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耽美小说 > 这就是秦始皇最新章节 > 第9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这就是秦始皇 第9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杂谇看蟮那毓n直苤患埃揪兔挥行乃既フ腥乔看蟮那毓

  但是韩国坐不住了,这消息无疑是宣判了韩国的死期将至。群臣惶惶不可终日,以为这次狼真的要来了。

  当时,在七国中,韩国最弱小,偏偏又和最强大的秦国紧紧相邻。每天都有一只狼守在家门口,韩国连个打盹的机会也没有。多年来,韩国一直对秦国俯首称臣,献尽媚态,惟恐哪天惹秦国不高兴,就把自己的老窝给端了。

  作为弱者,无力改变自己的地位,当然就没有尊严可言了。虽然韩国一再的摇尾乞怜,可秦国时不时地对韩国发动场战争,显示一下自己的强大。

  十三年前,蒙骜伐韩,取成皋、荥阳,初置三川郡。十一年前,王龁攻韩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七年前,蒙骜伐韩,再取十三城。几场大战下来,蚕食了韩国的大块领土。韩国被打得心惊肉跳、花容失色,再这么下去,迟早会亡国。

  在万般无奈中,韩国想出了派郑国以修水渠为名到秦国作间谍,劳民伤财,从而消弱秦国的国力,无暇东伐韩国的“馊主意”来。

  韩国每天都磕头烧香,企盼厄运不要降临到自己头上,可是该来的还是来了,它才不管你的烧香祷告呢。

  结果,郑国事发,秦国扬言要发兵报复并灭掉韩国。

  85。韩王安的救命稻草2

  韩国被秦国蹂躏多年,被秦国抢夺的财物和韩国割地赔款不计其数,本来就是个小国,现在看看,更弱小了。韩国上下都已经是苟延残喘,满朝文武也气势低落,都陷入末日将至的惨淡中。韩国的重臣们一时间也没了主意,想抵抗,可拿什么抵抗?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于是,有的大臣干脆主张向秦国投降,以免生灵涂炭,百姓遭殃。

  当时,韩国在位的是韩王安,年仅二十五岁,刚刚即位两年,年轻气盛的他哪里能容忍投降的言论。于是,大发雷霆:“你们拿着国家的俸禄,今日遇到强敌,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轻言投降,国家养你们有什么用?”

  国家再小,国家再弱,王也还是王,王发怒,重臣自然惶惶下跪,齐言:该死,该死。

  韩王安对于这群奴才已经失去了兴趣,便拂袖而去。来到后宫,他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不允许任何人打扰。他没有闭门思过,而是希望在这宁静的氛围中,能想出一个让韩国摆脱困境的好办法。

  祖宗数百年基业,绝不能毁在自己手里,韩王安暗暗下着决心。

  天色越来越暗了,可韩王安的大脑还是一片空白,他想不到任何可以挽救韩国命运的办法。不久,天色完全黑了下来,没有掌灯的屋里,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压抑让人喘不上气来。

  韩王安开始责怪别人了:都怪那个郑国,他怎么就暴露了呢?否则秦国也找不到灭韩的理由啊……

  有时候,灵感就是在一刹那间出现的。

  韩王安一下子想到:既然能派郑国去秦国,难道就不能派其他人到秦国吗?如果再拖上他个十年八年,到时候秦国也许就走下坡路了,那他就没有能力来灭我韩国了。

  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衰落上,而放弃了如何使自己强大,一个国家到了这种地步,还能有什么出路可言,真是可悲。

  不过,这至少是一个办法,总比投降要好许多。

  派谁去秦国呢?总不能再派一个类似于郑国一样的人物吧。

  一个了不起的人物——韩非出现在了韩王安的脑海里。在这国家生死存亡之际,韩非也许就是韩国生死存亡的那根救命稻草。

  86。韩王安的救命稻草3

  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许多人在死后才有资格成为传奇,而韩非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是传奇了。他的才气,他的身世,他的思想,乃至他的口吃,都富有神奇而高远的魔力,同时代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只能仰视神往。

  但对于这根救命稻草,到底该不该抓,韩王安还在犹豫,因为韩非的光环太盛,他怕自己被这耀眼的光芒遮挡下去。

  作为法家的创立者的韩非到底有什么样的经历呢,还是先看看韩国的历史吧。

  六十三年前的韩国,也就是韩襄王十二年,太子婴病死。于是,公子咎、公子虮虱两兄弟展开了一场争夺太子位的斗争。当时,公子虮虱正在楚国做人质,没有人身自由,加上距离又远,对朝中局势鞭长莫及。而排在他之后的公子咎正好留在韩国国内,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最终取得胜利,成为了太子。韩襄王死后,公子咎继位,成为了韩釐王。韩釐王死后,子韩桓惠王继位。韩桓惠王死后,子韩王安继位。

  再说公子虮虱争夺太子失败后,只能接受失败者的命运,最后在楚国郁郁而终。韩非就是公子虮虱的儿子,也是韩王安的叔父。

  当年韩非之所以到楚国向荀子求学,也是因为他的父亲正在楚国做质子。韩非作为公子虮虱的后裔,虽然留在了韩国,但一直遭到王室的猜忌。如果韩非是个普通人,也许会好过一点,偏偏韩非聪明透顶,锋芒毕露,比王室中任何一个人都强百倍,王室对他自然不能放心,更不敢任职起用了。

  于是,韩非满肚子的学问无处可用,整天看天天不蓝,喝醋醋不酸,除了郁闷、叹息外,无所事事。

  韩王安至今记得父亲韩桓惠王的遗言:“你贵为韩王,切记万不得已不可任用韩非。不用,国家只不过贫弱而已。用他,恐怕国家就不再是你的了。好自为之吧。”

  如今国难临头,不用有贤能的人,韩国一定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权衡利弊后,韩王安不再犹豫了,决定启用韩非。只是,不知道这根救命稻草到底能不能给韩国带来好运。

  87。迟来的召唤1

  这一年,韩非已经四十四岁了。

  十年前,他和李斯在兰陵分别,回到韩国后,看到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弱,心痛不已。这十年来,他多次给韩王上谏书,韩王却把谏书当废品堆在了一边,连看也不看,生怕看了以后就放不下了。

  所以,韩非一直处在失业状态,以他的才干,如果四处游说,早就在其他国家大展拳脚了,可他却甘愿在韩国都城——新郑城里虚度年华。因为他始终认为韩国是他的国家,虽然他享受不到任何权利,但他从来不会拒绝对这个国家应尽的义务,只是他连尽义务的机会都没有。

  上行下效,国人一贯喜欢落井下石,看主人的眼色行事。在韩王那里讨不到任何差事的韩非也受到了当朝大臣们的排挤和奚落。

  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的韩非只好著书立说,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多万言的著作。字里行间,叹世事之难,人生之难,阅尽天下,万千感怀。不过,韩非作书,不为发表,只为自遣,所以,很少有人能看到他的著作。

  十年蹉跎,几乎将骄傲的韩非逼入疯狂。他以为自己就将这样碌碌无为,终其一生。

  如今,韩国在召唤他,等待着他力挽于狂澜。机会还是来了,只不过是来的比较晚而已。

  韩非激动万分,甚至于痛哭流涕。

  88。迟来的召唤2

  虽然韩非的名气十足,但远离政治十多年的他能担当此任吗?韩王安也是将信将疑,然而,他已经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地步。只能召见韩非,告诉他秦国的威胁,请求韩非想个良策。

  憋了十多年的韩非,虽然有些口吃,但丝毫不影响说话的效果。

  “大王的隐患,在朝堂之内而不在外。现在朝中执政的大多是先王的旧臣,他们只顾及个人利益,置国家于不顾。面对强秦,竟然主张投降,这样的国贼,大王应该把他们都诛杀了。否则,以后内部瓦解,更加无力抗秦了。”

  韩王安暗想:这是什么理论,有一半的大臣主张投降,如果把他们都办了,去哪里找人填补他们的位置。再说,我问你如何抗秦,你却指责朝内的大臣,你如果想趁机报复,也不看看这都到了什么时候。

  于是,韩王安继续刨根问底:“叔父所言也在情理之中,可强敌当前,叔父可有退秦的良策? ”

  韩非大笑道,“大王不要担心,我只要给赵国写封书信,就可以退秦了。”

  盛名之下无虚士,但愿韩非不是在说大话。可韩王安还是充满疑惑,两封书信就可以让秦国的百万雄狮退避三舍,这怎么看都是天方夜谭。

  “为何要这样做?”韩王安疑惑地问。

  “秦国扬言要灭亡韩国,其实只是在试探。所谓兵贵神贵速,如果秦国果真下定决心要灭韩,韩国早就不存在了。所以,大王对于秦国抛出的灭韩言论不必在意。”

  “这是什么逻辑,不成赌徒了吗?万一秦国真要灭我韩国,我们该怎么办?”

  “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赌局,我赌大王一定会启用我,现在看来我十多年的等待没有白费,这一局我赢了。我赌秦国不会亡我韩国。”

  “我们总不能就这样坐视不管,等着天上掉馅饼吧。”

  韩非笑了,接着说:“当然,这就是我要给赵国写信的原因,我们不光要赌,还要进攻。秦国已经成为了天下的公敌。诸侯合纵才能抵抗秦国,否则,各个诸侯国迟早都要成为秦国的囊中之物。如果要合纵,赵国为首最合适不过了。臣给赵国修书一封,就是请求合纵抗秦。”

  韩王安大喜,便请韩非修站

  89。一石激起千层浪1

  转眼,到了嬴政十一年。

  对于秦国灭韩的消息,六国只是在道义上谴责一番,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嬴政对此很满意。出乎他意料的是,小小的韩国却稳坐钓鱼台,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好像一夜之间挺直了脊梁,再也不怕秦国了。

  再说,韩非的信很快就送到了赵王手里,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赵国把这封信奉为至宝。

  当时,赵国在位的君王是赵悼襄王。赵悼襄王,名偃,比嬴政晚一年即位,但他非常幸运,登上王位后就掌握了赵国的最高权力。不像嬴政,当了八年的傀儡国王,才逐步掌握了国家的权力。

  看到韩非的来信,赵悼襄王的情绪异常兴奋,准备要大干一番。这是他执政的第十个年头,赵国的复习就看此举了。派谁去游说合纵呢?一个重量级人物出场了。

  姚贾,魏国大梁人,出身“世监门子”,他的父亲是大梁看管城门的监门卒,在当时社会根本没有一点地位可言。他在年轻时,还曾经在大梁作过盗贼。

  天下没有不被抓的盗贼,姚贾很不幸,在偷盗中被抓住了,更要命的是还被吊起来打,惨不忍睹,好在保住了小命。

  不幸中的万幸,这一通狠揍把姚贾给打醒了。

  不能再这么浑浑噩噩地活着了,姚贾开始认真思考起自己的前途未来。他自问,老子不就是缺钱花吗?老子要赚大钱,当大款。做生意,当商人,倒买倒卖,锱铢必较,类似于婆娘的行为,不是大丈夫所为。要做生意,就做最牛的生意。最牛的生意莫过于在国家与国家之间随意穿行,贩卖战争!如果能如此,那就是纵横家了。我要像苏秦和张仪那样,把六国玩的团团转。确定目标后,姚贾便勤学苦读,学问大进,终于成了很有名气的纵横家。手机小说阅读 m.hrsxb 想看书来华人小说吧

  90。一石激起千层浪2

  满肚子都是墨水的姚贾开始游说诸侯,最终碰到了赵悼襄王。赵悼襄王在当时的诸侯王中,算是个异数,对名节什么的并不在乎,所以他重用了姚贾。

  现在该姚贾出门露脸了,他不辱使命,经过一系列的运作,国事进展相当顺利,赵、燕、齐、楚四国团结一心,同意合纵,联合起兵抗秦,于是有了合纵抗秦的局面。在经历过长平惨败之后,赵国经过休养生息,渐渐缓了过来,这次终于又迎来了大国复兴的最佳契机。赵悼襄王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让赵国重新成为七国的霸主。

  这下,韩非可忙坏了,他立志于把弱小的韩国变得强大,想借此合纵抗秦的时机,分一杯羹。他认为秦国占韩国的土地最多,欺负韩国最惨。所以,主张彻底和秦国划清界限。利用燕、赵、齐、楚四国合纵,联合抗秦的机会,和四国一起,全力征讨秦国,争取消灭秦国,就算不能灭秦,也要让秦国元气大伤,从此退守函谷关内,不敢征讨其他六国。然后,韩国就可以全力谋求发展,用不了几年,一定能重现先祖当年的荣光,成为强国。

  但韩非毕竟刚刚入朝不久,还有另一股以丞相张让为代表的强大势力在和他对抗。

  张让主张:绝对不能得罪秦国,因为诸侯合纵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结果是合纵一次,秦国便更强大一次。这次合纵,没准又是雷声大,雨点小。四国合纵不成,强秦反攻,第一个遭殃的就是我们韩国,四国说不定又甩手不管,拿我们作替罪羊。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以和为主。

  主战和主和两派在朝堂上吵的沸沸扬扬。韩王安觉得两派都有道理。到底该支持谁呢?他也彷徨起来,让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作这样大大的决定,实在有些难为人。

  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韩王安便躲在后宫,拒不上朝,眼不见心不烦。秦国早就把韩国当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而其他五国也想蚕食韩国这一亩三分地。个个都是虎狼之心,没一个好东西。

  韩王安这一招甩手不管,将韩非气的直骂娘,除了痛骂,他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只好眼看着韩国一天天衰落下去。

  91。 钱不是问题1

  秦国的谍报机构遍布其他六国,相当发达。

  赵、燕、齐、楚四国确定合纵抗秦后,关于这一事件的一系列谍报便不断由埋伏在四国的情报人员传回咸阳,高高地堆在嬴政的案头。就连韩非写给赵王的信也在其中。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嬴政既忧虑重重,又难掩心头的兴奋之情。这次四国合纵,是他亲政以来,头一次面对如此紧张复杂的国外形势。同时,这也是一个让天下人领略他作为天下第一王风采的好机会。

  嬴政看了几眼韩非写给赵王的信后,便顺手递给了李斯,征求他的意见。

  李斯在灯下展开手卷,便热泪纵横,不住地摇头,因为他认出来这是韩非的笔迹!

  睹物思人,在兰陵同窗生活的往事一下子便历历在目。时隔十年,他和韩非的生命终于再次交汇。

  “爱卿怎么了?被一封书信感动成这样?”

  “臣有罪,臣失态了,大王可知,此封书信出自谁人之手?”

  嬴政笑笑:“当然是韩国的大臣。”

  李斯道:“这是韩非写的。”

  嬴政有些惊讶:“韩非?他不是十多年就被弃之不用了吗?”

  李斯道:“现在看来,韩非被启用了,他虽然有些口吃,但下笔却汪洋恣肆,没有人能和他抗衡。这个人是个很难对付的人才,不能小看。”

  嬴政笑道:“韩非的名气,寡人也曾听说过。不过从他的上书来看,也就是个纵横术士而已。”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