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伐清 第 16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督师目不转睛地看着那张天安门图,语不成调,双臂都抖动了起来。
“这是从何而来?”文安之掉头看着赵天霸,厉声喝问道。
“卑职没有去过京师,邓先生前几天在万县画了些京师的风物,其中就有这张,卑职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赵天霸用平稳的口气答道。从文安之刚才的表现看,督师大人不用他提醒就立刻认出了画上之物,而且显然画上的风景非同小可。
“这是那个邓名画的?”文安之回过头又次仔仔细细地审视那张画,眼睛都快要贴到画纸上去了,半响后才出声问道:“他可说过画的是什么吗?”
“回督师话,邓先生说他画的是皇城,后面这些张也都是。”赵天霸离开万县前设法从别人手里又收集了几张,带给文安之的都是画面比较清楚的。
闻言文安之急忙又翻动起来,张张地看着后面的画纸,其中有张邓名画的是华表,在二十世纪大家看到这东西不会很注意,但在封建帝制时代,华表代表着帝王的至高无上,王权的威严和神圣的尊卑秩序。
文安之曾经无数次地用崇拜的心情和目光去注视华表,但他自问也绝对画不出这么张,看就能够想起来很多细节,但若是见不到这张画这些记忆肯定是无法拾起,文安之相信能画出这张画的人肯定对华表极为熟悉。他哪里知道,邓名曾经跟同学块去写生,在故宫内外画了几十张建筑速写。文安之又翻回到最前面的张,想起自己刚刚得中进士时瞻仰承天门的场面,周围都是同年的进士同进士,文安之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员,然后被引入皇宫大殿,和天子帝师对答,被赐予庶吉士身份时的喜悦和荣耀,满腔的壮志文安之想起那时的书生意气,那时的志向,那时怎么会想到有天大明会残破如此。
文安之缓缓地向后翻,记忆中巍峨庄严的皇极殿又次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不禁叹道:“先帝啊”
赵天霸吃惊地看到,文安之突然抚着那些邓名的图画,眼中满含着泪水。
“督师!”赵天霸走上前步,但也不知道如何安慰文安之才好。
“这位先生,自称是烈皇之后,是吗?”文安之的失态并没有持续多久,他抬起头问道。
“邓先生从未自称过是烈皇之后”
“那邓先生自称是哪位小王爷?”文安之有些不解地追问道,显然有点忍受不了赵天霸那缓慢的语速。
“邓先生也从未自称过是某位王爷世子。”这些天来邓名屡次否认宗室身份,赵天霸把事情桩桩详细地说给文安之听,后者的表情也越来越严肃。
“他若是真的,为何要隐瞒身份?”文安之本来因为看到画而对邓名的宗室身份信了几分,但现在听说邓名否认得如此坚决,又感到非常奇怪。
“卑职愚钝。”
文安之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通这里的缘由,最后叹道:“也罢,等邓先生到了奉节,老夫再问不迟。”
不知不觉间,文安之对邓名也换了称呼。
在文安之的翘首盼望中,终于有士兵来报告邓名已经率军抵达奉节。
从重庆城下逃出的两千四百多明军尽数返回奉节,没人愿意留在万县那种险地,最后万县还是留给熊兰打理。目前至少名义上,熊兰在万县还是服从奉节领导的,奉命留守后他还上书奉节,请求至少给他个千总的名义以节制手下。
文安之见过邓名之后,就感到自己对他更是看不透了,对方满不在乎地说冒称宗室只是为了安定军心,是为了击败谭弘谭诣,好像根本没有感到被数以千计的人称为“殿下”是件不妥的事。任凭文安之百般询问,涉及到身世则概用“忘了”这个理由来搪塞。岂有此理,身世忘了,那这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文安之还听赵天霸说过邓名熟知历史典故不忘记宫殿,不忘记看过的书籍,不忘记如何书写,单挑父母出身来忘,世上岂有这种定向失忆的人。
不过邓名越是显得有恃无恐,文安之越摸不清他的底细,客客气气地谈了下午,还是拿不准对方的身份,也猜不透对方的想法。抛开邓名的身世不说,他的功劳却是实打实的,文安之没有什么治他罪的好办法——归根结底,邓名没有自称过宗室,虽然那副不在皇权之下的姿态让人有种收拾他的欲望,但功劳和形势摆在这里,文安之感觉不好变脸拿人,也不便严刑拷打,最关键的点是,文安之吃不准对面的人是不是有平视皇权的资格。
文安之有意地说起些地理风物,旁敲侧击地想试探下邓名的身世,不过很快就发现对方知道的似乎比自己还多,不但大江大河都能讲出名字而且好像连大海都见过,无论是华北平原还是江南水乡,邓名被问到这些地方的时候也都回答得差不太多,没享受过电视新闻好处的文安之甚至有种感觉——这个年纪差不多只是自己四分之强的后生,见识要比自己还广博,他这么年轻,这么多东西都是从哪里看来的?
辨识真假有两种途径,比如有人牵条狗来却声称这是头猪,如果旁观者很了解猪应该是什么模样,那当然立刻能够辨清这是谎言;如果不认识猪的话,想识破这个谎言就需要认识狗,如果眼认出牵来的肯定是条狗,那即使不知道猪是什么模样也不会受骗。以文安之眼下的状况看,他如果对形形色色宗室都有清楚的认识,并确定邓名不是其中的员那就可以不受迷惑;或者,如果文安之能够看出邓名是二十世纪的人,那也可以确定他肯定不是十七世纪的大明宗室。
但文安之哪个也做不到,文安之见过的宗室子弟有限,邓名的言谈虽然怪异,但文安之不敢说怪异的就不是宗室。之前文安之辨别真假的自信主要还是来自第二种辨识真假的途径,他觉得自己见多识广,能够看清对方的原始身份,但番接触下来,文安之基本确定对方不是他见过的士人农民工匠商人渔民伶人或是军户之类,总之就是邓名和文安之见过的所有社会种群都不像——那剩下的还有什么人呢?还剩养在高墙深宫之后的宗室子弟,这个文安之从未有机会深入了解过。
文安之的迷惑和当初袁宗第的感觉很相似,排除了他们熟知的,就剩下他们不熟悉的始终被遮蔽在层层迷雾后面的天家宗室这个社会族群了。越是拿不准对方的身份就越不好无礼,眼看两个时辰过去依旧无所获,心中着急的文安之留邓名吃饭,他还是想继续努力打探虚实。
“宗室该是什么样?”邓名去更衣的时候,文安之觉得排除法已经不管用了,必须要正面验证。但这个问题问得他自己也有些迷惑,士农工商不用说,就是伶人军户也有很明显的共同点,这些可能性都已经被文安之排除了,那宗室共有的独无二的特点应该是什么?文安之感觉很难下结论。
可以观察邓名用饭时的礼仪,但文安之觉得就算对方有礼也不能说明定是宗室。想着想着,文安之又冒出了个念头,他叫人取来个小筒,这可是永历天子赐给他的好东西。
“按说宗室应该知道这个东西吧,如果是烈皇之后就更应该知道。”文安之从筒子中掏出了黑乎乎的个赐物,琢磨了片刻,狠狠心又多掏了个出来。
“但他若是不知道,也未必就不是宗室,这并不能用来否认他的身份。”文安之想到这里又有点舍不得,把手中的两个又放回筒中个。
“唉,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文安之犹豫再三,虽然这赐物同样未必能刺探到什么有价值的情报,但已经下午了还是毫无进展,文安之真不知道该如何向朝廷上报这件稀奇古怪的事了,他从筒里重新取出了个,再次凑成两个。
把两个起交给仆人,文安之琢磨着会儿该如何不露声色地试探,边让人去请邓名:“请邓先生过来用饭。”
第33节唐王
吃饭之前先喝了几杯茶,文安之顺便又考察了邓名会儿,难以想像个年轻人会有广博的地理知识,但对人情事故地方上的风俗习惯却极其无知,这点看上去似乎和个不出家门百里的百姓也差不多,邓名身上的这种矛盾实在令人不可思议,文安之脸上不动声色,心里却越发狐疑:
“刚刚二十岁出头,对全国的名山大川都有所了解,看来他还不是道听途说,难道这二十年他直刻不停地到处跑不成?可若真是如此,怎么他又会对地方民风如此无知?难道他游历的时候从来不与人说话吗?”
已经七十七岁的文安之自问平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离奇难解的疑问,若不是亲眼所见他绝不会相信世上有这种人。
很快饭菜就被送上来。晚上文安之般只喝些粥,给邓名准备的则有米饭和些鸡肉,他示意邓名不必客气,可以边吃边聊。
邓名已经很饿了,闻到饭菜气味的时候更加感到饥肠辘辘,他笑着问道:“菜里面有香菇吧?多谢督师款待。”
说完邓名就揭开送到他面前的砂锅盖子,全然没有注意到举起碗正准备喝粥的文安之忽然停住了动不动,他本来还打算等邓名揭开盖子后再观察他的动作的。砂锅里面香菇炖鸡的气味扑面而来,正和邓名刚才猜测的样,砂锅里有两块黑色的香菇,发散着令人垂涎的香气。
邓名这句话入耳,文安之心里就咯噔声:“他果然识得!”
此时香菇只有福建浙江的些地方出产,生长在种特殊的木头上,也只有使用这种树木才能得到特有的气味。十七世纪还没有未来的控制养殖环境的能力,在其它地方养殖的虽然打着香菇的名义样子也有些近似,但没有香气,只能骗没见过正品的人。这点香菇是郑成功辗转进贡给天子的奢侈品中的部分,永历天子去年派人来奉节嘉奖文安之时送给他十个,都是原产地出产的正品,香气十分浓郁。
邓名如果不认识此物也不能就肯定他不是皇家子弟——以前地方上肯定年年都会进贡香菇入大内,但是毕竟十几年前北京就沦陷了,如果真像赵天霸所说的他是烈皇的后代,那个时候他应该还很小吧,居然会记得这么清楚。
闽浙带都是清廷占领区,因为常年战乱而导致生产流通萎缩,所以香菇才更加珍贵难得,般人没有这个口福。邓名若不是小时候品尝过,真不知道长大后还能有什么机会。文安之心念转动,连喝到口中的粥是什么味道都没感觉了。
“不过他周游甚广,不可以般人视之。”想到此处文安之就决定再试探下:“邓先生以前在哪里吃过香菇?”
“在家里,”邓名对野生香菇的产量毫无概念,以前在超市里他能看见大袋大袋的香菇,所以从未觉得这是种奢侈品:“香菇做什么菜都好。”
文安之心里又咯噔声,忍不住追问道:“邓先生家里常用香菇做菜吗?”
“有时吧,炖肉,蒸鱼,炒个香菇肉丝,或是香菇油菜之类的。”邓名随口答道。
“嗯,用香菇炒油菜吗?”文安之的语气变得有点古怪。
“是啊,”这个问题让邓名也感到迷惑,这不是常见菜么,满大街的馆子里都有。突然他灵光闪,记起以前去南方的时候,浙江带的人管油菜叫青菜,连忙补充道:“油菜就是青菜。”
文安之盯着邓名看了两眼,确信自己不会看走眼,此人说的确实是实话,看起来他家里就曾把稀罕的香菇用来炒油菜,而且这年轻人心里显然就没把来自原产地的香菇当成什么了不得的奢侈品,地位和青菜相去不远。
心里暗叹了声,文安之觉得邓名以前的物质生活水平是自己闻所未闻的——二十世纪的物质生活水平本来就是十七世纪的人无法想像的,比这个时代人心目中的神仙所能享有的水平还要高出大截。
“给他吃了两个亏了。”文安之看到自己珍藏的东西根本没被客人当回事,心里也有些后悔。不过很快他就暗暗自嘲,压下这点小家子气的念头——虽然是天子大老远派人送来的东西,吃了就算了,终归还是不要太小气,对吧?
“老夫天启二年侥幸,赐进士及第。”文安之说话的时候,目光炯炯地看着邓名。
“哦,”邓名点儿也不明白对方的心理,看见文安之盯着自己看,估计对方话里有什么潜台词,但邓名想了半天也不明白,便猜测对方是不是想在外人面前炫耀下——虽然邓名觉得文安之这么大岁数没必要和自己炫耀,但他还是恭维了声:“督师大才。”
文安之听完真有点哭笑不得。进士及第固然是件了不起的事,但他又怎么会有心思在这么个年轻后生面前显摆?文安之进步提醒道:“先帝悊皇帝天启皇帝赐老夫翰林院编修。”
“啊,”邓名原来不知道面前的文督师是位庶吉士,现在虽然知道了,但唯的感觉就是:“这个人念书念得是真好”,至于什么‘折’皇帝邓名根本不知道指的是谁。不过刚才文安之说过自己是天启二年中的进士,想来应该是指天启皇帝。邓名不敢去试探,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于是继续恭恭敬敬地说道:“督师才学过人,实至名归。”
文安之又认真地看了邓名会儿,观察对方是否在装糊涂。看上去他的表情是认真的,文安之轻轻叹了口气,自己的话都已经说得这么明白了,为啥对方还是听不懂呢?
“悊皇帝的隆恩,老夫几十年来未尝日忘怀。烈皇殉国,皇子不知所踪,老夫常常想,若是蒙天之幸遇到烈皇的皇子,老夫便是拼却这条性命,也要保得皇子周全!”文安之话说得斩钉截铁,有金石之音。虽然他不喜欢这么露骨地表明态度,但对方死活就是听不懂,逼得他不得不明言。他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是崇祯的遗孤就赶快明说,我文安之可不是某个藩王简拔起来的臣子,而是堂堂的天子门生,是你皇伯钦点的翰林。即便是永历在位,我也绝对不会对你不利。
尽管之前有些迟钝,对文安之的暗示也缺乏理解,但这话出,邓名也明白了文安之在询问什么,邓名长叹声,起身谢罪道:“督师明鉴,我真不是什么失落在外的宗室,我更和烈皇毫无瓜葛。”
文安之目前还是永历朝廷的臣子,他刚才那番说辞如果流传出去,别人对他的评价难以预料:可能会称赞他忠心耿耿,也可能会责备他心怀二意。文安之下了很大的决心才说出如此明显的话,见邓名还在推三阻四,文安之顿时心中大怒,高声质问道:“你可是有怀疑老夫之意,信不过老夫说的话吗?”
高亢的声音在屋内隆隆作响,邓名知道对方已经生气了,但他心中也是叹息不已:你们或许会因为种种原因怀疑我的身份,可能也盼望着我真的是崇祯的皇子,眼下这种局面,你们甚至会觉得这是上天的奇迹。但只要我点头,你们马上就会问各种问题,若是没有见识的贫苦百姓也就罢了,说不定我还能蒙混过去,但在你们面前又怎么可能?我连崇祯的儿子该怎么排行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你们口中的三太子名字是什么。更不用说我还必须报出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些年的生活经过。我只有坚决否认条路,就算承认了是宗室,用不了会儿就会被揭穿。
所以邓名再次起身鞠躬谢罪:“督师息怒,在下确实只是个普通百姓。”
两人对峙了片刻,文安之见邓名丝毫没有改口之意,就无奈地送客了。
如果邓名承认自己是宗室,那文安之多半就会有疑心,可现在邓名口咬定自己不是,文安之反倒疑心他就是,只是因为某些难言之隐不能吐露实情。
“刚才我都说到那份上了,”文安之回忆,觉得从邓名的表情上看确实没有对自己的话有什么怀疑:“他还是不肯吐露身份,那应该确实不是烈皇遗孤。不知道是哪位大王之后?可若不是烈皇遗孤,这些皇城的画又从何说起”
文安之当然不敢画皇城,也没看见有谁画过,不过各地王府中有什么规矩他就不知道了,琢磨了片刻后想到个理由:“可能各个王府里保存有皇宫的图画,让藩地的亲王也能够知晓敬拜。”
“莫不是唐王!”文安之推敲哪位大王之后会在自己面前百般抵赖身份。他心中动,当年隆武帝殉国后,小唐王也就是邵武帝和永历帝争夺帝位,曾经打得十分激烈,永历度被小唐王的军队追击得十分狼狈。而后来小唐王被清兵俘虏杀害,也可以说是为了争夺帝位,把主力都用去攻打永历了。
文安之越想越有道理:“广州城破,小唐王和苏学士殉难时,纷纷传说有太监带着世子逃走。可世子当时才五岁,后来也没有了音信,大家都觉得在这乱世中夭折了也没什么奇怪的,嗯,年纪好像倒是对上了。”
隆武帝邵武帝较其他宗室大王要勇敢得多,都曾亲临前线鼓舞军心士气,文安之看来邓名的作战风格完全是前人遗传——由于不再怀疑邓名是骗子,那么邓名的功绩就得到了文安之的客观正视。现在他对邓名的评价已经很高,内心里其实也很期盼他确实有皇家血脉,能在大厦将倾的时候出来振奋人心。
如果邓名是少唐王的话,那么他之前对文安之的戒备就变得可以理解。因为隆武曾征召文安之为官,但是他没有应征,反倒是永历招他就出来就任督师,在有心人眼睛里,自然是文安之对唐王系心怀不满的表现。虽然这并非文安之的本心,但也能够理解这种想法,想到这里文安之就决定明天再去旁敲侧击番。
第二天文安之小心翼翼地提了提唐王,果然不出他所料,邓名对隆武邵武的热情显然要高于崇祯。
邓名被明军误认为崇祯的后代已经好多日子了,现在只要听到有人提到崇祯他就神经紧张,全神戒备以防说错话,而对唐王就没有这么多顾虑。而且隆武天子的勇气邓名也略有所闻,觉得这个南明天子与众不同,自然话就多了些——周围的人都是大明的臣子,我不好称赞崇祯,怕你们误会,可是歌颂几句隆武总没有问题,投你们所好吧?
回到书房后,文安之微微笑,自言自语了句:“便宜大木郑成功号大木了。”
文安之提笔写信,写完后将赵天霸招来,对他直言相告:“老夫觉得邓先生很可能是少唐王,打算把这件事告诉延平郑成功,老夫手边没有得力的人手,你愿意去福建趟么?”
赵天霸低下头思索着,对方对自己没有隐瞒,但他能不能同意甚至促成这件事呢?郑成功如果是听说唐王之后有可能还在世,他觉得自己多了盼头就可能为明朝更加出力。如果邓名真是少唐王,而且得到了郑家的支持,那将来西营拥立的永历天子怎么办?若是有什么变故,西营又该如何自处?
“门户之见啊。”文安之看出赵天霸的犹豫,轻轻叹了口气:“赵千户,若是放在两年前,晋王威震湖广的时候,你去不去老夫都不会劝句,可眼下眼下难道还是能有门户之见的时候么?”
赵天霸抬起头,看着面前的老督师。
弘光隆武都曾经征召他为官,当时文安之觉得自己已经年过花甲无法承担重任,所以没有出山。但到了永历朝廷已经危如累卵的时候,文安之不顾自己已经接近八十,毅然出仕这个朝不保夕的政权。这段时间以来,听说清兵攻打昆明,文安之不顾颠簸劳累,聚集众将反攻,还亲自率兵出征重庆。“拼老命”这句话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用来形容做事努力,但对文安之来说却是真真切切的事实。
“卑职明日就启程赶去福建,定把督师的书信平安送到延平手中。”赵天霸慨然应承道。这路上虽然会遇到众多艰难险阻,不过他倒是很有信心。交下任务后,文安之又教导了赵天霸会儿,告诉他若是郑成功询问应该如何作答。
福建,厦门
这几天守卫在帅帐外的明军士兵增加了至少倍,人人屏息静气,不要说窃窃私语,就连大气也不敢透口,生怕发出星半点的喧哗之声。因为有贵客到,大明兵部尚书张煌言不久前刚刚从舟山赶来,与延平郡王商议军机大事。
两人已经连续商议了数日,今天返回住所时,张煌言脸上颇有些兴奋之色,和身边的幕僚亲卫们说道:“决定了,我们要攻打南京!”
“啊。”闻言这些人顿时都发出惊呼声。这几天张煌言和郑成功直是两个人密谈,所以连二人的心腹也不知道他们都谈了些什么。不过现在已经有了结论,就需要向心腹部下透露点以开始前期准备。
清军这些年对沿海地区的明军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坚持在两广福建沿海带的明军不断放弃他们的根据地,向延平郡王这里聚集过来,这虽然让郑成功的实力大增,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日益庞大的军队的粮饷从何而来?
抵达厦门后,张煌言就听到郑成功叫苦,说他手下的兵马已经超过十四万,而且还在不断增多,这么庞大的军队加上军属,就是夺取半个福建养起来都不是容易的事。眼下郑成功还有些储备,这些军队也带来了些家底,可是坐吃山空,郑成功也没有能变出军粮的聚宝盆。同样的问题也在困扰着张煌言,浙江山东带的抵抗运动旋起旋灭,战败的义军若是有机会就会逃向舟山,眼下张煌言也有了四万大军,单凭舟山群岛他根本养不起。
和郑成功样,张煌言新增的大军不像他们原来的嫡系那么容易控制,军中鱼龙混杂,来自五湖四海,军中的纠纷和矛盾也是不断增加。如果不能靠场胜利树立起威望,靠夺取大片的领地来养活军人军属,那张煌言估计军队的战斗力会在半年到年物资耗尽后开始急剧下降。
几天讨论的过程中,张煌言和郑成功致否决了在福建或是浙江沿海小打小闹的计划,浙东闽东的山区出产根本不敷所需。南京!也只有南京才有足够大的影响力,只有取得江南的大片领土才能养活郑成功张煌言手中的近二十万大军和大军背后数不胜数的家眷。
“鞑子为了进攻云贵,抽调了全国四方的精锐,江南也不例外,不光是军队,水师也纷纷抽调去上游,保护粮船不被文督师拦截。南京空虚,断断无法抵挡我二十万官兵的雷霆击。”简要介绍了些达成的计划后,张煌言对这些心腹说出了自己的顾虑:“但是可虑的是攻下南京后。”
“怎么,”立刻就有个年轻的幕僚问道:“延平还不愿意拥戴鲁王吗?”
“是啊。”张煌言没有明说,但对郑成功有所暗示:西南战事似乎对朝廷不是很有利,若是事有不测的话,张煌言建议拥戴曾经的鲁监国继承大统。但郑成功打着哈哈就把话题岔过去了,根本不接张煌言这个话茬。
对此张煌言束手无策,他身边的幕僚也没有什么好主意。当年小唐王和永历天子打得你死我活,谁都知道郑成功是唐王的铁杆,老唐王赐给郑成功国姓不说,还赐给他“成功”这个名。
“是不是因为他们父子当年奉隆武的命令杀害了监国的大臣事?”有个幕僚问道。
“鲁王说了,此事他早不计较了。”张煌言答道。
“那是为了郑家曾奉唐王之命抢夺鲁王的军粮?”
“鲁王说此事也不计较了。”张煌言表示鲁王的这层好意他也转达过。
“那就是为了当年阻挡鲁王招兵的事?”
“还是他参与胁迫威逼鲁王放弃监国的名义?”
又有几个人七嘴八舌地猜了通,张煌言始终摇头。鲁王的宽宏大度他反复和郑成功说过:“不是,鲁王同样说过,这些事情他早就全不放在心上了。”
“所以危险还是在收复南京之后,”张煌言对幕僚们讲道:“搞不好延平是在琢磨着要从哪里给唐王过继个嗣子,所以此战我们既不能不出兵,也不能完全和延平合军”总之就是不能让郑成功个人大包大揽的把功劳都拿走:“到时候要是延平露出这个意思,我们定要据理力争,打消他这个念头。”
客客气气地送走了张煌言,郑成功在营帐中沉思,不是思考攻打南京的军务——南京空虚,这个应该问题不大,而是在思考攻下南京之后该如何行事。
自古以来,功大莫过于拥立,反过来说就是罪大莫过于拥立错误。远的不说,看看本朝的于谦于少保,天大的功劳样难逃死。于少保可还没有像郑成功这样领兵和天子对着干过哪。每当郑成功想起有天永历天子会君临天下时,都感到无尽的恐惧和绝望。
张煌言和自己本来是同病相怜,但看到有机会攻陷南京后就心思开始活动了,还说什么鲁王宽宏大量既往不咎:“鲁王和我的仇点都不比永历天子和我的仇小。说什么过去十数年的事情都不放在心上了,可不放在心上怎么还条条都记得那么清楚?”
可惜唐王绝嗣了。虽然广州城破时听说世子被人抱着逃走,但日后郑成功怎么打探也没有音讯,显然是夭折了,不然没有道理这么多年也不找到自己的军中。好几次郑成功都暗下狠心要找人冒名顶替,但想来张煌言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最后还是作罢。
“这次收复南京那是天大的功劳,我要先在太祖的孝陵上好好哭场,城破后再好好哭场,然后就挑个宗室子弟过继给唐王。”郑成功也知道这样做不合礼法,不合臣节,肯定会遭到激烈反对,不过事关家族命运,而且办成了又是桩拥立大功:“嗯,我随军带去个,等破城后就在孝陵上把这事办了!”
笔者按:大纲倒是有,但是存稿严重紧张,商量下,为了质量考虑,今天更个六千字,明天争取也更个六千字,周末就不双更了,怎么样?
第34节动摇
邓名的军队抵达奉节之后,文安之很快就接过对谭文余部的指挥权,而周开荒也要出发返回大昌向袁宗第报到。
奉节的切事物都有人负责管理,对将士们论功行赏的事宜自然也轮不到邓名插嘴,邓名闲来无事就在奉节周围闲逛。邓名本来希望赵天霸能够给自己做个导游,因为他听说赵天霸同样没有固定的工作,但文安之告诉他赵天霸另有任务,已经带着几个随从星夜出发离开了奉节。
奉节人生地不熟,邓名就向文安之讨要向导,对他的安全问题文督师同样非常关切,就打算给他派队士兵充作护卫。不想听说此事后,立刻就有几个人自告奋勇,全是万县战时跟随邓名诱敌的护卫。除去受伤阵亡的战士以外,剩下的十四人中有八个原来是谭文的手下,掌旗手同样是原万县军,这九个人起向文安之请缨到邓名身边充任随卫。
般这种调动都需要原来的顶头上司点头,而且容易留下背叛恩主的坏名声,但这九个人中有七个的长官都已经在重庆战中失踪,还有个人的长官是李星汉,他和最后个人的长官都心甘情愿地把手下的壮士派给邓名,就连邓名需要卫队这件事都是他们主动告诉手下并鼓励他们去自荐的。
邓名知道这九个人都是身手了得的好汉,根据他已经了解到的这个时代习惯,李星汉他们肯割爱是件很大的人情,因此收下来人后就跑去向两位军官致谢。见邓名专程赶来道谢,两人都满脸通红连称不敢,算上从重庆北岸渡江脱险,他们都欠邓名三次救命之恩,而且因为两战的功绩文安之还有可能获得嘉奖和晋升。李星汉他们既然到了奉节,以后就不会再归邓名指挥,将来也未必会起行事,这也算是他们的临别“赠礼”了,倒是邓名对他们拿人送礼颇有些不适应。
距离奉节不远就是白帝城,邓名等人乘船驶到山脚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船太小了,仰望着头顶上的白帝城巍峨高耸,就好像坐落在仙山顶上般。
“这里就是草堂湖。”登岸后,文安之派来的向导指着白帝城背后的片湖区给邓名介绍。
本来以为卫士可以兼任向导,不想清色都是原来的万县兵,对此地同样是无所知。如果是邓名的前世,会觉得万县人没来过奉节是件不可想象的事情,但这个时代没有汽车没有轮船,虽然两地距离不过二百里,般的万县人可能辈子也不会考虑跋山涉水历尽辛苦地到奉节旅游趟。
“草堂在哪里?”马上就有个人问道,此人名叫武三。
“那里不是有个?”另外个卫士替向导答道,伸手指着远处的间茅屋,这个卫士的名字和前面个有点像,叫吴三。
“草堂湖叫这个名字有好几百年了吧,”向导哈哈笑起来:“当年有个大诗人在这里居住,他的草屋也早就坏了。”
“是杜甫吗?”邓名听到草堂湖这个名字,觉得可能与杜甫有关。
“邓先生明见。”向导愣,随即就笑着点头。
草堂湖里停泊着不少船只,有些还是邓名从谭诣那里缴获回来的。向导告诉他,奉节带的明军水师平时就驻扎在草堂湖中,西面的奉节和东面的白帝城上都有嘹望哨和烽火台,若是发现清军运输舰队就会发信号给水师。如果清军水师势力庞大,明军就继续呆在安全的草堂湖中,若是清军护卫船只不足,明军就会杀出来拦截。
“鞑子的船想从下游开到重庆,就要经过三峡和奉节,整个三峡沿途都有我们的拦截,白帝城这里是最后关。”
据向导所说,过去十年,清军水师直难以通过这层层的阻击,若是想进攻四川腹地只能从汉中线运粮。去年虽然从下游调来了不计其数的船只给粮船保驾护航,但是借助地利,明军依旧成功地拦截了很多清军的辎重。清军在这条路上要时刻戒备,始终保持队形,若是队伍分散脱节就可能受到明军的攻击,至于落单掉队的当然更是绝无生理。
“最近两个月以来,鞑子的船还很多么?”邓名问道。
“少多了,最近十几天更是没有船还敢来。”向导得意地说道:“这三峡里已经不知道留下了鞑子多少人和船了。”
邓名却不像向导那么乐观。在他看来,清兵若是不顾切地拼命向重庆运输物资,那说明吴三桂大军吃紧。重庆战后,川鄂明军水师遭到重创,但清军却突然不走这条水路了,那只能说明吴三桂的进展顺利,他们觉得已经没有必要损失船只付出这种代价了。
白帝城是刘备去世之处。向导是本地人,因为口齿伶俐被文安之特别挑出来的,他沿途就给邓名行讲述有关刘备的事迹,以及白帝城名字的由来:
“就在这个地方,汉朝的公孙弘梦见有白龙冲天而起,以为是上天要他代汉为天子的征兆,就修建了座城池起名叫白帝城,并且定都这里,没想到却被汉光武帝剿灭”
“这里就是昭烈天子托孤之地啊,就在这个地方,昭烈天子让后主拜诸葛丞相为相父”
邓名和卫士们都兴致勃勃地观看导游指给他们的个个地点。
“君才能胜曹家小儿十倍,必能定天下,吾儿可辅则辅之,不能辅则可取而代之。”在刘备托孤的地方,武三突然大声朗诵起来,这举动吓了邓名跳。这个卫士字不识,竟然能口气背诵出这段文绉绉的词句,然后,武三还语调越发高昂地发出声感慨:“壮哉,我大汉天子。”
在武三激|情澎湃的时候,邓名突然想起来件事:这些人平时都极其看重尊卑上下,赵天霸还曾经对自己直呼刘秀的名字有些不满,怎么这个武三竟然管魏天子叫小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壮哉,诸葛丞相!”同样个字不识的吴三也跟着大喊起来。
周围的石崖上刻写着历代文人留下的诗句,词句铿锵,笔迹龙飞凤舞,邓名的心中突然也是阵感动。以前邓名接触三国故事的时候,并没有仔细想过刘备临终的心情,现在想想,除了刘备以外,好像也没有哪个皇帝会在临死前,对即将在主幼国疑的形势下掌握大权的重臣说出这种类似禅让的遗言,更常见的手段倒是用杯毒酒带上重臣和自己起走人。
“要是诸葛亮真有二心的话,将来倒可以用刘备的话作口实,就是当时没有二心,日后反复念叨着这几句,也能刺激出篡位的念头了吧?难得刘备如此信得过诸葛亮而且诸葛武侯还当真心无杂念。”邓名在心中默默想着:“不久以后曹家那边托孤时,好像也类似于这手,让太子抱着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当时还痛哭流涕表白了场,可是等不了多久就篡位了。嗯,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夫妻父子都毫无人情可言,真难得诸葛丞相毫不动心啊。”
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记得这段往事,千古以来更有无数人到此凭吊,实在是因为这种把诺言信义和友情看得比皇权还重要的人实在太少了啊。邓名还记得,在他的前世的历史上,康熙皇帝就对此事不屑顾,认为刘备不会信得过诸葛亮的品行,而诸葛亮也不过是装模作样。
据康熙判断,刘备的身后肯定会密布甲士,如果诸葛亮神色稍有不对就冲上来把他剁成肉酱,诸葛亮只不过是看破了刘备的阴谋,所以忠言马上脱口而出。不过难道刘备的甲士还能跟诸葛亮辈子么?口不应心难道能口不应心辈子么?
康熙好像也是被他的父亲福临托付给顾命大臣的,后来康熙还宰了其中的个。贼人眼里全天下都是贼,福临托孤的时候说不定床后密布甲士,若是索尼鳌拜他们个神色不对,就会冲出来把这些个奴才剁成肉酱。像康熙这么自恋的人,怎么能容忍刘备诸葛亮君臣相得的程度超过他爸和鳌拜呢
邓名还在浮想联翩的时候,向导打断了他的思绪:“邓先生,看,那就是夔门。”
从白帝城东面的嘹望台上,可以将夔门览无遗。高耸的山峦好像被利斧劈开条缝,背后浅灰色的山峰在云雾中影影绰绰,在两边宏伟的巨山映衬下,流入夔门的长江就好似条白色的小溪,水面的船只更小的如同蚁虫般。目光从夔门那里沿着长江移动到脚下,没错,身边翻腾咆哮的宽阔江水,和远处像是条纤细银蛇的水流确实是同条河。
邓名走上来的时候,岗哨上的明军士兵纷纷向他行礼——现在奉节带的守军都知道他力克谭弘谭诣的两次胜仗。行礼完毕,这些士兵马上就又转过身去,目不转睛地看着夔门的方向,监视着长江上的动静。
“只要有船从夔门驶出,从这里就可以眼看到。”向导给邓名介绍着地理,顺便带上历史故事:“当年昭烈天子在夷陵被东吴打败,退回白帝城,赵子龙将军就赶到这里,亲自站在这个位置上向东看,只要吴兵敢追来他就要迎头痛击。”
这个故事自然又引起卫士们的阵热烈讨论,不过邓名却突然感到阵悲观和绝望:
就算大败了谭弘谭诣,也只是击败了两个叛将而已,万县本来稳稳控制在明军手中,现在虽然没直接落到清兵手里但也岌岌可危。以诸葛丞相那样的能力,赵云等人的忠诚勇敢,团结心也没能恢复中原兴复汉室,现在四川这样残破,周围全是敌人,又连重庆都丢了,还能支持几年?
邓名意识到经过这两战后,他已经引起了清廷注意,就是想隐姓埋名估计都做不到,而且有了这段经历后,他也不愿意再考虑剃发做个顺民:“我是不是应该想办法到海边去,出海。”邓名环顾了周围的卫士眼,心里琢磨着:“要是能在海外找个岛屿,说不定还可以坚持抵抗。如果实在不行,或许可以下南洋?”
在白帝城周围游玩了几天后,文安之又把邓名请过去说?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