遗官职,死后也被崇拜者建庙供奉,“杜拾遗”叫来叫去就被叫成了“杜十姨”。温州有个地方正好同时有“五髭须”庙和“杜十姨”庙,当地老百姓都很热心,一合计“五髭须”胡子老长了还单身一人,“杜十姨”正好又无依无靠,干脆他们俩就结为夫妻得了。杜十姨你不要嫌人家胡子多,五髭须同志虽然形象不太好,但他能力很强,本职工作就是制造涌潮,保准能爱如潮水将你包围。于是大家不由分说,一起动手将两座神像搬到同一屋檐下,喜结了连理。可怜伍将军和杜诗圣,生前从没传出过有同性恋倾向的八卦新闻,死后成了仙却被搞到了一张桌上,真是冤哪。

  所以说,包办婚姻是万恶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华人小说吧

  附注 袁枚《子不语?兔儿神》:

  国初,御史某年少科第,巡按福建。有胡天保者爱其貌美,每升舆坐堂,必伺而睨之。巡按心以为疑,卒不解其故,胥吏亦不敢言。居无何,巡按巡他邑,胡竟偕往,阴伏厕所窥其臀。巡按愈疑,召问之。初犹不言,加以三木,乃云:“实见大人美貌,心不能忘,明知天上桂,岂为凡鸟所集,然神魂飘荡,不觉无礼至此。”巡按大怒,毙其命于枯木之下。

  逾月,胡托梦于其里人曰:“我以非礼之心干犯贵人,死固当,然毕竟是一片爱心,一时痴想,与寻常害人者不同。冥间官吏俱笑我、揶揄我,无怒我者。今阴官封我为兔儿神,专司人间男悦男之事,可为我立庙招香火。”闽俗原为聘男子为契弟之说,闻里人述梦中语,争醵钱立庙。果灵验如响。凡偷期密约,有所求而不得者,咸往祷焉。

  程鱼门曰:“此巡按未读《晏子春秋》劝勿诛羽人事,故下手太重。若狄伟人先生颇不然。相传先生为编修时,年少貌美。有车夫某,亦少年,投身入府,为先生推车,甚勤谨,与雇直钱,不受,先生亦爱之。未几病危,诸医不效,将断气矣,请主人至,曰:‘奴既死,不得不言。奴之所以病至死者,为爱爷貌美故也。’先生大笑,拍其肩曰:‘痴奴子!果有此心,何不早说矣?’厚葬之。”

  玉女桃花共春风(1)

  阳春三月,春光大好。放眼窗外,只见楼下两行垂柳依依,几株桃花盛开,一片怡红快绿。春风、桃花,此二者向来能撩起诗人们的无限情思,崔护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贺铸唱道:“去年今日东门东,鲜妆辉映桃花红。”于春风桃花之中,看美人倚门而笑,此情此景,真真绮丽无双。《好了歌》曰:“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美女之威,一至于斯。

  金童擎紫药,玉女献青莲

  众所周知,天宫之中向来不缺帅哥美女,男有金童,女有玉女,其容貌皆超凡绝世。小说中经常用到一个词——惊为天人,所谓“天人”就是指天上的玉女,她们是高级神仙们的侍女,个个都一专多能:平时照顾神仙起居,这时她们是服务员;有时替神仙管理文件,传达精神,这时她们是秘书;一有需要,还能在内部联欢会上给神仙们表演歌舞,这时她们又是文工团员。比如《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在嵩山设宴款待汉武帝,命董双成吹云笙、许飞琼鼓簧、范成君击磬,带给汉武帝一场高规格的文艺表演。

  有一本《太上飞行九神玉经》的书,里面讲到:“凡行玉清之道,出则诸天侍轩,给玉童玉女各三千人。”一旦成仙,便可坐拥三千佳丽,神仙之福,足可与凡间帝王相比。

  然而在神仙世界中,享有佳丽三千并不算高待遇。据说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身旁有金童玉女各三十万人侍卫。而神仙们的领导核心元始天尊,竟有金童玉女各九千万人。九千万!乖乖,这是什么概念?左一眼三千万姐姐齐放电,右一眼三千万妹妹共飞眼,向前看还有三千万。啧啧,世人但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凡人真是目光短浅呀。

  不过天庭中女多男少,原始天尊就不提了,就说那些坐拥三千佳丽的中级神仙,也肯定不能每个玉女都照顾到。时间一长,玉女们就难免芳心寂寞,所以我们屡屡可以看到玉女下凡的传说。

  《太平广记》引《集仙录》说,魏时有个叫弦超的人,就曾经和下凡玉女发生过关系。玉女自称姓成公,字智琼,对弦超说:”我天上玉女,见遣下嫁,故来从君。盖宿时感运,宜为夫妇。”前文织女勾搭郭翰时也说自己是因为“感运”才来的,而且都经过领导指派。看来,在天庭中,让寂寞女仙下界援交很可能已经成了正式的行政程序。

  天界与凡间虽然天人相隔,但在审美方面往往却是一致,神仙们也晓得“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好处,所以玉女的传说很多都与桃花有关。

  情迷董双成

  《长恨歌》曰:“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小玉、双成都是王母身边的玉女,尤以双成更为历代文人所爱。文人们偏爱双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她曾和一个著名文人——东方朔有过一腿,给文人们提供了想入非非的发挥余地。李白词《桂殿秋》曰:“仙女下,董双成,汉殿夜凉吹玉笙。曲终却从仙宫去,万户千门惟月明。”苏轼在游览妙庭观董双成故居时作诗:“人去山空鹤不归,丹亡鼎在世徒悲。”就连坚强的革命者陈独秀也浮想联翩,发出了“王母不可见,但忆董双成”的慨叹。

  董双成,女,籍贯浙江,年龄4000余岁,商亡后于西湖畔修炼成仙,飞升后任王母身边的玉女。王母与汉武帝相会时,便是由董双成在一旁奉上蟠桃——这也是董双成的职责之一,替王母掌管蟠桃园。唐韦应物曾有《玉女歌》(一作《王母歌》)云:“众仙翼神母,羽盖随云起。上游玄极杳冥中,下看东海一杯水。海畔种桃经几时,千年开花千年子。玉颜眇眇何处寻,世上茫茫人自死。”也许说的就是这段故事。

  传说宋代道士董元行曾在西湖畔挖出过一块铜牌,上有字迹:“我有蟠桃树,千年一度生,是谁来窃去?须问董双成。”这里说的就是有名的“东方朔偷桃”的典故。王母与汉武帝相会之时,东方朔从窗户外向内偷看,王母指着东方朔说:“此儿三偷桃矣!”原来此前东方朔曾三度上天偷桃,并被董双成发现。《西游记》26回亦提及此事,孙悟空为求活人参果树之方来访东岳大帝,撞见东方朔,行者笑道:“这个小贼在这里哩!帝君处没有桃子你偷吃!”东方朔朝上进礼,答道:“老贼,你来这里怎的?我师父没有仙丹你偷吃。”

  玉女桃花共春风(2)

  读过《西游记》的都知道,蟠桃园中力士仙吏甚多,除非象孙悟空这样监守自盗,否则蟠桃极难丢失。东方朔虽然诡诈,但法力究竟有限,如何能连偷三次呢?这就不能不说董双成了。董双成虽贵为王母侍女,但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就不能像普通玉女那样经常私自下凡。清代名士胡与高咏黄山桃花峰诗云:“山头桃花开,山中玉女笑。帝乡无尽春,日日斜阳照。”诗意虽然浪漫,但董双成人面空对桃花,想来一颗芳心肯定是寂寞难耐。忽然有一天,董双成抓到了一个偷桃的贼,这个贼就是东方朔。然而东方朔不仅是一个偷桃的贼,更是一个偷心的贼。他为人风流倜傥,而且才学过人、谈吐风趣,所以一下子就迷住了董双成。爱情蒙住了董双成的双眼,为了东方朔她不顾一切,于是纵容东方朔接二连三地前来偷桃,直到最后东窗事发。

  众所周知,王母气量狭小,尤其容不得周围的女子有爱情故事,所以董双成肯定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蟠桃园长的职位也因此被撤消。《西游记》可作印证,其提及五行山时说“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而在此之前,齐天大圣还在蟠桃园中颇逍遥了一段时日,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掐指算来,大圣上任之时,也许正距汉武之世不远。想来是董双成刚被罢免,蟠桃园无人看管,才让大圣顶了缺吧。然而大圣乃天产石猴,只知偷桃,不解风情,蟠桃园中的桃花,就只能空对春风了。

  桃花仍在,斯人已去。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这一首《葬花吟》,竟似为双成写就一般。不由让人慨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情定桃花女

  另一个著名的玉女传说就是桃花女的故事。元代有《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杂剧,说的是算命人周公开业30年,从无错差,百算百准。某日有石婆婆算命,周公算定其子石留柱在外必遭横死,石婆婆回家途中遇到桃花女,桃花女教其禳解之法,救了石留柱一命。周公又给彭祖算卦,断定他必死,然而桃花女教彭祖祭拜北斗,得以延长寿命。周公得知事情原委,心怀怨恨,便请彭祖为媒,娶桃花女为儿媳。桃花女进门后,周公费尽心机要害死她,然而桃花女法术高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使周公全家身亡,再使其死而复生。正在双方斗得难分难解之时,真武大帝出场,说明周公与桃花女是金童玉女转世,世缘已满,复归天位。

  后来在清代的《桃花女阴阳斗传》中,说明了周公与桃花女的前世因缘。原来真武大帝当初修道之时,在雪山用戒刀剖腹洗肠,由于医疗条件差没有麻药,昏了过去,戒刀也丢在了山上。后来戒刀修炼为一个阳体,做了太上老君的童子;刀鞘修炼成一个阴体,为王母管理桃花,是为桃花仙子。后来戒刀下凡投胎商朝周姓诸侯,名周乾,人称周公,刀鞘亦投胎为桃花女,便有了两人的恩怨情仇。

  千百年来,桃花每每和玉女一起在传说中出现,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现在,人们总是将爱情方面的收获说成是“桃花运”,也不知是否与此有关。说到这里想起一事。你说,黄药师这个老光棍,为什么给自己住的地方起名叫“桃花岛”呢?

  玉女桃花共春风 附注:

  1 据说为王母贴身服侍的玉女一共有十五名,除文中出现的几位外,还有一位王子登也比较有名。在《汉武帝内传》中,王子登是作为王母的传言者出现的:

  帝闲居承华殿,东方朔、董仲君在侧。忽见一女子,着青衣,美丽非常。帝愕然问之,女对曰:“我墉宫玉女王子登也,向为王母所使,从昆仑山来。”语帝曰:“闻子轻四海之禄,寻道求生,降帝王之位,而屡祷山岳。勤哉有似可教者也,从今日清斋,不交人事。至七月七日,王母暂来也。”帝下席跪诺。言讫,玉女忽然不知所在。帝问东方朔:“此何人?”朔曰:“是西王母紫兰宫玉女,常传使命,往来扶桑,出入灵州,交关常阳。传言玄都,阿母昔出配北烛仙人。近又召还,使领命禄,真灵官也。”帝于是登延灵之台,盛斋存道。其四方之事权,委于宰焉。到七月七日,乃修除宫掖,设坐大殿。以紫罗荐地,燔百和之香,张云锦之帏,燃九光之灯,列玉门之枣,酌蒲萄之醴,宫监香果,为天宫之馔。帝乃盛服,立于阶下。敕端门之内,不得有妄窥者。内外寂谧,以候云驾。到夜二更之后,忽见西南如白云起,郁然直来,径趋宫庭。须臾转近,闻云中箫鼓之声,人马之响。半食顷,王母至也。

  2 2005年是农历的鸡年,也是所谓的“桃花年”。同时还有一种说法称之为“寡妇年”,原因是因为2005年农历没有立春,结婚不吉利。所以很多人都抢在猴年年底结婚,本打算2005年结婚的人也有很多推迟到下一年。有民俗学家考证,“寡妇年”的说法起源于清朝,有一年没有立春,结果民间闹天花,死了很多男子,导致许多妇女守了寡,所以从那时起就有了“寡妇年”的说法,民间传播流传至今,属于民俗的一种,但应属陋俗。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华人小说吧

  看a片一遍,记大过十次

  别数了,说你呢,数得过来吗?老老实实坐好,听我忽悠:

  话说清朝咸丰年间,有个叫严笛舟的人,生了一场大病,昏昏沉沉中来到一个地方,好像是镇里的东岳庙。严笛舟在这里看到了自己的个人档案,正翻阅间,胸前突现出两行大字:看淫书一遍,记大过十次!严笛舟见状大为惊恐,忙向堂上帝王打扮的老大乞怜,老大乃借严笛舟之口发话,命其家人焚书,并曰:“淫书不可看,尤不可蓄。书箧中有《红楼梦》、《贪欢报》等,其速焚之。”等烧完淫书,有黑风盘旋中庭,臭不可闻,严笛舟胸前的字迹也随之不见了。

  这个故事出自清人陆长春的《香饮楼宾谈》,我将严笛舟胸前的淫书二字换为a片,皆因今人喜看碟而懒读书,为使众读者获得更直观的感受才有此举。

  宝玉黛玉同看a片

  作家沈宏非的观点也和我相似,他在一篇文章中就将贾宝玉和林黛玉共看《西厢记》的情节比为“同看a片”。当时宝玉独自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看《西厢记》,被黛玉碰到,便邀其同看: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

  沈宏非认为,宝黛二人“a书也同看了,心跳也玩了,情也调了,感情也促进了,然而整桩事情,从头到尾,发乎情,止乎礼,古人行事之风,乐而不淫,a而不伤,能不令今人羞愧乎?”不过要从礼教的角度严格要求的话,黛玉于此已行止有亏。她看完了说“果然有趣”,其心必已与之暗合,那比得钱钟书的《围城》里,方鸿渐演讲时做记录的那位女学生举止端方,听得“梅毒”二字,便涨红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鸿渐最后的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丧失贞操一般。

  神仙充任扫黄先锋

  在现代人眼里,诸如《红楼梦》、《西厢记》这种书哪里算得上是黄书。然而自古以来,统治者关心老百姓的裤裆更甚于关心于他们的饭碗,用政治术语来说,就是封建礼教严酷压抑人的自然需求。当然,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所以中国古代的色情文学反而极端发达,正如茅盾《中国文学内的性欲描写》一文中所说:不但在量的方面极多,即在“质”的方面,亦足推为世界各民族性欲文学的翘楚。

  盘点古代a书现状,大致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如《肉蒲团》、《灯草和尚》之流,始终没摘下头上那顶小黄帽,代表着腐朽的落后的封建社会;一类却已登堂入室、修成正果,帽子由黄转红,变身为“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的故事”,如《红楼梦》、《西厢记》等,“由于作者有进步的思想指导,有明确的反礼教的创作动机”,从而表现出了进步的光辉思想。当然还有一本《金瓶梅》,一直游走红黄两道之间,这个是特例。

  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古代的卫道士们对a书一直不遗余力地进行禁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叫统治阶级的压迫,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统治阶级可以三妻四妾,二奶小蜜,却不准老百姓翻翻小说过干瘾。用时髦点的学术语言说,性是没有任何一个权力能够忽视的资源,权力能够通过对性的控制来控制人,给人留下较小的自由空间,从而使权力膨胀起来,占领更多的空间;如果失去了对性的控制,就意味着权力的堤防出现缺口,所以历史上封建王朝的“扫黄打非”往往都有着更深层次的目的。当然我也不怎么懂福柯,翻了几本都没看完,假装有学问而已。

  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历代卫道士们都请神仙担任扫黄的先锋,一般都是天庭签发文件,凡间和冥界的诸神执行严打。这也很好理解,天庭男女关系本来就比较混乱,容易被人抓小辫子,而且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天庭的高级领导有重要的事情要忙,具体到抓人罚款这种事情,就交给基层执法人员好了。

  神仙扫黄,是否出工不出力?

  其实前面提到的严笛舟的运气已经算不错了,只是在胸口写了几个字,别的人就不一定有这么幸运。有一部阴间法律叫《冥罚淫律》,据说此件为玉帝同志签发,对有关处罚进行了详细规定:看淫书三次要减寿半月,看淫戏(a片)一次减寿三月;再推而广之,在路上碰到美女眼光发直,累积三次也要减寿半月;如果假托殷勤,实际心里想的是泡妞更要减寿三月。以此来算的话……算了,有些人还是别看了,赶快回去准备后事吧。(此律还注明,若对其进行毁谤者,定遭恶报或雷击,也不知道茅十七会不会遭到报应。虽然雷公眼神比较差,还是提防一点的好……)

  看黄书的都受到如此重罚,写黄书的就更不用提了,有本《戒淫证辑》里就提到了黄书作者受到的报应,不过其中提到的黄书都是今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牡丹亭》一书,是描写男女青年情奔的书,而且文章华丽,人人爱读,所以受其影响,误认追逐情爱,淫奔之事为风雅的人很多。该书作者死后,曾有人死而复苏,亲见他被关在暗室,备受蒸心热骨,有如焚火难禁,肤裂肉开的痛苦。而《西厢记》一书专描写男女偷情私会之事,最容易令人见了引起邪思。据说作者因编此书而备受阴谴,书未完忽然无故昏倒,自己嚼舌而死。《会真记》的作者,因欲娶其姨表妹崔莺莺不得,愤而做此记,以诋诽其表妹和人有偷情的行为。致使崔莺莺无瑕白壁、蒙垢千秋。又复使后世青年男女,效学偷会之事,据说他死时很痛苦,死后又遭雷光焚尸之报。施耐庵因做《水浒传》,其中奸盗之事,描写如画,致使其子孙生而哑者有三世。金圣叹,好批《水浒传》、《西厢记》、《金瓶梅》等诲淫倡乱的书。以其敏绝的才识,不写砥品励志的文章,而专好评解稗官词曲。所以后来竟因文字狱,而受杀身灭族之祸。

  这段话言之凿凿,然而提到的人除金圣叹之外,其死后之事仿佛都不可考,也就没了威慑力。另外还漏了最重要的一本黄书——《金瓶梅》,既然文中没有提到,估计其作者应该得了善终吧。神仙和鬼卒们的目光遍布凡间,不可能注意不到,为什么没找他的麻烦呢?说不定是神仙们也喜欢看这本书呢,这也并不是没有可能。在很多地方,捕快们的两大财源就是抓赌和扫黄的罚款,甚至出现与赌场盗版共繁荣的双赢局面。神仙们很有可能也是这样,不愿意赶尽杀绝,要是天下太平了,没有人看黄书,他们也就没有了用处,怎么能享受到卫道士们的祭品呢?

  想起曾经轰动一时的夫妻看黄碟事件,几个捕快肯定没经过神仙点拨,新捕快吧?

  孙悟空为什么不穿裤子(1)

  前两天看一篇文章,论及最新流行趋势,说豹纹乃是当今时尚音符之一。这不由让我想起,若当初孙悟空与唐僧初离两界山时,路边跳出的是一只豹子而非老虎,那今天我们看到的大圣应该就是身着豹皮裙现身了。

  千年前的孙大圣,如能身穿21世纪流行的豹纹皮短裙,肯定会被当今的时尚人士看作古典与流行的完美结合。不过与今天的时尚人士相比,孙悟空的作风更加大胆,他的皮裙下可是真空上阵,不仅不穿长裤,内裤也不曾有一条。比如《西游记》42回,孙悟空请观音菩萨收服红孩儿之时,不愿在观音面前飞行:“弟子不敢在菩萨面前施展。若驾筋斗云啊,恐掀露身体,恐菩萨怪我不敬。”

  孙悟空不穿裤子的第一个直观结果,就是那这红通通的屁股经常被人看到。这红通通的屁股,也与毛脸雷公嘴并称为孙悟空的###特征。《西游记》34回,孙悟空变做小妖潜入平顶山莲花洞,却被绑着的八戒认出:“你虽变了头脸,还不曾变得屁股。那屁股上两块红不是?我因此认得是你。”悟空闻言,才到厨房锅底上摸了一把,将两臀擦黑。

  《西游记》75回曾说明,原来悟空虽善变化,但变人物只能变了头脸,变不了身子,故此常被人从屁股上拆穿。不过同在《西游记》34回,悟空又变做小妖去套巴山虎、倚海龙情报,怕裙子被人认出,“将虎皮裙子倒插上来勒住”。这样一来,裙子虽然不会被认出,裙下春光却一览无余,大圣的作风还真是强悍。

  大圣为何不穿裤子?他是不是存在着暴露癖之类的心理疾患呢?这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神经考古学会特举办了一届《孙悟空同志裤子及屁股学术讨论会》,大撒请贴,与会者一律报销所有费用,并有红包相赠,于是一时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与会学者们在会议上达成共识:孙悟空同志是我们树立的正面典型人物,怎么会是一个暴露狂呢?就算他是个暴露狂,我们也要把他打扮得不像个暴露狂。在此指导思想下,与会学者们发表了许多关于大圣屁股的学术文章,最有说服力的是以下两位:

  胡岩宇博士认为:孙悟空为什么不穿裤子?这是一种与妖怪斗争的高明战术。人类与妖怪审美观不同,在人类眼中,孙大圣毛脸雷公嘴,丑陋非常,而在妖怪眼里,他可是风流潇洒的“美猴王”。悟空与妖怪战斗时,虎纹皮裙,真空上阵,腾挪间大腿飞舞,闪转时红臀闪现,充满着野性的诱惑和性感的挑逗,令妖怪们想入非非,心神散乱,从而战斗力大大降低,为大圣取胜创造了有利条件。

  夏连玺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了不同的说法。他认为:西夷之国,素重交通规则,讲究红灯停,绿灯行,西方妖怪们耳濡目染,作风也是如此。大圣打斗之时,身子一转红臀突现,就像是两盏红灯,妖怪乍看之下,以为前方红灯忽亮,定然条件反射一停,这时大圣猛下杀手,必然十拿九稳。此法为大圣必杀技之一,有名的唤做“红灯照”。

  此二说有理有据,推论高明,获得与会者的一致赞扬,认为神经考古学派开了一次团结的大会、成功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于是大会组委会将其文章推荐往核心期刊发表,胡夏二人亦以此作为评职称根据,各升一级不提。

  按理此二说已为重要学术成果,但神经考古派宗旨向来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岂可小富则安?于是掌门茅十七寻章摘句,钩玄索隐,向史海中进一步寻求大圣不穿裤子的真相。

  根据历史文献来看,上古之时中国人貌似是不穿裤子的,据说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裤子才开始流行,而那时候的裤子还都是开裆裤,目的是便于便溺。论者于此言之凿凿,茅十七却是心存疑惑,众所周知,上古习文断字是贵族专利,流传下的文献也都描写的是贵族生活,贵族们讲究礼让雍容,长袍及地,不穿裤子也无妨,但那劳动人民,上山砍柴,下田种地,必穿短衣才为方便,如果不穿裤子或有裤子却开裆,那岂不暴露下体,怎能符合天朝上国礼仪之邦的形象?从流传下来的实物来看,秦俑倒是都穿着裤子,就是不知是否开裆,倒是有一类跪射俑,两腿错开半跪,倒可考究一番,无奈茅十七在网上寻找图片多时,跪射俑们一个个角度把握得恰到好处,难以看到要害之处,偷窥行动只好宣告失败。

  手机小说阅读 m.hrsxb 想看书来华人小说吧

  孙悟空为什么不穿裤子(2)

  要是论到神仙头上,神仙的飞行以排气为动力,由此观点出发,为了飞行方便,似以穿开裆裤为宜。但那神仙品类繁多,有天仙、神仙、人仙、地仙、鬼仙各种名目,上流天仙凌空飞举,用不着炼丹服石做为动力。且神仙自天而降之时,在下面举头望去,若要害之处一览无余,岂不大大的不妥?想那天庭发兵攻打花果山,若十万天兵全光腚,三千神将齐走光,恐怕徒惹猴子们耻笑,不利于天兵天将们建立能征善战的威武形象。还有那观音王母、嫦娥织女,一众女仙时常下凡,怎能不穿裤子,泄漏春光呢?从这一技术层面断定,天上神仙们必然是要穿裤子,而且是连裆的裤子。孙悟空官拜齐天大圣,想来也得受天庭规矩,穿上裤子去也,且悟空的早期日常行头为黄金锁子甲,有古代军事知识的人都知道,那锁子甲乃甲环相扣而成,环环之间空隙甚多,若下面不衬裤子,行动之时必然会屡屡夹住腿毛,甚为不便。

  据茅十七考证,孙悟空不穿裤子的关键在于他大闹天宫后被镇压。悟空被擒入八卦炉时,并未被剥去衣甲,且于炉中躲在巽位,有风无火,衣甲应当安然无恙。后来如来插手,变出一座五行山将悟空生生压在山下五百年,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列位看官,那悟空虽修成神仙,却与凡人一样要便溺,在如来手掌上尿的一泡便是证明,如来却给他吃铁丸喝铜汁,这些东西难以消化,不是给他制造排泄物么?悟空被压在山下难以动弹,便溺排在哪里?一时半刻可忍,五百年怎忍?如来之用心何其毒也!

  所谓“一泡尿憋死活神仙”,悟空既然未死,想来也是忍无可忍,无须再忍,一发排了出来吧。五百年之久,那一个小小山洞中该积了多少排泄物呢?悟空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岁月中,该经历了多么大的身心痛苦啊!天地无情,英雄有泪,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孙悟空为了从这里脱身,为什么愿意低下猴王高傲的头颅,甘愿做唐僧这个废柴的徒弟了吧。

  从医学角度来说的话,悟空的下半身埋在成堆的排泄物中,与各类细菌亲密接触,时间一长肯定会引起严重的皮肤疾患。《西游记》这样描写孙悟空从五行山脱身:

  只见那猴早到了三藏的马前,赤淋淋跪下。

  此处“赤淋淋”三字绝非闲笔,吴承恩乃一代才子,遣词造句甚为精当,《西游记》中描写赤身状态,有的用“赤条条”,有的用“精赤着身子”,用“赤淋淋”之处除了这里,还有八戒去井龙王宫里背乌鸡国国王尸身、悟空车迟国斗法下油锅洗澡两处,描写的都是光着身子且湿漉漉的状态。悟空身上湿漉漉的是什么呢,排泄物?化脓?也许两者都有。悟空被压时应当还有衣甲,出来时却成了赤淋淋,黄金锁子甲都沤坏了,看来真是吃了大苦。

  接下来的描写可为佐证:

  却说那孙行者请三藏上马,他在前边,背着行李,赤条条,拐步而行。

  前面用“赤淋淋”,此处用“赤条条”,当是拜师之时,身上秽物淋漓不尽,殊为不敬,故擦干身体而后开路。接下来一句说他“拐步而行”,你看,大圣沤坏了腿,走路都拐起来了。吴承恩巨笔如椽,此等小细节都做足功夫,真乃一代才子也。

  考据至此,孙悟空不穿裤子之谜应已解开,那就是五行山下五百年的生活中,大圣因为卫生条件的恶劣,得了严重的皮肤病,如果穿上裤子通风不足的话,病情就会严重。不要看刀枪伤不了他,其实猴王在很多方面也很脆弱,八卦炉里四十九天便落下个红眼病,五行山下整整五百年没落下个终身残疾就已经是运气了。后世戏曲及影视作品中,孙悟空动辄抓耳挠腮,上抠下掐,实际就是在表现他皮肤病发作时浑身瘙痒的痛苦呀。

  在此要郑重指出的是,在知道孙悟空不穿裤子的原因后,我们现代人不应该嘲笑他或者看不起他,而是应该同情他,理解他。为病痛一直缠绕的英雄更应该得到人们尊重,因为他们承受了更多肉体上的痛苦。曾国藩忍受着牛皮癣的奇痒,杨过忍受着情花的奇毒,却都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不穿裤子的孙悟空,理应和他们一样得到人们的崇敬。

  孙悟空为什么不穿裤子(3)

  当然,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孙悟空也在此事上犯过小错误。观音前往五行山招聘悟空时,悟空抱怨道:

  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

  这就是悟空的不对了,你在这里一把屎一把尿过了五百年,对臭味已审美疲劳,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你觉得没有什么,在别人看来,却是臭味熏天。饶你曾做齐天大圣,此时也不过是个屎里的虫,尿里的蛆,不来探望也实在是情有可原,怎能怪罪人家呢?

  做人要厚道,做猴子也要厚道。

  txt小说上传分享

  神仙飞行与轻功(1)

  据说篮球运动刚诞生的时候,篮板上钉的是真正的篮子,每当球投进的时候,就有一个专门的人踩在梯子上把球拿出来。为了让比赛更流畅的进行,人们想了各种取球方法,甚至有一位发明家制造了一种机器,在下面一拉就能把球弹出来。直到有一天,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儿子来看球赛,小男孩看到大人们一次次不辞劳苦地取球,不由大惑不解:为什么不把篮筐的底去掉呢?大人们如梦初醒,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篮框样式。

  去掉篮筐的底,就这么简单,但那么多才智之士都没有想到。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归来后,很多贵族不服气,认为他做的事普通人也能做到。哥伦布于是拿来一个熟鸡蛋,让他们在镜面上竖起来。众贵族试了很长时间,没有一个成功。哥伦布拿来鸡蛋,使劲在镜子上敲了一下,鸡蛋就立住了。众贵族哑口无言。

  把鸡蛋敲一下,就这么简单,但那么多贵族却都没有想到。

  哥伦布和那个孩子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没有被成人世界的思维定势所拘束,而是一眼看到了事物的本质。

  老庄学说讲,大道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正的高人和儿童一样,用未受污染的天真眼光看待世界,就是这个道理。

  这就是所谓的“慧根”。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神仙飞行的秘密。只要不被高深的理论所迷惑,用小男孩般单纯而直接的眼光来看,飞行的原理其实很简单。

  要揭开这个秘密,先要从历史上的炼丹术入手。

  神仙高道们炼丹的作用,一是炼形,用富含金属与矿物质的药石,获得身体坚如金石的效果;一是炼丹,炼出吃下去就能让人白日飞升的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