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宋起波斯湾 第373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带着兴奋,因为他即将成为攻破竹城的第一人。
虽然城下成了无处可逃拿的血肉陷阱,但一路上匍匐过来的大量蒙古兵,根本就没有打算逃。来前的烈酒让他们热血,而且他们也并不想让亲王忽必烈对他们失望。他们都知道,如果“华夏军”胜利了,那么这个世界虽然广阔,但他们并没有可以存活的空间。
攀登上在竹梯上第一人的蒙古兵,并没有被平时经常遇到的武器击中。在他头顶上的一个射击孔里,一只短铳的枪口露出来,几乎就正正的对着他的额头。
“呯!”
枪响之后,被短铳子弹射中的蒙古后并没有立即死去。他头顶上的带有面甲的,羽林铠的骑兵甲的头盔,让他可以多存活几分钟。在将死之前,他欣慰的看到,自己的弟兄们已经登上了竹城。
“终于城破了!”
只要能够冲上城头,他并不为自己的兄弟们肉搏的本领发愁。而且他可以看得到,身后自己的兄弟他扬着刀,迎着猛烈的造成了大量伤亡的炮火,依旧勇敢的冲锋。带着这最后的想法,他欣慰的闭上眼睛。
然而第一个登城的人,在城头却根本没有办法立足。因为上面是个陡峭的斜面,点击难以立足。两只手必须紧抓着固定屋顶的绳子,不然自己就一定会掉下去。向上攀爬了一下,还没有等他想到下一步的行动时,一柄长长的斩将刀立即就从屋顶上刺上来。
伴着惨叫,第一个登上竹城的人掉了下去。不过他的成功,也预示着更多的蒙古兵会登上城头,他们也会用长刀刺向屋顶下面,那将会影响下面人员的作战。而且此刻更加危险的事情正在发生,如果不立即加以制止,那么城破的确就在眼前。
好不容易前进到前面的蒙古士兵,他们把身上的手榴弹集中在一起,然后放在竹城的城墙下引爆,这显然是在刀砍无效之后想到的办法。剧烈的爆炸当然炸断了竹身,竹管里的石子顺着竹管,如同子弹一样被击发出去。不但打穿了屋顶,甚至也飞溅在整个城头。
好在是所有的人都穿着盔甲,虽然被爆炸吓了一跳,但总算是没有造成什么重大的伤亡。不过随着屋顶的被破坏,更多的蒙古人开始向城下抛掷捆成一团的手榴弹,被破坏的地方也就越来越多。炸开的城墙后面,露出来装着泥土的口袋。它们也在手榴弹的爆炸下被炸开。
如果不能阻止城头下蒙古军的作为的话,那么城破就在眼前了。
不过“华夏军”作战,所有的情形都会设想过,而且所有的问题都会有准备。就像此刻的情形下,令正在登城的蒙古拿感觉到可憎的是,这时城里开始了火攻。一些燃烧瓶被抛出来,扔在了竹城前成片的尸体上,灯油又让那些尸体变成了最好的燃料。在弥漫着硝烟的夜风下,一道火墙在竹城前被筑了起来。
火堆里,受伤的了的蒙古兵大声嘶喊着,在烈焰之中消失了他们的生命。火堆前的正在攀城的蒙古兵心中,则由刚刚的兴奋变成了绝望。因为没有后援的登城,死是唯一的结果。火堆后面的蒙古士兵,看着火焰他们只好趴在地下,躲避城头的攻击。而心中更多的充满了愤怒,在火墙结束之前,他们没有办法支援前面正在登城的兄弟。
而随后一起爬了整夜,好不容易来到近前的蒙古兵们则立即就受到了“轮回ii型臼炮”的打击。这种火炮的射程虽然近此,但威力那是不容置疑的。尽管蒙古士兵们趴在地下,可是2oo毫米的弹头里,携带的tnt弹药,也足以造成大量的杀伤。
尸体、活人、身体的零件随着爆炸的火焰一起腾上天空,这给了人最深重的刺激。而且这样的爆炸,是一排排的似乎在驱赶着人一样。后面的蒙古兵眼看这惨烈的景象即将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起先是一个随后是一群,勇悍的蒙古兵溃散了。
然而竹城内的人,可不打算让他们回去,定下了惊魂吃饱了饭之后,再来发动进攻。因此再度成群的简易竹火箭升上天空,奔跑的蒙古兵们可顾不上看这些,他们只是希望能够远远的离开,离这个可怕的地方越远越好。
当城下最后一个蒙古兵,因为被火墙遮挡了后继增援的兵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一枪爆了头。城下的危机顿解,整个城头之上响起了巨大的欢呼声。这些欢呼声,与远处密集的简易竹火箭的爆炸成合在了起,让在炮火之中拼命溃逃的蒙古士兵更感觉到背脊发凉。
此刻他们已经不再幻想打败眼前的敌军,除非从双龙湖突破的蒙古军有了进展,他们是再也攻不动了。因为两夜一天的进攻,让蒙古人付出了多达5万人的伤亡,这已经是他们承受力的极限了。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从双龙湖最狭窄的地方,使用那些竹筏子进行突破。
那儿的突破,也将让对方整个防线崩溃。这是亲王忽必烈的好算盘,也是他在防线两侧拼命进攻的原因。那是为了吸引对方的主力为目的进行的作战。突破了城墙固然可喜可贺,但倘若不能破城,也可将敌军吸引到两翼,以有利于中路的突破。
这场夜袭,随着竹城上守军使用那种简易竹火箭,与炮队的正规火炮进行的打击而结束。战场上的尸体,这时已经厚厚的铺了数层。而且令亲王忽必烈稍有遗憾,不能继续进攻的原因是。也许当天夜里的战斗实在是太过于激烈,战场的清晨居然没有能够掩护他们前进的雾气。
不过,蒙古的将领们此刻却并不担心,因为中路的突破就在今天,只要突破二龙湖那么整个竹城防线就完了!
第43章 湖里喂王八
如果没有战争的话,这样的湖泊是令人喜爱的。清澈的湖水映着满山的苍翠,让它绿得仿佛宝石的模样。在清晨的第一络阳光下,散射出华丽的光芒。这时一层淡而薄的雾气浮在湖面,上这里仿佛是最美的天堂。
然而在黎明到来之前,在二龙湖的另外一侧,美丽已经被打破了,因为一直隐藏在对面山林里的蒙古军,打算过江了。
原本他们是打算在夜间,与竹城前的蒙古军队一起发动进攻的。在这儿的蒙古军将会借着夜色过湖,但在夜间刚刚燃着了提灯,就招来了远处的炮弹。尤其是第一泼的竹排,居然是如下这个让人无法理解的下场。
同样整个湖面都被远处天空里的,热气式系留飞艇照得通亮。甚至因为水面的反光,也让湖面的人在这样的状况下无所遁形。而且在这里,“华夏军”使用了一种新式的武器,其威力是让人恐惧的。
“大毒蛇”榴弹发射器,是“华夏军”士兵的标配。骑兵使用的是6发弹鼓以及短管的武器,主要作为骑兵的近距支援火力。但在这儿出现的,是那种架在车上,使用长管和帆布弹链的“大毒蛇”榴弹发射器的车载形。固然弹径未变,但射程上要比骑兵用的远。而且使用了长发射管,相对而言其准确度也有所提高。
正在这样的武器,被部署在了附近山林之中。而且这种武器的好处在于,由于其是车载武器,弹药充足的同时还具有发射声音小,几乎没有炮口焰的特色。相信大家看到过这种武器,其威力不大,射程也不太远。在1oo米以内的时候,“大毒蛇”榴弹发射器的车载型就成了大杀器。
与骑兵相比,步兵的“大毒蛇”榴弹发射器是两人操纵,一人管射击,一人管装弹。而且因为是车载,具备多个轮式弹仓,可以进行高连续的攻击。
夜间的带有试探性的攻击,就在这样的打击以及炮火的猛烈攻击下停了下来。夜间过江,搞不好是会全军覆灭的。而且此刻的将领,立即就向大营里请求派“飞燕iii型弩炮”来。没有这样的火力掩护,渡湖那不过是痴心妄想而已。
因此渡湖的战斗,直到清晨的时候才展开。一直扎到清晨才结束的竹排,数量也非常巨大。借着黎明第一缕阳光的光芒,苍翠的山林里,出来了成片的蒙古士兵。他们抬着、拖着、拉着竹排来到湖边。
蒙古人知道,他们需要克服的,不过是眼前这支人数少少的军队。就在菲琳他们在防线拼命抵挡着蒙古人入侵的时候,在双龙湖上成片的竹排出现在湖水里。与竹排一起出现在湖水里的,则是成串的“飞燕iii型弩炮”的炮弹。
在这里它们的威力得到了发挥,隐藏在炮火反斜面的它们,可以无声、无息展开炮击,而不担心对方火炮的报复。虽然蒙古军的主要由“飞燕iii型弩炮”组成的炮弹,并不懂得射击之后立即转移阵地这样的运动作战,但他们的射击的确起到了掩护的作用。
成片的竹筏入水,士兵们都拿着竹浆又或者说竹篙。蒙古人是不懂得操船的,但他们人多竹筏的数量也多。而且在宽阔的湖面是可以同时渡湖。
双龙湖在这里这一段,距离并不宽。不过就是3oo余米的光景,因此从蒙古士兵下水,“华夏军”的火炮就没有停止过攻击。猛烈的炮弹掀起大面积的湖水,一些小竹筏被波浪掀翻,成群的蒙古兵掉到湖水里。蜀地的湖水并不像是更北方的陕西那边的水那么凉,严格来说这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冬季。
一般来说,零下1-2摄氏度。不像北方,动辄可以达到零下十几度或者向十度的寒冷。但阴天多,而且因为潮湿容易诱发冻疮。而且此刻已经是早春的天气,温度那是一天天的暖和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掉进水里的蒙古兵并不会因为寒冷有什么的影响。
然而,沉重的盔甲,根本不给蒙古士兵挣扎的机会。一些运气的好的,拼命用手抓着附近的竹排,运气不好的就在沉重的甲胄的拖带下到了湖底去喂王八了。
与其他地方一样,在湖上的蒙古士兵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打击。然而很快对面的山林里就向有枪声的地方,投下了大批“飞燕iii型弩炮”的炮弹。尽管“华夏军”的步枪,都根据他们的《步兵操典》挖了堑壕,但炮弹还是造成了一些伤亡。
这时的湖面上,除地蒙古人不停的在炮击下愁到水中的竹排,就是那些挣扎之中蒙古士兵。倘若蒙古人一直用这样的方式渡湖,只怕他们全军都会葬身湖底的。
然而,没有谁是傻蛋,更别说这打遍了欧亚大6的蒙古铁骑。在小竹排的后面,双层的使用竹子充当横梁的大竹排被从湖边推下湖中。而且使人惊讶的是,这些竹排用绳子串在一起慢慢向湖中延伸而来。
这是在雾袭、白天、夜晚的强袭之后,蒙古军想到的进攻之法。尤其此刻“华夏军”防御的主力,分别处于防线的两端,这里的防御兵力不少得可怜了。
情势在蒙古人的近逼下变的越来越坏,那些大竹排也在不停的向湖中延伸。作为战线总指挥的穆克事实上就是这里负责人的人,夏琳与菲琳姐妹两,分别一侧一个负责指挥。
从山上的树林之中,望远镜向湖中观测,穆克知道此战已经到了结束的时候。倚靠城墙对蒙古人进行大量杀伤的目的已经达到,倘若在这里再坚持下去,搞不好被突破了双龙湖,那么防御军队就处于极端的危险境地了。
“通报撤退!”
尽管被肖虹妍教育了这几年,穆克依然是沉默寡言的。说话的时候,依然是习惯使用几个字的词语来表达。不过随着他的命令下达,整条防线上的所有防御兵力都开始了撤退。
第44章 他们逃跑了
战死3oooo余人,只看着这个数字亲王忽必烈的心就如同被撕裂了一样。他手抚着额头,稳了一下身体,接着对要扶他的张文谦摇了摇手。
“不必,你继续,你继续!”
这是战死的数量,倘若加上其他伤的、失踪的,损失的兵力眼下已经多达8万之巨。他亲王忽必烈率军南征,整个大军才3o万人。其中3万是在多路进军时,受到了敌方的伏击。如今他们的脑袋都在各处悬挂着,下面的木牌上无一不大书——“犯我华夏天威者虽远必诛”。
想着这几天发生的事情,亲王忽必烈再度燃起一根加料雪茄烟。这一次他不再给张文谦了,上一次把张文谦搞得躺了两天,他心还稍稍有些过意不去。
心中想着战况,这几天战死的人,却是那个可恶的竹城之下。这也让亲王忽必烈领略了,他选择的对手到底是什么模样。刚刚的一阵头晕,并不仅仅是因为死伤之众,让他黯然神伤。而是他在此刻,想起了女儿的信件,这才是一件让他更加痛苦的事情。
“难道真如月烈所言,华夏军不可战胜,那我们是不是该……”
不过这个想法他现在根本不敢出口,从华夏军此刻所为来看,那句杀光“杀光胡儿方罢手”之言当不是谣言。那面对此刻之局势,却不是该考虑考虑投降的事情宜么。只是手下尚余2o万大军,仗打到这个份想赵伏伏波饶了他们,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这就是个难处,赵家的二郎早已经说过,入侵华夏之人不会放过,只怕此事却难以善了!”
想到这儿里,亲王忽必烈又有些后悔。当初不该听赵旭的话趁冬出兵,也不该妄想面对只是大宋的兵将。虽然此次南侵之初,与余晦的交战尚还胜了几阵,可随后就碰到了这惹不得的“华夏军”。
“唉,如此也只好继续打下去吧!”
这不是亲王忽必烈不懂得怕,而是他不得不如此。或许他的大军到了重庆府的附近,或许他的大军给了赵伏波足够的压力。倘若不能委曲求和,那也只有打出来一个和平。
可惜亲王忽必烈还是不懂得“华夏帝国”的政策,那就是谁硬就杀谁,谁不服就把谁灭族!在面对“华夏故土”的时候,这不是可以讨论的事情。真的想减少损失,早早投降是唯一选择。
张文谦当然知道“华夏帝国”的政策,只是他此刻可不是亲王忽必烈的谋士,他是“尚可以挽救的人”。就算是知道这些,也不能给亲王忽必烈说。
“王爷,我军死伤虽重,但现在已经在竹城之下了。许多士兵也已经攀援而上,墙后并无营寨也无军资。远处有敌寨存在,想来敌军已经逃之夭夭,诸将都问再如何进军!”
前面在介绍地势的时候向大家说过,竹城之后基本上都是些只有微小起伏的丘陵地带。从那儿可以一眼望到1o公里之外的另外一道竹墙,在此刻春暖共开,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一眼望得到。
“唔,知道了,告诉诸将缓慢前进,而且诸军要相互照应齐头并进才好!而且要分兵一部,绕行江侧以保侧翼无虞。眼下只怕那华夏军水师沿江而上,那就要遭了!”
亲王忽必烈说着这些的时候,他一点没有什么喜悦的心思。只看眼前之役,不过是惨胜之局。甚至以伤亡而论,只怕连“胜”这个字都算不上了。况且长江固然春汛将至,只是不知道挡得住挡不住“华夏军”的战舰。希望拖得时间够久,或许眼前此战还有胜利的机会。
事实上亲王忽必烈哪里懂得,春汛对于装有双发“燃油蒸汽机”的“汉武-a/f”级战舰,根本算不得什么。甚至就算是江里有些什么树木之类的,对于其他帆船可能造成麻烦的飘流物,相对于“汉武-a/f”级战舰根本不成问题。
要记得它可是双体船,两头尖尖的鱼雷样的舱室,根本什么也挂不住。而且强劲的动力,也让长江只能成为它们最佳的航道。只要有足够的油料,就有足够的动力。
当亲王忽必烈来到竹城上向远处的那一小段竹城再望的时候,他的心却忽一下沉到了底。因为如果对方能够在如此长的战线上防御住自己的进攻,那么前面那一小段的竹城,他们怎么可能守不下来。甚至因为他们背靠两江交江之地,且又有竹城之利,再攻?那得要多少条人命哪?
他可不知道,此刻前面的原野里到处都是地雷与陷阱,那都是后面的百姓们连日劳做的结果。几条安全的道路,都是要在这地雷阵与陷阱原上绕几圈的。
“哼,那些家伙狡猾的像是泥鳅,我们怎么可能捉得住他们呢?”
也是,当前锋的蒙古兵,就给对方提供了差不多3oooo匹马。虽然受伤的、死去的都被人吃掉。但依然还有大批完好的马匹可用。
显然竹城上的防御者并没有受到大的损失,他们是在马匹的帮助下迅速撤离的。从这件事上来看,他们哪里是逃之夭夭,分别是撤到短的防线上心图再战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派些兵力直捣重庆府呢,也许那里的防御不似这儿的坚强,我们或者还有一战之力。”
这个想法在亲王忽必烈的脑海之中一掠而过,他很快就放弃了。毕竟“华夏军”对付他5ooo-1oooo的军队,是可以轻易吃掉的。那么倘若一但分兵,那些家伙会不会些什么异动呢。比方说自己分出5万大军,前往重庆府,万一他们反攻自己挡得住吗?
这是个问题,最少亲王忽必烈有苦自己知道。连续几天的战斗,自己的麾下的“飞燕iii型弩炮”受到了大量的损失。倘若再分兵,这边不一定能守住,那边也不一定能够攻得动。
“唉,这些个华夏军,这么一点兵就拖得住我的大军,倘若他们的大军来了,我该如何呢?”
第45章 华夏的勇士
又是一个清晨,在最后一道防线后面的基地里,是1o万与“华夏军”休戚与共的难民开始生活的清晨。出奇的是,强壮的女人们没有去江上捕鱼,孩子们没有去学校读书,男人们也没有去捕猎或者说制造什么武器弹药。
在这清晨刚刚到来的,还有些些春寒的时候,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聚集在城墙的边上。那上面是他们已经效忠的“华夏帝国”的皇妃之一——安洁丽娜。
效忠“华夏帝国”的原因很简单,有什么事情能比向一个可以“同甘共苦”的皇族效忠,更让人放心的事情呢?难道要去效忠那个窝囊废大宋朝廷吗?
大宋的朝廷的窝囊不提了吧!最少在这里的百姓心中,保不得土、安不得民的,只知道对外纳贡称臣,对内张牙舞爪的狗官们与窝囊废皇帝组成的朝廷,值得人去效忠吗?
这其实牵扯到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那就是2亿人口的民间尚且不加心重视,难道他们真的就懂得领袖这个伟大的民族吗?如果做不好,就滚到一边让有本领的人来做。
“……我亲爱的同胞们,我虽然是一个西洋人,但我的丈夫将会伟大的华夏族的皇帝。那么我想我可以这样称呼你们,现在蒙古侵略者,就在我们前面的堡垒的外面。我想对你们说我亲爱的同胞,我需要你们当中所有的勇士,如果可以的话请站出来保卫我们大家共同的家园!你可能会战死,你可能会受伤!但我要说一个可以让华夏人骄傲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伟大国度,将会出自所有身具热血而又勇敢和志愿者手中。所有我们需要志愿者,志愿到前面去与蒙古人死战的志愿者!”
尖锐响亮的声音,随着纸板卷成的喇叭,把“华夏皇室”的请求传达到眼前的百姓们耳朵里。
此刻依旧衣衫的百姓们,听着与他们一样面带菜色的安杰丽娜,用她清亮而又尖锐的嗓音呼唤着“华夏族”的勇士们的时候,人群之中马蚤动了。
这里距离最后一道竹墙大约3里之地,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基地。这里聚集着超过1o万的难民,而且每天还有附近的百姓整家来投。但与所有“华夏帝国”接手的地方一样,学校、医院都已经建立起来,所有的人暂时都实行着战时的分配以及管理制度。所有人都有工作,所有人都有未来。
最早站出来是那些猎手们,一直以来他们为营地里提供了大量的鲜肉。虽然工作辛苦而又完全没有酬劳,但在这绝对平均分配的战时配给制度,以及与他们一起同甘共苦的官员乃至皇妃,是他们认同的基础。
他们抚摸了一下自己年幼的孩子的头,看着妻子目光之中忧愁的泪水,脸上尽力露出一个笑容,然后昂首站到即将出征的“志愿者”的队伍之中。还有的父亲拍拍自己半大儿子的肩,在母亲挽留的手臂下昂然而出。还有些上了年纪的人挺了挺腰,昂着他们灰白的头发站出来。
是的,在这样的时刻里,依然仅仅只是挑选“志愿者”。因为他们是这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愿意为了明天而努力奋战的真正的勇士。看着他们,安杰丽娜心中一阵感动,她此刻深深明白丈夫赵伏波所说的——“民心可大用”这句话的原因。
令人惊讶的是,不仅仅有男人们,还有一些强壮的女人也站了出来。里面就有那位本卷一开始,丈夫就战死沙场的大脚大嫂,甚至她身边还跟着,脸上略带惶恐的那个邻家的女人。令人有些搞笑的是,这一次她的另外一只手拽着自己丈夫的耳朵,而且还在那里低声骂。
“你是不是个男人,看看人家那些人!这一次你要是再软蛋,就从老娘家里滚远去!”
出奇的是,这一次她的丈夫不再似曾经,抛弃她时那么惶恐。看着自己的妻子,他只是点了点头,尽力露出苦涩的笑容,接着就走到了男人之中。
“好吧,就是人们,你们将成为自卫军的一员。你们的任务就是抢救伤员、运送补给,如果必要的话,你们可能会在城墙上使用兰博折叠弓与蒙古人开战!而且在战场上必须服从军令……”
在他们领取装备的时候,就有人在他们耳边大声的告诉他们规则以及工作任务。只是越是说到后面,那些规则、目标、任务就变得有些奇怪了。
志愿者的服装就是蓝色绵布工作服,只配备基本的皮甲与背心式铠甲以及使用马皮制作的战靴、护膝、护肘。所谓的皮甲,使用马皮、牛皮以及那些非常柔韧的藤蔓的纤维和麻、丝织成的结实的布做出来。虽然挡不得箭、也挡不了炮弹的碎片,但还是有着相当的防护作用。
“而且你们必须要学识字、学礼仪、学法律……将来有一天接收小组到达的时候,你们还要学习领导其他的民众!”
说到最后的时候,这些刚刚领了装备的5ooo余人听到的,已经不再是所谓志愿者协助作战的问题。他们知道,在接收小组来了之后,他们这里面的多数人,会根据学习的程度以及工作成果,成为新的“华夏帝国”将建立的城市的官员。
是的,挑选志愿者不仅仅是此刻支持作战,而是将来在这儿建立的新的城市的在接收小组领导下的,包括了所有行政系统以及“地方安全”部队的官员们。
这时刚刚在人群之中没有站出来的,那些成年男人们惊讶的发现,他们已经失去了作官的机会,而且这时他们是些什么人,大约已经没有人在意了。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心底里只能酸酸的去想。
“当官,那边可是有蒙古大军呢,这华夏军虽然初到之时有几场小胜,那将来呢……”
酸葡萄心理,什么时候都不缺。下面就要看,他们是否能够抵抗2o万蒙古大军的进攻了!
第46章 倘若败一次
不管蒙古兵是不是够勇敢,但面对这一大片到处是地雷、陷阱的平原上,他们承受了极大的伤亡。几乎每走一步,都有人被炸死。面对使用的全是踏雷的雷场,因为没有绊弦也就无从起获。
而且因为科技的差异,蒙古人想不明白,有些地方人走过去不炸,但骑着马走过去一定炸,为何呢?还有些地方,却只炸大车不炸人马,这又是为何呢?
缺乏科技知识的他们,除过凭生命来一步步的填这雷声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问题。当这个消息传递到亲王忽必烈的耳朵里时,正叼着雪茄烟头痛的他,一下子就瞪起了眼睛。
“什么,我们居然为了这一小片土地损失了3ooo人?……我的雄鹰之神,我们遇到了什么样的魔鬼!难道那些华夏军的人对这片土地下了什么禁制么?”
看着那原野上进军的蒙古士兵之中,不时在爆炸里被轰起几个人、几个骑兵又或者一辆马车,这让亲王忽必烈感觉到肉痛。但他不能不进军,因为前面的那座城不攻下来,他就没有办法进军其他的地方。原因很简单,要么分兵看守,其他人进攻。要么就是强攻而下。
不能分兵的原因,前面已经说过,在面对“华夏军”的时候,分兵就是死。至于强攻而下,却是亲王忽必烈最担心的事情。上一道竹城,对方的兵力分散让他损失了数万大军,那么眼前这个硬核桃,要用多少人命去“砸”呢?
看着原野上倒在地下的士兵以及战马的尸体,这时因为没有人敢靠近,依然暴露在蜀地温暖的气候下。不用问,几天之内或者这些尸体就会发起臭来。臭并不会使亲王忽必烈有些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但就让那些战士们死后无法安徽,是他最大的伤感。
这一小自原野的尽头处,是另外一道竹城。它一直伸延到江边的两个圆柱形的堡垒,并与它们牢固的连在一起。虽然亲王忽必烈不知道那些堡垒是做什么用的,但他想得明白那些一定是些用来遮断河流上进攻的堡垒。
其实亲王忽必烈一点也没有猜错,那些在江边的堡垒的确就是为这样的目标而建立的。两个江边的堡垒里部署着全部的“地狱使者ii型野炮”,它们即可以以直射火力遮断江上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用侧射火力来对付攻竹城的大队人马。
在它们的身后,由于是嘉陵江与渠江交汇的地方,江水湍急江面也相当宽阔。根本不可能从后部进攻,而且射程8ooo米的“地狱使者ii型野炮”,也已经覆盖了整个江面。
“轮回ii型臼炮”这样的曲炮炮,则布置在竹墙之后的坚固的坚固的堡垒里。它们可以覆盖前面5ooo米所有的一切,也就是说再想攻这里,就不得不面对这些重炮火力。在“轮回ii型臼炮”火炮堡垒的后面,则是成片的“简易竹火箭”的发射架。
多达5oo个的发射架,可以让整个营地一次投射的这样的武器达到5oo发。至于炮弹,这里与江对岸的基地里,在不停的制造着。因为此刻地雷以及其他的陷阱已经完全停止了制造,主要生产手榴弹以及简易竹火箭这些武器。因此现在可以以每天5oo枚的数量在不停的制造。毕竟火药、竹子以及瓷器对于蜀地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
而且“志愿者”能够上战场的人,也多达3ooo余人。在蒙古人没有炮火支援,只能拿人命去填的进攻战里。他们同样可以使用“抛射”手段,在短时间里提供大面积的覆盖攻击。在这里他们使用的就不是对付野兽的普通箭枝,而是“触发式火箭”,大家知道这样的箭不管什么样的盔甲,一箭命中就必然丧失战斗力。5o毫升汽油能烧成什么模样,用想的了猜到了吧。
“王爷,根据他们在竹城那里的表现,只怕这城并不好攻,我们恐怕需要更多的人手才成!”
亲王忽必烈眼睛斜了一眼说话的张文谦,继续在用望远镜看着远处的营地。他的心中想的想,这个硬核桃到底该如何砸。显然对方的打算是,任你千变成化我则以不变应万变。
你分兵,我进攻,你集中,我对峙。
分兵之说,对于亲王忽必烈而言,那几乎是完全不考虑的事情。毕竟赵伏波率领的“华夏军”在萨莱城之战里,一天之内杀光了1o万蒙古大军,那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而且以他所知的,“华夏军”的战线,无不是以1对1o之战。那自己如何敢于轻易分兵呢?
而且此刻他手上,不过只有12-13万军队,剩余的7-8万都留在后面。一是保护那些粮草补给,还要保护好后路。万一有个什么闪失,也可全军而退。
这也是他不愿意分兵的原因,不过此刻看着这倒在地雷上的3ooo余名士兵的尸体,他深深担心的是,面对眼前的要塞,自己这12、3万人就真的够用吗?
在前面几天的作战时,对方时而进行的覆盖式炮击。虽然似乎威力并不大,但那密度实在是让人害怕的。毕竟别说炮弹,就算一枚手榴弹在身边爆炸,那也是人所万万经受不起的。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自己手下的军队,是不是够攻占眼前的要塞。倘若按照张文谦所言,从后方抽调一定兵力来到这儿,那当然对于眼前大战大有好处。一是可以从后面使用水军迂回,二是攻击的时候也可以持续行动。说白了还是那句话,打不过你,但我可以累死你。
固然突破前面的竹城时,伤亡大了些,但终究是突破了他们的防线。那么下面如果也用这样的手段,是不是就可以突破眼前的要塞呢。
亲王忽必烈知道,眼前的“华夏军”同样没有退路。他们必然会死战到底,这让他看到了一点希望。
“倘若他们败一次的话!”
第47章 调兵遣将忙
“华夏军”自从出道以来,从来没有败过。可能有人感觉到有些匪夷所思,这怎么可能。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事实上,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因为在许多时候,“华夏军”对面的敌人,总要面对一些他们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想过的东西。比方说,最早的亚丁行省,那儿的阿拉伯人面对的是夜间飞在天空里的照明系统。倘若是一群未来的人看话,不过是热气球加汽灯,稍稍动手能力强点的人,自己就做得出来。
随后对付十字军的时候,他们面对的是使用抛石机的“宫紫火雨”以及“穆克飞弹”。再后来对付欧洲人的是6连发步枪,回到阿拉伯帝国换了新式步枪与火炮。
同时“华夏军”对付的所有敌军,都不过是第一次遇到他们。因为对他们的作战能力缺乏了解,对于热武器也缺乏认识,被“华夏军”打败那实在是在正常没有的事情了。
唯独眼前的蒙古大军,却因为“萨莱城”的毁灭,以及赵旭的到来,对于华夏军有了相当的认识。这也是亲王忽必烈认为,如果兵力足够也许在这儿里可以给“华夏军”以重创。
毕竟他们现在断了江上的补给,这样的机会可不是天天都能碰见的。如果在兵力优势,补给优势的情况下都打不过华夏军,那还不如投降算了。
“好吧,仲谦,便调些人来。我就不信……”
说着狠话的时候,亲王忽必烈嘴里的雪茄被他咬得跷起来。这让一旁的张文谦心里乐开了花,他知道自己又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上一次当亲王忽必烈疑心自己的时候,要不是有人告诉他,那玩意吸一次不要紧,只怕自己就要被疑心的亲王忽必烈砍了脑袋呢!
“好吧,你不信!哼哼……看我华夏天军,让你这臭鞑子的脑袋如何开开窍!”
虽然张文谦过去在无望大宋恢复旧地,无望有人来真正关爱汉人的情况下,不得不为亲王忽必烈服务。但今天,当有人可以为了“华夏一族”的尊严以及土地舍命相搏的时候,小小的付出又算得了什么呢?心中对于“华夏人”这个名号看重的同时,自然对于周边的蛮夷又充满了鄙视之情。
为了怕亲王忽必烈反悔,他很快就把调兵令写好,在亲王忽必烈签署过之后,立即就发了出去。看着带着加急军令的传令兵,打马飞跑的背影,张文谦悄悄的摇了摇头。他倒不是失望,而是感觉到有些好笑,甚至心中已经开始了期待。
“调兵、调兵!现在兵已经调了,就看那位陛下给我们能够上演一出什么好戏吧!”
自从张文谦看到眼前竹城之战的结果时,他对于未来的“华夏帝国”已经开始盼望了。因为只有他们说过,“犯我华夏天威者虽远必诛”这样的话。在回味着过去汉人文明的辉煌时,这难道不是每一个汉人血管流淌着的血液么!
虽然赵伏波杀人如麻,这对于崇尚所谓“仁义”的张文谦稍稍感觉到有些不适。倘若按照传统文化的规则,此刻把蒙古人打的满地找牙的时候,却是谈谈什么“年年纳贡、岁岁称臣”的问题。但那不是给外人,是他们给“华夏帝国”的。
但眼前的局势却表明,对于“侵略”华夏故土的人,一个都不放过,必须斩尽杀绝。这让人感觉到有失天和,不过看那个“华夏帝国”的皇帝,是不打算管什么天和的问题了。倘或老天真的不和,他恐怕连老天也得给砍去一半。
这当然张文谦这样的知识分子不满,但当看到那些布满了山道的脑袋,和下面挂着的木牌的时候,心中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解气。尤其再看到那些责难的大宋百姓时,?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