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宋起波斯湾 第309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写还不成吗?”
动了怜悯之心的人嘴里骂着,掏出自己的“紧急口粮”来。这种东西打仗时得背着,但就是不准随便用。倘若用了的话,回去了就得写一堆报告交差才行。此刻看着城内百姓们凄惨的模样,华夏军海军6战队军官教导团的军官,一个个不管不顾的行动起来。
他们不知道自己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过让他们看着眼前的百姓们就这样饿死,他们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都是“华夏岛”军校里教育出来的军官,相对于蒙古人的军官而言,他们的文化水平就仿佛是博士的水平了。
也恰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懂得真正的怜悯该给谁。
第47章 一个也不留
“预备……放……”
蒙古俘虏一排排的跑在地下,“华夏军”海军6战队军官教导团的人,则一排排的掂着左轮手枪,听着高级军官的命令,把跪在前面的蒙古人的脑袋打开花。不但包括了所有的被俘的普通士兵,也包括了他们的军官以及受伤的成员。
附近则是高丽的平民,他们手中掂着农具,等候着把这些尸体掩埋起来。每次响一排枪的时候,这些高丽的平民都要发出欢呼的声音。而且他们惊喜的发现,对高丽的官而言,这些“华夏军”的士兵的士兵的存在,就好比是天兵天将。而一向颐指气使的官们,面对这样的杀场,只知道缩着脖子一声不吭。
一排排的枪响宣告,对于侵略者“华夏帝国”绝对不会纵容。而且枪毙的时候,是从高级官员向下一层层的杀下去。没有怜悯、没有同情,无论什么样的哀求对于他们这支复仇之师,根本没有一点影响。
“举枪……瞄准……射击……”
一声声用汉语发出的命令,让跪在地下的蒙古人明白,他们不该来图谋大宋的产业,也不该来攻打大宋的藩属。大宋的土地依然是汉人的家园,汉人的藩属依然是汉人的。如果说以前的大宋王朝,只会纳币输捐,那么现在的“华夏军”,则只会送上炮弹与枪弹。
这一次蒙古士兵死的很安详,因为在他们被枪毙之前,都可以给家人留人言。“华夏军”保证,这些信件都会送到他们家人的手中。同时表示,他们被枪毙,可以免除家人在将来会受到的追究。
虽然“华夏帝国”对于国内的人不进行什么诛连的事情,但对于侵略者而言,往往会进行包括“诛连九族”之类的追究。至于手段,就是劫掠与屠杀,似乎他们不想省事。比方说,蒙古的所谓“黄金家族”愿意投降之类的事情,“华夏军”连想都没有想过。
因为按照“华夏帝国”的规矩,军队的作用就是杀民族,掠地攻城。把不服管教的异族的脑袋砍下来,财富拿回来。这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地方,这时的世界原本就是这个模样,而且这时的世界并没有天使。既然大家都不做善良的事情,单独要求“华夏帝国”善良,未免太过于幼稚。
成千上万的尸体倒在了汉城的城墙之下,枪毙的人就站在城头上,一枪之后即便打不死,掉下城头也是要死的。这时剩余的蒙古人已经不再心存侥幸,也不再羡慕人家的财富,汉人的女人。从他们空洞的眼神里就看得出来,他们后悔了。可是晚上,当“华夏军”开始用他们现代化的武器,开始大规模屠杀的时候,历史的车轮就必须按照他们的意志来转动。
“呯……”
随着口令响起来的连串枪声下,尸体如同下雨一样从汉城的城墙上掉下来。城下的高丽平民,已经用独轮小车装着尸体,推向城外专门挖下的大坑里。一层石灰、一层尸体,两层尸体之后就开始掩埋。所以的高丽百姓们也知道,汉人的军队再不像以前那么仁慈,他们不要俘虏,也不会给以对方的将领什么礼遇。
尤其是那些脑袋被子弹打的乱七八糟的尸体,让高丽的百姓们在感觉到扬眉吐气的同时,心中对于汉人有了绝对的害怕。因为高丽军队以及官员们,已经到处都贴满了布告。汉人要被称为“华夏大人”,不从者、失礼者,杖三十,枷三日。
尊严有的时候是直接来源于恐怖的,尤其是对于屠杀的恐惧。多数的平民并不像真正的学者们那样考虑的那么长远,99的平民在如此规模残什么,他们只管自己做什么,而且任何人也不能挡道。
最后的处决是章青亲自进行的,几个穿着华丽绸衣的蒙古高级将领跪在城墙边上。看着这几个跪着的人,章青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这个世界的规则完全被改变了。在以前,蒙宋双方作战的时候,往往会试图招降对方的将领,又或者说瓦解对方的军心。
那么“华夏军”不需要这个过程,他们需要的只是用火力高压摧毁敌人的全部意志,然后像杀猪一样把他们一个不留的全部杀光。对于眼前的蒙古人之所以处罚的如此严厉,原因在于他们是正在入侵大宋的种族。虽然赵伏波在与欧洲人打仗以及其他地方的人打仗时,没有如此范围的进行屠杀,那是因为他们的死活与大宋无关。
但眼前,这些蒙古人都是侵略过大宋的人。因此无所谓怜悯也不会有同情,这是两个种族进行的一种你死我活式的斗争。
章青掏出自己的手枪,把子弹打进面前那些蒙古将领的头颅里。他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大长径比的子弹进入脑袋之后产生的翻滚。整个头盖骨被掀开,里面血水混合着脑浆,已经被搅得像是一碗豆花。
不过这不会对他构成影响,在益州的时候他看多了蒙古人欺压汉人的事情,此刻可以亲手枪毙掉眼前的蒙古将领,心中并不会有丝毫的害怕或者感觉到恶心。相反他有一种快意,一种俯仰无愧于列祖列宗的快意。
“敢到我们华夏大地上为做歹,这就是你们的下场!”
包围汉城的蒙古军队,大约有25万人。码头附近的要塞,以及要塞附近的“轮回炮”阵地驻扎着3ooo人左右。他们能活下来被枪毙的很多,多数都被3oo毫米的“龙熄臼炮”撕成了碎片。围城的蒙古军队2万多人,炮火对于他们营地的轰击,让多数人成了炸弹的牺牲品,活下来的不超过6ooo人。
其中4ooo多人被在汉城的城墙边上集体枪毙,剩余的人这时已经头也不回的逃向蒙古势力控制的地盘去了。章青也没有追,刚好让他们把这里的消息带去。
——世界不属于愚昧的种族!
第48章 他们偏了心
汉城之战以后,高丽的“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崔皞,不但采购了大量的“飞燕3型弩炮”,同样也把肖恩曾经有过的25艘“秦皇ap”战舰买走。价格为25万两白银,不过以“华夏帝国”的交易手段而言,事实上高丽付出的是25万两白银的物资。
在这个时代里,本身金银的数量就不多。尽管大家都在开采,但整个世界上的货币原本就不足。在有纸质货币之前,工业品流通方向使用的是华夏岛铸造的,花纹精密的金属硬币。另外就主要使用的是变通过的,以货易货的方式。这就避免了因为这个时代金银货币不足,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
做完了这件事,蒲金书就回到了济州岛。他可不敢在外面多呆,知道那一会没人,事就会堆积如山。章青同样没有在汉江上多呆。解决了蒙古军队的围城之外,他迅速就率领军队回到“济州岛”。与蒲金书一样,这里的牵扯到军队的交接问题,自然也会更加繁忙一些。
不过事情大体上的计划是清晰的,那就是章青必须要在“济州岛”上征招多达18ooo名士兵。与他一同来的,2oo艘大船上运输的,除过士兵们的武器装备,就主要是给其他势力销售的,早已经量产的火枪与“飞燕3型弩炮”。
并没有“地狱使者野炮”与“轮回臼炮”的原因在于,赵伏波并不想本土及附近势力的武器装备提升的太快,毕竟他才是华夏帝国的皇帝,打击蒙古人也必须是以他的军队为主。而且也必须要防备,将来自己回来的时候,会因为岸上的势力而导致更多的麻烦。
在章青的船队满员之后,会登6海南岛、台湾等地,建立政权。同时大量吸引来自岸上的汉人。此刻蒙古人因为蒙哥大将军在阿拉伯帝国的大规模用兵,对于大宋、高丽方面,只有一些小规模的进攻。大概是想等蒙哥大将军打完阿拉伯帝国之战,然后主力东移之后再说。
借着这个相对平静的时期,蒲金书必须要加强在大宋的宣传。而这些火枪不过就是一个敲门的砖头,第一站自然是要去暗地的盟友——李璮那里。
李璮,大概已经隔了老时时间没有露面,恐怕大家记不太清楚了。他是蒙古人在益州行省的都督,相比大概与阿拉伯帝国的那些总督也差不多。也就是说,名义上奉某为主,但事实上却在经营着自己的地盘。此刻益州地界,大概也得算是整个蒙古人治下的,最繁华的都市。
因为这里有着大量的,来自海外的商品,而这些东西没有人见过也没有人用过。比方说水力、风力复合动力的纺织机,用它纺织出来的绸缎,价格比起普通的绸缎那是要便宜太多了,而且质地上也要好得多。除此之外益州大地上此刻已经有了一条“马路”。
那是钢质的轨道,水泥的路枕。此刻走马车虽然有些大材小用,但这种在轨道上走的马车,比起普通道路上的马车,那是快的太多了。成船的在海边上岸的货物,就被马车一直运向益州城,而这才是近期才产生的变化。虽然李璮并不懂得,这些“铁轨”在某一天一个特定情况到来的时候,会变成整个华夏大地上最快的交通手段。
此刻整个世界上,完全使用钢材来制造的铁轨,仅就华夏岛、济州岛以及益州地区,其他地方全都是那种水泥与钢材混合的铁道。差别在哪里,想来懂行的人都明白。
“蒲少、章兄弟!”
李璮见到他们两人的时候,发现短短几年不见,章青的变化实在非常令人惊讶。此刻他身上穿着“华夏军”的盔甲,肩头上的金属护肩,是两头猛虎。红宝石的眸子,给人一种若有若无的震慑。李璮也算是知道“华夏军”的军制。这虎头的护肩,就已经说明章青是华夏军中第二层级的军官了。上面不知道几人,再上去就是未来“华夏帝国”的皇帝赵伏波。
这几年李璮也时常接到来自岳父的书信,“华夏帝国”的发展对他来说,一点也不是秘密。因此在自己的辖区里,宣传起“华夏帝国”与《华夏律》的时候,则是不遗余力的。虽然当地的百姓们并不知道,是他们的都督的手下在宣传这些事情。但看过《华夏律》之后,尤其是读书人,就更加盼着那个把百姓放在心中第一位的“华夏帝国”的皇帝们,回到这里来。
至于大宋,对他们心中已经没有了一点重量。这是因为李璮对于“华夏帝国”的东西,是明禁暗放。就仿佛那些在街上分发的《华夏律》法典,以及来自济州岛的报纸,事实上都是他自己手下的亲信在做。然后由手下的蒙古兵去收,当然官家有官家的说法,百姓有百姓的章程。这在中国是最现实的事情,无论哪一朝哪一代,皆是如此。
虽然《华夏律》对这时的大宋百姓们有些怪,毕竟它与所谓的“传统文化”有着相当的区别。但百姓们知道,这位“华夏帝国”的皇帝来了,有福利股份,有医疗、养老保险,百姓最重要的是。倘若说以及大宋的百姓们手臂断了,只能缩在袖子里,牙齿打落了只能咽下去。那么今天,就有那些“华夏军”为他们出气。尤其是那些外国人、异族人,欺负到华夏人头上的,那简直就是找死。
当有了“华夏人”这个提气的名称时,宋人这个称呼已经在逐渐变化和淘汰之中。是啊,宋人有什么好,没有“福利股份”没有“(养老/医疗)”甚至连尊严也没有。尽管听说济王回来还需要相当久的时候,但八王爷与老杨家的传说,百姓们却早已经有了耳闻。相比之下,他的子孙做皇帝,比起现在那上只会给异族上贡输捐的皇帝,那是好太多了。
民心在一点点的偏了过去!
第49章 模样有变化
章青看到自己拜把子的兄长,心中也有了一些激动。这几年自己去欧洲、在阿拉伯帝国四处征战。虽然苦没有少吃,但总体上心情是舒畅的。跟着那个济王千岁就是爽,无论走到哪里,“华夏人”都是大爷。没有人摆脸色,也没有人不恭敬。有那么一个两个,都被当地的总督、苏丹们自觉的拉去砍了脑袋。
可看着自己曾经的盟兄李璮,就知道他在蒙古人手下生活的并不快活。尤其是此刻因为阿拉伯方面的战争,而军力这吃紧的状态下,就更是如此。而且亲王忽必烈与赵旭此刻应该还没有回到大漠,倘若他们已经回来的话,那么蒙古人应该更加紧张才对。
“李都督,这么久没见,一向可好啊?”
蒲金书对待外面的官员们,多少还有些书生之气。不至于仿佛“华夏军”的军官,不管走到哪里,对面只要不是汉人,就是一付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模样。虽然他们在“华夏帝国”的范围里,个个都是遵纪守法的好人,但出了国门之后,怎么看都是一付强盗模样。
章青知道“华夏军”走到哪里,都是那付德性。这益州地界里,“华夏军”的士兵时常来来往往,这就让李璮不得不把蒙古兵时常差在军营里。因为“华夏军”的士兵可不管那么多,倘若看到欺负汉人的蒙古人,抬手就是一枪直接打爆脑袋。要不就是连夜增兵把军营里的蒙古人杀光,而不管他们是谁的手下。
按说“华夏军”如此无法无天,那就派大军来把他们灭了啊。配吗?蒙古人配说些话吗?十几万大军让赵伏波不到1万人的骑兵,打得满地的找牙,连主将都差点逃不回去,他们有什么资格来与“华夏军”叫板呢。此刻李璮并不知道这些,他中是知道有那些“华夏军”士兵们在,就不能让汉人吃亏,不然他们报复起来的时候,那手段总是令人担心的。
在益州的蒙古兵,因为这种冲突,已经被“华夏军”杀的差不多了。原先将近1oooo人的骑兵,此刻剩下不的过几百,李璮干脆就给送回到蒙古地界里去。因为“华夏的商人”们来来往往他阻挡不了,“华夏军”上岸办事的话他同样阻拦不了。倘若“华夏军”不高兴了,拿附近的蒙古军营开刀,他依然阻拦不了。
只不过以前使用的多数都是“轮回炮”和“榴弹发射器”之类的玩意,这一次看章青装备,只好这“华夏军”又要换装了。章青见到盟兄,自然心中激动,只不过作为“华夏军”的军官,他已经养成了先公事后私事的习惯。
“李教督,是啊几年不见,我们大家都有些变化。这一包资料,是来自华夏岛军官学校的。殿下打算提升您到骠骑一级的军职,只是这读书与考试是免不了的。您有三个月复习的时候,到时还请大驾光临济州岛,到那儿即将建立起来的军校分校参加考试。殿下说了,考上哪一级是哪一级,不过殿下的意思,倒有意让您带领一支为数2oooo的虎狼之师呢!”
话说到这里就够明白了,倘若他李璮要是不识抬举,蒙古人的下场自然也就是汉j的下场。前面说过汉j的处置办法,自然也是以杀为主的。
“在下感谢殿下的栽培,感谢章司令的提携,将来到了岛了少不得多多感谢的!”
章青这时依然是一付公事公办的模样,这让李璮心中多少有些不舒服。毕竟他是一直呆在这儿的人,不似章青在“华夏军”里呆得久了,整个气质早已经完全变化。而且李璮也不大习惯,“济州岛”上的人,说什么事都是公事公办的模样。
不过他心中倒是明白,因为岳父王文统的书信中说的明白,这天下必然是“华夏帝国”的天下。甚至还告诉他说,大宋不过是“天下之一隅”,而那位殿下得到的天下,何止百倍于大宋。这种说法的分别,自然是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与“华夏帝国”所说的天下是两码事。要说“华夏帝国”的势力范围,那现在就大得很了。但说起“华夏帝国”的领土,真正的法治之地,那就没有多少地方了。
蒲金书乌丸一样的眼睛转了几转,知道那是一种文化上的区别,他心中也相信,章青不是如此不念旧的人。只是“华夏军”的人哪,就是那么个脸,不把正事办完,他们不会说闲话的。因此,他接下了李璮的话,带给他赵伏波的口信。
“济王千岁派来大船2oo艘,运来了大量军火和货物。但济王千岁需要大量的人口,您知道在华夏岛上,正在建立华夏羽林军、而在济州岛上建立的却是骁骑军,李都督您可是把握这次机会,对于骁骑军的司令,殿下可是看好您的呢。只是您知道,军队里的规矩,那是凭本事上的。因此这一次我们来,章青司令也把武器给您带了。没事时候还是多练练吧!”
这么久了,李璮当然知道华夏军的武器厉害,但章青能够把武器亲自给他送来,这里面的事情就很明白了。他才准备说话,但章青在把武器递给他的时候,说话的味道依然是公事公事。
“李都督,无论如何您不能让小兵比下去。武器装备的熟练与精确很重要,但战略、战术的考核更紧张。所以除过教材、武器之外,我还备了一份薄礼。说着话,章青拿来蘸笔、墨水和大叠的本子。”
这些东西,可不对外销售。因为文化提升的一个前提,就是书写、记录工具效率的提高。“华夏帝国”并不打算破坏其他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或者说句大白话,赵伏波巴不得世上除过“华夏帝国”,其他国家、民族的人,依然保持茹毛饮血的状态才好呢。
就好比他在阿拉伯帝国与欧洲,维护宗教的极权统治的手法一样。让他们永远不要抛弃他们的“传统文化”,也让他们永远被掠夺与奴役下去!
第5o章 益州有变化
直到交待完了公事之后,章青才把那一本正经的脸色扔到一边。
“啊,终于完事了。李兄这些年过得如何,兄弟我在外面四处奔波,信也没有给兄长写几封,还要李兄多多担待才是!”
直到章青拿出做兄弟的模样,李璮的心中也才放下来。原本心中那一丝不快,在这是地完全消散而去。此刻他已经明白,那是“华夏军”军官们常有的表现。这几年里,随着益州方面与济州岛来往的频繁,他见过的“华夏军”的军人也就越多。他们是够狠,可以用杀人不眨前来形容。无论是触犯了他们的军规,还是触犯了《华夏律》的蒙古人,那杀起一点是不留情的。而且往往会了防备蒙古人的报复,他们的选择是把一个营地里的蒙古人一个不留的全部杀光。
但这些军官一点也不莽,他们不扰民、不劫掠、不强犦,凡是所有蒙古兵、大宋兵都做过这种事情。但“华夏军”的人不做,而且对百姓们他们可以堪称“有爱”。甚至在李璮管辖的益州,他们有时会因为益州百姓的告状,把一些脏官、强盗又或者说黑心的店主抓进官府。
当然他们告的话,用的法就是不是他李璮的法,而是《华夏律》。起初还有官把这件事告诉李璮,等他找个理由把这些官都给办了,然后悄悄送到济州岛。当这种事出现过几次之后,官们也就变得懂事了。而且李璮自己也读《华夏律》,因为比起宋刑统来说,《华夏律》里有程序法,一步步该做什么说的很明白。而且就实体法上来说,这本法典也更加人性化。减少了残酷的肉刑等刑罚,但对于叛国、贪酷等等方面的事情,规定的严格而又残酷。
有了“华夏军”士兵在益州的这一闹,他李璮又不能多管的情况下。此刻益州的百姓们,时常喜欢搬开《华夏律》来和官府说事。这搞得大家几乎是人手一本《华夏律》,许多不识字的人,出门之前也把这玩意当皇历那样叫人念给他听。因此注音版的《华夏律》,此刻与拼音字典,早已经成了家家必备的东西。也正是因此,识字率在益州这儿,慢慢的提高起来。
可能有人会说,难道蒙古人不知道吗?
知道,蒙古人当然也闻到些味道,不然一万多人被人就那么剁了,他们能不找事吗?然而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这可是益州,不是蒙古。其次,益州方面装备了“轮回炮”与“榴弹发射器”之后,曾经用公主的名义请来了塔察尔王。如同当年的巴格达哈里发木斯塔辛一样,看过一次表演之后,塔察尔王知道那些人是惹不得的。
而且他在蒙古也是个无权无势的王爷,此刻姑爷这里兵强马壮,对他来说百利而无一害。至于蒙古朝廷里,此刻更因为皇后海迷失的执政,所有“黄金家族”的亲王们,都在为了“诸王之王”的位子而斗来斗去。多数人都是等着蒙哥大将军完成了对阿拉伯帝国的征讨之后,再来做这件事的。
因此这几乎益州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因为这是将来“华夏帝国”的领土,自然商品不像是卖给欧洲人以及阿拉伯人那么贵,就算是商人们贩运到宋廷又或者说蒙古、高丽去,也都还是有的赚的。虽然没有浏州岛上的人赚的那么多,但部分按照《华夏律》来管的益州,这几年百姓们的生活的确是好了。
而最令益州百姓们高兴的是,孩子们读书一分钱都不需要掏,只要遇到了济州岛上来的商人又或者说“华夏军”的士兵,托付给他们就没有问题。并在随后,济州岛上就会给他们带来一份带有学校公章的录取通知书。随后孩子们学会了写信之后,就会把自己的信件通过邮局系统传递加家报平安。
随着平安家信的到达,更多的人就把孩子直接送往济州岛。因为报平安的家信说了,15岁以下的孩子们都可以去免费上学。本着中国的老传统,对文化人的尊重,几乎家里的有孩子的人,全都把孩子送往了济州岛。是啊,谁比谁傻多少,有人掏钱让自己孩子学本事,除了个儿猪一样的人之外,会有人不愿意吗?
写到这儿,不笑真的感觉到有些奇怪,为何会有那么多人认为,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有本领阻挡工业文明来取代这时的农耕文明呢?难道懂得“传统文化”的人,比之爱因斯坦还牛b?脑袋比之钛合金还坚硬,难不成懂得了“传统文化”就成了终结者不成,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当所谓的“传统文化”,阻碍了科技发展的时候,还是丢到垃圾堆里去吧!因为失去历史车轮转动的,依然是科技,而不是什么狗屁“传统文化”。历史也证明,死抱着“传统文化”的人,最终不过是被抛弃以及淘汰而已。
在益州的邮件系统,事实上是由济州岛上的官方来办理的,在未来也属于皇家企业里的一份。只不过此刻在益州方面采取的是私人名义而已,也算是给了李璮面子,让他不至于太于过难堪。唯一令益州地区所有百姓们不大满意的地方就是,济州岛许匠人、青壮、美女去,但其他人就不能多去。毕竟那地方就那么大一点,人去多了可也呆不下。
以上就是益州这几年的发展,事实上证明的只有一件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由些结果又可以推断出来另外一件事,历史的发展之轮,事实上是由平民们对于不同文明选择的结果。就好比埃及选择封锁了网络,结果倒台是政府一样。而这就是某些人所说的,屁股决定了脑袋的结局。
不管怎么样,益州的百姓们已经做出了选择。蒙古人从来就不是他们的选择,大宋当然也不是他们的选择。软弱而又腐朽的大宋,要什么没什么,拿什么与未来的“华夏帝国”去比啊!
第5o章 益州有变化
直到交待完了公事之后,章青才把那一本正经的脸色扔到一边。
“啊,终于完事了。李兄这些年过得如何,兄弟我在外面四处奔波,信也没有给兄长写几封,还要李兄多多担待才是!”
直到章青拿出做兄弟的模样,李璮的心中也才放下来。原本心中那一丝不快,在这是地完全消散而去。此刻他已经明白,那是“华夏军”军官们常有的表现。这几年里,随着益州方面与济州岛来往的频繁,他见过的“华夏军”的军人也就越多。他们是够狠,可以用杀人不眨前来形容。无论是触犯了他们的军规,还是触犯了《华夏律》的蒙古人,那杀起一点是不留情的。而且往往会了防备蒙古人的报复,他们的选择是把一个营地里的蒙古人一个不留的全部杀光。
但这些军官一点也不莽,他们不扰民、不劫掠、不强犦,凡是所有蒙古兵、大宋兵都做过这种事情。但“华夏军”的人不做,而且对百姓们他们可以堪称“有爱”。甚至在李璮管辖的益州,他们有时会因为益州百姓的告状,把一些脏官、强盗又或者说黑心的店主抓进官府。
当然他们告的话,用的法就是不是他李璮的法,而是《华夏律》。起初还有官把这件事告诉李璮,等他找个理由把这些官都给办了,然后悄悄送到济州岛。当这种事出现过几次之后,官们也就变得懂事了。而且李璮自己也读《华夏律》,因为比起宋刑统来说,《华夏律》里有程序法,一步步该做什么说的很明白。而且就实体法上来说,这本法典也更加人性化。减少了残酷的肉刑等刑罚,但对于叛国、贪酷等等方面的事情,规定的严格而又残酷。
有了“华夏军”士兵在益州的这一闹,他李璮又不能多管的情况下。此刻益州的百姓们,时常喜欢搬开《华夏律》来和官府说事。这搞得大家几乎是人手一本《华夏律》,许多不识字的人,出门之前也把这玩意当皇历那样叫人念给他听。因此注音版的《华夏律》,此刻与拼音字典,早已经成了家家必备的东西。也正是因此,识字率在益州这儿,慢慢的提高起来。
可能有人会说,难道蒙古人不知道吗?
知道,蒙古人当然也闻到些味道,不然一万多人被人就那么剁了,他们能不找事吗?然而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这可是益州,不是蒙古。其次,益州方面装备了“轮回炮”与“榴弹发射器”之后,曾经用公主的名义请来了塔察尔王。如同当年的巴格达哈里发木斯塔辛一样,看过一次表演之后,塔察尔王知道那些人是惹不得的。
而且他在蒙古也是个无权无势的王爷,此刻姑爷这里兵强马壮,对他来说百利而无一害。至于蒙古朝廷里,此刻更因为皇后海迷失的执政,所有“黄金家族”的亲王们,都在为了“诸王之王”的位子而斗来斗去。多数人都是等着蒙哥大将军完成了对阿拉伯帝国的征讨之后,再来做这件事的。
因此这几乎益州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因为这是将来“华夏帝国”的领土,自然商品不像是卖给欧洲人以及阿拉伯人那么贵,就算是商人们贩运到宋廷又或者说蒙古、高丽去,也都还是有的赚的。虽然没有浏州岛上的人赚的那么多,但部分按照《华夏律》来管的益州,这几年百姓们的生活的确是好了。
而最令益州百姓们高兴的是,孩子们读书一分钱都不需要掏,只要遇到了济州岛上来的商人又或者说“华夏军”的士兵,托付给他们就没有问题。并在随后,济州岛上就会给他们带来一份带有学校公章的录取通知书。随后孩子们学会了写信之后,就会把自己的信件通过邮局系统传递加家报平安。
随着平安家信的到达,更多的人就把孩子直接送往济州岛。因为报平安的家信说了,15岁以下的孩子们都可以去免费上学。本着中国的老传统,对文化人的尊重,几乎家里的有孩子的人,全都把孩子送往了济州岛。是啊,谁比谁傻多少,有人掏钱让自己孩子学本事,除了个儿猪一样的人之外,会有人不愿意吗?
写到这儿,不笑真的感觉到有些奇怪,为何会有那么多人认为,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有本领阻挡工业文明来取代这时的农耕文明呢?难道懂得“传统文化”的人,比之爱因斯坦还牛b?脑袋比之钛合金还坚硬,难不成懂得了“传统文化”就成了终结者不成,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当所谓的“传统文化”,阻碍了科技发展的时候,还是丢到垃圾堆里去吧!因为失去历史车轮转动的,依然是科技,而不是什么狗屁“传统文化”。历史也证明,死抱着“传统文化”的人,最终不过是被抛弃以及淘汰而已。
在益州的邮件系统,事实上是由济州岛上的官方来办理的,在未来也属于皇家企业里的一份。只不过此刻在益州方面采取的是私人名义而已,也算是给了李璮面子,让他不至于太于过难堪。唯一令益州地区所有百姓们不大满意的地方就是,济州岛许匠人、青壮、美女去,但其他人就不能多去。毕竟那地方就那么大一点,人去多了可也呆不下。
以上就是益州这几年的发展,事实上证明的只有一件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由些结果又可以推断出来另外一件事,历史的发展之轮,事实上是由平民们对于不同文明选择的结果。就好比埃及选择封锁了网络,结果倒台是政府一样。而这就是某些人所说的,屁股决定了脑袋的结局。
不管怎么样,益州的百姓们已经做出了选择。蒙古人从来就不是他们的选择,大宋当然也不是他们的选择。软弱而又腐朽的大宋,要什么没什么,拿什么与未来的“华夏帝国”去比啊!
第52章 好怪的要求
别看表面上,李璮对蒲金书有着十分的尊重,但实际上在他的心里,有些事情还是要与自己兄弟谈的。而且这种事,还是在清晨的演武场上谈起来会更安全一些。当李璮到了演武场上的时候,习惯早起的章青早已经完成了体能训练,这时正在演练拔枪的速度。
左轮从腿侧的枪套里快速拔出,做出射击的模样之后,又在手里转两个圈放回到枪套里。接连数次,他去一枪没放,这颇让李璮感觉到奇怪。不但是他,甚至他身边的那些近卫们,同样在重复这些运作。他们都是做出一个射击运作之后,又迅速把枪插回枪套。李璮看出来,虽然他们的动作不尽相同,但都是一个目的,那就是拔枪开火。
“这是咱们的训练科目里最受人喜欢,也最有意思的训练科目。比的就是谁拔枪快,下一级的目标就是谁能够快速拔枪,并击中目标。”
章青的话事实上道出了“华夏军”训练之中的一个特点,他们往往把一件事分成多个基准的运作,然后每个动作的速度以及准确度分别考核,最后组合在一起考核。作为一个军人的地位,往往就是这些动作的考核,外加文化课、军事课的考核之后再做决定。不再是背几本书,不再是舞一段大刀端两下石锁。考的是运用兵力的能力,以及发挥火力的技巧。
这与冷兵器时代将领的选择完全是两码事,重要的不是人际关系,重要的是懂得火器军队的有效运作与作战效率和结果。在军事对抗的比试之中,干脆就是将领们各“率”一他士兵的近距离战斗,还包括了兵棋推演等等的考试手法。虽然这一套东西听起来麻烦,但比起那种月棍、年刀、一辈子枪的训练来说,现代火器部队的训练要轻松的多。
看了半晌李璮终于弄明白了“华夏军”的训练目标,就是把分解动作做准确,把连贯动作当本能。大约把所有的动作练成本能的时候,也就做得好一个士兵了。
“章贤弟,这么早啊!我看你和手下都在练习拔枪,只是这拔枪快比射得准还要重要么?”
此刻的李璮,身上穿着“华夏军”的新式半硬式盔甲,两样配备了步枪与左轮手枪。在今天早上来的时候,他还在想是不是该叫人给自己府坻里弄一面墙,专业来练习射击。只是一看章青的作法,他知道自己可能想的不大对。
“李兄,是哪,我们这是在训练拔枪速度。打的准当然也重要,但在近距离肉搏的时候,拔枪速度非常重要。”
此刻华夏军步兵的标准准备里,并没有斩将刀。所有的不过就是一柄多功能的匕首,以及安装在步枪上的刺刀。之所以专门配备了刺刀,因为刺刀的模样是三棱刺。平时折叠在枪上,使用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