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其他小说 > 宋起波斯湾最新章节 > 第388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宋起波斯湾 第388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来的时候,整个草原已经消失在了能够没人半身的大雪里。阳光从天空的云层里钻出来,虽然带不来什么热量,但整个大地平展展的让人可以一望无际。

  一眼望去,只能看到一些勉强露半截身体的树木。在这样的天气里,所有的行动都停下来,这原本是件无疑的事情。但当有了下面这种工具的时候,这样的天气对于出行,似乎已经构不成什么重大的威胁了。

  风从北方吹来,带着来自俄罗斯的寒流。与“华夏帝国”的领土相比,这里的天气更加寒冷,动辄下到零下几十度的程度。太阳带来的热量,融化了最表层的雪,但在夜间又被冻得结结实实的,就仿佛是钢板一样。

  站在城头上的赵旭,即便是穿着狐裘,依然能够感觉到寒冷。站在城头的他,能够看得到城内的百姓们正在抢修在战火里毁坏的房舍。也是在几天之前,死的人实在太多。所以城内的空房有不少,在这几天的大雪里,也就没有冻死什么人。

  对于蒙古汗国的道都哈勒合林来说,大雪纷分的时候,就是几乎断绝了一切交往的时候。除过依靠仓库里的粮食之外,就只有等雪地冻硬了,用马车顶着风雪来运了。

  不过赵旭看到的东西,应该能替他解决这样的问题,当然仅仅是解决一半而已。因此是北风,所以风向不对的时候,这样的东西应该很难使用。但当风向正确的时候,他看得到那样的东西实在是匪夷所思的很。

  这是一条船,底部平坦而又光滑,船头微微翘起来,顶上有着大大的风帆。说是船其实船底并没有多厚,只是相当结实而已。当风帆被拉起来的时候,立即就兜了一篷的北风。在北风的吹拂下,这样的小船居然在光溜溜的雪地上,飞一般的滑行起来。

  别说赵旭从来没有想过,就算是世居蒙古大漠的人也从来没有想过,在雪地上居然可以如此行动。

  其实雪地行舟又或者说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行舟,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只不过在戈壁上行舟使用的是轮子,在雪地上行舟,则使用的是宽大的滑雪板。

  倘若赵旭到小舟的近处去看下的话,就会发现在小船的底部,有两块宽宽两头翘起的大号滑雪板。有了这样的东西,只消再配上指南针,那么在雪地上从北方到哈勒合林,就不是一件什么困难的事情。

  这样的车,在《8o天环地球》与《太阳系历险记》等科幻作品之中早已经有过。只不过此刻的情况是,当赵旭打算把蒙古的汉人,按照张文谦的打算弄到南方去的时候,马丁不得不设法想一些可以完成交通的工具。

  这使想起少年时看过的,整套儒勒凡尔纳小说的他,立即就想起了这样的交通工具。随后通过那些往蒙古贩卖商品的,商用的光信号,把整个设计传递到了蒙古汗国。因此就有了香莲的“发明”,也就有了可行的解决之道。

  当小船在雪地上滑行的时候,其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在这出过了太阳,被冻硬了雪地表面上滑行的时候,就更让人感觉到刺激好玩了。甚至赵旭还看到一些城中的贵族们,专门打造了这样的小艇,在城外茫茫雪原上滑个不停。

  除此之外,另外一个设施,两样让他感觉到惊讶。而且看过之后他不得不认为,即便是冬天马路施工也不是不可以的事情。而且相信有这样的东西,就算是冬天建造马路,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从城头上看,那是一个半圆形的棚架上,搭着被连在一起的蒙古的军用皮帐篷。从下面演示的行动上看,似乎是建一段挪一段。虽然这样可能会慢些,但他赵旭有的是人。只有把更多的汉人送到亲王忽必烈的领地那里,也只有如此,才会在来年的时候,消耗“华夏军”更多的物资。

  “真没有看出来,这个香莲还真有些本领,这样的办法都被她想出来了!”

  带着一点赞叹,香莲在赵旭心中的地位,又有所提高。固然师志冬死前得意的笑声,依旧时常回荡在赵旭的耳边。但此刻香莲却不断的为他,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比起只懂得宫里事情的那个皇后海迷失,香莲似乎更有用些呢!”

  赵旭在城头上悠然的吸着雪茄烟,看着下面香莲带着人的忙碌的身影。他感觉到自己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也许可以给香莲再多些事情让她去办。

  第126章 篷下的真相

  事情是如同表面上那么简单的吗?

  在有心计与权谋的地方,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不像是数理化的公式那样,一目了然而又有着确定的结果。在赵旭以及香莲为代表的这样一群人中,事情永远都那么难办,也永远都没有确定的结果。

  从哈勒合林铺设的“马路”共有两条,一条通向刘千所在的直属于赵旭的领地,另外一条则通向贺齐所在的,直属于亲王忽必烈的领地。在赵旭那儿的理由,大概就是如同张文谦与香莲说的那样。

  平时运补给,战时好机动。就算是败了,只消拆掉就可以不为人所用。

  这当然是良好的意图,但在一群关于手腕权谋的人手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香莲的马车走在已经铺好了一段的“马路”上,倘若有心人仔细看看的话,就会发现这里用的铁轨与在阿拉伯帝国以及欧洲“马路”上用的铁轨是两回事。

  这不仅仅表示着“华夏帝国”有了锡兰明珠行省钢铁制造中心,钢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取代青铜。比方说武器与钢轨之类的方向上,同样也表示这样的“路”可不仅仅是马路。

  这种事说给只关于手腕与权谋的科技白痴去听,说了他们也听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小小的屁民不明白不要紧,但倘若是当权者不明白,那么结果是什么,历史早已经给出了答案。看看满清、民国的遭遇,心中的疑问应该已经被驳倒了罢!

  半圆形的框架非常高大,有些地方是用皮帐篷盖着的,有些地方则是用帆布作为蒙皮。在不高的地方,明亮的汽灯在散发出热量的同时,还带来了明亮的光芒。

  “再洒些花露水,这都是什么味哪!”

  香莲用带着香水的小手帕在自己的鼻子前面扇着,这样的大篷虽然使冬季施工成为可能,但同样带来的潮湿以及难以散发出去的霉臭味道。

  在香莲坐着跑在已经铺好轨道的“马路”上,看着长长的隧道一样的施工现场。数万人一组在一座长达5里的通道里工作,工作的人群主要是汉人、南人以及前次作战时俘虏的亲王忽必烈的手下。

  他们先把地面挖开,然后填下去的是由石子、熟石灰、炒过的黄土。再然后上面是成堆的块石,枕木、铁轨。这样的道路当然不能像未来那样,一条铁路上跑着一大串车厢的重载机车。但跑起来火车刚出现时,那样拖不了多少车厢的火车却没有问题。

  而这一切的先决条件,就是哈桑在与来自高丽的,带着“华夏帝国产品”的商人们打交道的时候。也带来了建造“马路”的工程师,甚至还有一部分的枕木、铁轨。反正蒙古大草原上,空地那是多的是,放下这些材料也不是什么难题。

  以前咱们是从赵旭的角度来说这两条铁路,那么现在咱们要从“华夏帝国”方面来说这两条铁路。

  它的功用应该不用怀疑,就是为了控制整个蒙古大草原的。就如同当年美国佬一样,依靠铁路把他们的“文明”播洒在整个北美大6,而原住民印地安人则失去了一切。

  事实是那个结果是一定的,必须要发生的。就算是印地安人再崇尚他们的神,也无法阻止那些蛮牛一样的火车头,带来了军队、带来了商品以及威士忌。

  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信不信神不重要,懂不懂得工业文明才重要。甚至人的数量也不重要,不然被西班牙人征服的印加帝国,难不成只是个传说。

  不管怎么样,“华夏帝国”的人是不是打算当印地安人又或者说印加帝国的。因此铁路要一直修到哈勒合林,等到赵旭将来面对着火车不停运来的大军时,或者说蒙古人面对铁甲列车时,就只证明一点,科学征服愚昧,是必然的结果。甚至无关乎正义,无关乎是否人道。

  带着这种观点,两条分别从赵旭领地以及亲王忽必烈领地一直连接到哈勒合林的铁路,就将给“华夏军”带来极大的优势。甚至为此,“华夏帝国”装备了几列铁甲列车,用来对付那些想要截断铁路的人。

  可以这样试想一下,将来“华夏军”进军的时候,可以沿铁路建立据点。然后主力在两条铁路之间迅速前进。而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就是哈勒合林城。

  如果从未来来讨论的话,那就是哈勒合林将会是两条铁路交汇处。在征服了整个蒙古,并驱逐了所有人之后,这里的铁路就会在蒙古地图上,形成一个大大的叉叉。而这个“叉叉”也表明在想入侵这里,将会是件困难而又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这样的背景赵旭当然是不清楚的,他只是不知道如此一个大圈套,居然把他以及整个蒙古汗国所有的人都套了进去。

  香莲从车窗上,用手帕扇着臭气,看着“马路”正在飞快的铺设着。今天因为她来视察,甚至路上都没有安排其他车辆。从车穿里香莲看得到,一些人戴着颜色鲜艳的头盔正在指挥着大姓的迅速劳作。

  不用怀疑,那些戴着鲜艳头盔的人,是“华夏帝国”的工程师。路旁的大锅里,则有人在为施工的人做着饭。吃饱的同时,是有人给他们上课。拼音、简体字,成了识字可以迅速普及的原因。甚至在工地上附近,另外一个大篷子里,小些的孩子们已经开始了低年级数理化的学习。

  当然,那些是只有汉人才有资格享受的“福利”,与他们一同劳动的蒙古人,并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修铁路,也不过是为了他们将来可以活着前往钦察汗国,所必须进行的劳动而已。

  甚至看管的人都不怕他们逃跑,因为大篷子里的温度还不错,虽然有点臭,也有点潮但不冷。而篷子外面,香莲知道,那地方冷的滴水成冰。逃出去,跑不了二里地就得冻死。

  “好了,告诉车夫,我们快些出去换换气,这里面的味道真是要人命呢!”

  第127章 还有意义吗

  “快打开窗户,让我们透一口气吧。”

  当香莲的马车来到那高达1o米的篷子外面的时候,她长长的出了口气。在自己打开车窗的同时,指挥着宫娥打开了门。几乎一瞬间,外面强烈的低温就涌进了进来。

  香莲胳膊抱在胸前,她能够感觉到皮肤接触到冰冷的空气,却产生了一种类似于火烧样的痛楚。

  “快关上吧,好冷呢!”

  在香莲与宫娥的嘻嘻笑声之中,她们急急的关上车窗与车门。接着在铜炉里加上一块蜂窝煤,然后拿起在外面穿的厚披风穿在身上,发了一小会抖之后,随后车里的温度迅速上升,她们又重新放下了披风。

  这种旅行车有着双层的车身,里面填满了乌拉草。这是号称“东北三宝”中的一宝,主要的能力就是隔潮、防寒。对于“华夏帝国”的旅行车制造行业,能够降低成本当然是件不错的事情。因此那些车的格子里,除过沥青的隔潮层之外,除过乌拉草,还有旧衣服粉碎之后的黑心绵。

  当然,这些东西装在内附沥青的车壳子里,也的确是起到了防潮与隔寒的作用。最少香莲与她身边的宫娥们,在这寒冷的天气里,这时已经可以享受这种温暖的旅行方式了。马车随即拐到了附近的叉道上,马夫把马匹解了套,带到温暖的马厩里去,香莲又成了在附近的监工。

  车内这时再度在香水的作用,变得香喷喷的。从车窗里望出去,除过一些骑着穿了马衣的骑兵之外,整个茫茫的雪原上,根本没有任何的生命迹象。

  只有那些马车,顺着从哈勒合林来的方向,把粮食以及其他物资一车车的运过来。那不但包括了赵旭掏钱的材料,也包括了“华夏帝国”商人们供应的材料。

  大家知道,这事实上是在建造一条铁路。它的要求自然比之走马车的“马路”那是高得多的,比方说对于地基的挖填。以及铁轨的铺设都有许多讲究。虽然工程的进展并不快,但蒙古汗国能够提供的人员,那实在是够多的了。来自各地的汉人,以及赵旭派骑兵去清剿的,那些王公、大臣领地之中的士兵等人,全都被派到这个工程来。

  甚至为了铁路的进展,“华夏帝国”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对于从全世界采购粮食的他们来说,这根本不算是什么问题。只是香莲报告给赵旭的时候,则变成了哈勒合林城里那些商人们,愿意为了“马路”的修建提供物资。他们希望在将来的时候,商业运输的费用不会太高。

  这是覆手为云、翻手为雨的手段,表面是在为了蒙古汗国建造“马路”,事实上却是为了“华夏帝国”建设铁路。而被严寒以及称汗的目标,裹足在皇宫里的赵旭,并不知道这条马路,到底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此刻他的问题,是理顺蒙古汗国朝廷里的势力。然后可以自称大汗,并积极准备明年的,与“华夏帝国”开战的事情。

  铁路一点一点的向前延伸,有雪的时候,还有人力使用杠杆的车辆,来清理铁路上的积雪,以保障交通的畅通。随着时间的推移,铁路的延伸也越来越远。

  “不知道什么时候马路可以修到刘千那里,我看我还需要与他多见几次面,有些事情还需要好好的安排一下呢!”

  香莲看着外面的施工现场,她用手托着自己香腮,出神的想着自己的未来。对于刘千,事实上在她心中根本一丝一毫的重量都没有。她只是希望借助自己的力量,可以吸引住他,并让他做对事情。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香莲照顾过去的“黄沙城”老人的一种手段。最少刘千如果按她想的那样做的话,纵然赵伏波不大会给他什么太好的未来。但在“华夏帝国”找一处舒舒服服的地方,去当他的足谷翁,应该没有任何问题才对。

  至于香莲自己,此刻她乌黑的眼睛望着湛蓝天际处的白云,心神已经悠悠的不知道飘到何下去了。

  “也许面对青灯古佛才是我该选的道路罢,我已经太累了……”

  这是香莲心中的真实想法,起自那个无望的一天。当她抱着自己与赵旭的儿子,在她自己摆满月酒那天,站在门口遥遥想望的景象,永远都不会从香莲的脑海之中消除。也许赵旭对她只有欲而没有情,但那可是他的儿子啊,从生下来到满月,他居然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就是那件事,让香莲的心彻底冷静下来。她发现,当自己的心彻底冷静下来之后,再回味起自己曾经做过的一切事情,她心中可不仅仅只有痛恨。

  作为当年在柳苑之中,同样优秀的姑娘,如今她与舒钰儿的命运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方向。自己机关算尽,最后落得自己和儿子可以倚门遥远,而无人真正的关怀。

  舒钰儿呢?作为“华夏帝国”的正宫皇后,自然是几乎整个世界母仪天下的人。毕竟此刻欧洲与阿拉伯帝国,都已经被她的丈夫赵伏波征服过一遍了。

  “哼,大概整个天下除过赵旭这个笨蛋之外,已经没有人再敢于华夏帝国为敌了。”

  回味着自己受到过的屈辱,自己和孩子受到过的冷落。香莲的心这时彻底的冷了、静了,就像是冬日的晴天那样,也通透了澄净了。看着那雪后澄净的天空,香莲的嘴角弯出一抹笑容来。

  “赵旭,这一次我不会再救你了,而且我也不会让刘千再救你了。如果可以选择的话,这一切原本在勃撒罗城就该发生的,可惜那时的我……”

  现在回想起来,倘若那里不是自己引诱着刘千,用火枪骑兵从阿扎姆突兰沙苏丹大军背后空袭,赵旭早已经死在勃撒罗了。而这是让香莲最痛心的地方,她没有想到自己不要命的忠诚,居然换来的是赵旭因为师志冬的话,而泛起的猜忌。

  “算了吧,想这一切还有意义吗!”

  第128章 下章就知道

  贺齐在亲王忽必烈领地上的行动,并没有受到更多的阻碍。因为他领地里的男人们,这时已经死的差不多了。而且在他从蜀地兵败而回之后的征兵,几乎征光了他领地里所有的男人。16岁以上的所有男性都进了他的军队,这一次又几乎在哈勒合林全军覆灭。

  因此,在贺齐率领的大军在大雪之中出动的时候,轻易就征服了整个亲王忽必烈的领地。此刻同样到手了大批的战俘,他们同样也必需参加筑路的工作。

  这样的施工,让远在温暖的台湾的赵伏波吃惊不已。从一开始讨论,只在去年才见过雪的赵伏波,根本不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修筑铁路。

  倒是他的老师马丁,一点也不惊讶。因为当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与他的战友们,就是在俄罗斯的冬天里,赶筑了一条为莫斯科提供燃料的铁路。

  相比之下,“华夏帝国”此刻建设的铁路等级,可比苏联那时的铁路简易的多。毕竟,这是火车刚出现时的铁路,与那个时代的铁路有着本质的区别。

  数十万人,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候,在那那些弧形的把工地与外界隔绝开的大篷子里拼命的劳作的。相对来说,汉人们生活的水准要高些。此刻他们享受着来自“华夏帝国”免费分发的冬季工作装之外,他们的孩子也都在附近的学校里开始接受教育。

  相对之下,蒙古战俘又或者说要挪向哈勒合林的蒙古人,则没有那样的待遇。甚至在看管他们贺齐手下的罗斯人,也根本不管他们是不是蒙古人,在这里他们就是战俘,甚至比起那些汉人的地位更低。

  但没有人报怨,因为他们在这里知道,什么叫人压迫人。

  “干活!”

  虽然这些罗斯人,此刻已经可以说不清晰的汉话,而且他们能够使用汉语进行书写。但那汉语实在是不够标准,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不懂得蒙古话。对于战俘的管理也很简单,不听话的饿一天,然后赶到外面冻上半天。一般来说,被赶到外面冻过的人,往往就回不来了!

  随着铁路边上的“冰雕”增加,除过汉人之外,所以的人都感觉得到压迫。但没人敢说就是,因此那些骑在高头大马上的罗斯人根本听不懂蒙古话。这就是他们独立成军,以及派他们来看守这些战俘的原因。

  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上,从哈勒合林出发的到达“华夏帝国”北部地区的铁路,修筑的速度相当快。此刻的贺齐也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看着战俘在修筑那些防御设施。

  只不过大家都知道,这是赵旭挺下去的最后的一个冬天。开春之后的覆灭,对于哈桑以及贺齐他们而言,那已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

  此刻向西的道路,已经被钦察汗国堵死,向北的道路也因为哈桑与罗斯人的交易,而被完全堵塞。关于罗斯人的态度就是,他们要恢复他们的自由。这是哈桑手下的商人们,在与罗斯人进行军火交易的时候,谈到的事情。

  对于这件事“华夏帝国”根本没有更多的要求,不过“华夏帝国”政府已经告诉罗斯人,关于“华夏帝国”的领土不谈判、不妥协、不退让的三不原则他们。将来华夏帝国会给他们一个合理的分界线,倘若他们不满意就打到他们满意时为止。

  而这一天,当铁轨终于在几十万人的努力下,能够连接起来,香莲的马车可以一直到贺齐这儿的时候。赵旭从已经修复的哈勒合林城的皇宫里,坐着由6匹马拉着的,长达3o米的车厢也跟着来到这儿。

  随后他带着贺齐、香莲以及哈桑、张文谦,一起赶回到自己的领地去。那里是另外一条铁路的终点,就在赵旭昔年的,在亲王忽必烈给他的三角形领地之中的豪宅之处。

  这时的天气已经渐渐暖和起来,三月对于蒙古汗国来说,依然是冬雪未消的寒冷季节。不过对于有了取暖设备的赵旭他们的旅行,却一点问题也没有造成。

  长长的铁路上,时常有维护的人来看守、并把雪铲掉。这保持了铁路的畅通,穿着马衣的马匹,尽管在这寒冷季节里,也能够拖都会长长的车厢在铁路上行走。窗外漫漫的白雪盖住了几乎整个蒙古大地,从附近铲掉的积雪上就看得了出来,这雪积下来得到人的大腿那么深的程度。

  这让坐在车厢里的赵旭很是得意,最少因为严寒,华夏军可能入侵的时间还得1-2个月,也就是4-5月才可能进攻。在这之前,赵旭还有机会完善自己的防御体系,并确定所有的作战方略。

  不过令赵旭稍稍有些郁闷的是,他发现香莲似乎明显的在躲着他。心中猜想,是不是因为自己让皇后海迷失控制儿子的作法,使香莲失望呢?甚至他还叫皇后海迷失,把孩子抱过去让香莲“母子相见”,但香莲似乎也没有更多的表示。

  “不跟谁,就不亲哪!”

  香莲失望,那是一定的。但香莲只是对于赵旭的绝情失望,只是对于赵旭没有来参加孩子的满月酒,而彻底的凉了心。不过这件事此刻对于她的影响也不大,尤其是看到了在奶娘带领之下,自己的大胖儿子的时候,作为母亲她的心情是什么样,想来诸位是可想而知的。

  而且跟随着哈桑他们坐一辆车的香莲,抱着自己儿子的时候可是高兴的很呢,哪有时间去管赵旭的心中是如何想的。明天天气暖和,“华夏军”入境到时整个事情也算要结束了吧。香莲不求别的,只求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有一个好的归宿就足够了。

  “算了吧,这时才想起我香莲的好来,难道我是那样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女人吗?”

  与香莲不同,哈桑、贺齐是带着秘密前往刘千那儿的。在那里已经有一些东西,悄悄被运了来。

  是什么呢,下章就知道了!

  第129章 有一头怪兽

  “这是什么怪物?”

  不但张文谦与香莲、刘千有这样的疑问,甚至哈桑与贺齐同样有这样的疑问。如果一个现代人见到的话,就一定会笑的。因为那是简单的“燃油蒸汽机”。

  里面的构造也不复杂,不过是一些装着水的铜管。然后燃油被喷洒进去连续燃烧,以加热铜管里的水以产生蒸汽。蒸汽推动活塞运动,活塞带动外面的曲柄连杆机构。

  从原理上来说,“燃油蒸汽机”就是这么简单的玩意。但要造出来,在这个时代里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而且重要的是,马丁仅仅提供了原理,指明了方向。这些全都是来自于如同疯子伊瓦那样的,多少带些颠狂的学者们以及那些手艺精湛的工匠们手中。

  在整个发展的过程里,马丁发现后世对于此刻学者们的传言,有些言过其实。虽然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但以那里的知识水平而言,在他这学了后世全套“数里化”的人眼中,难免有许多谬误。

  但匠人们的能力,却是让马丁吃惊的。记得在最初的费莱凯岛上的发展之中,许多工具与机械,都是在匠人们手里那简陋的工具下实现的。虽然他们缺乏相当的理论知识,但动手的能力比起马丁这未来的人,那是高明太多了。

  学者与匠人,在马丁的眼里就如同大脑与四肢一样。没有学者们在理论上的思索与探索,就不能产生新的理论与新的观念。但没有匠人们的努力,就不会有现实的产品出现。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华夏帝国皇家科学院”的成功,事实上来自于学者们与工匠有益的结合。而眼前的“燃油蒸汽机”的出现,事实上就是马丁提出的方向以及概念,由这时的学者和工匠们结合起来完成的。

  有“燃油蒸汽机”的火车头,此刻正在紧张的安装之中。地点就在刘千控制的,赵旭自己的领地上悄悄的进行。哈桑通过那些来自于高丽的商人们,把这些设备以及部分弹药都已经运送到了地方。毕竟,蒙古汗国是一个极度地广人稀的地方,想藏些东西,实在是容易而又简单的事情。

  所以一切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来年天气转暖之后,“华夏军”的迅速进攻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像这样的火车头,已经消消运来了四台,此刻已经在缓慢的组装过程之中。

  至于车厢,除过底盘其余的东西,都在这儿现造。赵旭手下的工匠们在这几年的锻炼之中,加工的能力提高了不少。为此哈桑还从“华夏帝国”,搞来了全套的手工加工工具。这让他们的加工能力成倍的提高,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赵旭手下的工匠们,如何能够生产的出来那些连射火枪呢。

  “真没有以,组装起来的这家伙就像是一头猛兽!”

  贺齐此刻也不必像是平时那样,总要与哈桑唱反调了。他说出的看法,是所有人共同的观点。

  “可惜他在这里,如果不是的话,或者我们还可以试试,我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刘千此刻因为与香莲的关系,完全倒向了“华夏帝国”。虽然他知道自己将来不能带兵,可能也不会成为什么大官。但作一个足谷翁那是没有丝毫问题的,对此刘千也没有什么好挑的。

  正在指挥组装的,是一个来自“华夏帝国”的工程师。他穿着外面为细帆布,里面是鸭绒胆和绒布内衬。只是此刻工作了半天的他,已经把大衣扔到了一边。

  看他的年纪也不大,可是工程上的经验是非常老道的。他出自于当年科技园里的第一批学习了现代“数理化”的孩子,此刻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他手边的人,多数都是赵旭手下的工匠们。虽然赵旭对他们的赏赐不断,但这些人更愿意听“华夏帝国”的安排。

  听到刘千的话,他转过脸来嘻嘻的笑。

  “试试,只怕汽笛一声,就得传出几十里开外去。要试恐怕也得到日子近了再说!”

  他的话让大家都有些不以为然,毕竟在这里的所有人都没有听过,火车那充满了气压的汽笛声。整个火车头此刻坐落在一段铁轨上,在它的后面,还有那些已经在安装的铁甲列车的车厢。

  它们都是使用薄钢板做壳子,填充了一些由钢丝、蚕丝与玻璃丝织成的“布”。虽然它没有办法挡得住炮弹,但对于赵旭手下的连射火枪,却有着绝对的防护能力。而且这些铁甲车上已经预留了安装火炮的炮位,以及射击用的射击孔。

  在行进的时候,两个火车头一前一后,一推一拉。这可以让多达3o节的列车行动迅速的同时,又具有相当猛烈的火力。到时“华夏军”到了这儿,立即就可以在铁甲列车的掩护下,迅速向前靠近。铁路两侧,只有有一些小型的碉堡之类的哨所,就几乎可以守卫整条铁路。

  相信无论骑兵还是其他什么,都没有办法阻挡这样的钢铁组成的巨龙。两条呈倒“v”字形的铁路上的铁甲列车,将会形成坚强的防线,好使“华夏军”在中间迅速前进。

  看着这巨大的如同怪兽一样的火车头,所有人都感觉到,眼前的战事结束之日已经不远了。赵氏兄弟的持继达几十年的恩怨,也到了要解决的时候。虽然此刻胜负在诸人的心中已经定了,但看起来没有一场决战,是不会有结果的。

  香莲与刘千看着这巍然不动同,但尽显气势汹汹火车头,两人心中均庆幸,自己终究是选对了道路。

  “诸位,这里的事情是要绝对保密的,除过我们几个之外,任何人都不要让他们知道。”

  在离开这里之前,贺齐叮嘱了诸人一下。倒是哈桑一句话都没有说,因为他比贺齐更加熟悉人性。在此刻倘若几个人之中,谁还去选择赵旭的话,那就是彻头彻尾的大傻瓜了!

  果然只有刘千应了一句。

  “放心吧,我们识得如何做的!”

  第13o章 赵旭必须死

  亲王忽必烈死去的消息,顺着哈桑自华夏岛通过高丽一直铺到蒙古的道路,传到了济州岛。又从那儿一直传到了“华夏帝国”的新首都——台湾。

  这里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通讯方式——电报,当然是无线的。马丁当然没有本领自己做出来真空二级管当检波器,也不可能空口白牙的搞出晶体管。那不是他的问题,而是他提出理论,然后由“华夏帝国皇家科学院”里的学者们去研究。

  因为有了马丁提供的“数理化”知识,因此世界各国的学者们的研究,有了明确的方向以及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只需要去证明理论,然后按照他们想的方式去应用就可以了。

  马丁所针对的,是一些突破“有”与“没有”界限的东西。例如无线电报就是一个目标,马可尼式电报机使用是一根装了金属粉末的玻璃管来充当检波器的。纵然在马丁这未来人的眼里,这玩意简陋到无可想象的程度。但问题在于,它实验了第一次远距离通讯。

  这得益于那些高大的,为了灯塔以及光信号传递系统而制造的高塔,可以建立起几十米甚至1oo高的天线。虽然以马丁的眼光来看,“华夏帝国皇家科学院”里制造出来的马可尼式电报机实在是粗糙不堪,但它的确能够有效的进行信息的远距离传输。

  为此“华夏军”的战舰以及所有的部队,又都开始配备无线电设备,以便于在作战时能够有更加良好的沟通、指挥能力。

  “华夏帝国”在有了电之后,就立即进入到了近代的电报时代。正是这样的能力,让亲王忽必烈之死的消息,迅速通过电报传递到了台湾岛。

  这时,曼弗雷德刚刚完成了他的训练,灰头土脸的打算去食堂吃饭。心中则在祈祷,赶快有什么出现此什么任务,不然天天这么训练,那还不要了人的命。

  这是“华夏军”的特点,作为一个军官,4o岁以上,可以排除掉战术训练。但每天清晨的体能训练,百禽戏与5公里越野,那是少不了的,这一直将持续到6o岁退役时为止。

  “华夏军”是全训部队,任何时候只要没有任务,或者没有执勤,那么就是训练。夜间随时有可能夜间集合,白天除过体验训练,就是作战计划。哪一个士兵,一天下来步枪、手枪子弹加起来了,不打个几十发就别想睡觉。

  “长官,帝国大厦给您的电报!”

  这是“华夏帝国”首都台湾城内部的电报系统,它是有线的,供城市中人们迅速传递信息。在城内内的通讯而言,这应该是电话出现之前,最快的传递手段了。

  “帝国大厦?”

  帝国大厦当然没有曼弗雷德的住处,那儿来的电报十有八九都是姐姐艾丽莎传来的讯息。曼弗雷德随手签了名,从军营里通讯处士兵那儿拿过电报,当他展开时他一下愣住了。

  “接蒙古消息,亲王忽必烈已经死亡!”

  严格来说,亲王忽必烈算是曼弗雷德的岳父。作为敌方的领袖,曼弗雷德对他没有丝毫好感,但自己的妻子之一就是他的女儿。就算不考虑亲王忽必烈的身份,他也得要考虑妻子月烈的心情。

  “这……真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收起电报后,曼弗雷德迅速请了假,他要到军官学校去找月烈。作为华夏军的规定,军法官相互之间产生感情的话,那么只好将其中之一调离本部队。因此,月烈与晴虹,与曼弗雷德都不在一支部队里。在关注自己事业的同时,他们不得不分开而居。

  “我的天哪,月烈怎么受得了这个消息哪!该死的,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坐上马车之后,曼弗雷德又展开手中的电报。他能够充分的理解月烈可能的心情,为了她的父亲能够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她写了几十封信。如今她的父亲居然就这样死了,那么月烈的希望也可以说全都破灭了。

  “赵旭,一定是赵旭下的手,我就不明白,这个混蛋怎么总是阴魂不散哪?”

  赵旭,这是一个在“华夏帝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亲手杀了皇帝陛下的祖母,又曾经抓走了皇后,还迫死了现任皇帝陛下的父亲。现在依然据着蒙古汗国在与华夏帝国为敌,而且他早已经让“华夏帝国”的商人们厌恶了。

  因为他的存在影响了生意以及国家的建设,因此赵旭必须死,这是“华夏帝国”所有人都有的共识,不存在原谅的讨论也不存在饶恕的可能。如今“华夏帝国”的百姓们,有着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原因在于,赵伏波明白,倘若百姓们的“火”没有地方渲泄,那么一定会憋出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