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伐清 第 95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就是因为董卫国说什么邓名水师不行,还说他已经是强弩之末,所以我才抽调大批陆师入赣。到时候无论邓名把这里搅和成什么样,哪怕是他把漕运总督都宰了,那也是张朝董卫国的错,谁让他们不但不上缴税银,不但堵截不利还谎报军情?哪怕张朝明知我派去的都是壮丁,上报给朝廷朝廷也不会信——我是派军抢功去的,难道还会有人派乌合之众去争功么?朝廷只会认定他是想推卸责任,不但蒙蔽我在先,还陷害我在后。”说起这个天衣无缝的对策时,蒋国柱脸上又是激动又是遗憾。激动是因为蒋国柱实在太喜欢这个计划了,不止次地幻想过它付诸实现的那天,要是他亲自带领这批乌合之众入赣那才是致命的击,不但能完美地推卸光切责任,还能以目击者的身份向朝廷愤怒地检举江西的真实情况。
蒋国柱从来没有想过要立刻揭发检举张朝与邓名勾结事,这种事不但难以说清,而且还会引起朝廷不好的联想,毕竟蒋国柱和梁化凤也有不干净的往事。而且这件事还会牵扯到湖广总督张长庚,江西巡抚已经是个不可轻视的对手了,湖广总督更是个太过强大的敌人,现在蒋国柱还只是代理两江总督,招惹不起这么厉害的人物。
而且蒋国柱还盼望着有天能成为正式的两江总督,那时更需要和张长庚保持良好的关系,湖广总督这样有利的同盟不但对他的仕途大有益处,同时也能帮他抵挡来自虁东的狂风暴雨——只要天武昌还在张长庚手中,他就不需要面对邓名的全部压力。
除非面对邓名这支老虎,否则两江总督和湖广总督不存在竞争关系,和张长庚争斗没有任何益处——就是扳倒了张长庚朝廷也不会让蒋国柱兼任湖广总督;而为了更好的躲避老虎,蒋国柱也需要张长庚这个同伴,必要时还得拉他把,不然若是同伴都被老虎吃光了,那下次就得自己和老虎赛跑了。之前蒋国柱已经要求梁化凤站在江南提督的高度看问题,他本人当然也要站在两江总督的高度纵览全局,蒋国柱的政敌只是两江境内的竞争者。
“那时张朝的表情定会非常有趣,而我能亲眼目睹,而那个满肚子坏水的董卫国呢,也会痛悔不及,他也不想想,他凭什么和我耍心眼?要是玩不过他,怎么会我是代理两江总督,而他只是个小小的布政使呢?”蒋国柱在心中无情地嘲笑着董卫国,觉得对方简直就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而遗憾则是因为他无法真的实现这个计划,因为这里还有个讨厌的障碍。
这个障碍就是右布政使朱国治,此人本是明朝的个贡生,清军南下后投靠满清,在协助清军镇压汉人反抗上不遗余力,因此路官运亨通青云直上。郎廷佐出任江西巡抚时,朱国治就是他的心腹官员之,并因为厉行保甲搜捕抗清志士残酷剥削百姓为满清聚敛军费等功绩抬旗入籍,成为八旗员,是满清统治者眼中的准自己人。
在邓名原先的世界里,郑成功取得的镇江大捷导致蒋国柱在其退兵后被清廷抄家免职,接任江宁巡抚职的就是朱国治。在得到这个重要职务后,朱国治立刻开始在江南推行全新的政策,严厉镇压对清廷的不满言论,即使是对贪污官员的控诉,也会被朱国治视为危险的苗头,上升到企图背叛朝廷的高度,顺治十八年的哭庙案中,朱国治包庇贪污的县令,对举报者进行无情地屠杀,过程基本就是后来更大规模文字狱的预演和彩排。
在江苏在浙江在云南,朱国治死心塌地的为清廷从事聚敛,对疑似反清的言论和思想则毫不犹豫地残酷镇压,明目张胆地收受贿赂,肆无忌惮地克扣军饷,在民间获得了“朱白地”的称号,就是朱国治在官场中的同僚,也在背后用这个雅号来称呼他。但朱国治得到了满清统治者的青睐,对他血腥镇压汉人的行为表示了极大的赞赏,无论是索尼鳌拜这样的摄政大臣,还是亲政后的玄烨,对朱国治都是恩宠有加。吴三桂起兵后将朱国治处死,痛恨他入骨的周军士兵将其尸体分而食之,尸骨无存。
朱国治这种对与汉人反抗者不共戴天的情操深深感动了玄烨,为了表彰他对清廷死而后已的忠诚,清廷为其著书立传,而再再而三地向全天下宣传他的事迹,上升到了忠良楷模的高度。清朝灭亡后,对朱国治伟大情操的颂扬并未停止而是继续延续,由些汉人编写的《清史稿》中,朱国治也是以圣贤面貌出现的;在电视剧《康熙大帝》中,朱国治身正气两袖清风,吴三桂起兵时,用很长段的朱国治与妻子对答的剧情,来昭显他为国无暇谋身的高尚情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朱国治义正辞严地拒绝吴三桂的劝降,痛斥其分裂祖国的反动行为,向周军官兵高呼满汉平等口号,慷慨就义含笑而逝。
在这个世界,郎廷佐在收到朝廷下达的追究镇江战败之责将蒋国柱革职抄家管效忠发配为奴的秘旨后,同样立刻将朱国治从江西调来,准备向朝廷保举他为江宁巡抚。可这个世界的发展轨迹有所不同,朱国治还没有赶到南京,战局就又次发生大变,邓名生擒郎廷佐,全歼南京城下的清军水陆两军,而朱国治也因为交通隔绝而不得不在池州府境内停留。
等邓名撤兵,朱国治能够重新上路时,南京已是翻天覆地,郎廷佐叛国被杀,力挽狂澜的蒋国柱以江宁巡抚的身份代理总督衙门,并且与新任江南提督梁化凤结成了同盟——远在江西的董卫国认定两人间必有间隙,开始朱国治也曾这样想,认为蒋国柱和梁化凤以前的矛盾无法缓和化解,但几次试探后他却惊讶地发现,因为某些不为人所知的原因,梁化凤与蒋国柱的同盟关系异常稳固,可以用牢不可破来形容。
对于这个来取代自己职务郎廷佐的心腹,蒋国柱当然不会有任何好感,而且他知道朱国治同样是自己的竞争者,虽然没有张朝的威胁那么大,但同样在朝廷的两江总督候选人名单上;而朱国治不但对两江总督这个位置有说觊觎,还深知若是蒋国柱得意,那自己的仕途就会变得片灰暗,如果自己无法登上总督宝座,那朱国治宁可帮助张朝获胜也不愿意看到蒋国柱在两江呼风唤雨。
尽管蒋国柱把朱国治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但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因为他知道这时朝廷的平衡之术,朱国治就是用来督促他努力为北京效劳同时也是监视他的工具。因为深知朱国治不会在总督之争中站在自己边,蒋国柱也不会向他透露任何秘密,尤其是与张朝勾心斗角的这些,若是告诉了朱国治那就与告诉张朝无异。
蒋国柱不愿意让朱国治呆在江宁这个要害之地,正好安庆知府把城池丢失过,还曾被邓名俘虏,蒋国柱就让朱国治去安庆以布政使身份视知府事。漕运开始后,蒋国柱度想调朱国治去协助漕运总督——这个协助工作从来都是吃力不讨好,有了成绩是漕运总督的,若是除了纰漏则会成为漕运总督衙门的替罪羊。
可再三考虑后,蒋国柱却是不敢。万朱国治做出了什么成绩怎么办?或是朱国治用贪污来的钱财行贿漕运总督,攀上了关系,这岂不是给朱国治增加竞争两江总督职的筹码吗?再说,就算朱国治没有办法给自己创造机会,他破罐子破摔地搞破坏,变相替张朝出力又该如何是好?蒋国柱不敢说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反倒觉得可能性很大——若是朱国治成功地用漕运把蒋国柱拖下马,张朝得志后定会愿意报答他的
最后蒋国柱不得不派了自己的个心腹去协助漕运总督,千叮咛万嘱咐,让这个心腹定把事情办好,不要给蒋国柱的政敌任何机会。没关系,反正等成为两江总督后,收拾朱国治的机会多得很,不必急于眼前时。
邓名侵入江西后,江苏安徽的力量纷纷向安庆集结,朱国治手中的权利突然急剧膨胀。不过蒋国柱以前并不曾放在心上,先期派去安庆的都是郎廷佐的残存势力,若是邓名大军突然抵达,正好用做消耗明军锐气的炮灰。
后来陆续抵达的部队就不是朱国治能够控制的兵马了,这些绿营虽然称不上蒋国柱的嫡系,但只会听从两江总督的命令。按照蒋国柱原先的时间表,接下来派去安庆的就会使由可靠同盟梁化凤统帅的两江绿营精锐,等梁化凤抵达安庆后,压制朱国治不在话下,点儿功劳也不会分给他。
只是现在计划有变,邓名实力强大,在完全没有水师的情况下,把他堵截在两江境外根本不可能,囤集重兵于安庆无异于放弃内地。在没有长江控制权的情况下想确保各个重要城市,势必要分散精锐于各个要害城市,梁化凤也不能赶赴安庆。
“这次若是没有朱国治在,我大可施展我的计划,把张朝逼入绝境。”蒋国柱苦苦寻找着最佳对策,感到事情变得有点麻烦,有朱国治这个定时炸弹在,蒋国柱当然不敢离开江宁去江西,而如果把朱国治放在外面,他就可能看出破绽,然后不顾切地向朝廷举报——如果蒋国柱取胜,朱国治的前途就会变得很糟,现在朱国治已经接近无所有了,蒋国柱必须要防备他狗急跳墙:“算了,现在宁可把他放在江宁城里,也不要让他在外面给我添乱。”
如果把朱国治调回江宁,虽然会在蒋国柱试图与邓名取得默契时造成些麻烦,但是他觉得只要小心些可以弥补,而且还可以由领兵在外的盟友梁化凤代劳。
很快蒋国柱就拿定主意,他依旧坐镇南京,让梁化凤前往扬州保护漕运不受马蚤扰,同时分派些兵马协助地方部队确保安庆苏州等府城,若是邓名在长江上来回游荡那也只好由他,只要保住这些关键城市不发生大败漕运不被切断的话,那蒋国柱就稳稳地跑在张朝前头,和张长庚不分伯仲。
在拿到董卫国送来的头半赎城费后,邓名立刻把九江还给他,这批又是在江西市价高达三十万两白银的货物,剩下三十万邓名表示可以等他返回路过九江时再给。而董卫国更代表张朝暗示,如果邓名取得大胜,江西还可以提供批额外的货物。
“怎么感觉我们像是他们的打手般?”在前往安庆的中途,任堂突然冒出这样句话来。
“嗯,官兵战死疆场,收益的不光是我们的国家,也有国家的敌人,这种感觉确实很不好。”邓名轻叹声:“或许我们只能自我安慰,就当敌人愿意替我们阵亡的将士承担部分抚恤吧。”
“这次提督不打算发布檄文吗?”任堂又好气地问道。
“发布什么檄文?”邓名贯不喜欢发布檄文,首要原因就是他的文言文写作能力很差,身边也没有几个擅长此道的幕僚,其次邓名还觉得这种檄文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般百姓看不懂;经过这些年的摧残,缙绅对满清的畏惧已经深入骨髓,如果明军不展示出足以驱逐清军的实力,缙绅根本不敢投效过来:“再说发檄文后,若是真有士人率领族人来投军又该怎么办?你也知道我们根本不会在江南久呆的。”
“可发布檄文不仅仅是种号召,也是让天下人明白提督驱逐鞑虏光复两京的志向,如果提督担心有缙绅来投靠而又无法保护他们的话,提督完全可以不在檄文中号召他们来投好了。”上次邓名来江南时只带了很少量的点人马,冒名顶替地潜入两江境内,当然不可能发生么檄文,而且郑成功和张煌言曾联合发过份檄文,邓名就算不发也没有大碍:“听说提督上次讨伐湖广的时候都曾发过封,江南这里人文荟萃,为何反倒无言赠与江南士人呢?”
“上次我在湖广发的檄文,只是为了吹嘘了下我统帅的五十七万的大军。”邓名听得笑起来,那封檄文从严格意义上讲并非政治宣言,因为其中没有明确提到出兵的目的,没有对反正官兵的待遇保证,本质上就是邓名想和湖广缙绅混个脸熟,让他们对自己有个印象:“好像也没有那个缙绅是因为我的檄文而来通风报信的,胡全才在武昌的横征暴敛绝对比我的檄文作用大。”
“但终归是篇给湖广父老的文字,”任堂仍然不肯放弃,固执地劝说道:“提督第二次来到江南,却依旧惜墨如金,不遗字给江南,难道提督也是流寇吗?只有流窜的盗匪才闷头犯案,唯恐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和行踪。”
“本质上我就是来流窜作案的,绑票垄断生意,砸竞争对手的场子。”邓名在心里说道,不过他当然不会把这话明确地说出来,他仔细琢磨了下,也觉得任堂说的确实有其道理。
“向天下人表示我们与鞑虏不共戴天决心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我前去北京,亲手向城门扔根长矛,或是射箭。”把另外几个心腹军官召集来商议此事时,邓名首先向他们解释此举的政治意义。
经过番斟酌,邓名同意任堂的说法,随着实力不断膨胀,他确实需要向天下人表示出自己与虏廷不共戴天的气势来。如果能够进抵北京城下,仿效汉尼拔的样子亲自向北京城门投掷根长矛,邓名确信会是非常完美的政治表态,不过京畿地区满清重兵云集,邓名觉得去哪里风险太大,单纯为了投掷根长矛更是得不偿失;而若是去广东和福建投掷长矛很难说清到底是和虏廷势不两立还是和尚可喜耿继茂誓不两立,再说三藩所部精锐,点儿也不比京畿的满清军队好对付,何况那里地理复杂,位置偏僻,信息传达不畅,总之就是投资收益更加地不成比例,相比之下任堂的办法确实是最可行的。
很快大家就都同意发檄文的建议,至于邓名提出的,在檄文中不谈此次出征的目的不要求士人投靠种种,任堂也没有表示反对。
“吾有十胜,贼有十败!”这是任堂出的题目,邓名觉得这个题目很好,足以向天下人表现出自己和满清不死不休的决心,而且还可以宣传下自己的长处,指出敌人必然失败的远景。再说十胜十败论可是赫赫有名,三国演义里就有,很多百姓虽然不识字,但是可能因为喜欢评书而听说过郭嘉的这段名言。
周开荒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立刻表示赞同:“这个题目不错,很吉利。”他认为吉利的原因就是因为曹操最后取胜了,而袁绍果然失败了。
但也有反对的声音,穆谭就嘀咕了句:“提督可不是曹操。”
“谁说提督是曹操了?你不要瞎联想。”任堂大声地为这个题目辩护,作为这个题目的建议者,他对这个题目非常满意,十胜十败可是郭嘉的成名作,虽然上次没有成功地说服邓名同意他留下防守荆州,但扮演不曾诸葛扮演郭嘉也不错。江南士子如云,若是这篇檄文大热,人人都知道是他任堂想出的这个题目,那岂不是豪杰仰慕名士赞叹,更会把他任堂和郭嘉联系起来——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都是高瞻远瞩的十胜十败论。
压制了反对意见的萌芽后,任堂又转头看着邓名:“请提督继续讲。”虽然任堂想到了借用这个题目,但是内容他却没有能立刻做出来。
“满州是我汉家大敌,结下血海深仇,大家同仇敌忾,定能举破敌,这是胜也。”
“提督说的好!”
“提督说的好!”
见大家吃着套,邓名干劲也更足了:“我军将士操练用心,关系和睦,嗯出兵前也都吃饱喝足,远非满州裹挟来的兵所能比,此胜二也。”
“提督说的对。”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地就把敌人说成缺乏操练的饿军,但邓名眼下也就找出了两胜,他沉思良久后又找出了条:“我军名声在外,豪杰敬仰,四方来投,军力日盛日,而鞑虏臭名昭著,天下人无不鄙视,逃亡者日甚日,此胜三也。”
虽然这条也没啥证据,而且见效时间长,不过说对方坏总是没错的。
大家都用沉默不语表示对邓名发言的默认时,他又陷入了沉思之中,半响后邓名抬起头,对任堂说道:“任兄还有什么要补充的么?”
轮到任堂开始苦苦思索了,片刻后他抬头大声说道:“提督,我认为文告不妨改成:我有四胜,敌有四败!所谓兵贵精不贵多嘛,再说四胜四败,也是琅琅上口的嘛。”
“好吧。”邓名立刻同意了:“那第四胜是什么?”
“这个嗯,我们以正讨逆自古邪不胜正,”任堂边吞吞吐吐地说着,边把目光在周围几个人脸上乱扫,显得没有丝毫的底气:“此所谓胜四也。”说到最后的时候,任堂的音调已经低得几乎微不可闻。
“不妥,”大家果然不再沉默了,周开荒开口反对道:“这条也太玄了,要真是邪不胜正,鞑虏尸骨早都朽在建州了,还用得着我们?这话说出去将士们会信吗?还是我们在暗示其他的义军比鞑虏还邪,或是虏廷正得不得了,所以才拿到了大半天下?”不管任堂这话是不是把其他明军也都捎上了,反正周开荒感到其中有对闯营的指责之意,所以马上出言反对。
“那我就不知道了,”任堂马上承认错误:“要不我先补充下敌人有什么败吧。”
穆谭虽然不觉得任堂的第四胜有什么不好,但既然周开荒这么明确地反对,而且他同样说不出来还有什么胜。见没有任何反对意见,任堂就开始说敌人的不足,他的声音也随之变得洪亮起来:“我军将士来自五湖四海,鞑虏必定觉得我们是乌合之众,所谓骄兵必败,此敌败也。”
“没错,没错。”虽然依旧是牵强附会,但周围还是响起片赞同声。
“其二,敌人将骄兵疲,平时也不注重训练操演,怎能是我军对手,此敌之败二也。”任堂把邓名刚才说的本方胜二翻过来说了遍,变成了满清的败二。
“这个提督不是刚说过了吗?”周开荒嚷嚷起来。
“提督说的是我们为何而胜,反过来当然就是敌人为何而败。”任堂流利地辩解道。
大家想了想,也就认可了这点:“那败三呢?”
“提督刚才说的不对,四方豪杰仰慕是我们的胜三,但对方逃兵日甚不是我们的胜三,而是敌人的败三。”任堂又把邓名的理由拆开重新用了遍。
“也好,”穆谭觉得这样也不错,正反两面使用显然更有效率,这样等说出对方的败四后,那照猫画虎反着用下己方的胜四也就有了:“那鞑虏的败四呢?”
“穆兄弟有什么补充么?”任堂反问道,在心里感慨郭嘉果然不好扮演,连凑个四胜四败都这么费劲,反问穆谭的同时,任堂还在心里嘀咕着:“只有四胜四败,该不会在江南士人面前丢脸吧?”
“这个”穆谭琢磨了半天,无奈地把球踢给了周开荒:“周兄有什么补充么?”
周开荒皱眉思索了会儿,终于不负众望地抬头说话而不是要求邓名补充。
“提督,”周开荒中气十足地说道:“我觉得文告不妨改成:吾有三胜,虏有三败!至于具体是什么,刚才提督和任兄也都说完了。”
得知明军直逼安庆而来的消息后,这里的清军吵成了团,极力主战的朱国治和蒋国柱派来的使者争论不休。
“奴才蒙皇上恩典,为天子牧守方,岂能闻风而逃?”若是使者早来几天,朱国治就算有再多的不满,也就得乖乖服从命令返回南京去了,可偏偏使者才来了没有两天,邓名就已经进入安庆府境内,还发了封狗屁不通不知所云的檄文。
蒋国柱当然不会向朱国治坦承他的分析和计划,而在朱国治看来,这分明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邓名屡次受挫,很明显打败他的机会已经出现。蒋国柱在此时催促朱国治返回南京更让他更对自己的看法深信不疑,如果蒋国柱不是想阻止他立功,为何要在这个节骨眼上命令他离开部队呢?
朱国治早就知道自己的仕途危机重重,如果不奋起反抗,按照蒋国柱的安排走下去,那最后肯定是要黯然离开两江官场。朱国治当然不会甘心接受这样的命令,但他之前直没有找到机会,现在出现在眼前的情况显然是天赐良机,给朱国治发起绝地反击的机会。
邓名无疑是满清的头号大敌之,头上的悬赏已经与李定国郑成功持平,就算违抗蒋国柱的命令,只要能够击败邓名那也没有丝毫可担忧的,更不用说蒋国柱并不是名正言顺的两江总督。
“只要我能擒杀邓名,那这两江总督多半就要由我来坐了,还可以弹劾蒋国柱个畏敌如虎!”在和南京派来的使者争辩时,朱国治心中则在大声地咆哮着,实际上他还有个经过再三苦思后而想出来的专门用来对付邓名的杀手锏。
见无法说服朱国治听命,南京的使者为难地说道:“若是布政使大人定不肯遵命。”
“本官绝不会望风而逃!”朱国治斩钉截铁地说道。
“那卑职也只好返回江宁向巡抚大人复命。”使者无可奈何地说道。
“速速去吧。”朱国治冷笑了声,心中暗暗得意:“就知道会这样,你个小小的使者,又能奈我何?”
“只是巡抚大人还有些给将领的手令,要他们接令赶赴各自的防区。”使者告诉朱国治,安庆的守军必须要分散,蒋国柱已经给这里的诸路清军分配好了任务,他们离开安庆后不必返回南京,直接前往需要他们防守的城池。
“岂有此理!”朱国治听说蒋国柱居然要调走安庆大半的驻军,顿时气急败坏地跳起来,冲着那个使者怒吼道:“贼人已经到了安庆府境内,岂能望风而逃,见贼不击!”
“贼人来势汹汹,而且长江上没有我军的水师,巡抚大人要保证江宁苏州平安,还要护住漕运不受贼人马蚤扰。”来的这个使者虽然没有多高的官职,但却是蒋国柱的标营军官,根本不怕暴跳如雷的朱国治,不卑不亢地说道:“若是布政使大人不同意巡抚大人的安排,敢请大人修书封,卑职愿意为大人带回江宁。”
“不行,不行!若是巡抚大人把兵马调走,本官又该如何杀贼?”聚集在安庆的万清军披甲是朱国治立功的资本,他绝对不能让蒋国柱将其调走:“个也不能离开安庆。”
“布政使大人明鉴,这些兵马是朝廷的官兵,巡抚大人需要他们保境安民,而不是孟浪出击。”使者不软不硬地让朱国治碰了个钉子,然后就打千告退:“布政使大人的意思,卑职自会带回江宁,报与巡抚大人知晓。”
蒋国柱的使者离开后,立刻就开始去各个将领的营地上传达江宁巡抚的命令,安庆的清军将领大多都不是朱国治的亲信,见到盖着两江总督大印的命令后更无犹豫,立刻就表示会遵令行事。
自从使者从安庆知府衙门离去后,朱国治就派人跟梢,而使者对此也全部在意,光明正大地前去各个营地中传达命令,对朱国治派来的尾巴视而不见。
“好你个蒋国柱,实在是欺人太甚!强抢我的功劳也就罢了,居然还将我如此羞辱!”得知使者的所作所为后,朱国治更是愤怒欲狂,咬牙切齿地说道:“你还没有当上总督就如此对我,等你当上后还会有我的活路吗?”
在衙门里闷头转了几个圈子后,朱国治派仆人去把几个熟悉的将佐叫来,这几个人很快都赶来知府衙门,他们以前都是郎廷佐的亲近之人。蒋国柱镇压了郎廷佐的叛乱后,和梁化凤联手主持了对两江军队的甄别工作,这几个将领虽然没有通敌的证据当然不会有,但蒋国柱和梁化凤也以此为借口对他们几近打压之能事,和朱国治样,这几个将佐都对江宁怨恨满腹背地里天天诅咒蒋国柱不得好死。
现在这几个人麾下还有上万的军队,披甲也有两千左右。
见到这几个郁郁不得志的将领后,朱国治也不废话,直截了当地说道:“你们都听说了吧,蒋国柱要把大军调回去,绝不肯给我们丝毫的立功机会。”
这几个将领对此也有耳闻,不过他们本来也没有对立功抱有太大的指望,听到朱国治的话后,几个将佐先是露出些悲愤之色,但很快就又变得绝望,无可奈何地说道:“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有!”朱国治大吼声:“我们当然有办法!”
“什么办法?”听到朱国治的话后,这几个将领脸上都露出希翼的表情:“布政使大人真有办法让我们立功?”
“当然有办法,但要看你们肯不肯和我条心了。”
朱国治当即把自己刚想出来的办法道给众人,听明白以后,这几个将佐人人脸色发白,个人小声地嘀咕道:“这形同叛乱啊。”
“不是形同,这就是叛乱,如果我们战败了的话,”朱国治冷笑声:“但如果我们打赢了,那坐上两江总督位置的人就会是我,你们不但不是叛乱反倒是朝廷的大功臣,你们的画像也会被送入大内,让皇上御览。”
个将佐听到这里,脸上已经有了点跃跃欲试的意思,但其他的人依旧没有信心:“我们能打得过邓名?”
这声问题出,那个刚才还显得有点心动的将佐也顿时泄了气,重新把头垂下。
“我们当然打得过,而且你们也不想想,蒋国柱想定你们的罪也不是日两日了,就算你们想做缩头乌龟,就以为姓蒋不会把你们的脑袋揪出来吗?”朱国治挖苦讽刺道,这几个将佐本来也都有股凶悍之气,在朱国治的不断挖苦下,这股戾气也渐渐被激发出来。
“而且邓名在汉阳受挫,在九江连番失利,最近连九江也被董布政司夺了回去。他连漕船都打不过,又怎么敢回武昌,这难道还不是穷途末路么?对于这样的条丧家之犬,你们又怎么会打不过?”朱国治恨铁不成钢地叫起来:“邓名头上的悬赏你们又不是不知道,这种白捡般的功劳,子孙连绵的富贵,蒋国柱却要从你们嘴边抢走,你们居然也能忍了吗?”
听到此处,终于有个将佐按耐不住跳将起来,对朱国治嚷道:“布政使大人,末将这百八十斤就交给您了,大人说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好汉子!”朱国治挑大拇指,赞叹道。
“就算邓名是条丧家之犬,可他依旧不可轻视。”另外个将佐低声说道,尽管悬赏非常诱人,就算豁出去和朱国治赌上把,可邓名的赫赫威名依旧给他们极大的压力。
“本官潜心研究邓名的战法,发现他处处效法前明成祖,哼,便是明成祖那样的豪杰也有大败的时候”在研究邓名的战术这个问题上,朱国治确实是煞费苦心,反复阅读过所有有关邓名的邸报和奏章,结果还真被他找到了个破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邓名在穷途末路的时候,往往会孤身诱敌盛庸就曾经将计就计过次,而我们也可以利用次。”
当天夜里,朱国治把蒋国柱的使者有次找来,诚恳地向对方表示歉意,说他改变主意了,愿意服从江宁巡抚的调动命令,明日就会把安庆的众将都召集来衙门中,请使者当众宣读蒋国柱给所有人的命令。
“布政使大人公忠体国,巡抚大人得知定会欣喜万分。”见朱国治认输服软,使者当然不会继续紧逼,连忙客气地恭维起来。
第二天,众将都到齐后,蒋国柱的使者向朱国治行了个礼,只等对方点头就走上前宣读命令。
朱国治果然点了点头,使者不再犹豫,迈步上前,走到朱国治的身侧,大声朗诵起第份命令来,这封当然是给朱国治的,等朱国治接受命令后,使者再宣读其他的不迟——反正大多数人也都知道了,这只是个场面工作而已。
命令宣读完毕,朱国治却没有像使者预计的那样做出遵令的姿态,而是摇头道:“贼人已经入寇安庆府,本官岂能弃城弃军?”
使者先是愕然,接着就是股怒气从小腹中升起,他此时终于看明白,朱国治这是故意要在大厅广众之下与蒋国柱打对台戏,不过使者对此并不感到害怕,毕竟现在是清军开国之初,蒋国柱手中有两江总督的大印,那他的权威就不是个布政使能抗衡的。
“布政使此言差亦,邓名来势汹汹,威胁漕运”使者张口就要反驳。
“休要胡言!”朱国治面色变,大声喝道:“你这厮休要长敌人志气,灭自家威风,邓名分明已经是走投无路,正是将其举成擒,献俘阙下的良机,你难道是要本官和在场的诸位将军纵虎归山么?”
“这是巡抚大人”听到朱国治隐隐有挑拨蒋国柱和安庆将领们的意思,使者脸上也露出怒容,大声反驳道。
“住口!本官屡次要你返回江宁,向巡抚大人报告这里的真实情况,告诉巡抚大人邓贼已经是党羽星散,本官和在场的众将无不摩拳擦掌,要擒拿邓贼以解圣天子之忧,可你这厮却是推三阻四,说什么也不肯转告,莫非有什么情弊?”
“若是布政使大人对巡抚大人的”
“来人啊,把这厮给我拿下。”
随着朱国治声令下,马上有几个士兵同时应是,起向那个标营卫士扑过去,将他猛地抓着,按着他跪倒在地。
“你蛊惑军心,劝说上官不战而逃,事到如今还有和话说?”不等那个标营卫士回答,朱国治就急匆匆地喝道:“推出去,斩了!”
等朱国治的亲兵把盛着血淋淋人头的盘子献上来的时候,厅中大多数武将已经色变,知道今日之事恐怕无法善罢。
“蒋巡抚远在江宁,不知邓贼屡战屡败,已是慌不择路,竟然闯入安庆送死,本官和诸位将军早已经在这里布下天罗地网,只等邓名送上门来。因此本官苦口婆心,要这厮赶快赶回江宁,向蒋巡抚报告这里的真情,免得耽搁了众将的场富贵。”说着朱国治朝着那颗人头指,朗声说道:“可恨这厮却狗仗人势,就因为懒得多跑趟路,硬是要把兄弟们到手的大功踢进水里,本官又岂能容他?”
环顾了厅内众将圈,朱国治缓缓说道:“虽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本官觉得还是让蒋巡抚了解安庆这里的军心士气为好,因此本官打算给江宁送回封请战书,不知道在场的诸位将军,谁愿意与本官联名啊?”
“末将愿意!”朱国治话音才落,就有个与他串通好的将领走上前步,大声叫起来。
几个与朱国治串通的将领先后上来表忠心,这时其他将领听到院子里传来哗哗的甲胄碰撞声,大批全副武装的清军士兵涌到院子里。
刚才朱国治的番话已经让不少将领动心,最近个接个,不停地有邓名找到挫败的传来,既然连江西那帮绿营都能让邓名迟到苦头,这些江南兵将都觉得邓名或许真的是气数将近了。等看到背后的院子出现士兵后,那些仍在犹豫不决的将领也不再迟疑,纷纷表示他们愿意朱国治联名请战。
“好!”朱国治大笑声,让人取出早就准备好的请战书,提起笔来饱蘸浓墨,龙飞凤舞地在下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其他人也个接着个,在领衔的布政使大名下面署上自己的姓名。
“军心如此,何愁邓名不破?”朱国治深知此时不能给将佐们反悔的机会和时间,当即宣布全军出城,前往江边扎营,做好迎击邓名的准备。
在朱国治想来,既然邓名无力应付江西的水师,那他就算有船其中也肯定以小船居多——小船多就意味着纵队拉得很长,通讯不变而且容易拦截;而且在江西绿营的反复马蚤扰下,多半已经有很多明军不得不弃船登岸了,那就更轻松了。
即使不能生擒邓名,这也是第次主动出击,胜利的意义足以让朝廷不追究朱国治的罪名,毕竟没有他的抗命就没有这场出击。
当邓名发现出城扎营的清军后,他度还以为这是江南的精锐,身旁还会跟着重建的苏松水师。
不过邓名寻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苏松水师的踪影,和让他不禁有些疑惑:“若是苏松水师不在,他们光凭陆军又怎么能拦得住我们?这也肯定不会是江南绿营的主力。主力没有不和水师紧密配合的道理。”
对面的清军虽然有两万多,接近三万人的样子,但是旗号庞杂,看上去蒋国柱的巡抚标营梁化凤的亲卫也都不在其中。
“个布政使,虽然有万左右的披甲,但不少都是地方部队,从旗号看上去就知道不是强军,他们怎么敢与我军交锋?”了解到的军情越多,邓名心中就越是疑惑,虽然这些清军中没有江南精锐的番号,但邓名知道万披甲对南京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加上无甲兵更是高达三万:“蒋国柱在想什么?若是他丢掉了这么多军队,那还拿什么兵马防守我?难道他对新建的水师就这么有信心么?”
在邓名看来,清军无疑犯下了严重的失误,这支敌军若是有精锐为核心,再加上水师的配合,还是能够给邓名造成不小威胁的,但现在清军水陆脱节,精锐更是无影无踪,显然给明军以重创这支清军的机会。
既然给了机会就要抓住,以免清军将帅醒悟过来弥补这个错误,邓名马上下令全军登岸,在清军对面安营扎寨,准备与清军尽快进行决战。
在对清军进行了多次侦察之后,邓名很确信对方从训练道装备都远逊于己方,平均水平不会比董卫国在九江的部队强多少。和所有感觉胜券在握的统帅样,邓名随即想到的就是如何减少伤亡。
“我打算以身诱敌。”自从去年跟随大军进攻湖广以来,邓名就再也没有做过诱敌的事,而且也不打算继续做,但这次突然又生出这样的念头,而且来势凶猛不可遏制。
这个计划理所应当地遭到了部下的反对,他们虽然听邓名说过朱棣把这招反反复复地用,但那无例外都是朱棣处于下风劣势的时候。而现在明军对面的清军战兵与明军相当,武器装备则远远不如,还没有水师配合,训练强度恐怕也无法与明军相比,他们实在看不出邓名以身犯险,同时还放弃统帅职责的必要性。
“就是因为谁指挥都可以赢,所以这仗没有我来指挥的必要。”邓名指出他经常会放弃统帅全军的职责,比如与李国英交战的那次,而那时军队并没有太大的反对意见。
“那时也是因为敌军非常强大,所以提督定要采用特别的战术我们也不会反对,但眼下真有这种必要么?”任堂大声地质疑道。
“有必要,因为可以减少我军的伤亡。”不知道为什么,任堂那天的质疑始终萦绕在邓名的心间,他次次询问自己,若是接受江西的酬金,那战死的明军将士又该算什么呢?难道真是江西巡抚的打手不成?可明明马蚤扰南京周围是符合明军战略意图的,既然战争并非是为了江西巡抚的愿望而发动,而对方又愿意为此付钱,那为何不能接受呢?
不管想不通想不通这个问题,邓名还是致意采用诱敌战术,以求尽可能地减少部下的伤亡,他把部队的指挥权分给三个少校,由周开荒负责中军,任堂和穆谭各自执掌翼。
“我会带着百三堵墙,打起我的将旗吸引敌军的注意,不管他们是来追击我,还是为了防备我而调转,都会给你们更好的机会。而如果他们动不动,那也和我执掌中军没有什么区别了。”邓名在军官会议上把计划清楚地交代了遍,然后就宣布散会让大家各自准备。
清军的侦察工作做得都非常不好,被明军压制得死死的,而营盘扎得也不太好,至于各军之间的配合,似乎有显得有些生疏,因此明军上下都充满必胜的信心。
反之,朱国治这边就显得有些不妙了,感觉到明军探马的压力后,不少军官就开始怀疑邓名到底是不是真的像情报上说的那么弱,可以被他们轻易消灭。?br />