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武唐 第 117 部分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快捷c作:按键盘上方向键←或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enter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可回到本页顶部!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收藏到我的浏览器”功能和”加入书签”功能!
巧合双簧
李贤越看越觉得这貌相憨厚的汉子有问题,但想着这是雍州廨的园丁,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他遂温和地安慰了几句,亲自从袖子里摸出几个乾封泉宝钱赏了。满院子看热闹的人原本都听说过他的慷慨名声,此时愈发觉得这个主子好伺候,遂暗自埋怨上了这衙门里头那些不肯配合的官吏——和帝后宠爱的儿子做对,是不是嫌命太长了
事实上,当李贤把明崇俨送出门,自个也匆匆出门之后,某些还算聪明的官员就开始反省自己这做法是不是明智——上一回李贤在看刘仁轨之前心血来潮视察的时候,上上下下的官员对其还是相当客气恭敬的,而这一次之所以联合起来施压,不过也是少数品级高的为了显示自己的风骨,抗议皇帝这种违反成例的行为。
不过,上上下下将近三十号官员,就算起初能一条心,但几天下来最开始的执拗劲也就过了,于是,当天下午李贤一回来,五个担任各色参军事的官员便齐齐来谒见,主动把各色该他们管的公务承揽了过去,让埋头在公务堆中的罗处机姚元之陆为杜元中解放了出来。而李贤本人在一个个问下了名字之后,则一个个拍肩膀鼓励了过去。
无非是什么勤勉为国兢兢业业之类的套话,但重要的是,他明说会把名单报上去嘉奖。而就在李贤说过这话之后第二天,东宫就一下子赏赐了这五位参军事人手一部御制新书,附带好一通嘉奖,而让他们记忆最深的则是最后一句话。
“雍王之于寡人,一体也!”
面对这种情形,即便长史司马这类高品官员也渐渐有些坐不住了,奈何外头仍有同僚传来信息让他们死撑到底,于是,这种非暴力不合作态度他们只能勉为其难地硬顶着。可眼瞅东宫一天三次赏赐东西,底下的属官接二连三地倒戈,这就是烂p股也有些坐不住了。
该死的长安令万年令,关键时刻,这两个实权人物为什么偏偏这么早叛变!
被人私底下痛骂的长安令和万年令却考虑不到这么多,这出头鸟自己当,享福人别人做,谁那么傻冒人说拿着j毛当令箭,靠着李贤的钧命,两位县令亲自捋袖上阵冲杀在前,到了这天傍晚,长安令胡敬便带着十几个衙役,兴冲冲地把某人押进了雍州廨。
“殿下,这人有重大作案嫌疑!”
李贤正品着刚刚从李弘那里顺来的好茶闲,一个听得惶恐。心情却是迥异。
事情都过了这么多天,金吾卫加大巡查力度,程处默麾下暗卫大批出动,三教九流基本上也都收敛了活动范围,顺带也发挥他们在灰色地带的作用帮着查案,按理说就是再小心的狐狸也会露出尾巴,但这越王被刺的案子似乎就止于那个被当场格杀地刺客,再无半点后续消息。
就连李贤这么个善于引申思维地人。在强大地证据面前也渐渐不得不相信。这事情似乎真的是巧合——是某个喝酒壮胆的武疯子为了发泄他对社会的愤恨——这事情听着固然匪夷所思,但在他那点浅薄的社会学知识,却也是很有可能的。
“刺客的尸体有了。你再找几个穷凶极恶恶贯满盈地江洋大盗,权当凶手一起报上去就完了。”
这是胡敬心心念念一直在考虑的方法,只不过他如今有顶头上司,他不敢学以前那样弄虚作假,一听这话立刻舒了一口大气,紧跟着却皱起了眉头,小心翼翼地发问道:“听说大理丞狄仁杰是个眼睛里揉不进沙子的,若是他揪住不放要继续彻查……”
李贤一时也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位门神顶在大理寺,愣了一会儿之后才大手一挥道:“大理丞不止狄仁杰一个,我和大理寺少卿打一个招呼,把案卷放到别人手里就行了。就算狄仁杰查出来了……”他忽然顿了一顿,紧跟着便露出了一个狡猾的笑容。
“责任我来负,大不了让狄仁杰帮着破案!”
这无疑是一个让胡敬心思落地的方案,而等万年令赶来,听到这办法也是连声赞成。案卷送到大理寺,大理寺少卿几乎第一时间就安排了别人。狄仁杰断案如神百姓称道不假,但这动作太快效率太高不免抢去了同僚的饭碗,如今雍王指名让他人办理,他欣喜还来不及,哪里会从中作梗
于是,在断案如神的狄青天眼皮子底下,一桩大案子就轻轻松松蒙混过关,而到了刑部又火速进行了核准。这年头的死刑核准,其实也就是秋决不过是看皇帝高兴,而武后手握主笔大手一挥——为了不给太子大婚添晦气,显戮变成赐死,轻飘飘也就结案了。
而李贤却仍旧没能够悠闲下来,太子固然复出,但他这个雍州牧却还得好好当下去,上朝地时候也不能一味地再装聋作
设。无论是武后还是李弘,都仿佛时时刻刻觑着他逮着机会便咨议国家大事。于是,他打瞌睡的机会愈发少了,贤王的名头愈发响亮了,闲王地心愿似乎越来越远了。
这宣传贤王名头的人中,其中之一就是太子本人,其中之二就是老上官,其中之三就是许敬宗——这位老家伙依靠自己那支修国史的笔,愣是妙笔生花地给李贤添加了无数丰功伟绩,甚至连某些子虚乌有的事,也被他煞有介事地写进了史书中,最后让许嫣悄悄地送到了李贤家里,意思自然是不言自明。
“这……这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
李贤从来都承认自己的脸皮厚,然而,看到其中第十三卷上写着,他劝武后亲蚕,而武后欣然允准,于是行亲蚕大礼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那股荒谬的感觉,径直抬起头古怪地看着面前的许嫣:“嫣姑娘,你肯定令祖父这是在写国史,不是在编小说”
人说知子莫若父,但对许嫣来说却是知祖父莫若孙女,所以面对李贤的质问,她也只能报之以苦笑:“祖父闭门修国史这些年,从后门送钱送物的不计其数,还不见得能够在国史中占个好位子。殿下分文不送就能得贤王之名,自是幸运得很。”
虽说许嫣说话的时候不芶言笑,但李贤还是直截了当翻了个白眼——这是夸他呢,还是骂他呢这许敬宗如此胡来,到头来两脚一伸的时候,别人怎么可能不翻旧帐老许啊老许,这捧人也没你这么个捧法的,那分明是捧杀!
不过,他却没来得及找到时间和许敬宗沟通,原因很简单,他人生中第一件最大的事情已经到来了,那就是冠礼!虽说及不上皇太子冠礼,但作为仅次于皇太子的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