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其他小说 > 风流公子十二娇最新章节 > 第1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风流公子十二娇 第1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风流公子十二娇》

  一及进雨

  迁江县连年干旱,方圆上百里,户户缺粮少食,城外官道上,外流的乞讨者不计其数,路边饿昏饿死者,屡见不鲜。

  前些年买一个十六、七岁的家奴一般都要花上五、六两白银,现在呢?只要三、四两就行。那些长相比较好的年轻姑娘,前几年很难买到的,现在也就六、七两银子,而且一点也不难买。

  时下又是五月了,田野里的禾粟一片青绿,可天公却又开始不作美,天天都是炽日高照,田野里的青苗又快要旱死了。

  迁江城东不到一里地,蜿蜒而来的清水河,在这里注入红水河,当地人戏称:青龙窜入黄龙肚。

  眼前虽有两条大河,水波翻滚,可偏偏那河床太低,什么水车、戽斗都够不着水面,村民们望着缺水的庄稼地,心里只有干着急。

  在清水河和红水河交汇的地方,有一座连绵数里的山峦,名叫榜山,榜山的南面,有个村子,叫河弯村,大概是因为清水河在这里拐了个弯而得名吧。河弯村并不大,只有四十多户人家,村子的周围有许多木棉树,每年的二三月间,木棉花开得红艳艳的,整个村子被包围在红木棉花中,非常的美丽诱人。

  月亮东升的时候,繁星点点,天空莹亮如洗,南来之风,燥热而烦人。河弯村东头黎家的罗百升老人再也按捺不住了,喝了两碗粟米粥,叫上村西袁家谭就一起来到李家找刘特龙老哥一起商量什么祈祀求雨。

  罗百升今年已经六十岁了,刘特龙正好七十岁,袁家的谭就年轻一些,今年五十八,三人是村里威信最高的老人,平时但凡村里有事,几乎都是三人说了算。

  刘特龙那破旧的瓦房里热得难受,三人各拿了一张小竹凳,来到院了里。

  院子里有棵木棉树,高大而繁茂,月光下,树荫有些朦朦胧胧。

  三人心情沉重的坐在木棉树下,紧闭着嘴不作声。

  半晌,刘特龙动了动那满是皱纹嘴,首先出声:”我今年满七十了,到河弯村也有五十多年了,这样的年景很少见,看来我这把老骨头是难得善终了。”

  ”刘老哥也不用太难过,田里苗苗不还是青绿的吗?事情还不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呀。”谭就老人强挤出一丝笑容,安慰满脸凄然的刘特龙:”清水河和红水河里不是还有水吗,实在不行,就是让孩子们挑水淋禾也不能让村里人饿死。”谭就目露精光,那架势绝非随便说说。

  ”真要那样,那就是大劫难了,到时我们这些老骨头能不能挣得过去都难说。最可怕的是小孩,他们该怎么办?”罗百升说着眼泪就要出来了。

  三人又沉静了。

  最后谭就先开了口:”我看,不如我们请法师来做场祈雨法事,两位哥哥认为怎么样?”

  ”我看可以。”罗百升同意谭就的想法。

  ”法师祈雨我们去年就做了,结果还是一样干旱,所以我们不能对法师寄予太大的希望。法事该做,更重要的是把清水河堤的小码头修一修,修好后立即要孩子们牵牛牵马驮水浇庄稼,你们觉得如何?”刘特龙老人想了许久才说。

  罗百升点了点头,同意刘特龙的想法:”明早就把孩子们叫到一起,把你老的想法和他们说说。”

  ”那请法师的事,您二老看该请那里的法师……”谭就说着,突然发现刘特龙的眼睛睁得很大,罗百升也发现了刘特龙的异常表情。

  ”那是什么东西?”刘特龙哆嗦着抬起一只手,指向房子的西边。

  罗百升和谭就顺着刘特龙的手指望去,只见房屋的西边比房子稍高一些的地方,一个如碗口大的圆东西,晶莹透亮,发着红光,正朝着刘特龙的房屋飞来,那东西飞得很慢,只比房子高出一点点,当它飞到刘特龙的屋顶时,三人清清楚楚的看到那个圆东西象个圆球,不但晶莹透亮发着红光,而且里面还有一个什么东西在窜动。它缓缓的飞过刘特龙的房顶,发出的红光把刘特龙房顶的瓦片照得一片血红。

  三个老人望着那个圆东西,吃惊的张着嘴不作声。

  那圆东西飞过刘特龙的房顶,又飞到邻家的房顶,被邻家的房顶挡住看不见了。

  刘特龙首先从惊骇从醒来,拉着罗百升和谭就的手:”走,到屋后的土坡上去看看,看它飞到那里去。”

  三人跑出院子,向村后的小土坡跑去。

  你可别小看三人都已经六、七十岁了,他们三人的身体都很好,不但耳聪目明,而且体健身轻,平时要是天气好,三人可是天天都相约着上山放牛呢,他们要跑起来,跟年轻的小伙子差不多。

  三人借着月光,很快跑到村后的小土坡上,整个村子,尽收眼底。

  三人又看到了那个发光的圆东西,它正缓缓的向村落东头飞去。

  村子里的人大概都在吃晚饭,整个村子一个人影也没有。

  三个老者站在村后的土坡上,一声不吭的望着那个发着红光的圆东西。

  那个圆东西飞到了村子东头,在罗百升的屋顶上稍停了一下,突然飞快的掉到院子里不见了。

  三人大吃一惊,特别是罗百升,吓得脸都青了。

  ”走,到你家看看去。”刘特龙拉了拉两人的手说。

  三人几乎是小跑着跑下小土坡,罗百升有点心烦意乱,下坡的时候跌跌撞撞,脚给一块小石子绊了一下,差点跌了一跤,幸亏谭就眼明手快扶了他一把。

  三人都不作声,疾步向罗百升家中跑去。

  到罗百升的院子门口时,罗百升差点和里跑出来的人撞了个满怀。

  从院子里面跑出来的是罗百升的儿子卢选由。

  卢选由一看是自己的老父亲,站住脚说:”爸爸,我正要去找你呢。”

  罗百升一听,联想到刚才那个圆而发光的东西,双腿一哆嗦,差点瘫软了下去。他脸色铁青,双唇有点哆嗦的问道:”出了什么事?”

  ”七姐生了。”卢选由高兴的说。

  ”七姐生了?”三个老人重复着卢选由的话,半天回不过神来。

  ”是的,您刚出去一下七姐就生了,是个男孩,妈正要我去找你呢,没想到您自己回来了。”卢选由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一边说一边笑。

  三个老人总算听清了卢选由的话,特别是罗百升,一听说自己的女儿生了个孙子,高兴得早把刚才那个发亮的圆东西给忘记了,他像个小伙子似的三步并作两步的向屋里跑去。刘特龙、谭就、卢选由也跟着进了屋。

  罗百升刚冲进女儿的屋子,立即被老婆黎达洪赶了出来:”生孩子是女人的事,你一个大男人进来干什么?”黎达洪一边推老公出来,一边笑咪咪的说。

  罗百升那老脸红到了耳跟,不过他还是有点不甘心,想去看看自己的孙子,他拉老脸问老婆:”儿他妈,我能不能去看看孙子?”

  ”不行,要看也要等到三天之后,这是规矩。规矩是不能改变的。”黎达洪一句话就把罗百升堵住了。

  这时,一个宏亮的婴儿哭声从房里传了出来,黎达洪连忙转身进屋去了。

  一会,哭声停了。不过接之而来的一阵沙沙的声音却让屋里的人为之一震:

  下雨了。

  这雨有点怪,天空中明明有星星也有月亮,可地上却偏偏在下雨!虽然那雨有点小,但那也是雨呀!

  就在众人吃惊的时候,一声惊雷打了下来,接着天空立即乌云密布,倾盆大雨飘落了下来。

  ”真是及时雨呀!”刘特龙非常激动,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卢选由没时间去夸这雨来得及时不及时了,他的那片田急着灌水呢,他披上蓑衣,随手操起一把锄头,拦雨水灌田去了。

  罗百升搬了几张小凳子,请刘特龙和谭就坐下。

  刘特龙沉默许久,才开口说话:”百升老弟,我老在想,刚才那神秘的圆球,她什么就落到你家的后院了呢。现在,我明白了,那个圆球,就是你家孙子的元神,她一落到你家,你的孙子就出世,而你的孙子只是开口哭了一声,这大晴天竟然下起雨来,看来你这个孙子定然非仙即神,总之不是一般之人。”

  刘特龙的话,惊得罗百升和谭就张开的嘴半天都合不上。罗百升这时才从兴奋中回过神来,重新记起了刚才的事情。

  最后,三人一致约定,今晚所见之事,今后不再向任何人说起。

  雨,越下越大。

  三人正说话间,卢选由回来了,他肩膀上扛着锄头,手里提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红鲤鱼,兴冲冲的。

  ”田里怎么样?水够不够?”罗百升着急的上前问道。

  ”现在还差点,不过你们看这天,一丝风也没有,这雨呀,估计得下到天亮,我看这庄稼地里是不会再缺水了。”卢选由说着,脸上露出了一片幸福的笑容。

  这也难怪,这些天来一直不下雨,大家愁都愁坏了,这突然之间下了一场透雨,不乐才怪呢。

  ”这么大的鱼,那来的?”三个老人听到卢选由这么说,连日来的担心顿时烟消云散了,脸上也绽开了笑容,这时谭就首先注意到卢选由手上的大红鲤鱼,忙问道。

  ”清水河边捉的,这一下雨,清水河边不知从哪里来了好多的鱼。”卢选由说着,把拴着鱼的柳丝塞到罗百升的手上:”让妈做盘鱼汤,给七姐下奶,剩下的你和大伯大叔下酒吃,我这再捉鱼去。”卢选由说着,一手拿起着鱼网,一手提着一只木桶,冲进了雨帘中。

  ”雨大路滑,你要小心点!”罗百升没忘记交待儿子。

  ”知道啦。”卢选由的声音从雨中传来。

  罗百升掂了掂手中的鱼,好家伙,起码有五斤多。

  一会儿,黎达洪从房里出来了,罗百升把鱼交给她做鱼汤。

  鱼汤做好了,黎达洪盛了一碗给自己的女儿黎七姐,剩下的给罗百升三人做下酒菜。

  家里刚好还有几斤小米酒,三人坐在小桌子边慢慢喝了起来。

  几杯酒下肚,卢选由提着木桶从外面回来了,木桶里装着七条四、五斤重的鱼,五条草鱼,两条红鲤鱼。

  三人一看,吃惊不小,因为平时在清水河里很难打得到鱼,别说四、五斤的大鱼,就是一两半两的小鱼也是很打得着,今天卢选由一下子就打了这么多,三人都觉得不可思义。

  ”清水河里真有这么多的鱼?”谭就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真的,我只是撒了两网,那些小鱼我全都放了,只捉了这几条大的。”卢选由说。

  三个老人相互望了一眼,没有再说些什么。

  ”难得今晚这么高兴,你把蓑衣脱了,洗一洗,换身干衣服,来和我们一起喝一杯吧。”刘特龙拍了拍卢选由的肩膀说。

  卢选由高高兴兴的答应了。

  雨,一直下到天快亮时才停了下来。

  -

  二 孙子用妻姓

  很多地方在喜得贵子时都有吃满月酒的习惯,而住在迁江县的壮族人不一样,他们吃的是三朝酒,也就是在孩子生下来满三天就宴请亲朋好友,所以叫做三朝酒。

  三朝酒和别的酒宴有很多的不同之处:首先是喝的酒不一样,别的酒宴喝的都是象水一样的白酒,而三朝酒喝的是用糯米酿成的甜酒,酒很浓稠,而且还在糯米甜酒中放入很多的生姜一起煮,所以也叫吃姜酒。

  另外一个不同之处就是,三朝酒除了自己家男人人外,所有的来宾全是女客,迁江县的壮族男人,注定一靠子和别人家的三朝酒无缘。

  罗百升给自己的孙子办了一个热热闹闹的三朝酒。

  罗百升的女儿黎七姐,打小就和丈夫卢选由认识并且有往来,她刚满十四岁的时候,父母把卢选由招作上门女婿。

  卢选由是邻村人,比黎七姐大一岁,两人成亲后,很是恩爱,可是天公不作美,婚后十几二十年,黎七姐的同龄人早已儿女成行,有的早已娶妻招婿,有的都有了孙靠了,可黎七姐的肚子硬是一点动静都没有。

  两个儿子都到外村做上门女婿去了,看到家里唯一的女儿一直没的生养,罗百升夫妇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又是请法师做法事,又请郎中来看,黎七姐夫妇也是积极配合,可是来来回回折腾十几二十年,黎七姐的那个小肚子硬是没动静,全家人是彻底的死心了。就再也不去想这事了。

  去年,已是三十五岁的黎七姐,小肚子突然大了起来,开始全家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后来郎中来把脉,确认黎七姐的确是身怀六甲了,全家人都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现在黎七姐顺利的生下了一个大胖孙子,罗百升当然要热热闹闹的办一个三朝酒了。

  罗百升在吃三朝酒的那一天给自己的孙子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黎正。

  大家一定觉得奇怪:罗百升的孙子和女儿为什么姓黎不姓罗呢?

  这就得从迁江县的地方风俗习惯说起了:迁江县这个地方,有一个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风俗,不管家里养没养有儿子,都爱招上门女婿,而自己的儿子,却要到别的村子去做上门女婿。

  有的村招上门女婿时,要把女婿的姓改成妻姓,当然名字也要由妻家的老人重起,而有的村招上门女婿时,仍旧用女婿婚前的姓名。

  河弯村招的上门女婿就用女婿婚前的姓名。

  河弯村的已婚男人十之是从别村来入赘的,并不是说河弯村生的男人少,而是村里的男人大多数都到外村去做上门女婿去了。

  罗百升、刘特龙,谭就都是从邻村来做上门女婿的。

  这里的上门女婿不叫女婿,都叫儿子,妻的兄弟姐妹也都把上门女婿叫做兄弟而不叫姐妹夫,而且上门女婿享受的都是儿子的待遇。

  上门女婿不管改不改姓名,他们子女用的都是妻姓,这就是迁江县周围千村百寨的风俗习惯。

  罗百升的妻子姓黎。他的女儿当然姓黎。女儿招了卢选由做上门女婿,孙子当然也就姓黎了。

  所以,罗百升给自己的孙子取名黎正。

  也不知为什么,自从黎正出生之后,清水河里鱼突然莫明其妙多起来,所以大家虽然缺粮少食,但吃鱼是绝对能养人,自然就没再出现饿死人的事发生了。更为奇怪的是,往年经常受干旱煎熬的迁江县,竟然连年风调雨顺,家家户户稻粟满仓,六畜兴旺,人们的脸上难得的现出了笑容。

  光阴易逝,转眼间黎正已经七岁了。这天七十七岁的刘特龙老人在院子里散步时,突然摔了一跤,老人的儿孙们把他抱回屋,老人见自己气息微弱,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但望着满堂儿孙,老人知足的笑了。

  最后老人让儿子把罗百升和他的孙子黎正找来。

  老人的儿孙们都出去了,罗百升祖孙俩站在刘特龙的病床前。

  刘特龙老人艰难的抬起手,摸了摸黎正的头,满眼的慈爱:”黎正啊,刘爷爷以后恐怕没法和你一起玩了。也没法教你读书写字了,你要记住爷爷的话,不要忘记读书学习。将来长大了,不管做多大的事情,也不管离家多远,都不要忘记河弯村的亲人们,记住了吗?”

  ”刘爷爷,我记住了。”黎正虽然只有七岁,但人很聪明,他知道刘特龙爷爷病得很重,估计快不行了,明亮的小眼睛里忍不住噙满了泪花。

  ”别难过了,出去玩去吧!我和你爷爷说几句话。”刘特龙老人展开一抹笑容,对黎正说。

  黎正乖乖的退了出去。

  看着黎正出去了,刘特龙转过脸,问罗百升说:”百升老弟,这些年,村子里的变化你注意到没有?”

  罗百升不知刘特龙想说什么,一时间竟然答不上话来。

  对罗百升的反应,刘特龙并不生气,罗百升是个爽直的农家汉子,有些细节上的事情,他没注意到倒也是正常。

  ”自从黎正出生后,我们村是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你想想,我说的对不对?”刘特龙不看罗百升,微闭着眼睛,缓缓的说道。

  平时罗百升不太注意这事,经刘特龙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有这么回事。

  罗百升不得不点了点头。

  ”所以我心里常想,黎正这孩子,他不是一个平凡的人,是我们村的福星啊。将来长大了,也一定是一个有大作为的人。”刘特龙依然眯着眼睛,轻声说。

  两人自然而然的又想到了黎正出生的那个晚上出现的那些怪异之事,只是三人有过约定,今生今世,永不再说那天所见之事,所以,两人都闭着嘴不作声。

  ”刘老哥是不是对黎正的将来有什么想法?”罗百升猜到了刘特龙心事。

  刘特龙睁开眼,望了罗百升一眼,说:”黎正这样的孩子,将来会什么样,绝不是你我这样的老农能想得出来的。这几年我一直教他识字,从他的日常言行中看出了一些不寻常的地方。我死之后,不管有多难,你也要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刘特龙说完,双眼直直的盯着罗百升的脸。

  刘特龙是河弯村里唯一一个上过学、能识文断字和会打算盘的人,他的聪明在周围十村八寨里是出了名的,他提出让黎正上学堂,绝不会随口说说的,可以肯定,黎正一定是个读书的好苗子。

  可一个并不富裕的农家,要供一个孩子上学,那是不可能做得到的。

  要知道,诺大的迁江县,一个学堂也没有,县里一些有钱人家,都是把教书先生请到家里来,一对一的教自己的孩子读书。

  黎正若要上学,只能到宾州城去。罗百升家不富裕,那请得起教书先生?

  宾州城学堂也不多,就两三个,那些学堂每年的学费,说出来能把穷苦人吓死。

  所以罗百升听了刘特龙的话,只能无可耐何的摇了摇头说:”这事,难啊,上学堂?我们这种人家,那有那个本事呢?”

  ”哪怕是上一年两年也比不上强啊。”刘特龙望着罗百升,那样子有些不依不饶:”今年没钱送,那就明年嘛。”

  可罗百升还是摇了摇头,说:”黎正是我的孙子,让他上学,我那有不愿意的,可我们都是穷苦人,实在是没那个钱啊。”

  罗百升说着,情不自禁的叹了一口气。

  ”也怪我这老骨头不争气,要是再多活上几年,也许能教黎正一些东西的。”这回轮到刘特龙叹气了。

  ”刘老哥子,别担心你一定会好起来的。”罗百升安慰说。

  刘特龙摇了摇头,意思是自己是不会再好起来了,他的思想又回到了黎正的身上:”要不然这样吧,我和村后的榜山庙的庙头一完大师有点交情,你把黎正送到他那里去吧,他是个博学多识的人,黎正跟上他也许能学到一些学问。”

  ”好吧,我听哥的。”罗百升答应了。

  所谓庙头,就是庙里的主持。榜山庙的主持一完大师,是一个有道高僧,常常也会收些俗家弟子,让孙子跟他学文识字,罗百升倒是很乐意,因为一完大师收弟子是从不收钱的。

  刘特龙在身上摸索半天,终于从裤头上解下一块玉坠,那玉坠小小的,和一枚铜钱差不多大。他把玉坠递给罗百升:”这块玉,是一完大师送给我的,你带上它去见一完吧,相信一完大师看到这它,一定会给我一些薄面,收下黎正的。”

  罗百升不敢伸手去接:”特龙哥哥,这是一完大师送给你的东西,我可不敢收,你放心,我一定会想办法让一完大师收下黎正的。”

  刘特龙一听,脸上有些不高兴了:”百升老弟,我是马上要进棺材的人了,你可不要让我死不瞑目啊。”

  罗百升不敢再推辞,收下了刘特龙手中的玉坠。

  ”好啦,你回去吧,这件事一定要尽快办,不能拖,知道吗?”刘特龙认真叮咛。

  罗百升认真的点了点头。

  罗百升离开不到两个时辰,刘特龙便撒手人寰西去了。

  河弯共有四十多户人家,三个姓,以黎姓居多,共二十多户,当家人就是罗百升老人。其次是袁姓,有十多户,当家人是谭就老人。户数最少的就是张家了,只有四户,当家人就是刘特龙老人了。

  所谓当家人,就是在本姓有事的时候出来说话或者张罗的长者。

  远亲不如近邻用在迁江人的身上是最贴切不过的了,远的不说,就说这个河弯村吧,平时不管是谁家出了什么大事,比如说儿女成亲啦,老人逝世啦,当事者不用说话,全村的人都会自己聚到一起为你操办,如果你家比较穷,大家还会自觉的从家里无偿的带些吃的用的给你,帮你渡过难关,事后也不要你归还。

  刘特龙是十村八寨有名的人,所以他的葬礼不但村里的人全都去了,就是外村的人也来了不少。

  大家自然都不是空着手去的,有钱的,就带些钱去,没钱的,就带些肉鱼米粟酒,总之是帮助做事自带饭,绝不会把当事人吃穷。

  当然,亲戚朋友是必请不可的。

  所以,刘特龙的葬礼虽然没有大鱼大肉大排场,但倒也来了不少的人,也算是一个风风光光的葬礼吧。

  而葬礼的各种事务,都是由罗百升和谭就说了算,刘特龙的儿女们是一群守孝人,他们的行动举止,也都是由罗百升和谭就来安排的。他们没有话语权,只有听话的份。

  三、可有相好的姑娘

  忙完了刘特龙的葬礼,罗百升和儿子卢选由商量了一下,把家里最大的公牛卖掉,带着钱和孙子黎正上榜山庙。

  榜山庙就在河弯村后面的榜山上,离河弯村不到四里地,站在榜山庙的大门前,能清清楚楚的看清河弯村整个村落。

  进得山门,里面的三间庙堂一字形的呈现在眼前,中间正堂上,供奉的是雷公和电母,旁边的两间侧堂,分别供奉着风神和雨神。庙堂的后面是六间小厢房,是和尚们的居所。

  整个庙宇和围墙,都是青砖红瓦,倒也气派。

  这个榜山庙是一百多年前一个迁江知县领头建造的,目的是为了方便附近的村民祈雨求福,据说很灵验,庙里每天都有人来上香祈求。香火很是旺盛。

  一完大师带着两个从小就受戒的小沙弥在庙里打理着各种事务。

  一完大师是一个五十出头的胖和尚,听说从小就在京城出了家,二十七岁的时候就来到了榜山庙,到现在已有二三十年了,是个很有学识的高僧。

  一完大师得知罗百升的来意后,看了看刘特龙介绍来的孩子,高高兴兴的收下了,但对罗百升送上的那些卖牛得来的银子,却坚辞不收。

  罗百升无奈,只好带着钱下山去了。

  从此黎正留在榜山庙做起了俗家和尚。

  黎正每天跟着一完诵经习字,还听他说一些做人的道理。

  一完发现黎正不但人聪明,而且心大肚宽,也很会关心别人,心里是越来越喜欢,对他的教育也很是用心。

  但看着黎正那活泼好动的性格,一完知道,他呆在自己身边的时间不会长的。

  一完想到了一个好法子:让黎正每天抄写一卷经文,读一两卷各类书籍。

  黎正是一个好学的人,每逢不认识的字,就问一完,这样几年下来,黎正倒也成了一个小有学问之人。一完很高兴,每次外出游学,都带着他。

  这样,黎正不但长了很多的学识,也学会了如何处世为人。

  黎正十三岁的时候,一完突然得了一场大病,不久就去世了。

  一个从宾州来的大和尚作了庙头。

  黎正告别榜山庙,下山回家了。

  看到孙子满腹经纶,能写会算。罗百升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黎正是个勤快之人,一回到家就跟着父母亲学习耕种,很快就成了一个耕种能手。

  这就是人们常说穷人的儿女早当家吧?

  当然他的学识,很快便在周围的村寨传开了。

  更让罗百升高兴的是,黎正长得慈眉善目,英俊飘逸,是个难得一见的美男子。

  又是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

  四月种的稻谷,八月收,今年年景好,不但风调雨顺,虫子也没来作祟,每亩稻田能收二百多斤谷子。因为雨水充沛,稻禾在收割完之后,竟然又从根部长出苗苗来,到了十一月,象是白捡似的,每亩大概又收了七、八十斤,前后合起来,每亩,每亩都快满三百斤了。

  这么高的产量,算是顶天了,罗百升活了七十多岁,也是第一次遇上这样的好年景,他家有近二十亩水田,共收五千多斤谷子,全家人就算餐餐吃白米饭,也能吃上两三年了。

  要是在往年,家里那近二十亩水田,能收个两千斤谷子就算是丰年了。

  望着那金灿灿的谷子堆成小山似的,全家人的脸上都乐开了花。特别是罗百升,好几次都坐在谷堆旁边笑咪咪的抽着烟,久久没舍得离去。

  当然,高兴不止罗百升一家人,周围十村八寨的人脸上都是乐呵呵的,因为他们的家中也是难得一遇的丰收年。

  相比起来,旱地里的收成就差多了。

  旱地里种的主要是粟米和高粱,粟米又叫小米,籽是黄|色的,颗粒很小。粟米苗长着长长的叶子,高高的,成熟时那个穗子的倒勾下来,有点象大黄狗的尾巴。

  高粱籽是红色的,比小米大多了,它的苗苗和粟米样子差不多,只是比粟米高大多了,长得好的高粱,比人还要高。

  粟米和高粱的产量都差不多,丰收时每亩就一百来斤,今年罗百升家种了三十多亩,也就收了个三千多近四千斤。

  这也是罗百升一靠子第一次遇上,往年,一亩能收个七、八十斤就算是个丰收年了。

  冬至到了,罗百升仔细的把家里收拢好的粮食再检查了一遍,又做了一些防虫防鼠的工作,这才到油榨房看大伙榨油来了。

  榨油房里榨的全是花生油。几个年轻人正光着膀子忙得不亦乐乎。年轻的姑娘在一旁帮着打花生壳,年长一点的女人就帮着把花生米舂成粉,小伙子们再把花生粉放到蒸笼里蒸熟,踩成饼状,才放到木榨里榨出油来。

  花生是一种重要的旱地作物,家家都种。

  大多数壮族人都把花生叫地豆,之所以家家都种花生,就是因为要用它来榨油。

  花生油是很好的食用油。每天炒菜都要用到。

  花生油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那就是用来点灯。

  街上的蜡烛太贵,庄稼人买不起,所以都在灯盏里放些花生油点灯。

  花生的产量更低,亩产最多八、九十斤,好在花生含油多,一斤花生米能榨出四两多花生油来,所以大家也倒没什么在意,家家都种上那么几亩。

  花生米还是一种很好的下酒菜,这也是家家都乐意种花生的原因。

  看着那橙黄清亮的花生油从木榨里流出来,罗百升那皱得象老松树皮的脸上又乐开了花。

  罗百升家今年种的花生长势不错,榨个一两百斤花生油没什么问题。

  旱地里还有两种农作物,有的人家种,有的人家不种:

  一是棉花,庄稼人种棉花,主要是用来做棉被棉衣和纺纱织布用的,一般都是够自己用就行,不会种得太多。也没人会拿棉花到街上去卖,也没人会去街上买棉花。原因很简单,家家都有嘛,买它干嘛?就算那家真的棉花不够用了,大不了和邻居借一点,明年种出来了再还回去就得了,银子和铜钱在手上又不会臭,谁都不会花这种冤枉钱的?

  只有象宾州那样的大集市,才会有棉花买卖,可从这里到宾州,来回一趟要走近两天的路呢,而且棉花卖价也不高,一斤稻谷能换好几斤,一斤猪肉能换十多斤呢。所谁也不会多种棉花。

  棉花的亩产量也不高,每亩也就不到一百斤。

  有的人家两三年才种一次棉花,因为他们家种一次棉花就够用上两三年了。

  二就是黄豆。黄豆是做菜用的,比如说炒豆啊,焖豆啊,作豆芽啊,作豆腐啊等等,庄稼人都有菜园子,菜园子里青菜多的是,所以黄豆的卖价特别的贱,要三斤黄豆才换来一斤粟米,稻米嘛,一般一斤能换四斤多黄豆。正因为这样,庄稼人都很少种黄豆。一般都是那些种不活粟米和高粱的贫瘠之地才种上黄豆。

  说来有些奇怪,那些种粟米和高粱都没收成的贫瘠之地,种上黄豆却有不错的收成,这大概也是为什么黄豆那么贱仍有人种它的原因吧。

  因为就算是再勤快的庄稼人,手里也有贫瘠的庄稼地嘛。

  罗百升家有三十多亩旱地,分别种着粟米、高粱、花生、棉花和黄豆,可这三十多亩旱地一年种出来的东西,竟然赶不上十多亩水田值钱。

  别的人家当然也一样。

  黎正不乐意了。你想啊,三十多亩旱地,要花多大的心思和力气才能种好,翻耙土地就不说了,什么中耕啊,除草啊,工序是一道接减一道,而且每一道都是特别累人的活。不象水田,种完后,最多看看水,催催肥,完了就收割了。

  可是到头来,旱地里投入的人工多,可产出反而少了,这样的事能叫人不生气吗。

  这天晚上,罗百升一家围火塘烤火,黎正就坐在爷爷奶奶的中间,奶奶黎达洪习惯的拉住黎正的手,变着法帮他捂暖。

  妈妈黎七姐有些看不过去了,笑着说:”妈,你看你,黎正都十四岁多了,你还这么宠着他,传出去人家要笑死了。”

  黎达洪有些不高兴了,白了女儿一眼,说:”十四岁什么了,他就是到了六十岁也是我的孙子,我要宠着他,那是应该的!”

  黎七姐被母亲这么一说,也不好再说什么时候了,旁边的卢选由笑了笑,说:”快别说妈了,你和爸爸还不是一样宠着他。”

  ”还说呢,你们要是能给我多生几个孙子来,我还会这样吗?都是你们不好!”黎达洪又唠叨开了。

  ”是是,是我们不好,我们不孝,没能给你老人家多生几个孙子,你老千万别生气。”儿子卢选由赶紧陪笑脸,他是个孝顺的人,最怕父母亲生气了。

  黎七姐看了老公卢选由一眼,低着头不敢再作声。

  黎七姐常觉得自己临老了才生了这么一个儿子,特别的对不起父母,所以每每母亲说到这事,她都特别的羞愧难过。

  罗百升看到了女儿的窘态,不满的的瞪了老婆一眼说:”你这老婆子,又说这些干什么,不是给儿女找难堪吗。”

  黎达洪笑了笑,赶紧给女儿陪礼说:”好啦,别生气啦,算妈多嘴啦。”

  ”看妈说的,我那会生您的气呢?”黎七姐低着头,小声回答。

  卢选由连忙岔开话题,免得老婆难过:”爸妈,我看黎正都十四了,你二老平时多留意一下,看看谁家的姑娘合适,趁早给他说一门亲事才好。”

  ”好好好,我们多留意就是了。”一说到要给孙子找媳妇,黎达洪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旁边的罗百升更是高兴,他转过头来问黎正:”黎正,你可有相好的姑娘?”

  黎正虽然只有十四岁,这男女之间的事却听说过不少,当下被爷爷罗百升这么一问,立即就羞红了脸。

  ”没有,爷爷。”羞归羞,但是黎正知道爷爷对这事很上心,所以还是红着脸快言快语的回答。

  ”这可就难啦,我的孙子不但人叫黎正,人也是非常的正,样子又那么俊秀。我们都不知该上哪里去找一个配得上他的媳妇咯。”奶奶黎达洪摸着黎正的手,笑着说道。

  ”这还不容易吗,只要爸妈看着满意就行了。”卢选由趁机给爹妈说好听的。

  ”是啊, 只要爹妈看着高兴就行了。”黎七姐人很聪明,知道丈夫在帮自己解围,连忙随声附和。

  ”那什么行?我孙子的媳妇,首先得让我孙子喜欢才行。”黎达洪笑着拍了拍黎正的手背说。

  ”总之,这件事,我还是觉得让爹妈来操办比较让人放心。”卢选由象是有点讨好的对母亲说,不过只要儿子不反对,他还真是乐意让父母去办这件事。

  但凡是家里的事,卢选由都觉得让父母满意最重要的。

  ”好吧,我和你爸会留意的。”黎达洪很高兴的答应了。

  ”爷爷奶奶,我才十四岁,不用那么急着找媳妇的。”黎正红着脸说。

  ”黎正,这件事,你就听大人的安排吧,你不知道,你爷爷奶奶天天盼着抱曾孙呢。”卢选由不但人能干,而且人脾气也是特别的好,对儿子,心里更是特别的喜欢,所以每到这种时候,说话的声音总是柔柔的。

  听到父亲这么,黎正也不作声了,他和他父亲一样,是个孝顺的人,从不和家中的长辈顶嘴,更别说对着干了。

  ”爸妈,你们接着烤火吧,烤暖了早点上床睡觉,我先回房间去织布去了。”黎七姐趁着爹妈高兴起身告辞,丈夫卢选由也站起来说:”我给你打下手去。”

  其实卢选由那里是给黎七姐打下手,他的手巧着呢,不但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