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耽美小说 > 兽部落最新章节 > 第7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兽部落 第7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大,尘土被吹起,直扑眼鼻。

  忙完了,我忽然发现那只乌鸦蹲在一块石头上看着我们。大风乱刮,它的羽毛被一层一层地掀起,但它却纹丝不动,紧紧地盯着我们。我想仔细观察一下它,但不知情况的朋友却一把将我拉入帐篷。我挣脱朋友之手冲出帐篷时,发现它已经不见了。

  风停之后,我走出帐篷。肆虐过大风的天空和大地此时似乎有些虚弱,像大病过后气力不盛的人。天山在这场大风中已变了模样,一些断裂的树枝和从山上掉下的石块落在我们帐篷前。我急急地寻找那只乌鸦,却不见它的一丝踪影。我在原地走来走去,想吸引它发现我,但好一会儿过去了,它还是没有露面。大家都出来,开始收拾大风刮坏刮乱的东西。这场大风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所以,我们的好多东西还是被损坏了。大家默默地把东西收拾好,又用布抹去上面的尘土。等干完这些,我一回头,发现那只乌鸦已悄然降临原来的那块石头,仍像前两次一样在看着我们。我顿时有些不知所措。这只乌鸦为什么总是在我们抗击大风和收拾物品的时候忽然出现,而且饶有兴趣地看着我们;它是不是对我们抗争命运的场景非常感兴趣?如果真是这样,那它是一只多么值得让人敬仰的乌鸦。它的心灵是奋发向上的,是喜欢生命所呈现出的美的。我想起上午曾想干一些坏事,以便让乌鸦认识人类的那些想法,顿觉脸红。一只心灵美的乌鸦,它所关注的必然是一些美的东西。这就像我的一位朋友说的一句话,只要自己好了,什么都好。

  乌鸦(4)

  大家因为一阵忙乱,都坐在地上休息,四周又安静了下来。那只乌鸦从那块石头上飞起,遁入树林。望着它被阳光照亮的羽毛,我想起一句老话:“嘤其鸣也,求其友声!”如果乌鸦能够听懂,我愿意对它说出这句话。

  4、界山

  汽车爬上一个山头,一个界碑突然出现在了眼前。这就是界山达坂。在这里,以山为界,一边是新疆,一边是西藏。从这里开始,藏北高原一点一点显示了其脊梁的痕迹。西藏是世界的屋脊,而藏北又是西藏的屋脊。所以说,藏北是屋脊的屋脊。

  从新疆延伸而来的昆仑山像完成了使命似的,已经下意识地收住了脚步。其实,那些雄伟的山峰到了铁隆滩便开始降低,最后变成几个山包。昆仑山走到这里已经没有力气了,这几个山包像是它最后敷衍潦草的几个脚印。而界山却突兀地隆起,以一种迅猛之势向西藏延伸而去。我想,名叫“新疆”的那个运动员已经跑完了,下面该这名叫“西藏”的队员接过接力棒开始跑了。远处,冈底斯山影影绰绰,在云雾中显露出几许雪山的轮廓。再往下,有更艰难的路程需要“西藏”这位运动员去跑完。

  感到头疼、胸闷,这才想起这里是海拔6700米的达坂。车子在界碑跟前停住,大家下车,神情都有些恍惚,像昆仑山一样,我们也已经走完了新疆,接下来如何进入西藏,每个人都不知所措。但界碑像是在召唤,大家的脚步虽然犹豫,但还是走到了界碑跟前。界碑是用水泥浇铸而成的,有许多地方已经破损,过往的行人或牧民在界碑上绑了许多经幡,一阵风吹过,经幡随风飘扬。

  我们默默地看着界碑,谁也不说话。系在界碑上的经幡使它散发出一股神圣的气息,让人觉得它不是一个划界的碑,而是一个被用来举行过无数宗教仪式的东西,隐隐约约间,它似乎传递过来了一股圣洁的气息,在浸润着人的身心。

  站在界碑前,心里冒出一个模模糊糊的念头……在这里,一边是新疆,人们信仰###,那里有真主;一边是西藏,人们信仰佛教,那里有佛祖。两块土地,两种信仰,仅仅一脚迈过去,似乎就从一种境界进入了另一种境界。一股又喜又忧的滋味在内心漫延。喜的是,自己终于站在了一个有高度的地方,而且一边是佛,一边是真主,圣洁的感觉让我觉得自己正在经受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似乎自己要在这里开始飞升,或者变成另一个人;而忧的是,在如此一边是佛,一边是真主的地方,我到底该把脚步伸向哪一边?

  界碑上标示此地的海拔高度为6700米。这个高度对佛来说是个什么概念呢?曾有人说,在西藏,海拔高度也就是精神高度,二者同高。西藏以“在路上”的感觉为本质,行走是达到一切目的的基本要求;一个喇嘛,或者一个朝圣者,翻开了多少经卷,走了多少路,都是“在路上”完成的。人像鹰一样,都将一直向高处行进,所以,最终到达的高度就是他们灵魂升华的地方。虔诚是佛教的本质,使灵魂升华,来世有所寄托。所以,从感觉上而言,佛教解决的是来世的问题。

  那么,###的高度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曾在新疆喀什生活过很长时间,很喜欢艾提尕清真寺,经常去寺前的广场上散步,慢慢地,我便感觉到一股圣洁的气息在这里弥漫。我常常亲眼所见那些穿长袍,留白须的长者在寺门口净手,然后脱鞋入寺,不一会儿,念经声便从寺内传出。我甚至见过把双手伸在胸前,做“都哇”(一种忏悔方式)时忍俊不禁痛哭失声的人……他们在忏悔往事,祈求胡大(真主)宽恕自己。因此,###教更多的时候解决的是今生。穆斯林以圣洁为准则,一点一点剔除自己内心和行为中的罪过,让自己不要有罪,活得干净,最后归依到“清洁的精神”(张承志语)。

  如此冥想一番,顿时觉得界山如中流砥柱,承受着双重的寓意与象征。人站在这儿,是轻易不敢挪动脚步的……一边是佛祖,一边是真主……一边解决的是来世,一边解决的是今生,你该走向哪一边?或者说,以你的德性,以你的作为,哪一边会接收你?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华人书香吧

  乌鸦(5)

  迷迷糊糊正要离去,忽然飞来一群乌鸦。仔细一看,飞在前面的一只在奋力逃飞,后面的一大群紧追不舍。原来,逃奔的那只乌鸦嘴里叼着一块食物,后面的乌鸦都想冲上去抢夺。于是,一场争夺在高原上开始了。

  那只乌鸦不愿舍弃叼在嘴里的食物,奋力逃飞,在界碑跟前躲避可恶的同类。于是,它绕着界碑来回转圈,那群乌鸦们对它紧追不舍,发出的哇哇声响成一片。界碑被那只嘴里叼着食物的乌鸦用来作掩护物,而追逐的那群鸟又把它当成了进攻的领地。

  这样的情景在界碑旁出现,让人看着看着便惊呼:乌鸦们不经意在真主和佛之间打转,毫无顾虑,轻松自如。

  不由得心生感慨,生命变得紧迫时,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原本是就是很轻松的事情。

  5、等待美德

  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高考作文题,其要求是这样的: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老乌鸦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

  于是乌鸦模仿老乌鸦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

  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乌鸦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一只什么鸟?”

  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将这个材料读了两遍,有了想替一只乌鸦和一个孩子说话的冲动。尽管我觉得我写的作文不一定比中学生写得好,老话说得好,万般算计比不上一颗天真的心,但我忝为一个作家,还是应该经常找一找自己的那颗天真的心,也许,我已经将它遗失得太久了。于是,我正襟危坐,像考场上的中学生一样写这篇作文:

  黄昏的风刮起来了,草原变得像一块绿色绸布,在上下翻滚。一只老乌鸦飞落到一

  块石头上,久久盯着风中的一只山羊,它的羽毛也被风吹动,像草原一样在起伏。天色

  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鸟儿都回家了,但它还独自留在这里。它有俯空飞下抓山羊的本

  领。它已经跟踪这只山羊一整天了,这是一只很难征服的山羊,但它有信心彻底将这只

  山羊征服。它在耐心等待时机。

  又一阵风刮起时,老乌鸦突然临空而下扑向山羊。它的力气很大,加之又有精湛的

  扑抓技术,所以那只山羊被它毫不费事地抓了起来。它和山羊的大小比例悬殊较大,但

  它却紧紧抓着山羊在飞中飞翔。耐心等待使它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不远处,一位牧羊人正赶着羊群赶回走,他看见这只落在石头上的乌鸦,像是想起

  了什么似的慢慢向这边走过来。待走得近了,他的目光和乌鸦的目光交织在了一起,他

  发现这只乌鸦有点与众不同,一股亲切的感觉让一个老人和一只老乌鸦都变得兴奋起来,

  有一种久别的亲人终于相见的感觉。

  牧羊人对在天空中飞翔的乌鸦说:“你真了不起,可以把一只山羊抓起来。”

  乌鸦说:“这样的事你以前没见过吗?”

  牧羊人说:“没见过,我只是听父亲说过。但那是一只失败的乌鸦,它觉得自己练

  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

  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乌鸦的呼吸变得紧促起来,问:“后来呢?”

  牧羊人说:“后来那只乌鸦被我父亲抓住了。 我问父亲:‘这是一只什么鸟?’父亲

  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乌鸦问:“你就是那个在后来抚摸着那只乌鸦的羽毛并说‘它很可爱’的那个男孩?”

  牧羊人说:“是”

  乌鸦惊叫一声,在空中盘旋了几圈,飞到他的头顶问:“就是你这句话救了那只乌

  鸦。它在以后苦练本领,终于可以临空俯冲下去抓山羊了。”

  牧羊人笑了,脸上有一种满足感。少顷,他对乌鸦说:“放掉山羊吧,草原上的动物

  已经不多了。”

  乌鸦听从了老人的建议,放了那只山羊。它和牧羊人对视了一会儿,飞向远处去了。

  从此,草原上有了一个传说。传说的开头是:“从前,有一只乌鸦和一个小男孩……”

  想看书来第二华人书香吧

  骆驼(1)

  1、骆驼向我们走来

  沙漠里起风了,沙子被刮起,弥漫成了一道很高的沙尘暴,树木、山峦、河流等都被裹了进去,顷刻间便不见了踪影。这时候,没有人在沙漠中行走,人们都躲到了可以避开沙尘暴的地方,等待风停之后再上路。但这时候在沙尘暴中却传出了几声低低的声音,紧接着,就看见有高大的身躯顶着风沙在走动,不论风沙有多大,也不论它们行走得有多么艰难,它们却始终向一个方向挺进。是骆驼。它们并不惧怕风沙,可以像平时那样在风沙刮起时行走。

  骆驼的表情是模糊的,造成这一原因是因为它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太过于明朗,比如它长期享有“沙漠之舟”的赞誉,以及它性格中的坚韧,顽强的品质等等,都让人只看到了它积极的一面,换言之,也就是外在的一面,至于它的内心和内心在特殊地域中的表现,比如它在沙漠中的痛苦,在痛苦中的复杂反应,则长期被外在形象所蒙蔽。所以,骆驼只留下了单一的“前进者”、“战风沙斗严寒” 的印象。对于骆驼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来说,这样一些雄性、刚烈的东西,原本是它自身所具备的,就像一棵树会长出枝叶一样,是规律使然。人们看到了这些,只能说仅仅看到了骆驼外在的一面。

  其实,骆驼与其他动物一样,与人是相通的,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骆驼,大多都已走出荒野和沙漠(野骆驼至今仍生活于这样的地方),与人生活在一起,也许是因为它们的生存环境已被改变的原因,它们的习性也相应地被改变了。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且末县,我有幸目睹了维吾尔族人吐尔逊和一只骆驼相处的一天。早上,嘴上叼着莫合烟的吐尔逊刚出门,屋后面便传出一声低低的呼声,他一愣,便向发出声音的地方走去。我和他开着玩笑说,不是姑娘叫你哩,你忙什么?他一脸严肃地说,不要胡说,是驼子。他是一个至今已不多见的骆驼客,将骆驼称“驼子”,语气中有几分特殊的亲切感。我揣摸着想,他的骆驼熟悉他的气息,或者说,对他有特殊的感应,在他用旧报纸卷好莫合烟,用“天山牌”火柴“咝”的一声点上后,它便知道他要出门了,便在喉咙间发出了一声低低的呼声。他走到它跟前,用手抚摸它的腿。骆驼太高大了,也许人只能抚摸它的腿,而它们大概已经习惯了被人抚摸这个地方,或者说,它们在长时间内已经养成了在这个地方被抚摸的慰悦感。所以,当吐尔逊抚摸着它的腿时,它的眼睛微微的闭了闭,有了一丝幸福的感觉。他给它准备了丰盛的早餐,一大堆仍挂着露水的青草,一大桶水。那个水桶很大,以致他要用双手使足了力气才能拎起。骆驼要为他出去驮东西,一大桶水是它保持一天体力的保证。待骆驼吃饱喝足了,他让它卧下,将东西绑在它背上,抚摸一下它的腿,它便“呼儿”一声站起出了院子。我问他,你不去吗?他嘿嘿一笑说,驼子嘛认得路呢,自己走过去,到了那边,有吐尔洪,他是好多个老驼子的朋友呢,他嘛卸东西。

  我和他在他家待了一天,听它讲骆驼的事情。说到骆驼从不睡觉时,他的眼睛一下子睁圆了,说,骆驼从不睡觉这个事情嘛,我给谁都没讲过,给你说了,你可不要出去乱说。我被他激起了兴趣,赶紧表态,我出去不乱说,你说说它为什么一辈子不睡觉。他眯起眼睛自豪地说,骆驼从不睡觉,而且一辈子都不睡觉,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睁开了眼睛,从来不闭上嘛,一直到死。我看了好多骆驼,好好儿地用劲看了十几年,发现了这个事情嘛!他怕我不相信,用一种既含有轻蔑又带着探测的目光看着我,等着我发言。这个在沙漠中生活了四十多年,至今仍从事着驼驼客这一古老职业的维吾尔族汉子,应该说他的这一发现是伟大的,有点像从朴素的生活中得来的真理。我给他卷上一根莫合烟,说,你的发现是了不得的发现,我相信是真的。后来,我们的话题从骆驼又延伸向别的事物,正说到高兴处,吐尔逊突然不说话了,侧耳向门外凝听了片刻说,我的驼子回来了。果然,过了不一会儿,就见它的骆驼四蹄踩着尘土“唰”地一声进了院子。

  骆驼(2)

  在牧区,我听哈萨克族老人说过牛和羊是不睡觉的,现在,我又知道驼驼也是一生不眠的。它们一辈子都不睡觉,也许它们从不疲惫;它们一辈子从不闭上眼睛,因此它们一定比需要睡觉的动物要看得多,幸福得多。

  了解骆驼,也许并不需要走近它们,细心留意一下,便会发现它们在向我们走来,或许在骆驼的内心,也渴望着与人交流。毕竟,它们已与人相处了很长时间,它们身上发生的事情,已与人的感情贴得很近,甚至它们的行为,在人用感情梳理时是如此的合情合理,让人觉得骆驼就是生存在沙漠中的人。

  2、头颅的方向

  骆驼与沙漠的对比是无比强烈的。我想,任何一种东西的价值都必须通过参照才能体现出来。这种参照与它形成的对比越是强烈,它的价值才越能够得到肯定。无疑,骆驼与沙漠的对比是强烈的……沙漠赤野千里,几乎不容许任何生命在它里面生存;而骆驼又往往能够保持沉默,并对认准的方向矢志不够。所以,二者从本质上就已经形成了对立。因为骆驼的行为基本上符合人的行为,甚至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中完全与人的意志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便把目光全部投向了骆驼。可以说,骆驼们心目中的价值随着它们的行走和人的注视得到了肯定。

  但会不会有更为神奇的细节在里面呢?比如说一峰骆驼行进在荒芜的大漠中,走着走着,就进入了大漠的奇异之中。大漠的奇异是千变万化的,因而骆驼的遭遇或许也会发生变化。

  很快,我就遇到了一个难解的问题,别人问我,骆驼走在沙漠中时,头朝前还是朝后?我想,骆驼因为保持了一贯的行走姿势,它的头一定是朝前的。别人又问我,假如一场大风沙刮起时,骆驼会不会有所变化呢?我又想,变化肯定是会有的。但究竟怎么变,我却不得而知。从此,这个问题缠绕在我心头,我尽管想努力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但却不愿去猜测。因为我觉得骆驼的头在大风刮起时到底朝向什么方向,一定是非常奇特的一幕。

  后来,一位在沙漠中赶骆驼的维吾尔族老汉帮我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他说,当一场大风沙刮起时,骆驼立刻掉转方向,把屁股对着风沙,让风不停地吹。如果风沙持续得时间长,它就用身躯挡住主人,然后用嘴去拱沙子,拱出一个大坑后,让主人进去,它则卧在边上继续挡风沙。如果没有人,它则将头深深地伸入沙坑,等着风沙过去……那位老汉说得眉飞色舞,好像骆驼所为就是他干过的一件事似的。他的一番话让人浮想联篇,我好一阵子从幻觉中脱离不出来;我觉得骆驼在大风沙刮起,把头扭向后面的一刻,它就是一个人。因为接下来它在挖坑,挡风等一系列动作中,有很清晰的思维,而且它用那种清晰的思维几乎创造了一个神话。

  现在,我注视着我身边的骆驼,我觉得它们就像与我交谈过的人,我被它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神异感动着,我在这种感动中一再相信………中亚有神。

  3、在风中站立

  一场风刮了起来。风在新疆往往只是一个打前站的黑客,它后面还有沙呢!不久,风沙就刮了起来。风沙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我们的车子拼命往一前赶,好不容易冲出风沙没走多远,却很快又被裹在里面了。如此折腾几番,司机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索性放慢速度正常运行,但这时候风沙却奇怪地停住了。

  快到名胜古迹千佛洞了,却因修路不得不走便道。车在沙土中前行,有风再起,尘土便涌到车前,撒开一片土雾。好不容易冲出尘雾,从倒车镜中发现车后有一条“土龙”紧追不舍。慢慢地风沙小了,土龙也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忽然,前方出现上一片绿色。呵,风沙散去后见到的绿色真是让人心悦。稍近定睛一看是一棵大树,这棵树长得可真是不容易,四周一片苍凉,唯它独立。人们为了保护它,在它周围用土坯围了一圈。车子驰近,见一匹骆驼在树下卧着,大树投下一片绿阴,为它创造了一个休息的安逸之地。我因为刚刚才穿越了风沙的缘故,便在心里为骆驼感叹……风沙散去多难得啊,骆驼,好好休息吧骆驼。走远了回头一看,旷野独树,树下卧着骆驼,这些无疑都是新###有的风景。 想看书来第二华人书香吧

  骆驼(3)

  车子走了不远便被人拦住,因为前方修路,不让我们过去。于是我们只好往回走。失落是无可避免的,但总得找个理由开脱,于是,我给大家讲起千佛洞的来历。吐鲁番最早的宗教是佛教,千佛洞在唐、五代、宋、元等七个世纪中,一直是这个地区的佛教中心。以后随着印度凿窟造像技术的传入,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由西向东发展,千佛洞正是这种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吐鲁番修建了许许多多的佛教寺院和石窟。交河,高昌的大旨殿,柏孜克里克,吐峪沟千佛洞都是这一历史时期建造的,足见当时佛教精神统治的威力。吐鲁番千佛洞的历史,比起敦煌,云冈石窟还要早一些。最早的壁画大概是三世纪的,最晚也到宗元,洞窟以隋唐时候最多。令人不无遗憾的是,自近代以来,屡屡遭国际友人的恶意光顾和风沙的侵袭,现如今已满目疮痍,不见千佛,几乎洞洞空洞。大家听我这么一说,几乎全都欢呼起来,大有不去是福的感觉。我想,去与不去,都将与佛擦肩而过,就算是千佛洞今天依然完好,作为游人,除了为它的建筑发出几声感叹外,不会再深刻地体会到什么。

  一场更大的风沙又袭来了,车子不得不放慢速度。整个天地间已被风沙占据,光线暗淡了许多。想想在这样的天气里,千佛洞能不斑驳脱落吗?新疆的风沙大,能有什么可以抵挡住风沙的侵蚀而长久不变呢?车内从内地来的朋友因为从没见过风沙,所以他们对风沙很感兴趣,他们终于知道了什么叫飞沙走石。这样的遭遇对生活在西南的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幸福的体验。

  车子迎着风沙又驰到了那棵树跟前,树叶被风沙吹打着在纷纷飘落。此时的能见度只有两,三米,我费了很大劲才看见那匹骆驼,令我吃惊的是刚才卧着的它在更大的风沙中没有躲避,居然站了起来,纹丝不动,像一座山一样。

  呵,骆驼,在风沙刮过来的时候迎身而起。

  4、回家的路有多长

  后来听到的有关骆驼的故事较简单,但时间跨度却较长,前前后后把一件事持续了三年。是在北塔山南端的一个边防连,有一天一只骆驼走失,战士们便到处找它。战士在年轻的时候是尽职和真诚的,苦苦寻找几天终无下落,战士们回去,领导是一幅无可奈何的态度,事情便不了了之。过后,没有谁再想起它。军营里原本有许多事情会被遗忘得很快,一只骆驼在人们眼里算不了什么。到了第三年,又一支由士兵组成的巡逻分队去边界线一带,翻过一个小山包临近边界线时,就出现了让他们惊讶的一幕。那只骆驼的尸体裸露在两国的边界线上,几年时间下来,皮肉已消失殆尽,但它的一个姿势却很清晰。它四腿向前,头努力向前伸着,似做过奋力向前爬行的挣扎。它要挣扎爬回的方向就是中国的土地。士兵们的心为之动荡,它在咽气的一瞬,一定仍想爬。你说它想爬回故土也罢,想爬回中国也罢,总之,它一直挣扎到死。不用再用什么来赞美战士的品格,一只骆驼,便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之后又听说了许多骆驼在沙漠中的故事。任何一种东西的价值肯定都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才行,这种参照与它形成的对比越是强烈,它的价值才越能得到肯定。无疑,沙漠与骆驼的对比是强烈的……沙漠赤野千里,几乎没有生命在它里面生存,比如大风暴刮起时,人或动物如果避之不及,就会被刮飞,在弥漫的风沙中窒息。但骆驼却临危不惧,用嘴哄出沙坑,背对风卧下,将头藏于坑中,同时又用身子为主人挡住风沙。给我讲这些故事的维吾尔族老人眼窝深陷,说话不动声色,好像这样的事情对他来说实属平常之极。我惊异于他身上的平静,还有骆驼在大风暴刮过来时的从容,其实都与沙漠有关,当沙漠变得几近于像灾难时,骆驼和人反而从容面对,可以说,是灾难让骆驼和人找到了在沙漠中生存的另一种状态。

  比如它们看人时,人在它们瞳孔中会出现不同的影像,如果你是一个少女,它的眸子会变得清澈明亮;如果你已为人妇,它的眼眸会有一丝淡淡的光晕,似是为你身上成熟的美所感动……它的眼睛就是一面镜子,不论你年龄几何,在里面都会有一个清晰的影子。人是贪得无厌的,不懂得体味,总是追问骆驼客,还有什么好听的事儿,给我们讲一讲。一生与骆驼相依为命的老人不高兴地说,骆驼的事情,它没有给我说,我给你咋说哩。说罢,便不再理人。

  骆驼(4)

  5、回到出生的地方倒下

  后来我又见到了一群野骆驼。之所以在这里挑轻捡重地让笔落到野骆驼,而不是家骆驼身上,是因为野骆驼更为真实,它们仍保持着自己作为一个物种的原始本性。

  是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远远地见有什么在移动,同时伴有灰尘扬起,近了,才发现是几峰骆驼。它们奔跑到一个小海子跟前,将巨大的身躯弯下喝水。天正蓝,小海子的水面便印出一个个骆驼,几个搞摄影的朋友不拍饮水的骆驼,而是绕到对面专拍它们在水中的倒影,拍得了几幅好照片。喝水对骆驼来说,也许是几天,或十几天才要做的一件事,遇上水了便大喝一通,遇不上就只好忍着。一个牧民们说,这群野骆驼已经把这个小海子牢记在了心间,每隔几天,总是要来喝水,因为是野骆驼,它们不必顾虑人,来去皆很自由。与家驼相比,它们在人类迈出那至关重要,几乎要改变命运的一步时犹豫退却了,所以它们仍是野骆驼,但它们现在的生命是自由的,也是快乐的。牧民住在小海子对面的小山上,每当这群野骆驼下来,便来看它们,逗它们,它们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鼻孔里发出一些亲切的呼呼声。牧民便变得高兴,觉得在这荒天野地和一群野骆驼反而成了朋友。后来,野骆驼们下来喝水时,总是要走到他的羊圈旁,如果他在,与他对视一会儿便离去;如果他不在,它们就望一会儿他的羊圈,好像羊圈就是他一样。一群野骆驼就这样与一个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骆驼与人之间原本或许有着一些相通的语言,天天见面,这些语言在默契中被双方都感觉到了,于是,只要每天看见对方,他们便觉得亲切。

  到牧民的家中喝奶茶,闲聊着,不料野骆驼的面容却被一件事勾画得清晰了起来。也是又一个骆驼来喝水的日子到了,却不见一只骆驼出现。牧民诧异,它们上哪里去了呢?他走到一个山包上,见骆驼在一片宽阔的地带转来转去,似是在寻找什么。他一数骆驼,发现它们中少了一头,他从骆驼们急促的样子上断定,他们在寻找走失的一位伙伴。过了一会儿,有一头骆驼急促地叫了一声,众骆驼便一起向它围拢过去。少顷,它们像是做出了一个什么决定似的,又一起向山后急急走去。牧民好奇,骑上马赶上它们,想细细看个仔细。很快,他便发现野骆驼们跟着地上的一串蹄印在向征前走着,走了一会儿,地上的蹄印变得歪歪斜斜,似乎行走者难以支撑自己的身躯。有一只骆驼叫了一声,驼群便显得有些慌乱起来,牧民猜测,正在被众驼寻找的这只骆驼可能受伤了,翻过一座山,果然见一只骆驼卧在一片草丛中。众驼奔跑过去,围着它呼呼叫,但它却纹丝不动。牧民仔细一看,它已经死了。

  “它倒下的地方是它出生的地方。它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时,就坚持着走到了那里。骆驼在哪里出生,死的时候就必须要回到哪里”。牧民的这几句话把故事推向了高潮。这样的话,应该写到教科书里去,让学生们停下“黄沙吹尽始见金,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朗读,而是读一读这几句话,想必会使他们的心灵更美好。

  后来的闲聊轻松自然。牧民说,骆驼们知道那只骆驼要死了,就去找它。其实在路上它们知道它已经死了。我问他何以见得,他说,有一只骆驼流泪了,那是一只母骆驼,是死去的那只骆驼的母亲。

  6、永存的驼峰之水

  神奇的事情往往会在很多事物结束之后才发生,在新疆和西藏交接的界山达坂上,我经历了一只骆驼在死后留下的故事。看了界碑,我们便在四处闲散走动。我和朋友金工好奇,先是下到山脚的河套里捡拾花花绿绿的石头,后来跟着几只羚羊进入一条峡谷,出了峡谷,爬上一块石头偷看一只野公羊和一只野母羊交配……当时高兴得不亦乐乎,等从高兴中回过神,想起要返回时,才发现不知道路了。于是我们俩到处找路,与其说是在找,不如说在是乱闯,闯来闯去倒闯乱了,感觉每个方向都有一条通向红山河机务站的路,但却都不敢轻易迈出一步。高原以那种骇人的宽广呈现着死寂与恐怖,一种沉闷的感觉压在了我们心头。停下休息了一下,我俩觉得还得继续找。我和金工像太阳下的小甲虫一样,缓慢地挪动着身躯。望一望宽广的天地,唯一的感觉是往远处走,走远了,或许会碰到什么新的希望。太阳底下,我和金工低着头往山谷深处走着,我们的背部已经被太阳晒疼了,风一吹,便有一种钻心的痛。这种痛加上迷路的惶恐,似乎一阵更比一阵剧烈。

  在藏北阿里迷路是痛不欲生的,这个地方宽广、辽阔,一旦迷路,你便不知该往哪里去才好。这时候,惶恐和烦躁便袭上心头,让人感到头疼胸闷,身体似乎快要炸开了。我和金工不想让自己暴尸高原,便强压着惶恐和烦躁,在绝望中往远处走着。下午4点的时候,是藏北高原的正午。太阳像着火一样灼热,我和金工先是嘴皮裂开,接着是心肺阵阵疼痛。这时候多么想喝水啊!我们车子的后箱里放了许多矿泉水,出来的时候,根本没想到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也没带。在焦渴之中,它们无疑是天堂圣水,人间佳酿。过了一会儿,实在渴得不行了,我们于是没有了找路的心情,像两只慌张的野狼一样,瞪大了双眼向四周寻找,恨不得老天爷能网开一面,给我们降下些水来。

  在意志快要崩溃的时候,几根野草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金工从地上一跃而跳,一把抓住我的手,向那几根野草奔跑过去。这几根草长得神奇,在苍凉干燥的高原上,居然长出了嫩绿的叶片,迎着太阳反射出几丝亲切的光芒,甚至还有两个花骨朵已经显形,估计过不了几天,就要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我和金工屏住呼吸,缓缓蹲下凝视着它们,一阵风吹来,草迎风飘舞,妩媚婀娜的姿态把我的心撩拨得起伏跌宕。

  “挖吧,下面绝对有水。”金工一声喊,我便像强盗一样将手伸进沙子挖了起来。没挖几下,手指头触到冰冷而又坚硬的东西。一挖,是骨头;再挖,就看得清清楚楚了,是一副骆驼的骨架,驼峰里有一汪清水,那几根野草就是得以仅靠这些水而长出的。我们俩停住了,不是因为沮丧,而是被眼前这过于神秘的一幕彻底震撼了。一头骆驼死后,驼峰中居然水分不散,滋养了另外的生命。一头骆驼的死是神秘的,而它死后,岁月让几粒背负使命的草籽降落在它背上,在驼峰永不干涸的水的滋养下,静静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生命永不枯萎的神秘的源啊!这是藏北高原用事实给我们讲叙的一则神话故事。我和金工重新将驼骨埋好。我们已经忘记了干渴,一种圣洁的水在心间流淌,我们为目睹了高原的神秘生命而欣慰。

  我和金工从一个梦的边缘返回,走在路上我们只说了两句话:“那不是野草。”“它是长在高原的梦里的。”我想,我和金工是幸运的,在这场不大不小的灾难中,像两根草一样,浑然无觉地被一种潜藏在生命深处的水喂养,获得了信仰的威严,获取了心灵的力量,因为我们返回时,是憋着一口气走到红山河机务站的。

  明年,那个地方一定又会长出几株草。

  野草永生。

  txt小说上传分享

  羊(1)

  1、羊影子里的羊

  天慢慢地亮了,草原被裹在了一片大雾之中。草原上会经常在早晨起雾,给青草叶上挂满亮晶晶的露珠。待雾慢慢散尽,山峦、牧场、河流、房屋等都一一显示出了清晰的轮廓。当它们彻底变得清晰时,就可以看见有些地方在细微地动着,比如牧民的房屋门被打开了,一位牧民从里面走出来,打开了羊圈门,羊群便一涌而出,向牧场跑去。在牧区,羊群是每天早晨最早开始走动的动物,它们从羊圈到牧区要走比较长的路,但它们却走得很快,用不了多长时间便可抵达。到达草场后,它们在草场上散开,慢慢吃草。从远处看,它们像草场上的白色石头一样一动不动。

  走近羊,便发现羊始终显得很轻松,给人一种很明朗的感觉。它们将头低下去长久地吃草,很少能抬起向远处张望一下。与所有的动物相比,羊对待饮食是最认真的,它们很细致,而且有耐心,视草地为天堂,视草为盛宴。

  中午,阳光把整个山谷炙烤得滚荡,人踩在石头上,一股灼热便刺入脚底。羊这时候顶着毒太阳,慢慢走到山坡上去吃草。草叶都已被太阳晒得垂下了头颅,羊们用嘴把这些低垂的拱开,总是寻找到藏在里面的嫩草叶。偶尔,它们会抬起头望一望天上的太阳,又低下头去吃草。放羊的牧民远远地躲在树阴中,看着羊们慢慢在山坡上吃草。如果它们要吃到山后面去了,牧民就大声吆喝一声,羊听到吆喝,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赶紧转过身回来。牧民的吆喝很厉害,多少年传下来的东西,羊听到后就好像鞭子抽到身上一样,会乖乖地顺着原路返回。

  到了中午,羊从山坡上下来,在谷底休息。人可以在天热的时候钻到树阴底下去,但羊却学不会这一点,只会站在太阳中。但慢慢地,羊就有了办法,一对一对的走到一起,一只站着,另一只卧到它的影子里乘凉。太阳已经很毒,站着的那只羊纹丝不动,投在地上的影子,把一只羊刚好覆住。过了一会儿,卧着的那只站起,站着的这只又卧下,在它的影子里乘凉。四周寂静无声,它们就这样相互替换着,把酷热的一天打发了。

  下午,它们又在山坡上吃一会儿草,便被牧民唤下山往回走。此时的山谷便变得热闹起来,羊群咩咩地叫个不停,像是正在进行一场热闹的讨论。它们的四蹄把尘灰踩起,使山谷中弥漫着一股浓密的,有些呛人的尘灰味。等走出山谷,它们便排成一条长队,向戈壁深处行进。它们看上去神情自若,有一种吃饱喝足之后的满足感。

  2、一个人和羊

  神说,在新疆一定要爱羊。其实,这是我替神说的,我觉得神应该说这样一句话。在新疆,一个人和羊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似乎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也许只有神知道答案。我在新疆生活这么多年,接触的羊和听说的有关羊的故事已数不胜数,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吐尔逊的那只羊。1993年8月,我第一次踏上帕米尔,十多天的高原生活全都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下山翻越达坂时,我忽然看到达坂半腰有几条明净的线条,那是几条被羊长期来回走动踩出的路。羊在不可能有路的地方走出了一条路,我觉得羊真是伟大。

  后来,我知道放这群羊的人叫吐尔逊,于是我专门去找他。他是一个住在小山洼里的牧人,养了一千多只羊,说实话,把一千多只羊撒在大戈壁上一点都不显眼,但当我问他一头羊值多少钱时,他略为自豪地说,五百。我一算账,惊了一跳,这个穿陈旧衣服,家住高原深山中,靠烧马粪取暖的人,但他却拥有五十多万元呀。

  我问他这么多羊怎么来的。他嗨嗨一笑说:“大羊么下小羊,小羊长大?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