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其他小说 > 国破山河在最新章节 > 第4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国破山河在 第4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奖三团后,更是乐坏了。

  “哦!~”李卫这才想起有这么回事,对他而言这仅仅是历史的重复罢了,脸上也没有过多的表情,像是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第一卷 第十二节

  李卫的一脸平静却被王政委看在眼里,“这孩子将来可了不得啊!~”王政委摸着胡子碴心里嘀咕着。

  “哇,中将啊,咱干掉一个鬼子的中将。”王保倒是不闹了,他开始犯晕了,这么大的一个鬼子官就在他眼前给挂了,他是从来都没想过的。

  “作梦,一定是作梦。”段诚回过神来第一件事是使劲掐自己。

  “王政委,我不想去文工团,我想参加战斗。”李卫考虑再三,很明白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搞搞说说唱唱的东西,李卫很明白自己没什么艺术细胞,不去给人家文工团添乱就不错了。

  “这,这不太好吧,一个高中生扛枪打仗,万一有个闪失,这可是部队的损失啊。”王政委一楞,这小子和普通的学生还真的不一样,团里特别奖励一支枪给这个新加入的非战斗人员可真没走眼。

  “我决定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只是多读点书而已,其他和普通的战士没什么两样。”李卫盯着王政委,说实在的,躲在大后方教书,比起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相比,他几乎有一种耻辱感。

  王政委看这李卫的语气坚定,楞了半天,摇了摇头叹口气道:“好了,听你的,但是你先到军区合作军工厂去,要打仗,先学会玩枪再说,等会儿到我哪儿拿介绍信去。”顺手挥手止住李卫还欲再言,转身去了。

  在王政委的心目中,李卫的动手维修能力让他印像深刻,让他到兵工厂多学学,也算是培训人才,如果放到战斗连队一不小心挂了,万一自己的宝贝收音机又坏了,可叫他怎么办,还不如扛个炸药包与鬼子拼了算了,听不到党的声音的政委还能有什么用啊,把李卫这小子放到兵工厂,又安全,又能培养人,简直是一举两得,王政委想到这里深为自己的英明而自得。

  “卫子,得了,别在意,俺二叔也是为你好,工兵排先待着,很快就轮到你上战场跟小鬼子干的。”王保上前安慰道。

  段诚也凑了上来:“就是,卫子,先玩枪吧,多一份掌握,多一分杀鬼子的本事,别忘给咱留点好货啊。”段诚眨巴着眼,在他眼里兵工厂也是油水大大的。

  “唉!~”李卫实在是说不出话来,对于二战武器他几乎是熟的不能再熟了,他闭着眼睛都能画出三八枪的零件图来,兵工厂才是对他的大材小用呢,至少文工团有空时还能偷偷溜出来打小鬼子黑枪,但看看现在的八路军军械状况,估计连空的时间都没。

  天一亮,李卫拎着自己的小包袱,揣着介绍信,来到军工厂所在的地址,听着里面叮当作响,好像是一个铁匠铺子,这也是李卫没有想到的。

  通过门口卫兵验证介绍信,李卫跨入大门,越过戒卫森严的前院。

  后面一个不大的院子,摆着一地的枪支,有完整的整枪和零散的零件,七八个人分散坐在大木桌前拿着小工具正对手上的枪支零件敲敲打打着,哪里有什么兵工厂的样子,根本就是一个修理铺,也没什么专业工具,也就是铁榔头,老虎钳,扳手,各种镙丝刀,锉刀。

  每一个人都专注着摆弄着手里的枪械,丝毫没在意院子进来的人,秋天的清晨依然很凉,李卫却看到这些人的额头上都露出点点汗星,不是有人过来放下损坏的枪支,又取走修缮完毕的枪支。

  “同志!~请问一下厂长在哪儿?”李卫就近找一个人说道。

  意外的,却没有回答他,那人恍若什么也没有听见,仍然顾自拆解摆弄着手上的东西。

  接连找了几个人,似乎都沉浸在繁忙的工作中,没有空搭理李卫。

  李卫也不生气,这些维修人员可都是八路军的宝,战斗人员在前线厮杀,后面这些兵工厂的维修人员也如同在进行一场战争,为了保证当天的武器当天修完,减少损耗影响八路军战斗力的下降。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人一般在交际上比较缺乏,李卫心想道:“那就凭本事说话吧。”

  见着边上一张大桌上有两个人正围着一挺马克沁重机枪,枪管歪斜,枪身多处受损,也许是机构复杂,两人满头大汗的无从下手,又怕用蛮力伤了枪支。

  李卫二话不说,径直走了过去,放下包袱,拿了几个镙丝刀,在几个关键部位不断变化用力力方卸下,一大块部件,再卸掉几个镙丝,一气呵成把这挺德制马克沁大卸八块,再继续完全拆解工作,网上传滥了的马克沁图纸他早就看腻了。

  原来两个维修人员正想喝斥这个突然冒出来自说自话,冒然拆这挺机枪的人,还未发出声,接下来的事却令他们大跌眼镜,原本机件复杂不知该如何下手的重机枪,居然在这个人手里像是儿童玩具一样,利索的顺利拆散,取下损坏零件,又从边上找到规格相近的零件替换上,变形的零件进行较正,一会儿功夫,机枪散件又重新拼装起来,一支完好的马克沁安然放在桌上,再次散发出凌厉的杀气。

  两个维修人员怔怔的望着李卫几乎不加思索的修理工作,直至完毕,都没有说一句话来,傻了。直到李卫拉上板机,放了一下空膛,顺利的发出进弹膛内短暂的卡哒滚动声和击针一声空响,才回过神来。

  “好,好厉害!~”一个维修人员近乎崇拜的眼神望向李卫,院内的其他人也被机枪的异响给惊动了,目光齐刷刷的集中了过来,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浮现出吃惊的表情,几乎在这一瞬间,李卫立刻得到他们的肯定。

  “高手,请问贵姓?”另一个维修人员恨不得冲上去喊他师父,这挺破马克沁已经折腾了他们一个星期了,里面超级复杂的零件,他们根本不敢乱动,原本还想画图记下来,却怎么也不知道该怎么画这么复杂的构造图,更不知如何拆下来,头痛之中,居然有人一下子解决了。

  第一卷 第十三节

  李卫笑了笑道:“我不是什么高手,我叫李卫,是从三团来这里报到的,这是我的介绍信,请带我找一下厂长。”马克沁这种古老的机枪,对他眼里结构不复杂,以前他还看过堪称金属风暴的格林特六管速射机炮的拆解图,这种老式水冷管马克沁有些地方虽然没记详细,但也难不到哪里去,只要记熟了弹链式机枪传动方式原理就行了。

  “啊,是新同志啊,太好了,我们的力量又加强了,大家欢迎!~”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维修人员率先鼓起掌来,他是真的服了,这么难搞的马克沁在新同志手里跟玩具一样,他实在太高兴兵工厂又有能力更强的同志加入,而实力又得以提高。

  院内引起一阵热烈的掌声,看来李卫凭着自己的真材实料,被这些人接纳了,每一个人都热情地一个个上前,报着自己的姓名,与李卫握手,大家算是认识了。

  “找厂长是吧,往里走,你就能看到了!~”那个在自我介绍时叫林富明的戴眼镜维修人员指着一处院门说道。

  “谢谢了!~”李卫露出一个笑脸道谢,其他人也没有多说什么,又回到自己的岗位上聚精会神的投入工作中去。

  院内的热闹只是一会儿功夫又消散了,仍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李卫进入更深的院子向一片热闹的深处走去,在他眼里感觉这一趟有点像是玩电脑游戏闯关打怪,触发一下关的任务似的。

  过了院子简直和普通的铁匠铺没什么区别了,空气中迷漫的炽热着气息,哪怕现在是秋天,这里也是保持着夏天的温度。有几个人在里面忙活着,歪带着八路军军帽,赤着上身,一手钳一手铁锤,正用力挥舞铁锤在铁砧上反复敲打着的一个老头,吸引住了李卫的目光。

  李卫刚想开口,就听那老头甩手扔来一样东西,他下意识的连忙接住,原来是一大火钳,钳头还红着呢。

  看那老头还盯着他,李卫明白了,这是要帮手呢,感觉咋真像打游戏过关似的。

  李卫也没说什么,放下包袱,袖子也不撸,两手握着铁钳夹起铁砧上铁锭,老头二话没说,向手心吐了口唾沫操起铁锤就狠劲砸起来,

  砸了一会儿,老头一示意,李卫聪明地又把铁钳交给回老头,让老头把铁块放回炉火中再次锻烧,李卫则开始拉风箱。

  火炉上顿时火星直冒,火色由红转青,明显是燃烧充分的表现。

  那老头不断的抽出铁块放到火中烧软,再由李卫用火钳拿出来固定,老头拎着铁锤反复敲打,李卫和那老头两人整整一天一句说都没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把意思传达清楚,就是吃中饭,也是老头甩了一个馒头给李卫。

  午饭后,两个人打铁,固定,打风箱,直到太阳夕下。

  旁边视若无睹得看着这一老一少配合默契打铁。

  滋!~一阵猛烈的白烟从炉中爆起,最后一丝火苗在老头泼出的一瓢水后熄灭,一柄闪着寒光的成形刺刀离开水面。

  把葫芦瓢仍回桶里,老头抬正眼望向李卫:“后生,哪儿的人啊。”

  “我是x市的。”李卫没头没脑的回了一句,突然又说道:“原来您老不是哑巴啊!~”原来他把这老头当哑巴来。

  这一句话说出来不要紧,整个院内院外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本来气氛沉闷的院落立刻活跃起来,其他人早对这新来的和厂长两人的配合工作留上神了,没人知道这一老一小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老头也不生气,只是撸着白胡子道:“这后生有点儿意思。”

  “你好,这个,这个啥,哦,应该叫同志,你好,同志,这儿的人都叫俺李老汉,你可以叫俺老李,俺是这儿兵工厂组长,俺别得不会,就会打铁。”老汉伸出粗壮满是老茧的手。

  李卫摸了摸后脑勺说道:“你好,李同志,我叫李卫,和你是本家,今天奉王政委的命令到你这里报道,以后请多多指导,这是我的介绍信。”同志二词他倒是说的比李老汉还溜。

  “指导啥了,互相学习,互相学习,得,今晚欢迎新同志加入兵工厂,大家一起去喝两盅。”李老汉一边扫了一眼介绍信一边说道,这句话深得民心,引得兵工厂一众人一阵欢呼,其他人就深怕这小子不合老厂长胃口,留不住人,不然那损失就大了。

  李卫暂时在八路军的兵工厂里暂时落下脚来,这个兵工厂是三团和其他几个团共同组建的,前院是修理枪械,后面是打造简单枪支零件,刺刀的打铁铺,在另一个比较远的地方是子弹翻装的地方,因为军工生产时的危险性,兵工厂并不合在一起。

  兵工厂厂长兼铁匠师傅的老李是一把打铁的好手,什么样的精巧零件都打的出来,连刻个精细花纹都没问题,李卫却是一个军械结构精通的高手,两人配合起来,居然相得益彰,李卫管提意见,拿方案,老李厂长管动手实施,两人简直是绝配。

  兵工厂的其他人也都惊讶起来,以前老李虽然是打铁一把好手,但对枪械却是粗通,虽然打各种金属件的本事极好,想什么就做成什么,但对枪这种构成复杂的东西却是无从下手,而现在来了个李卫,对各种枪支原理构成极为精通,什么金属化学成份,每天晚上都让大家伙跟着晕头转向的琢磨着什么铁铬比,铜锡比,碳铁比,原有的小铁炉子开始熔炼出优质的钢材和合金,比起进口的大马士革钢的质量也差不多少。许多不能修复的枪支居然让李卫设计出零件铸模,一件件的回复起来,特别是一挺从小日本那儿缴获的马克沁重机枪,原来只能打单发,现在被李卫修整了一下子,又在战场上欢快的突突吼叫起来。

  兵工厂的院子里开始多了李卫这个整个拿着笔杆子和纸成天划着什么的人,没过两天纸上画出的东西就被打造出成品,而且很快又有一支武器在八路军战士手里重焕新春。

  第一卷 第十四节

  战斗总是在继续,鬼子们的频频进犯,使兵工厂不得不经常转移,鬼子飞机对这个八路军兵工厂经常是特别关照,因此兵工厂的人常常要收拾东西躲进树林,还好,本来东西不多,也没什么特别重要的,轻装打包,装上骡马就走人。

  直到某个八路军小分队在太行山区深处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溶洞群后,极其宽敞的洞室,极其隐弊的出入口,稍加修整采光条件后,简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藏身之处,上级立刻下下命令让这个可堪称要害部门的兵工厂转移到溶洞内,随之一起帮助转移的还有一支工兵排。

  李卫踏入溶洞的第一步时,就被洞内的险奇给惊的张大嘴半天合不拢,根本就是夺天地之造化,鬼斧神工之杰作,比起瑶琳仙境也不多让,处于半山腰的洞口地形易守难攻,而且视野开阔,即使被鬼子发现了,只要弹药粮食充足,也可以挡个几个月,洞顶上方几十米厚的石灰质岩石,足以抵得过任何炸弹轰炸和炮击。

  “好地方,真的是好地方!~”李卫对洞内外的风景大是赞叹,但很快就投入到兵工厂的重建工作,整个溶洞群长六百余米,有大小四处隐秘的洞口,洞内有泉水,用炸药炸掉几处钟|乳|石后,又开辟出几个新的洞室。

  由于洞内空间较大,上级领导又有了计较,兵工厂得到扩大发展的指示,准备由原来的修理部门和翻装部门,扩大成枪械修理、军火生产、火药生产,枪械研发和子弹翻装五个主要职能。

  除了封闭和加强掩饰向个较偏的洞口外,结合地区修筑了主洞口的隐秘防御工事,较大的主洞内建起简易的楼层,在外部隐蔽的缝上加强采光导入和通风。

  修理溶洞内含碳酸氢钙的水溶液的流向,整出水道,使溶洞内潮湿度大大降低,李卫和几个维修人员用强磁铁和金属线圈做成简易的发电机与稳压器,架在洞内的主水渠上,虽然功率不高,但足以为整个洞内的照明和通讯提供源源不绝的电力。

  兵工厂的扩大,再次进了不少新的同志,整个兵工厂差不多有百来号人,除了铁匠,还有木匠,人是都有了,但是工具和材料都很有限。

  特别是当前的火药问题,子弹翻装的火药和底火,手榴弹的火药,都是非常稀缺,每一些火药和炸药都是抗日志士花了巨大的代价甚至牺牲生命运送过来的。

  依据党中央指示,一切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想方设法解决眼前的火药问题成了困扰李卫最头痛的事情,因为李卫是新进兵工厂,资历不足,只好任命为技术顾问,啥叫技术顾问,就是专门管人员问问题的,至少李厂长是这样解释的,因为每个人遇到问题都或多或少能从李卫这里得到答案和提示,李卫已成为兵工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众人眼里的军火通、大能人。

  兵工厂原本有镇厂之宝,原国民党军东北兵工厂的标准军工生产小册子,可无奈兵工厂的人文化水平不高,无法理解其中的内容,某些化学名和技术名词根本无从了解,只能简单的生产一些普通的弹药,而这本军工册子到了李卫手里就不一样了,别人不懂,他可是懂的,什么雷汞之类的,他可是清清楚楚的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可以把以前学到的知识按着这本册子上的组合起来就成了军火生产的指导书了。

  火药的配比多种多样,普通的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黑火药,可做化肥的硝酸铵,常规炸药tnt,专业的黑索金,特种炸药c4和塑胶炸药,这些配方李卫心理都很清楚,但是在这里,太行山的大山沟沟里,外面是鬼子重重包围,资源的极度缺乏,使李卫难为无米之炊,仅拿普通的化学原料硫酸来说,现代社会化学用品商店里几块钱就是一大瓶,想买多少就买多少,而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硫酸,而在这个抗日战争年代,化工业普遍薄弱的中国,这个名字叫硫酸的什么东东,几乎听都没人听说过。

  鬼子的封堵,国民政府的克扣,让李卫头都大了,没办法,只能从最基础的做起,以前学的化学都是从成品化学原料学起的,而基础的化学材料生产却是涉及不深。

  临时组织一批对地质有了解的小队(说是小队,只是好不容易招来的几个凤毛麟角地质系学生再加上几个熟悉地形的山民),经过李卫的特别培训过后,能简单识别少数矿物后,出发了,漫山遍野的寻找各种天然的化学基础材料。

  若不是有李卫,否则光是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等名词都要难倒一圈人。

  老天不负有心人,最终有人在一个死火山口附近找到了硫磺,硝也是在某个干涸的小溪坑里找到了,人的尿液里也可以提取一些氮合物,转化成硝。

  大量的矿物材料被堆放在溶洞的某个洞室内,那些山民没想到这些平常不起眼的东西居然能对抗日有重要的作用。

  碳粉非常好弄,取自山西大同的优质无烟煤经过炼焦后,反复筛细研磨,李卫专门设计出一套用木质和资质的火药加工用具,并且在专门的一个溶洞室内,由熟练工人生产火药。

  经过不少实验反复验证过化学配方和比例后,李卫首先合成出了硝化甘油,有了硝化甘油就有了弹药生产最基础的材料,无烟硝化棉和tnt很快被弄了出来,标准化的子弹弹药颗粒,手榴弹拉火装制都被制出样品,只要在原料不间断的情况下,兵工厂就能源源不绝的生产大量的军火,现在兵工厂才初步有点像一个兵工厂的样子。

  有了李卫顺在,兵工厂的建设几乎没走多少弯路,迈上了高速公路展开了大跃进。

  设立了专门的军工化学实验室,李卫带了一些有文化水平的学生,弹药的生产速度加快了不少,而且很多副产品更是让人获益,总装部得到了急需的染料,医院得到了消毒用品和少量西药制品,这是其他人的所未预料到的,兵工厂的扩大最先受益的是八路军自己。

  第一卷 第十五节

  由于李卫强调了安全生产的规范和制度,兵工厂的事故率被大大降低,更不会出现有人用铁棍捣散受潮结块的火药而被炸伤,也不会有人在子弹堆里抽着烟,总之一切与火有关系的东西,在这里是绝对受到严密监控,很多人都不得不戒了烟,整天坐在炸药堆里,毕竟还是命要紧。

  李卫在空着的时候,经常到一些小矿山上去拣些奇怪的矿石和从鬼子报废的兵器上整下些金属块,一趁空着的就缠着李厂长打些奇怪的零件,有时在李厂长的指点下,李卫也能渐渐自己独立炼铁铸造东西,兵工厂内部对这一老一小也有了新说法,有老李和小李两块宝之称。

  大家开始觉得奇怪,但很快下面的事情就让他们更加出乎意料了,老李配合李卫打出的东西,零零散散的看不出什么名堂,但是在李卫手里慢慢拼装起来,一个小小的多功能机床就成型了,虽然外观稍粗糙了点,精度差了点,但也能切削加工各种简单零件。

  这个小型机床极大的提高了兵工厂的生产效率和能力,兵工厂已经不仅仅能有完全的修理枪械能力,而且更有独立制造枪支的能力,李厂长对这机床简直是爱不释手,学会了用法后干脆从李卫手里抢了过来,死活都不肯放手,工作时间外根本不认别人碰,收工时总要把它擦得闪亮,抹上机油,用崭新的红绸子盖着,简直比他那支汉白玉嘴的烟杆儿还金贵,用李厂长自己的话说:这是俺老李的命根子啊。看来他是铁了心的要把它当传家宝。

  用这个母机床再做出另外几个功能不同的新机床来,加上从各种途径弄来的高精度量具,新机床的精度也大为提高,此时兵工厂的意义已经变了,在李卫的带动下,兵工厂已经开始复制三八式步枪,结果令人大出意料之外,新制的三八式步枪射程不仅仅远于原有日式步枪,而且精度大有提高。

  李卫驾轻就熟地和兵工厂全体人员一起,经过对所有的人大补一通化学和物理课后,在首先突破了基本的火药研制及雷汞的生产,多种机床组装出一条简易的子弹生产流水线,新的生产管理制度令所有的人耳目一新,每一个人都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只要进行简单的重复劳动,锃亮的子弹便如流水般生产出来。

  王保和段诚两人沾了李卫的光,头一个尝了鲜,立刻把上次打鬼子中将奖的三八枪立刻给换了装,看得其他战士直眼馋。

  这回轮到王政委更乐坏了,看来把李卫送兵工厂还真送对了,兵工厂还是主要受三团的暂时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三团傍着军火库这个大款,这年头枪支弹药奇缺,一仗下来总是损失不少,靠缴获和购买也远不足以需要,自己兵工厂居然能造枪,再也不用牺牲大量的人员和金钱去从军火贩和国际支援组织中获取,还可以减轻不少上级的军火费用,绝对是大功。

  战场的子弹壳一下火线,次日就已经翻填成新的子弹重上战场,而弹头更是统一铸模,虽然有时赶战事,也不能完全保证质量,李卫还是被现在抗日战场的军火现状看得后背直冒冷汗,八路军使用的子弹头外形因为是多采用回收品,远远没有小日本的新造弹头标准,打出去不是变形,就是炸裂,穿透力不强,射程和准确性受影响,但杀伤力奇大,一击中人体就是一个大洞,有不少战士更是在子弹头上做手脚,用锉刀磨十字,以期达到达姆弹的杀伤效果。

  国难当头,李卫哪里管什么国际公约不公约,一脸恶毒笑意的李卫在弹头铸模器上做了修改,生产出一批特殊的子弹,在不影响射程和穿透力的效果下,使弹头产生类似达姆弹的炸裂效果,而且弹头中还有毒腺腔,内含矿物毒素,杀伤力奇大。这种子弹一上战场立即受到战士们的普遍欢迎,由于这种特殊弹头涂着红漆以示区别,战士们则爱称之红爆头,一但打出去,只要命中目标,基本上有死无伤,私下里这种红爆头弹和普通子弹的交换率是一比十,其他地方可能更高,八路军的其他几个团的首长还指名向三团要这种子弹,留给他们的神枪手打狙击。

  而小鬼子们一看到这种爆头弹就吓得直哆嗦,每次都拼命赶伪军打头阵,但仍是一不留神脑袋就像烂西瓜一样被打爆,死了的人倒就算了,活着的人晚上都会做噩梦,因此八路军中涌现出一批喜欢专门打脑袋的神枪手。

  真正为兵工厂立下威名的既不是红爆头弹,也不是新仿制的三八式步枪,而是地雷。

  一个简易安全的发火装置,再加上二两火药,用铁制雷体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个会爆炸的大疙瘩。

  一开始,因为地雷生产成本低廉,并没有首先供应部队,因为不适应正规部队的移动作战,而是发放给战区内抗日民兵组织和游击队。

  日本鬼子疯狂进攻晋察冀地区,可反老百姓糟蹋苦了,每次大扫荡都是三光政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少村子被鬼子扫荡成无人村,老百姓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盖起的房子,养肥的鸡鸭牛羊,全被鬼子抢得抢毁得毁,为了活路,不少村庄在八路军和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发的组建抗日游击队,打仗总得有武器吧,这些抗日游击队千方百计想搞着军火,可每次打鬼子的缴获又是僧多粥少,兵工厂的地雷发放下去时,有些游击队不乐意了,原本还指望着上级能给两支快枪,没想到骡马拉回的是一坨坨的地雷。

  “这是啥啊,灰眉灰眼的铁疙瘩,能顶甚用?”少数游击队员不干了,没闹腾来枪,却搞来这些玩意儿。

  有些还不情愿的闹情绪要退货,喊着要换枪,可当有人用了地雷后,傻眼了,乖乖,这家伙真拽极了,轰一声,放倒三四个,几个连着炸起来,十几号人的鬼子一个都没跑儿,管你皇军伪军,全得趴下。

  这回游击队员们闹地更厉害了,这回不是看不起地雷,而是争着抢着要地雷,有人说了“这玩意儿别看不起眼,劲真大,一口气能放倒好几个呢!”

  第一卷 第十六节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地雷的杀伤力巨大,带来的战利品缴获更多,而且抗日队伍又不会出现战斗伤亡,更没有人说这玩意儿不好了,民兵和游击队直呼炸得过瘾。

  地雷要金属,可是铜铁也比较稀缺,雷体的原料也有些供应不上,有些兵工厂的同志琢磨开脑子,太行山上别的不多,就是石头多,干脆找来几个石匠,石头上凿出一个小坑,倒进炸药,装上发火器,一试,居然一样开花,威力丝毫不小,而且石雷更不容易发觉。

  兵工厂组建地雷生产线,铁雷和石雷卯足了劲的生产,为了解决供不应求,还把石雷的制造方法编成通俗易懂的儿歌传播下去,这回晋察冀战区就开始热闹了,这也是让李卫所没有想到的,这些抗日战士的想像力简直到了离谱的程度。

  地雷战让这些从未见过如此阵仗的皇军和伪军炸得直发毛,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当看到石头,树木,水里,老百姓的盆罐都会爆炸,还以为招了邪,土八路会妖术,让东西会爆炸,一时让所谓的神仙姑大仙们的生意好了不少,还做着法事镇邪,却依然无济于事。

  许多有心的游击队花了不少精力研究地雷后,地雷战简直被提升到一种艺术的程度,精心研究敌人的心理和习惯后,从鬼子们之路上埋入地雷,撒上土,用草叶抹平不算,还要连续的印上鞋印,撒些牛羊粪,伪装成老百姓经常经过的样子,被这些伪装迷惑的鬼子踩上去就被炸上天,民兵们称之为叫“坐土飞机!”,与李卫的学大话西游直呼“又升仙啦!”有异曲同工之妙。

  甚至有时有两个儿童团的娃娃拿块着此地有地雷的牌子,恶作剧似的趁夜往鬼子小炮楼前一插,害的鬼子们都好几天不敢走正门,只敢从后边用绳子挂着爬出去,最后逼着伪军去趟雷,发现上当的太君气的七窍生烟,也无可奈何,反而更加造成了日本鬼子和伪军之间的裂痕。

  在地雷流行开来后,连续吃了地雷的苦头后,鬼子们狡滑起来,可是抗日军民也不是省油的灯,这是智慧的较量。

  不甘心的日本侵略者们从青岛调来排雷工兵,采用金属探测器扫雷排雷,一开始,游击队倒是不明白这鬼子手里拿着杆圈圈是啥玩意儿,大了意,让鬼子挖出不少雷,使不少村子的老百姓遭了鬼子们毒手,但后来李卫解释了金属探测器的作用后,便向现代的“微软”学习做出”地雷除工兵补丁”:磁电感应起爆器,专门针对排雷兵,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细线圈和电池做的弱电控电点火装置,不在地表露出接触装置,只要探雷器从上面扫过,金属圈和上面的感应电流就会在地雷上的磁电感应线圈上生产感应电流,激活电开关起爆地雷,游击队的战士们更是绝,拿些破铁片,冒充真雷的各种假雷骗得鬼子工兵晕头转向,挖了半天全是垃圾,而且石雷做的更隐蔽了,探测器根本没反应,甚至有些地雷上还装了土机关,探雷器往哪儿一过就遇上机关就引爆,由于在地面上露出了机关,除了隐蔽性比李卫的“地雷除工兵补丁”磁电感应起爆器稍差点外,成本低廉和构造简单的优势却是磁电感应起爆器不可比拟的。

  为了避免被地雷炸,日本鬼子们还威逼老百姓或牲畜去趟雷,结果遇上后踏发雷,前面老百姓或牲畜踩上引火装置,后面十几米远的地方的地雷却炸了起来。鬼子们往树荫下躲太阳时则遇到挂雷,砸老百姓的门时又引爆了装在门上的地雷,地雷简直不再能称之为地雷,陶陶罐罐都被改装成雷,地雷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天上,地下,水中都处都有,比较有名的是樊家窑的地雷阵,地雷布成的阵几乎堪称经典,真假雷区,迷踪雷阵,梅花雷阵,跳发雷阵,连环雷阵,打得鬼子们都视其为禁地,一般根本不敢往哪儿跑。

  地雷战在中国的西北打出了威风,曾有日本军官记载:“在中国的战争中,中国抵抗武装普遍使用一种叫地雷的武器,威力巨大,触者非死即伤,给天皇的武士们带来很大的伤亡。”

  若不是保证生产效率,李卫还恨不得在地雷上打上品牌名称,不过还好,兵工厂的其他同志并没有执行如此荒唐的主意,不过地雷的高性价比带来的薄利多销,着实让兵工厂赚了不少钱,而且更加活跃了战区的经济。

  三团的办公室内,兵工厂李厂长正吧嗒着抽着旱烟,这里可不是兵工厂,见不得半点火星,在团部抽烟除了会呛着些小丫头,小后生,其他更是百无禁忌,这不,正舒服的过着烟瘾呢。

  “咳,咳咳,别抽了,呛死人了,咳咳!~”正给李厂长倒着茶的书记员陈佳瑶抱怨道,那股子辛辣的旱烟味儿熏得她快喘不过去了,真不知道这老头咋没被呛死,好像专呛她似地。

  “呵呵,你受不了就躲远点好了,烟啊,可是好东西。”王政委乐呵呵看着陈佳瑶一副苦着脸的样子。

  “要不你也来一口?”李厂长倒是满乐意别人和他分享的。

  王政委摇了摇手,摸出包大英牌香烟,抽出一支划了根火柴点上道:“得了吧,我可受不了那么重的味儿,我喜欢淡点的。”

  “淡,卷烟根本就抽不出啥滋味,还是俺的好,劲儿够足。”李厂长吧嗒吧嗒抽了几口,一脸的舒坦样子。

  “怎么样,那个小李子没给你添乱吧。”王政委搭上话道,“如果不满意,你就干脆把这小子给我开除还我好了,不用给我面子。”如果李卫在场又要跳脚了,他哪点儿像那个慈禧太后身边太监小李子?!

  “啥?!”李厂长脸色一板,把李卫给开了,放回三团,他可不乐意,气呼呼道:“告诉你,姓王的,李卫这小子老子看中了,你想要回来?没门儿!哪个敢跟老子提这茬,老子就跟谁急。”把李卫这个兵工厂的顶梁柱放跑,他傻啊?!宝贝还来不及呢!~

  一看李厂长面色不善,王政委连忙摆手:“哪敢呢,谁敢从您老太岁头上动土呢,您老爱用多久就用多久!嘿嘿,我只是随便问问。”得罪风头正顺的兵工厂,那不是傻子就是二百五,三团还指望着兵工厂提供充足的弹药打鬼子呢。

  “算你小子识相,得,你有啥话就直说吧,别藏着掖着的。”李厂长这才把脸放平和了。

  第一卷 第十七节

  王政委先递上一张纸,道:“先看看这个吧!”

  李厂长接过一看,原来是上级对溶洞兵工厂的番号确定,溶洞兵工厂正式确定为“晋察冀抗日革命根据地黄涯洞第一兵工厂”,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向来附属三团的兵工厂居然能得到一个独立的番号,乐了,道:“好!老王,咱以后可是和你平起平坐了。”嘿,还是第一的!这张公文充分满足了老头子的虚荣心。

  看到李厂长的得意样,王政委脸上像是猎物进入陷阱似的笑容。“就是,就是,恭喜您老了,还有您老对李小子看法怎么样,毕竟他来历不明,他在你那儿也呆了快四个月了,应该比我更了解他吧,政治审核的结果怎么样?”王政委面色一整,露出工作时的认真和严肃的态度来。

  “啥!~扯蛋!~”李厂长一听王政委这突然冒出来的一句,差点没跳起来,“李小子不说别的,技术上就是一把好手,他跟俺说过,他对军火的了解是因为兴趣爱好,俺也看出来了,他绝对不是专业军工出身的,因为很多时候都要翻书做试验进行验证呢,正规军工出身的绝对不会这样外行,不过这小子有灵气儿,一点就通,这灵气儿连一些专业的老军工都自称不如呢,我看这小子说话和做事的方式,也不像是有假,骗得了别人可骗不了俺老李这几十年下来的眼光,而且李小子绝对不可能是敌人派来的间谍,除非他们傻了,放这么一个宝贝过来,光是那个地雷和红爆头弹就知道他的立场,绝对根红苗正,放心啦。”

  “哦,凭您这么一说,我是放心多了,毕竟他的来历蹊跷了点,只要根红苗正就好。”王政委心中的疑团解开了许多,对于李卫的才能,他是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李卫的确为抗日提供了很多帮助,担心的是怕他是怀有某种目的被日本鬼子或国民党那里派来的j细,不过听李团长这么一说,倒也放心了,哪个j细会为八路军提供这么厉害的杀伤性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