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其他小说 > 闯王李自成新传最新章节 > 第 60 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60 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士兵继续理无论次地道:“船,好多好多的船”

  被捅的哨兵终于抬起头来,还没看先道:“别做白日梦了”话还没说完,他也目瞪口呆,远处的江面上飘来大片黑影,后面密密麻麻根本不知道还有多少,虽然现在还模糊不清,但凭经验这肯定是支超大的船队。

  来者是谁商人不可能,只能是唐军或者是卢象升的官军,两人互望了眼,其中人跳了起来:“我去报告将军。”阵风也似的朝将军府赶去。

  罗岱虽然只是个游击将军。但他地将军府修得远比个总兵官还要奢华,他正坐在里面仔细的考虑今后地打算。是继续留在这里,还是活动下,调个地方算了,以后这里说不定就没有油水了,见个哨兵跌跌撞撞的跑了进来。不由斥道:“慌什么,天塌了”

  见将军喝住自己,哨兵稍微喘了下气,结结巴巴的道:“将军,将将军,不不好了,外面来了来了好多好多船。”

  罗岱不以为然:“不就是船吗,以前咱们这儿哪天不过个千儿八百的,有什么好稀奇。”

  他突然反应过来:“船,你是说现在有好多船过来”

  哨兵还在大口大口的喘气。只是用力地点了下头。

  罗岱忙问:“是哪里的船,我军的,还是唐军的”他自然知道此刻出现的船只绝对不会是善茬,十有**不是唐军,就是卢象升的部队,他既希望是卢象升,又有点想不是他,若来的是卢象升。荆紫关自然不会有危险,可是也意味着卢象升取得了胜利,成功的破坏了唐军在商洛的基地,以后这条通道恐怕就只有关闭,他再到哪里找这样条财路。

  卢象升当然不会告诉他,即使成功了,也不会坐船从这里返回。

  哨兵摇了摇头:“太远了,看看不清楚”

  罗岱推开了哨兵。向城头跑去,边跑连喊:“传令,所有人准备战斗”

  等他来到城墙时,城上已集了许多士兵,见城守大人来到。纷纷行礼:“将军大人好”

  罗岱顾不得寒喧,掏出了望远镜向江面看去,映入眼帘的正是卢象升出发时地船队,上面挂着的依然是大明的旗帜,他放下了心,心里却涌起了股失望,看来,卢象升真的打了唐军个措手不及,取得胜利而归。

  朝庭早在四五年前就制出了望远镜,但成本太贵,就是做出来,大部分也成了些高官显贵手里的玩物,最需要他的军队反而得不到几副,更不是他这个级别的将领能得到,罗岱却有头脑,知道这东西在江面上的价值,若能早步发现敌军,说不定就能救命,多少银子也值得,他花了数千两银子高价从走私者手里买下副唐军所产地望远镜,相对于朝庭,他还是更相信唐军产品的质量。

  他刚想放下望远镜,吩咐士兵准备开关迎接,突然发现不对,这次的船只远比上次多,官船的后面还是许多并不是朝庭所制的船只,难道是卢象升抢的东西太多,装不下,又抢了好多船只,他心中顿时愤愤不平,卢象升倒好,抢把他的财路也抢断了。

  他仔细搜查起卢象升来,发现船上全是黑衣黑甲的大汉,这留意,顿时把他吓坏了:“是唐军,足有好几万地唐军,怎么办,怎么办”

  卢象升的座船全部被唐军用来运送兵员,他的结局肯定是不妙,可你惹出来的祸却要我收拾,我收拾得了吗,罗岱急得在城墙上不停的转圈。

  荆紫关虽然重要,不过二千守军,卢象升地二万精兵他可见过,尽管他咒骂卢象升给他带来麻烦,却不得不承认卢象升的兵要远比他精锐,他来到荆紫关是为了发财的,哪有时间练什么兵,可现在卢象升二万人估计已经没了,他二千人怎么挡,打肯定打不过,要不逃跑,现在或许还来得及。

  官兵们看到他们的最高长官放下望远镜就个劲的转圈,也不说怎么办,也不说来的是什么人,个亲兵壮着胆子将继续转圈的罗岱拦住,道:“将军,来的是谁,要不要开关”此时些眼力好的人已隐约看见上面飘的好象是朝庭的旗帜,猜想是卢象升回来了,大着胆子问了句。

  罗岱大怒:“开什么关,来的是敌人,敌人,几万敌人,你懂吗”

  城头都惊慌起来,几万唐军来了,这关还能守吗,纷纷涌向罗岱,争着道:“将军,怎么办,怎么办”

  罗岱烦躁起来:“怎么办,老子怎么知道怎么办,平时养着你们这帮饭桶,现在倒是给老子拿个主意呀”

  众人见罗岱发火,顿时噤若寒蝉,个亲兵怯生生的道:“我们打不过的,不如投降吧。”他们处在交界处,对唐军境内的情况多多少少都要了解,听那些来往的走私商人讲,唐军不但军饷比他们高,每月还按时发放,而且年有半个月休假机会,干到定年限还可以退役,这对于从来没有按时拿过军饷,而且旦当兵,世代都得为兵的官军有很大的诱惑。

  众人都朝那名亲兵看去,露出为他担心的神色,罗岱呆,见是自己的亲兵罗三儿,朝他走了过去,就在众人以为罗三儿要倒霉时,罗岱用手重重的拍了罗三儿下,道:“好小子,就这么办,你去和他们接触,只要答应不抄老子的家,老子就降了。”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实在是舍不得家里那些财物,逃走和抵抗都不可取。

  官兵们顿时轻松了下来,当官的要降那就降吧,自己的小命算是保住了,只有罗三儿晕糊糊,自己怎么下子就成了投降的特使。

  第六卷烽火岁月第二十三章数路攻击

  荆紫关的守军虽然不多,但易守难攻,马世耀自然不想在此关浪费大多的时间,才打着官军的旗号,想偷袭取得关卡,没想到却被自家走私的望远镜所累,远远的就被守将发现了,更没想到的是守军已打定了主意投降,连他的偷袭都给省了,真是祸福相依,世事难料。

  看到荆紫关遥遥在望,马世耀连忙命令所有身穿唐军军装的人都下到仓里,只准穿上官军军服的人在船上行走,已防发现。

  到了关下,马世耀派人上去叫门,没想到早有人等着,见他们都穿着官军的衣服,罗三儿也不拐弯抹,直接道:“我家大人说只有答应他个条件,就向贵军投降。”

  想来诈门的正是以前过风楼镇炮台的守将白旺少校,听到罗三儿的话不由愣,敢情人家早知道自己是唐军,不知自己哪儿露出了破绽,只好把罗三儿带到马世耀的船上,马世耀听到只是这个条件,满口答应。

  “扎,扎。”声响起,荆紫关的大门缓缓落下,数万唐军登岸,不费吹灰之力进入了这个河南,湖广两省门户的关卡。

  过了荆紫关,不但河南的南阳府直接在唐军的威胁下,唐军还可以从丹江水路进入湖广的滔河,然后是郧阳,卢象升已将郧阳的精锐全部调走,五万五千名唐军就象泰山压顶样朴了过来,等到卢象升投降的那天口马世耀已将郧阳全府拿下口

  李鸿基接报后,令后续五万人马也沿着丹江进了湖广。此时地湖广巡抚为方孔熠,卢象升率军突击唐军并没有让人知晓,直到唐军占领了郧阳时,他才得到卢象升率军进入商洛的消息,他猜想卢象升肯定是失败了,至于是死是活他就不知道。

  方孔熠并不想知道卢象升地死活,唐军来势汹汹。他想的是如何能保住襄阳不失,方孔熠急调副将杨世恩张应元两人紧守襄阳。

  可唐军好象暂时对襄阳没有兴趣,拿下郧阳府后,将兵锋指向了保康和房县,保康和房县官军加起来不到万人,十万唐军猛扑过来。只抵挡了两天就全部陷落,然后唐军分成两部,部攻向宜昌,部直接从长江逆流而上,进入四川。

  指挥五万人马从湖广进四川的主将是田虎,如今商洛已是稳如泰山,他终于有了独挡面的机会,这条路张献忠走过,卢象升追击张献忠也走过。如今轮到田虎,川军除了死死扼住万县的要道外,其它地方根本就没有什么兵力,田虎几乎是以行军的方式直接拿下巫溪,奉节,云阳等地,与李双喜会合在开县。

  打通了湖广到四川的道路。从安康到城口这条道路地重要性大为降低,进川的唐军其实与后方完全连通了,只是运送物质要多走点路而已。

  不过,没等几天,从安康到城口的道路也已经通了,唐军在大巴山中硬是用炸药开出了条可以容两辆马车并排行走的道路来,堵积在安康的物质源源不断的通过城口进入四川。

  方孔熠倒是松了口气,原来唐军地目标还是定在四川,而邓袖客过是人家拢草打免子,顺带而已。谁让卢象升带兵偷袭人家呢,现在人家找上门来了,连老窝也端掉了。

  就在方孔熠刚刚放下心时,大别山里的刘芳亮动了,他在大别山里整整休养了年,由刚开始的万人发展到五万人,将山中的各个县城全部攻下,现在终于等到了唐王的命令,他在半月内横扫麻城,罗田等地,将当初被义军攻下的各府县又重新占据,并有染指武昌之意,时之间,湖广和四川双双告急,方孔熠把目光只放在襄阳,荆州,宜昌线,没想到背后又杀出支大军来。

  朝庭的气氛空前紧张,崇祯大骂卢象升误事,若不是主动招惹唐军,湖广怎会有变,本来崇祯对卢象升还是满欣赏的,其他人旦朝庭要他出兵,张口就是要兵要饷,事点没做,朝庭的粮饷先哗啦啦地流了出去,唯有卢象升不样,只向朝庭要过次饷,其他都是自筹,还把张献忠打得落花流水,虽然没有完全剿灭,也是大功件。

  崇祯甚至有意让卢象升接任陈奇榆的位子,可是还没等他的旨意发出,卢象升已是生死不知了,拿着湖广巡抚方孔熠和四川巡抚邵捷春的道道告急文书,崇祯连忙急抬三位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前来相商。

  杨嗣昌本来还要在家中守孝三年,如今才过了几个月,崇祯深感手头无人可用,夺情起复让杨嗣昌重任兵部尚书,这让不少卫道士纷纷攻击,指责杨嗣昌贪权,不肯替父亲守孝,全然不提是皇帝需要杨嗣昌,而不是杨嗣昌定要在这时当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兵部尚书。

  得知皇帝相招,四人都不敢怠慢,已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宫中,他们都是朝庭的重臣,有些奏章还是先通过他们批复后,才送到皇帝手中,自然知道这个多月来发生地大事,唐军开始了对四川的进攻,可是限于道路条件,他们只攻下几个县就不得停下来修路,四川暂时还是很安全。

  为了营救四川,他们也相商拿出了主意,就是让陈奇榆不顾切发动对山西的进攻,只要陈奇榆在山西有进展,唐军定要出兵保护山西,四川之危自然可解,可是陈奇榆在山西的进展太慢了,以至皇帝又有将陈奇榆换掉的想法,若不是考虑临阵换将不吉,卢象升已接任了五省总督。

  其实陈奇榆已经尽力了,他亲率七万大军日夜不停了进攻晋中城。可是用少量火器的部队去进攻拥有大量火炮地坚城,简直是场恶梦。晋中城下堆满了官军的尸体,每天死伤都达数千人。

  刘希元其实也在大骂官军是疯子,哪有这样攻城地,简直就是拿人命直接往里填,开始唐军守城还轻轻松松,随着火器消耗的越来越多,刘希元已感到不妙。官军副不死不休地样子,还没等城下的官军杀完,他们的炮弹和火枪早消耗完了,那时剩下的几千唐军会全部淹没在官军的人流里。

  好汉不吃眼前亏,晋中城对唐军来说,只是无关紧要地城市。又是刚刚占领,丢了也不心痛,在大量杀伤官军后,刘希元凭着最后的火器,冲出了晋中城,将已经打成废墟的晋中城丢给了陈奇榆。

  攻下了此城,陈奇榆点也高兴不起来,为攻晋中城,他的七万大军损伤几达半。再也没有了攻坚能力,尽管朝庭再指责,他也无法动了,否则唐军来个反击,太原都有可能丢失。

  拿下了晋中城,多少给朝庭挽回了点面子,看陈奇榆登上来的数条理由。尤其是军饷又已拖欠了三个月,士兵们都不肯出死力,朝庭也就没有再强催陈奇榆。

  可是随着卢象升对唐军出击失利,互相平静的阵线下子变了天,唐军地喟口奇大,要起吞掉两个富省,这绝对不能让唐军得逞,否则,唐军越发要坐大了。

  见皇帝还没来,四人先坐了下来。见到李顺在旁边,温体仁悄悄的问道:“李公公,皇上心情怎样。”

  李顺瞪了温体仁眼,点也没有因温体仁是首辅而给面子,哟的声,道:“你们这些外臣无能,整天丢城失地的,皇上的心情能好吗,昨夜夜都没睡,唉声叹气了晚,奴家听了心里也都难受的很。”

  温体仁心中也是沉,等下看来要小心应对,道:“是,是,都是我们这些外臣无能,连累皇上生气,公公还要多劝劝皇上保重龙体才是”

  李顺道:“这是我们做奴才的分内之事,只是你们等下不要再惹主子爷生气才是,定要拿出让主子满意的方案,否则你我都不得安生。”

  温体仁满口应是,太监王承恩转了出来,道:“皇上驾到”

  众人连忙跪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坐在了龙椅上,声音沙哑:“众卿平身”

  谢过恩后,趁着起身,温体仁偷偷的瞄了崇祯眼,这哪象个不到三十岁地人啊,双眼布满了血丝,脸上的肌肉松驰了下来,还有两个黑眼圈,头上还可看到两根白发,完全是个四五十岁的老头样。

  崇祯的声音响了起来:“诸位爱卿,这是湖广巡抚方孔熠和四川巡抚邵捷春的告急文书,唐贼已在两省对我军发起了全面的进攻,各位爱卿有何良策,还请快快道来。”

  众人阵默然,两省被攻,当然要派兵去救,目前只有河南离两省最近,直隶和江西也成,不过,没明白皇上意思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开口,否则,旦举荐不当,以后追察起责任来,又要自己担当。

  崇祯阵恼怒,深感臣下没有人能勇亍任事,他却没想到,这些年来,凡是做事不合他心意的人不是被杀就是被贬,其他人能够留到现在,自然是懂得看他眼色之人,眼下他地心意未明,谁又敢乱说话。

  崇祯只好点将,道:“杨爱卿,你是兵部尚书,你看该如何处理。”

  杨丽昌见点到自己,心中暗暗叫苦,又不得不答,道:“皇上,唐贼来势汹汹,据说出动大军达三十万,非两省官军独立能抵挡,应速派人救援才是。”

  崇祯点了点头,道:“那杨爱卿你看派何人救援才是。”

  杨嗣昌道:“河南总兵左良玉兵精粮足,又离湖广最近,派左良玉较为合适。”左良玉这些年,除了以前和高迎祥打过几仗后,直无声无息,埋头发展自己的势力,他从高迎祥身上得到的金银颇多,其部下号称有十万之众,但已是骄奢难驯,连五省总督陈奇榆都有点指挥不动他,几次让他从河南进攻唐军,左良玉总是找借口拖延。

  左良玉自从享受到与高迎祥大打和仗的好处后,心思就活络了下来,后来曹文诏身死后,朝庭对待曹文诏的态度更让他心生寒意,违了几次令,见朝庭竟拿他奈何不得,更是将尾巴翘上了天,心中明白,只要手中有兵,朝庭也不敢对他过分相逼。

  崇祯也多次接到过陈奇榆的奏章,说左良玉骄横难驯,他不由道:“左良玉确实合适,可必须派人督军才行,否则恐难奏效。”说完目光望向杨嗣昌。

  杨嗣昌顿时不敢接话,若是皇帝派他去督军,进了左良玉军中,自己无兵,又怎能指挥得动左良玉,到是必定会误了大事,那时所有的责任就要落在自己身上了。

  崇祯本有意让杨嗣昌督军,在他看来,杨嗣昌是知兵之人,又是兵部尚书,正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崇祯又不肯直说,他只是引出话题,想让杨嗣昌来个自高奋勇,没想到杨嗣昌却缩了回去,不肯接这个汤手山芋。

  杨嗣昌是他手提拔上来的人,为此,不知有多少人攻击他,崇祯都毫不犹豫的替他挡着,就拿这次夺情起复来说,不知有多少御史台地人弹劾杨嗣昌,他都坚持使用,本以为是君臣相得,没想到关键时刻还是靠不住,他的脸顿时沉了下来。

  周延儒见杨嗣昌受窘,暗暗高兴,道:“兵部右侍郎侯拘曾是左良玉的上司,左良玉能有今天,全靠侯拘提拔,臣以为若能用侯响为督军,左良玉必肯尽力,不辜负皇上的期望。”

  杨嗣昌的父亲杨鹤就与周延儒不对路,后来杨鹤因招安的义军哗变,丢官去职,两人的争锋才停了下来,可是崇祯又启用了杨丽昌,杨嗣昌与他更不对路,在杨嗣昌提出全面剿杀农民起义时,为筹措军费,建议皇帝加税。

  而周延儒是向反对加税的,他们自许为清流,不顾朝庭的实情,可以睁着眼说瞎话,跟皇帝总是夸大加税的后果,让崇祯认为,只要加税,天下人人都会造反,吓得崇祯提都不敢再提。

  周延儒他们反对加税并不是真正为了百姓,而是担心加税会加到他们头上,他们也知道,百姓实在是无税可加了,再加就只有他们这些免税的人,这才群起反对,这样既能得到实利,又能得到清名,何乐而不为。

  第六卷烽火岁月第二十四章布网

  崇祯听到周延儒桩荐侯恂。心中喜。看来这个周延儒还很用心。马上道:“侯恂果真对左良玉有恩。,

  周延儒回道:“回禀万岁。左良玉在崇祯三年为辽东都司。曾误劫朝庭军需,被罢官后投到侯大人门下,崇祯四年,满虏攻大凌河,侯大人慧眼识才,重提左良玉为大将,左良玉也不负所望,连战松山杏山,录捷功第,才有如今的地位。”

  崇祯连说:“好,好,速传侯恂前来见驾。”

  王承恩面有难色,连忙在崇祯耳边低语了几句,事实上侯恂早已不是兵部侍郎,在崇祯六年就已升为户部尚书,这些年,虽然朝庭财政年年吃紧,却不妨碍这位侯大人骄奢滛逸,前几月因被查出“糜饷”获罪,已经入狱了,周延儒只说兵部侍郎,故意不说户部尚书,崇祯时忽略,王承恩提,崇祯马上记了起来。

  崇祯皱起了眉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这个户部尚书倒过得滋润,若不是侯恂交好的大臣较多,众人纷纷求情,崇祯早把他砍了,但还是军情紧急的想法占了上风,侯恂获罪更好,自己将其罪免去,盼侯恂能深感皇恩浩荡,努力督军,将湖广,四川两省保住,马上道:“传旨,免去侯恂前犯之罪,重升侯恂为兵部侍郎总管,即日赴河南左良玉所部督军。务必要击退来犯湖广,四川之贼军,钦旨。”

  侯恂做梦也没想到这么快就会起复。事实上他已作好了长久坐牢的准备。他侯伪任户部尚书已三年了。又何止今日才糜饷。现在事发。完全是因为得罪了首辅温体仁的原故。温体仁不下台。他自付出不了狱。

  没想到这次因为左良玉之故,加上次辅周延儒拉,温体仁措手不及,只能眼睁睁的让侯恂出狱,这样来,温体仁颜面大失。恐怕朝中有许多趋炎附势之徒马上就会倒上周延儒。朝政如此窘境。崇祯手下地重臣仍不忘抓住切机会争权夺利。

  侯恂出狱后。崇祯在平台召见了他。并对他温言抚慰。谆谆告诫。侯伪大为欢喜,趾高气扬向河南出发。自以为自己对左良玉有恩。此番出京,必有作为。

  事实上当初侯恂收留左良玉哪是因为左良玉能力出众。完全是因为左良玉虽是个军人,但长得眉清目秀,明朝中叶以后,龙阳之风甚炽。军中不携妇人,军官常以面目姣好的兵丰陪酒侍寝。左良玉得到侯恂提格。自然不得不贡献出自己地屁眼出来,现在左良玉兵强马壮,会不会再买侯恂的帐,就可想而知。

  侯恂出京后,崇祯还是不放心。与群臣相商后。对陈奇榆空有数万大军。却不得寸进再也无法容忍。启用了孙传庭为五省巡抚,要求孙传庭能忠于王事,进快进剿唐军。

  孙传庭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天启二年由商丘知县入为吏部主事。后来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时恰逢李鸿基出兵攻占了整个陕西,孙传庭跑得快,没有被李鸿基抓住,但后来也就闲赋了下来。

  孙传庭在陕西时擒斩流贼,累建大功,崇祯此时无人可用,想起了孙传庭,下子委以重任,同僚纷纷道贺,孙传庭却有苦自知,说是五省总督,陕西,甘肃全在唐军手里,山西唐军占了半,湖广又被唐军占了府之地,唯有河南省全在官军手中,可河南并不平静,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左良玉号称十万大军。却是个滑头。不肯出力。只盼侯恂真能让左良玉出力才好。

  朝庭正在为如何营救两省而绞尽脑计时。唐军的攻势已经全面展开,李鸿基亲自带领二万五千大军和李过会合后,加上后面的十万民夫。总共有近十四万大军集在达县。随着道路的畅通。事实上唐军用来运输地民夫只需五万就可以充分保障唐军的后勤。减掉五万人。唐军还有四万正规军和五万民夫组成的辅军。使秦良玉的压力大增。

  而在开县,田虎和李双喜会合后,也有了六万大军。万县的官军也是日数惊,宜昌更是被马世耀的五万大军团团围住,大别山中的五万唐军也在主将刘芳亮的带领下开始了对武昌的试探性攻击。事实上方孔蝴和邵捷春两人报唐军有三十万大军点也没有掺假。

  秦良玉已经撤掉了对达县的围攻,返回了渠县,这个多月来,秦良玉对达县发动了无数次攻击。都被李过化解。开始李过还要动用他手中地骑兵参与守城,后来随着那些家兵和达县招集的乡勇经历的战火越来越多,李过的骑兵除了少数督战队外,已可以全部抽出身来,抓住了次机会,出城将正在攻城的官军杀了个尸横遍地,等官军大军出动时。骑兵早回到了城里。

  秦良玉以后的攻击越发小心翼翼,每次都派重兵重点看护城门,才敢发动对达县的攻击。这样来。效果更是不堪。数天攻击都没有名官军能登上城头,秦良玉早有放弃的打算,唐军将两省地通道打通,秦良玉就趁夜色悄悄的后撤。

  第二天,达县的唐军起来,就发现外面已空无人,李过还怕官军使诈,秦良玉副对达县不依不饶的样子。怎么会轻易后撤。第二天接到唐王的信使才知道唐王已带大军进入了四川。

  达县城内,此时热闹非凡,唐军在里面驻扎了近九万大军。从达县到万源,从万源到城口,再到安康,沿徒还有五万民夫正在川流不息的运送物质,各种口径的大炮。车车的炮弹,火枪,各种盔甲。粮食充满了整个道路。

  达县境内地豪强看得暗暗吃惊,幸亏自已没有妄动。不然就是帮秦良玉的大军拿下达县,唐军来,还不把达县碾成粉末。

  在达县衙门内,李鸿基正在布置此次攻川地任务,李过洪承畴钟华左光先田见秀贺景卢象升等人列坐在下面。

  卢象升投诚后,知道商洛的这些唐军从何而来,才彻底地服气,谁能想到唐军看似最弱的地方,竟是最强。他本想向李鸿基本提出,由他说服熙阳各县和平归降唐军,没想到他刚提出来。唐军都哈哈大笑。才知道郧阳数天前已被攻下。至此卢象升才知李鸿基是真重视他的才干,而非只是让他招降旧部而已。接下来唐军的动作更快,聚起了四路大军齐攻两省。让卢象升眼花缭乱。这次李鸿基让他随军,他欣然同意。

  秦良玉在唐军大军到后,在渠县只留下少量人手,其余大军都退回了南充,南充位于嘉陵江中游。隶属四川布政使司。境内置二府。辖顺庆府南充保宁府闽中府治。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其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是四川内陆的交通枢钮。

  也正是如此。李鸿基才对南充郑重其事,以唐军地实力攻下南充当然没有问题,难就难在如何能让顺庆府的秦良玉不逃走,最好能逼降,若秦良玉能够归顺唐军,以秦良玉在四川的威望。可以大大减少唐军在四川的阻力。

  可秦良玉不是傻子,她现在可能只是犹豫不定。旦发现顺庆府守不住,唐军有合围她的企图,她可能就要逃了。秦良玉的军队只是客军,石柱才是她们的老家,若秦良玉逃到了石柱,那唐军以后就有的头了。石柱地形险境,是土家族聚集之地,李鸿基可记得在另个时空,张献忠虽然占了全川。却独攻不下个石柱。直到秦良玉死后。石柱才失陷在清军手里。

  从墙上挂着的地图上可以看到,顺庆府与各地的道路四通八达。李鸿基指着墙上地地图道:“各位,秦良玉就在顺庆,据我军的探子来报。秦良玉将我军前面各个县城的兵力全都集中在顺庆府,各县只剩下些衙役,就连闽中府也已没有了士,这些地方金靠少量衙役在维持秩序。而秦良玉在顺庆聚集了近五万大军。大家说说看。应该怎么打。”

  左光先从加入唐军以来还寸功未立。这时见有机会。连忙自动请缨道:“唐王殿下,未将愿为先锋,将顺庆府拿下。

  李鸿基摇了摇头道:“我非是要拿下顺庆府,如果只是要攻下它,我这十几万大军压过去,秦良玉势必不能挡,我要的是活擒秦良玉,才要找大家相商。”

  活擒秦良玉,这秦良玉若是要逃,顺庆府条条道路相通,怎能全部堵得住,左光光毫无把握,只得坐了下来。

  洪承畴道:“殿下,若要活擒秦良玉,只要拿下个地方,秦良玉插翅难逃。”

  李鸿基看了看地图。自己怎么没找到这个地方。忙问:“何地”

  洪承畴道:“合州。”

  李鸿基死死的盯着合州这个位置。才发现这个地方实在是绝妙。涪江嘉陵江渠江三条大河汇合而过占了合州就等于将四川与重庆的联系隔绝,自己直考虑顺庆府四通八达,却没有想到无论秦良玉走那条路。最后都要经过合州才能返回重庆,然后回到她的老家石柱。

  可是唐军要攻合州,必须先拿下渠县和广安。渠县好办,秦良玉等于已经放弃,可唐军若是要攻打广安,肯定要惊动秦良玉,必定会加强合州的防守,再要打合州就难了。

  见到李鸿基沉吟不语,钟华站了起来,道:“殿下,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吧。”特种部队不伤人,拿下进川地天险城口,大大的露了次脸。这次看来又有机会了,钟华怎肯错过。

  出动特种部队,这确实是招好棋,可是合州不比城口,中间还有个广安,要想不惊动广安,势必不能派太多人。就是得手了。官军也会疯狂反扑,等唐军来救援,最少还需要天时间,若在这天里守不住。那所有偷袭的特种兵都会折在哪里,真正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李鸿基转了几圈,心中委实难以下决心,问道:“你需要多少人”

  钟华道:“臣带五百人足矣。”

  “五百人,五百人。”李鸿基呐呐自语,要绕过厂安,带五百人已是极限,显然钟华也不是卤莽之人,李鸿基转过头对贺景道:“贺爱卿,合州有多少守军。”

  贺景忙答道:“回殿下。合州是个要道。以前有三千兵马驻守。加上州里维持治安的衙役和兵丁,合计有四千人,至于战事起,合州现在有没有增减兵力,就不是微臣所知了。”

  李鸿基转过身来,对钟华道:“你现在知道了吧。合州的兵马是你的八倍,而且重庆绝不容合州有失。得到消息后半日时间就可以赶到。那时你们面临的敌军可能还不止八倍。可能是十倍。二十倍。你们能守得住吗”

  钟华道:“请殿下放心,特种部队有信心拿下合州,只要能拿下,也就能守住。”

  李鸿基下了决心,道:“好准许你部参战,人员你自己挑选,武器只要你们能带得了,也随你们挑,不过,万事情不济,以保命为先,我军会尽快解决广安的守军来援。”

  “是,属下坚决完成任务”钟华抢到了任务,喜滋滋地坐了下来。

  李鸿基摇了摇头,这个家伙若是守不住也肯定不会放弃,若是攻打广安时旦出现了问题。就只有给他收尸体了。无论如何,就是把广安夷为平地,也要确保自己特种大队的安全。

  确定了先打合州。下面就是要面对官军放弃的那些城市。李鸿基提。李过首先道:“殿下,既然那些地方秦良玉不要,那么我们不妨先出兵占领,秦良玉想让我们分兵,我们就分兵给她看。以这些府县的粮草,足够我大军使用,若是都拿了下来,我军运粮的民夫反而可以空出来。到时我军不但没有被分兵。兵力可能更多。”李过从达县就可以知道四川之富,念念不忘官军地府库。

  李过所说似乎极有道理,秦良玉发现唐军势大,不惜丢掉府五县。不但自己的大军可以集中起来,而且可以让唐军分兵,可明知如此。眼看唾手可得的城池,又有多少人能拒绝。

  第六卷烽火岁月第二十五章钓鱼城

  洪承畴摇了摇头。道:“李将军所议不妥。秦良玉既然故意放弃这府数县,哪还会留下什么粮草,恐怕我军接手后粒粮草也得不到,反而要多出数个包袱。”

  事实上,如果秦良玉够狠的话,还可以在临走时将百姓家的余粮也征掉。这样唐军不出兵救援也不行了,否则,饥饿的百姓会攻击唐军所有的运粮队,只是秦良玉到底也是四川人,不会做得这么绝。而且这样来。官军就会民心尽失。

  李鸿基点头道:“洪爱卿所言有理。但我们仍然不得不如此做。渠县是顺庆府的前沿,我军肯定要占领,闽中府虽然离顺庆府较远,我们还是要出兵,甚至巴中,平昌,通江这些方我们也不得不出兵。”

  众人听了都默然不语,唯有李过有点不明白,占领渠县和闽中还有道理。可巴中,平昌,通江这些地方地处偏远,若要派人占领,不但要分兵。而且若是官府的府库已空的话,更是要大大增加唐军的后勤负担。这些地方随时可得,何必现在来占,李过不由问道:“殿下,既知道秦良玉是让我们分兵,我们暂时不占不行吗”

  李鸿基斩钉截铁道:“不行。”

  李过还想问为什么,其他人却都已明白,那就是民心,随着官军的辙离。这些地方已成了真空地带,光靠衙役维持,短时还可以,旦时间长了,马上就会人心浮动。金城大乱。若有野心之辈。趁势而起也未可知。唐军进川,是想得到个完整的四川,可不是个乱糟糟的四川。所以秦良玉算准了唐军虽然知道那是为了让唐军分兵的阴谋,可唐军还是不得不分兵。

  李鸿基接着道:“虽然我军不得不分兵,但怎么分兵却不能搞错,秦良玉定以为我们会先占渠县和闽中府。我们偏反其道而行之。派兵先慢慢占领这些偏远地区。让秦良玉对我军的行动摸不着头脑。时间到口我军就以掩耳不及的速度抢占渠县。进攻广安。”

  众人都点头。现在的渠县等于不设防地区。可是只有朵县还在官军手里。顺庆府和广安就是后方,秦良玉不会打逃跑地主意。广安城也不会戒备太严,有利于钟华的部队行动。

  见众人都同意,李鸿基马上分派任务。让左光先带二万人马路接收巴中。平昌。通江等地。要求路上大张旗鼓。同时各军加快伐木造船的速度,等钟华到了合州,再用信鸽联络,两地同时发起攻击,争取在钟华拿下合州后,唐军也将广安攻下,到时迅速来援。切断重庆和四川的联系。

  唐军的举动确实让秦良玉迷惑不解,看来唐军还是舍不得那些地区。又自持兵多将广,分了兵,可是留着渠县不占是什么意思。她虽然百般不解,但既然唐军毫无举动,她已只得按耐不动,以防中计。

  此时顺庆府虽然有五万大军,可是良莠不齐。秦良玉除了本部的三干白杆精兵外,另外只有万人是她的嫡系,剩下的有些是官军的正规军,那战力还好些,另外还有二万多就是地方的卫所集中起来的卫所兵了,朝庭的卫所早在百多年前就败坏地无以复加,这些卫所兵不但有垂垂老者,还有刚刚十余岁出头地娃娃,如何堪战

  在达县的攻防战中。秦良玉的白杆兵损失极大。现在只有半人。见识了唐军的强大后,秦良玉的内部已有不同的意见,她的儿子马祥麟,弟弟秦民屏,小叔马千使等人都感到唐军不可硬挡,返回自己老家才是道理。

  这次他们的嫡系死伤如此之大。让所有人都感到心痛。官军死伤多少不要紧,但那三千白杆兵和万精锐与其说是官军,其实只是他们地私军。只是披了层官衣,不但官位是世袭的,就是粮饷也全都是自筹。从大明开国到如今已传了数百年。

  四川少数民族众多,而且多是住在山里,不便征剿,明太祖当时为了能将四川迅速平定,对有实力的部落封官许愿,还封了些立功的汉人为指挥使,只要不造反,充许他们的官职世代相传。并在所部征收钱粮。等于是让他们自治。

  依靠这政策。大明将四川迅速平定。虽然小规模的叛乱时常有。但终大明朝,四川直还算稳定,许多得到大明官职的少数民族迅速汉化。对朝庭忠心耿耿,旦有叛乱发生。他们成了平叛的主力。

  马家的先祖虽然是汉人,对朝庭也从来没有背叛过,但明知不敌,还要拿自己的子弟兵去送死却不愿意,眼看唐军势大,有自保地心理并不奇怪,否则若是和唐军拼光了人马,自己的刹地能不能保住都难说。

  秦良玉虽对大明忠心耿耿。但也不能不顾忌马家的利益。只是四川巡抚邵捷春对秦良玉颇为器重,平时也是照顾有加,现在更是委以全权。对自己放弃府数县之地也没有点责怪。若她不与唐军交战便退走,不但对邦捷春交待不过去,就是她心里也会不安。

  从达县到渠县这段距离由于已分属两营。平时江面上来来往往的热闹情景已全然不见,只是接近渠县时才不时看到河两岸有劳作的民众。

  虽然要打仗了。但普通民众和那些达官贵人不样。达官贵人可以收拾东西投亲访友,躲避战火,他们却不行,若是耽搁了地里的活计。来年没有了收成,那就得饿死,初时虽然由于官府的宣传,让他们对唐军并生了恐惧,纷纷逃离,但过了数天,见没有什么事,又纷纷从山中钻了出来,继续耕作,仿佛这里已是太平盛世。

  为了掩护钟华等人的行动,唐军派出骑兵直达渠县外围。将两岸的民众驱赶,渠县该逃的人基本上已经逃了。剩下的人忐忑不安的等待着唐军进城,可是唐军只是在外围绕了圈,

  好象对渠县毫无兴趣。又大摇大摆的缩回了达县。

  而此时钟华趁机带着五百特种部队地精锐,悄悄乘着木筏。沿着渠江漂流而下。由于有唐军骑兵的干扰。他们顺利的避过所有耳目。从渠县绕过。

  过了渠县就是官军的地盘了。唐军骑兵在外围时渠县惊慌了阵。等唐军退去。渠县的热闹又恢复起来。许多已逃到广安的人听说唐军没有进城,又纷纷返回,钟华他们潜伏两日后。见从渠县到广安的这段江面又热闹了起来,才重新出发。

  钟华将五百人金部分成了百人以下地小队。每个小队都拉开了数里地距离,为了不让有心人发现他们是伙人。每个小队的人数绝对不同。装束不同,乘坐的工具也不同。有是使用木筏。有地使用竹排。还有两队人乘船,乘坐竹排和木筏的人都扮作苦力,随身只带着短枪,其它兵器,手雷等物品都放在船仓中。

  坐船地人则打扮成逃难的大户。自然会有大包大包的东西带着,虽然现在过了逃难高峰期br >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