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大官魔 第9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组织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部队军管代表组成。
而现在的革委会,就是正常的党政机关了。
刘大生今年四十岁,转业军人,身上依旧保留着浓厚的军人的干练和整肃。
见到赵茗荃和王铎,刘大生非常热情,跟赵茗荃握过手之后,刘大生握住王铎的手,道:“你就是王铎同志吧?”
王铎道:“刘主任,我是王铎。”
“欢迎,欢迎!”刘大生道:“王铎同志,你和小赵一样,能从大城市到我们这样的穷乡僻壤工作,了不起啊,了不起!”
刘大生说这话是出自肺腑。
刘大生是本地人,从军队专业之后,回到村子里当了生产队的大队长,是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干上来的。
像刘大生这种干部,大都吃苦耐劳,『性』情率直,对知识分子的干部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心理,觉得这些人不实在,虚头八脑的,但现在,刘大生不这样了。
改变刘大生的,是高书礼。
高书礼的死,刘大生内心非常自责,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他对知识分子干部的偏见,高书礼就不会死。
那天,红星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李旺财向他告了高书礼的状,他当时就火了,打电话让高书礼立刻到县革委会来。
正是因为这个电话,高书礼在来县革委会的路上,遇到了跌落到山崖缝里的孩子。
那里太险了,没人敢下去,而高书礼则毫不犹豫地下去了。
如果不是高书礼,再等会儿,孩子坚持不住了,必死无疑,但孩子得救了,高书礼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高书礼死了,刘大生也对高书礼有了全面的了解,内心愧疚不已,及至知道高书礼的父母都是京城的大干部,内心更是震撼。
面对高书礼,刘大生认识到了,他的偏见是何其可笑!
尤其是高书礼死后,红星公社群众的悲痛之情,让刘大生的灵魂接受了一遍又一遍的洗礼。
在高书礼的墓碑前,刘大生跪下,就是这种种心情巨变的结果。如果不是这样,刘大生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跪下的。
刘大生跪下,既是内心的愧疚所致,更是因为对高书礼的偏见所引起的惭愧所致。
坐下之后,刘大生很快就谈到了赵茗荃的工作安排,他道:“小赵,组织上准备认命你为红星公社革委会主任,想先征询一下你的意见。”
赵茗荃道:“刘主任,我服从组织安排,一定不会辜负组织的期望,做好红星公社的各项工作。”
点了点头,刘大生向王铎看去。
王铎的调令到了长武县后,刘大生有些疑『惑』,他不明白,现在既没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更没有右派下放劳动改造,一个京城的年轻人干嘛要到长武县来?
及至看到跟着赵茗荃来的王铎,刘大生立刻就想到了那份让他困『惑』的调令,同时也把王铎给对上号了,所以才有见面时的那么一问。
刘大生的记忆力很好,他记得王铎,高书礼的家人来长武县,这个年轻人一直陪着。
显然,王铎是因为赵茗荃而来。
虽然还有诸多不解,但刘大生不打算过问,他问道:“王铎同志,你对自己的工作有什么意见?”
王铎道:“刘主任,我想去红星公社工作,至于干什么,我服从组织安排。”
点了点头,刘大生道:“你是干公安的,那在红星公社继续干你的老本行,当主管治安和民兵的革委会副主任。”
王铎道:“谢谢刘主任。”
王铎没有多说什么,现在,他并没有打算在长武县长干,他想的是把红星公社搞好一些,然后把赵茗荃弄回京城。
虽然师傅和高江鹏、蒋秀媛都没有明说,但王铎感觉的出来,他们都希望赵茗荃能去京城工作。
至于他自己,今后到底要怎么做,则依旧是茫然。
第一卷 四十四章 条件
到了红星公社,已经是下午了,他们是坐县革委会的吉普车回来的,同来的是管组织工作的县革委会副主任李敏生。
李敏生是来红星公社传达县革委会的任命的,这是组织程序。
吉普车停在公社大院里,三人从车上下来,赵茗荃对李敏生道:“李主任,我去放东西,马上就回来。”
李敏生快五十岁了,他道:“小赵,你们先去忙,不急。”
红星公社不大,但干部几乎都是本地人,除了赵茗荃,没人在公社里住,所以住的地儿不缺。
宿舍就并排四间窑洞,不管住哪间,意思都差不多,所以也就没什么可避讳的,哪间条件好就住那间。
赵茗荃让王铎住在了自己隔壁那间。
把东西放下,两人就去了会议室。
红星公社的正式在编人员有十七人,这会儿到了十六人,李敏生宣布完县革委会的认命之后,赵茗荃和王铎就算是上任了。
李敏生宣读完任命,立刻就走了,这个时候往回赶,到家天也得大黑了。
李敏生走后,赵茗荃、王铎和其他三位副主任都简单地说了两句,会就散了。
赵茗荃情况特殊,没事儿大家也不好往跟前凑,不到四点,公社大院除了赵茗荃和王铎,就空无一人了。
毫无疑问,别说跟京城比,就是跟西都比,这里也是极其荒凉的,但丈夫在的时候,这个时刻,往往是他们一天最幸福的时候。
天地越荒凉,他们就越感到幸福。
站在空旷的窑洞前,赵茗荃茫然四顾,无尽的哀伤又从心底涌了上来,不知不觉,泪水挂满了腮边。
忽然,赵茗荃不禁提了提鼻子,她闻到了一股股浓郁的香气。
香气是从身后的窑洞里传出来的,王铎在做饭。
怎么能让王铎做饭?擦了擦眼泪,赵茗荃快步向屋子里走去。
到了屋门前,赵茗荃又停下了脚步,她这才想起王铎原本是干什么来的了,她不止一次吃过王铎做的饭。
王铎正在忙活,赵茗荃进来,道:“用我帮忙吗?”
看了看,王铎道:“你烧火吧。”
赵茗荃从墙角拿过一个小板凳,坐在灶前,往灶坑里添柴。
丈夫在的时候,也是丈夫做饭做菜,她烧火,赵茗荃心里又是一阵悲痛。
王铎感受到了赵茗荃心底的悲伤,但这个时候,任何宽慰的言语都是苍白的,他什么也没说,就让赵茗荃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
不一会儿,饭菜都好了。
饭菜很丰盛。
饭是大米饭,菜是白菜溜肉片、黄花菜炒肉、木耳炒肉,还有一个海米紫菜汤。
这些东西,除了大白菜,其余的都是王铎从西都带过来的,光是大米就带过来二百斤。
看到这些东西,赵茗荃当时的吃惊可想而知,她本不想让王铎弄这些东西过去,但王铎不听,说亏了什么也不能亏了自己的嘴。
赵茗荃清楚,王铎这是托词,弄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为了照顾她。
王铎很尊重她,很爱护她,但这不代表王铎会事事都听他的。实际上,恰恰相反,只要王铎认为是对的,是该做的,她说什么都没用。
对此,赵茗荃觉得非常头疼,担心王铎没有经验而惹出不必要的风波来,可与此同时,心里又很是安稳。
赵茗荃尽管不愿承认,但心里也清楚,王铎虽然还没做什么,她已经不知不觉把王铎当靠山了。
通过这些天的接触,赵茗荃已经认可了爷爷高海廷说王铎有大本事的话。
赵茗荃因为家教的原因,有食不语的习惯,又因为和王铎的关系还没有融洽到可以轻松自在的地步,所以,赵茗荃话很少,只是偶尔说两句。
赵茗荃不愿说话,王铎也不主动挑起话头,两人默默吃完了他们在红星公社的第一顿饭。
吃完饭,都收拾了下去,赵茗荃给自己和王铎各泡了一杯茶。
喝了一口茶,赵茗荃问道:“王铎,有法子吗?”
组织群众到城市里去烙馅饼,赵茗荃原本心里装了一盆炭火,但在火车上,和王铎谈过之后,炭火就是没灭,也不怎么热了。
烙馅饼的收入绝对有诱『惑』力,别说是对红星公社的群众,就是城里人,要是让他们知道有如此丰厚的收入,也会忍不住的。
但是,进城烙馅饼,对红星公社的群众而言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陈东升烙馅饼成功,那是有很多前提条件的,如果没有这些,陈东升可能刚开张就得关张,甚至是被从城里撵出去都有可能。
就算是抛除这些都不说,你去城里烙馅饼卖没有任何麻烦,可要是没有个能担事的明白人跟着,这些进了城就发蒙的群众去也是绝对不行的。
红星公社能担事的明白人有几个?别说别人,就是赵茗荃自己去了,她心里都没底。
“我们那儿太苦了!”
这句话,王铎听到过三次,都是赵茗荃说的。每次听到,王铎都能感受到赵茗荃发自心底的悲悯和苦痛。
这一刻,看着赵茗荃,这句话似乎又在耳畔回响。
王铎道:“姐,你别着急。”
赵茗荃愣了一下,王铎一直叫他嫂子的,怎么变成“姐”了?
赵茗荃低下头,目光落在了茶杯中伏在杯底的青绿『色』的茶叶片上。
王铎继续道:“烙馅饼还是可行的,只是不能一下子铺开,得慢慢来。我看用个三两年,让红星公社群众的收入翻个几十倍还是可能的。”
赵茗荃的双眸立刻就亮了起来,她激动地问道:“真的?真的可以翻几十倍?”
点了点头,王铎道:“不过,姐,咱们有言在先,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
赵茗荃道:“说,什么条件我都答应你!”
王铎道:“你是领导,所有的大主意都是你拿的,而我只是具体办事的。”
赵茗荃一愣,问道:“这是为什么?”
王铎道:“我做人一向低调,不喜欢出风头。”
就这还低调?过去的地主老财也不敢这么胡造!赵茗荃的嘴角不觉『露』出了一丝浅浅的笑意。
第一卷 四十五章 规矩
赵茗荃笑了,尽管笑意是那么的浅,但王铎看着依旧有些眼晕。
发觉王铎盯着自己看,赵茗荃嘴边的笑意立刻就没了。
赵茗荃不笑了,王铎却笑了,他道:“姐,你笑起来更美,我喜欢看你笑。”
垂下眼帘,赵茗荃淡淡地道:“我累了。”
严肃起来,王铎道:“姐,今后我们在一起的日子长着呢,有些话还是说开了好。”
抬起头,看着王铎,赵茗荃轻声道:“好。”
王铎道:“姐,亲人之间,我不希望有丝毫隔膜,我们相处,可以像从小一起长大的亲姐弟那样,无视彼此的『性』别。即便有一天,我真的喜欢上了你,你也不会有什么压力,因为我不会因为你不接受我而痛苦。这我保证可以做到,当然,要是我真的有什么表示,那也是我断定姐也对我动了心思,而我的断定是绝不会错的。”
赵茗荃瞪了王铎一眼,整个人蓦地轻松了下来,她这会儿才真的理解了为什么爷爷、公公婆婆都毫无顾忌地让王铎到他身边来。
这一刻,赵茗荃甚至感到,如果她真的和王铎发生了什么,爷爷、公公婆婆肯定都是乐见的。
这家伙确实是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在这种情况下,竟然可以让她完全放松下来,一点也不觉得尴尬。
这个话题说到这儿就可以了,赵茗荃问道:“你跟我说实话,为什么要把我顶到前面去?”
沉默片刻,王铎道:“因为你是好官,你应该当更大的官,当的官越大越好。”
赵茗荃道:“你的本事我可比不了,你不是更应该进步?”
什么是好官?老祖宗早就给出了答案:慈官比能吏好,爱民如子的慈官是最好的官,而赵茗荃就是爱民如子的慈官,民痛己痛。
没说这个,王铎道:“我不喜欢官场的尔虞我诈,将来做什么,我现在还没拿定主意。”
赵茗荃道:“你的思想怎么这么阴暗?『共产』党的官没你想的这么不堪!”
王铎心中苦笑,慈官是最好的官,但前提是慈官得能生存下来。
王铎要把赵茗荃顶在前面,确实是为了让赵茗荃步步高升,但让赵茗荃步步高升却不是真的为了让赵茗荃当多么大的官,他现在唯一的目的是把赵茗荃快点弄到京城去。
这地儿,他呆一天就够了。
王铎现在很肯定,即便他把红星公社弄富裕了,赵茗荃主动回京城的可能也不大,但要是正常的组织调动,那赵茗荃就只有服从的份儿了。
要通过正常的组织调动让赵茗荃回京城,那前提是赵茗荃必须达到一定的级别,至少要达到县一级的。
天还早,话说开了,赵茗荃自然也就不累了,她开始给王铎详细介绍红星公社的情况。
――――
离春种还有些日子,公社里几乎没什么事儿可做,大家凑在一起,也就是聊天打屁。
早上的碰头会还是要开的,只有这个会,人到的特别齐。
参加这个会,那是身份的象征,即便不是给别人看,也是自身心理的需求。
人都到齐之后,赵茗荃刚要说话,这时,王铎道:“作为新人,我先说两句。”
为什么抢她的话?王铎不是这样的人啊,而且王铎真要有什么事儿,为什么事先不跟她说一声?
赵茗荃有些不解,但没有表现出来。
参加早会的除了赵茗荃和王铎,还有其他三个副主任和一个办公室主任、一个计生委主任,就他们七个人。
大家都看着王铎。
“诸位,不好意思,我这个人对烟有些不适应。”说着,王铎站起身来,抱拳哈腰,对众人道:“我拜托各位老大,今后咱们立个规矩,开会的时候不要抽烟。”
其他几个人都有点发傻,一时间没弄明白这小子说啥呢,但赵茗荃却心中一暖,他知道王铎这个规矩是为她立的。
这屋里,除了她和王铎,其他五位,包括计生委女主任梁彩霞,全是大烟枪,而且卷烟买不起,抽的全是蛤蟆赖的旱烟,呛死个人。
过了会儿,五位大烟枪终于弄明白这小子说的是啥了,他们都跟看怪物似的看着王铎,但一时间,谁都没有说话。
他们不说话,不是给王铎面子,而是因为赵茗荃。
赵茗荃是女人,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女人,在红星公社工作,吸二手烟是她最不适应的事情,但习惯成自然,不适应也慢慢适应了,可王铎现在一提这个,她就又感到不适应了。
赵茗荃也希望能把这个规矩立起来,而且王铎不是一般人,她对王铎有一种盲目的信心,所以也就忍着不说话。
见赵茗荃不说话,计生委主任梁彩霞最先开炮了,她道:“我说大兄弟,你这话是咋说地,敢情你来了,我们就连烟都不能抽了?”
“是啊,俺们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不能你来了就改这改那的,你又不是太上老君!”
……
……
……
众人七嘴八舌地呛呛着,温柔地批斗着王铎的不顾人民群众利益的利己主义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
王铎听着,仔细地观察着,这会儿,他有点理解赵茗荃对官场的认识为什么如此单纯了。
这儿太穷了,几乎没有什么可争夺的利益,又因为太偏僻,外面的人谁都不愿来这儿工作,所以,干部几乎清一『色』都是本地人,而高书礼和赵茗荃两口子可算是异类。
闭塞,往往就意味着民风淳朴,而这些位,都是代表。
终于呛呛的过瘾了,众位大烟枪都不说话了,他们看着王铎,等王铎进行深刻的反省和自我批评。
第一卷 四十六章 一箭数雕
“十斤白面。”
不说这些大烟枪,就是赵茗荃都对王铎的话『摸』不着头脑。
副主任李铁锤瞪起了铜铃般的大眼珠子,嚷嚷道:“大兄弟,你啥意思?”
王铎面无表情,道:“如果这个规矩立下了,我给你们每人每个月十斤白面。”
李铁锤腾地一下站了起来,脸孔涨的通红,怒道:“王铎同志,你这是侮辱人,侮辱俺们贫下中农!”
王铎左手抬起,把一沓钱和一沓全国粮票放在了桌面上,道:“二十斤白面。”
钱是一千块,全国粮票是一千斤。
盯着桌面上的钱和全国粮票,李铁锤吭哧了两声,终于没有说出话来,无声地坐下了。
咽了口吐沫,梁彩霞有些艰难地问道:“大兄弟,你是说真的?”
王铎道:“要是假的,这个规矩随时都可以废了。”
屋子里死一样沉寂。
这确实是侮辱,但这种侮辱相对于二十斤白面,微不足道,他们沉默,一是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还有就是觉得拿这些东西不合适。
赵茗荃坐立不安,难堪极了,可这个时候,又不好说什么。
沉默了一会儿,王铎道:“这些钱和粮票都是我自己挣的,去年一年,我自己挣了三万块钱。”
李铁锤的眼珠子都快跑到眼眶外面去了,其他人也没比李铁锤好多少。
忽然,王铎笑了,道:“我这钱是怎么挣的,赵主任知道,我这次来是赵主任求我来的,目的就是让红星公社的群众也能像我一样挣钱。”
蓦地,赵茗荃不难堪了。
抢在大烟枪发问之前,王铎道:“至于是怎么挣的,暂时还要先保密。”
沉默片刻,几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李铁锤又站了起来,道:“中,大兄弟,听你的,但这二十斤面,俺们不能要!”
王铎笑了,道:“大哥大姐,这二十斤面不是仅仅因为你们同意我立这个规矩才给你们的,兄弟我有件事得麻烦你们。”
副主任王大木道:“大兄弟,什么事儿,你说!”
王大木极为孝顺,老母亲胃不好,吃细粮才不会犯病,但家里穷,使出吃『奶』的力气,王大木也只能保证老母亲吃八个月的细粮。
所以,即便再难堪,只要有一线可能,王大木也要把这二十斤白面弄到手。
大家都清楚王大木家里的情况,没有人看不起他。
赵茗荃瞟了王铎一眼,心里对王铎更高看了一分。
王铎这么做,看似有些侮辱人,但实际上,王铎这是一箭数雕,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王铎道:“这个规矩不仅是我们之间立,也要在整个红星公社立,只要有我和赵主任在,谁都不能抽烟。”
王大木看了其他人一眼,然后道:“大兄弟,没问题。”
王铎的表情严肃起来,他缓缓地道:“高书礼等同是我的亲大哥,我们家和高家亲如一家,高书礼的父母是我的干爹干妈。我大哥去了,家里的老人都希望赵主任回京城,但赵主任不答应。赵主任的愿望是让红星公社的群众都能过上好日子,我来,就是要帮赵主任实现这个愿望。我刚才的做法是有些失礼,但我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告诉大家,国家的政策变了,只要有本事,肯吃苦,我们就能过上好日子!”
赵茗荃的身子在轻轻颤抖,她从未在这些人的目光看到这一刻的光彩。
王铎是京城来的,他们也都知道了高书礼的父母那都是京城里的大干部,而王铎和高家的关系这么密切,王铎的父母想必官也小不了。
人家见多识广,和王铎比,他们就是彻头彻尾的土老冒,而更重要的是过好日子是人的天『性』,只要一有机会,天『性』就会不可遏止地茁壮成长。
王铎给了他们的天『性』茁壮成长的土壤和机会。
这会儿,赵茗荃发现了王铎今天的最后一雕,不,可能还不是最后一雕,是又一雕。
这之后,在公社这个层面上,不论今后她怎么做,都不大可能有什么阻力了。
赵茗荃开始有些崇拜王铎了。
王铎把一千块钱和一千斤全国粮票都推到了办公室主任刘有才面前,道:“刘主任,把这些给大伙分了。”
除了赵茗荃,其他人又都愣了。
过了会儿,刘有才道:“这……不好吧?”
王铎道:“赵主任是我大嫂,我大嫂能对红星公社有这么深的感情,你们一定是相当重要的原因。你们对我大嫂好,也就是对我好,我们就是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之间,我富你们穷,那穷吃福,天经地义!”
顿了顿,王铎又道:“如果诸位哥哥姐姐还觉得过意不去,那这样,就算我借你们的,等将来哪天宽裕了,再还我也成。”
瓜子不饱暖人心,王铎这话一说,几位主任心里都舒坦了。
李铁锤笑道:“俺看这样,应该让王大木多借点。”
王大木赶紧道:“够了,足够了!”
王铎道:“那这样,王主任三,你们各一。”
李铁锤道:“中!”
都弄好了,这时,才轮到赵茗荃说话,她道:“这两天我要和王主任下到各个村子看看,让王主任熟悉一下,家里就要你们多照应了。”
会散了。
公社里的其他人都发现了一点异常:各位主任的脸怎么都放光?
不一会儿,赵茗荃推了一辆永久自行车过来,对王铎道:“这是你的。”
接过自行车,看了看,王铎问道:“路上坏了怎么办?”
赵茗荃道:“那就得推着走了。”
想了想,王铎问道:“有修车的吗?”
赵茗荃道:“有,就在前面不远。”
王铎道:“走吧。”
赵茗荃道:“你等会儿,我去推车。”
王铎道:“不用了,我带你。”
赵茗荃道:“那不行。”
王铎道:“你骑车耽误事儿,我们得在路上多花一倍的时间。”
这个理由成立。
黄土高原路不平,坡路很多,女人力气不够,骑车确实很慢,到了上坡路大多都得推着走。
沉『吟』了一下,赵茗荃道:“那好。”
到了修车铺,王铎借了气管子和简单的修车工具,然后驮着赵茗荃上路了。
红星公社面积一千七百多平方公里,不可谓不大,但多是黄土漫天、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
把十九个村子都走一遍,可真不是一个轻省活。
一个村子,又一个村子,每走过一个村子,王铎就越沉默一些,他也就越理解赵茗荃那么强烈的感情来自哪里。
这里太苦了!
王铎不说心比铁硬也差不到哪里去,但这里的苦难轻易地就融化了他的心,尤其是那些穿的破破烂烂在寒风中奔跑的小孩子,他们纯真的目光深深刺痛了王铎。
第一卷 四十七章 绿色之梦
一道断崖上,王铎和赵茗荃并肩站立。
初春的风迎面吹来,依旧如刀,割人脸。
王铎不动如山,好似山峰化作的雕像,伫立了千万年。
王铎已经这么站了半个多小时了。
赵茗荃没有打扰王铎,这一刻,她从王铎脸上依稀看到了丈夫的风貌,但王铎又和丈夫不同,王铎比丈夫更重,王铎脸上凝聚了岁月的重量。
“姐。”忽然,王铎说话了,他没有转头,目光依旧眺望着前方无尽的黄土大地。
“嗯。”赵茗荃嗯了一声。
“现在,姐你最渴望看到什么?”王铎的语声悠悠,似乎穿透了时空,在三秦大地的上空飘『荡』。
听到王铎的话,赵茗荃突然感到有些喘不过气来。
这里,让人窒息,而清新的空气就是漫山遍野的葱绿。
眺望着前方,赵茗荃的目光一凝,脱口道:“绿『色』。”
点了点头,王铎转过头来,看着赵茗荃,道:“对,绿『色』,姐,我们要把这山川大地染绿!”
王铎的眼眸里燃烧着一种奇异的光芒,激动着赵茗荃的神魂,她颤声道:“这……可能吗?”
又转过头去,凝望远方无尽的时空,王铎手一摆,道:“姐,没什么不可能的!”
红星公社总共十九个村子,三天时间,他们走访了十六个,他们走访的路线是围着公社画了一个大圈。
中午,他们到了小张村。
小张村是他们走访的第十七个村子,到了这儿,离公社就不到二十里了。
这三天,深入一个个村子,王铎对赵茗荃又有了新的认识。这次,他对赵茗荃的新认识是赵茗荃的能力。
赵茗荃非常有能力。
赵茗荃在基层拥有巨大的威望,而这威望不仅仅是来自高书礼。
或许,甚至可以这么说,在高书礼为了救遇险孩子牺牲之前,高书礼的威望有一部分是来自赵茗荃。
农村的计生工作,尤其是偏远农村的计生工作,是最最困难的,但在红星公社,因为赵茗荃,红星公社的计生工作不仅做的最好,而且几乎没有强制执行的事儿。
在这一个个村子里,赵茗荃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老百姓称赵茗荃为观音娘娘。
在红星公社十九个村子中,赵茗荃同小张村的关系最深,她『插』队就是在小张村。
赵茗荃的父母在特殊时期中也受到了冲击,尤其是赵茗荃又长得这么漂亮,可以说,是小张村保护了赵茗荃。
小张村有点特别,它基本可以说是一家人的村子,是老张家的村子,再具体点就是张大朱家的村子。
张大朱兄弟六个,全都在小张村,而这兄弟六个,光张大朱就生了七个儿子三个女儿。
小张村总共有一百一十三户人家,而张大朱兄弟四个就分出了二十九户。
张大朱原本是小张村的生产大队大队长,四儿子张海林从部队转业回来后,张海林就成了生产大队的大队长。
张大朱愿意让贤,是因为四儿子是块材料,有本事,张大朱希望儿子能比自己更进一步,更有出息。
张海林转业回来后,和高书礼一见如故,两人是好朋友,好兄弟,他们既能并肩战斗,也能开怀畅饮。
赵茗荃已经跟王铎详细介绍过了小张村、张大朱、张海林,以及她跟张家的关系。
一到了小张村,见到张海林,王铎眼前就是一亮。
张海林是典型的关西大汉,一米八的身高,宽肩细腰,虎目浓眉,脸如刀削,真如雕塑一般。
相由心生,这话并不适合所有人,但绝对适合张海林。
在王铎看来,张海林这是生不逢时,这要是在战争年代,张海林要是命大不死,绝对是将军的材料。
能和高书礼成为好兄弟好朋友,张海林自然就不是一般人,加之赵茗荃的介绍,现在再看到张海林本人,几乎毫没犹豫,王铎就把张海林定为了赵茗荃的接班人。
有了张海林,把赵茗荃弄回京城就会容易很多。
张海林早就结婚了,三个哥哥两个弟弟和两个姐姐都成家出去过了,张海林带着父母和两个没成年的弟妹一起过。
一见面,张海林非常热情,他握着王铎的手,道:“嫂子、王主任,早就等你们来了。”
张海林比赵茗荃大两岁,但比高书礼小一岁,所以一直称呼赵茗荃嫂子。
打过招呼之后,张海林把赵茗荃和王铎领到了自己家里。
赵茗荃到这儿,就跟到了自己家一样。
王铎也不见外,进了屋,拖鞋就上炕。王铎身体虽然倍棒,但这三天,身体也是乏的很。
农村什么都缺,但热炕头是绝不缺的,老张家一家子都坐在大炕上,听着张大朱、张海林和赵茗荃、王铎聊天。
小张村离公社不远,消息不算闭塞,至少是公社有什么事儿,很快就能传过来。
一开始,听说一个年轻小伙子跟赵茗荃一块回来,而且两人还住隔壁,他们都很吃惊。
及至把王铎对上了号,他们这才释然。
虽然不知道新来的这个王主任到底是何许人也,但知道高书礼的家人来长武县后,这个王主任一直都在,显然是跟高家非常亲近的人。
他们跟赵茗荃就像是一家人一样,自然也就不把王铎当外人,有什么说什么。
抽了一口旱烟,张大朱道:“小赵、小王,这两天村子里都呛呛着分地的事儿,你们是怎么看的?”
王铎和赵茗荃一听,都有点吃惊。
分地也就是包产到户,赵茗荃知道,但不是很清楚。
这儿很闭塞,赵茗荃知道包产到户的事儿,还是在京城的这些天听高江鹏和蒋秀媛闲谈时才知道的。
丈夫故去,赵茗荃悲痛万分,自不会留意这些,何况听公公婆婆的意思,这事儿是不能公开谈论的,她听过也就忘了。
不是不能公开谈论吗?这才多长时间,怎么小张村都呛呛起来了?
第一卷 四十八章 包产到户
见赵茗荃和王铎都有些吃惊,张海林解释道:“前天从县里传来的说法,说是要搞什么包产到户,说白了就是分地,还有一句顺口溜。”
赵茗荃问道:“什么顺口溜?”
“姐,我知道。”说话的是张海林最小的妹妹张凤芝,今年十六岁。
赵茗荃很喜欢张凤芝,她笑了,道:“你知道,那就说说。”
“大包干,最简单,直来直去不拐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俺自己的。”小丫头跟唱歌似的,把顺口溜说了一遍。
听着好像很有道理,但又觉得那里不对,赵茗荃看了一眼王铎。
王铎正在沉思,赵茗荃没有打扰王铎,她问道:“大爷,村里人都是怎么想的?”
张大朱道:“多数人愿意分,但也有不愿意的。”
赵茗荃道:“不愿意的理由是什么?”
张大朱指了指张海林,道:“这你得问他。”
赵茗荃向张海林看去,张海林道:“村里人不愿意分的主要是家里劳力少的又有负担的,他们自然不愿意分。”
赵茗荃问道:“你也不愿意分?”
点了点头,张海林道:“我不反对包产到户,但我反对我们村子分,如果可能,我也反对我们公社分。”
赵茗荃更好奇了,她问道:“这是为什么?”
叹了口气,张海林道:“说实在的,包产到户是一种倒退,理由很简单,就是人多力量大。如果包产到户了,就又退回到过去的小农经济,人人都盯着自己家里的那点东西。到那时,合作医疗还能搞下去吗?水利建设还能搞下去吗?”
顿了顿,张海林道:“县里说包产到户能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不进行包产到户,只要把分配方式改一下,照样可以起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目的。以前农民之所以没有积极『性』,是因为管得太死,分配也欠缺一点灵活『性』。只要是政策变了,把包产到户改为包产到村,效果也是一样的。”
赵茗荃思索片刻,接着问道:“既然这样,那你又为什么不反对包产到户呢?”
张海林道:“这主要是干部的问题,国家太大,农民太多,像我们这样的干部毕竟是少数。”
张海林说完,赵茗荃就点了点头,不用看其他地方,就是红星公社,像张海林这样有见识有担当有能力的干部也只有张海林一人而已。
一旁,王铎真的吃惊了,他已经很高看了张海林,但实际上,他还是小看了张海林,而且小看的不是一点半点。
难怪张海林可以同高书礼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见王铎抬起头来,赵茗荃问道:“你怎么看?”
喜欢读历史和关心时政是同时开始的,包产到户一出现,王铎就注意到了。
包产到户最早是在徽安省出现的,七八年春天,徽安省大旱,为了抗灾,徽安省不少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
从公有的集体经济到包产到户的小农经济,这是路线问题,是国家走什么道路的方向问题。
从高江鹏那儿,王铎知道了一些内幕消息,在这件事上,徽安省委的意见是:“什么是好办法,能叫农业增产才是好办法。我们已经干开了,不宣传,不推广,不见报,搞错了省委检查。”
王铎认同张海林的看法,不反对包产到户,但小张村不搞,如果可能,红星公社也不搞。
王铎不反对包产到户,原因要比张海林更加复杂,在他看来,争论意识形态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唯一应该争论的是如何才能让国家强盛起来。
但现实是,国家采取任何务实的政策都必须跨过意识形态这一关,而包产到户无疑起到了这个作用。
相对于过去管的太死的生产队,绝大多数农民毫无疑问是衷心拥护包产到户的,而这实质上就起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作用,以农村改革倒『逼』城市改革。
国家要稳定,农村必须稳,而包产到户不管有多少弊端,在现阶段能起到稳定农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