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耽美小说 > 论语力最新章节 > 第4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论语力 第4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9年被选为国庆十周年海军仪仗队护旗手。1970年复员,进入山东外贸食品船队,往返于中日航线,于2005年病逝。母亲刘穆,1957年毕业于北京护士学校,后分配到国家机关北戴河医院工作,后转到青岛市市立医院工作,现退休。

  在日奋斗:墙里开花墙外香(1)

  我是一位在日本生活打拼了24年的人,可以说我的人生几乎有一半时间是在日本度过的。我是孔氏家族的子孙,把孔子思想推向世界不仅是祖辈的心愿,同时也是我的心愿。作为孔家的子孙,我把这份心愿看得很重很重,想用一辈子去实现,去为祖先圆上恢复周礼求得和谐社会这个梦

  4岁读《论语》,20岁学日语,24岁当记者,27岁赴日留学,38岁在日创办首份华人日文报纸,45岁写《新论语学》,49岁翻译《于丹〈论语〉心得》……我的所有故事,都和《论语》有关,和日本有缘。

  我20岁考上了山东大学日语系。“我父亲孔繁宗是新中国第一代潜艇兵,1959年国庆阅兵式上,他作为海军标兵,曾经担任过海军仪仗队护旗手。70年代,父亲复员之后分配到山东外贸船队,主要跑中日之间的航线。在我上中学的时候,他从日本接船回来给我带回日文版的《论语》。我一看都能看懂,于是就对日语产生了兴趣,想以后学英日两门语言。但考大学那会儿只能选一门,我就选了日语。父亲以前带回来的日语书后来全变成了我的财富。”

  毕业后,我顺利地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单位——人民画报社,做了一名日文编辑。一天,看到日本《朝日新闻》报上有介绍日中留学交流协会事务局长的文章,我很激动,立刻给对方写信表达了想去日本留学的愿望,没想到很快得到了回复。对方盛邀我赴日,并安排到上智大学研究生院新闻系留学。

  日本出版的有关孔子和《论语》的书要比国内多得多,我几乎收藏了日本近代所出版的这方面的著作。从江户时代就开始普及《论语》,日本哲学思想的土壤很肥沃,非常适合孔子思想的推广。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我想,孔子在国内开的花,我能不能让它在日本香起来呢?为了这个梦想,我23年来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在日本普及孔子思想,弘扬中国文化。

  花开容易盛开难。所幸我读的专业跟于丹一样是新闻传播学,我知道该如何在异国他乡去普及《论语》和孔子的思想。在日本上智大学院新闻专业从硕士读到博士,一读就是十年。硕士论文为中国近代新闻史的源流,在日本新闻界引起相当大的震动,成书后一直被选作日本大学新闻专业的教材。1995年,我独发奇想,历经十年的研究整理,提交了博士论文《论语、孔子与大众传播》,这一举让日本人对我这位孔子子孙另眼相看,也让当时的世界传媒研究界不得不承认,孔子就是大众传播学的鼻祖。

  正像于丹教授对我说的那样,“原来大哥这位孔家后人的理论和我不谋而合,让我在今天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或许我已经预料到今天会通过传媒这一崭新的手段,即电视这一传播平台会轻而易举地把孔子思想推广普及开来。我在日本也是利用电视和讲演的平台,二十多年来不懈努力,抱着传播孔学的信念跑遍日本列岛,把《论语》和孔子传播到了日本人的心中。可以说今天一亿三千多万日本国民,都知道孔子75代直系孙孔健在日本讲习《论语》,推广中国文化。我的中英日韩四国对译《论语》、《孔子家的家训》、《论语和日本人》、《孔子学系列丛书》、《孔子演义》、《新论语学》、《真说人间孔子》、《左手论语、右手算盘》、《儒教真经》、《论语感悟》、《孔子基因促成征服日本人》、《论语的智慧补品》、《孔子一日一语》、《孔子大全集》等都已成为日本图书馆学《论语》的最佳参考书,自己也成为日本公认的孔子研究家。

  在大学院读博士生时,我是新闻专业博士生,在日本创办了世界第一份日文的中国信息报《中国巨龙》(周报)。在人民大会堂,当时的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李源潮亲自主持了创刊大会。为了传播孔子和中国文化,我投入所有个人资产,不惜举债把《中国巨龙》报办到今天。

  虽然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学走了中国的文化,但在日本历史上却没有一份能让日本人读懂中国和孔子的日语报纸和刊物。我是中国外文局出身,深知国家每年投上大量的资金在国内办日文刊物,然后寄到日本,结果是隔靴挠痒,起不到很大作用。我让日本人去写中国,去宣介中国文化,并且还在当地办报,效果就不一样了,语言准、时效快、还脱去国内那种八股式的外宣论调,让日本人更容易接受,同时又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传播开来,所以到现在《中国巨龙》报纸每周已发行到10万份,达到家喻户晓,遍布日本全国。

  除了创办报纸外,我还坚持写作,光是用日文写就的关于孔子思想和中日文化比较的著作就达70余本。我的《日本人永远不懂中国人》、《日本人的发想和中国人的发想》、《香港人、上海人、北京人》、《中国流不败的交涉术》、《中日难免一战》、《日本人如何在中国赚大钱》、《中国人的处世哲学》等都销售在10万册以上,《君子的条件》、《越忙越穷的道理》、《中国人的真面目》、《中国人的品质》、《钢样做事、水样做人》、《日本人经商66秘诀》、《破解日本人的密码》、《麻辣中国人和辣根日本人》、《西南丝路》也被选入日本中国入门书目,自己经常成为日本的排行榜作家。

  日本媒体把我列入日本演讲师百强榜,每年接受演讲的邀请多达百场。从日本列岛的南端到北部,我每次的演讲都是围绕着《论语》,讲述中日文化的差异,讲述中国文化的仁义之心。日本人称自己为“孔子思想的传道者”“中日交流的民间文化大使”。

  百忙之余,我还安排了今年1月份于丹访日的全部行程。从东京到秋田,从秋田到冲绳,最后又回到东京。我利用自己在日本的人脉关系,带领于丹教授走进了日本的首相府,福田康夫首相会见了于丹教授。将于丹的书翻译到日本,把于丹的演讲推上日本人的讲堂,又让于丹在日本培养了成千上万的粉丝。

  我要替孔家众多的子孙感谢于丹。向世界推广孔子文化,这是我们孔家祖辈2500年来未实现的梦,今天终于通过于丹得以圆梦。

  华人小说吧 m.hrsxb

  每天把《论语》带在身边

  我有个提议,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宾馆里每个房间都应该放一本《论语》。西方放《圣经》,而《论语》是我们东方的圣经。

  在我鼓鼓的公文包中,总有一件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论语》。我每天把它带在身旁,有空就读一点。已经读了无数遍了,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论语》是人生最好的助推器,正是它把我推到了“知天命”的50岁。

  我翻译《于丹〈论语〉心得》(日文版名《论语力》),那我自己的心得呢?

  《论语》中“仁”字被提及了100多次,那是孔子在百遍的告知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仁爱。而给我们启发最大的还是“温故而知新”。没有“温故”,就没有对比。混日子永远是故,不是新。

  多年来,我就是以这样积极的心态来生活的。去年,我和于丹相约一起参加了孔子祭。祭拜祖先对于我来说是“温故”,如何将古老的孔子思想注入新的活力才是我真正在思考的。

  《论语》不单是一本孔子和学生的对话录,更是一门学科。我下个学期要在日本sbi大学院开设“论语学”这门课。不久还要通过中华书局出版中日文对照的《论语》。总之,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还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对于净化人们的心灵,对于抑制当前社会的浮躁风气都还是很有必要的……

  只要谈到孔子思想,我就像痴迷一般,不论多么疲倦,我会马上精神抖擞,我不仅在实现着爷爷还有祖辈未实现的旧梦,更在用行动打造着自己的新梦。

  万代一宗的天下第一家孔族渊源

  孔家的历史荣誉

  在古代宗法社会中有姓有氏,姓以纪起源,氏以纪其流。孔子先世原为子姓,自孔子六世祖孔父嘉起,因“五世亲尽,别为公族”,乃以字为氏,是为孔氏之始。至孔子时,姓氏不再两存,以氏为姓,所以孔族尊孔子为一世祖。

  孔子有儿名孟皮,当然也姓孔。其子孔忠,字子蔑,也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但其后无传。孟皮有女,由孔子主婚,嫁给他的弟子南宫适,其子孙已非孔氏。所以后世孔姓基本上都是孔子的后裔。

  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是为二世祖;鲤子孔伋,字子思,是为三世祖。其后有白、求、箕、穿、谦等共8代都是单传。孔谦生了鲋、腾、树三子,可是孔鲋之后只传了8代即绝。孔树传了6代,亦绝。只有孔腾的子孙传了下来,世代繁衍,人丁兴旺,成为后世的孔族。这也是件巧事,历代都有独子。如果其中任何一代绝嗣,那也就没有孔族了。

  孔鲤所以名鲤,有个传说是因出生之日正巧鲁昭公赐给孔子一条鲤鱼,因以为名,可是孔子当年才20岁,不过在三卿之一季氏家里当个委吏,不大会因生子而受鲁君之赐。所以也有人说,可能是孔子事先参加了鲁君捕鱼为娱的活动,例可得赐,非因生子。两说不知谁是。然而,后世孔族为避二世祖名讳,

  习惯上把鲤鱼称为红鱼或福鱼。祭祀时也不用鲤鱼。

  孔鲤生平,无多事迹可述。宋徽宗追谥为“泗水侯”。

  孔伋上承曾子,下启孟子,后世尊为述圣,孟子受教于子思,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思想,被称为思孟学派。传子思为《中庸》作者,有人存疑,宋徽宗追谥之为“沂水侯”。元文宗又追谥为“沂国述圣公”。

  孔鲋是孔子九世孙,又名甲,字子鱼,秦末儒生,因抗拒秦始皇的焚书、不避危祸,将家藏儒学典籍如《论语》、《礼记》、《孝经》等偷藏于孔子故宅墙壁内,自己参加了陈胜起义的农民军。不久又因政见不合,辞退隐居。藏书的秘密也随他而终。

  直到100多年后,汉景帝封其子刘余为鲁公王,都于曲阜,为扩建宫室,拆去孔子故宅,不料在夹墙里发现了当年的竹简藏书。字为蝌蚪文,与当时习用经典的内容有所不同,被称为“孔壁古文”。秦皇焚书,孔鲋藏书,破坏与保存中国文化成为鲜明强烈的对比。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地位日益尊崇,孔子学术被封为万世不易的经典和历朝历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孔子从一个没落贵族的子弟,到被称为“素王”——无冕之王。孔子个人也被一再追封加谥,在“褒成宣尼宫”到“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一直到“大成至圣先师”,与先祖地位共同进阶的,是嫡传子孙的位阶。

  刘邦一统中原后,于公元前195年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同时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令其主持孔子祀事。后来汉元帝诏以孔子第13代孙孔霸以所食邑托孔子,这是孔子后裔世袭爵位奉祀的开始。

  数十代间,孔子嫡传由“君”而“侯”,至唐玄宗年间,改封孔子第35代孙孔之为文宣公,这一爵位一直沿袭到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当时仁宗赵祯认为:“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而遵以王爵,封其嗣褒圣为文宣公,孔氏子孙去国号而袭谥号,礼之失也。”因而,改封孔子第46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后来一度有改为“奉圣公”,但旋即于崇宁三年(1104年)又改为衍圣公。

  从此,衍圣公这一爵位一直沿袭了长达八百余年。

  孔府、孔庙、孔林合称“三孔”(1)

  孔子的家乡在中国的山东省曲阜市。从孔子开始算起到我这一代是第75代,经历了2500多年。祖先们世世代代都在这里生活。孔府也是孔子后裔们一直居住的府第,外观呈宫殿式,坐北朝南三启六扇镶红边的黑漆大门。门的上方悬挂着用金文字书写的“圣府”的匾额。这就是孔府在中国被称为“天下第一家”的孔子子孙们的家。

  孔子在世的时候,曲阜这个地方只不过是个远离市镇的小巷子。现在,孔府大门的旁边有了一个两扇的小门,据说那是孔子故居的门。据说孔子一生非常清贫,全家只有三间住房。

  我小的时候祖父带我去过几次“三孔”,在孔子故居的旁边有一口古井,这个地方用石头栏杆围了起来,据说这是孔子母亲当年提水的地方。据说皇帝以前来此视察时,就说要大臣们经常喝这口古井的水。

  而且在古井的旁边有一台破旧的车子,传闻说那是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03)孔子到中原一带被分割为鲁、宋、卫、陈、齐、楚等各国巡游时所乘坐的。

  孔子死后200年左右,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9—前87)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教的正统性,第一次宣布儒教成为国家正式的教义,孔子的典籍成为学者和政治家们的主要学习书籍。

  据史书记载,历代帝王中来到孔子庙巡游的有前汉的高祖刘邦、后汉的明帝刘庄、后汉的章帝刘坦、汉朝的安帝刘佑、魏朝的文帝曹丕、唐朝的高帝李治、后周的太祖郭威、宋朝的仁宗赵祯、清朝的圣祖玄烨(康熙帝)等历代皇帝。

  每每祭孔时这些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都对先祖孔子行叩拜大礼,这可是历史上任何一个贵族不曾享受过的礼遇。

  解放以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胡耀邦、###、###等国家领导人都来曲阜访问、拜过孔子。蒋介石、冯玉祥、孔祥熙等人也都先后来过。

  明清时代,孔子的子孙在皇宫内可以跟皇帝并行,并得到在北京的紫禁城(故宫)内骑马等的特别许可。后裔的代表衍圣公进京时,总是有颜回、孟子的后裔、儒教的老师们随行。每年祭孔时,皇帝巡游到此跟与孔子的后裔们一起拜谒孔子,此时,孔家与宫廷礼节一样鸣放十三响礼炮。

  自从我懂事开始就经常听祖父孔庆功说:“孔府不仅是公爵的宅邸,也是圣人的家啊。那可是‘天下第一家’呀,是比皇帝家族还要了不起的家啊。”

  确实是这样的,皇帝仅仅是一朝一代的大贵族,而孔府家族却是二千年来世世代代的贵族。

  从汉高祖、唐玄宗到宋仁宗都把孔子的后裔奉若神明,特别在明代皇帝将“衍圣公”由三品官升为一品官,列为文臣之首,明清时还特准许衍圣公在皇宫御道上并行。在紫禁城骑马,还陪同皇帝“临雍”(视察学务),衍圣公每次来京,诸贤后裔,五经博士,四陪十二者百十多人也都随同前来。

  宋朝以前,孔子后裔在阙里的宅第称为“袭封宅”。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年)始建“衍圣公府”,以后历代均有所扩建。孔府占地200多亩,有厅、堂、楼、殿四百六十多间,还有一些门坊、花园等。雕梁画栋、奇花异石、凉亭曲桥。称得上是中国最大、最豪华的贵族府第。整个布局是前衙后宅,分为中、东、西三路,与北京故宫相似。中路前为官衙后为内宅、花园,西面是衍圣公接待贵宾、学礼、读书的地方,东路有家庙、祠堂,还有亲属的住所。二门里有座“重光门”,使在院中孤零零地盖起一座双层飞檐的门坊,斗栱建筑的屋顶,八个倒垂的木雕花蕾,门下有石鼓夹抱,左右无墙,平时关闭,从两侧通过,只有在皇帝出巡或祭孔时才能在十三声礼炮声中打开。这是一般官宦人家所没有的,只有烈士封侯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

  孔府的两侧,一墙之隔,便是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孔庙。孔庙更大,有300多亩,古木参天,碑碣如林,厅、堂、殿、庑466间。在正殿大成殿前的平台上,围着曲曲折折的汉白玉栏杆。双层飞檐下有十根龙拄,每根都雕镌着石龙,以及明珠、云头,镂空雕刻,功力极深,在阳光照射下,只见云龙飞舞而不见石柱,连北京故宫龙拄也不能媲美。据说每当皇帝来此出巡,十根龙拄都要用黄绸包裹,以免引起皇帝忌讳。孔庙里还有我国是大名楼之一的藏奎文阁,高耸入云,光彩夺目。我小时候背过赞美奎文阁的句子:

  “嵯峨俊阁入宫墙,上有云梯百尺长。”

  此外还有孔子讲学的地方——杏坛,孔子教给儿子习礼的地方——诗礼堂,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寝殿,孔子手植桧树,十三碑亭,以及自鲁以来汉、魏、宋、元、明、清的大量珍贵石碑、门坊和其他古迹。

  孔府的北面,穿过三里多长古柏森森的神道,就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孔林。孔林内老柏古桧,青翠苍郁,四周林墙长达十五华里,占地3000多亩,是我最大的人造园林。60多座楼、亭、殿、堂隐现在密林深处,还有上千的古代碑碣和丰富的地下文物。

  孔府、孔庙、孔林合称为“三孔”。“三孔”古迹驰名中外,对于研究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书法演变等,都有珍贵的价值,因此素有“东方文化宝库”之称。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华人小说吧

  早就取好的孔子后裔的辈分

  如果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孔姓名字的前一个字多是“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十个字中的某一个字。这是因为孔族取名都要按照行辈用字的规定,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孔子的第若干代孙。

  孔族行辈用字旧称“吉字”,共50个,是历代留下来的,起源于朱元璋的赐字。在此以前取名并无定规。

  明初朱元璋此孔氏八辈8个字供取名用。其后因在洪武元年袭封孔希学为第56代衍圣公、洪武17年又袭封孔讷第57代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成为十个字,即:希彦公彦承,弘文惠尚胤(清代为避雍正帝讳,改胤为衍)。

  明天启间,这10个字仍不够用,由第65代衍圣公孔胤(衍)植奏准后续上20个字,即: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依此,从56代的“希”到85代的“扬”都有固定用字。目前存世的孔姓,辈分最高的约为第71代的“昭”,最低的是第80代“佑”。所以我在本章开始时说当前所见不出这十个字。

  民国后孔令贻又另立了20个字,于民国八年咨请北洋政府核准公布成为第81代至100代的用字。即:“建道敦安定、樊修 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续昌”。次年,以孔德成“宗府布告”名义公布于孔庙诗礼堂,列出前后各20个字,规定“如果有人不依行辈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准入谱”,这也是过去一贯的规定。

  在日本,天皇家族也是世代相传,但我认为在中国只有孔子家族能做到这样世代相传,从不乱辈,并传至110代。

  孔子子孙的特点是它的名字在出生之前其辈名就起好了。实际上我的本名叫孔祥林,这个“祥”字就决定了我是第75代。我的父亲叫孔繁宗,“繁”字也是早就确定了的。还有,我现在有了孩子,名字叫“令昊”,“令”字就是76代的人用的辈分字。这样,孔子的子孙直到105代都有了辈分名字。

  孔家的成长秘诀四岁开始读《论语》

  从孔子开始算起我是75代,幼年开始就在孔家的严格教育环境中长大。我四岁时开始读《论语》,由祖父孔庆功给我讲授。生在孔家如果没有学问被认为是不忠不孝、大逆不道的。

  所以我的兄弟姊妹们都是从四岁在私塾学习,教室就在庭院的西房。每天早晨起床后,祖母照顾我们漱口、洗脸,结束后马上去教室“早习”,学习到8点半再吃早饭,早餐后继续学习到中午,午饭后再返回教室继续学习,下午五六点钟吃晚饭。如果是冬天完餐后还要“夜学”,夏天就不用了。

  教师正面的正中央供奉着孔子的像,学习一开始我们先要面对排位行礼,然后再向祖父行礼,随后才开始一天的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祖父全部读了一遍之后,再断句让我复述,他几乎不做解释,只是让我们复述、背诵,不仅能从头背到尾,还可以倒过来一句一句地背诵,尽管书中内容的意思我们一点也不明白。

  “现在就是要背诵,不明白也没关系,以后反复学习,再反复读‘四书五经’,将来一定有用处。”祖父的话我一直铭记着。

  祖父是一个亲身实践“吾日三省吾身”的人,也让我们照着他的样子学习。我甚至还在梦中见到了孔子。

  除了学习“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加上《诗经》、《礼记》、《书经》、《易经》、《春秋》)的课程外,还有历史和地理,除学习这些课程外,我们每天还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做习字练习。

  在孔家是非常重视书法的,学习书法是传统的课目,客人来访时,要在大桌子上摆上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必须写上几个字让客人看看,这成了招待客人时不可或缺的礼节。进入学校以后私塾的功课还要继续,我家的私塾持续到1967年。

  孔子其人(1)

  孔子的身世

  我的祖先当然是孔子啦,但要是再往前追溯的话,据说是轩辕黄帝。轩辕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姓是姬、号是轩辕氏、有熊氏。据传轩辕帝死后,因为葬于陕西省黄陵县都北边的桥山,所以成了当今名为黄帝陵的名胜古迹。

  传说轩辕黄帝有一个叫玄嚣的儿子,继承父位成为天子,因为修炼了太昊之法,所以还被称之为少昊。

  少昊在位80年,死后葬于曲阜的云阳山。少昊的第41代嫡孙就是孔父嘉(孔子的六世祖先)。史书记载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氏孔”,自此他的子孙就都姓孔了。

  孔父嘉的第四代也就是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是宋国(现河南省和江苏省的交界)的贵族,为躲避内乱去到晋国,后又定居在鲁国。因此,孔家丧失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的特权。并在鲁国做官得到了叫做“防”的村子,据说防叔重建了孔家。孔子的父亲作为在这个鲁国重建的孔家后人降生了。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孔纥)是鲁国位置不太高的武官,颇以勇武著称。叔梁为统称,直到后来成为陬邑大夫。大夫是周代的官名,比士高一位。叔梁纥娶鲁国人施氏为妻,生有九个女儿。据说他的妾也有好几个孩子。可是,生下的儿子孟皮腿有毛病行路都很困难。就这样的话难以继承家业,做父亲的当然会不满。为此,步入老年的叔梁纥娶了年轻的颜微在。

  当时,已过64岁的婚姻被认为是与“礼”不相称的。况且,叔梁纥既有正妻,还有妾。所以,后来的司马迁在《史记》的“孔子世家”中把这段婚姻称之为“野合”(不符合礼仪)。

  据说,孔子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即公元551年9月28日,因他是秉受尼山的灵气所生,取名叫丘,号称仲尼。从小活泼可爱,啼声洪亮,父母爱逾拱璧。

  孔子3岁丧父,继承母教。虽家境贫困,但教育孔子演习礼仪以明志,学习技能以谋生,严格要求,其能使成大器。年事稍长,为了帮助母亲维持生计,就从事各种劳动,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经受克服困难的磨炼。

  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少年时代已经自觉地开始勤奋求知,树立远志。17岁痛失慈母,寻及父墓,合葬于防山,即今之梁公林。

  19岁娶妻宋之亓官氏,次年子孔鲤生。是年在三桓(即三卿)之一的季孙氏家做委吏,管理仓库,以公正无私著称。21岁改任管理畜牧的秉田,认真负责,显示了治事的才能。

  孔子少年时艰苦备尝,所以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勤学好问,学无常师。勤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探求真理,把自己锻炼成文武全才的有志青年。29岁学琴于鲁国琴师师襄子,反复领会,深探意境,以求其精。

  30岁已成精六艺、通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渊博学者,开始首创私学,施教授徒。坚持“有教无类”的方针导致声誉日隆,逐渐成为古今敬仰的伟大教育家。自称“三十而立”。

  34岁在周都,问礼于老子,增益文物、政治、为人等知识。

  35岁因鲁乱适齐,途遇女子,亲人被虎噬死但不愿离而他去,因之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慨叹。在齐闻“韶”乐,而至“三月不知肉味”。

  37岁返鲁,直至50岁。治学施教,修诗书、定礼乐,声名大振,弟子日多,很多精辟的论述、传世名言,成于此时。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确定了坚定不移的人生观,掌握了客观发展的规律。

  51岁,鲁定公九年,受命任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这是孔子初次为官,治理一年,卓有政绩,形成尊老爱幼、路不拾遗的良好风气,一年后升任小司空,再升大司空,兼摄相事。在齐鲁夹谷之会中,破坏齐国阴谋,迫使齐君谢过,归还侵鲁大地。孔子为大司寇后,鲁国大治,正化盛行。

  鲁国得治,齐国大惧。乃选美女80人,文马30驷(120匹),以馈鲁国。君臣受惑,怠于政事,多日不朝,疏远孔子。孔子失望,离鲁遁卫,开始了为时14年的周游列国,直至68岁,鲁哀公十一年时,方告结束。返鲁后继续聚徒授业,专心治学,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所谓三千是指前后受业弟子的累计总数,并非同时受教。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孔子连续痛失亲人爱徒,年老力衰,打击过甚,尤其对颜回、子路之死尤其悲痛。73岁,孔子病重,自知不起。一天早上,他扶杖站立门前,叹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朽乎?”哲人自此,寝疾七日而殁,时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死后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孟子说得好:“自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在中国孔子也被称为“孔夫子”,在古代“子”是对男子的敬称,本名是丘。“夫子”是“长”的意思。孔子的子孙直到第7代都是独生子,没有旁系,终于从第8代开始家族繁荣了起来。关于孔家的人数,还没有正确的数字,但在曲阜,自称姓“孔”的人也很多。

  住在曲阜的孔氏家族,一般被分为内孔和外孔。孔子的后裔为内孔,人数不太多。孔末(早先不姓孔,谎称姓孔的人)的子孙和历代在孔子家扛活被授予孔姓的人的子孙称为外孔或伪孔。外孔不能入孔氏的家谱,在曲阜姓孔的人中,外孔既不能入家谱的人为数众多,而且自己到底是内孔还是外孔都不知道的人也很多。

  因为姓孔的人太多,要把孔子的直系归结为一支的话是很困难的。因此孔家立下定约,为维护孔子的血脉,整个家族要世世代代继续家谱,让子子孙孙可以寻根溯源,温故而知新。这项伟大工程叫“续修家谱”。

  所谓续修家谱,从宋代之前收录世袭奉祀的直系长孙一人的手抄本孔氏家谱开始,如果不算大修的话,孔氏家族一共经历了六次修谱。自明朝起,《孔子世家谱》虽有“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的定约,但《孔子世家谱》实际上只大修了四次:即明天启年间、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和1930年至1937年间。

  根据家谱统计,这个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的庞大家族,其后裔也亦呈几何数字增长:清康熙年间续修的家谱共计孔子后裔近2万人,乾隆年间为10万余人,到了民国时期已增至56万人,而今,全球已多至400万人。

  在我祖父孔庆功的著作《孔子溯源》中:“孔子第五十九代”衍圣公孔彦晋的二弟孔彦韶在公元1568年迁至滕州,设立“滕阳户”。我(孔庆功)1935年又代表孔家第五大户滕阳户赴曲阜主修家谱,历时两年多,现滕阳户的的基地在距孔子基地500米之处为证。并且,1996年我们滕阳户在我的资助和主持下率先按60年一修家谱的规矩而修订的家谱,成为解放以来第一部孔氏家谱。

  孔子家境不好(1)

  一位诗人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是的,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虽生犹死;那些立功立德遗教后世的人,虽死犹生。

  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离开人世已经2500多年了,但他却没有死。他整理过的文化古籍至今流传,他讲过的一些哲理性格言成了我们今天的座右铭。孔子的名字是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提到孔子,就联想起中华民族的文化;我们谈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就联想起孔子。实际情形就是这样:孔子与我们同在,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同在。即使再过2500年,孔子也不会被人遗忘,因为他整理过的文化古籍将永远流传下去,他总结的人生格言是超时代的,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光辉。“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这一类格言有永恒的生命力,与天地比寿,与日月争辉。

  孔子是中国春秋时代的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活了73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在2500多年前说来,孔子可算是难得的高寿老人了。

  孔子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可见,他在青少年时期由于家境不好,自己的地位低贱,不得不去从事一些被别人看不起的工作。他操持家务,为别人的红白喜事当吹鼓手,还为贵族家里管理过牧群和仓库。干这些事,确实也有些“贱”,很不遂孔子的意,但又有什么法子呢?他要吃饭穿衣,要生活呀!

  孔子的祖先并不“贱”。在他那时,中国的社会动荡,国家只有表面的统一,周王朝已名存实亡,地方势力割据,豪强并起,诸侯林立。诸侯国中有一个宋国,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的贵族,名声显赫,后来因为遇祸,孔子的六世祖被杀,五世祖便逃离宋国,移居鲁国。从此家道中衰,由“贵”到“贱”。

  还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名纥、字梁、排行叔)总算有点作为,他是一名武士,立过两次战功,当过陬邑大夫。这样说来,孔子父亲不算“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属于贵族行列里的低等贵族。

  叔梁纥——孔父嘉总想有个儿子来传宗接代,惟恐断了孔氏的香火。不巧,他的第一个妻子生了九胎,全是女儿,没有儿子。叔梁纥大失所望,便另娶一妻,天从人愿,再婚后得了个儿子。可是,这儿子的身体欠佳,带有残疾,很不理想。这时的叔梁纥已经56岁了,但他盼子心切,还想要一个健壮聪明的儿子。于是,他向颜家大族的闺女求婚,由于年纪老了,颜家的大闺女和二闺女都不同意。说也巧,三闺女颜征在却点了头。大门闺秀颜征在妙龄怀春,老头子叔梁纥得到了她,能不欣喜吗?老夫少妻真也浪漫,他俩同游尼丘山,向山神祈祷,希望山神保佑颜征在怀胎生子。据史书记载,他俩在祈祷之后便开心地来一次“野合”。

  你说巧不巧,这“野合”的产儿便是孔子。为了纪念祈祷山神的那件事,叔梁纥便以山名作为儿子的名字,取名丘。

  孔子很不幸,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叔梁纥留下3个妻子和10多个女儿,不难想象家庭内部的矛盾会一天比一天地多起来。孔子的母亲看到了潜伏的家庭危机,便离开孔家,带着儿子移居鲁国的首府曲阜。

  年轻的母亲含辛茹苦,把孔子抚养到17岁的时候,她自己也死去了。

  父母双亡,孔子尚未成人。由于父亲的去世,原来的贵族之家彻底破落了;由于母亲的去世,孔子的吃饭穿衣也成问题。年少的孔子自然受到贫困的煎熬,遇到世人的冷眼,他感叹“吾少也贱”并非无病呻吟,是他困苦家境的真实写照。

  孔子穷的是钱,不穷于志。人贵有志,孔子恰好就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在贫困中立志学习,好古敏求,做一个知识丰富大有作为的人。那时,教育和文化事业都被官府和贵族们垄断,处于贫贱地位的孔子要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和借阅古籍文化资料颇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然而,有志者事竟成。他向众人学习,以贤者为师,他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好古敏求,努力地学习传统文化。他拓宽求知的领域,不远千里,去向哲学家老子请教,向音乐大师学弹琴。经过刻苦的学习,他在母亲死后不几年,就成了很有知识的著名人物。你看,他单身孤子,寻配偶却并不难,19岁就结了婚。第二年孔子做了父亲。他的儿子降世以后,鲁国的国君也来祝贺,送一条鲤鱼作为贺礼。孔子感到很光荣,便给儿子取名叫孔鲤,以此作为纪念。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孔子家境不好(2)

  孔子的名望越来越大,大约在他30岁的时候,便开门办学,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因而成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后来又成了政治家、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说。

  孔子的成功,是因为自己是天才吗?孔子自己否认这一点,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成功的秘密在于“学而不厌”。举个例子吧!那时有一部将宇宙万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哲理书——《易经》,是比较难懂的,孔子却非常感兴趣,到了自己的晚年还反复阅读。当时,人类还没有发明纸,著书艰难,字要写在竹板上,然后用绳子把竹板穿起来,一本书就是好大一堆竹板。读书时,要翻动竹板。孔子在读《易经》的时候,由于是反复读,他多次把穿连竹板的绳子弄断了。可见他用功之勤。即使这样,他觉得自己对《易经》还未研究透彻,感叹时不我与,如果富有春秋,他还会多用一些工夫。孔子在学习时,对知识的追求总是锲而不舍的。

  正因为他一生好学,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似乎是每隔十年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到了晚年,他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感到欣慰,总结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我在15岁的时候就立下志向,要刻苦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抱负的人。到了30岁的时候,我对人生、社会、历史等等都有所了解,知识面广了,打下了牢固的知识基础。由于知识丰富,遇到事情的联想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增强了,因此到了40岁的时候遇事就不感到大惑不解,觉得什么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世界是可知的。正因为是可知的,便进一步去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这一探索似乎是尝到了甜头了,50岁而知天命。所谓“天命”即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是认识历程上的大飞跃、大台阶。再过10年到了60岁,孔子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