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109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挑选夫婿,虽然发奖时他们有眉来眼去,可是谁也不能保证等下的表现不好,到手的美人会飞走,看着同伴的眼光都有点不善起来。
每个人的目光都瞄准了前三,皇帝都在后面亲自观看,美女荣誉金钱功名,只要挤入前三,切都会有。
“预备,比赛开始。”
裁判声令下,十匹马起跑动起来,他们的位置是抽签决定,周金和何报分别派在第四道和第六道,何仇也挤入了这十人当中,排在第九道,这虽然不是比速度,但在最内圈的人还是会有优势,因此十人的马位不是直线,而是道斜线,越在外面的马位越前。
谁都知道抢战前面位置的重要性。
与箭靶相差地三十米距离,在百米之内就能追上,若是能在百米时抢占了最内的位置。就意味着可以先发射,那时箭靶上没有其它箭支的干扰,准确性会大为增加。而且先发出了第支箭。第二支。第三支也会有优势。
不是谁都有周金那样连发三箭地本事,就是有,准确性也会打个折扣,周金那次也是超水平发挥才能让三箭都在九环之内,不能三箭都飞了都有可能。
因此前百米都不象比箭,分明是赛马每人都想将马速尽力提起,抢占前位,些急了的人开始使小动作,用马鞭抽向周围的马匹。让它们受惊让开,被袭击地人当然会还手,干脆用鞭子抽向马上地骑士。
以前分成十场比赛时,谁也不敢捣乱,否则只能让本组地人成绩全部下降,个也别想取得好名次,而这次不同,少个人就少个竟争对手,成绩差了也不要紧,只要自已在前面就可以,因此有人搞小动作,大家马上都心知肚明,好在他们除了马鞭和弓箭后,没有其它武器,否则会更加混乱。
弓箭要用来射靶出成绩,当然不能使用,再说毕竟是袍泽,若真是把人重伤或置人予死也说不过去,皇帝还在上面看着呢,真要如此,胜利了也说不定有性命之忧,马鞭却没有这个顾虑,时之间,场中马鞭齐飞,每个人都劈头盖脸的朝其他人抽去,本来不想加入其中的人挨了几鞭也不由火冒三丈,开始反击起来。
场中片混乱,四周的人看得呆了,转而又轰天般的叫起好来,这比单纯看射箭精彩多了。
李鸿基通过望远镜中,将每个人的细微动作都看出,见到乱成团也是愣,好象制订比赛规则时忘了不准伤人这条,这帮家伙为了胜利都无所不用其极啊。
周金和何报两人呼声最响,目标也最聚中,四周地人多有攻向他们,让两人手忙脚乱,何仇忙上来替哥哥解围。裁判也是手足无措,有心喝令停止,见皇帝没有反应,四周观众的叫声更是热烈,他叹了口气,素性不管,欣赏起他们的混战来。
这次跑了五六百米也没有个人射出手中的长箭,许多人记起了比赛地规则,自己的箭不能丢,若是把别人的箭抢走,他们有再好的本事也无可奈何,众人由马鞭相交,又改为抢夺起别人的长箭来,有几个人的箭措不及防,已洒落在地上,眼见是不能比赛了。
其他人大急,连忙护起自己的箭支来,拼着头上挨上几鞭也顾不得了,何报有自己的弟弟护着,首先射出了自己的箭支,准确的插在了箭靶上,其他人才呆了,发现光单打独斗连箭也射不出去,场中很快结成了三四个临时朕盟,或三人组,或两人组,互相掩护,才能射出自己手中的箭支。
到了终点,才结束了这场混乱的局面,有的人手上还握着射不出的箭支,有的人却没有射,箭支已没了,每个人脸上,身上都伤痕累累,到处是鞭迹。头上虽然有头盔,但保护不了脸宠,好在大家到底顾着几分情分,没有用死力,否则非有人要破相不可。
这次箭靶上的成绩更是遭糕,靶上的箭只有九支,其中何报以十三环夺得了第,周金只射出了箭,这箭是九环,夺得了第三,还有人叫孙路夺得了第二,他射中的两箭都是五环。
三人站在台上,看到彼此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血迹斑斑,不由会心笑起来,刚才打人时谁都可能抽过对方鞭子,此时也无心计较了。
李鸿基本来有心这次和田淑英起颁奖,见此改变了主意,让宋献策代为颁发,三人都有点失望,不过看到那边的宫女都对自己脉脉含情,又都高兴起来。
颁完了奖,天已快要黑下来,今天的比赛正式结束,许多人都回味无穷,没有买第二天门票的人都后悔无比,此时唐军已不再出售门票,他们明天还要看,只得到黑市上寻求高价票了。
接下来的几天比赛,裁判又临时加了几条规则,如不准伤人,不准故意妨碍别人等,比赛规范了许多,大家都在谈论没有第天过瘾,不过,随着观看比赛的人夸耀,比赛的门票却天比天抢手,黑市价格天比天高,让陈宇忍不住都想重新售票。
第十天是射击比赛,这天的比赛十项中的前三甲全部是唐军的嫡系部队,原先明军的降军连进前百的人都少,毕竟枪法不是个月左右就能练好的,最后天,属有获得前三名的人都是由皇帝带着田淑英亲自颁奖,显示着皇帝对这个项目的重视。
随着射击比赛的结束,唐军的这次大比武圆满落下了帷幕,许多人都觉得意犹未尽,陈宇看中了其中的巨大好处,宋献策也认为此举对军队的战力有所提高,提议将大比武的形式定下来,每隔段时间举行次。
这次大比武本意只是为了解决那些降军和宫女所设,没想到取得的效果突忽意料的好,李鸿基当然知道定下来的好处,点也没有迟疑就点头应充,这就是后世的奥运会啊,即能捞钱,又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何乐而不为。
李鸿基干脆提议,以后的参赛人员不光是军队可以,就是平民也可以参加,此举可以将民间的力量囊括空,宋献策听到双眼发亮,连呼皇上英明。
只是现在的交通不发达,军队可以便宜调动,平民要参赛花费太过巨大,若是让人因为参赛弄得家徒四壁,反而让社会不稳定。
陈贞慧提议将参赛的平民难度提高,参加预赛的标准定为前次第十名的成绩,将这个成绩公布,他们若是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不用来了,而来的人,只要取得前二十名的成绩,朝庭就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助,名次越高,补助越多,务必让来参加的人都取得补偿,当然如果成绩太差,还硬要来的话,那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只是这个比赛多久举行次众人却有争议,陈宇是巴不得每月举行,这当然做不到,那就每年举行次,只是现在的交通条件每年举行次也太过频繁,李鸿基记起后世大型的运动会都是四年举行次,不过,那都是全世界的人参加,现在交通条件不好,也可以四年举行次。
陈宇,宋献策,陈贞慧等人却齐声反对,四年次太长了,最后定为二年次,李鸿基思付了下,两年也好,以后有了火车,两年更为合理些,此事就如此确定了下来。
第八卷 统中原 第四十三章 男人抛绣球
比赛结束了,各项的前三甲和前百名都确定了下来,这次比赛总共有百十二项,前三甲却只有二百三十九人,前百名只有七千六百人,有许多人同时夺得了几项的名额。
对于他们来说,比赛完了,荣誉也得到了,有的人还有金光灿灿的金牌,接下来最重要的项便是看看能不能获得宫女的青睐了。
皇宫中选出来出嫁的宫女总共有七千人左右,其中上品的二等女子还有三百三十七人,三等上品女子为二百二十人。中品的二等女子有四千七百七十人,中品的三等女子有千四百六十七人。下品女子七百多人。
其中剔除已婚的战士,实际上有资格被宫女选择的人只有五千多人,按理每人都有份,但虽然都是宫女出身,上品和下品女子之间容貌相差太多,谁都想自己能得到个美貌的女子为妻,那些优胜者个个猴急得要命,等着皇帝快将配婚的办法公布出来。
李鸿基也知道大家的心情,在大比武结束后的第二天就公布了为宫女择婿的办法,首先是是二等的上品女子对前三甲的人进行挑选,前三甲的未婚男子只有百八十名,而宫女则有三百三十七人之多,基本就只要不是太难看,都会被挑中,这个办法公布,获得前三甲的选手都都欣喜不已。
这些宫女本来都要在宫中终老生。或者放出去也是年龄偏大,最多只能嫁给别人做小妾,如今能够自己挑选意中人。而且都是作为正妻,虽然都是军人,但也好比过盲婚哑嫁。因此多数人对皇帝还是感激涕零。
大比武结束后地第三天。就在太和殿前的大广场。皇帝为前三甲举行盛大的相亲仪式,三百多名二等地上品女子和百八十名前三甲的未婚男子起参加,李鸿基突发其想,让每个女子都到御花园摘花,如果有女子看中那个选手,就把花戴在那名男子的头上。
那些宫女也知道这是生中最关键地时候。个个含羞带怯,纷纷摘花,这可苦了御花园地花儿,本来五月份正是花团旌簇地秀节。那些女子也如花儿般,鲜花美人相得益璋。
可是美人走,整个花园片狼籍,只剩下些光杆儿,让田淑英大为心痛,平时这里的鲜花可是除了她谁也不敢采。好在后花园颇大,而且也不止个,这三百多个女子不可能把花全带走了。
李鸿基却不以为然,能成全这这么多的年轻人,以后必是段佳话,而且他们的婚姻都是皇帝为他们牵线,必定会对皇帝感激不已,牺牲点花实在是小事。
以前总是狼多肉少,这次却是肉多狼少,三百多名女子,只有百八十名男子应选,注定有许多人获得多名女子的青睐,看到有的人头上插满了三四朵鲜花,多地甚至有六七朵,观看的唐军重臣都笑得打跌。
那些只有朵鲜花的人当然好办,算是成功的配成对,头上有数朵鲜花地人却不好办了,皇帝将已婚的男子都已排除,自然不能让几人同时嫁给个人,不过,这对李鸿基来说也是小事,这次换成了男子摘花,在几名挑选他的女子之中选名。
能被几名女子同时看中的人,又能在明知对方已有鲜花的情况下还给,这名男子自然在前三甲当中也是佼佼者,何报,周金,孙路等人头上都有四朵以上的鲜花,何报的鲜花最多,高达七朵。
这些插花的女子自然也是佼佼者,才有信心能击败其他竞争者,那些只有二朵鲜花的人还好,很快挑选出自己中意的女子,选中的人彼此含情脉脉,却都燥红了脸,那些落选的人却有点黯然神伤,好在落选的女子有好多,让她们不至于差愧难当。
那些多达三四朵鲜花的男子却挑花了眼,手中的鲜花不知道给谁,看到眼前的每个女子都是脸带红云,美丽非常,让他们半天都不能决定下来。
每个女子喜欢的花都不同,何报头上有两朵牡丹,朵月季,朵水仙,二朵茶花,朵杜鹃花,走起路来,上面的花朵颤颤,他手中拿着支清香的紫薇,望着眼前七个风姿各异的宫女,迟疑半响也不知把鲜花递给谁。
那七名女子又是害羞,又是暗暗生气,个个垂下头,却不时飞快的瞥他眼,让他更是难以抉择。
眼看大家都选出中意的人,许多人看着他指指点点,何报更是全身冒汗,他这些年直在关外打打杀杀,找满人的麻烦,何曾有过与女子接触的经验,哪知道今天能获得这么多女子的青睐,还个个是等的美人,他有心随便选个,又怕伤了其他几名女子的心。
李鸿基直关注着这次相亲大会的进行,见何报不能选择,眼看已有百多名女子落选,李鸿基心中涌起种恶作剧,悄悄向李娃吩咐了几声。
李娃听得眉开眼笑,走到何报的眼前,拍了他的肩膀下:“小子,眼花了吧,不知怎么选,要不要我教你”
李娃是皇帝的侍卫长,可以说见官大级,又直担任比赛的总裁判,何报当然认识,他不由有点结巴:“大人,请大人指指教。”
李娃道:“你是不是觉得每个人都好怕选了个另外几人伤心”
何报连连点头,李娃道:“那好办,我出个让她们不会伤心的办法,即然你不能决定,那就凭天意来决定,来个抛绣球怎样”
“抛绣球”何报顿时瞪目结舌。
“看你这个反应那你就是同意了。好,我就宣布了。”
不等何报再说话,李娃已转向其他人道:“各位。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这位何报兄弟是三位金牌地得主,鉴于选何报兄弟的人太多。他自己也不能决定。何报兄弟决定以天婚的形式选出自己中意地女子。什么是天婚呢,很简单,那就是抛绣球,即然是天婚,那就不限于刚才选何报的七人,在场还没有找到意中人的女子都可以参加。”
男子抛绣球所有人都听得目瞪口呆。马上又传来了阵哄笑声,无论是在场地唐军官员,侍卫,那是那些已配成对地选手。宫女都兴趣大增,个个喝起彩来。
何报哭笑不得,刚要反对,李娃已在他耳边悄声说道:“小子,祝你好运。”退了下去。
广场上马上开始搭台子,宫中地宫女也开始制作绣球,区区个台子,对皇帝来说,转眼就可以做好,不顾何报本人的反对,众人将绣球放到何报的手里,将他推上了台。
台下人头攒动,剩下的百多宫女全在里面,她们这次落选还有机会,但能嫁给这次大出风头的何报,即使只有不到百分之的机会也值得她们争取。
所有人都象看好戏样看着台上地何报,而台下的宫女也热切的看着他,个个仿佛要把他吞到肚子里去,把个曾经豪气干云,身是胆的何报看得双腿发软。
田淑英在李鸿基身边看得乐不可支,这十几天,李鸿基直陪着她直观看比赛,在看比赛时两人同时大喊大叫,李鸿基点也没有皇帝地样子,让田淑英对他的关系亲近了许多,不再象以前样事事都小心翼翼,田弘遇曾在次比赛结束的间隙找到机会提醒过她次要注意仪态,也被田淑英丢到脑后。
看到何报在台上不知所措的样子,李鸿基吩咐宫中的乐工:“给他演奏首曲子。”
这些乐工多是年龄大的女子组成,李鸿基虽然愿意放她们出去,但她们离家大多已二三十年,多数家中已是物是人非,许多人不敢面对新的生活,绝对大数愿意继续留在宫中,也幸好如此,宫中的各种乐谱才能继续流传下来。
宫女们所会的音乐大都是为皇帝助兴,或者各种祭祀所用,这个男子抛绣球,要奏什么乐,几个乐工的头领各有分歧,忙向皇帝请示。
李鸿基回道:“就奏凤求凰好了。”
凤求凤这首曲芓宫中倒是有奏过,也没有太大难度,首优美的凤求凰很快就在殿中响了起来,知道这首曲子的人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见何报还在台上犹豫,李鸿基干脆命令道:“给他来点鼓声。”
几面大鼓搬了出来,数名力士敲着大鼓,雄壮的鼓声响了起来,这下连向稳重的宋献策也笑了起来,唐军重臣都自重身份,李娃等皇帝的侍卫知道李鸿基的意图,却是唯恐场面不乱,大叫大喊起来:“何报何报何报”
其他已配成对的选手和宫女也跟着大喊,中间还不时夹杂着女声,何报闭眼,以种豁出去的心态,将绣球高高抛起,所有人都盯着绣球的落点,台下的女子也顾不得害羞,开始朝绣球的落点挤去。
这个绣球里面充满羽毛,轻飘飘的好象没有什么重量,何报力大也抛得并不高,本来慢慢的就要落下,台下的女子起涌到起,带起来的风势竟然将绣球反而吹高,朝两边观看的侍卫和已配成对的选手移去。
李鸿基看得哈哈大笑,田淑英却在担心若是等下砸到个男选手该怎么办
那些人当然不会要绣球,几个男的担心会落到自己身边的女伴身上,这可是天选,皇帝在上面坐着,若是选中自己的女伴如何是好,同时伸手向绣球打去,才重新将绣球打到台下的那群候选的宫女当中。
上百人好阵你争我夺,终于被名宫女紧紧抱着怀中,其他人还要抢,李鸿基忙紧急叫停,让人把那名宫女带出来。
那名宫女脸上已多了几道红痕,头发也已散乱,何报偷偷看去,却被宫女散开的头发挡着了面容,让何报心里大为着急。
李鸿基随即宣布,这次相亲结束,让百八十对新人都在皇宫中举行婚礼,皇帝亲自为他们赐福。众人忙跪下来谢恩,三呼万岁之后,宫中的杂役早已将准备好的大红嫁衣和新郎馆的衣裳给众人换上。
让何报郁闷的是他直没有看清自己绣球打中的宫女容貌,拜堂时新娘的头上都盖上了红布,他更是不能看到,身体也被宽大的喜服完全遮盖,不知身材是好是坏,让何报的心里直不安,好在这次的宫女都是上品的女子,纵然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最多是年龄大点,何报自己的年龄也不小,让何报稍微放心。
接下来那批宫女和前百名优胜者的相亲更是宠大,万多男女同时排成两排,李鸿基命人直接点名,点到名字的男女上前见面,若是没有异义,双方算是配对成功,若是有方不同意,不同意的方走到待定的区域,另方继续留在场地上,叫个人上来,若是场中的人连续有三人不同意,那么同时下去,开始为另外的男女配对。
等到第轮配对完成后,男女双方待定的区域再次配对,若不成再回待定区域,到了第三次却不管有没有人不同意了,名字只要放在起,就是夫妻,这次由于还是男少女多,唐军特意又选了批人,将男女数目补齐。
能在结婚前见到对方的面目,已强过此时的大多数人,何况有三次机会,不过大部分人在第交点到名就定了下来,第二次再配时剩下的人也不足三分之了,第三次的人更少,用这种方法,很快就为万多人配对成功。
皇帝再次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这次宫中却没有这么多的红布,李鸿基派人将京城大大小小的布店搜购空,才勉强将红布凑齐。
到了大比武结束的第五天,在京城的百姓还在为这次大比武和皇帝举行的集体婚礼津津乐道时,李鸿基已将京城中所有的唐军大臣招集起来,准备布置对南方的亲征事宜。
下章的更新将会在晚上十点前,
第八卷 统中原 第四十四章 轻取河南
唐军这个多月来虽然在京师忙于大比武,但前线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山西的李卑和艾万年的投诚,让唐军在山西前线的兵力能够大部分抽调,李卑和艾万年的人马来不及整编也已拉到了河南的交界处。
直在山西前线的赵胜,拓养坤,黑虎星等唐军大将也已到达了河南边境,对福建,广东两省的兵马虎视眈眈,而山东已顺利纳入唐军的怀中,只有直隶的进展不理想,因为张献忠的牵制,竟然维持了三方平衡的局面。
张献忠占了安庆,池州,微州等地,而唐军占了凤阳,潞州等地,其实两军将后世的安徽平分,而直隶的江苏部分还在前明军队手里,双方的军队离南京不过百余里,但两方牵制,都没有进攻南京。
南京留守的前明官员马士英阮大诚方国安何腾蛟堵胤锡等人在张献忠进入直隶时大惊失色,许多人纷纷要逃路,在唐军进入直隶后,双方牵制,南京反而安稳了下来,南京的官员又在为立谁为皇帝争执不休。
唐军并没有特意去抓明朝的番王,除了晋王,肃王,楚王等因为封地被唐军占领寄居在北京被唐军重新抓获外,其余鲁王,淮王,德王,荆王,伊王,瑞王等大堆番王都安全脱离了唐军的追捕,许多人到达了南京。
但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无疑就是万历地直系子孙。如福王朱由崧,桂王朱由榔,惠王朱常润。
湘怀王朱由栩等几人,这些人呼声最高的是福王朱由崧和桂王朱由榔两人。
至于立福王还是立桂王,南京方面争执不下。福王是万历最宠爱的皇子口当时万历差点让他做了太子。福王分封到洛阳,京城地内府让他搬空了大半,可见万历对这个皇子的喜爱,可是现在福王在洛阳,控制在广东的周家手中,如果立福王。很有可能周家可以挟天子而令天下,南京地这些人说不定还要仰周家地鼻息,他们当然不干。
而桂王远在广西,如果立桂王。是将桂王迎到南京,还是南京地朝庭搬到广西又是个问题,如果立其他番王,又怕各地不服,吵吵嚷嚷将近二个月也没有拿出结果,白白浪费时间。
大唐千零二十年,公元六三八年,崇祯十年五月初十,唐皇再次在前明京师发出敦促各地投降的文书,并表示皇帝再次率五十万大军亲征。
这次唐军会合山东,山西和京师的人马,实际数量共有二十五万,其中唐军的野战,近卫两军计十六万人,加上京师新整编的左良玉,刘良佐,刘泽清四万大军,还有李卑,艾万年的五六万人马,发动民夫二十万,离真正地五十万相差不远,若是以前的大明出动如此多的人马,非得号称百万不可。
李鸿基领军南下后,京师留守才万余人,未免太过空虚,李鸿基只好下旨,从高立功的北方军团中抽调万人进军。
高立功,高杰,刘宗敏三人自从灭金以后,直停留在北方,多是做些安置流民地工作,多次向皇帝请求,让他们调回来参加伐明之战,李鸿基直不准,命令他们必须向北,再向北,让三人颇为郁闷。
越往北越寒冷,五月的天气,南方的庄稼都已长得郁郁葱葱,而北方的雪才开始融化,北方只有野人才会生活在哪里,不知皇帝要这样无用的土地干什么,不过,好呆也是开疆扩土,三人虽然不以为然,也只能按皇帝的命令去做。
得到皇帝调军的命令,高立功大喜,以为皇帝会让他参与最后的灭明,听到只调万人固守京师,心中失望不已,只派了手下个五品的将军带人到京师。
听到唐皇南下的消息,河南的福王,周王都是大惊失色,河南已有唐军刘芳亮的数万大军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明军依靠福建,广东两省的援军才刚刚挡住,唐军五十万大军南下,怎可抵挡
福建,广东各有五万大军,其中福建由郑芝龙的亲弟弟郑鸿逵郑芝虎亲领,广东援军也是由广东巡抚周若军的亲子周龙率领,分别坐镇在洛阳和开封,两方东西呼应,吴三桂被皇帝委以重任,立功心切,出军不到个月就收复了河南的鹤壁,濮阳,卫辉等地,各地的明军或逃或降,在进攻郑州时却不顺利。
郑州本是河南巡抚李仙凤的驻地,城高墙厚,李仙凤宣布投降唐军后,周龙和郑鸿逵分别派兵攻击,李仙风受到两面夹击,自知不能抵挡,素性不抵抗,直接率军逃命。
可是吴三桂要进攻郑州却不简单,他的二万大军虽然精锐,却没有步兵,郑州的守军就有二万人,自然不是吴三桂二万骑兵能攻得下,就是能攻下,他也不愿部队折损太多,否则保不定皇帝声令下,他的二万大军再减为万大军。
而刘芳亮的大军却被挡在洛阳城下,洛阳城有周龙的四万精锐,加上各地汇聚起来的明军,城中兵力不下六万,而且周龙的部队有万多火器部队,他们虽然都是火绳枪,但依靠城墙,刚好可以和唐军的燧发枪比拼。
湖南的部队本来就抽调了部分给皇帝亲征,又要留守的兵力,刘芳亮率领的部队才三万人,战力最强的野战军只有万人,另个二万都是守备军,攻城的兵力只是守城的半,自然难以攻下。
如果不是周龙顾及唐军的武器厉害,几次出城反击都吃了小亏,刘芳亮能不能守住洛阳以西的地盘还是个未知数。
唐皇的大军以日行百五十里的速度向河南推进,不但是福王和周王慌了神,就是周龙和郑鸿逵郑芝虎也不知如何应对,开封和洛阳虽然是天下坚城,但不可能挡住唐军的五十万大军,何况唐军的大炮,火药厉害异常,城墙也不定靠得住。
两家心急火燎的互派使者商议,终于作出了撤出河南,返回直隶的决议,此时徐州还在明军手中,河南的军队可以由归德,商丘返回徐州,再由徐州南下,或到南京,或回到他们自己的驻地。
归德和商丘虽然已经易帜,但唐军只派了几名人员,象征性的接管,真正的军队都是李仙凤的人马,两人看准李仙凤没有胆子派兵阻拦,
李鸿基的大军刚到邢台,离河南还有数百里时,洛阳的周龙突然率军冲出城外,刘芳亮轻而易举的攻占了洛阳城,不过,洛阳的府库和福王府却几乎被周龙搬空,福王也起跟着周龙逃跑。
刘芳亮拿下座几乎空空如以的洛阳,自然不甘心,直率队猛追,周龙无奈,只得放弃了从福王府和洛阳府库中的大部分财物才全军而退,而那些拼凑起来的明军却全被周龙抛弃,唐军路追杀,将从洛阳到郑州的道路染红,等周龙和郑州的人马合并后,唐军才停止了追击。
这路追杀唐军收获颇丰,各种金银珠宝明军撒了路,事后统计,光金银就有七百多万两之多,其它古董,玉器,珠宝更是远超此数,这些绝大部分是福王府中的东西。
周龙在郑州与郑鸿逵汇后后,郑家军也放弃了开封,带着周王,两家十多万明军徐徐向南退去,这部分明军颇有战力,刘芳亮和吴三桂汇合后,也不敢强攻,只是不停的派兵马蚤扰,让他们的行军速度放慢,等待皇帝的大队到来。
等李鸿基到达开封时,明军已退到了河南边沿,快要进入徐州了,唐军已是追之不及,李仙凤果然不敢拦,凡是明军要经过的地方,李仙凤干脆让人全部放开。
整个开封人喊马嘶,时之间成了个大兵营,加上刘芳亮和吴三桂的人马,唐军已超过了三十万,加上民夫超过了五十万。
刘芳亮,吴三桂等人虽然按照事分的吩咐收复了河南,但让明军全部跑了,心中有愧,齐向李鸿基请罪。
李鸿基哈哈笑,将二人扶起:“两位爱卿何罪之有,明军能退,他又能退到何处,今日失了河南,他们还有直隶,浙江,福建等地容身,若是他日那些地方失掉又如何”
两人虽知皇帝是安慰之言,放跑了十多万明军,必定会大大增加以后进兵的难度,只是这次唐皇亲领五十多万大军南下,多上十几万明军,也不见得会给唐军增加多少难度,两人重新放下了心头的大石。
李鸿基征用了周王府作为临时的行宫,此时他的身边将星闪烁,李万成,李过,赵胜,马世耀,田见秀,崔尔达,李过,刘体纯,李岩,左光先,刘芳亮,李卑,艾万年,拓养坤,虎大威,贺人龙,左良玉,刘良佐,刘泽清,吴三桂”,”,
现在摆在唐军前面有三条路,是与张献忠联合起来伐明,二是先打张献忠,再将明朝残余势力灭亡,三是将张献忠和残明起打。
李鸿基决定在开封定下最后的战略,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选那种,不但要看唐军的意愿,而且还要看张献忠和残明势力接下来的举动。
第八卷 统中原 第四十五章合流
李鸿基在开封大会诸将,准备商讨南下事宜时,南方诸省已发生了变化,南明的朝廷终于立了起来。
周龙,郑鸿逵退入直隶后,两人的大军马上接管了扬州,南京,常州的城防,在两人的大军压迫下,南京的百官纷纷作出了选择,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年号弘光。
周,郑两家因有拥立大功,福建巡抚郑芝龙,广东巡抚周若军两人分别被封为南安伯,南山伯,朝政却由马士英,阮大诚,何腾蛟,钱谦益等人把持。
不过,这个朝庭虽然成立了,但内部本身就是矛盾重重,掌握军队的周,郑两家为了海上的利益,经常有磨擦,此时因为唐军的压力暂时联后起来,也是面和心不和,朝政更是分成数派,马士英,阮大诚为了打压东林党人,大势起用以前的阉党余孽,被南京的百姓痛骂为党。
而钱谦益,高弘图等人号称清流,为了争权夺利也不甘示弱,组织东林党人和马士英等人针锋相对,凡是马士英等人同意的就反对,凡是马土英等人反对的就同意,不过,由于马士英,阮大诚名声太差,钱谦益,高弘图等人反而得到百姓的认同,被视为忠贞之士。
张献忠部众号称百万,进入直隶后,又直增扩部队,将江西直隶两省控制之地的青壮抽调空,军队不事生产,巨大的消耗全部压在只剩老弱病残地民众身上。
江西。
直隶虽然是鱼米之乡,但也架不住这样竭泽而渔,两省的百姓已苦不堪言。他们的最后颗粮食都被张献忠搜刮做军粮。昔日江南之地,成了片饿俘。
张献忠和唐军因直隶交恶后,再也买不到兵器。他地百万大军许多都是以木棍。菜刀作武器。这样的军队莫说与唐军交手,就是明军来了,也是冲就垮。
大昌军上下都是忧心仲仲,徐以显向张献忠进言道:“万岁,我军人马太多,又良莠不齐。许多都是空耗军粮,不如精减人马。”
张献忠面对唐军的即将南下,唯恐兵力不够,哪会裁减兵马。张献忠不是笨蛋,唐军虽然宣称伐明,但大昌军为了直隶已和唐军地关系搞僵,若有机会,唐军绝对会顺手灭了他,就是两家关系没有搞僵,唐军灭掉了残明,也不会放过大昌军。
张献忠口回绝:“我大昌不到两省之地,拥有六十七万大军,朕何尝不知不可持久,可是若不扩军,如何抵挡唐军”
潘独鳌虽然和徐以显直争权夺力,张献忠做了皇帝,徐以显封为左丞相,潘独鳌封为右丞相,对徐以显位在他之上直不服,此时也不得不劝说张献忠:“万岁,空有人多,若是无粮,军心必乱,前明空有数百万大军,京师被唐军日攻破,万岁不可不察。”
张献忠见自己地左右军丞相都如此说,不由迟疑:“两位爱卿,如果裁减部队,我军以留多少不宜。”
徐以显伸出了二根手根,张献忠摇头:“太少,不顶事。”
徐以显加了根指头,张献忠还是摇头,徐以显道:“万岁,我军以省来地,养军三十万已是极限,再多亦无用。”
张献忠眼亮:“老徐,不若我军不用裁减,先攻南京如何”
徐以显大惊:“万岁不可,唐军独强,我朝和弘光都弱,我军若伐明,不久都要被唐军所灭。”
唇亡齿寒地道理张献忠还是懂得,不然他也不会只攻直隶向唐军投诚之地,见徐以显否决,张献忠默然不语
徐以显明白张献忠的意思,他心中还有个想法,怕直提出来会让张献忠生气,拐弯抹角的道:“万岁,现在我军与新立的弘光朝,还有唐军鼎足而立,唐军就是当初三国的曹操,而我军犹如孙权,弘光朝犹如刘各”下面徐以显却不说了。
张献忠虽然读书少,但三国演义这本书他却不但听过评书,还让人给他读过数遍,听到徐以显的话,张献忠皱了下眉:“你让朕和和弘光朝联合,就是朕有意,弘光小朝庭也不定会乐意。”
徐以显道:“未必不能,弘光朝也不是傻子,他们现在正是需要外援地时候,若万岁愿意去掉尊号,改称王爷,此事十九可成。”
潘独鳌大吃惊,没想到徐以显如此大胆,他大喝声:“万岁,徐以显竟让万岁去尊号,实属大逆不道,请万岁治他不敬之罪。”
张献忠却不在意:“什么大逆不道,老徐这是为我好,你呀,才能是有的,就是太小心眼。”
潘独鳌被张献忠说得面红耳赤,只得不言,张献忠拍了拍徐以显的肩膀:“好,这劳什子皇帝也没什么好当的,换成王爷也好,与弘光朝地联系就由你来负责。”
徐以显有了张献忠的首肯,不敢怠慢,马上派出使者出仿刚成立不久的弘光朝,张献忠也在大力裁减军中的老弱,才能让他的军队继续支持下来。
眼下朝庭刚立,面对唐皇随时可能下来的五十万大军,是守是留,朝中却不能拿出个方案来,马士英,阮大诚没有信心能守住南京,想让皇帝先撤到浙江,只是马士英的这个奏章出,钱谦益,高弘图马上反对,饥笑马士英胆小如鼠,何腾蛟,堵胤锡等人也不同意还没与唐军接战就撤走,群起反对。
朱由崧对马士英的想法倒是支持,在南京太不安全了,北有唐军,西有大昌军,若能到达浙江,他这个天子还有得做,浙江守不住,再退福建就是,若福建丢了,还有广东,广西等地可以去,哪里都比留在南京安全。
朱由崧在洛阳时只知吃喝玩乐,此时依靠血缘关系,被众人硬架上了皇帝宝座,却毫无主见,他虽然同意马士英的主张,架不住满朝文武气势汹汹,只得同意留在南京。
恰好此时徐以显派人过来,说大昌军有意归顺朝庭,共抗唐军,何腾蛟等人得知消息大喜过望,对徐以显的使者热情招待,并向弘光帝汇报。
张献忠派出的使者以张文江为首,张文江在利川投靠张献忠后,颇有有几分才干,得到了张献忠的赏识,张献忠称帝后,让张文江作了大昌国的兵部尚书,不过,说是兵部尚书,却没有什么兵权,大昌国的兵权都掌握在张献忠的五个义子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刘国能手中。不然,也不会派他到南京来。
如果不是唐军攻下京师,俘虏了崇祯,明朝的官员恨张献忠远大于恨唐军,毕竟他们落到唐军手里不定有性命之忧,如果落入到张献忠手里,你就是想投降,他看不顺眼也是白搭,落入张献忠手里的明朝官员和壕绅动不动就被抄家灭门。
张文江的到来,让弘光朝的官员心中涌起百般滋味,毫无疑问没有官员会对张献忠的大昌军有好感,只是现在朝庭的危机迫在眉睫,马士英和高弘图等人在这件事上保持了致,对张文江的到来都表示了欢迎。
张献忠能够自去帝号对弘光朝来说,当然是件喜事,只是要封张献忠为王,弘光朝的臣子却产生了分歧。
异王不封王,这是大明朝的铁律,大明开国之时,尚且没有封异姓王,何况现在,而且张献忠只是个反贼,虽然大家对张献忠能够主动投靠朝庭持欢迎态度,但并不妨碍钱谦益等清流大谈祖宗法度,反对封张献忠为王。
马士英虽然对所谓地清流恨得牙根发痒。只是对方抓住了祖宗法度这条,让马士英也无法反驳,此事只好僵持下来。
泥菩萨也有火气。张献忠为了不单独面对唐军的打击可以去尊号,不做皇帝,当年在重庆的战。张献忠还记忆犹新。自己最精锐地亲卫营差点全军覆灭。知道自己的军力和唐军相差太远,若他坚持做皇帝,弘光朝不可能接受与他联合共抗唐军。
可是张献忠得知弘光朝连个王爷的虚衔也不肯给时,顿时勃然大怒,将面前看得到地东西摔了地:“格老子,欺人大甚。老子就不信唐军会先攻老子地军队,老徐,你去将张文江招回,没得丢老子地脸。”
张献忠虽然做了皇帝。平时也会称孤道寡,旦发起火来,满口顿时全是粗语,见张献忠怒气冲天,大昌朝的班文武谁也不敢相劝。
徐以显连忙道:“万岁息怒,何必为那目光短浅之辈生气,万岁即愿去皇帝尊号,何不再退步。”
张献忠眯着眼睛,从盛怒中醒了过来,他从个待斩的军士,只因相貌奇特才留住了命,到今天转战中原大半之地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