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其他小说 > 宋起波斯湾最新章节 > 第195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宋起波斯湾 第195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我不,我想爹和娘了,我要回华夏岛,而且……而且这里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

  面对师雪容的顾左右而言他,赵伏波有些着急。他不惯在这些男女情事之中投入太多的心思,因此干脆一点直接说明了他的想法。

  “我不准你走,你要留在这儿建城!”

  师雪容是个外柔内刚的性子,听到赵伏波用命令的口吻说话,她可就不乐意了。脚下的舞步停下来,冲着赵伏波冷冷的发怒。

  “好啊,你下的军令,本小姐是平民呢!”

  赵伏波气得牙痒痒,他死活就是不明白,席勒这女人为何都这么难对付呢。

  “你是平民怎么了,我是你师兄,而且我还是华夏之主,所以我打算……”

  “打算做什么,诛我的九族么?”

  师雪容是这么个烈性子,知道赵伏波不过是吓唬自己想让自己留下。可是她一个姑娘家,就这么不明不白的留在赵伏波身边,可算是怎么一回事啊!

  “哼,诛你的九族,你倒是够狠,只是本王不打算诛你的九族,而是打算强抢你入宫!”

  “你敢……!”

  几乎是下意识的,师雪容应了一句,随即就发现这不是愚兄在向自己表白么。虽然他的表白……实在是方式实在是让人无话可说。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我不敢?”

  大概在情场上的战争里,激将法对赵伏波是管用的。只一句话,赵伏波就让眼前这个丫头给逗火了。一伸手真的当着众人的面,把师雪容给横抱在怀中。

  经过这个变化的师雪容知道怕了,但晚上,已经被她惹火的赵伏波,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抱着回向她自己的旅行车。

  “放……放开我!”

  离他们最近的是穆克与肖虹妍,后者被穆克陪着跳了一晚上的舞,知道虽然他的嘴上不说,但心中却有着自己。这让肖虹妍的心里,感觉到一丝甜意。眼见赵伏波对师雪容的作法,常揭龙鳞的她,立即就想去阻止一下。

  “你傻了啊……啊!”

  穆克一着急,说起话来的时候,就又是如同口吃一样的模样。肖虹妍一愣,立即就明白自己差点办了傻事。重新视若无睹的,开始与穆克跳起舞来。

  “喂,你还是算了吧,以后还是说你的四个字吧,这五个字听起来跟口吃一样让人难受!”

  看着肖虹妍,穆克对于这种说话方式倒也不感觉到难受了,倒感觉这是他与肖虹妍之间的某种情趣。

  “这是命令……令!”

  肖虹妍没好气的白了穆克一眼,开始了情人之间亲热而又低声的“碎碎念”。

  “喂,你傻的啊,哪有这样的军令,那是他耍你呢。你呀,真是个木头木脑的木头,对那个赵伏波只知道傻傻的服从!”

  对于肖虹妍的脾气,穆克也摸得着七八分了。自然不会与她冲突,而是轻轻说了句完整的话。

  “他救过我命!”

  肖虹妍看着穆克,看着他绿色的眼睛。心中忽然明白,男人之间那种粗糙而又带着豪迈的友谊,与情人之间的那种细腻、温馨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眼前的穆克与赵太波在战斗中结下的深厚友谊,又哪里是小儿女之情可以比拟的呢。

  “我知道,你执行的是军令……哎,不对啊,难道你今天陪我跳舞也是在执行军令吗?”

  穆克是个不大会说谎的人,在军人里生活久了,说谎对他而言,实在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他咂了下嘴,把事情在自己心中回味了一下,说出了一个相当聪明的回答。

  面对即将暴走的肖虹妍,穆克说了一句完整的话。而且他有把握,这句话肖虹妍是爱听的!

  “为你学跳舞!”

  第134章 有一个难题

  欧洲战事的顺利,带来了华夏岛的大发展。此刻整个华夏岛居住的人口,已经近2o万。这里包括了黄沙城的混血人,阿拉伯人、欧洲人、埃及人、非洲黑人和来自大宋的汉人,世界上有的人种在这儿也基本上差不多全了。

  当然美洲的印地安人也不急于一时,毕竟此刻除过华夏岛的探险船之外,无论欧洲还是阿拉伯国家,都还不具备那种穿越大洋的能力。

  更名为华夏岛的索科特拉岛上,此刻已经建立起了一座相当大小的城市。说城市的大小,并不是占地面积的问题,而是城市功能的问题。完善的公共马车,行驶在铁轨上。

  而且马儿并不像普通马车那样在车外行动,而是在辆内。两个大木头罩子把它们与车箱隔开,隔绝了多数声音、光线的木头罩子使马儿并不容易受惊。沿着轨道路的公共马车,行驶起来倒也是快捷平稳的很。

  整个城市,都是钢筋水泥框架的高楼。作为理化实验室的负责老师,他才不打算玩什么火药之类的玩意。有了他的现代知识与全世界的能工巧匠,他想不出有什么理由,不能过更好的生活。

  现在想起来,以前看过的那些穿越小说,非得拿着燧发枪或者火绳枪以作为平衡。理智的来说,那实在是一种可笑的设定。试问哪一个上过高中的学生,不懂得硝化甘油是什么玩意!试想想看,一个大学生拿着火药枪洋洋得意,难道不是件可笑的事情吗?

  因此,他把自己的知识发挥到极致,领着大群完成了小学、初中学业的手工业能力相当精细的工匠们,完成了一种又一种设备的制造。

  就像是结合了科特建筑、阿拉伯建筑技巧的,以及马丁现代理念的,使用钢筋水泥框架的,高达15层的楼房是华夏岛上觉的建筑。虽然没有电梯,但从海风转换成水压的水泵,依然能够提供足够的动力。

  这当然是不方便的,因此马丁一直要华夏科学院里的学者们努力,制造出发电机。不过就城市而言,他不打算制造蒸汽机。有了风车与发电机,就凭现在的小工业,要什么电厂啊。只是虽然他清楚的知道原理,但要制造出可以用的发电机,显然还是任重而又道远的一件事。

  也许有人会说,那时候的人如何……如何……

  其实就生理角度而言,这时候的人与马丁那时代所谓的现代人相比,大脑基本上没有区别。缺乏的不过是知识的积累,如此而已。这也就是马丁认为,那些穿越小说里的主角,拿把燧发枪和火药闯世界,不过是装13而已。

  因为赵伏波在欧洲的作战,使火枪成为欧洲军队的制式装备。仅仅后续订货,已经超过了1o万支。这里面不但包括欧洲的订货,也包括了阿拉伯帝国诸候们的订货。

  掌握了大马士革与大半个巴格达的,叙利亚国王阿扎姆突兰沙,他一人就订了3oooo支火枪的货。据珍珠小枝谢杰莱杜尔猜测,也许叙利亚在近期可能会有什么军事行动。

  不过也不值得华夏岛上的人担心,因为阿扎姆突兰沙国王,对于赵伏波是非常忠诚的。另外,他们的武器装备距离大宋羽林军的武器装备,差得相当远,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的理念所制造出来的产品。

  因为订货量的庞大,华夏岛上的军火制造企业已经满负荷生产,但对于需求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毕竟,倘若整个世界的军队全都装备火枪,那么最少需要1oo-2oo万支火枪才能够供应的起。

  而此刻华夏岛上的军火工厂,除过生产大宋羽林军的装备之外,生产火枪的数量一天才能达到1oo支。这与需求量相差实在太大,而且是大到几乎一个天、一个地的水平。

  问题在于扩大军火工厂实在是有些难度,因为军火工厂都属于华夏的皇家所有。以往都是舒钰儿根据收入情况,适当进行投资扩建。谁能知道火枪一下子就在整个世界流行起来,而需要大力扩建呢。

  作为未来的正宫皇后,舒钰儿给了珍珠小枝谢杰莱杜尔与宫紫一个任务,就是设法扩大军火工厂,但同时技术与人员不能外流这么一个难题给这姐妹两个。

  之所以技术以及技术人员不能外流,原因在于,此刻世界其他的军队装备的火枪,预计在1o年之后将会被淘汰。到时生产的就是散弹枪之类的火枪以及此刻的左轮长枪系统。

  为何如此安排,原因在于出售的军火与大宋羽林军的军火,应该相差最少两代。也就是说,当上述两种武器出售的时候,恐怕赵伏波的手下已经用了冲锋枪与机枪了。至于说世界其他地方的人自行研发,试问都去虔诚的信真主与上帝去了,谁来研发呢?

  很显然,武器装备相差两代,将最终决定这个世界的归属。

  为此,珍珠小枝谢杰莱杜尔把宫紫叫到华夏岛来,两个商量了几天。随后她们与马丁商量出来了一个解决的办法。这个办法即可以使人员、设备、技术不外流,同样也可以使军火工厂迅速扩大,并能够真正实现藏富于民的目标。

  即未来的军火工厂,不仅仅属于皇家,而是属于所有华夏之民。即只要是华夏之民,就可以入一定数量的股份。新生儿也入与其他人同样的股份,放弃华夏人的身份,同样也就放弃了股份的收益权。

  而且该股份及收益,不得转让、不得交易、不得继承。公民死亡之后,本金退还。同时这一条不仅仅只及于军火工业,而及于所有由华夏科学院研究出的成果,生产的所有暴利企业。

  这样看的话,将来的制药、重工、水、能源等等的暴利企业,都将成为全民所有的超级股份制。至于好处则显而易见,即万众一心保护华夏族的荷包!

  第135章 军火厂入股

  赵明卓是南外宗正司的商人,在这儿受到了一定的尊重。此刻他坐着的,那辆由一匹马拉着的轻便马车,轻快的进行在平平的路面上。水泥路面平坦而又光洁,坐在马车上一点颠簸的感觉都没有。

  坐在车里的赵明卓不能不赞叹这儿的生活,街道两面是白天也点着汽灯的大商店。玻璃橱窗里的人偶展示着各色不同的服饰,而富裕的华夏岛上的人,则把他们兜里的钱毫不吝啬的扔进去。

  因为华夏岛上的人多数都是不同种类的技工,年轻人们都是学完了初中课程,进工厂里去给那些工匠们当学徒。而学徒们1/1oo的工资是要孝敬的师付的。为了尽快出师,学徒们学的很快。为了增加自己额外的收益,匠人们教徒弟的速度同样非常快。

  不过据赵明卓所知,军火厂的工人们,往往都是在华夏科学院的老师手下学习。学完了初中课程也是直接进军工厂工作,虽然也要经过师付与徒弟的过程,但这些人却不会再出现在外面的人力资源市场上。

  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一切,赵明卓的马车来到了目标附近。这里是华夏岛上华夏城的行政中心,那儿也许该被称为未来的华夏国的皇宫内院。看着巍峨的大楼,赵明卓就不能不心理赞叹。他从来不知道,阿拉伯人盖楼的本领居然如此之大。

  当然华夏岛上的行政中心,却是一个具备了哥特风格、阿拉伯风格与大宋建筑风格的综合体。这与那些工人们住的15层楼完全不同,这儿更加典雅华贵。

  这座建筑建立在一处大大的方块上,而这片方块上则不允许车辆出现。在那儿的警察,则一个个穿起纵列式的溜冰鞋,在街上来回巡逻。他们身上装备着手铐、警棍与使用豆袋的单发火枪。

  “主人,我只能送您到这儿了,里面是步行广场,不许车辆进去的!”

  赵明卓知道这件事,也知道在华夏城里绝对不能做的事情就是犯法。比如说就像要自己的仆人赶车进广场,那么处罚高的吓人,如果钱不够就罚为契约奴,还完钱才能够恢复自由。

  “我知道,你在停车处等吧,如果等久了,就给自己买些东西吃喝。”

  说着话,赵明卓给自己的黑人马车夫抛过去一个铜子。现在他在华夏城也算是“小有”之人,虽然这儿早期的商人不能比,更不能与此刻依然唯一的工业家——皇家相比,但他带来的人以及货实在不少。

  而且聪明的人能够赚钱,来到这儿之后,他把船和货物全都卖掉。甚至自己得到的货物也卖掉,因为那时就已经有人给他透了信,不久要放开企业的开办。那些工业也就不仅仅只属于皇家,尤其是民用工业,可以由普通商人们领了执照之后开设。

  赵明卓穿着新式的,少了许多带带而转用木质扣子的宋服。手中不失本色的掂着伸大扇子,缓缓行在步行街上。他来了已经半年有余,而且暂时来说他不打算回去。

  因为他发现了比卖人,更好的生意。军火厂允许私人入股,但必须使用华夏币,同时一人可入的数量有限。家长可以替子女、老人入股,但不得瞒报、谎报入股数量,倘若一经发现股份没入,主事者斩。

  作为一个商人,赵明卓很是算了一笔账。一两白银,按照现在军火市场的规模与利润,以及军火产品的1oo倍暴利。估计一年之间,去掉损耗,整个军火系统可以营利最少5oo倍于成本。

  而且这也只是以最低可能的交易量计算出的结果,倘若根据报纸,这种武器刚刚露面,就有了1o万支的供货,可以想象一下5年之内,最少的需求可能上涨到5o万支。这仅仅是火枪而已,弹药、榴弹抛射器、轮回炮,这些东西不算钱吗?

  不过一想到是人人有份,所以他认为一年的红利超过本金的1o倍,那不过是最低可能的估计。至于赔钱,赵明卓倒根本没有想过。但对于他而言,这些钱依然不过是小钱而已。因为军火工厂的扩张,诸如纸厂、瓷器厂又或者说其他那些所谓的暴利企业,它们不过是民用产品,就没有什么制约的事情了。

  虽然这些企业的价值被定的相当高,但还是有许多人抢着采购。但采购这些企业股份的权利,却在于要采购军火工厂的股份。虽然不值什么钱,但这登记一下,是少不得的。

  想来这样的话,将来根本不需要进行人口普查,也不需要什么户口制度。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华夏人都不会太穷。国家的“福利股份”将会使多数人不会为了基本的衣食、教育费用而发愁。

  心中想着这些收益,作为一个商人,赵明卓是兴奋的。当他来到办事的窗口时,那儿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每一个队伍都被两条红绳子拦着,人们只能一个挨一个的向前。

  因为办理的人人数众多,所以办事处开了多达1oo个窗口来办理这个事务。至于开设企业,则是其他的办公厅里办理。

  插队不允许,委托不允许,因为事关“福利股份”的问题,为了保持公正,所有人必须严格按照程序办理。就像是此刻的插队一样,无论任何理由、手段,则只有一种处罚——斩。

  申领的人非常多,但在严酷的规定之下,所有人都排得整整齐齐。手续也很简单,只消把自己的身份证以及与身份证绑定的银行存折号码登记,就算是完成,每个月分红会自动打到帐,根本无需再操心。

  至于身份证号码,则是根据不会重负的指纹的特征码进行加密之后来编制。与原先第一代单纯采用指纹的手段相比,第二代身份证要先进的多。由于加密,所以能够保持各人的隐私,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身份证系统。

  事情办得非常顺利,唯一使赵明卓不爽的是,根据规则人不在华夏现有的领土范围中的人,无论人种、民族,不享用“福利股份”的待遇。

  第136章 自己开企业

  赵明卓交付了自己一个人的本金,离开了窗口,心中多少有些不甘。家里的大人孩子都不少,可惜他们都不在眼前。

  “唉,这一次船队回去的时候忘了要他们带个信,全家都搬到济州岛去,那里总算是济王殿下的地盘,总可以领到这‘福利股份’的。这一年便宜算下来,可是好几千的银子啊!”

  “福利股份”并不以家庭为单位,而是以个人为单位存在的收益。就像赵明卓这样一大家子的人,则会有相当数量的收益。虽然他估计分红不可能像息估算的那么多,但想必大家都会喜欢大宋羽林军打仗。另外也会喜欢外国人在打仗,而且打的越多越好。

  “济王殿下的手下实在是有能人,这一下看起来他是给人人都派了钱,但事实上,是人人都给他钱来做生意。这一下军火厂得扩多少倍啊!”

  扩多少倍——1oo倍,最少每天原产的火枪,将会由原先的1oo支扩大到在1ooo支,与之相适应的是,则是弹药生产的扩张。甚至还有一部分,是金属弹壳的散弹枪与左轮式长枪的生产储存。为何现在就生产储备呢,想必这一条大家在后面的章节里就会看明白了。

  办完了“福利股份”的事情,赵明卓来到了申请开办企业的窗口。那儿同样立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可以民办的企业名称与简要介绍。

  “编织厂、灯具厂、制衣厂……火柴厂……”

  各项企业都有人开办,如果懂行的人看了,就会发现全都是轻工业企业。至于重工业,那是将来可能的暴利企业。比如说机床厂,马丁可是知道,在他那个时代里,欧美的高科技机床企业,到底赚去了多少中国人的血汗。

  最后形成的结果就是,人家在研发,我们在进行重复投资与重复生产的工作,因为技术含量低所以收入少。而欧美人士拿起我们的财富,继续进行开发。简单来说,没有真正的科技腾飞,那么永远都不可能追得上人家的收益。

  想明白了这些,对付此刻欧洲人的手段就容易了。让他们用,不让他们想,同时把农业、资源收集技术向他们推广,以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然后在他们花高价买去华夏岛上的工业产品之后,自己进行迅速的研究。最好形成研究一代、储备一代、销售一代。

  同时依靠宗教严密控制欧洲的科技发展,那样的话,欧洲人就永远也追不上。而他们生产的财富,也不过就是在为华夏打工而已。

  这些深层次的想法,赵明卓是不懂的。他只是知道,此刻他比起那些拉了货回去的同乡,占了大便宜。不仅仅是“公民福利股份”的问题,而是说现在他就可以开办企业。

  具有长远目光的他,第一眼就看到了火柴厂,这东西给他的震惊实在是太大,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您想开火柴厂,这没有任何问题。但因为皇家提供技术支持,所以您需要一次性缴纳相当的专利费用。”

  站在窗口的赵明卓知道,这件事缓不得。他现在就得快速动手。因为下一次大宋来的船队里,可都是他的熟人。造得少了,他怕不够那些家伙分的。因此手中的大扇子摇了几摇,急着问。

  “麻烦您问一下,我需要缴纳多少钱才能开设这个企业?”

  “不多,技术转让费用1ooo华夏币,不收取手续费,不接受其他类型的货币。”

  大概里面的人已经回答了许多次这个问题,因此回答起来迅速而又流畅。

  “哟,还真不便宜呢!”

  1ooo中华元,可不是个小数目了,要知道这些钱比阿拉伯帝国的金币甚至都要贵一些,还只是青铜币而已。

  “是啊,这还只是专利转让费用,还有机器有采购费用,所以您可以考虑下,这是我们准备好的计划书,里面有预算等费用。”

  里面的人看了一眼赵明卓,估计他的荷包并不丰厚,因此想要换下一个人办理业务。赵明卓大致扫了一眼计划书,发现自己的现钱大约够开办一个1o人的小厂,这其中包括了设备以及初期材料的钱。

  火柴厂里,有专业破木材的机器,也有制药浆的机器。看了一下1o人小厂的生产量,心中极快的计算了一下成本与收入的比例,赵明卓一下傻了。他以为在大宋的时候,火柴的价格并不高。无论对普通人还是富人来说,都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可现在一看那个价格实在是高的离谱,因为成本与商品之间的利润高达5o倍。而且他还知道,此刻市场上火柴与纸盒这种消耗品,时常因为各地来的商人大批采购,而经常断货。

  “怪不得这些家伙这么有钱,真是黑,实在是黑!”

  原先他以为岛上的火柴已经极度便宜了,可是现在一看,照样是5倍的利润。只要稍稍一算就该知道,虽然海运能够赚不少钱,但与这工厂相比,那赚的连零头都不值。

  看到计划书的最后一项,他才发现,5o倍的暴利不全都属于他。这一行的税也高得的离谱。但总体上来说,他与皇家的利润早5/5分成。

  “那也不亏,就做这个。等有了钱再扩大,将来还可以做其他的事业!”

  当赵明卓拿到了开办火柴厂的执照来到外面时,天空已经渐渐黑下来。华夏城满城的灯光正在一盏盏的点亮,不知为何这时他的心中多了归属感。虽然这里的律法可以用“严,却有着世界上最好赚钱的机会。

  晚上步行在行政中心外面的广场上,赵明卓手中紧紧的攥着火柴厂的执照。心中已经在想,下一次有船来的时候,就叫他们给家里捎话,把家里的钱都带来。

  “到那时候,我就可以开他上1-2ooo人的工厂,别说赚25倍,就是赚5倍,那也是不得了的企业啊!”

  第137章 华夏的铁律

  当赵明卓的火柴厂建了没几天,又是一队大船进港。船头上飘着的是烈火金龙旗,赵明卓知道,毫无疑问一路之上,这样的旗比一船兵的力量还大。就他来时的路上,章青和他手下沿路剿灭强盗、海匪的手段不说本也罢。实在的,一路上的人都被这些家伙折腾苦了。

  “看起来伏波将来倒得是个仁义之君呢,总算他手下并不待百姓们如此!”

  作为纯粹的宋人,赵明卓可没把什么外族人的百姓当成是百姓,那与他无关。他只是知道,赵伏波的手下,对于大宋的百姓们总是爱护的。

  就像这些装人的船来说,又是船舱里通风,船上还要派一小队兵,充当押船的。让百姓们即便不得不万里远来,但总算是受不了什么苦的。当带着期盼的心在灯塔上的看到了船队的全貌时,他不由得的深深吃了一惊。

  这与他估计的相差的实在是太远遥远!来的船不仅仅是上次从这里贩了货的商人,有一队排得紧密而又与其他船稍稍隔开一些的船舶。显然他们是一家的大船,倘若仔细看一下的话就知道,那是蒲家的船队。

  泉州的蒲家,那自然是财雄势大的。赵明卓按人之常情在心里猜,恐怕泉州那里的新货的生意,全都归了蒲家所有吧。虽然稍稍有些妒忌,但他也没有什么不满,毕竟济州岛上那是蒲金书在做主,他父亲蒲寿庚自然也该得些好处才对。

  心中唯一真正不满的就是,他可是真经的大宋皇族,到了索科特拉岛也就是现在的华夏岛上,居然只是被传说中的岛主——那个民族王妃请吃了一顿饭,就再也没有优惠了。在这儿没有什么皇家的尊贵,有的只是《神州律》。

  要赵明卓说,那是一部顶不讲理的律法。且不说什么法不责大夫,最少也该法不责皇吧。然而,那位珍珠小枝谢杰莱杜尔请他吃饭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他,这《神州律》连赵伏波都得守,别说其他人了,自然更加要守了。

  倘若要翻开《神州律》来看一下的话就会发现,那上面头一句就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唯能修其身以应万民之法者可得天下!”赵明卓大概品了品这句话,只有一个感觉。倘若按赵伏波的《神州律》来判的话,只怕大宋皇朝的赵家得死一半之多。

  对此赵明卓还有点将信将疑,只是现在乍一看来了如此之多的船,他的心一下子变得热切起来。虽然在华夏岛上诸般事务都好,但这里的汉人数量实在是太少了些。多数都是些金发碧眼的家伙,除过他们还有一些明显血统不纯的汉人。整个华夏岛上的2o多万人口,比起来汉人占的份量实在是轻了些。

  虽然在这儿按照《神州律》,那是人人生而平等,并不会有人故意排斥又或者欺负汉人。但总体上来说,汉人的数量还是实在太少。在这儿想听名纯正的汉话都不成,那些个异族再怎么努力,舌头不给力,汉话却是怎么也说不好的。

  不过看海上来的,这差不多快5o艘“大鲸级快速运输船”以及更多的宋船,正在缓缓的向岸边靠来。

  “嘿,要不是那些宋船耽搁,这些大船恐怕早就到了。”

  对那些大船的速度,当过海商的赵明卓是清楚的。那些船真要顺风顺水的跑起来,每盘绞车再用两头牛一带,那宋船根本没可能追得下。他感觉到好笑的还有另外一件事,那就是那些宋船,此刻全都换了软帆。

  还是那句话,不是软帆好,但软帆回起来更加简单。宋船加高了桅杆,也加上多根横,好根据海风的情况来调整他们用帆的数量。赵明卓也敢肯定,就像把宋船搞得怪模怪样,还是跑不过华夏岛上的大鲸。不但跑不过,装货也装不过他们。

  “我的天哪,看情形,他们带了差不多有5万人了吧!”

  是啊,一百多条船排成了船队,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排好好几十里去。在他们的外面,还有几队“秦皇ap”级战舰护航。估计这一次,蒲金书派了足有2o条船,只看这战船的数量就该知道,济州岛此刻发展成了什么模样。

  “肯定比不上华夏岛,不过金书兄弟的本领总是不错的,肯定济州岛发展的不错。不然的话,也不可能平白多出来这么多船。”

  赵明卓看着这些缓慢进港的船,显然岸上的人早已经得到了消息。一排排的长桌子在码头上展开,招工的、平民营的,军队的,桌子排了老长的一溜。不用问,匠人们、学者们,自然都要被“华夏皇家科学院”挑去。孩子们不论男女,自然是要去学校的。老人家则是到“农地”里去伺候粮、菜作物的。只有那些大字不识一个,又拖家带口一时半找不到活的人,要在平民营里生活一段时间。

  在那里他们要读书、学手艺、并做一些挖地基之类的,等将来他们手艺学成,自然就不能找到活干了。这华夏岛上什么都不缺,就缺会干活的人。

  “这一下马丁老师要乐了,来了差不多5万宋人,加上前次来的以及原先的混血人,汉人只怕就要占据差不多一半了。将来济王要是回大宋的话……”

  是的,岛上所有的人都知道,将来赵伏波是要回大宋的。此刻的作为不过是把前期的所谓“血淋淋”的原始积累阶段,让外族人去承受而已。这也就是赵明卓为何说赵伏波是仁义之君的原因,别看岛上的人都说那个济王赵伏波与他的手下杀人不眨眼,但赵明卓可是知道,他们对汉人,一个人都不会枉杀。

  “这样说来的话,虽然少了些特殊的地位,除此之外他当家也不错。最少我们赵家不必再拿钱财去喂那些总也喂不饱的胡人,再想从汉人身上占点便宜,那得提着脑袋才成的!

  这些全部加在一起,只怕说来就是华夏的铁律了!“

  第138章 华夏的世界

  蒲寿庚站在自家大船上,看着远远的那个透露出神奇色彩的索科特拉岛。他可不知道这里已经改名叫华夏岛,以为还是原来的名称。站在船头的他,手中掂着的是商用望远镜。尽管是商用的,也已经是最高级别,可见蒲金书对父亲还是满照顾的。

  说到望远镜,许多人认为这东西的作用只是在于打仗上的用处。但就蒲寿庚而言,这件事却并不那么简单。在他眼中,这只代表了一件事,那就是蒲金书以及他追随的这些人,他们睁开了眼睛,看到了世界。

  故此在蒲寿庚眼中,望远镜是认识世界的手段,却并不仅仅只是用来打仗的东西。如果那样认为的话,未免见识太浅薄了。海商出身的他,自然不会像个没见识的人那样去想。

  脚下的帆船,是他从济州岛买回来的。听说这些都是济州岛的海军舰队到扶桑抢回来的。如今济州岛上的那些人,无论来自中东又或者是大宋、金、辽遗民,全都是一个德性。除过对于汉人以及臣服于汉人的民族之外,其他的就只有一个字——抢。

  没什么仁慈,也不讲什么道义。就像那个阿布巴克尔海军司令,往往抢了女人、材料、粮食之后,就一把火把县城烧个精光。甚至连那些扶桑人用的小渔船,也给抢了个干净。

  此刻扶桑沿岸5o之内,几乎没有任何城市。即便过去有过,此刻也都远远的迁到内6的山林之中。凭借着高山大川牢牢固守,好在阿布巴克尔倒也不深入内6,只是抓了些青年男子,在岸边去砍树、挖矿一打渔。

  蒲寿庚是就是吃了一路的鱼罐头,就算有其他罐头的搭配,也依然使使他发馋,倘若按水手们的粗话来说,那是淡出鸟了。当前面的船用灯光传回信号,告诉他索科特拉岛他发急的用望远镜远远望向岛上。

  第一使他吃惊的就是,那里真是一个大港。就他来看,那些长长的水泥柱子支撑的栈桥,每一个都可以依靠最少6条船,而这样长长的栈桥最少有2o个之多。栈桥伸展的远方,有着高高的水泥大堤,大堤的尽头处,有高高的了望塔。

  只是蒲寿庚不知道,这些了望塔上是不是像济州岛的海港那样,在梯形大堤里安装隐蔽的弩炮。不知道深浅的人倘若以为这里是民用港口,想从这儿上岸劫掠一下话,只怕就会碰到个硬硬的大钉子。

  倘若望向海港后面的城里的话,那他就更要吃惊了。一个个规划良好的社区里,包括了超市、警署、医院等等服务设施。除过没有用电之外,可以肯定的是说,华夏岛的华夏城,已经具备了一个大都市该有的所有东西。

  说白了华夏岛与在这儿实行的新的“三省六部制”一样,不过都是未来建设华夏时的试验田而已。无论城市建设的得失、还是管理模式的缺陷,都将在这儿体现出来,并培养出合格的城市管理人员。

  看过城市之后,蒲寿庚明白,为何儿子在来了这里短短的一年之后,就会投身那个济王千岁的事情里去。敢情有这样的城市,不知道别人如何,蒲寿庚只有城市外面看了看就感觉自己已经舍不得走了。这里毕竟是现代都市,比起这个朝代以前的任何时代,这都是具备了超时代技术的城市。

  不像是城市与农村的对比,而是现代与原始社会的对比。蒲寿庚感觉到,住在这里,很难不被这座城市征服。尽管他还没有在城市里呆过,但整洁平坦的水泥大道,那些用整扇玻璃当橱窗的店铺,一切、一切在他眼中都仿若天国那样奇妙。

  海岸上一排排的风力正迎着海岸旋转着,虽然没有电力,但足够的管理使这些风车可以把水送上高山,并形成了工厂驱动机器的巨大水压。通过水泵的旋转转化成车床需要的旋转力,又通过摩擦轮形成了锻锤与摩擦压力机。

  这么多的风车,蒲寿庚知道,那是为了城市提供动力。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些水力甚至为商场里提供了那些自动楼梯需要的动力。而这已经具备了现代都市的某些条件,也使唤华夏岛的人生出来一种自豪的感觉,同样也使他们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这样的生活当然是美的,但没有人知道,华夏皇家科学院中的学者们是如何一点点的阅读、理解、分析那些来自古希腊、古罗马、中国的科学著做。又如何放弃了自己曾经的知识系统,而使用在这里学到的“数理化”知道,然后一个个方案又如何在工匠的手中变成现实。

  蒲寿庚当然不知道这些,他只是听儿子蒲金书说过,在这里有一个受到神喻的马丁老师。按蒲寿庚来想的话,那可不就是帝师了。倘若这一次在岛是要是能够见到他的话,那恐怕就太幸运了。

  “这是天佑大宋,这个世界恐怕也就是大宋的世界了!”

  这样说在赵伏波前往欧洲之前是没错的,他一直梦想着恢复大宋的江山。可当他取得了阿拉伯帝国的地位之后,他有一种更加深刻的感觉。那就是在未来,不该是大宋,而是华夏。它将会包括所有愿意臣服、报效、融合的民族。就像将来的民族一样,汉人依然是汉人,但汉族这处称呼之下,还有多个少数民族,但总体上来说就是汉族。

  毫无疑问,思想上的变化,导致了实际行动上的巨大变化。对于赵伏这种变化,他的马丁老师是满意的。此刻他呆在堪称雄伟的华夏皇家科学院——与几个学者聊天的时候,谈的恰好是这个问题。

  “将来,这个世界上华夏的世界,伊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